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性研究方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质性研究方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弥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质性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虽然国家加大力度宣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还广泛借鉴国外各学科的经验和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质性研究?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质性研究是挖掘当事人的经验,由通过对当事人经验的了解来反映当时的事件,而不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结论。前提是要放掉空洞的词汇,来发掘具体的细微的经验,由此经验来发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目的就是要从当事人的经验中抽丝剥茧地看出结构性的现象。研究这要从眼前所看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词语,来反映当事人所要表达的本质话语,这一方法的难点就是研究者要不断检视和批判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1]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这种质性研究方法与以前我们所接触的研究方法不同,我们所接受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注重数据,而质性研究注重个体经验和具体生活经验在与研究对象互动的同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特征[3]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将研究对象放到自然生活情景中去考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识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只有教育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才能对教育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意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4.使用归纳法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和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5.注重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并且,研究者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以及二者关系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质性研究方法可看作是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单置于社会科学的特有领域,对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4]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凭定量研究,用
一定的量表来测量,这样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因为他并没有深入被研究者的实际思想、了解被研究者的状态和当时填写量表的深层原因,造成只有果没有因的情况。而质性研究方法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就能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了解被研究者的相关情况,使二者得到相互验证,从而得出最适当的结论,这样更好的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有着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没有绝对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人,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反映。一些社会现象的产生总有其思想根源,但一定思想的形成也与当时的社会情境有关,二者相互作用。因此,质性研究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种有效地研究方法。
三、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认知教育对象,注重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中,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此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就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必须把教育对象放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加之,人都是多面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且教育对象在某一地点某一时刻所表现出的行为并不代表就是教育对象思想的体现,有时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是相反的,因为这可能是教育对象的一种逆反心理,想要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因此,要动态的对教育对象进行认知。只有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真正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才能深切理解教育对象的行为,才能有针对性的给教育对象施以引导,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教育效果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需要也不同,所以二者之间的理解也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或知觉规则以及需要,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生活经验。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种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思想的接受有一个选择过程。如果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与教育者的个人生活经验相一致,教育对象是乐于接受的,反之,教育对象会出现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对待个人生活经验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激活教育对象个人的生活经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人文精神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师生关系状况。教学的成功首先应该是做人的成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重视其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教育者需要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自己的“前设”或“倾见”进行反思,所谓前见,“其实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就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6]这样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尊重。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走近教育对象,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把教育对象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地融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深入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将质性研究的方法引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而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使教育者重新全面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树立教育对象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伽达默尔,红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47.
第二篇: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
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平均为大专水平,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态度还是敬而远之;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幸福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之路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8)认为: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我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其涵义包括: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
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
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度的描述和分析。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
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您理解了质性研究,那么我坚信,您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了。同时,也会越发感到充实、快乐、幸福„„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
报名编号12095064709002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6月28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第四篇: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典型案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第五章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
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
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倾向于收集原始的非结构式资料
研究一小部分人,也许只详细地描述一个人
分析资料,包括对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功能的外在解释;按优先顺序对这些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
民族志的价值: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从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多元文化下的复杂社会。
它能为发现社会科学的扎根理论提供很好的战略。
它能帮助我们发现人们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对民族志学者的要求:写作;对研究的人们和文化保持开放性的观念;不仅是研究而是试图向人们学习。民族志收集资料的方式:
田野调查法:进入一个社会环境,了解人们的生活,并以系统的方法记录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学到的事情。
参与性观察:接近并参与他们所要学习的人们的日常活动经历和活动。田野观察笔记;记录经历。关键信息者特征:
讲本地语;提供信息时说或她自己的语言或方言;提供民族志学者模仿的范例;是信息的第九章参与行动研究方法
定义:将研究和行动联系起来的研究方式,以更好的计划,实施和检测变化,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成为参与者,并帮助被调查者进行自我研究,和被调查者共同成为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它致力于检验这种政治结构:被边缘化、受剥削和压迫的人群,并找到能改变这种结构的方法。为什么采用参与行动研究: 这有助于使被边缘化、受剥削的人获得自信。
它允许专业群体对人们拥有的知识、洞察力和所面临问题的尊重和同情心。
它有助于避免错误,建立项目。
参与行动研究与行动研究
相同点:相似的理论基础,都集中在“解放、合作、获权”方面
异:参与行动研究的发起者可能来自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且比其他参与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更多资源。
参与行动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从被边缘化的群体和阶级中产生知识,重点是改变社会事实以提高这些人的生活。
PAR努力将研究、教育和行动结合为一体。
第十三章质性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研
究计划五个重要的功能:
一、让他人了解该研究计划和目的
二、从研究基金获得资金需要研究计划书
三、是说服工具,使研究项目合法化
四、给基金的许诺,以保证研究计划定期完成和研究经费合法化
五、研究计划书是行动计划,作为项目组织和执行的指南。
研究计划书的组成
大纲和概述
来源,换句话是民族志学者的老师。关键信息者从以下方面帮助民族志学者: 回答那些民族志学者问普通参与者时感到愚蠢的问题。 介绍民族志学者给其他关键信息者。 提供环境和民族志学者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帮助民族志学者对田野观察资料的意义进行解释。
民族志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民族志要求研究者参与他们的生活中。
它能预防其他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方式容易造成对社区研究的错误解释。 民族志研究获得的信息有助于以本地语言形成敏感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质性研究。
不仅关注于理解被研究人们的世界,还把研究结果应用于改变现状。
局限性: 可能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冲突 花费时间太长。 较难获得允许进入社区。
结果不能概括更广泛的人们
PAR努力将理论或知与行联系起来,因此,它有潜力改变社会现实。 PAR为“被压迫”或被忽视的人们提供说出他们的问题的途径。 PAR强调参与的不同群体间权利的平衡。
PAR活动内容广泛,丰富了调查研究,也提供了方法
PAR可用于世界上任何地区。
局限性: 经常采用自由问答的形式收集资料,无法控制对问题的回答 资料或知识的所有权问题是重要的。
可能出现一些与PAR研究者和投资方或学术机构的意愿不同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常被指责其方法不科学。
时间和资金的限制,可能使项目达不到目标。
对研究者要求过高,超出能力所及。
项目的意义 背景的合理性 研究的问题 假设 目的 理论或概念框架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的推广
时间框架 预算及其合理性 组织结构和资源 研究者的个人简历
撰写过程:
确定问题
将研究计划或兴趣领域定位于某一理论或知识群体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和记录资料 分析资料
解释结果和做出结论
提出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报告,撰写新的计划书。
一份成功研究计划的决定因素:
第五篇:质性研究方法 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
访谈对象:福利院某位老人 访谈者:**** 访谈时间: ****年*月*日 访谈地点:***** 访谈内容:
问:爷爷,能跟您聊聊吗? 答:好啊
问:这是我们送给您的袜子,冬天到了,要注意保暖啊。(老人接过袜子)问:您多大年纪了? 答:68了
问:哇,看不出来啊,您看起来身体还很硬朗,看起来就像刚刚退休似的。您来这里多久了?
答:有三个多月了吧,我以前是住在(村)大队里。问:那您在这儿住的还习惯吗?
答:有什么不习惯的,一辈子都一个人住惯了。问:您还有别的亲人吗?
答:没有,没结过婚,也没儿子,女儿。问:那您在武汉有什么朋友吗? 答:有啊,朋友多的是。
问:他们来看过你吗?你们会不会经常见面? 答:恩,来过,哪能经常见面啊,都有自己的活儿。
问:那你们都怎么联系啊?(我注意到他腰间挂着手机)打电话吗? 答:恩,有的时候打打电话
问:您年轻的时候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就在工厂里做工啊,在石嘴那里,你知道石嘴么? 问:呃,不知道.........那您自己有积蓄吗? 答:哪有什么积蓄啊,又没发多少工资。问:您是五保的吗,还是代养的呢? 答:我是五保的,政府发钱给福利院。问:政府每个月会发给院里多少钱啊? 答:一个人125,发给我们一个人20块钱,剃剃头,买点卫生纸什么的,就没了。
问:(注意到他正在换着一双半新的打了鞋油的皮鞋)那您的皮鞋是自己买的还是院里发的?
答:自己买的,院里发的那个太小了,没法穿,扔了。问:你知道这个院里大约有多少老人吗? 答:得八十个吧。问:有多少五保的呀?
答:恩......二十个,剩下的都是代养的,60个。一个月给个四五百块钱。问:交的钱数都一样吗?
答:有四五百多的,也有六百多的。问:那你们的待遇和代养的一样吗? 答:吃得穿的都差不多。
问:您知道前面的院子里都是五保的吗? 答:恩,知道
问:您和几个老人住这个屋子啊? 答:四个
问:刚才那个老人也是五保的吗?
答:他不是,他是代养的,一个月交四百块钱。他还自己去那边拾废铁卖钱。问:那您没有想办法自己赚点零用钱吗? 答:没有,没有
问:您跟一块儿住的人交流多吗? 答:不说话
问:那您跟院里的其他老人有交流吗?
答:哦,不怎么说话,都老了,也没什么好说的。问:那你们互相认识吗?
答:恩,都认识,就是不怎么说话。问:那你不会感到孤独吗? 答:孤独什么,都是这样过来的 问:您平时都有什么活动啊? 答:就是晒晒太阳 问:会出福利院走走吗?
答:恩,有时候会到那边大街上逛逛。
问:那您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长年的疾病? 答:没什么病,身体挺好的。问:福利院有没有定期组织体检? 答:什么体检?
问:就是一年或者几个月定期检查身体健康什么的。答:没有,没有,我才来三个月
问:在您来这的三个月都没有组织过体检,是吗? 答:恩,没有。
问:如果有老人生病了,院里会给及时诊治吗? 答:恩,治啊。
问:是送到医院去呢还是请医生过来? 答:找医生过来。
问:您觉得这里的条件怎么样?伙食,住宿什么的。
答:很好啊,在这里不用自己做饭,省事儿,以前我在大队住的时候,都是自己做饭
问:早晨都吃些什么呢? 答:稀饭,包子,馒头什么的 问:中午和晚上呢,有荤菜吗?
答:恩,有点荤的,我有时候也出去吃点。问:洗衣服时谁自己洗呢还是工人员给您洗。答:哪有,都是自己洗
问:用洗衣机吗?我看到楼下那儿有个洗衣机 答:恩,用洗衣机
问:逢年过节,政府的人会来福利院吗?比如说,发点慰问品? 答:恩,来啊
问:会给你们发慰问品吗
答:都是给院里,再分给我们。问:
问:时间差不多了,爷爷,我们下去看节目吧。答:你先下去吧,我呆会儿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