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矛盾纠纷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农村一些因土地权属、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引起的矛盾纠纷因化解不及时酿成刑事案件和群众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制约了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据了解,在我省不少地方诸多农村矛盾纠纷中,土地问题约占33%,宅基纠纷约占22%,村财务、机井、树木、干部作风问题,约占24%,其他如婚姻家庭等占21%。总体看,矛盾纠纷排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下面将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1、调处率低。据了解,不少地方矛盾纠纷调处率低,有的还不到50%。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个别职能部门和乡村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重视不够,只满足于表面稳定,一时稳定,等各种矛盾纠纷激化时,才给予足够重视,无形中加大了调处难度。二是重排查轻化解。不少职能部门和乡村虽然能够定期对本部门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但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往往满足于登记造册,没有大力进行认真调处,习惯于把问题上交,存在着等、靠、推思想。三是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人员、单位职责不清,使问题拖而不决,造成小事拖大、易事拖难的局面。排调过程中,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对一些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缺乏有效配合。
2、排查不彻底。由于排查不到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纠纷没有排查出来,甚至有一些已经上访,而各级报表上还未显示出来。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乡村、单位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抓的不紧,排查不细。二是掌握矛盾纠纷的途径单一,主要靠当事人反映情况,而没有完全建立起横到边、竖到底的排查网络,造成错报、漏报现象,致使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情况掌握不全面,不知道事情产生的起因、过程、双方的情绪和要求、矛盾纠纷发展的程度。三是个别乡村、单位对存在的矛盾纠纷,采取不报或少报的情况,认为有可能出现上访苗头才上报,使一些隐患被排除在外,造成各种突发上访事件不时出现。
3、土地问题成焦点和难点。在矛盾纠纷中,土地问题占到总数的33%。其原因:一是随着国家实行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对农业进行反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二是在乡村承包地延包过程中,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人强化延期或村委会无故撕毁合同等也是产生土地纠纷的重要原因。三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盐碱地、沙荒地的使用权没有及时确认,农民为争种土地极易发生纠纷。
4、宅基纠纷比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宅院的翻建、扩建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宅基纠纷日显突出,部分纠纷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稳定。其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的乡镇土地主管部门在审批宅基地时不注重勘查现场,不作认真复核,颁发的《宅基证》与实际不符,以致引发纠纷。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致使排水、通风、采光等因素影响邻里生活发生纠纷。
5、农村干群矛盾较突出。干群矛盾主要集中在村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群体性上访错踪复杂,处置困难。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群众易产生误解。二是家族意识较浓厚,群众法制意识观念不强,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威信。
预防并科学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扩大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各地排调部门要大力发挥职能作用,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村矛盾纠纷排调工作的指导,有效提高各乡村各部门排查调处能力和水平。要及时通报各单位、各地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及处理情况,推广好做法,力树好典型。要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调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工作人员要高素质、懂法律、善调解。要不断研究当前矛盾纠纷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努力把各类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2、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当前矛盾纠纷中的许多问题,法律、法规一般都做了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能依法行事、按规则办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公检法司、国土、林业、建设、信访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专栏、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利用正反典型,实行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宣传各种法规和政策,使群众提高法制意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利益。
3、开展专项调处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应分类施策,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充实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发挥司法、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针对不同纠纷的成因、特点,制定调解方案,提高大调解的综合效应。通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及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引向依法解决的轨道。
4、理顺乡镇司法所管理体制。为进一步规范司法所管理,发挥基层司法所作用,各乡镇司法所应直接归县司法局领导,把工资、人事等关系直接归口司法局。各司法所要配足专门工作人员,各乡镇主管政法副职及司法所长,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上,力争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5、加强村级调解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民调解的“第一防线”作用,完善各级调解组织建设。要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任调解干部。在此基础上,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调解的方法性、艺术性,提高工作质量。调解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调解,同时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纠纷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调解决定。
6、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使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真正发挥作用。要明确各单位、各乡镇“一把手”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总责;村委会为第二责任人,对本村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负专责;调处小组为第三责任人,对本小组矛盾纠纷具体负责。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敷衍了事、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从而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最终版)
文章标题: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矛盾纠纷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农村一些因土地权属、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引起的矛盾纠纷因化解不及时酿成刑事案件和群众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制约了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据了解,在我省不少地方诸多农村矛盾纠纷中,土地问题约占33%,宅基纠纷约占22%,村财务、机井、树木、干部作风问题,约占24%,其他如婚姻家庭等占21%。总体看,矛盾纠纷排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下面将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写材料的都知道!]
1、调处率低。据了解,不少地方矛盾纠纷调处率低,有的还不到50%。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个别职能部门和乡村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重视不够,只满足于表面稳定,一时稳定,等各种矛盾纠纷激化时,才给予足够重视,无形中加大了调处难度。二是重排查轻化解。不少职能部门和乡村虽然能够定期对本部门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但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往往满足于登记造册,没有大力进行认真调处,习惯于把问题上交,存在着等、靠、推思想。三是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人员、单位职责不清,使问题拖而不决,造成小事拖大、易事拖难的局面。排调过程中,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对一些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缺乏有效配合。
2、排查不彻底。由于排查不到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纠纷没有排查出来,甚至有一些已经上访,而各级报表上还未显示出来。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乡村、单位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抓的不紧,排查不细。二是掌握矛盾纠纷的途径单一,主要靠当事人反映情况,而没有完全建立起横到边、竖到底的排查网络,造成错报、漏报现象,致使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情况掌握不全面,不知道事情产生的起因、过程、双方的情绪和要求、矛盾纠纷发展的程度。三是个别乡村、单位对存在的矛盾纠纷,采取不报或少报的情况,认为有可能出现上访苗头才上报,使一些隐患被排除在外,造成各种突发上访事件不时出现。
3、土地问题成焦点和难点。在矛盾纠纷中,土地问题占到总数的33%。其原因:一是随着国家实行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对农业进行反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二是在乡村承包地延包过程中,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人强化延期或村委会无故撕毁合同等也是产生土地纠纷的重要原因。三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盐碱地、沙荒地的使用权没有及时确认,农民为争种土地极易发生纠纷。
4、宅基纠纷比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宅院的翻建、扩建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宅基纠纷日显突出,部分纠纷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稳定。其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的乡镇土地主管部门在审批宅基地时不注重勘查现场,不作认真复核,颁发的《宅基证》与实际不符,以致引发纠纷。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致使排水、通风、采光等因素影响邻里生活发生纠纷。
5、农村干群矛盾较突出。干群矛盾主要集中在村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群体性上访错踪复杂,处置困难。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群众易产生误解。二是家族意识较浓厚,群众法制意识观念不强,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威信。
预防并科学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扩大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各地排调部门要大力发挥职能作用,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村矛盾纠纷排调工作的指导,有效提高各乡村各部门排查调处能力和水平。要及时通报各单位、各地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及处理情况,推广好做法,力树好典型。要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调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工作人员要高素质、懂法律、善调解。要不断研究当前矛盾纠纷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努力把各类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2、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当前矛盾纠纷中的许多问题,法律、法规一般都做了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能依法行事、按规则办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公检法司、国土、林业、建设、信访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
第三篇:矛盾纠纷排调工作总结
XX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措施来抓。截至到现在,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17起,已调处化解16起,占总数94%,正在调处1起,占总数0%,保证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
一、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经济建设、管理方式、居住环境、居民的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引发出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1、随着集镇规模的扩大,南义镇因民生工程改造而引发的利益性矛盾问题出现,群众反映较为强烈。
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投资与地方利益矛盾出现。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土地征用等与周边群众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
3、XX镇地处X县市、X乡镇的交汇中心,XXX国道直穿而过,流动人口多,车流量多,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
二、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我们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减少和化解新形势下各类矛盾和纠纷,确保全镇社会稳定、政治安
定。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一是镇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主任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调处中心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镇调解委员会,请有经验的老同志专司工作。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工作机构,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目标,定期检查、考核。为把工作落到实处,镇政府下发了《关于维护稳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全镇都建立健全了定期排查、情况报告、案件协调和督查追究等制度。基层单位坚持一周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每月召开一次综治例会,使全镇的各类矛盾纠纷能及时排查上报、梳理汇总、包案调处、信息反馈。
(二)强化措施,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镇党委、政府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领导包案制、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实行单位包案责任制,按时接待来人来访。对各单位辖区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领导都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了协调会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可由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相关单位主管领导进行协调;三是充分发挥“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整合综治、纪检、司法、信访、法庭、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力量,建立联合型工作平台,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及时掌握上访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地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了一般矛盾不出镇。
(三)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矛盾的化解工作。
镇党委、政府把影响社会稳定的疑难纠纷,列出清单,派驻工作组集中调处。今年以来,针对群众关心的新农村建设、征地补偿、两违建房、企业污染等重点问题,镇党委责成人大、纪检、综治、土地、城建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并积极作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有效地调处了大量矛盾纠纷,保证了工作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监督,完善检查监督工作机制。
一要加强干部执法执纪的检查监督。干部办案不公,为政不廉,作风霸道,方法简单,政务、村务不公开等歪风邪气是广大群众不满意、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我镇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要求干部坚决贯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经常检查干部执政情况、执法执纪情况,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降低群众对社会、对干部的不满。二要加强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治理情况的检查监督。我镇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治理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检查内容,结合半年和年终综合考评,认真考核检查各单位治理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绩效。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正确解决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根
本。通过召开各种类型会议、座谈会,运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群众法律意误解和守法观念提高了,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问题。同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因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XX镇未出现大的矛盾事件,未留下尚未解决的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确保了全镇的平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建立长效机制排调矛盾纠纷
光山县委、县政府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排调矛盾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今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排出的矛盾纠纷数同比下降2.4%,调成率达97%,赴市以上群体性上访批数下降12.4%、人数下降37.1%,实现集体赴京赴省零上访的目标。
一、抓好“三个建设”
一
是抓好阵地建设。建立了全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由司法、信访、计生、纠风等部门派员轮流值班,并组织从业律师参与矛盾纠纷信访接待工作,规范信访秩序,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建立了乡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县25个乡镇都成立了以综治办组织协调、以司法所为依托,整合信访、派出所、基层法庭等基层政法综治力量的乡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专门负责对本辖区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建立健全了村级民调会,专门调处邻里纠纷。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培训,把矛盾排调中心的工作人员纳入县政法综治队伍培训规划,进行业务培训。严格选人标准,按照思想觉悟高、法制观念强、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标准选聘了村组民调员。加强管理,县乡村民调人员由同级综治部门统一管理,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基层有人管、能落实。目前,全县已配有县级调处人员27人,乡级调处人员294人,村级民调员3248人。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不稳定因素排查报告制度》、《不稳定因素交办督查制度》、《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关于实行稳定工作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关于成立光山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层层建立了包保责任制,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了单位综治工作目标管理,把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控制、化解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也都制定了本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规定,使全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开展“四种排查”
一是定期排查。各村(居)委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综治办坚持每半月排查一次不稳定因素,由县综治办汇总,会同县信访局、司法局等成员单位综合疏理,对突出问题以县稳定领导小组文件形式下发交办。
二是重点排查。对重点人员的动态情况,做到专人专报、每日零报告,及时发现掌握其动向。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实行包保稳控。
三是超前排查。针对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的不同情况,超前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四是联合排查。针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补偿等热点问题,县调处中心召集相关部门联合排查、专门排查,确保不稳定因素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近两年来,我县先后成功举办了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司马光砸缸特种邮票首发式、全省村村通道路交通建设现场会、阿深高速公路开工典礼仪式等级别高、规模大的活动10余次,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治安问题。
三、落实“四项措施”
一是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的矛盾纠纷排调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对矛盾纠纷排调工作负主要责任;县公安、司法、信访、安全生产等部门担负起牵头任务。公安部门重点负责治安纠纷、群体性事件的排查和治安专项整治,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民间纠纷排调,信访部门重点负责信访苗头的排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点负责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在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部门协调参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排查调处格局。
二是坚持“三个不放过”。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坚持做到情况不清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当地,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重大纠纷不上交。
三是完善预案。完善了《光山县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县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具体方案,加强值班备勤,做好排查化解。今年7月16日,县农业局农场一职工因家庭琐事自杀身亡,死者亲属欲酝酿一场较大规模且带有政治色彩的群体性事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经过2天2夜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妥善化解了这起停尸闹丧事件。
四是严格奖惩。县综治委将矛盾排调考核结果与乡镇、单位及责任人的奖惩、晋职晋级直接挂钩。对排查不认真、报告不及时、调处不得力而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乡镇、单位以及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今年以来先后对不按时上报排查化解工作情况的5个乡镇、15个县直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4个没有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县直单位给予了黄牌警告,对
1个县直单位给予了一票否决,对5名具体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浅谈农村矛盾纠纷
浅析矛盾纠纷化解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及成因。
1、资源权属类。主要是农村土地、林业、矿业等各类资源性权属纷争,以及进行各类建设引发的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方面的矛盾纠纷等。
2、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类。这类纠纷多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发的,经过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大多数化解在基层,但如果化解不及时,极易造成家庭、宗族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乃至暴力事件。
3、干群关系类。主要是个别地方村务管理不善,村务不公开透明,严重侵害群众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 少数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侵占公共财产; 还有个别村、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淡化,对待群众诉求缺乏耐心,使一些可以不发生的矛盾发生了,让一些发生的矛盾激化了,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4、债权债务类。主要是个别地方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债务消化不了,长期被拖欠,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的矛盾纷争。还有就是在发展家庭经济中,借款融资以及从事买卖、承包、租赁、承揽、建筑、运输等民事活动中形成债权债务纠纷等。
5、信访类。主要是个别信访老户对信访处理或答复不满意、不及时而持续信访,甚至越级上访,以及少数人想通过上访获取个人利益而无理闹访、缠访等。
6、因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为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等。7,因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发生区域主要为城乡结合部。
二、一些矛盾纠纷难调的原因
1、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多年来,经过多次的普法知识教育,一些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仍然淡薄,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和观念不强。
2、公平、诚信道德观念缺失,社会风气滑坡的影响。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村民的公民意识并没有提高,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并没有形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纠纷时,体现为一种争强夺利、占别人便宜的意识,而缺少了一种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
3、“我是农民我怕谁”的小农意识作祟。此种意识在农村区域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碰到的较多,特别是在一方为村民一方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矛盾纠纷中表现较为突出。比如一些老上访案件、一些医闹纠纷,虽然村民的合法理由不充分、底气不足,某些村民也常常是“死缠烂打”纠缠不休,男人劝走了、女人过来;女人劝走了,男人再来,反反复复。总认为只要“闹”了就有甜头、有好处;“闹”的不过分,拿我也没办法,你政府总不能改变我农民的身份。
4、宗族、家族势力的较劲。在农村有些村民之间的纠纷有时不是单个村民的事情,往往表现为一种家族、宗族势力的暗中较劲,也就是纠纷双方自认为的家族、宗族的面子问题,因此,发生这样的纠纷暗中从后操纵、捣鼓的比较多,这样的纠纷反复调处的多,调处也比较困难。
5.花钱买稳定”的消极影响。某些部门当遇到纠纷时,为了尽快解决或出于人道考虑,出一些钱平息纠纷,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充分认识矛盾纠纷,做到“三清”。一要弄清矛盾纠纷的局态。即弄清矛盾纠纷的新老大小、个体群体、涉及范围、轻重缓急、风险程度等。二要弄清矛盾纠纷的因果。即弄清矛盾纠纷由何而起,现已到何种程度。三要弄清矛盾纠纷的性质。即弄清矛盾纠纷是经济利益还是当事人合理或不合理诉求,是对抗性与非对抗性。这些,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三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民众,认真调查研究,深刻剖析内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矛盾纠纷的诱因、成因、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全部呈现出来,唯有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掌控大局,因势利导。
二、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快、准、宜”。一要快,就是指调解工作介入快、调处快。介入快是指矛盾纠纷一旦发生,调解人员就要立即出现在矛盾纠纷现场。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或者预防矛盾纠纷激化,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制止或平息纠纷,更能为下一步的调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调处快是指调解工作的速度要快。纠纷发生后,调解人员一旦介入,就要抢时间抢速度,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不要拖拖拉拉,而应速战速决。二要找准化解纠纷的切入点。在纠纷的调解过程中矛盾纠纷的焦点容易查明找准,但要找准解决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需要下一番功夫。找准切入点对解决纠纷则至关重要,也是能否成功调解的关键。虽然常见的矛盾纠纷不外乎婚姻、家庭、邻里、土地、房产、借贷等方面,但每一起纠纷都
有着其个性的特征。每一个特征,就是该纠纷的切入点。切入点清楚了,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容易产生了,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如甲乙双方承包的山场相邻,后因地界问题产生矛盾,双方为此发生争执,直接影响了生产。当调解员前去调解时,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员从双方的诉说中掌握了地界是纠纷的焦点,而解决纠纷的切入点则是山场承包合同。于是调解员让双方将承包合同拿出来,以各自合同中承包山场的界限为准,结果双方出示的林权证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新林权证颁发的时间问题,事实清楚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三要因人而宜。矛盾纠纷多种多样,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在调解工作中,要坚持因人而宜,不能千篇一律统一模式。由于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就要求调解人员工作方法必须因人而宜。比如,对那些平时思想品质正派,行为表现好的纠纷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可以采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法进行。这些人通情达理,得理能让人,无理决不纠缠,是比较容易接受调解的人。对那些反应比较敏感、脾气比较暴躁、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应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最好是采取跟其商讨的方式进行,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法律、讲道理,避免让其产生对立情绪,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对一些阅历浅、盲目自大的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则要运用借题发挥的方式,即以讲别的人、别的事作为参照对象,进行说理和点评,促使这些人自己有所模仿和对比,以达到调解工作的目的。对于那些有文化知识、好胜心比较强的年青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时应尽量运用暗示的手段,使用语言时多用提醒式或启示类的话语,由于这些人反应快,思维敏捷,很容易明白调解人员的意图,对调解工作的开展是比较有益的。所以,因人而宜的工作方法,对于调解工作开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把握原则,规范运作,完善调解机制。一要把法律宣传贯穿调解的全过程。我国已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任何行为都应受行法律的制约。人民调解工作也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有依法调解才是有效的途径。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逐步让公民知道自己的哪些言行符合法律规定,哪些言行违背了法律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不能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纠纷,也能有效地预防纠纷。二要讲诚信原则。讲诚信是社会大力弘扬的一种美德。因此在开展调解工作时,要大力宣传诚信之理念,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根本。有的纠纷当事人今天调解达成协议,明天起了床就反悔,有的上年达成协议下午就推翻。这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实践证明,这些不讲诚信的人,不但使调解员的大量调解工作前功尽弃,而且也同样使自己的损失不断扩大,对本人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所以,讲诚信不仅利人,也同样利已。大家都有了诚信,不仅可以提高调解工作的成功率。也保障了调解工作不会出现反复。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要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法律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特别要用身边的案例讲
解、案例分析方式,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震慑作用,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及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的能力,让人们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引导,构建社会和谐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中,精神文明仍是薄弱环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风文明”应该是重点。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长远的工作,要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建立民间组织,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加强教育引导,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真人真事,多一些现场说法,在引导中让村民培养村民自己的良好民风村风,积极培育村民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3、转变工作方法,加强纠纷问题的排查,以防为主。矛盾纠纷突发性的比较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有一个发展过程,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及矛盾纠纷,提前介入是减少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纠纷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法治仍不很完善时期,许多人有一种“民不告官不究”的习惯思维,重调处轻排查,等出了问题再去解决,治标不治本。社会稳定是一个大概念,矛盾纠纷也是一个大范畴,并不只是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矛盾纠纷的爆发也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前期问题的解决是关键,群众问题无小事,因此,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也要加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小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才能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4、整合维稳资源,形成调处合力。乡镇基层政府肩负着基层大量的维稳责任,可是因为条块分割的原因,乡镇基层政府行政资源减少了,强制执行能力消弱了,解决手段也减少了,使得乡镇政府对于农村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解决起来常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要解决好这些矛盾纠纷必须整合维稳资源,除了整合区域内的综治部门的资源外,还能调动整合其他事业单位的能力。从一些通过县里调处的矛盾纠纷中可以看出,因为县一级各项功能齐全,在调处中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维稳资源,矛盾纠纷调处起来就容易得多,办结也快得多,而乡镇政府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并且取得的效果还不好。
5、加强对不合理诉求的打击惩处力度。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最难调处的就是不合理诉求。要求不合理诉求的人遵循的是一种“痞子哲学”,死缠蛮闹,行走在法律的边沿,道德对此不起作用,触犯刑律又不够,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具有强制执行权力的有关部门,要有措施,要有力度,坚决打击惩处这种不良行为,制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发生,积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良好环境。
五.干部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热情接待,稳定情绪。对刚刚被矛盾纠纷搅扰得情绪激动甚至愤怒的当事人,一定要招呼他先坐下来,递上一杯热茶,让他消消气、别着急、慢慢谈,然后请他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介绍。这个时候一定要热情,千万不能冷淡,更不能带观点和看法,否则当事人的情绪不但不能平静下来,还会把怨气撒到调解人的头上,这样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 耐心听取,了解详情。农村的矛盾纠纷往往不会因一件事情就会马上发生,当事人双方可能因一件小事形成看法,心生妒恨,然后经过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牵强附会的小问题的积累爆发而产生矛盾。因此在听取当事人反映情况时,一定要有耐心,听得越认真,当事人就越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对解决纠纷就越有帮助。
3.仔细分析,找准切入。当事人的反映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占各的理。因此在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后,要进行仔细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基本上是当事人双方都不赞成而又无法坚决反对的点。如果这个切入点找不准的话,那势必引起双方的再一次争吵,调解的难度就会加大。
4.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当找准了解决矛盾的切入点后,就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当事人,那就必须要有依据,否则当事人是不会接受的。首先是依据谈话笔录的事实经过以及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的推理;其次是结合情和理进行利弊分析和劝说,要求当事人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就容易把当事人的看法调整到解决矛盾的思路上去;第三是调解大门永远敞开,如果第一次调解不成功,就要求当事人回去再思考,第二天再来调解。第二次调解不成功就争取第三次调解,甚至第四次、第五次调解、直至调解成功。其实,任何当事人都不是故意和对方结怨,90%以上是由误会造成的,当事情说清楚,又有调解人协调,双方基本上可以达成谅解,问题就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