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首席知识官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入手,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化、信息化、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再造、企业重组……各种创新,各种变革风起云涌,纷至沓来。中国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必须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成功主要来源于比竞争更有效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信息知识的能力。而如何管理和利用好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和重大任务。
一、主要概念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信息及信息过程的管理。具体来说,企业的信息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确定的目标对信息进行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组织自身信息需求的全过程。信息管理已经经历了文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如今演进到了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信息的开发、利用及知识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往的信息管理无论从目标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无法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知识管理这一新名词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概念,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但尚未形成一个
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目前,国内对知识管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硬性化的管理,注重的是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商业职能和员工、供应商的门户(ERP)等;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提倡以人为主导,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管理。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首先,我们要明确知识管理与技术是不等同的,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实施。而知识的主体是人,大量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没有被挖掘,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企业如何开发这种潜在的知识就成了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知识和人的共同管理。它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是企业从外部(包括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供应商、政府机构等组织)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在企业内部传播和交流,作为企业知识库的组成部分,被用来发展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指导企业管理的核心。
3.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也是对信息管理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目标、内容、手段、效益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首先,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资源结构化和有序化为目的的,它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来查询和检索,利用技术来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控制。而知识管理则是利用技术去分享知识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手段和杠杆。其次,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相对封闭和独立,比较注重信息外部形态的组织和整合。而知识管理开放性较强,要求把信息与信息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和创新。总之,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进化,是管理理论与时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知识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管理时代”,随着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长方式
和经济制度的改变,企业经营管理原则、组织的管理观念、管理理论必须得到创新。知识管理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IT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工具,使企业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整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它们正在抓紧实施知识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1.文化落后于技术
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要让员工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有些企业花巨资引入了先进的知识管理系统,却忽视了员工的认知状况和信息化水平,员工对知识管理的价值观缺乏认同感,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仓促地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上线使用,其效果可想而知,不仅浪费了大量资产,而且让员工对知识管理形成错误的认识。因此企业需要对整个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对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培训。
2.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创造知识的过程。如何发挥企业所有员工创造、交换、使用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动态的知识管理是目前知识管理的瓶颈。企业中大量的知识资源以隐性方式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这种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如个人几经验,思维模式等,都是很难规范化的,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过去所盛行的“记件工资制”和“记时工资制”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员工在内的有关经济主体把主要精力极其资源投入到知识学习、共享与创新中去。
3.知识管理后劲不足,效果不明显
企业领导层在做出知识管理决策后,不管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是否与企业目标相适应,也不管自身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原理、实施要求等认识过程如何,立马引入一整套知识管理系统,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知识管理的项目不像ERP等项目一样和企业的业务紧密结合,对业务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和直接。知识管理先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并付诸行动,再将行动
转化为利润,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企业往往急于求成,在短期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看不到明显的效益,就把注意力转向其它方面,从而对知识管理缺乏长期支持和持续性的优化改善,使知识管理失去驱动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前期由于资金投入过多,导致后期资金严重缺乏,项目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企业要合理规划、利用各项资源。
三.企业知识管理如何做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从组织变革、文化建设、技术引入、维护推广四个方面出发,具体可以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打地基”阶段——观念创新与组织设计
这一阶段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观念创新与组织变革。首先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宽松环境,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形成“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这样一种价值观,并让这种价值观深入到全体成员的心中,使全体成员主动地分享所学的东西。其次,组织的变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管理模式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企业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高度柔性,反应敏捷的,具有适应环境所需应变能力和信息交流畅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安排专门人员来负责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在企业中有必要设立首席知识官,着眼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和知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二)技术的引入阶段
知识管理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企业要构建合适的IT架构,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分解、储存和传递,从而改造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分析组织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为了确定知识管理的标的,企业必须全盘考虑各个部门的资源需求,总结
其中纵向的特殊性和横向的通用性及其共通性,对知识库的内容、关系结构、文件类型等进行规划。
② 建立有效的知识库
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包括资料仓库,文件库,公共资料夹等。确定知识库的分类模式(如公认的,行业通用的,技术领域通行的分类)。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便于实现知识的共享,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正和完善,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③ 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工具
企业要承认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独特性,给员工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博客社区,并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络空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或问题,在组织内部收集员工愿意公开的信息,让大家共享。组织可以更有效地积累一些本来难以结构化的知识。而且,对于那些容易离职的工作岗位,后来的接任者可以借助已积累的信息较快的接手工作而减少知识的流失或返工的代价。
(三)实施、推广和评价阶段
知识管理并不是企业高层的任务,而是整个企业共同的责任。它对企业员工有较高的要求。企业要使员工接受知识管理,并能自觉地去实施,必须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实施全员教育和终身教育,使企业内部成员充分了解知识管理的运作模式,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对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跟踪评估,不断完善其结构和功能。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代需要有不同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它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可以预言,在人类步入知识社会后,知识管理必定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容,企业如果不掌握它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第二篇:中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9-08-05 22:51来源:未知 作者:hhtui 点击:466次
近年来,网络营销方案的运作在我国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
一、我国中小企业网
近年来,网络营销方案的运作在我国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
一、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概况
1、网络营销的内涵
所谓网络营销(E-marketing)是指企业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借助国际互联网、计算机通讯和电子交换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现代营销方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目标营销、直复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营销、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它是利用Internet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赢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网络营销的实质是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及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2、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艾瑞市场咨询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使用搜索引擎的企业持续增长。2006年上半年对北京地区1 000多家中小企业主进行的有关网络营销应用状况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拥有较高的信任度,并通过网络营销获得显著的回报。其中,67%的中小企业主认为自己的网站产生的直接销售或者对线下销售的影响显著;94%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70%的中小企业主认为网络营销对他们的业务促进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首届中国企业网络营销之道圆桌论坛上,来自25个城市的网络营销中小企业代表与网络营销专家就网络营销现状、网络营销价值、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因此,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从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的网络营销正进入快速、规范、健康发展的时期。同时,社会各界对网络营销也表现出非凡的热情,积极参与网络营销活动。在2006年艾瑞市场咨询发布了网络广告市场份额版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突破60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了44%,中国网络营销市场依然保持高速发展。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规模预测,到2008年中国互联网营销规模将达到131.31亿元人民币。
二、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网络营销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发展瓶颈与障碍,阻碍了网络营销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与拓展。
1、企业观念及经营管理模式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当今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之间的竞争还集中在传统的实体市场。大多数企业和服务提供商都只是把网站和网络营销看成一个孤立的市场推广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将网络营销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结合起来。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发展等一系列变化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应用网络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偏低,所以中小企业要想应用网络营销来改变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2、资金和网络营销人才方面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
人才是网络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懂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营销人才,绝大多数企业还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处理方式,不懂得如何应用电子手段来改进企业经营。除此之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和行政式管理占主导地位,企业不愿意招聘高水平的管理者,使得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法落后。
3、安全、金融支付方面
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开展网络营销的一大阻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易面临着种种风险。网上交易安全性是中小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担心的问题。商家为了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过多地获取了用户的个人资料,使互联网上个人隐私遭侵犯、信用卡被盗用,电话骚扰不断,电子信箱地址被他人利用,造成垃圾邮件堆积如山,影响了用户正常的通信。这些都造成了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安全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到网络营销发展策略在中小企业施行的切实可行性。
由于网上支付不统一,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对于通过网络经营手段谈完交易的双方来说,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算介入后才能最终完成。这就需要有银行的信用卡、电子货币等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的支持和保证。
4、物流业方面
滞后发展的物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营销的发展。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柔性化特征,加之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导致了网络营销客户区域的分散与不确定性,少量的供给和过于分散的配送网络,使得物流企业无法分摊较高的固定成本,进而更难以降低服务价格。顾客支付的除商品价格外,还需支付运费,这有可能使网上企业失去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价格优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愿意在网络营销上进行更大的尝试。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相关对策
与国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总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基础设施、技术手段、运作环境等方面与大企业的先进水平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目前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下面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深化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中小企业在切实提高企业自身对网络营销概念的理解的同时,应大力促进企业上网,建立自己的域名和网站,构建其自身的网络营销团队,同时协调营销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以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2、加大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中小企业应当大力培养网络营销方面的人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组建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应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使得网络营销策略真正落到实处。
3、网络安全、网络支付方面
从根本上来说,网络安全问题是人的问题。所以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一定要有人本身的参与,目前我国需要大批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在高水平的教育中才能迅速成长,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同时在网络支付方面,要加强立法力度,通过法律程序来保证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以降低客户在网上进行金融交易的麻烦和风险。同时还要加大开发更加安全便捷的网上付款工具的力度,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资金支付安全。
4、物流业方面
针对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就是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的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的增值功能。另外,要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现代化物流的实践。
网络营销是企业未来营销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交易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同时不可避免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在观念、人才、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困难与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需要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借助网络营销突破资源限制,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快速、健康、规范、和谐的发展。
第三篇:论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刚刚开始。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引导我国企业通过供应链建立战略联盟,对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迈向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阐述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经验,阐述了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对策。关键词: 中国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问题 ;对策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乃至最终用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模型,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障碍
多年来,纵观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从微观到宏观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多数企业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开始重视,但对供应链管理如何建立,建立什么模式的供应链,本企业处于供应链的哪部分,以及当前抓的重点是什么,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一些企业把供应链只当成是一种从上游到下游的物流移动,是一种连接,并没有当成一种战略关系与增值过程,并没有认识到是从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网联结构,而认为是一种临时的短联结构。而这个网络的复杂性给系统的建立带来了困难。
(二)、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大部分企业之间还处在一种低层次的竞争当中,即企业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企业关系。企业都想在所有方面都获得竞争优势,而不具有通过合作竞争,达到双赢的共同的愿望,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信息传递比较滞后
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信息的传递不及时,使得传递内容失真。供应链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有赖于系统内部信息的高度准确的传递,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和失真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牛鞭效应,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制造商产品的库存堆积如山,产品成本提高,最后就会减少企业的生存期。同时由于缺乏共享、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综合管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企业集中采购的优势。
(四)、供应链上缺乏相关人才
供应链引入中国只有五、六年时间,国内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浅,国内这类人才很少。目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传播和实施,阻碍了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中国零售企业要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大意义,必须将供应链管理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位。
二、加强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人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结合中国实情,发展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换管理观念
中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许多事情难于启动,或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是客观的就是主观的。建立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中国已到了可以启动的时期,特别是沿海地区。关键在于理念。我们长期以来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再加上物流管理引如入中国太晚,许多对于供应链这一新的营运模式还很陌生,不熟悉,不理解,所以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换。以“客户第一位”的经营理念代替“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客户满意为核心,除了在产品质量、品种和性能等方面外,还需在时间上、空
间上和便捷方面,使顾客的满意度最大化。在生产方面要先确定需求,然后按需生产,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的风险。
(二)、完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必须以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基础。供应链管理需要把销售终端顾客的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上游的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这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果没有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庞大的数据处理是根本不可能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通过条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安全采集;通过利用EDI等信息通信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向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准确、快速的“无缝”联结,把整条链中各环节的规划工作集成在一起,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三)、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四)、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我国企业应积极组织并参加供应链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对国外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学习发达国家的这种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逐渐壮大国内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队伍,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
总之,从现在企业的发展来看,竞争焦点将从比规模转向比供应链管理效率方面,谁的供应链反应快、效率高、成本低,谁将在竞争中取胜。今后中国企业的竞争不单纯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我们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认真分析市场环境,抓住机遇,用新的思想,实施新的战略,全面构建国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才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向世界500强之列驶进。
国有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迅速传播。许多国有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试图提高企业效益并做大做强。但是,审计人员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特别是对一些大型国企的下属三产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在实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投入了很高的成本,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国有企业要让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找出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国有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间很短,受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对于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本土化的能力很有限,一些国有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有误区
很多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甚至一些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兼并上下游的企业。实际上供应链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或网络),它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价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是在控制总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所谓的“6R”,即将顾客需要的合适的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无误的数量(Right Quantity)、优良的质量(Right Quality)、良好的状态(Right Statue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可见,供应链管理决不是一些企业领导者认为的简单的物流管理,更不是将上下游企业进行简单的整合。
(二)“内全”型企业模式
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组织结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以生产为导向,呈现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结构特征。这种企业模式不符合供应链管理需求。例如,中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基地,几乎都拥有专为自己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和销售体系,而这与国外汽车工业全球采购、零部件共用和分销渠道共享的发展潮流恰好相反。
(三)采购、生产、需求脱节,敏捷性差
一些国有企业机构臃肿,敏捷性差,不能很好占领市场。结果造成生产和需求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极易出现企业库存积压,大量资金被占用。这显然与缺乏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有关。如,某国有绿色食品厂,对玉米进行深加工,该行业前景广阔,利润率高,但是由于该企业采购与生产相脱节,原材料采购数量远远超过生产加工能力,结果造成原料积压变质,亏损严重。
(四)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由于管理思想陈旧,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孤立残缺”,即使企业也已经购进了大量的计算机,但是仅仅作为打字机的升级产品对待,数据分析处理仍沿用手工方式,有的企业购进了先进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软件,但是懂得应用的软件人才缺乏,花大价钱购进的先进设备就这样闲置了。供应链内部信息集成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外部传递。
(五)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差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任与合作是基石之一。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信用体系未能真正建立,更多的是家族、亲朋之间的“私信”,而非“公信”,导致整个社会信任程度下降,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债无拖欠理不清,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之间的正常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原则是各个企业的利益“共沾”,只有这样才能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
(六)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多数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任命制,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缺少相应的管理技能,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这样的企业借口提高企业效益,盲目上马供应链管理,但是缺乏相应的人才,供应链管理止步于口头,不但浪费资金、甚至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导致利润下滑。比如,有些乡镇国有集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乡长、镇长兼职,会计人员有的连基本的借贷关系都搞不清楚,企业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供应链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七)顾客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未能迅速从制造商主导的市场环境转变过来,造成交货时间长,常常缺货,可靠性不高,对顾客反应不快等问题。在顾客主导市场环境里,由于以上惯性的存在,造成企业竞争力减弱,甚至失去原有顾客。顾客导向的意识建立不起来,这本身就缺乏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二、国有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企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这是无庸置疑的,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认清问题,研究对策,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方面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上面提到的国有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供应链管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其次,从国有高级管理人员到每一个普通员工,都要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观念;最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有一个时间安排,所谓“厚积勃发”,一些中小型的国有企业还应该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对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等方面入手,为实行供应链管理奠定基础。
(二)加强企业间信任,以“外联”代替“内全”
企业应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剔除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减轻企业负担,剥离不良资产。选择好供应链当中的上下游企业,以开诚布公的精神,建立真正信任与合作的伙伴,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发展壮大,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供应链联盟,来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计划生产
企业应针对顾客需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通盘考虑、设计和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的拉动方式替代传统的推动方式,是各个企业生产、销售、供应信息的获得,来自于下游的厂商,而这些信息归根到底来源于最终用户的需求,从而避免以前那种高库存、连续生产方式,减少企业生产的盲目性,达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进程
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之上,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信息化进程时,一方面,对企业内部业务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引进MRPⅡ、ERP等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与上下游企业互联,以增强快速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积极发展“B to B”的电子商务模式。
(五)管理人才的开发、引进和储备
正像电影中说的那样,“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企业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最终要落实到人这个问题上。没有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再先进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实施和应用。因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的开发、引进和储备应该受到重视。
第四篇: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与背景
(一)企业文化由来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渐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对企业的具体生存、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者为了能够较好的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进行认识进、了解,从而进一步的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由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理论研究及企业文化的实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
对于企业文化,我国社会对其的认识,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根据相关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两种说法的认同度较高。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并不存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其都存在着企业文化,只是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不好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基本要完全的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内的社会民族文化中,对于当代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势必会受到中国特有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以及社会适度的变迁历史,也直接的决定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已经对当前的中国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难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避免。在这样的基础上,合理的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研究,可以引发我们明确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问题,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参考,我认为,这对于解决目前仍然存在着的许多现实误区以及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具有一点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及研究,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国外的具体研究来看,国外学者Hofstede(1990)等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的研究上,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来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概括。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们更“专制”,在企业文化方面,强调儒家的忠诚度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礼节。而一些管理者们虽然也有等级制度的,但更加灵活。最后作者指出,企业文化的实施根本是对员工有透彻的了解,而这不仅能丰富一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繁荣互惠的企业关系,培养经营能力。相似的还有Bourantas(1990),他也从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出发,通过对比各个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管理风格,发现了影响这种差异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该研究最后指出,一个管理决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它是不是能真正适应于客户的习惯。
相对而言,国内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国内学者陈春花(2010)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文化差异上,通过调研来收集一手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最后,该研究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决策行为的趋同性。而罗荧荧(2009)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自身领导的沟通风格上。她通过分析造成差异的内在文化因素,找出了其中值得一些企业借鉴的特点。国内学者王成荣(2010)认为,当企业的理念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时,企业文化的作用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也就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一种本质的差异,是既抽象又具体的企业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这位学者还认为,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其主要是沿着人本化和市场化两条脉络发展,所以,在企业中,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除了需要对人进行关注之外,也必须要对市场进行关注,只有坚持此“两点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国内学者赵琼(2001)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在文化上的特征,基本上就是对自我进行实现,而中国的企业之所以缺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缺少这种“实现自我,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个人意识”。颜建军(2001)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人为中心,以激发员工的主动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现象。除此之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人格的一种内在化的表现,不仅仅如此,其更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具体企业中的反映。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作为一个企业长久累积的结果,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存在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研究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对现实的重要作业,也有更多学者将研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企业文化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这无疑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前文说过,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从美国来看,其政治制度与我国存在着不同,而从其对企业文化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其企业的发展,主要讲究自我实现的目标。其人际关系的目标,基本是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等。在经济效率方面的目标,分别是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最后,其员工责任的目标,是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而我国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都十分平庸,这也就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优秀企业文化的特点
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言,其具备着品牌建设较好的特点。对于企业来说,相比于品质问题与核心竞争力,品牌诠释似乎就重要性而言,会逊色许多,但是,从效果的方面来讲,品牌诠释对于一个品牌想要在客户心中保存的结果而言,十分重要。品牌诠释是面向客户最直接的“第一印象”,我们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时,品牌诠释还有可能决定客户的忠诚度与购买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品牌诠释无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条策略。而对于具备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说,其品牌建设往往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水平。正是因为企业文化包含着客户所看重的诚信、有内涵、有效率等因素,企业的品牌建设才能够更加顺利。
除此之外,优秀企业文化具备着创新管理的特点。对于创新管理而言,我个人认为,其具备着非凡的意义,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某位相关学者就提出了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其具体的论述中,该学者认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世界经济想要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总体来说,从世界经济格局总体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管理,其主要就是指新市场、新技术等等方面。对市场、技术等等层面进行创新,毫无疑问会直接的增加企业的具体实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长久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此同时,事实证明,企业创新只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那么其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目前来看,创新是现代企业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而对于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管理而言,其一旦有有足够的条件作为保证。那么企业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情况下,创新基本也就得以成功。这是因为,人是实际上的创新的行动者,其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所以现代企业一旦具备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他们就能够真正的用创新的眼光来把握企业内外的各种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企业也就因此增强了实力。再者,现代企业在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的情况下,创新的价值会显示的愈发明显。这是因为,创新管理的落实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拥有强大的财力、人力做支撑,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的逐步实现,企业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下,创新就能够真正的实行,那么随之而来的,整个企业具体的创新氛围也会增强,有了这样的氛围,全体员工都能够抱有一种至始自终的创新热情,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全体员工们就能够同舟共济。互相鼓励,从这一点我们看出,进行创新管理还具有着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创新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备极强的意义与价值,而之所以会出现创新管理,主要是因为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基础。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很难想象其真正的具备着创新力,而这样的事实也就再一次印证了优秀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
现今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无须赘述,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企业文化进行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某位相关学者就提出了企业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在其具体的论述中,该学者认为。企业和文化优秀程度,是世界经济想要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从这里我们再一次能够看出在企业中进行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只有企业具备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地开发潜能,才能够促使企业进行创新,该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我们知道,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其可以有很多方面的促进因素,例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者等。但是,这些基本的要素,并不能够真正的决定企业的走向,换句话说,这些因素,或许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既然存在企业,必然会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支持。既然企业能够得到国家认可而称之为企业,其势必也具有一定的技术、人才、管理者,但是,这些都并非决定性因素。或许资金、技术、人才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但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换句话说,正是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技术、资金、人才才能发挥其全部的效力。在这里,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直接促进企业发展,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可以说,现代企业的发展包括着很多的方面,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叙述,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具体内容,我们无需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对现代企业的内容进行分析恰恰是重中之重。而在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中,企业文化的问题是应该被率先叙述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正确、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正确、合理的理企业文化,何谈实际的工作。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着一些企业,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相当严重,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不敢创新,也不能真正的依据现实而进取。这就是缺失企业文化的表现,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真正的将发展工作落到实处,更何况现代企业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事实也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运用先进的、合理的优秀文化,来丰富、发展自身,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该企业实际的发展也就势必会受到阻碍。由此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只是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不好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发展。在此,我不得不提到我国经济市场的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也就使得我国在现实情况下,涌现出了众多的企业,但为什么有很多企业倒闭?为什么还有成长为人尽皆知的大企业后,没过几年就倒闭的企业?为什么还有企业屹立不倒?毫无疑问,这些企业在现实情况下,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而具体的说,这种差别基本就是企业文化。具体的说,之所以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没有足够重视企业文化,从而有了企业的一些问题。而经营者为什么忽视企业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我认为,无论如何,想要对企业的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方面。换句话说,想要更好的进行发展,就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说是整个企业发展工程中的必要条件。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无疑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长期运用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无法与现代企业需求而融合,也无法与现下的新时代接轨,企业的发展也就变成了一纸空谈。这就说明,想要进行发展就需要着重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也决定着企业的安全运行,因此,对其问题需要特别的注意。
从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问题来看,现代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着重新规划企业各部门和岗位,按照合理、现实的原则,对从前的规划进行优化处理,给企业尽量的减少负担,持续的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则包括着对现有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任务,这样,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到了员工,对于员工而言,之所以做这份工作,除了因为需要一份满足自己的待遇之外,还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企业文化就是满足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这是企业技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我认为,只有合理的对优秀文化进行创建,才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这样,有了文化上的保障,企业的发展就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企业的利益也就会随着得到提升。
四、研究方法
在现实情况中,本文采取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对比分析法等进行定性研究。为了对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问题进行完整的剖析,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的相关方法及运作方式,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而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企业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五、研究结构
本文重点围绕“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交代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进而引出文章的问题意识,明确了企业现状以及其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具体差别,重点研究了企业发展的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明确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而发现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应该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样,现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Hofstede.G.Neuijen,B.Ohayv.D,and Sanders.G.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3~31 [2]Bourantas.D,Anagnostelis.J,Mantes.Y,and Kefalas.A.Culture Gap in Crreek Management,Organization Studies,1990,11:2,[3]陈春花,曹洲涛,曾昊.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王成荣.企业文化新思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5]赵琼.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M].广东社会科学.2001.[6]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M].三环出版社.2001.
第五篇:实验室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实验室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实验室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的大部分实验室属于国有,有的缺少宏观、整体的规划,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导致很多实验室的资源严重浪费,所以 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问题、现状
Laborator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iscussio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laboratory got rapid development, lab quantity increase gradually, bu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In China most of the laboratory belongs to the state, some lack of macro and overall planning, laboratory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is not high, lead to a lot of lab resources serious waste, s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Keywords: laboratory,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present situation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验室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共拥有约15000家实验室,其固定资产约240亿元,从业人员约38万人,拥有的仪器设备有86万多台(套),可从事68.9万余项的规程、标准、方法等的检测工作。目前我国实验室资源呈现如下特点:数量庞大、人数众多、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各个实验室的水平参差不齐,各行业差别较大。我国的绝大部分实验室属于国有,缺少合理、宏观的规划,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不多,导致很多实验室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资源。实验室的资产性质单一,缺乏投资来源,很多实验室都缺乏活力和经济意识。因此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改革,首先要建立和不断完善检测市场,维持相当数量的检测力量并使其有较强竞争力,调整检测机构布局,使其尽量合理,能承担法律责任;以科学的手段、公正的行为、准确的结果,为社会、客户提 供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
1.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1.1我国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国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名称很多,职能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设备和实验室的管理为主,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传统的管理体制,职能并无太大变化;第二种是以资产管理为主型,该模式以大物资进行大管理的思路对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进行了强化,把实验管理的一些职能分配到其它部门;第三种是纯管理型,该模式把仪器设备维修和技术物资供应等服务性较强的这部分功能从实验室的管理机构中分出来,使得现在的管理机构变成纯管理型机构;第四种是复合型,该模式既对传统的管理职能进行了保留,又新增了一些国有资产管理等职能,对管理机构职责范围进行扩大,并进行了一些 深化改革[1]。
1.2我国实验室管理特点
1.2.1我国部分实验室建立了一些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相关平台。很多实验室管理单位会建立该实验室相应设备的网上预约平台,各个实验室都有单独的账号,使用者可根据检测、研究需要,进行预约使用。我国大多是实验室其实是不对外开放的,它们仅供自己项目组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组的研究员和使用者,并不能使用其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可说是专项使用,因此可以说资源共享程度并不高。即便是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需要共享,但也需要繁琐的联系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和大量的审批程序,可以说我国实验室大多数是处于一种封闭状态[2]。
1.2.2我国实验室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部分单位会以研究人员或者是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作为使用导向,给他们创造一个较早接触到科学、实验的机会。一些实验室,不光对研究员、博士生、研究生等研究人员开放,对于在校的本科生、专科生开放,这些主要是高校的实验室。从这方面体现高校实验室的另一个特征,即对内部分开放[3]。由于现在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剧增,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通常又赶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好把实验室应用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以后解决实验室管理和发展困境的一条途径。
1.2.3一些国家实验室还会定期开展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让实验室的使用者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并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激发多种思想,开拓思路和创新思维。实验室研讨会作为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对相关实验研究成果,通常就是在这一平台来展现的,而且很多实验室的负责人往往是此类学术交流的演讲和主持人,他们对促进实验室规模发展和管理水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通常都是在他们的参与下,各种成果才能够在这些实验室里产生。
2.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功能单一
目前部分实验室管理、建设基本上附属于某个课题组或研究中心,专门为某个专业课题服务的,这就造成了实验室可能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机器设备使用和人员的效率低下,可能影响研究者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难以充分发挥科研、教学两方面的整体优势[4]。其实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统筹考虑。某些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并未进行整体规划,可能导致部分实验室仅考虑了自身利益,盲目地只为自己争取科研经费,使得本就不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被分散,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还因为重复购置相似实验设备,造成了实验资源的浪费严重,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同类的实验设备在部分实验室供不应求,不能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而在某些实验室中,该类设备则出现长年闲置的状况。例如经管类ERP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所购买的设备都差不多一样,都能满足相关的科研要求,但实验室的实际状况却是计算机基础实验室通常都在超负荷运转,对经管类的ERP 实验室的调查发现,其使用率却不足20%,这就说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5]。
2.2实验条件落后、实验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现代技术、设备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多的经费,但是很多单位对实验室经费的投入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增加,相反很多单位对实验室投入的经费却在逐年减少。目前,有些单位使用的实验设备(特别是计算机)仍是5年前,甚至是8年前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但出现了严重老化,不断出现故障,而且检测、计算、运行速度非常慢,有些甚至无法满足实验所需的基本要求。这不但增加了管 理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困难,还使得实验室使用者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6]。
现在很多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无法得到保障,某些单位较多地将经费投入到科研实验室,对于基础研究实验室就没有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导致基础实验室条件落后。随着研究规模的不断增大,很多实验室设施无法满足实验要求,实验仪器的数量跟不上,更新换代速度慢,就可能导致仪器运行时间长,实验结果不够精确等。实验仪器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实验室没有得到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就只能依靠承担一些利润较大的项目以获得经费来维持实验室的生存、发展。
2.3实验室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发展,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逐渐深化,国外很多实验室都把发展人才作为实验室长远发展的要务之一,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水平和吸引高端人才。但是,国内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改善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还缺少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相关激励机制,他们的地位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这样很难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很难吸引很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中来,可能导致实验管理人员的数量缺乏,业务素质急需提高的状况。同时,由于很多实验室不重视相关管理人员的深造与培训,实验室人员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有所较低。因此要改善实验室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的水平,促进实验室的健康、有效、长 远的发展。
3.对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3.1改善实验室管理的思路和途径 3.1.1要培养专业的实验室科研队伍
实验室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要迎接挑战,要加以转变。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学习新的实验理论,比如产权理论,解决新实际问题。理论学习要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部分,对他们的实验室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人员通过学习新理论,不仅能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室,完成研究任务,解决新问题。实验室专业化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议题,科研人员的专业化可以更好的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专业化的科研队伍不仅懂得相关的实验设备的使用,并且是 研究领域中的顶尖人物,可以保障实验室应用专业化,以专业的态度来进行科研工作[7]。
3.2.2要多渠道沟通和保障经费充裕 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论中蕴含了杜绝浪费的文化,让研究者充分懂得利用资源来实现产出最大化,即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多最优的成果。借鉴美、日等国外经验,实验室负责人应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现在实验研究需要的预算和经费,制定恰当的预算方案及成果预期报告。对于重点、中心实验室的建立,应当有政策相应的倾向,来保障科研项目能够正常进行。此外还要加强和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得资金资助。但是科研经费毕竟还是有限的,而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我们在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保障经费充裕,同时也要坚决“杜绝浪费”把每一分科研经费都花在刀刃上,一定要实现生产要素、人员的产出最大化。当今的科学研究一定要企业、高校相联系,高校、企业等一方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能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严控预算体系,争取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
3.1.3从封闭走向开放
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本都是封闭的,由上级主管部门独自享有所有权、收益权、管理权等,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弊端。在现在社会形势的新要求下,现在的实验室管理要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对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课题阶段性成果等资源的查找和共享,不同研究单位之间的实验室配备情况不一样,并且同一地区的重点实验室通常集中在重点高校或科研院 所,这样就可由地方教育厅或科技厅牵头,实现这些实验室的高效利用及学术交流等,便于科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3.1.4创建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没有规则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就不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就要清晰界定每个部门,相关责任人权责。实验室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在这个组织机构的成员要相互合作,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使利益最大化。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组成实验室管理联盟,还可以创办一些相应的 实验室管理协会及期刊,定期开展内部交流活动,提高实验室的学术高度,增加实验室的前瞻性。
3.2加强实验室管理对策研究
3.2.1加强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管理规划,使各类实验室能够有机结合,提升实验室的利用效益,使其最大化。其实实验室管理属于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它涉及科研机构、学校、国家等多方面利益,在实 验室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战略目标的研究和规划,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
3.1.2建立一个科学、协调、完整的管理体制[8]。完善实验室相关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可以避免或减少各部门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但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出适合实验室发展的一套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提高的整体效益。第三,对实验室资金进行严格管理,要保证实验室经费的支配合理,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得到顺利落实。政府部门、企业等 要加大实验室的投资,保障各项实验有充足资金,使得能够正常进行。实验室也应监管好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和采购,支持共享,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
4.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实验室数量快速发展,但是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如管理特点和管理体制等,指出了现在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功能单一和条件落后、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等。最后提出了一些建 议,要改善实验室管理的思路和途径,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对策研究等,希望能够促进实验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艳丽,赵亮云.关于完善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1):92~93 [2] 王晓琼.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66~67 [3] 牟英华.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27~28 [4] 毛应明,张成燕,刘玉芬.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99~100 [5] 唐文清,陈石山,邓新武,陈新春.新形势我国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03):139~141
[6]夏爽,胡文兵.关于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617~618
[7] 宋明侠.浅谈我国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240 [8] 肖炀,吴军.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想和实现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