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调查报告
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罪犯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心理矫治与管理、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
关键词: 监狱 心理咨询 心理矫治
现就农八师新安监狱现状,通过相关专业民警了解情况,浅谈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现状
一.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罪犯心理矫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随之而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等应运而生。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犯罪人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刑事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不仅如此,监狱劳教所中的罪犯劳教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因此他们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二)开展罪犯心理矫治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罪犯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通过心理测验,能够深刻地认识罪犯劳教人员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能够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无疑更有针对性。
(三)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提高改好率。当前,我国监狱罪犯劳教人员构成日趋复杂,“法轮功”类罪犯劳教人员,以及涉黑、涉枪,涉黄、赌、毒人员有上升趋势,改造难度日趋增大。开展心理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展心理矫治是实现监狱工作科学化重要途径。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发展监狱劳教工作,维护社会
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开展罪犯心理矫治能促进监狱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监狱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罪犯个案心理咨询
1、案例介绍
罪犯吴某,24岁,身高176,高大强壮,入狱四年,急躁易怒,情绪容易失控,在监狱中顶撞警察,经常因琐事与同改的罪犯争吵、打架,反对改造,出言威胁他人,攻击行为严重。
2、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分析
第一,个性特征分析。通过艾森克的EPQ测试,该犯P分72,N分63,E分65,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人,急躁易怒、激惹性高且难以自制,受刺激、侮辱以及损害后容易失去理智;SCL-90中,敌对因子3.5分,人际关系因子3.2分,表明该犯敌对情绪严重,容易与他人争论,摔 打物品,甚至不可抑制地打骂他人,目前在改造中表现较差。在监区人际关系紧张,常有孤 独感,自卑情绪严重,争强好胜,嫉妒、固执,常对其他犯人进行攻击。
第二,家庭因素。该犯一直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暖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关系不融洽,经常争吵、打架,父亲长年在外做生意,母亲因为孤独而沉溺于打麻将,对孩子不问不闻,从小是一个被忽视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粗暴 不良 的性格。其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甚至用野蛮的打骂体罚方法教 育子女,而且时常因不顺心的事拿孩子出气,莫名招来一顿暴打。该犯从小就学习了父母的粗暴行为,变得冷酷、残忍、好斗,遇到不如意就会拿 别人出气。随着青春期到来,心理上所产生的挫折感、自卑感、失落感越来越强,加之本 身胆汁质气质 的基础,时常内心处于失衡状态,因此该犯常与父母产生激烈的顶撞,甚至离家出走,在社 会上与流氓团伙在一起,通过打、砸、抢,攻击行为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第三,学校因素。该犯在校学习成绩不良,而且经常打架惹事。因此同班里没有知心 朋友,长期受到忽视;有时老师和同学由于思维定势,使他承受一些不公平的指责;还有些时候老师 不能一视同仁,对他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打骂,该犯对此强烈不满,常 借攻击行为来发泄愤怒,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第四,社会因
素。该犯社区居住环境复杂,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接连不断,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很容易习得不良行为。另外,一些传媒对某些不良行为的无意传播,也是其好斗的模版。在这些因 素的潜移默化下,该犯养成了自仗身高力大,以攻击令人畏惧为荣的扭曲心理。
三.犯罪心理咨询
在对该犯的心理咨询过程认为,一个人如果了解他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领悟了心理问题发生的过程,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得多。通过与该犯进行交流,引导他回忆早年的经历,让他领悟,由于童年时期,父母关系不良忽视了他的感觉,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这使他形成了自 卑、孤独、冷漠的性格;父母经常的打骂体罚,以及因不顺心而拿他出气,这就使他从小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自己不高兴时,就想通 过打击 他人来获得一种宣泄,但这种攻击行为本身不仅没有让他心理恢复平衡,相 反,使他受到了孤立、排斥,反而使他内心更加失衡。由于胆汁质的人,本身容易冲动易怒,加剧了他的暴力行为。
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单一
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只能是监狱人民警察。虽然在一些发达省(区),已逐步将社会力量引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弥补了监狱矫治力量的不足,但也只是局部的工作尝试,未形成气候。我兵团也不例外。这就导致罪犯心理矫治主体的单一性和相关矛盾的产生。一是由于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角色,必然导致他们与罪犯之间的根本对立,罪犯在服刑期间,本身对监狱警察就充满了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如果让监狱警察充当心理矫治的角色,罪犯很难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讲出来,也不愿从监狱警察这个“矫治师”那里寻求什么情绪安慰和心理帮助,影响心理矫治基础的形成。二是监狱警察心理矫治的专业水平不高,还很难适应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手段单一
于专业技术水准和专业设备的限制,罪犯心理矫治实践中所采用的手段单一。条件好点的监狱购置了一些矫治设备,建立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这也只是极少的监狱,绝大多数是没有完善矫治条件的。因此,在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过程中就显的手段单一,渗透力不强。
(三)部分民警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认识不够
作为改造罪犯重要方法之一的罪犯心理矫治也以基本纳入了日常的教育改造之中。但是,部分民警甚至一些监狱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落后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认为罪犯心理矫治只不过是搞花架子,装点门面,对改造工作作用不大,因此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罪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是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向民警讲述和倾诉,认为这是个人隐私,我心里有问题就等于我精神有问题,甚至就意味着我有“神经病”,害怕自己的心理疾病被他人知道而受到讽刺,因而不愿意讲真话。在这种情况下,民警会认为,既然罪犯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讲出来,而且也不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持这种观点和想法的民警,在基层监狱单位相当普遍,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它必然会成为我兵团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障碍,阻止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罪犯心理矫治机构
成立以监狱民警为主、有关专家参加的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指导中心。根据我兵团的实际,目前还不具备完全以社会专业人士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监狱民警应该是此项工作的主导力量。但是,如果仅以监狱民警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由于前述种种弊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就极易流于形式。因此应结合我兵团实际,应采取以监狱民警为主、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的形式开展。
(二)在监狱人民警察中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卫生知识,创设健康的心理矫治环境
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如果矫治主体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卫生知识,那还何谈对罪犯的心理矫治。众所周知,监狱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和工作任务的繁重,缺乏时间和机会学习新知识,必然导致其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无知或知之甚少,这就会使得其在对罪犯心理矫治中处于盲目和茫然的状况。
(三)尊重罪犯违法犯罪心理的转化规律,充分发挥管教民警的主观能动性
罪犯心理矫治最基本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心理和恶习,另一类是一般性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焦虑等。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因此可以分类进行,不同类型的心理矫治工作应遵循不同的规律和方法。为了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我们的广大管教民警必须首先对此加以区分、了解的。在罪犯心理矫治实践工作中,许多管教民警工作热情很高,也想立见成效,但忽视了正确把握罪犯心理转化的基本规律,不能从实际出发,照搬别人模式,结果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也影响了监狱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推行
总之,罪犯心理矫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相对独立的监管改造手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罪犯心理矫治规律,并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性东西,积极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一定
会大力提高监狱工作科学化程度,有效转化罪犯违法犯罪心理。
第二篇: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强制戒毒所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回归到社会时,会产生叛逆或者报复的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他们
自己也进入一种“吸毒—强制戒毒—复吸—劳教”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在对戒毒学员的帮教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学会自我保护与调适心理,努力克服心理矛盾和冲突,对他们回归社会,适应各种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
1、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信箱,让戒毒人员把自己想说的而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心理话通过写信,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复信,以此解决其心理上的疑虑。
2、可以进行预约谈话,约定具体的时间和心理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聊天。
3、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门诊,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利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和诊断。
4、可以邀请各种帮教团体和戒毒人员进行谈话聊天,让戒毒人员抒发自己的心理感受,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
5、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广播等形式,针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回答,并介绍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
二、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对抗心理的分析
(一)、戒毒人员心理特点现状分析
从近年收戒的戒毒人员的实际看,毒品使吸毒成瘾者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吸毒者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戒毒人员明显的特征有:
1、心理依赖性顽固。戒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海洛因、鸦片类毒品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欣快感及舒服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教育改造过程中难以获得毒品,可一些特定因素仍会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消失,还将长期存在。
2、心理变异及人格改变明显。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失调和心理变异是戒毒人员最为常见的人格特征,其抑郁、焦虑等神经症状表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他们性格孤独、多疑、抱怨的变态心理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阻止了他们适应场所改造环境及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常常抵触,甚至进行对抗。
3、自我调控能力差。据有关资料反映,戒毒人员入所前,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吸毒后产生的极度欣快感,另一方面也饱尝了吸毒行为对精神、身体的巨大伤害,有着强烈的戒毒意愿,可是由于海洛因、冰毒及鸦片类药物的巨大成瘾性,加上自身意志薄弱,使得他们在戒毒上一再受挫,认为人一旦吸毒后根本就无法戒除,于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他人及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信任,以致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心理戒毒是让吸毒成瘾者在取得生理戒毒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利用各种戒毒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积极接受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绝对自己、他
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除了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心、支撑外,心理治疗也不能疏忽。心理治疗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和“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四个阶段。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对吸毒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是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使吸毒者从心理上脱离毒品这个“魔鬼”,保持终身不再吸毒,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
三、戒毒人员教育措施
(一)配套矫治设备设施
“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必须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如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必须购买心理测试软件,目前常用的软件有成人艾森克个性测试(epq-a)、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明尼苏达测试(mmpi)、行为类型测试、气质测试等;对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时,可以用生物反馈仪、厌恶治疗仪、电子声光催眠器等科学仪器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减缓压力;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吸毒人员进行矫治时,可以建立发泄室,让他们利用各种工具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不满,然后进入反思室,在一个安静、清雅的环境中冷静下来,或是用冷水淋透全身,使其清醒镇定,等情绪稳定下来,再到心理辅导室,让戒毒人员尽情倾诉心中的烦恼、委屈和悲伤,让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劝慰,最后再到心理测试室做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并做好记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守四大原则
1、平等信任原则。心理辅导员和戒毒人员必须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平等交谈。
2、严格保密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咨询内容、测试结果、诊断类型必须严格保密,不能随意传播。这样才能使咨询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耐心倾听原则。作为戒毒人员这群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员,对他们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地倾听,全面的了解,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4、疏导启发原则。针对戒毒人员咨询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疑虑,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三)加强心理专业人材的培训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各行各业都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材,所以戒毒所不仅要从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人材,还要在懂得戒毒业务和了解戒毒人员心理的民警中培养专业人材。
(四)理论联系实际,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必须努力把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和戒毒场所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以往的管理和教育的“经验论”中,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在戒毒人员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心理学,学会心理学,平衡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的怀抱。同时,对戒毒人员中不认罪认错,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心理出现障碍,或是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把理论渗透于实际地教育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而有效的心理矫治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困扰,消除心理疾病。
(六)领导重视,财政保障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强制戒毒工作深入地结合起来,探索矫治戒毒人员复杂心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戒毒工作的关键,通过领导的组织步署,有选择,有重点地在戒毒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组成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引进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举办心理学讲座或开展专题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帮教戒毒人员的新武器。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购买各种心理健康设备器材,购置各类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建立心理咨询室、矫治室、发泄室等。有经济允许的单位还可以组织民警到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先行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
总之,我们通过综合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从而了解他们变态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格,再进行多元化干预,建立完整的行为及认知人格心理治疗体系。心理咨询矫治的开展和有效作用的发挥需要场所教育改造环境的密切配合,需要戒毒所的领导及广大民警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戒毒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关照,营造成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以宽容、爱心促进戒毒人员良好心理的形成。
第三篇:心理矫治缓解罪犯心理压力的策略初探
心理矫治缓解罪犯心理压力的策略初探
摘要:监狱罪犯在服刑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诸如监狱改造环境、狱外人际关系重大变故和罪犯主体特征差异等方面。我们应该凭借心理矫治技术,充分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给予罪犯营造良好的更加人性化的改造环境,遵循合理的心理矫治模式,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给罪犯树立正确应对心理压力的典范,并推而广之,切实履行好“首要标准”,保障监狱的长期安全稳定。为建设和谐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率,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 监狱
心理矫治
罪犯心理压力
缓解
策略
随着我国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监狱改造罪犯的效果,安全和稳定无疑是衡量监管改造的标准之一,也是严格落实“首要标准”的核心内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是改造罪犯事业的重要一环,它在缓解罪犯的心理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的运用心理矫治这个“改造利器”为稳定监狱工作秩序和监管安全服务,是我们在日常监管改造工作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罪犯在改造中压力的来源探究
(一)由客体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
客体环境可以分为狱内环境和狱外环境。
第一,监狱内环境给罪犯带来的心理压力分析。监禁和改造是现代监狱存在的价值和功能的体现。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监狱是个“神秘”的代名词,监狱环境也是很少被媒体和大众所关注和了解,以至于人们对监狱环境知之甚少。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Haney、Banks和Zimbardo进行了一项意在研究监狱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的实验,即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实验选择人格和心智正常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配到“犯人组”和“看守组”,令其双方实际模拟监狱的真实情景,即由“看守”监视“犯人”进行为期两周的模拟监狱生活。然而实验在进行六天后不得不终止,原因是测试组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和人格异常现象:“犯人”中的一些人由起初的情绪稳定逐渐变得依赖、无助、愤怒、压抑、软弱,甚至有些“犯人”乞求从模拟监狱实验中退出;而另一些人则盲目顺从“看守”的权威;“看守”逐渐习惯了虐待和侵犯“犯人”,增加了他们的攻击性。这一实验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情境影响、改变、形成、转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消极反社会行为不是一系列反常人格联合创造的环境产物,而是扭曲正常个体行为的病理情境的内在的固有结果”1。由此得出结论:监狱环境是一个有潜在危害的情境,监狱环境是罪犯产生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客观环境。
新入监的罪犯由犯罪嫌疑人转变为服刑人员,开始了漫长的服刑生活,而监狱大环境下,监管风气,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的各项要求与服刑罪犯以往的行为方式产生较大差异,使其难以适应新环境,及其容易产生恐惧、失落、压抑、焦虑,令其心理压力骤然增大。具体可以表现为:首先,罪犯个体与监狱环境产生的矛盾,使其心理压力增大。新入监罪犯害怕受到老罪犯的鄙视和欺压,对监狱单调的生活和闭塞的空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近而产生心理压力。其次,对监管秩序和规定要求难以适应,但迫于压力不得不按照执行,近而带来的矛 1 朱新秤,舒 莹.监狱环境的心理负效应——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政法学刊,2001年,(4)期.盾心理。
第二,监狱外环境给罪犯带来的心理压力。长期的服刑生活使罪犯对家庭情况了解较少,当罪犯在突然知道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后,情绪往往比较急躁,心情难以平静,心里更没有思想准备。例如,亲属病危或死亡、配偶提出离婚、家中财产发生纠纷、房屋突然垮塌、遭受天灾人祸、钱物被盗、子女入学就业遇到困难以及其它的意外变故等等,所有这些会激起罪犯情绪和思想和情绪上的强烈反应。处于服刑期间,罪犯无法回家探望或者处理,往往会表现在行为异常,转而出现沉闷、消极,提不起精神,影响到正常的劳动和改造。使他们本来敏感的神经绷的更加紧张,心理压力加大,同时给正常的监管改造工作提出挑战。
(二)由罪犯主体特征带来的心理压力
由于监狱服刑罪犯年龄低龄化趋势,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等诸多原因给罪犯本身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第一,罪犯低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犯罪低龄化趋势使得“80后”罪犯呈逐年增长,“80后”罪犯生活在社会变革频繁的大背景下,其思想观念和犯罪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往往是“80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和社会不良风气误导,使本来就难以明辨是非的“80后”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80后”罪犯中有相当一批人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期望值较高,这与他们不受约束、青春叛逆的性格相冲突,同时他们长期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社会生活与严格管理、封闭有序的监狱现状相矛盾,再加上与犯群中的中年犯会因为观念有差别存在矛盾,致使他们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罪犯相比心理压力更大。
第二,服刑罪犯身体素质不同。在监狱服刑生活中,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这是监管改造其中的一部分,每个罪犯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有不同的生产任务。由于个人免疫力有所差异,罪犯在长期劳作中容易患不同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脑出血,乙肝,肺结核等。尤其以高血压为代表的疾病比较普遍,这也能说明服刑过程中长期的生产和劳改压力有密切关系。患病的同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有的甚至需要住院治疗的,相关费用还需要家庭支付,这就给身患疾病的罪犯雪上加霜,给本来压抑的心理增添了一分忧愁,与其他罪犯相比,心理压力更甚。
第三,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受教育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在当前知识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罪犯在监狱的生产、生活、学习都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罪犯有基本的文化功底,而这些综合的文化素质是每个罪犯的考核依据之一,与其平时表现相结合来参加月考核分数评比,而这月考核分数又与罪犯减刑、假释直接挂钩。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罪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不健全,对是非评价体系不准确,这就使他们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失去抵抗金钱、利益等诱惑的“免疫力”,最终敢铤而走险,以身弑法。
第四,罪犯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从罪犯定期的亲情接见中观察得出,家庭条件或社会关系较好的罪犯,得到亲友的物质支持要多一些。在整个服刑过程中,家庭条件好的罪犯生活上较宽裕,这会给家庭条件差的罪犯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使经济条件困难的罪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家庭的落魄使正在服刑的罪犯无力改变现状,致使一些罪犯急躁而又无奈,可能产生焦虑,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加大。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更好的处理罪犯面临的问题,使潜在的危机得以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合理缓解和应对罪犯心理压力的策略研究
帮助罪犯缓解克服服刑期间产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长期矛盾的状态,消除不良情绪,以助其度过心理压力较大的阶段,确保监狱长期安全稳定,可参考以下对策。
(一)人性化:营造良好的监狱改造氛围
第一,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创造严格的监管环境,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强制性剥夺和限制罪犯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使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承受一定的痛苦,从而使罪犯领悟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不可触犯,强制性地抑制其犯罪需求,威慑、抑制罪犯不良心理的产生。管理的科学化、文明化,可以消除罪犯恐惧不安心理和错误观念,使他们对监狱的目标和价值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逐步改善其认知结构,消除反社会情绪。监狱实施科学文明的管理,纠正他们的偏见,消除反社会对抗情绪,淡化其不良情感。达到心理相容、自觉接受改造 2。
第二,实行分管分教、分级处遇制度,利用各种方法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根据入监时间长短和平时表现情况划分罪犯宽严处遇,给罪犯在劳动生产方面工作内容,亲情电话拨打,信件来往,亲属会见,日常生活管理等方面制定不同的管理层次。.对思想积极,靠拢政府的罪犯实行奖励,优先呈报减刑、假释等;对顽危犯、抗改犯行为进行相应限制,对其月考核慎重奖分、减刑、假释等严格控制,力争矫治其不良行为。
第三,发挥罪犯聪明才智,培养罪犯良好兴趣爱好,营造人性化改造环境。建立罪犯文化活动中心,丰富罪犯生产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比如期类活动室,书画活动室,体育馆等;建立罪犯文化补习班,帮助教育层次较低的罪犯补充文化知识,助其形成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纠正其消极、敏感的意识特征;建立罪犯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在生产、生活之余,在劳动改造中学到了一技之长,为刑满释放后就业谋生创造了条件,对于帮助罪犯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增强刑释后就业谋生的能力有较大帮助,也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切实体现。
(二)个性化:选择不同的心理矫治模式
我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模式可分为四种:发展模式,注重健康导向、平等关系,着眼发展与潜力开发;医疗模式,注重病理导向、医患关系,着眼疾病治疗,重视技术使用;改造模式,注重思想导向、教导关系,着眼监狱安全,重视探测不良思想;全员训导模式,注重心理决定导向、训导关系,着眼全员参与,重视传统经验和日常训练 3。
在改造过程中,针对罪犯平时由自身原因引起的心理压力,首选的心理矫治模式是发展模式。即把罪犯平时的个人适应性问题,比如:狱外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故,狱内人际关系矛盾,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等方面引起的心理压力看做是罪犯个人服刑过程中发生的正常反应,将罪犯当作正常人,挖掘他们的自我调节的“心理免疫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发展模式要求咨询员或者咨询工作者放下身份的差别,本着尊重来访罪犯的原则,倾听他们的倾诉。在咨询人员进行诊断建议的同时不能以医生或者专家的口气给罪犯的心理问题下定义,主张给他们具体解释,发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树立罪犯自己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信心。咨询员应做好自己的定位,即倾听者,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断定者。
以下是咨询典型案例中的片段,罪犯许某26岁,生产生活中没有朋友,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较好,但经常自己一个人吃饭,他反应自己对于跟他犯交往上很苦恼,遂找咨询干警寻求帮助。案例1:
罪犯许某:(打报告进办公室,低头不敢正视咨询干警眼睛,表情茫然,缓缓坐下)咨询员:请问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下吗? 23 张文彬,乔 波.罪犯心理躁动期现象及应对策略的思考.社会心理学,2005年(1)期.章恩友,于海霞.论罪犯心理矫治的模式选择.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2)期.许某:我总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愿意理我。感觉压力很大,想让您帮帮我。
咨询员: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人缺少朋友难免会感到孤独,你分析过自己缺少朋友的原因吗?
许某:我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很少跟别人主动说心里话。(许某眼睛看着地板说)咨询员:为什么不愿意主动跟别人说话呢?能说说原因吗?
许某:我怕自己跟别人说了心里话,别人笑话我,也怕他们拒绝我,不愿意跟我一起搭伙吃饭,这样容易让自己丢面子。(许某把头放的更低了一些)
咨询员:原来是这样啊,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不是以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
许某:是的,曾经有一次我跟别人说过这个事情,想找个朋友聊聊天或者一起吃饭,他们拒绝过我,有几个人还当众羞辱我,使我很没面子。(许某抬起头说话有些激动)咨询员:原来如此,那你觉得如何才能让同犯接受你呢?
许某:我不知道,总感觉很难。(抓挠头发,苦恼的样子)
咨询员:人是社会型的动物,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我不清楚你仔细观察过别人没有,那些人际关系较好的人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主动跟别人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在一起吃饭的人不能计较一丁一点的小利,将心比心,有好吃的大家伙一起吃,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助你的,不能因为一点小利脱离了集体,做人要大度一点,少计较一些事,这样你才会有知心朋友。你觉得呢?
许某:可是我该怎么做呢?
咨询员:我建议你不要怕别人拒绝你,最好是能诚心诚意的跟别人去交流,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大胆去做,不要怕失败,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不能因为失败过一次就退缩了,要勇于再次去尝试,这样才能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你先试着去跟别人多交流,然后慢慢总结跟别人交流过程发生的事,如果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还可以再来找我,你认为怎么样?
许某:恩,…(点点头默许)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员可以放下身份,本着尊重来访罪犯的原则,可以使来访罪犯敞开心扉谈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样容易发现问题和制定出具体的咨询方法,启发鼓励罪犯自己端正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问题。不但从一个角度上解决了来访罪犯的实际问题,而且推而广之,延伸到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去处理,给他们一个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思路。
在日常监管改造中细心观察罪犯举止行为,加强日常谈话教育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如遇行为举止异常的情况,及时发现罪犯的压力所在,及时帮助他们处理内心问题,打击消极滞后的思想行为,扶持和强化积极向上的现象。将罪犯心理压力控制在发现的初期,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教育罪犯掌握一些具体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措施:方法一,内省上,将自己与别人比较,明确自己心理压力是由于那些具体因素造成的,要学会对照标准努力检查自己的不足,多转变观念,革新改造陋习。方法二,情绪转移法,心理工作者要善于引导罪犯学会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代替自己感觉烦躁不安的事情或想法,当感情难以控制时,有意识的强迫自己将感情转移到别的意境当中,因遇到某种愿望挫折、失败或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时,善于把自己置身于另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实现情绪转移。方法三,压力宣泄法,与干警朋友聊天倾诉,不影响环境和他人改造的前提下合理的抒发自己的压抑情感。
(三)组织化: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训练
心理矫治模式中的全员训导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改造中的理想模式,是指全体监狱人民警察投身罪犯心理矫正改革,着眼于对罪犯的心理训练和发展指导,要求干警全员提高改造工作的心理策略水平,在罪犯服刑期间和所有改造场合,全面负起对罪犯全员的心理训导 责任,科学地将心理训练和发展指导活动,融入日常的改造工作中来 4。
近年来,团体心理训练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心理保健操又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种探索全新的心理辅导模式,实践证明,它已成为当前进一步提升教育、缓解心理压力的一个新亮点。科学的心理保健操可以给困顿、脆弱的心理“松绑”而借以平衡心态,放松身心,达到全面消除紧张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如:心理保健操之中的“手语操”,今天之所以能成为心理健康保健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是因为它是一种团体性、集体参与的心理辅导。《从头再来》、《感恩的心》等手语操以手语作为主要动作,配合背景音乐,边唱、边跳,简单易学,同时让感情与意境相融合,肢体语言与心理情感相协调,能引发他们的内心共鸣,对缓解心理压力、优化思维过程效果很好。案例2:
罪犯李某,25岁,2006年因抢劫入狱,刑期12年。学习心理保健操后,他说:“每次唱着歌,做着动作,就想起家人,就想那些平淡的生活,也暗暗给自己鼓劲,要从头再来”。罪犯王某,46岁,因犯盗窃罪入狱,刑期10年。曾由于患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因监管干警发现及时送往医院,后监狱基于其家庭困难,组织干警募捐,得以治疗康复。王某说:“每次做到《感恩的心》那段手语操的时候,就想起监区干警对自己的仁慈和无私的爱,令自己感觉很温暖,这对我的心灵确实是很大地触动,以后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绝不辜负警官们对我的期望”。
(四)常态化:落实日常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鉴于大部分罪犯文化水平较低,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应对策略有所欠缺,例如:心理感觉压抑很少与他人交流,自己闷在心里;与他人有矛盾后不争取努力解决矛盾,反而易用冲动的暴力方式解决,导致矛盾加剧;服刑过程中的心理预期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导致压力较大等等。
笔者认为较合理的缓解压力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锻炼身体,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应付压力的前提,多增加一些文体活动加强锻炼。
二、接受压力,相信“压力是进步的代价”,能够帮助我们从理性层面做好应对和缓解压力的准备。
三、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就没有办法减轻压力。
四、倾诉,寻求朋友或者咨询工作者帮助,我们不想把压力推给别人,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五、调整目标和期望,人生的智慧在于明白什么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可以实现的,勇敢的放弃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述,罪犯服刑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给监管改造摆出的任务也日益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管理者,教育者,还应该是心理学专业人员。使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中的四种常见模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针对个别问题具体分析,将发展模式运用到日常谈话咨询中去;创新和发展全员训导模式,组织并实践团体心理训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会以“首要标准”为核心,以心理矫治为“重要利器”,坚定的沿着创造安全稳定的改造环境这条路走下去。为和谐社会,稳定监管出一份力。
叶杨.中国罪犯心理矫治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
第四篇:某监狱从事罪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女民警竟争上岗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现年##岁,本科学历,现为###与竞争的岗位是####。
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参加监狱组织的竞争上岗活动,我的心情很激动。首先,我要感谢监狱党委和各级领导对我们女民警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
##年
参警以来,我努力向英模人物学习,向本系统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精神,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角色的转换,掌握了教育改造罪犯必备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加省局举行的“###比赛,荣获二等奖;###监另外两位民警组成的##监狱代表队夺取了全省监狱系统建党80周年知识竞赛第一名,为监狱争得了荣誉。
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事罪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在关押男性罪犯的监狱里,有人认为,女民警只适合搞财务、当内勤,在罪犯的改造中不能够有多大的作为,但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押犯中,很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适应能力低,情绪波动大、焦虑、抑郁、自控能力差、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罪犯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社会正常人群。这是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和影响自身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女民警能够在罪犯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中充分运用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和亲和力的优势,弱化罪犯的戒备、抵触心理,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尊重、宽松、亲切的氛围,使服刑人员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误区,增强改造和生活的信心,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女民警在罪犯的改造中大有作为,具有“以柔克刚”和“细雨润无声”的特殊功效,同样能为教育改造罪犯作出一定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并尽心尽力做好这项工作。10余年来,我一方面努力钻研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并于##我监第一位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我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罪犯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所接受和认可,受到广大基层民警的一致好评,这更加坚定了我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今天参加竞岗,我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服刑指导中心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维护我监监管改造的安全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这次竞岗成功,我将努力做到: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二、继续加强法律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服刑指导中心的其他同志,进一步提高我监服刑指导中心整体工作水平;
三、牢固树立热情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在罪犯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积极为基层监区排忧解难,做到基层有求,我们必应;
四、对顽危犯、重点犯建立专门心理档案并进行跟踪矫治,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配合监区做好顽危犯的教育转化工作;
五、充分发挥女民警的优势和作用,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服刑指导中心的功能,努力开辟一条集教育、劝导、帮教、情绪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通道,进一步丰富教育改造工作的内涵;
六、定期在罪犯中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教育讲座,使罪犯对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面对服刑改造生活;
七、力争让我监服刑指导中心成为服刑人员与社会沟通之间的桥梁,真正成为广大服刑人员的良师益友。
竞争上岗只是我对进步的追求,做好罪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才是我最大的愿望,无论竞岗成功与否,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一定会让领导们放心,同志们满意。
谢谢大家!
第五篇:浅议罪犯监狱化人格的成因及矫治
浅议罪犯监狱化人格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摘要: 监狱特定的环境、罪犯自身对所犯罪行的主客观认识、刑罚威慑因素等都是罪犯形成监狱化人格的原因。罪犯人格监狱化无疑是对监狱制度的动摇,监狱对罪犯形成监狱化人格具有某种意义的催化和摇篮作用。对罪犯的监狱化人格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社会对罪犯的主流文化要进行改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罪犯,加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区矫正,把罪犯改造成为既知法守法又同时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关键词: 罪犯 监狱化人格 文化 社区矫正
前言:人格(personality)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固定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生理特征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张雅凤:《新编罪犯改造心理学》,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监狱化人格是指罪犯因长期生活在监禁环境中,将监狱生活经历内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人格,其主体包括在监狱服刑的人员(包括监外执行)和已经刑满释放的人员、假释的罪犯两类。
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对罪犯个人和监狱的监管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罪犯来说可能会形成不同症状的心理症状包括精神分裂症、幽闭抑郁症和不满、恐慌生活的思想,恐惧身体患上疾病,罪犯一旦患上此类心理问题往往情绪极易失控、暴躁,不能正确理解别人,互相产生摩擦、打骂,更有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越狱;罪犯的消极、扭曲心理一方面不利于被监管单位改造为遵守社会法制、公德标准的正常行为人,另一方面不利于监狱的内部秩序稳定和安全。
本文主要分析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影响因素、特征,探讨矫治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对策,以期能对监所对罪犯的改造起到参考作用,更深入、更彻底的从罪犯内心矫治、改造。
一、罪犯监狱化人格的特征
监狱化人格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是对剥夺和痛苦的逃避或补偿。监狱化过程是一个犯罪化过程和烙印化的过程。其特征主要有:
(一)个体性格的依赖性和屈从性
罪犯从入狱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穿上囚服,剃了光头,被编了囚号等等,认识到警察有绝对的权威,形成了犯人的身份意识,被动的按照监狱所限定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逐渐地使他们变得失去了原有的个性特征,一切听命于他人,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罪犯长期按照监狱提供的“格式化”生活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产生人格障碍,对监狱形成心理依赖,凡事都惟命是从,依赖他人,惰性增强,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有些罪犯甚至在刑满时也不愿出狱,对刑满出狱感到担心、害怕,甚至恐惧。
(二)罪犯人格的多重性
罪犯在其自身的改造过程中,就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一方面,它是受到法律惩罚的罪犯,必须屈从于管教干警的管教,以期达到缩短刑期的目的。因此,在监
狱领导和管教干警面前装出一副惟命是从的面孔;另一方面,在和其他罪犯交往过程中,又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背后说管教干警的长短,甚至凌辱、欺侮比自己更弱小,或处于困境的其他罪犯,更有甚者,在取得管教干警信任之后,假借管教干警名义,在服刑人员群体中横行霸道,充当牢头狱霸。同时,他们为了取得家庭和社会的同情,往往在从事某些活动或家属接见中装得可怜兮兮。总之,在这些罪犯身上,并存了善与恶、反抗与屈从、常人与罪犯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从而构成了罪犯监狱人格的多重性。
(三)心理活动的被动性
由于罪犯的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现实,因而导致了心理活动的被动性。
1.在监狱里的惩罚改造,限制其人身自由和罪犯自身渴望自由的主观愿望相冲突。
2.严格的监视和监管改造措施,与罪犯飘浮散漫不求进取的主观愿望相矛盾。2 姜祖桢:《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第20卷
3.生产劳动的现实因素与罪犯好逸恶劳的脆弱意志相对立。
由于种种原因,使罪犯在改造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处处被动,处处不自由的心理。
(四)行为动机的隐蔽性
罪犯在其在监狱再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掩盖得严严实实,平时很少暴露自己的想法,既不轻易相信管教干警,也不轻易相信其他罪犯,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相当时间的观察,没有一定的把握,决不冒然建立推心臵腹的朋友关系。而这种人格的隐蔽性常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表面上唯唯诺诺,靠拢政府,劳动积极卖力,反映情况积极主动,对管教干警察颜观色,投其所好,而实质上并不一定真心地接受改造,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监狱人格具有行为动机上的隐蔽性。这一现象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可以很形象、真实的体现。
(五)社会意识的偏执性
个人的社会意识是以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为内容,一些罪犯社会意识偏执,心理严重扭曲。
1.自我意识膨胀。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监管改造中发现绝大多数罪犯存在自我意识膨胀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最高标准,“私”字作为衡量评价事物的价值,自傲,自满,缺乏责任心和羞耻感,并且带有严重的享乐主义思想,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从主观方面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的为自己开脱,责怪他人,埋怨环境,甚至迁怒法院、仇视管教干警,不认罪,不服法,直接对抗国家法律制度。
2.厌世心理严重。有些罪犯没有真正从内心悔改,对自己入监存在“倒霉”心理,认为法律执行不公正,愤恨社会、仇富心理严重,对自己的家庭突然发生的变故,如妻子离婚、孩子无钱上学、社会非议等问题抱怨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由于长期的监狱服刑生活,部分罪犯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都已经监狱化,出狱后很难适应正常的生活,导致性格畸形发展。
二、罪犯形成监狱化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监狱的“亚文化”和罪犯的监狱化从本质上深刻影响着罪犯特定人格的形成
1.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亚群体在其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主流偏离的一种文化。亚文化与犯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但由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偏离的,因而它与犯罪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里所指的监狱“亚文化”是指服刑罪犯在监狱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监狱中罪犯群体所持有的同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包括罪犯纹身、行为规范、罪犯角色、反社会意识,罪犯暗语、监禁反应、狱内同性恋等。监狱是亚文化特质最密集的地区,是亚文化的集散地,许多亚文化的积淀、适应、传承、整合及分化都在监狱进行着。罪犯在服刑期间,既受监狱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也受监狱内部所存在的不良监狱亚文化的影响。罪犯监狱人格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碰撞和较量的过程。
2.监狱化(Person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现代监狱社会研究之父之誉的美国社会学家克来默(D. clemmer)提出的。他认为监狱化意味着受刑人对于监狱内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独体的价值观的适应和同化的过程。克来默认为,几乎所有的囚犯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监狱化的过程,这包括一些情况:了解监狱的非官方组织,接受下等角色,发展新的生活习惯,学习各种新的生存技能,采用新的语言,通过这些活动,罪犯逐渐适应监狱生活,被同化为一个持反社会态度和思想的人。
罪犯监狱化的过程就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被监狱亚文化所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亚文化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过程,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和背离的过程,对罪犯健全人格的成长和重返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起着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受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罪犯的监狱化人格无疑是对监狱制度的一种动摇,它大大动摇了可以通过监狱而使罪犯重新社会化这一传统的信念,迫使人们对监狱制度重新加以审视。
波)布·霍维斯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译本)
(二)监狱环境是监狱化人格形成的直接效应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历来重视外在的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恩格斯曾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罪犯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触犯法律性和应受惩罚性,把他们关押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劳动改造,其心理状态只能是个性心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表现,也必然留下特定环境条件的烙印,而监狱这个特定情境条件在改造罪犯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也有影响罪犯正常人格形成的负面因素:
1.刑罚威慑作用的双重性
在罪犯的整个改造过程中,刑罚是影响罪犯监狱化人格形成的关键的因素。正是由于法律的惩罚性,使其失去了人身自由,在社会引起了反响,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和社会评价的否定,这种报应性打击,不可能不在罪犯心理上产生威慑效应。在这种因素影响下,使得罪犯只有老老实实服从改造,以免遭受更为严厉的打击,445 恩格斯:《恩格斯选集》
邱兴隆:《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罪犯的天生个性受到压抑,阻碍了常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监狱的强制性对罪犯正常人格形成的压力
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法定的地位与职能所决定了罪犯和监狱领导、管教干警之间不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关系,也不是一般人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强制与被强制、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一方面,监狱领导、管教干部代表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刑罚惩罚职能,对罪犯依法惩罚和改造;另一方面,罪犯是社会的罪人,被剥夺其人身自由,被强制性的关押在监狱场所,是接受改造者。监狱领导,管教干部和罪犯之间,罪犯居于服从的地位。这不可避免会对罪犯心理及人格产生一定的压力,如果罪犯心理不够稳定或者有障碍极易影响罪犯正常人格的发展。
3.消极的人际关系
在罪犯的改造生活中,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和自己一样受到法律惩罚的罪犯个体和群体。而这样的个体和群体共同具有消极的心理因素,因此,在罪犯的矫治过程中,罪犯不可能不受到同类的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
监狱是一个大染缸,各类犯罪,各种思想意识无所不有,各种丑陋行为,直接影响着罪犯个体的思想追求和变化。在监狱里,罪犯彼此传习犯罪技巧和其他恶习,或叫人崇尚暴力、弱肉强食,或教人偷奸、尔虞我诈,或教人损人利己、贪赃贿赂等等,使罪犯由原来的“一面手”变为“多面手”,道德观念倒退,追求满足个人畸形发展的低级需要。被监狱化了的罪犯接受了罪犯社会的非正式的价值、习惯和规范,同时也就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导价值和监狱当局的正式规则的自动抵抗,使它们的正面影响大打折扣。因此,罪犯监狱化过程的发生,不仅可能使罪犯改造和重新社会化备加困难,而且可能加深罪犯的反社会性程度,产生众多的惯累犯。4.监狱生活环境的限制性
为了彻底消除罪犯故有的心理结构,建立新的心理系统,就必须限制罪犯的生活环境,制定罪犯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以期对罪犯心理施加良性影响,这样就使罪犯总是处在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加之监狱是个封闭的环境,罪犯在监狱强
制服刑接受劳动、教育改造,长期单调、模式化的生活,可能会使罪犯丧失求知的兴趣,性格变的抑郁、冷漠。
5.受限制的主观能动性
罪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正是由于罪犯在某些方面没有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存在着社会化缺陷,因此我们对罪犯的改造实质上是对其再社会化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与在自由环境下,比如在学校、公司是完全不同的,在监狱,罪犯是在强大的强制性压力下,进行的一种重新社会化过程。监狱的职能是惩罚和改造罪犯,以改造人为宗旨,为达到这一目的,对主观恶性比较大的罪犯,监狱需要一套严厉的行为规范和狱内纪律,在封闭的监狱环境中对罪犯进行强制性约束。这样,虽然使罪犯的反社会的自我行为受到了限制,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是同时也弱化了罪犯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6.劳动改造与渴望自由的矛盾
罪犯到监狱服刑后,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劳动改造和自由。因为要想缩短自身的刑期,提前获得自由,必须具备法定的条件,而法定条件又是与劳动改造密切相
关的,罪犯不愿劳动,又想缩短刑期,其内心就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内心在劳不劳动和强烈的减刑愿望间反复斗争,但最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罪犯的心理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同时,罪犯在监狱的劳动不存在按劳取酬的问题,是带有惩罚色彩的劳动改造,这就易使罪犯产生冷漠情绪,导致其人格变异。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一系列影响,才使得罪犯心理在监狱这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消极效应,直接地淡化了刑罚执行中对罪犯所实施的各种措施的积极影响,是罪犯监狱化人格强化的催化剂。
三、罪犯监狱化人格的矫治对策
罪犯的监狱化人格是一种常态人格的变异,它不仅不利于罪犯的彻底改造,同时也会造成其重返社会后不能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情况,所以矫治罪犯的监狱化人格对罪犯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文化改革,转变社会对罪犯的角色定位 中国有着数千年专制封建文化的历史,人们对监狱、对罪犯抱有一种有色眼镜来看待,总是将野蛮、愚昧与罪犯、监狱联系起来,实际上,监狱是重新育人的地方,罪犯并不是天生就是罪犯,改造好的罪犯一样是社会中有用的一员。本文认为社会文化的改革势必成为克服或减轻罪犯监狱化的必要途径。用文化的方式改变社会上人们对罪犯的认识和态度,摒弃对监狱封建的、落后的、野蛮的认识,改变对罪犯憎恨、恐惧的心理,逐渐树立、蕴育对改造好的罪犯以宽容、仁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以理性、辩证的观点对待出狱后的服刑人员。在罪犯在押期间,社会给罪犯以一定的关心与帮助(如社会帮教),罪犯解教以后,社会予以热情的接纳(如社会安臵、复学、接茬帮教等),这是一项很深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经年的努力,方可见效,在现代文明社会,这是一个社会走向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宽容理性的社会文化既有助于抑制犯罪,又对狱内罪犯保持一种应有的同情和宽容度,有助于防止和疏缓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及发展。
(二)以文化人,运用监狱文化环境矫正罪犯
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是惩罚和预防犯罪,教育和改造罪犯的重要场所。为了有效的教育改造罪犯,促进罪犯的转化,监狱需要有安定祥和的人际环境,幽雅
洁净的工作环境和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监狱文化环境可以解释为,凡监狱执行刑罚所处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监狱的自然地、物质的环境以及工作、生活环境,也包括社会的、人文的环境,其主要特征为主动性和制约性、群众性和自觉性、社会性和功能性。无形的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同化性”,对教育改造罪犯,弱化罪犯的监狱化人格具有强烈的正作用。
1.加强监狱的软硬件建设,突出文化氛围。监狱的建筑、绿化是监狱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了监狱的精神风貌,不仅可以激励警察职工热爱监狱,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改造罪犯具有独特、积极的作用。如在监区广场上雕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等,时刻提醒罪犯改过向善,追求新生;举行一定的仪式,比如饲养鸽子,每当罪犯召开减刑假释宣判大会时,举行放飞仪式,寓意罪犯的新生和希望;对监狱内的道路、具有年代历史的树木等命名,提升监狱文化层次,时刻提醒、教育罪犯积极改造。
2.加强教育改造环境建设,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监狱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能有力的推进监狱改造质量 6黎赵雄:《文化监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的不断提高,降低重新犯罪率。监狱应该大力开展文化教育,提升罪犯的文化水平,强化其道德观念;对罪犯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增强罪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其适应生存的能力。
3.进行品牌建设,打造文化监区。监狱以文化力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创新活力,进而促进监狱职能作用的发挥。如佛山监狱开展创建的艺术育人品牌、恢复性行刑品牌、指导就业品牌、节庆文化品牌等在监狱改造罪犯中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罪犯的改造活力,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发生机率。
(二)建立罪犯再社会化预警机制
所谓再社会化就是指罪犯个体原来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不协调,甚至发生了冲突,必须断然改变,而形成对他本
人来说是全新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罪犯与改
造环境的长期互动过程,是罪犯通过有意(接受教育)、无意(潜移默化)的社会学习,了解角色行为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行为,从而使个体行
为与社会规范取得一致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接受外界环境因素,接受灌输。罪犯的再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实行对罪犯人格障碍的教育,就应该建立罪犯再社会化预警机制。要设法激发罪犯接受分级处遇的欲念及对监狱警察的信赖,排除罪犯的焦虑和敌对心理;防止偏重于监狱教化的说教,培养罪犯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精神,注重对罪犯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的治疗;训练和培养罪犯谋生的技能,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改造成为知法、守法同时又能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公民。
(三)强化刑罚惩罚职能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目前,我们对罪犯改造的基本的内容,是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技术教育、生产劳动改造等,体现的是刑罚的强制性,而忽视了对罪犯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康德曾说过:“道德命令是内在的、自觉的;法是外在的、强制的。”对罪犯进行道德教育,在矫正不良品德,启发内在改造自觉性,恢复其人之良知,遵循社会道德准则,树立道德观念等方面都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刑罚惩罚的前提下,深化道德教育,强化道德对罪犯自我意识的调节功能。
(四)加强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罪犯改造和心理矫治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通过对罪犯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会把握克服心问题、心理障碍的技能,能够在自我改造和心理矫治中,主动预防各种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因对其心理状况的干扰,使其在服刑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正确地面对改造生活。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监狱化人格的产生。
(五)开展社区矫正,不断发展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相对的行刑方式,他通过积极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各方面力量,对罪行比较轻、主观恶性比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实具有悔改表现,不致于再次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改造工作。与监狱封闭式管理教育罪犯相比,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解决社区服刑人 7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员的问题,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有利于矫正对象树立自尊、自重的心态,使罪犯的人格得到改造、健康发展,实现其做为人的价值,让他们彻底改过自新,顺利回归社会,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行刑成本、缓解监狱监管压力。
1.实行社区矫正激励行刑模式,发挥罪犯主体性作用。社区矫正激励模式注重通过发挥警察的主导性的激励作用,让罪犯发挥主体性作用,可以有效的避免监禁行刑中罪犯的被动性、依赖心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改造,激发罪犯主体的内在潜能,达到改恶向善、重新做人的目的。比如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公益劳动制度、分类管理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和职业培训基地,让服刑人员在学习技能中自信、自立,在社会劳动中感受社会责任,在义务劳动中明白社会美德,并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评分系统,根据其在评分系统中的成绩给予嘉奖、表扬、记功、减刑等不同程度的奖励。
2.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指导社区服刑人员心理
矫正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对有明显心理异常的服刑人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一对一辅导,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抓住社会中的典型进行反面对比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明白尊尚法律的重要性。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对社区服刑罪犯进行心理干预和改造,可以使罪犯懂得自由的真正含义,强化其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从内外两个方面不断推动罪犯的再社会化进程。
社区矫正采用开放式管理和社会性教育使罪犯能够有条件的保持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维护了罪犯的自尊心、人权,有利于罪犯真正从心理接受,主动积极改造,有力的减少了罪犯在监禁环境下形成的监狱化人格,强化了罪犯的再社会化,同时也对潜在的犯罪分子、青少年给予了警示,有效地消除了犯罪隐患,提高了居民的法制水平,为社会的良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满足民众的报应心理需求。在我国传统行刑文化里,国家主义色彩极为浓厚,形成了重刑主义思想。受传统行刑观念 的影响,重刑主义、报应刑思想在我国仍然是主流,导致相当多的民众认为,罪犯是和监狱划等号的,只有把犯了罪的人关到监狱里服刑改造才是安全的,才是真正受到了惩罚。正是上述思想的存在,所以要求在执行社区矫正行刑时必须考虑民众合理的报应心理需求,在满足服刑人员一个公正合法的环境的同时,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控制和管理,适当限制其权利,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限度。
社区矫正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作为罪犯心理矫治的重要手段。无论对罪犯的社会化进程,还是对罪犯的心理矫治,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社会对服刑罪犯的观护,能够有效地关注罪犯心理的发展状况,并注入新的活力因素,抵御不良诱因对罪犯心理健康的侵蚀,同时,又使罪犯监狱人格失去了产生的条件。因此,在罪犯服刑期间,社会公众应通过社区矫正体系和其他各种途径,对罪犯给予关心和帮助,参与对罪犯的改造工作;罪犯刑满释放后,社会予以热情地接纳,给以妥善地安臵和继续教育,保持应有的同情和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雅凤.新编罪犯改造心理学[M], 北京:群众出版社.[2]布〃霍维斯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译本[M], 上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3]恩格斯.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4]邱兴隆.刑罚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罗大华, 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6]黎赵雄.文化监狱[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7]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8]姜祖桢.中国监狱学刊[J], 保定:中国监狱学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