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实验中学新课程培训教师测试题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新课程培训教师测试题参考答案
研究性学习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10=20分(1—5题为单项选择;6—10题为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属于(C)学习领域。
A.人文与社会B.社区服务C.综合实践活动D.社会实践
2.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的(C)课程。
A.必选B.自选C.必修D.选修
3.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D)
A.5分B.6分C.8分D.15分
4.某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题目为“关于我校生态园保护活动的策划”,则该生的题目属于(B)
A.课题研究型B.项目设计型C.公益活动型D.宣传教育型
5.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以下正确的是(D)
A.研究性学习重学生的表现,其学分认定只看修习的课时数 B.根据考试成绩认定
C.由学生自我评定D.指导教师综合各种指标认定
6.研究性学习的设立,旨在引导学生(ABD)
A.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B.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C.学会怎样从事科学研究,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D.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7.关于研究性学习,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AD)
A.我国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最早从北京地区开展
B.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C.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所有的学科、所有活动中
D.所有探究性学习都可以归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
8.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者的是(ABCD)
A.教师B.学生C.家长D.社区
9.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重点有三个环节,分别是(BCD)。
A.专家或导师评价B.开题评价C.中期评价D.结题评价
10.以下形式可作为研究结果的是(ABCD)
A.研究论文B.调查报告C.活动设计方案D.口头报告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12=24分)
1.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3.性,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4.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12=24分(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就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由国家统一制定。(×)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独立研究,所以不需要与他人合作。(×)
4.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列的综合课程。(√)
5.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6.研究性学习属于科学研究范围,应该选取科技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7.研究性学习大力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所以传统接受性学习将被取代。(×)
8.开展研究性学习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研究性学习也需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9.研究性学习要跨学科进行,所以学校要建立研究性学习的专职指导教师。(√)
10.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1.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重点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果一个学生在规定时间没有得出研究结果,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这就不是研究性学习。(×)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答:研究性学习具有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与其他分科课程并列、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但他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课程又是不一样的。区别于其他分科课程的是,研究性学习只有实施指南,而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
⑴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
⑵由于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
2.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什么作用?怎样发挥这个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写好研究目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要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荒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②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③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向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⑤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材料分析。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某教研组内几个老师立即争论开来:
“研究性学习!?学生又不是科学家,能搞什么研究!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了,能研究个什么?……”
“就是!再说了这研究和学习就不是一回事,先学习好了才能搞研究吗!” “依我看,这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姓„研‟的学习……” 针对上述争论谈谈你的看法。
该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争议性,这里只提供答案要点
⑴对三种观点进行点评
这三种观点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都有错误。
第一种误以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研究。
第二种观点对立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正确地看到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是错误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重视研究的学习,追求的重点是研究而不是学习。
⑵运用研究性学习定义、本质特征、教学目标等理论论述自己的理解。其间要体现:
⑴研究性学习是不是搞科学研究;
⑵研究兴学习中研究与学习的关系;
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思维进行学习; ⑷它的重点或归宿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即在姓“研”还是姓“学”的问题上它应该姓“学”。
第二篇:1-1-5山东省实验中学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经验总结
山东省实验中学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经验总结(节选)
山东省实验中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是山东省新课程重点实验区中心联络学校之一。在近两年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校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化学组的老师人人参与新课改并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教师素养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与训练形成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特别注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新教学理念、新教材使用的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举行备课组、教研组、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多种形式(观摩课、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省、市优质课汇报课)的公开课展示活动。让每一位老师积极参与说课、评课、议课。逐步使不同的课型有了不同的授课风格,我校许多新教材课型的授课方式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2)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开发、积累课程教学资源。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探究式教学法;理论教学模式则主要分为如下几种常见方法:① 以理论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逐步推进,让学通过了解理论发展过程特征,了解科学发展规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前人经验,勇于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缜密。② 以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或列出数据-观察-分析-讨论-推理-结论-迁移应用。③ 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课,如有关晶体结构的教学过程,则采用借助模型的直观教学法;对于有机反应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归类比较法;习题课通常采用学案教学法:学法导引—例题讲解—迁移应用—巩固提高。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讲求个性特点,保持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听课指导,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以及教师济南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积极承担各种公开课,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由于措施得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提高。他们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外出学习和交流,如在“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暨教学研讨会上王秀忠老师代表实验区教师交流新课程实施感想,杨晶老师代表实验区教师展示示范课。
(4)加强与专家的及时联系,及时取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及时了解高考方案,准确把握教学广度和难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第三篇: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开拓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教育科研,都是崭新和具有前瞻意义的课题。因此,紧紧把握新课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反思和总结,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具有突出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从更新理念、培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成效、对课标与教材的反思、教学实施与资源开发、进一步推进课改的意见等方面回顾与总结过去四年多来的工作。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基于民族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本源的变革,必须具有民族性、文化性。鉴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实现三个基本融合: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的培养方法,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融合。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是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让教师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建模式,避免因为仓促上马形成混乱或空白区间,造成教学的错位。同时我们在新课程的管理上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切实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法。
二、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1.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的培训
在四年多来的新课程实施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上岗培训,组织当年准高
一、高二任课老师参加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有关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切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际的教学中去。
按照教育部关于新课程实验全员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2006年底至2010年,我校教师利用寒暑期积极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培训。
2.组织的培训与研讨
我校除了组织高中教师参加省和市的新课程培训外,各学科还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和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在过去四年多里,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专题教研,以教研公开课或研讨课为依托,校内名师和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引领,分别开展了实验活动课、教学观摩课和复习研讨课的专题教研,增进学校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期望通过课例和交流,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教学问题能达成共识。
三、实施新课程的成效
1.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福建省教研室对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开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我们统筹安排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其中,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必修学分,满足学生发展差异的选修学分),明确提出要防止盲目加快进度,提早结束课程,拉长高考复习时间的倾向。
2.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的伊始,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定的“必修”、“选修”两大课程的结构模式,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排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形成与国家课程计划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校地理、语文学科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精神,研究制定教学实施计划,不断进行课改实验。现在,均有代表性的模块教学,既形成较成熟、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有较显著的教学成果。
但由于受外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各学科高考方案公布后)和学校的师资和生源所限,高中高考科目的九个学科的必修课都能按课标的要求开出,而选修课基本上是按高考必考的内容开设,高考不考的选修课内容基本上没有开设。
3.研究和尝试学分认定和新的学习评价模式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莆田市对模块的学分认定提出的要求,我校积极探索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评价模式和学分认定方式。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各学科必修、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方案。向学生明确如何选课、各科模块如何评价、评价项目是什么、如何获取学分。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研制本校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网络版操作和管理系统。
从目前学校对模块学业水平评价来看,由于新课程将选择课程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将课程实施安排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将模块学业水平评价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象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重视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也重视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有待于在新课程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4.重视教学质量监测
作为学业质量管理的一项措施,为及时总结新课程实验中教学的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学校校级领导亲自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
5.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课程的概念,课程再不只是教材上的固定内容,一切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课程的资源。我校各学科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如: 我校语文组、地理组等开发的校本课程。
6.以校本教研推进科组建设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角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只有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我校倡导“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科组以典型课例为线索,以专题研讨为核心,以教师的原有经验为研究基础,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以参研教师的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为目的,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四、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来说,教师们最担忧学生能否通过新课程模式的学习,顺利通过三年后的高考;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两个极端:太开放与太保守都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具体的说,我校新课程实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数教师思想和愿望上都能紧靠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重视非常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仍只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悟的特点,压抑学生的个性,包办学生的学习,甚至从“教”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等问题。
2.在教材理解与运用方面,新教材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普遍表现为难度大,容量大。对于这些新教材,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较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习惯用旧教材的处理方法,不断扩展、延拓、加深,造成了课时的严重不足。
3.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自主导致了茫然,合作变成了“合座”,探究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应者寥寥,学生有活动没体验。怎样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变成真正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值得探讨。
4.近几年,由于教师的流动,补充了一批没有高中教学经验的新毕业教师,这些教师虽然了经过了短暂的培训,接受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但他们既不了解原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又不了解新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时,缺乏将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作为教学的视角。而部分高中教师虽然有高中教学的教学经历,但对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同样显得陌生,加上刚开始高考科目和内容尚未明朗,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也束手无策。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经验的高中教师匮乏,也严重影响了某些选修课的开设。
5.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存在随意性和单一化的倾向。新课标规定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有些教师还是单凭一张试卷定成绩;有些教师虽然也考虑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素,但又因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相关材料的积累,使过程性评价流于表面化和随意化,缺少信度。过程性评价往往重视了学生的显性交流,却忽视了学生的隐性交流,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的确是新课改中值得关注、总结和探索的事情。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积极参与进行新一轮的高中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对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加深理解,在宏观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揭示新课程改革中突显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案例的研究。对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案的设计,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个案的分析、研讨,使全校教师掌握理想的教学方向引导策略和实效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方法,探讨针对性强的教学实效策略,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3.探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必选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知识衔接问题。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重点介绍如何理解必修、选修教材及其关系,特别是对教学实施中各个环节的把握,在微观层面上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对方案,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的难点问题。同时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
4.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指导性意见。就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剖析,对改革实施中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反思,结合我校各学科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努力方向。
5.加强高中的教学质量监控。教研室要加强各学科教与学的调查研究,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分专题深入研究,并对问题进行跟踪。切实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问题。要加强教与学的信息及经验交流。收集完整的教学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
第四篇:新课程培训材料测试题
新课程培训材料: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20条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必须包括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的管理政策:(1)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2)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3)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 BC)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
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C)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D)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
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B)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C)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A)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的圣殿。(D)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3、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BCD)A.民主的B.平等的 C.对话的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工农中心学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测试题
2013——2014(2)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____价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__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_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__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www.xiexiebang.com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__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_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工农中心学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教育者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第五篇:教师新课程理论测试题
南古学区教师新课程理论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相对于传统教学评价来讲,新课程所提倡的评价更加倾向于过去所忽视的()评价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量化 D、质性
2、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
A、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 B、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C、显形课程资源与隐形课程资源 D、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
3、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哪些特点?()A、统一性 B、情意性 C、过程性 D、个性化
4、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A、纸笔测试 B、行为观察 C、情景测验 D、档案袋评价
5、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中最为基本与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学生自学
6、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结构具有()的特点。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超前性
7、谋求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时,要从学校已有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出发,这体现了()的原则
A、适时性 B、针对性 C、量力性 D、个性化
8、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时,应符合()
A、优先性原则 B、适合性原 C、实用性原则 D、经济性选择
9、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学习方法有()
A、自主学习B、接受学习C、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10、探究学习的特征有()
A、开放性 B、问题性 C、实践性 D、综合性
11、校本课程的呈现模式多种多样,当前我国采用比较多的两种模式是()A、目标模式 B、动态模式 C、过程模式 D、环境模式
12、教师个别化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
A、热爱学生 B、良好的方法 C、了解学生 D周密的计划
二、填空题
1、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易操作的课程资源,它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主要是以当地的乡土知识、风土人情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其教学方式主要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