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时间:2019-05-14 14:1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特点

什么是历史知识?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时难免被忽略或误解。比如,常有人以为历史知识就是指历史本身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混为一谈。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考察,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的关系,是客观实在与主观认识的关系。所谓历史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正是历史认识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性质与特点。因此,人们在论述历史知识时,实际上是在论述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在传授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对历史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这一概念。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西文中,“历史”这一概念至少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平时我们在用“历史”这个词时,常常是从比较泛指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把“历史”的这两种含义混用,比如大学的“历史系”,并不是指“过去”的系,而是指对过去进行研究的“历史学”的系。“历史”这一概念的两种含义,后一种是更为主要的,这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马克思认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所谓“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知识。对“知识”的定义,比对“历史”的定义要更为单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由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③我国学者对知识的界定亦是如此,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所谓知识,就它所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④这就是说,知识源于客观存在,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但知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简单重复。所以说,知识是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历史知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反映。它以人类的过去为认识对象,是对这一特定的认识对象的主观认识。如果说有客观的历史知识,实际上是指客观地对历史发展过程所进行认识的结果,而不是说历史知识本身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知识的这种性质,正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是史与论的科学统一,这也决定了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的性质。

以上所说的历史知识,实际上还是泛指历史学科的知识。作为学校教学中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绝对地等同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因为,学校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还要从学生学习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国外的课程学专家认为,要从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角度上研究知识是什么,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知识应包含基本的工具;

(2)知识应便于学会任何学习;

用心爱心专心 1

(3)知识应适用于现实世界;

(4)知识应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认识的技能以及个人完善的观念;

(5)知识应由许多形式和方法构成;

(6)知识应使个人为科技世界作准备;

(7)知识应使个人为政治世界作准备;

(8)知识应容许个人重新获得旧的信息;

(9)知识的获得应是终生的过程;

(10)要在原本的价值上教知识。⑤

这就是说,教学中的知识要具有使学生能够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和性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某一门课程中传授的知识,与相应的科学或学科的知识,往往是被等同看待的,“因而造成了由于知识和次要材料太多,致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过分繁重的情况”⑥,从而因知识的过于系统、严密和繁多,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就削弱了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对此,国外的教学论专家指出:“不能把学科视为‘适于儿童而剪裁的科学的概要的复写’那样的东西,它不是科学内容的简略化、淡薄化或缩约。学科内容是从科学中,遵照教学的目标、课题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取那些可以传递各门科学、技术、艺术的基本概念的事实、知识与方法。”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也要具有能使学生进行学习、认识的性质。

关于历史知识的特点,我国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已有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诸如过去性、具体性、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综合性、阶段性、时序性、因果性,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有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特点中有些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的(如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阶段性等),但基本上是属于科学的历史认识所具有的特点,或者说是历史科学的知识所具有的特点,这是符合我们以上所说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的认识这一观点的。然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既然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不仅具有历史学科的认识属性,而且要有使学生进行学习和认识的属性,那么,也就应从学习的角度上来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时空的确定性。历史知识既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曾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发生和存在的,而现在则不存在或只留下痕迹。要对这种历史上的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下进行,这是历史认识的首要条件,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⑧这就是说,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历史知识必定会是错误的。对于已经发生并过去了的人类活动,只能根据现存的历史信息(例如史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知识的这种时空的确定性,同时也反映出其认识对象的特征和认识方法的特征。

相对的系统性。历史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广泛的,涉及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及其

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历史知识的内容所具有的这种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认识上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内在关系。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每一个单独的知识必须置于整体知识的结构体系中才具有意义。但是,反映历史实际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系统性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认识是有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也不可能是绝对完整的,只能是相对的完整。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就具有这种相对的系统性特点。

广泛的社会性。“人的个体的认识及其发展,是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没有人际交往,没有言语交流,没有文化影响等社会因素,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⑨历史知识也具有这种认识上的社会性特点,它是源于社会历史,反映社会历史,认识社会历史的,并且受着现实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影响。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就知识的来源、途径、方式等方面说,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也都反映出这种社会性特点。

潜在的发展性。虽然过往的历史是特定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历史知识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说,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和绝对固定的,而是具有潜在的发展性。一方面,历史学科的发展会促使历史知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历史认识本身是活动着的,具有开放性、能动性,因此,历史知识的建构不可能是一次完成又终久不变的,历史知识可以逐步地扩展、深入,可以不断地修定、调整,可以进一步地充实、完善。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历史知识特点,是历史知识所具有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决定了的。这些特点对于历史课程的编制、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历史学习的指导等,都具有参考意义。

二、传授历史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如何看待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怎样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这些是教学理论中反复研讨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识的灌输。在新的教育中,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知识在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学习者的意义。”①0

1.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知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记忆、背诵和复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激烈抨击,甚至知识传授的意义也遭到否定。但从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能轻易否定的,而是要从新的角度上去认识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最近,由于更多地强调智慧训练,从而便促进了把获得知识看作一种有重要意义的目的这样一种观点加以高度重视的趋势。”①1布卢姆也认为,应该把知识“作为学习该领域的方法论基础,作为解决该领域里各种问题的基幢,甚至认为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基础①2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传授知识的意义,尤其知识在教学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如果我们不把历史知识看作是死的知识,而是看作对历史的认识,如果我们不是把历史学习单纯地看成是对书本知识的记诵,而是要学习如何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历史的和社会的问题,那么,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历史知识的传

授就是开展这种学习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和全面完成,是以历史知识的教学为基础的;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历史教学方法的采用,都与历史知识的授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历史知识教学的这种基础作用上,来认识在中学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要正确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学的任务,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全面认识知识掌握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学生的基本职能,则是接受、认知、记忆和复现所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形成着学生的复现认知活动,未能充分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①3传授知识就和灌输知识成了同义语,学习知识就成了被动接受的活动,从而使知识教学的意义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对知识了解的问题。当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没有理解,历史就降为鹦鹉学舌式的学习和评论一种空谈记忆的游戏。„„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必须是理解地获得知识”;①4没有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成为死知识而失去其价值,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就不能成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任务的基矗所以,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不仅是指所掌握的知识要全面,而且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即从知晓、理解、运用等方面对知识全面地掌握,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所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中,理解和运用历史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注重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具体知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对史事的记忆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衡量标准。“在社会学科教育中,知识目标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基本的知识目标是以历史事实和历史境况为基矗对重要史实知识的记忆,是社会学科课程,尤其是历史和政治课程的基矗随着行为科学的出现和在社会学科中对概念的重视,社会学科课程从强调史实,转变为强调作为教学基础的重要观点和重要概念。”①5这种转变,也反映出在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历史的理论知识所起的关键作用。

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思维的条件

对于掌握知识,列宁曾有过很精辟的论述:“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①6在这里,列宁不仅指出了知识学习的意义及作用,而且提出了对知识的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问题,而这恰恰就是当代教学理论所关注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问题。在这一关系中,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使人们可以运用它来思考。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①7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知识是逻辑、直觉、分析、树立假设的思维发展过程的手段,也是个人发展的媒介。”①8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过程,这是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但是,在历史思维的培养上,历史知识构成了思维的基本内容,是历史思维展开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才具有可行性。

总之,我们应该全面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学任务的地位,才能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 ※ ※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使命,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端正教学观念,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教学的任务,以使中学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人才。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太仓市浮桥中学 周继辉

【摘要】:

历史知识是形成历史能力的基础。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的阶段特征就构成了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历史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为学生进入、适应社会和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历史知识

基本线索

阶段特征 知识体系

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性、关联性很强,除了要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要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所以在历史学习中,不能把基本历史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进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思维。所以,以课本为中心,在整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学习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学“活”历史的途径之一。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在讲述完一系列的历史基本史实后。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掌握了新的知识,却又遗忘了旧的知识这样的情况。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一个个历史事件看成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没有意识的到,这些历史事件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把握住其中关键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从整体上来学习历史,从全局来把握这些历史事件。这样,学习历史就会变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或是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产生的影响!

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即历史知识自身固有的总分、主次、前后、内外和因果等既区别又联系的层次结构形式。它们共同联接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系统。点指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个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点,它主要就是历史史实;线指的就是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点中存在的内在联系,一般就是指历史教学中的存在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基本线索一般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阶段特征指的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面的构成,就是由点线结合组成的知识面,一般指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历史专题;这一个个的面也就组成了整个历史知识体系。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要从点、线、面几个方面着手,掌握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最终达到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目的!

第一、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梳理

由于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指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基础知识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好比一幢房子,没有地基,这房子也就无从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

例如: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很多,总共有六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的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内容较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熟练记忆。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处理好信息的能力!以求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核心是要实现鲜卑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整个鲜卑民族融入汉民族当中。因此,变法的内容都离不开学习汉族文化这个核心。那么这六点改革的内容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国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记忆起来就会相对简单,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在教学中梳理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第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串联相关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具备以后,需要的就是找出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找到线,掌握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同样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我们要了解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下出现的,在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长期接触的背景下,他们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先进性,感受到了自己民族与汉民族存在的差距。因此,要想很好的在中原地区生存下去,甚至统治中原地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并用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己,就变的迫不及待了。所以,在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下,我们再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改革的内容都离不开两个字“汉化”,所有的改革内容都是以汉族的标准为标尺,彻底摆脱自己的文化特性,将自己融入到汉文化中去。最终的结果是鲜卑民族完成了汉化,他们成功的融入了汉民族,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图表清楚的表达出当时历史发展的线索:

再有,在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政策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开始逐步与汉民族进行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的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用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第三、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各个方面

历史知识的整体上的把握,也就是在具备点、线的基础之后,我们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时,我们需要的是要求学生整体的把握整个的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它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的影响。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汉朝国力的增强,而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则离不开汉初修生养息的政策形成的“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四个方面。政治上汉武帝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的措施是将全国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国用,同时铸造五铢钱;军事上的大一统措施就是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思想文化上则是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汉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结果!这样,对于汉武帝实现汉朝大一统局面,学生就可以在全局上进行很好的把握!

历史总是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接一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不可避免要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历史学科的教学贵在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层层深入,切入本质,把握规律。所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内在联系构成的基本线索,把握住历史的阶段特征,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必要的练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张雷

《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

《探索构建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朱永贤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年第8期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刍议》——向新军 《成才之路》

2008年第23期 《中学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王刚 燕慧《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年第5期 《历史复习中应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周美资

《教师·综合版》

2009年第4期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当代论

初中历史教学当代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作为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

一、历史教学兴趣的创新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二、历史教学原则的创新

历史教学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而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了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那么那么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元素地

启迪学生思维。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责任。

三、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一堂颗。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四、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

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五、师生关系的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

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六、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灌输。它更教师的引导和人类情感的传递。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新型“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

行。进行创新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相关部门也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的环境,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 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 历史 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 经济 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 发展 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 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把探究引进课堂,采用的方法可以是:1.采用小组制;2.确定探究的主题、步骤、方式;3.课堂演示;4.对结果进行评价。在讲《改革开放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卡票组、交通 组、家居组、时装组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完成了相关项目的任务。卡票组:通过小品的形式,实物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以及改革后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交通组: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演变---竹排、木头船、自行车、轮船、电车、高速列车、航空飞机,海陆空,从南到北,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家居组:同样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 农村 住房的变化---茅屋、瓦房、花园式的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鲜明的历史对比。时装组:伴随着轻快的 音乐,带来的是一组赏心悦目的时装SHOW,从唐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军装、时装。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的掌声,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的变化演示得淋漓尽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不由感叹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真的是无可估量的。之后,是学生、老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了评价。在欢笑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成果。可见。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教育 在 发展,历史 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把探究引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完善,明天的历史课堂将更加生动。

第五篇: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曲阜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课题: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学员姓名:张启新

学号:

201301897

层次:本科 专业:法学

2016年2月26日

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张启新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

2013级 摘要

在民主政治的层面上,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说人民直接去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繁多而复杂,全部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既无法操作,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现代民主国家,大都采用代议民主的方式,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行使国家权力,从而间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地位 目录

摘要„„„„„„„„„„„„„„„„„„„„„„„„„1 绪论„„„„„„„„„„„„„„„„„„„„„„„„„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6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8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 结语„„„„„„„„„„„„„„„„„„„„„„„„„12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绪论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对此,宪法作了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政治走上民主新路,充分实现民主。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为了完善和加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构,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推进民主政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

对于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有明确指示,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因此,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政权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一种适应性创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选出各级人民代表,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国家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汇报工作,受它监督。法律和国家重大问题都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作出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权利属民制度为核心、以国家选举制度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度为组织原则、以人大工作制度为具体运作程序的国家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必将在未来得到完善,我国几代领导集体也一直在为之努力。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当前我国人民民主专制的国体及当前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我们在长期的民主建设中,不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而且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确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这些都为人民当家作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虽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由于我国具有漫长的封建主义历史,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少,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存在,基本政治制度还不完善,现行的政治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终会得到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终也会充分实现。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国内政策,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挥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进行政治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便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决定国家大事。人民要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必须通过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里既规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又确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体适合我国国情,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基本情况,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各项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国家机构、选举制度、干部制度、管理制度等,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与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是根本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它最适合我国人民统一和集中行使国家权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长治久安的民主法制社会。社会**,大而言之如“文化大革命”,小而言之如发生在局部的足以影响正常生活的突发性事件,都是社会的极大不和谐。怎样防止**?怎样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一句话:要靠民主和法制。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这显然同一般理解的民主是“让人讲话”“不专断”这类的民主作风不同。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从制度层面去理解应当以法制为依托。民主和法制这对矛盾是互为表里的辩证的统一体。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法制是民主的载体。没有民主的法制,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法制,只能是专制;而离开法制讲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就是失去灵魂只剩空壳的“乌托邦”。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强调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即解决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物质文明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提供一个正确的精神导向,必然要求政治文明提供一个相应的民主制度保障。在我国民主制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代议制民主,既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有根本性质的不同,也和前苏联的苏维埃制有很大区别,它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障。在现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我们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成法律和法律性决定,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出现严重失误和损失,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二是,把现阶段各阶层人们的意愿和诉求通过人大代表及时集中、反映、表达,最大限度地解决各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三是,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完善人大监督制度,保护人民的权利,约束和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有效地抑制被人民深恶痛绝的易于引发社会动荡的腐败现象,建立清正廉洁政治,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实践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人民、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能不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伟大功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党和国家的决策是否正确,经济和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 人民代表大会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在至高点的位置上。党领导好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党的执政活动就步入了依法执政的健康轨道。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好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就有了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法”关系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必要条件。党的领导如果不是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而是进入人民代表大会内部,通过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法律法规,成为国家意志,就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党要善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将党的主张适时转变为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党的主张就成为了国家意志,就具有了强制力和统一性,就变成了一种宪政秩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采取变通的方式,从而真正确立起党的领导的法律权威。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政”法理关系的形成,真正实现“党”“政”职能的分开提供必要条件。“党”“政”关系中的“政”,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如何处理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等的关系,是真正解决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的关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一府两院”由人大选举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这样,党委只要加强了对人大的领导,就间接实现了对整个政权体系的领导。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群”关系的改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必要条件。通过领导人民直接和间接的选举,产生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就可以使党委通过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间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议事规则,更有利于实现决策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活动更带有刚性,有利于克服暗箱操作和人情纷扰,能够给予国家公务人员以更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正确行使权力。这样,就使党的领导从前台走向后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制度平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善“党”“群”关系。

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同时,也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发展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目前,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而言,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尚未完全落实,有的甚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面落实这些职权还须一个过程;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自身的组织制度建设和具体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不完全适应行使职权的需要。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第二是要完善人大常委会的各项职能;第三是要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要加强与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说是加强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所在。党和人大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一个新的问题。在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马克思没遇到过这个问题,列宁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来得及解决,斯大林及其后的苏共领导人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毛泽东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很好地予以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等等。这几条提得非常好,党怎么领导、管什么事、抓什么,非常清楚,现在的关键是落实。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好制度,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又缺乏民主与法制传统的国家真正实行这个制度很不容易。现在,人大已走过了59年,有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也有不是那么景气,甚至受到了严重挫折和损害的时期,由此可看出实行这个制度的艰难性所在。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制观念的增强,必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有一个新的进步。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成为能够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为人民所信赖的代表机关。结语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制优势,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人大工作一定会迈上新台阶,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其中的问题,严格把关,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及论文写作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田恒国.领导文萃[J].福建: 领导文萃出版社, 2006.[3]吴伟范明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纲[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张千帆.宪法学导论——理解与应用[M],法律出版社,2008.[5]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样例5]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课程性质 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具有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性质 2、课程的地位 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高中的重要理科课......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从 95高考化学试题谈起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 特别是会考后的高考, 对学生的 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创造思维论(合集5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创造思维论CHUANG ZAO SI WEI LUN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 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专业技能,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 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第二讲)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标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

    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合集)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四部分 判断题 1.(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知识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是:有较深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

    中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中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中学教学论心得体会1 语文教学时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回想自己将近一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有汗水,充满苦涩;更有甜蜜,充满快乐。高中的教学生活就是这样:痛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