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计划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课题
研究计划
XX中学XXX
一、研究课题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二、课题的提出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首先是因为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其次,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对新课标的学习,真是刻不容缓。谁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将会在教改的浪潮中领先一步。”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我想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做一简单的小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四、研究内容
探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行动研究法;即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筛选实际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探索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2.文献法:对课题的定位、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对自己的研究提出准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研究。
3.个案法:通过学生个案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个案法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大量的个案来提炼和检验效果。
4.调查法:可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口头或问卷调查,并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以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5.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2.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3.初步形成一些优秀的数学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2.编辑展示研究成果集。
第四阶段:推广阶段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
第二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计划
孟庆众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体现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就要彻底改变数学课堂练习的单一性和简单化形式。首先分析了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形式、练习内容、练习难度、练习数量、练习反馈形式如何设计和操作的,接着了解学生对课堂练习有哪些要求和建议。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对课堂练习采取的主要形成是只是运用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很少根据自己具体教学情况来设计或是上网搜集其他学校老师的作业设计。认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对你巩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确定了小专题研究内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研究”。研究的目标:
一是通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是提升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
四是运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任务:为了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研究解决三种类型练习的有效设计。即:课前的引新练习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有效设计、课后的巩固练习有效设计。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行动研究 研究过程:
第一步研究解决课前引新练习的有效性设计。第二步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的有效设计。第三步研究解决巩固练习题的有效设计。
对于课前引新练习必须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及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这类练习所起作用主要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起承上启下作用。这类练习量要求少而精,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计的依据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重点设计,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的难点进行有效分散,为实现已学知识到新学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这类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完成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基础上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随机练习,这类练习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灵活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练习的内容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而设计,也可以是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情况而设计。练习可以是口头练习,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学生板演练习等等。这一系列的练习实质上是学生进行探究、摸索规律的尝试练习。完成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运用激疑设问、动手操作、引导观察、组织讨论、面批练习等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来体验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保持保量完成这类练习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对于巩固练习实质上是学习新知识后要完成的练习。这类练习内容要全面,设计份量要适中,练习题层次要分明,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设计这类练习要求教师要依纲扣本、把握重点和难点设计有梯度的巩固练习。这类练习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教师要尽量当堂面批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
为了让“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每一个阶段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梳理和修改完善。基本上做到研究切口细小化、研究内容个性化、研究方法通俗化、研究周期短小化等特点。为了将小专题研究根植到课堂教学中,达到的目标:
一、以丰富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明确了数学课堂练习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练习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精心选题,要选择具有创意的训练题目,如变式训练题、开放式训练题、学生根据要求自编题目训练、一题多解训练等等。练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有效、方法要灵活,要使学生做题不多,但收获很多,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或弱化条件、延伸或扩展在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同时而形成的,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新课程中练习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让练习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练习设计中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量力性原则。二是差异性原则。三是练习要精而有效原则。为了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把练习设计成“自主型”,既将练习分为A、B、C三种层次,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注重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降一个层次。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我们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学慢,练习的有效性也比较低,我们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
三、通过研究提升本身的专业素质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高度投入、有效合作,对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进行分析,进行反思,形成有效的对策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并养成研究习惯。不断地从问题的提出、实施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方面作出反思.总之,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孟庆众
2012.2.27
第三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生活中的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七星一中朱洪艳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另一个阶段,具体内容为:
⒈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如何构筑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的理论体系、具体做法等)。
⒉主要研究以下两个内容:
(1)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抽象)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应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要求:
⒈在平时课堂中渗透。做有心人,收集整理教材中相关内容。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⒉及时进行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体会。
⒊注重总结与提炼,本学期内完成课题研究论文两篇(其中一篇可以以教学故事的形式呈现。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中年级学生现有的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 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确定研究的方向。
2、文献资料法
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献,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 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寻找生活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有效的改 进与提高实验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体会、教训,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重视资料、成果的积累,重视活动反思,形成有效的规律与方法。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研究计划;交流个人课题实施计划;理论学习。
十月份:
制定调查试卷,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月份:
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十二月份:
确定实验前后调查对比表,收集相关资料、交流实验心得。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月
课题进入具体实验阶段。
二零零七年七月份:
上交课题各项资料。
2006年9月
生活中的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2006-2007学下学期
七星一中朱洪艳
2007年3月
第四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刘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我校实行分组分层教学,争取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行一学期以来,既有收获、也有得失,现总结如下:
一、分组分层课题的准备:
1、对学生分组分层
我校九年级共有三个教学班,由于是初三年级面临毕业,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班级分为八组(每组6人),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月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成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对教师分层备课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对参与的教师进行了划分,进行分层备课,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层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层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刘克,龙如山等老师负责提出,并由所有参与老师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时光勇老师提出并提交参与老师共同讨论确定。
3、对学生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①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要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C层学生层为教学基准,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与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能力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②按教学内容分层。我们知道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③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 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④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作业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⑤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4、对学生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对学生分层评估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②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③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④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⑤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分组分层课题实施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是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学习,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主体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而也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2)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分组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改变了过去只抓少数“优秀生”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增强了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分层教学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3)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合作能力。实施分组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 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C层学生,能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分组分层课题实施暴露的问题
分组分层教学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初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学期教学中注意解决问题。
(1)对学生分组分层不合理 分组分层教学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合作互助,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合作互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分组分层,我们认为分组不应是按成绩进行划分,要创设良好的分层环境,分层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能力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或简单的学习成绩的分层。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分层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学生的层次绝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半个学期或一学期作一次调整,时间上不必拘束。
(2)较难充分激发各类层次的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自己所属的层次并达到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通过提问、激励、励志故事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分层教学才会有实效。
(3)没有关注影响分组分层教学效果的因素 练习、课堂、作业等分层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②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③优生发表意见多且积极,差生只起辅助作用容易造成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其他学生;④学生层次过分明,教师教法单一;⑤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⑥教学分层与考查不统一。
鉴于以上我们要真正重视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共同提高。由于刚开始实行,分组不合理、层次不均衡,使得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没有真正落到实位,各层次的学生没有均衡共进,另外小组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四、今后分组分层课题继续改进完善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解决好暴露的问题,我们要注重通过多渠道的学习,课题组成员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有关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然后在课题组活动时互相交流,以达到资料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设计各种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形成问卷调查报告,对学生进行试验前的测试,并做对比班的成绩统计。积极撰写教学过程中的新经验、课题反思、教学论文等。我们全校数学课题组成员坚持完成原定的课题各项研究计划,边学边做;虽然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们相信做起来就会有提高,就会有收获。
第五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 期 报 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验课题,是2011年5月申报,同年11月进入准备阶段。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确立
确立该课题有以下几点理由:
(1)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从现状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毕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毕业考和升学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毕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升学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3)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教学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学困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 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班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找到一种让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优化、后进生不掉队以至得到转化的教学策略呢?
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课题的前期工作
1、确定课题名称:《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龙如山 刘克 陈永 孙贤刚 时光勇 杨虎
3、确定研究的初步方案;
4、进行前测分析: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共8个班,346人,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15%,学困生约30%,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2%,差等生约53%,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好。住校学生约点46%。
三、课题的实施 分层教学操作措施及做法
(1)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既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困生(10人),分一大组,B层为中等生(25人)分两大组,A层为优生(15)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A层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C层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学生,就把C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C层。同样,A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层,B层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A层。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差生”词,同时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C层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困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备课时都做了一定的考虑。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巧妙 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以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激发C层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层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C层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3)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②、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4)作业分层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对学生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C层同学布置的作业经常是那些中高考题或者是与中高考题难度相近的题目,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给B层同学布置的就是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给A层同学布置的当然就是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了!
(5)测验分层
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张试卷分A、B、C三类不同要求,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类的试题,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类的试题,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类的试题。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以进行总结和改进。并定时由本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并由此作出适当的调整方案。
四、实验的成果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试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今后应当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