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中的几个问题
浅议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中的几个问题
涉税事项的复杂性、交错性和变动性与相关税收政策的模糊性、滞后性和不适用性,是大企业经营管理必须直面的税收风险。对于有着较强风险内控意识和纳税遵从意愿的大企业而言,税企之间的税收政策的确定性沟通,无疑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佳路径。但税企双方以何种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政策沟通,确定性沟通的效力与执行能否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与确认,以及沟通处理的方法和结果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冲突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解决。
一、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业务定位
本文所指的大企业是指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及其成员单位、省局列名企业。之所以有政策确定性沟通业务定位问题,是因为目前税务机关内部存在业务分工,需要确定政策确定性沟通到底由谁来做更为合适。
政策确定性沟通是纳税人的法定权利,也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理所当然地归属于税收服务的范畴。《税收征管法》在第八条明确赋予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知情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同时《税收征管法》也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虽然政策确定性沟通属于纳税服务的范畴,但是其与税收管理密不可分,不应当将所有的纳税服务事项都推给纳税服务部门去做。大企业急需进行政策确定性沟通的问题,一般都是前台的咨询服务难以解决、相关政策规定不够清晰或存在冲突,理解、执行存在争议或偏差的重大、疑难、复杂的涉税事项。这些事项由专业管理部门来做可能更为合适、有效。
二、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业务范围
考虑到税收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和沟通效率,大企业政策确定性沟通的范围应当限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涉税事项。但是如何定义重大、疑难、复杂事项本身就是个难题,税企双方的视角可能会有不同,为避免分歧,需要事前确定一个范围。笔者认为,下列事项应当列入政策确定性沟通的范围:
(1)企业已经或即将发生的境内并购、重组、增资、融资、上市、清算;跨境投资、融资、重组和海外上市、重大建设项目国际招投标等业务中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不明确、不清晰或与相关文件规定相冲突的重大事项。
(2)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中国税收居民身份确认、中国居民企业海外控股子公司身份判定、缔约国税收协定待遇享受相关实际受益人身份确认等疑难事项。
(3)关联交易特别纳税调整涉及的成本分摊协议、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调查和预约定价安排、受控外国公司利润归属、企业资本弱化判定以及一般反避税条款适用等复杂事项。
(4)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中受到税收歧视待遇或不合理的税收调查或未能享受缔约国税收协定待遇存在双重征税问题等需要启动双边税务协商程序或开展对应纳税调整的特殊事项;
(5)企业在享受国内法税收优惠待遇(包括出口货物或劳务免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研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疑难、复杂税收问题。
(6)集团企业设立跨区域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涉及的汇总纳税和费用分摊、税收抵免等相关问题。
(7)跨国企业非居民股东的股权结构调整涉及的关联股权转让、股息分配和协定优惠问题。
(8)大企业认为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不明确、不清晰,或相关文件规定相冲突、或相关政策理解有争议,确需进行确定性沟通的其他重大、疑难、复杂事项。
列举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作为一般税务咨询和服务项目,列入纳税服务部门的常规处理事项
范围。
三、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管理层级
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事项一般为基层税务机关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全局影响的高度和专业处理的视角来深入地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因此,税企双方的沟通必须建立在较高的层级之上。具体哪个层级沟通更有效率、更能解决问题,还需视具体涉税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对本地区税收全局影响的重要程度而定。笔者以为,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应分别由省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及其授权代表或省辖市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及其授权代表与大企业(或其所属集团)法定代表人及其授权代表依规范的程序进行。授权代表在税务机关可以是下一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同级税务机关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在企业可以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CFO(ChiefFinanceOfficer,首席财务官),也可以是CGO(ChiefGovernmentOfficer,首席沟通官)。
四、税企双方在政策确定性沟通中的责任与义务
笔者认为,在政策确定性沟通过程中,税企双方是平等的法律主体,都应承担相关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
作为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
(1)企业应当书面递交政策确定性沟通业务申请及相关资料,准确描述涉税事项或问题,详细说明涉税事项税务处理难点,明确具体涉税处理诉求。
(2)企业应当对业已发生的重大、疑难、复杂涉税事项的真实性和具体描述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对尚未发生但预计即将发生的相关涉税事项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资料信息的透明性负责。
(3)企业有义务提供税务机关根据政策确定性沟通需要提出的补充说明资料和信息。企业提供资料和描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税务机关答复前向税务机关报告。
(4)未经税务机关事先书面同意,企业个案沟通的文件不得被第三方引用、提及或向其他人披露。
(5)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后,税法对相关问题的税收处理有明确规定后,应依照新的税收规定执行,不得以税企双方政策确定性沟通达成的最终处理方案为借口拒绝执行。
同时,作为税务机关,也应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在规定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七个工作日)内对企业书面提出的政策确定性沟通服务诉求做出是否受理的回应,对不属于本税务机关管辖或应属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管辖的事项应明确告知;在规定期限内(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特殊情形的书面告知延期的理由)作出明确具体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并向企业下发大企业政策确定性沟通处理意见书;对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业务类型的不同企业,在相同或相近时间段提出的相同或类似政策确定性沟通业务需求,应当遵循相同的处理原则,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应当一致且可以依申请公开;应当依法为企业保守因政策确定性沟通而获得的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
五、税企双方在政策确定性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
政策确定性沟通必须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但是税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了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有些企业出于全球战略、竞争对手、税收筹划,以及信任基础等复杂因素考虑或顾虑,即使明知《税收征管法》对税务机关有保密条款的规定,也不愿将需要沟通事项的本质和全部过程毫无保留地向税务机关公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税企之间的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结果可能不够理想,相关判断和结论可能会出现偏差,在执行时仍存在较大风险。为了使税企之间的政策确定性沟通能有效进行,税务机关应当书面要求企业做出承诺,其沟通事项的相关信息已经向税务机关充分披露。同时可以与企业书面约定下列免责条款:
(1)企业在政策确定性过程中因保密等理由拒绝提供相关资料、书面事项描述出现错误未及时更正或事实发生重大变化而未及时与税务机关报告、沟通而导致税务机关的处理意见或
建议出现错误或不再可用的,税务机关不承担相关责任。
(2)企业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及时报告相关重大涉税事项。企业发生重大涉税事项事前未报告、事后才请求与税务机关沟通但政策有明确处理规定的,企业应承担相关责任。
(3)政策确定性沟通处理意见仅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企业重大疑难复杂事项的处理尚未有明确、清晰、一致的规定前适用。如国家随后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企业相关事项的处理有明确规定的,应按规定执行。涉及追溯适用的,税务机关不承担因国家政策追溯适用而导致企业需要补交税款、滞纳金的责任。
在税企政策确定性沟通中,企业举证不能或税务机关难以获取有关资料或关键信息的,税务机关应当适时中止或通知企业终止相关沟通程序,已经做出的相关判断结论或结果不得执行。
六、税务机关在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中的内部协调
大企业涉税业务的复杂性,要求税务机关在政策确定性沟通过程中,加强内部协调,避免政出多门,让企业无所适从。笔者认为,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管理规范》,在明确一个牵头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税务机关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对涉及货物劳务税、企业所得税、国际税收等多个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策确定性沟通业务,应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向相关业务部门征求意见,相关业务部门认为情况复杂、需要会商处理的,制作《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联席会议需求呈批表》报分管领导批准后,召集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会商。会商结论的书面记录在交联席会议参会人员签字确认后反馈给大企业管理部门,由大企业管理部门制作规范文书,答复企业。对相关业务部门认为属于其独立业务范围的,则可直接将处理意见(确需进一步向上级对口部门请示的,由主管业务部门履行请示程序、报告请示结论)反馈给大企业管理部门,由大企业管理部门以规范文书答复申请企业。
七、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是强制人们遵守的作用力。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结果最终须以规范的文书进行确认、记录和传递。政策确定性沟通的最终规范性文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否可以作为税企双方实际执行的依据,业界是有激烈争论的。否定者认为,政策确定性沟通是相对于政策的不确定性而言的,法无明确规定或法有规定但不清晰才需要进行确定性沟通,确定性沟通的结果若没有得到法律的授权或追溯,则不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否则,就有悖税收法定主义。肯定者认为,政策确定性沟通是税收服务和税收管理的需要,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责任,也是纳税人享有的法定权利。政策确定性沟通的结果并非税务机关单方面就某个复杂涉税事项做出的判断和决定,而是税企双方共同深入探讨、税务机关内部多方会商、税企双方愿意共同遵循的结果,类似于民事主体之间的契约或合同,在特定的时空内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笔者虽是税收法定主义的支持者,但并不认同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最终结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观点。因为,政策确定性沟通的过程和结果均没有违反税收法定的基本原则。政策确定性沟通的目的,并不是挑战现行税收法律,而是依据事实的剖析和判断,明晰法律的适用性,在于更好地执行法律,使法的精神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何况国税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早就明确要求税务机关要及时回应大企业的涉税诉求。
业者关注大企业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的法律效力问题,更多的还是出于新法执行期有追溯既往的顾虑。即现政策确定性沟通处理方案与其后有溯及既往条款的新税收法律或税收政策规定有冲突时,应对企业加收的税款滞纳金如何处理。笔者以为,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毕竟税务机关有执法责任追究问题,企业有税款滞纳金负担问题。但问题还是有解的。一是政策制定部门在新旧政策制定环节做好相关衔接工作,二是《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有“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的规定。笔者认为,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不明确、不清晰或相互冲突的责任不在企业,只要企业没有隐瞒事实,与税务机关沟通过程中对相关事项的描述是真实、准确的、相关资料的提供是充分、完整的,企业就不应承担税企双方政策确定性沟通最终处理意见执行开始日至新政策规定执行开始日期间的税款滞纳金。
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抓好大企业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确定性沟通是大企业税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点环节。政策确定性沟通相关问题的处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大企业税收征管改革的成败。以上仅是笔者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引发的几个问题和思考,或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仍希望对深化和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有所帮助。
第二篇:企业裁员中存在的沟通问题
企业裁员存在的沟通问题
一名员工利用自己博客等“小媒体”就可以随意攻击自己的企业。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裁员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舆论管理、情绪疏导,是防范危机发生的关键所在。
近日,一份“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京沪等地的白领中传播,内包括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企等。流传的还有20个金融海啸期间“不景气行业”名单,排列出各大行业景气指数,人人自危。
对于中国的白领阶层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只是一则爆炸性新闻,而演变成了关乎自己生计的切身“威胁”。而对于企业而言,裁员已经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普遍之举。
裁员是企业为了减轻成本应对收入减少的无奈之举,但在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由于裁员过程处理不当,相关利益群体沟通不到位,造成了舆论失控,最终演变成为一次意想不到的危机事件。
如何使裁员既能够顺利进行,又不至于变成一种危机的导火线,这正是考验企业管理者的智慧之处。
前车之鉴:别让裁员成为企业危机导火线
2007年7月,受到持续亏损的影响,韩国某电子(中国)在进入中国的第14年,展开了一场公司史上规模最大的人事调整。这一调整在人事方面包括“提前解约”和“不再续约”两个方面,被“调整”的员工包括了中、韩双方职员,据悉这场调整涉及的范围相当庞大,仅成都分公司规模就超过了20%。
由于裁员忽然且沟通不当,该裁员计划执行过程就引起了一些被裁员工的强烈不满,不断有离职员工在网上发布帖子攻击该企业。
由于网上舆论对该公司裁员事件反应强烈,平面媒体也关注到此事,《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都以负面报道的角度对此事进行报道,使得裁员事件成为该公司进入中国后一次不小危机。
而在更早之前,百度对公司的企业软件事业部进行裁员,员工被要求在当天下午6点之前离开公司,邮箱关闭,交回笔记本等办公用具。在7月17日左右,百度员工的博客为裁员事件升温。名为“公司凶猛”的博客,7月17日晚上传了百度内部的“告全体员工书”,这名博客自称是百度ES部门被裁的员工。很快,许多媒体通过百度的员工博客知道了此事,并开始密切关注。
另一名叫做“给最佳雇主上上课”的员工博客,还意外披露了百度此前一次不为外界所知的裁员,就是百度公司5月份进行的PMD部门的裁员。这个博客上传了多篇文章,详细记录了自己和公司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经历。有上万名网友点击,数百人留言。
事情到此还远远未曾结束,在百度宣布裁员之后,搜狐IT频道公开发出“邀请”,以希望维护被裁员工利益的名义,希望百度被裁的员工来搜狐“开博”,公开向百度叫板。搜狐的助推,吸引了许多百度被裁员工前来开博“诉苦”——随着事件的推进,中华网、天涯网、新浪以及部分平面媒体都纷纷加入这一场论战,百度裁员的舆论危机终于大规模爆发。
在web2.0时代,由于论坛、博客、BBS等网络新技术出现,每一名员工都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与可能性,一名员工凭着自己的博客可以让一家大型企业备受困扰,一名员工利用自己的个人式“小媒体”就可以打响一场影响广泛的舆论战争。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裁员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舆论管理、情绪疏导,是防范危机发生的关键所在。
三大策略防范裁员危机发生
裁员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手段之一,本是无可厚非,之所以裁员行为会演变成为一场危机事件,除却企业在裁员过程的恶意欺诈等因素被曝光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裁员过程沟通失误所致。而沟通失误引发的负面情绪、冲突、对抗在网络时代被无限放大,这正是导致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
所以,裁员过程防范危机最重要在于三方面的沟通与应对:
一、内部员工的情绪疏导
无论对于被裁员工还是留任员工,裁员这一行为本身对所有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内部员工对于公司这一决定的看法与支持度,将决定裁员行动是平和完成还是演变成一场情绪对抗。
要使裁员决定更容易被多数员工所接受,那么必然要使裁员过程更为透明、公开、公正,使被裁者能平心接受,留任者也能安心继续工作。所以,在这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系列内部沟通显得异常重要——这种沟通的有效性将是一个系统的行为,而不是HR部门的一纸冷冰冰的裁员名单公布。
某美资电子公司在裁员之前二个月,就先由总裁向全体员工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跟员工坦诚说明了公司现阶段遇到困境,并提示接下来可能有相应的裁员行动,使所有人都有一个心理预期。
接着HR部门再按不同部门进行员工谈话,圈定被裁员工之后,一一通知员工,并开通HR总监及总裁信箱,欢迎被裁员随时向企业高管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地疏导员工的情绪。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公司拨出部分资金,拟定了一个短期再进修计划,免费安排被裁员工进行一个月职业深造,这样既在面子顾及到被裁员工,也令到被裁者能够在继续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找到新工作。
由于整个过程沟通到位,而且照顾到不同对象的利益,整个裁员过程顺利地完成。
二、媒体舆论的监测与沟通
在一个媒体为王的时代,媒体监督力量越发强大。虽然裁员只是企业内部行为,但从媒体看来,裁员特别是知名企业的裁员可能涉及到对员工利益、行业变化、甚至是社会稳定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公共效应,所以都备为关注。
在媒体的强烈关注下,点滴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特别是如果裁员过程出现员工的情绪对抗、不满甚至是激烈的行为,那么媒体必然会加以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可能陷入尴尬的舆论困境。
所以,在裁员之前、裁员进行中、裁员之后,如果有效地监测媒体的反应、关注要点,必要之时紧急进沟通,这是企业裁员危机沟通要考虑的要点。而要做好这一过程的媒体沟通,一是准备好相应的事件说明稿,二是要必要时候可以与媒体记者进行事前的吹风会,简要说明裁员的原因、目的等,三是必要之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正式阐述裁员的决定,将事件的信息传播权牢牢把握在企业手中。
三、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沟通
行业主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上级管理者,一方面是员工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申诉的渠道,另一方面了是企业请求协助有力靠山。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东莞一些企业裁员忽然,不仅没有与员工有效沟通,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向行业主管部门汇报,所以在裁员行为受到多方的指责,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在企业陷入舆论困境时予以援手,反倒严厉批评企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企业裁员危机进一步放大。
2008年6月,玖龙纸业在陷入“血汗门”危机事件之后,广东省总工会的支持言辞使得玖龙能够在最短时间化解舆论的质疑。可以说,在任何危机处理之中,政府主管部门都是企业最好的后盾,所以如何加强与企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取得其理解与支持,他们的协助将是企业发生危机时最有力的保证。
他山之石:借助博客疏导员工情绪
受金融海啸的冲击,一家德国的电子消费品企业——海融控股(化名)为了减轻成本,决定进行裁员。由于海融控股属于领导者的地位,所以总经理知道,公司一旦进行裁员,必然会引来媒体与行业的广泛关注,稍有不慎就可能演化成一场质疑公司生存能力的舆论危机。
另外,由于公司的员工都是一些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如果在裁员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被裁员工必然会通过某种方式去表达对公司的不满——公司里的超过1/3的员工都拥有了自己的博客,有的甚至拥有二至三个以上的博客。如果员工们的不满言论通过博客扩散,那可能给公司带来新一轮的危机,这些都是公司总经理所担忧的。
为了在裁员过程防范员工博客言论产生的负面影响,海融控股决定在裁员进行的三个月前就预先开展有效引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员工博客的好处、努力扼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行业裁员已经是一种普遍行为,所以公司内部关于本公司可能裁员的消息也已经有所传闻,一些员工更是开始进行讨论,其中不乏出现一些较为激烈的言辞。为了更好防范内部员工到一些对公司存在敌意的媒体中开设博客,海融控股主动为员工开拓博客空间,鼓励他们集中到此处安营扎寨,并许诺员工可以自由讨论或提问题,公司高管包括总经理本人一定对员工们的问题进行回应或解释。
与此同时,公司总经理率先在公司开设的博客区中开通博客,以诚恳的态度跟员工说明公司目前遇到的一些困难,也详细地回答员工们在博客上的提问。
海融控股积极鼓励公司近一万名员工使用博客工具,但要求他们在博客写作与工作之间保持平衡。员工博客应尽量为公司的业务增值,不能随便发表针砭公司政策与管理的言论。如果提到与公司有关的工作,员工必须使用实名,清楚地表明自己身份和在公司里的工作岗位。
其次,对那些在自己博客上谈论与海融控股有关话题的公司员工,则要求他们使用自己最佳判断,并且要明确表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仅仅代表自己,而不是代表海融控股的官方观点。
海融控股出色的员工博客管理,既为全体员工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空间,及时有效地疏导员工某些不良的情绪,同时指引明确的博客原则又让员工们知道自己在言说时所必须遵守的尺度与原则。正是这种一张一弛的管理法则,使得海融控股数量庞大的员工博客非但没有成了危机导火索,反正良好地促进了内部的交流。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便会熏陶出什么样的员工。一个在管理严明有序、规章制度合理明确、充满人性化关怀、员工明白必须对自己言语负责的氛围下工作的员工,其行为及言论大致也不会太过离经叛道。
所以,企业希望员工的博客风格或言词表达必须在什么样的尺度与范围之内,最重的就是建立清晰有效的指引规则,并一贯有效地推行彻底,使博客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企业文化为引导,以企业文化为影响,久之久之,员工的博客言语表达大致就不会超出企业可容忍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发生裁员行为,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员工博客批评言论,而是能够以客观理性的言论描述事件,从而避免了舆论危机的发生。
第三篇:解析企业中常见的沟通问题
解析企业中常见的沟通问题
沟通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已越来越被各企业所重视,有的企业已把沟通提升到战略层面进行管理,其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余世维先生提出的“三没”现象,是现代企业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最通俗最直接的说明。
一、向上沟通没胆:字面解释为下属向上级沟通时没有胆量,缺乏积极主动性。一般来说,管理者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杂,许多时间并不能为自己主动控制,因此经常会忽视与部属的沟通。“向上沟通没胆”主要体现有两种:1.有好的建议或方案时不敢或不愿向领导沟通。这种现象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常被领导批的下属,另一种是怕被领导批的人,前者属于过于自信的人,平时急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被领导否认几次后也不愿再去做“无所为的贡献”;后着属于缺乏自信的人,担心自己的方案提出后被领导否定,影响领导对自己的最始印象,不愿去做“无谓的冒险”,一些创意的思想就这样被割杀了。
2.执行时发现潜在或存在的问题不及时向上级沟通汇报。一种是过分依赖领导的人,领导不会有错,因为是领导,想的最周全,判断更准确,如感觉有问题时会说“不用担心,天塌下来领导撑着那”,你说他乖吗?其实是缺乏责任心;一种是我行我素型,大部分体现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上级的部署方案有意见也不沟通,按照自己的‘特色计划”去进行操作,之后发现问题更不敢沟通,极力掩盖,漏洞却越补越大。在这个层面上的沟通是上级本着信任的前提,相信自己的下属能胜任这个岗位或这个任务,执行中遇见问题回及时反映,就如;现在的家长普遍反映在校子女一打电话就是:爸、妈我没有生活费了,爸、妈把我的衣服寄来````,没事从不打电话!
其实,向上沟通时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眼光从某个领导的视线转移到更大、更远、更深的企业层面上,心态从“对领导负责”调整到“对企业负责”的职责,就能克服“向上沟通没胆”的障碍。
二、水平沟通没肺:部门和平级之间沟通缺乏真心,没有肺腑之言。部门之间没有服务及积极配合意识。
为什么说我们国内企业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复杂呢?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沟通复杂。中午吃饭的时候,餐厅里这个部门(人)议论那个部门(人)不配合,那个部门(人)埋怨这个部门(人)下级效率低,对你有意见或知道你的不足之处和缺点,我可能给公司所有的人都讲过了,就是不和你当面讲,见面时该给你笑就笑,该点头时就点头示礼,其实我和你已有矛盾。水平沟通没肺的表现方式一般有两种:1.“回避式”,水平沟通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和你不谈,你和我不谈,和你有疙瘩,我向行政部、我向总办主任、我向采购部讲,你找我办事的时候,我就装傻、装糊涂;2.“踢球式”:你找我协助,“好的,这几天给你办理”,过几天却告诉你这属于其他部门的职责或需要其他的批示等推脱行为。部门之间沟通难,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权力的强制性,谁也不服谁,凭什么?
解决“水平沟通没肺”,企业先检讨公司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另部门之间应积极建立“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主动的培养对其他部门之间的服务意识,真心诚意的进行协助,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另一种解决的方式就是彼此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来一个总爆发。今天大家都面对面的说清楚,地球人都知道了,今天我也要问个明白。这种方式有些消极。只能采取积极的方式,拉下面子上的问题去主动沟通。
三、向下沟通没心:上级对下属没有过多的心情或时间进行沟通,不能对下属的移位及时的指导和修正,已造成现在的企业的管理者花去一个月的时间去招聘新人员,不愿抽出2天的时间与下属进行沟通。
1.许多管理者喜欢高高在上,缺乏主动与部属沟通的意识。凡事喜欢下命令,忽视沟通管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喜欢空中指挥;有的管理人员主观武断,一个人说了算,听不得下级的意见.更听不得对自己的错误的批评,他们不懂得上下级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不懂的如果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忽视、冷漠,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下级就会消极、沉闷下去,出现下级“向上沟通没胆”的局面,这样的话,一旦企业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需要全体员工出主意、想办法、共渡难关时,员工就会无动于衷,不会有任何的热情和积极性;2.与下属沟通不讲技巧。对于管理者说,“挑毛病”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极端,“鸡蛋里挑骨头”,无事找事就会适得其反,挑毛病必须实事求是,在责备的过程中要告知员工改进的方法及奋斗的目标,在“鞭打快牛”的过程中又不致挫伤人才开拓进取的锐气;另一企业中层管理者不愿与下属沟通潜在的原因有担心下属比自己能力强,超越自己。做为一名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主动和部属沟通,并知道与培养下属能力的职责。所以要管理好现代企业.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互通信息、传递资料、交流感情,员工清楚知道公司的方针、政策和所处的形势,保持方向性不变。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所有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应该在管理者与部属之间建立适当的沟通平衡点,克服水平沟通的“本位主义”倾向,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才能健康完善的发展。
第四篇: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一、在城市旧城改造和城市规划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单位和个人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对于该项拆迁工程涉及到的拆迁人、被拆迁人、拆迁公司相应的涉税处理,各地规定不一。
二、企业和个人的搬迁大致可分为政策性搬迁和商业性搬迁。政策性搬迁因为涉及到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其他主导原因,会有许多税收优惠。而商业性搬迁是由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参与其中。在税收上适用各种不同规定。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政策性搬迁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税务对此类搬迁的认定是审核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如果没有,则一般不会认同为政策性搬迁,从而将此类涉税处理界定为商业行为。根据渝地税发〔2007〕207号,重庆对此类政策性搬迁范围规定为:搬迁企业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由重庆市土地储备中心、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等将土地收回,支付给搬迁企业的搬迁补偿收入,也包括从受政府委托实施片区开发的开发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下面就搬迁补偿有关的涉税问题做梳理分析。
一、政策性搬迁
1、营业税
由于政策性搬迁是政府收回企业或个人土地使用权(包括地上建筑物等不动产)的行为,因此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规定,被搬迁企业“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对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需要而收回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包括不动产)的补偿费,不征收营业税”。同时,根据渝地税发[2002]156号规定,属于旧城改造项目范围内的此类补偿,“在拆迁原房过程中,被搬迁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所取得的货币补偿(安置)价款,暂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5日修订)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家出让的土地,一种是国家通过收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一种是通过征收的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无论收储还是征收都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在收储或者征收过程中支付的所有资金,都应属于补偿性款项。对于被拆迁者来讲,都不属于营业性收入;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公布)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6月6公布)第四条“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补偿收入不属于生产经营收入;再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因此补偿收入不需要开票,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补偿款开具的收据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开发企业在支付被搬迁企业的补偿款时,只需取得收款收据,并以搬迁、补偿的有关文件作为附件入账即可。
2、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被搬迁企业因上述政策性原因拆迁房产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得到的拆迁补偿费,免征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被搬迁企业取得拆迁补偿费,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规定,重置、重建或改良的,以其补偿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此类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没有重置、重建或改良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应将搬迁补偿收入加上各类变卖收入扣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4、个人所得税
根据财税[2005]45号第一条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如果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超过标准部分,应属于个人所得税纳税范畴,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商业性搬迁
根据以上的政策性搬迁文件知道,被搬迁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归还土地使用权而得到相应补偿。那么,如果不属于政策性搬迁,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市场收购转让行为,则属于商业性的搬迁,对此类补偿费的涉税问题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7]87号文件规定:对于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辅助物的补偿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适用于该文件,因为没有政府搬迁文件,因此得到的此类补偿,不属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应得的补偿费,它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被搬迁企业或个人接受的补偿费,实际上是财产转让收入。接受补偿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收入是,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并交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
由于非政策原因搬迁,被搬迁企业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如果重置、重建、改良发生的支出,属于固定资产性质类的,只能通过折旧或摊销形式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而不能像政策性搬迁那样将重置、重建、改良支出全部抵扣;如果属于费用性质的,则可计入当期损益扣除。
3、土地增值税
由于非政策性搬迁,被搬迁企业或个人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需要交纳土地增值税,其增值额由补偿费(转让收入)减去扣除额后确定。扣除额则根据以下文件处理:财税字(1995)48号第十条,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凡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经过当地税务部门确认,按增值税条例第六条第(一)、第(三)项规定的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起至转让止每年加计5%计算。对纳税人购房时缴纳的契税,凡能提供契税完税凭证的,准予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但不作为加计5%的基数。对于转让旧房及建筑物,既没有评估价格,又不能提供购房发票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35条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
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参照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确认余额后按“财产转让所得”交纳个税。
第五篇:农口企业税收政策
农口企业税收政策
一、种植养殖业:《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1997]187号转发财税字[1997]49号)规定:“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具体范围,属于项目免税)
(一)要严格划分种植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和其他业务的界限,正确区分免税范 围。
(二)免税的种植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要单独核算。对不能完全划分的共同费用,按企业平均成本费用率分别计算摊销免税业务和其他非免税业务应承担的费用。
二、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明确: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可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49号文件的精神,免征企业所得税。
(一)重点龙头企业的条件:
1、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
2、生产经营期间符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 法》的规定;
3、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第二、三 条是对龙头企业而言,不是任何一个企业只要生产经营期间符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就可以享受免税的。
4、重点龙头企业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其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不含)的,且控 股子公司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可以享受重点龙头企业优惠政策。
(二)重点龙头企业的优惠是对项目免税。如果龙头企业同时是新技术企业,企业 可以选择一项最优惠的政策执行,不得两项累加执行。
(三)重点龙头企业减免税的管理
1、符合减免税条件的龙头企业需提出减免税申请,经主管区国税局审核批准后执 行。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自行减免税。
2、企业在减免税期间,必须按照统一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等有关 资料,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
3、企业在享受减免税期间,减免税的条件如果发生变化,应及时报告主管税务机 关,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根据变化情况依法确定是否继续给予减免税。
关于对农业税收规定
一、饲料:
(一)单一大宗饲料。指以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为来源的产品或其副产品。其范围仅限于糠麸、酒糟、鱼粉、草饲料、饲料级磷酸氢钙及除豆粕以外的菜子粕、棉子粕、向日葵粕、花生粕等粕类产品。
(二)混合饲料。指由两种以上单一大宗饲料、粮食、粮食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其中单一大宗饲料、粮食及粮食副产品的参兑比例不低于95%的饲料。
(三)配合饲料。指根据不同的饲养对象,饲养对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经工业生产后,形成的能满足饲养动物全部营养需要(除水分外)的饲料。
(四)复合预混料。指能够按照国家有关饲料产品的标准要求量,全面提供动物饲养相应阶段所需微量元素(4种或以上)、维生素(8种或以上),由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中任何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组分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均匀混合物。
(五)浓缩饲料。指由蛋白质、复合预混料及矿物质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原有的饲料生产企业及新办的饲料生产企业,应凭省级税务机关认可的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饲料产品合格证明,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省级国家税务局审核批准后,由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征增值税手续。饲料生产企业饲料产品需检测品种由省级税务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2001年8月1日前免税饲料范围及豆粕的征税问题,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饲料”注释及加强饲料征免增值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39号)执行。
自2001年8月1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01]121号)
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
(一)农膜。
(二)生产销售的除尿素以外的氮肥、除磷酸二铵以外的磷肥、钾肥以及免税化肥为主要原料的复混肥(企业生产复混肥产品所用的免税化肥成本占原料中全部化肥成本的比重高于70%)。“复混肥”是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加工制成的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包括仅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复合肥和仅用物理方法制成的混配肥(也称掺合肥)。
(三)生产销售的阿维菌素、胺菊酯、百菌清、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草除灵、吡虫啉、丙烯菊酯、哒螨灵、代森锰锌、稻瘟灵、敌百虫、丁草胺、啶虫脒、多抗霉素、二甲戊乐灵、二嗪磷、氟乐灵、高效氯氰菊酯、炔螨特、甲多丹、甲基硫菌灵、甲基异柳磷、甲(乙)基毒死蜱、甲(乙)基嘧啶磷、精恶唑禾草灵、精喹禾灵、井冈霉素、咪鲜胺、灭多威、灭蝇胺、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噻磺隆、三氟氯氰菊酯、三唑磷、三唑酮、杀虫单、杀虫双、顺式氯氰菊酯、涕灭威、烯唑醇、辛硫磷、辛酰溴苯精、异丙甲草胺、乙阿合剂、乙草胺、乙酰甲胺磷、莠去津。
(四)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
自2001年8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