石灰吟教案

时间:2019-05-14 14: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灰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灰吟教案》。

第一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第二篇:石灰吟教案(范文模版)

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激情导入

我们背过了那么多的古诗词,认识了很多的诗人。有写春花秋月,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比如说第九课的两首词作者李清照张志和;有写社会现实的,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比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作者陆游;也有写事物的,借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思想,比如说《竹石》的作者郑板桥。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1、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大家齐背一下。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教师及时的评价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读了这首诗,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

情。

7、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补充于谦的资料(于谦拒收礼拒送礼的小故事)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

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

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一起来朗读一下。

六、作业

第三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

教材简析:《石灰吟》是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课文。

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表现诗人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气概,进而表达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篇流露作者磊落刚直的英雄正气。诗作者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其仕途坎坷。《石灰吟》是诗人一生之写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咏物诗)

(2)理解“吟”

“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

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

思)

(3)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书:于谦

于谦12岁时,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了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的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初读感知

1、黑板出示学习要求:(1)会读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自学古诗,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

上,有所得后,再合作解决疑难之处。

(3)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播放诗歌磁带:认真倾听朗读,关注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3、指名读。学习生字“焚”,描红。

4、听着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5、教师范读。

6、指名读。教师评价

7、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投影: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1)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吗?(2)在了解诗意的过程中,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清白——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的风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5、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6、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五、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

(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此时,于谦后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4两句。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六、教师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古诗《石灰吟》中,如果只保留一句诗你会保留哪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要把这首诗锁定一个词,你会选哪个词语?(清白)(2)是的,清白是励身之本;清白是名族之魂。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板书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清白留世不怕磨练

不畏艰险勇于献身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内 容:《石灰吟》单 位:草 铺 小 学年 级:六 年 级授课教师:张 佳

2012年4月16

第四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乐至县中天镇明德小学陈明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锤”、“凿”、“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介绍学习古诗方法。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石灰实物,引出课题。

⑴、生谈石灰的相关知识

⑵、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

(3)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诗题。

2、释题: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锤”、“凿”、“焚”。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生评价。

5、听录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6、生再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6、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求用编号的方式做上记号。

7、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

8、集体交流:

⑴字词

⑵诗意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人)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还有些什么人?

五、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于谦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两袖清风》

(2)(出示)《抄家》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3、师总结:《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把石灰的炼制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表现自已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诗如其人,《石灰吟》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激情朗读全诗。

六、拓展(托物言志)

1、师:出示粉笔——赞扬教师

2、生讲其它一些物品,如蜡烛、竹、菊„„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把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一写。

附1:板书设计石灰吟

石灰石千锤万击不怕磨练

生石灰烈火焚烧清白高洁不畏艰险

熟石灰粉骨碎身勇于献身

第五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6.小结并尝试背诵。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诗句,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 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C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1)“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2)“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有关秋天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 子” 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 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 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 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 识蓑衣)。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 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 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 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 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 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 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 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 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 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 蜜蜂在花间飞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要点:①朗读

②赏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二、品味鉴赏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

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下载石灰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灰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李艳艳 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表现诗人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气概,进而表达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

    《石灰吟》教案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在古诗中,有不少是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

    石灰吟[推荐]

    《石灰吟》教案推荐轻松、高效、有创造——《石灰吟》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负责教学的校长晚上8点半打来电话,说教研室的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第二天要到学校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石灰吟》教案[五篇范文]

    《石灰吟》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石灰坚强不......

    《石灰吟》教案(精选五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

    石灰吟 梗概[模版]

    一、导入课题,揭示目标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 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我们......

    公开课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