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

时间:2019-05-14 14: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

第一篇: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

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

从2014年第一季度的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得到巩固但增速并不显著,据预测2014年第一季度受天气原因拖累美国经济增速或降至2%以下,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6%;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也有所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趋于减弱,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下降了6.1个百分点,GDP增速降至7.4%,英国共识公司预计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一季度增速也将放缓。

总体而言,2014年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加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步入快车道,未来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因素进一步增多,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发展速度的换挡期、发展模式的转换期,而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油气产业的整体发展。

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在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大背景下,2014年一季度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中经石油产业预警指数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3.3点,但仍在“绿灯区”运行。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石油产业经济运行尽管已经筑底企稳,但由于市场需求未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以及受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石油产业的产品产量、销售增长量、投资增长量都趋于平稳回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石油产业都将延续这种增长乏力的趋势。但相关石油企业如果能够适时推动石油行业的深化变革和技术创新,迎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中经石油产业监测预警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石油产业生产合成指数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0.7点,同比增长的产品按增速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是:煤油、天然气、汽油和天然原油,增速在19.6%到0.3%之间;而柴油同比下降3.6%。

就总体趋势来看,第一季度生产合成指数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回落走势,但基本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持平,各主要产品的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增长态势没有发生逆转,仅柴油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对此,可从以下方面来解读:

第一,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加之国际市场需求乏力,企业“去库存化”活动还将持续,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短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不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2014年对铁路建设投资6300亿元方案的出台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新一届政府正在试图通过拉动内需的方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短期的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导致了石油产品的增幅下滑,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这种增幅的下滑并不会改变石油产品生产规模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

第二,中国制造业的经营形势从去年12月开始持续下滑,3月开始有所好转,但基础尚不稳固,大型企业的情况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仍处于衰退边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4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较2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扭转了继去年12月份开始的连续下滑趋势。

总的来看,当前市场交易开始启动,说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这对作为上游产品供应方的石油产业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因

此,尽管第一季度石油产业生产合成指数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的下滑态势,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随着3月份制造业企业的开工率的上升,相信这种增幅回落的趋势会在第二季度得到扭转。

第三,第一季度适逢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聚集的时间,石油产业的企业因大修、年检等因素开工率相对较低,这种节日休假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产业的产品增速,进而体现为石油产业生产合成指数的回落。

根据中经石油产业监测预警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石油产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跌2.6个百分点;在价格回落的同时,库存增长加快,截至一季度末,石油产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了18.5个百分点;石油产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而言,我国石油产业2014年第一季度整体表现稍显疲软,在需求放缓的同时,炼油产能扩张过快的后果逐步显现,出厂价格持续下跌,产品库存增幅明显,进而导致石油产业利润总额同比由增转降。这一变动说明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态势尽管在去年初已经筑底企稳,并且全年表现出了一定的回升趋势,但是基础尚十分薄弱,受今年1-2月国内经济出现小幅下滑的影响,石油产品的需求也明显下降,因此导致了库存的大幅增长,说明短期内石油产业的发展动力仍然明显不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油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利润走势出现了分化,据中经石油产业监测预警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9.9个百分点,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8.3个百分点。这种反差说明,受环保、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上游开采行业的利润在进

一步削弱,而受国内油品升级、国际油价持续低位波动、生产成本下降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游炼化行业在扭亏为盈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

基于上述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尽管第一季度石油产业的整体景气趋于回落,但上下游业务的发展则出现了明显分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我国石油行业需积极把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在石油产业中下游的布局,而上游的开采业则需要抓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存量技术优势拓展海外业务,从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石油产业的增长乏力除了市场的原因,也有着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性,要求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等领域,进一步向非国有资本开放,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

因此,石油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主动参与到市场变革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快与民营资本的合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倒逼国有大型石油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变革,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

目前,中国石化表示继下游销售业务开放后,页岩气产业链也将引入混合所有制,中国石油也已搭建了6个合资合作平台。预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大石油企业将加速全产业链的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在市场需求短期难以提振的情况下,利用体制和机制创新寻找内生动力,从而为整个石油产业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

回顾2014年第一季度的情况,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有望加快,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则会进一步回调,但仍会保持一个较高增速,而不确定性风险也依然存在,例如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走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走向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将加快,尤其是石油产业作为向民营资本开放的重要领域,将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鉴此,预计今年石油产业的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波动较为平缓,随着石油行业全产业链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力度的加大,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产业内部的体制和机制变革,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石油行业的充分竞争,从而推动石油产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第二篇:2013年一季度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2013年一季度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上)

跨入2013年,展现在石油石化产业面前的,是一个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能源深度调整、国内能源和油气变革风起云涌,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新变化纷至沓来的形势。种种迹象表明,石油工业已进入一个错综复杂的大变革、大调整、大改造、大发展时期,天然气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推动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崭新时代。请看中国石油报记者独家分析2013年一季度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 改革大潮涌动,2013年成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分水岭

2013年是石油石化产业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势开局的一年。一场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已经在石油石化产业蓬勃兴起。

多少年以后再回首,我们将清晰地看到,2013年是一道分水岭,一道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分水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集中体现了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推动能源和油气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在石油石化产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一场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今年年初,一场气象史上罕见的持续雾霾天气袭来,笼罩大半个中国长达数日之久。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在历经多日空气质量六级污染之后,北京市发布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引起全社会上下普遍关注。

3月5日,“PM2.5”首次出现在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固然很多,煤炭燃烧、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城市扬尘等都是“元凶”。但如果追根溯源,能源大量消耗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毫无疑问是主导原因。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拉动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破坏了空气质量,加重了环境负担,以雾霾天气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凸显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现实性、紧迫性和挑战性。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了能源宏观调控力度。1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2月6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确规定了发布和实施汽柴油国Ⅳ、国Ⅴ标准的时间表。

前后短短7天时间,国务院接连召开两次常务会议,集中研究解决能源问题,传达出的声音集中到一点,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能源改革,加快能源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石油石化工业来说,就是要坚决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政府,迅速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文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尤以能源和环保系统推出的文件数量最多、力度最大。

1月1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主基调,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能源改革、加快能源发展的主攻方向。

1月23日,中国首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出台,明确提出了构建石油石化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奋斗目标。2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与其配套推出的2013年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收严了PM10的年均限值,规定了按期达标的时间表。决定3月1日起,对包括石油石化行业在内的六大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倒逼能源和油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与此同时,号称税制改革绿色顶层设计的《环境保护税法》也在各部委审核会签之中,将在“大环保”税费改革的基础之上,纳入环保部新近制定的一份高污染产品名录。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国第五阶段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文件显示,国家将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行政执法手段,倒逼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内车用汽油和柴油品质全面升级。

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相继推出,使石油石化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注意到,新颁布的一些环境保护文件,已经取消了罚款“天花板”。

今后,国家对于某些特别严重的污染物,将不再运用税收、绿色信贷或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经济手段来调控,而是直接采取行政命令手段,重拳重点出击,施行空前的法律法规限禁措施。

这将促使那些心存侥幸,靠“打擦边球”,缴罚款息事宁人的违法违规企业打消蒙混过关念头,直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融入石油石化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全过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技术创新型企业,大步走向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贯通、融合共进、和谐发展的改革发展新道路。

2013年,是石油石化产业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势开局的一年。一场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已经在石油石化产业蓬勃兴起。

石油石化产业正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采取强有力措施,强化石油石化产品环境管理,严控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尽快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姿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神圣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石油石化产业来说,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思想、新论断,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指引下,以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走向新时代。多少年以后再回首,我们将清晰地看到,2013年将是一道分水岭,一道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分水岭。

能源问题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引起与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能源大量消耗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资源和市场共同构成能源安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加快、加大力度进行国际合作,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换届之年的全国两会格外引人注目。能源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热议,成为会上会下、会内会外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话题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引起与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与会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的“PM2.5”空气质量问题。

代表委员纷纷指出,能源大量消耗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今后不能再指望以无限制的能源消耗,来支撑无止境的经济发展了。不仅资源禀赋承受不了,能源安全承受不了,环境容量承受不了,而且整个地球都承受不了。这是个大道理,也是个硬道理,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现在关键要看落实。

民建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国家约束性指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构建跨区域、省、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实时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引导全民关注大气质量,加强公共舆论监督。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周建等7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建议,对空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尽快实现煤炭消费总量零增长。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3月10日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保障能源安全,最不容易的一步是调整能源结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价格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价格部门正在认真进行研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则在3月7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将会抓紧时机推出,已将有关方案上报国务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对深化能源和油气改革的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牛越生发言指出,资源类企业上游业务税费重复征收,相互重叠,加重了企业负担。特别是石油特别收益金,2006年实施开始就争议不断。在当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日益攀升、油气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石油特别收益金过度调节石油企业利益的弊端越来越严重。虽然国家将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由每桶40美元提高到了55美元,但其固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民革中央和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制定合理的税收品种与税率,全面改革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税,正确考核和计量节能减排价值。

两会上涉及的能源话题,几乎都与深化能源和油气改革密切相关。如资源价格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天然气定价机制、煤电运协调定价机制等等。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多的篇幅论及了能源体制与价格改革,被代表委员们评价为是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完整的一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不确定因素,政府管理部门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如何从体制和制度层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把能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大能源”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呼声和共识。

资源和市场共同构成能源安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加快、加大力度进行国际合作,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咱们常说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国内能源保障水平,一方面要利用世界能源这个大的市场,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自己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近几年的提案都是围绕着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展开的。尽管目前我国天然气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在他看来,这个速度还可以更快,生产规模还要继续加强,争取203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实现2500亿立方米的预期目标。他同时指出,虽然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气价改革、管网建设等途径健全完善天然气消费市场。尽快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一个兼顾国家和老百姓利益及石油公司利益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天然气的合理消费。首先,优先保障居民用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然气城市燃气、取暖的普及。其次,要利用天然气更为清洁的特点,进一步改善环境,尽快实现天然气发电替代煤炭发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指出,非常规天然气具有改变能源结构和格局的巨大潜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费常规天然气可以成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主体。从资源可靠性、经济性和技术成熟性来看,应对不同类型非常规天然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致密气现实性最好,是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的领头羊,具备优先加快发展的条件。页岩气发展前景光明,需要扎实工作,尽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量优势。

全国两会,是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展示社情民意的广阔平台。会上会下,会内会外,各行各业都在关注能源,关注油气。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对能源和石油石化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监督的法规措施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高。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这对石油石化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求我们把产业发展中的环境含量、环保技术含量作为石油石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来考量。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垂范成为环境保护的表率,也有条件有能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企业生态竞争力。

新年伊始,罕见的污霾天气一度引发“谁是雾霾天气‘元凶’”的广泛议论。互联网上鱼目混杂,莫衷一是说三道四之声不断。这一问问题在今年也提到全国了两两会会上上同样引起热议。

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请不要妖魔化“两桶油”》的文章。文章指出,舆论对“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的监督批评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情绪化,更不要妖魔化和肆意谩骂。对于“两桶油”来说,则应善待舆论,适应舆论监督,并真正把它当成改进工作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建议,石油化工项目立项时要公开,环评要让老百姓切实参与进来。生产什么、排放什么都要让老百姓知道,正常运行时要让老百姓监督。“一条龙”信息要公开,要使公众对石油化工企业了解得透透彻彻,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基础。只有各方面工作做好了,才能取得社会理解和支持,才能消除公众对石油化工项目的“恐惧”心理。

石油石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的全球能源和油气变革也在向纵深发展,推动以石油为主体的世界能源体系深刻调整,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低碳的明显优势,正在逐步取代石油,迅速成长为21世纪的全球主导能源。世界经济和能源形势深刻变化,中国石油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控制的是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遏制的是不合理的、浪费性的石油消费增长,带来的是节油降耗、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石油资源,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石油消费增长。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能源深度调整。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历时5年多,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世界经济呈现趋好态势,复苏进程加快。

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的全球能源和油气变革也在向纵深发展,推动以石油为主体的世界能源体系深刻调整,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低碳的明显优势,正在逐步取代石油,迅速成长为21世纪的全球主导能源。世界经济和能源形势深刻变化,中国石油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天然气以其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势头,进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带动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带动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

进入2013年一季度,一场气象史上罕见的持续污霾天气袭来,敲响了应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警钟,凸显了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现实性、紧迫性和挑战性。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石油石化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和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要求石油石化产业一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一方面节能减排、优化结构、严控污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融入石油石化生产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今年一季度石油石化生产和消费及市场供求变化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

从消费侧来看,进入2013年一季度,国内石油及其产品消费一改2012年四季度趋稳上升态势,转而进入新一轮消费淡季。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至3月,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1.2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与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汽油表观消费量为2365.4万吨,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1.5个百分点;柴油表观消费量为4258.9万吨,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1至3月,国内乙烯表观消费量为442.7万吨,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4.6个百分点。纯苯表观消费量为196万吨,同比增长15.5%,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为1963.2万吨,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6.2个百分点;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为135.3万吨,同比增长7.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9个百分点;合成纤维单体表观消费量为876.1万吨,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6个百分点;合成纤维聚合物表观消费量为387.7万吨,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5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进入今年一季度,国内石油及其产品消费平淡,缺乏市场亮点。

从供应侧来看,进入今年一季度,国内石油石化生产总体稳定,但增势有所放缓。1至3月,国内累计生产原油513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个百分点,与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7个百分点。一季度国内石油加工业稳中有升,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但也呈现出增势减弱的情况。1至3月,国内累计加工原油1.2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3%,与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5.1%。其中,生产汽油2481万吨,同比增长15.9%,环比增长14.4%;生产柴油4350万吨,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1.9%。

受国内石油消费疲软的影响,1至3月,石油及其产品进口大幅下降,累计进口原油6897.8万吨,同比下降2.2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47个百分点。累计进口成品油155.5万吨,同比下降5.5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0.4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煤油同比增长4.12%,环比下降30.14%;进口汽油同比下降17.93%,环比下降51.95%;进口柴油同比下降51.84%,环比下降33.63%。

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大幅增长,1至3月,累计出口成品油439.6万吨,同比增长47.97%,环比增长20.20%。其中,煤油出口同比增长26.08%,环比增长7.08%;汽油出口同比增长14.5%,环比增长43.77%;柴油出口同比增长367.71%,环比增长29.98%。一季度石油及其产品进口下降,出口增加,其中成品油净出口284.1万吨,多年来少见。

一季度石油化工基础类产品生产总体稳定增长,但受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放缓的影响,一些产品产量也出现了增势减弱的情况。1至3月,累计生产乙烯40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与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0.1%;累计生产纯苯177万吨,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6.5%;累计生产合成氨1381万吨,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7.1%;累计生产农用化肥1949万吨,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5.9%;累计生产化学农药81万吨,同比下降5.1%,环比增长4.7%;累计生产涂料275万吨,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31.7%;累计生产初级形态塑料1352万吨,同比增长3.8%,环比2.4%;累计生产合成橡胶100万吨,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0.4%;累计生产合成纤维单体558万吨,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22.6%;累计生产合成纤维聚合物403万吨,同比增长0.4%,环比下降1.8%;累计生产合成纤维832万吨,同比下降5.8%,环比下降7.4%;累计生产轮胎21100万条,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23.6%;累计生产农用薄膜45万吨,同比增长20.1%,环比增长25.6%。

对二甲苯,即PX,是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的主要原料,而PTA又是进一步生产聚酯纤维,如涤纶、聚酯瓶片,如塑料瓶、可乐瓶及特种聚酯,如服装面料的主要原料。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对二甲苯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2012年,在PTA和轻纺工业需求的拉动下,对二甲苯消费快速增长。但由于年内基本没有新增PX生产能力,消费增长明显高于产量增长,对二甲苯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对二甲苯表观消费量为1382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6.2%,其中国内生产77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5%;国外进口628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6.2%;对外依存度55.9%,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5.2个百分点。

预计2013年对二甲苯拉动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供应持续紧张,并快速向下游产业链蔓延。进入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对二甲苯产量、价格双双大幅下跌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天津石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对二甲苯出厂价每吨已下跌200元左右。

对二甲苯市场出现的复杂情况,显然与国内一些获得国家批准的石油化工项目不能及时开工上马建设有关。对二甲苯,即PX市场供需出现的这种变化说明,国内石油及其产品消费疲软,既有市场需求放缓的原因,也有近年来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石油及其产品相关知识宣传不够,社会对石油及其产品缺乏全面了解并因此产生误解,导致一些复杂情况的出现有关。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采取适应新形势的新办法、新措施,才能沉稳应对,化解矛盾,摆脱困境。

进入2013年一季度,国内天然气供销两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1至3月,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408.9亿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与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生产天然气29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6.1%,环比增长14.8%;进口天然气12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71%,环比下降1.76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一直呈现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冬季用气高峰时段,产量、进口量、消费量均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今年一季度却出现了生产、进口增势放缓,消费有增无减的不平衡、不协调态势。这从国内一些地方再次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但导致今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却与前两年有所不同。

前两年用气高峰时段接连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主要是国内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的,是天然气资源供应相对比较有保障,调峰供应措施跟不上的供应紧张。

经过近两年的加快建设,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已明显改观,今年再度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情况,则更多地表现为天然气资源保障程度有所降低的供求紧张。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与国外天然气价格长期脱节,不仅影响天然气生产和进口企业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一个当今社会期望值比较高,处在快速上升发展阶段的新兴能源产业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应当引起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进入今年一季度,影响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后劲的一些经济指标,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例如,石油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至3月,国内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与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78.6%。其中,石油采掘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6亿元,同比增长16.7%,环比下降79.4%;天然气采掘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82.3%,环比下降67.4%;石油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9亿元,同比增长9.8%,环比下降33.4%;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同比增长24.1%,环比下降48.1%。从趋势上看,石油采掘业延续了近几年的低位盘整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连续几年放缓;天然气采掘业和石油加工业投资增速相对较高,但也出现了增势趋缓的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3月份,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9%,表观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分大类工业行业平均增速7.6个百分点,并远低于同属能源产业的煤炭采掘业增加值增速7.4个百分点,甚至比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控制发展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还要低8.9个百分点。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产业链前端的基础性行业,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增加值低速增长,显然与其应有的发展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不相协调。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发展后劲不足,对其延伸支撑发展的石油中下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总的来看,一季度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是在国家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石油石化产业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出现的。

一季度国内石油消费疲软,固然与元旦春节放长假、农忙时节尚未到来、工业生产尚未完全发力等季节性因素有关。但进入2013年,空前恶劣的雾霾天气引发全社会上下高度关注能源和油气发展问题,倒逼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使多年来难以遏制的石油消费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总体发展将更加协调。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控制的是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遏制的是不合理的、浪费性的石油消费增长,带来的是节油降耗、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石油资源,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石油消费增长。这正是石油石化产业适应国内外经济和能源形势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自身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取得的新成绩和新进展。

第三篇:《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2006》

本文由好孩子学习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一册

作 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年鉴信息网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06 年 开本: 开本:0 册数: 册数:一册 光盘数: 光盘数:0 定价: 定价:4000 元 优惠价: 优惠价:4000 元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 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 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详细介绍: 详细介绍: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2006》 第 1 章综述 1.12003 年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基本态势 1.2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综述 1.3 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业未来发展态势预测 第 2 章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概况 2.1 2003 年世界及中国经济状况 年总体恢复增长,2.1.1 世界经济 2003 年总体恢复增长,预计 2004 年趋好

2.1.2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2 与石油石化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汽车 2.2.2 交通运输 2.2.3 农业 2.2.4 纺织服装业 2.2.5 化学建材 2.2.6 塑料包装 2.2.7 电子电器 2.2.8 橡胶加工 2.3 中国政府对石油石化业的监管 勘探、2.3.1 勘探、开采与管道运输监管 2.3.2 对石油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监管 2.3.3 石化产品的监管 2.3.4 进出口监管

2.3.5 投资管理 2.3.6 石油储备 税项、2.3.7 税项、费用及矿区使用费 2.3.8 环保监管

2.3.9 行业标准 2.3.10 市场监管 2.3.11 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 2.3.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第 3 章国际石油石化业概况概述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3.12003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炼油能力情况 3.1.1 石油天然气储量概况 3.1.2 全球炼油能力情况 3.22003 年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情况及预测 3.2.1 全球石油总的供需情况 3.2.2 全球各种油品的供需情况

3.2.3 未来全球石油供需预测 3.3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1 2003 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3.3.2 2004 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3.4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炼油毛利情况及预测 3.4.1 油品价格走势 3.4.2 炼油毛利及预测 3.5 全球石化产品供需状况 3.5.1 乙烯 3.5.2 丙烯 3.5.3 芳烃 3.5.4 苯乙烯

3.5.5 合成树脂 3.5.6 合成纤维 3.5.7 合成橡 胶 3.5.8 2005 年世界石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期 3.5.9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第 4 章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4.1 石油天然气上游领

域 4.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2 原油勘探及供需 4.1.3 天然气开发利用 4.1.4 海 外勘探开发 4.1.5 发展趋势 4.2 石油炼制与销售 4.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2 原油加工能力与生产情 况 4.2.3 成品油供应和需求 4.2.4 成品油销售 4.2.5 发展趋势 4.3 石油化工 4.3.1 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 4.3.2 乙烯 4.3.3 丙烯 4.3.4 丁二烯 4.3.5 合成树 脂 4.3.6 合成纤维及其原料 4.3.7 合成橡胶 4.3.8 尿素 4.4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及特点 4.4.1 2003 年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 4.4.2 2003 年跨 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特点 4.5 台湾石化工业 4.4.3 油气勘探开发 4.4.4 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4.4.5 石油化 工 4.4.6 台湾石化工业发展新趋势 4.4.7 国外公司在台湾地区石化业的投资 4.4.8 两岸石油石化贸 易及投资现状 第 5 章中国和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概 述 5.1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5.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 5.1.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1.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5.2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股份公司经 营、发展状况 5.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 与发展 5.2.2 中国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2.3 中国海洋

石油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3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在 资本市场的表现 5.3.1 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上市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2 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3 2004 2004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5.4 国际 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5.4.1 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总体情况 5.4.2 国际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具体发展情况 5.5 世界主 要石油石化公司兼并联合新特点

5.5.1 油气勘探开发和能 源领域 5.5.2 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 5.5.3 石油化工和化工领域

5.6 中国 与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的对比分析 5.6.1 业绩表 现 5.6.2 整体规模实力

5.6.3 盈利能力 5.6.4 管理能力 5.6.5 股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市表现 第 6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6.1 炼油技术进展 6.1.1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超清洁燃料所面临的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 挑战 6.1.2 世界炼油技术进展 6.1.3 中国炼油技术进 展

6.2 乙烯技术进展 6.2.1 世界乙烯生产技术 6.2.2 中国乙烯 生产技术 6.3 合成树酯技术进展 6.3.1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LDPE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管式法工艺发展较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快 6.3.2 LLDPE 和 HDPE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双峰聚乙烯是产品开发的热点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6.3.3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并为 其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 6.3.4 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等为 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6.3.5 聚苯乙烯通过装置大型化和产品 创新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6.4 合成纤维及原料技术进展 6.4.1 工艺趋于大型化简便 化 6.4.2 实行先进控制 6.4.3 开发新型合成材料

6.4.4 新型聚酯纤维催化剂开发 6.4.5 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纤维产 品 第 7 章产业视点 入世一年能源安全 行业监管 附录 2003 年国内外石油经济十大新闻 2003 年国际石油十 大科技进展 2006 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2006》《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报告 2006》 第 1 章综述 1.12003 年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基本态势 1.2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综述 1.3 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业未来发展态势预测

第 2 章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概况 2.1 2003 年世界及中国经济状况 年总体恢复增长,2.1.1 世界经济 2003 年总体恢复增长,预计 2004 年趋好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1.2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2 与石油石化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汽车 2.2.2 交通运输 2.2.3 农业 2.2.4 纺织服装业 2.2.5 化学建材 2.2.6 塑料包装 2.2.7 电子电器

2.2.8 橡胶加工 2.3 中国政府对石油石化业的监管 勘探、2.3.1 勘探、开采与管道运输监管 2.3.2 对石油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监管 2.3.3 石化产品的监管 2.3.4 进出口监管 2.3.5 投资管理 2.3.6 石油储备 税项、2.3.7 税项、费用及矿区使用费 2.3.8 环保监管 2.3.9 行业标准

2.3.10 市场监管 2.3.11 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 2.3.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第 3 章国际石油石化业概况概述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3.12003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炼油能力情况 3.1.1 石油天然气储量概况 3.1.2 全球炼油能力情况 3.22003 年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情况及预测 3.2.1 全球石油总的供需情况 3.2.2 全球各种油品的供需情况 3.2.3 未来全球石油供需预测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1 2003 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3.3.2 2004 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3.4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炼油毛利情况及预测 3.4.1 油品价格走势 3.4.2 炼油毛利及预测 3.5 全球石化产品供需状况 3.5.1 乙烯 3.5.2 丙烯 3.5.3 芳烃 3.5.4 苯乙烯 3.5.5 合成树脂 3.5.6 合成纤维 3.5.7 合成橡

胶 3.5.8 2005 年世界石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

形势 期 3.5.9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第 4 章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4.1 石油天然气上游领 域 4.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2 原油勘探及供需 4.1.3 天然气开发利用 4.1.4 海 外勘探开发 4.1.5 发展趋势 4.2 石油炼制与销售 4.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2 原油加工能力与生产情 况 4.2.3 成品油供应和需求 4.2.4 成品油销售 4.2.5 发展趋势 4.3 石油化工 4.3.1 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 4.3.2 乙烯 4.3.3 丙烯

4.3.4 丁二烯 4.3.5 合成树 脂 4.3.6 4.3.6 合成纤维及其原料 4.3.7 合成橡胶 4.3.8 尿素 4.4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及特点 4.4.1 2003 年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 4.4.2 2003 年跨 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特点 4.5 台湾石化工业 4.4.3 油气勘探开发 4.4.4 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4.4.5 石油化 工 4.4.6 台湾石化工业发展新趋势

4.4.7 国外公司在台湾地区石化业的投资 4.4.8 两岸石油石化贸 易及投资现状 第 5 章中国和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概 述 5.1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5.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 5.1.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1.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5.2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股份公司经

营、发展状况 5.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 与发展 5.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2.3 中国海洋 石油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3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在 资本市场的表现 5.3.1 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上市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2 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3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2004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5.4 国际 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5.4.1 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总体情况 5.4.2 国际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具体发展情况 5.5 世界主 要石油石化公司兼并联合新特点 5.5.1 油气勘探开发和能 源领域 5.5.2 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 5.5.3 石油化工和化工领域 5.6 中国 与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的对比分析 5.6.1 业绩表 现 5.6.2 整体规模实力 5.6.3 盈利能力

5.6.4 管理能力 5.6.5 股 市表现 第 6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6.1 炼油技术进展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 6.1.1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超清洁燃料所面临的 挑战

6.1.2 世界炼油技术进展 6.1.3 中国炼油技术进 展 6.2 乙烯技术进展 6.2.1 世界乙烯生产技术 6.2.2 中国乙烯

生产技术 6.3 合成树酯技术进展 6.3.1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LDPE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管式法工艺发展较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快 6.3.2 LLDPE 和 HDPE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双峰聚 乙烯是产品开发的热点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6.3.3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并为 其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 6.3.4 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等为 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6.3.5 聚苯乙烯通过装置大型化和产品 创新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6.4 合成纤维及原料技术进展 6.4.1 工艺趋于大型化简便 化 6.4.2 实行先进控制

6.4.3 开发新型合成材料 6.4.4 新型聚酯纤维催化剂开发 6.4.5 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纤维产 品 第 7 章产业视点 入世一年能源安全 行业监管 附录 2003 年国内外石油经济十大新闻 2003 年国际石油十 大科技进展

全国货到付款,元免运费。全国货到付款,满 200 元免运费。

第四篇:2011年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2011年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生产稳定 保供坚强有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和油气供应形势,石油石化企业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油气生产运行稳定,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经营有序,市场供应较为充分,保供坚强有力,春运、“两节”、“两会”、春耕抗旱、迎峰度夏和冬季取暖等重点时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油用气需要,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积累了新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开局之年石油石化生产运行稳定,经营有序,保供坚强有力

进入2011年,欧债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受阻、增速明显回落。由此,拖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增速总体放缓。与此同时,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油价持续高位震荡。面对增速趋缓、复杂多变的经济和能源供应形势,国内石油消费增速由上年的两位数增长,转而呈现下行态势,低于近10年来7.1%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石油表观消费量仍保持较高水平,达到4.9亿吨,同比增长3.5%。其中,国内累计生产原油2.04亿吨,同比增长0.3%;累计进口原油2.54亿吨,同比增长6%;累计进口成品油4060万吨,同比增长10.1%。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56.5%。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原油产量继续保持在2亿吨以上,但同比增速趋缓。这与我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趋势相吻合,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这些数据说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累计加工原油4.48亿吨,同比增长4.9%,其中,生产汽油8141万吨,同比增长6.1%;生产柴油1.67亿吨,同比增长5.4%;生产煤油1879万吨,同比增长10.1%。成品油生产总量合计达到2.66亿吨,同比增长6.7%,与国内原油产量增速相比,高出6.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国内原油生产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消费者、量大面广的成品油生产增速仍然比较快。这进而表明,面对增速趋缓、复杂多变的经济和能源供应形势,石油石化企业千方百计组织生产,扩大进口,调配库存,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全力以赴,调动各方面资源,增加有效供给,油气生产运行稳定,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经营有序,国内可动用的油气产品资源比较充裕,回旋余地比较大,供需总体平衡。因而能够面对局部地区出现的短时间柴油供应紧张状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大范围、多渠道、多系统调动资源,使矛盾迅速得以化解。天然气市场继续扩大,消费大幅增长,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产销平稳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天然气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快速增加,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2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进口量超

过了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升到4.8%。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步兴起,企业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国内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进

一步加快,优质高效能源消费比重迅速增加,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势

头,推动中国天然气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天然气产量迅速增加,进口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达到1025.3亿立方米,与10

年前相比增长3.6倍,年均增速达到14%,增速在国内化石与非化石能源中遥遥领先。全年

进口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3%。随着西藏拉萨首个天然气站的建成投产,我国

天然气消费领域已经覆盖到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用气人口已经达到1.7亿,首次超过液化

石油气使用人口。10年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全球排名提升16位,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天

然气产量全球排名提升9位,位列世界第7位。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

转变,成为天然气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进入2011年,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天然气管道建设迅速推进,液

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快速上马,天然气进口能力大幅提升,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上年的15.9%提高到23.8%,资源供应量增加近20%,天然气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产销总体平衡,满足国

内日益快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天然气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链不均衡、不协

调问题也逐渐显现,供应增加与配套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管网快速发展与储气能力建设滞

后的矛盾、市场开发与配套能力落后的矛盾,以及进口气价不断上涨与国内气价倒挂的矛盾

日益突出。尤其是用气高峰时段,受储气调峰能力的制约,天然气生产与供应仍然面临严峻

挑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各行各业能源消费尤其是优质高效能源消费快

速增长,能源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加之南方多数省区接连遭受多年未见的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社会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电力供应严重短缺,拉动天然气发电用气量大幅增长,高峰时

段日均供气量与常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不相上下,使天然气生产与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针对上述情况,三大石油公司特别是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总产量近80%的中国石油,千方

百计挖掘内部生产潜力,通过优化管网运行、科学调用储气资源、压减企业自用、多渠道组

织气源,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与此同时,加快输气管道和增输工程建设,加强总量平衡和产

销衔接,提前做好供气资源对接,想方设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极端自然灾

害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用气高峰时段天然气供应量比上年同时间段增长25%以上,天然气保供能力显著增强,确保了北京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用户安全供气,满足了工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用气需要。石油化工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炼油和乙烯装置开工率保持较高水平

2011年,我国石油化工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程度继续

提高,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650万吨,使中国炼油总能力达到5.4亿吨,比2010年增长

5.2%,继续保持全球第二炼油大国地位。随着一大批扩能改造项目、新建大型装置和炼化一

体化项目的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我国已形成以两大石油石化集团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内

外资兼有、多元化市场竞争的石油化工业发展新格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炼厂平均规模已

扩大到680万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炼化装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加氢精制、延迟焦化等深

加工能力继续提高。

从炼油企业运行情况来看,2011年受市场频繁波动的影响,炼油生产总体呈现高开、回落、再升的走势。一季度国际油价高位震荡,炼油企业亏损面大幅增加,民营炼厂停产检

修较多,成品油生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受冬春连旱和春耕叠加的影响,国内成品油尤其

是柴油消费急剧增加,市场供应紧张。面对趋紧的市场供应形势,两大石油石化集团所属炼

厂加大生产负荷,原油加工量大幅上升10.2%,平抑市场供求效果明显。二季度成品油消费

出现回落,原油加工量随之下调,运行总体较为平稳,保证了市场稳定供应。三季度炼厂到

期检修增多,原油加工量下滑,国内成品油资源偏紧,局部地区出现供应紧张状况。与此同

时,在国家大幅下调成品油进口关税新政的前期作用推动下,成品油进口大幅增长,呈现迅

速跟进,补充市场供应的态势,加上前期库存调节及时到位,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协调一致,经营有序,平稳运作,使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很快得到缓解。进

入四季度,炼厂开足马力生产,努力提高装置负荷率,使四季度局部地区再度出现的短时间

柴油供应紧张状况,迅速得以化解。

纵观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和成品油供应形势,炼油板块沉稳应对,科学调度,实现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双增长,各大型炼厂保供能力也在市场的频繁摔打和反复磨炼

中得到锻炼提高。尽管面临多年未见的复杂供应局面,炼油板块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以大装置、大炼厂、大产业博弈和应对市场短期波动,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用油用气需要。回顾2011年,炼油板块“装置跟着市场走”成为业内保增长、调结构、促

发展的一大亮点。这种千军万马大兵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紧跟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变

化,迅速调整,整体跟进,有序运作,实属难能可贵。

2011年,国内乙烯产能建设继续增长,全年新增乙烯产能40万吨,乙烯生产总规模达

到157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位。随着一批新建乙烯装置的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我国乙烯装

置平均产能规模达到58.1万吨,高于世界54.5万吨的平均水平。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取

得明显进展,装置大型化和原料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长三角、环渤海湾和珠三

角三大乙烯产业聚集区,成为世界乙烯工业建设的热点和亮点地区。全年生产乙烯1520万

吨,比2010年增长7.2%,乙烯产能和产量双双突破1500万吨。乙烯装置平均开工率达到

97%,远高于世界乙烯装置平均水平。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主干管网初步形成,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

2011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先后有3条原油管道、5条成品油管

道建成投入运营,另有两条原油管道在建。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原油管道2.1

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04万公里,与原油进口通道建设相匹配的原油主干管网已经初步形

成。天然气管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标志着中亚—

西气东输二线全线贯通送气,来自中亚的管道天然气直达珠三角,延伸向香港。加上另外

5条长输管道的建成投入运营,2011年国内新增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超过5000公里,使全国

干、支线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形成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登陆、进口管道

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多渠道多气源多元化供应的天然气大发展格局。

2011年,国内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稳步推进,年供气达48亿立方米的江苏

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正式投产,拉开海上天然气通道建设的序幕。年内先

后有2座LNG接收站建成投入运营,另有6座LNG接收站加紧在建。截至2011年年底,全

国已投产运营5座LNG接收站,年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达1580万吨,存储能力已上升至世

界第六位。

2011年,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靠科技进步整体推进

发力。中国石油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建设为依托,成功实现20兆瓦级高速变频直联电

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等三大关键管道设备的国产化和商品化,摆脱了长期以来依赖国外进口

设备的被动局面,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工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自行研制成功的LNG接收

站成套技术在江苏等地的成功应用,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工程投资和管理成本,而且为后续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对提升我国LNG

接收站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1年,国内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先后有2个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基地建成投

入运行,另有6座在建。还有4个石油商业储备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约40天消费量的石油储备能力。国际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油气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1年,在国家高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外交取得可喜进展。先后与巴西签署能

源合作协议,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签署

双方组建合资企业联合开发乌里赫套气田的原则协议,与蒙古国签署拓展下游业务的合作备

忘录,与文莱签署石油天然气合作协议等,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

在大力推进能源外交的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油气

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油气权益产量达到8500万吨油当量,比2010年增长10%以上。随着

鲁迈拉、艾哈代布等项目的迅速达产和投产,中东地区油气合作快速推进,中国石油海外油

气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业产量突破了1亿吨油当量,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了一个大庆油田。中国石化海外油气增长主要来自油气资产并购。201

1年,中国石化斥资107亿美元收购5项海外油气资产,使海外权益产量达到2288万吨油当

量,比2010年增长24.3%。阿根廷油气资产和加拿大油砂业务并购,成为中国石化快速提

升海外油气产能的主要来源。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增长主要来自并购的几家拉美石油公司。

2011年,中国海油投资48亿美元收购3个海外油气项目,使海外权益产量达到1000万吨

油当量,比2010年增长10%。

2011年,海外油气合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规模向油气下游领域拓展和延伸。中国

石油继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首次在全球范围收购油气下游资产,收购英力士

集团旗下两家炼油厂股权,在欧洲建立贸易和炼油合资公司之后,2011年又完成对苏格兰

和法国拉瓦莱炼油厂的股权收购,以加快海外油气运营中心建设。2011年,中国石化也开

始在海外拓展油气下游业务,先后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45亿美元入股沙特红海炼油公

司的谅解备忘录,以推进资源与市场的结合,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合资建设2个丁腈橡胶合资公司,以开启进入俄罗斯油气下游领域的大门。投资稳步增长,产销两旺,产值、利税增加,总体保持较好经营态势

经济日报社与国家统计局中国景气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石油产业投资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

增长1.4%,增速较上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同比增幅收窄的局面,反映了节能减排及产业

结构调整等工作在有序推进。二季度石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同比增速较上

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环比增长21.7%。四季度固定

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下降1.3%转为增长7.1%。整体来看,2008年至2011年,石

油产业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基本相当,2009年至2011年小幅上升,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1年,我国石油产品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进入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

2011年,石油产业税金总额继续保持增长,税金总额占销售收入比重高于全部工业企

业比重水平。其中,一季度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2%,占销售收入比重高出全部工业

企业10.3个百分点,为10年来最好水平。需求旺盛成为拉动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增长的重要

因素之一。二季度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3.8%,增速继续加快。三季度石油产业税金

总额同比增长22.1%,占销售收入比重仍高出全部工业企业10.3个百分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第一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

年11月末的统计,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2.6828万家,累计总产值已达10.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国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3%。但受国

际油价高位震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影响,石油加工行业整体出现亏损。(来源:中国石油报)

第五篇: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中石油集团向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注入了与勘探和生产、炼制和营销、化工产品和天然气业务有关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2004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6位,该年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5亿元,是中国利税总额最大的公司。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营销(包括进出口业务);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输送、营销和销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美国存托股份及H股于2000年4月6日及4月7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石油聘请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作为IPO联席全球协调人,保荐人及配售承销商,于2000年3月27日公布招股说明书。详细说明其全球发售的结构:由香港公开发售,亚洲发售,北美发售和欧洲发售组成;发售H股和美国托存股份,全球总计发售17,582,418,000股H股;全球购买发售股份的时间及条款等。

首次公开发行(IPO)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和发行后三个阶段,执行以下四大任务:重组、尽职调查和估值文件起草、上市申请审核和批准、交易促销。而对于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讲,IPO是进行改革和实施广泛重组,进而提高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的良机。同时,上市还有其他一些的益处,包括提供收购所需货币,拓宽融资渠道,公司亦可藉以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等。

上市为中石油集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2004年中石油股份的净利润率已高达26.9%,在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25%且还要上缴20%利息税的情况下,这样高的净利率促使拥有大量资金的中石油集团迅速开展收购与回购业务,不仅可迅速完成产业链整合,提高公司资本利用率,高盈利还可以采取更高的财务杠杆。但中国石油上市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高估了散户需求,按7%的红利收益定价,不符合美国人投资国外企业的习惯。结果中石油跌破发行价。直到2000年下半年才走势强劲,涨幅27%。而随着近年来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中国石油的股价持续不断大幅攀升,2006年4月H股已达到8.5港元。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要取得持续的成功,有赖于很多关键因素,包括:树立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公司形象、选择合适的财务、法律和会计顾问,遵循发行过程,尤其是上市促销程序和强劲的后市支持等。

下载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一季度中国石油产业业绩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 The Case Study 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f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O案例分析 -- --- 一、中国石油基本情况简介及上市背景 中国......

    一季度思想分析

    XX市公安消防支队XX中队 一季度思想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支队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同时结合我中队工作的实际情况,在3月26日中队党支部召开会议就现在官兵思想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

    一季度分析会议材料

    2016年一季度收入分析会发言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税收收入分析例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一季度水手收入完成情况,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收入形势,进一步明确加强征收管理和主治收入的......

    街道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街道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欧债危机继续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减速运行等多方面因素,**街道党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革......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大通湖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中共大通湖区委 大通湖区管委 2010年4月14日 今年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一季度双打分析材料

    军粮城街道一季度“双打”工作分析材料 按照上级有关双打工作的文件和会议要求,军粮城街道将全面深入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查办的案件类型主......

    一季度情况分析(3.31)

    XX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及下步重点工作安排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统筹工业、农业和服......

    2012年一季度分析

    关于2012年一季度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今年以来,园区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会议精神,科学谋划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区镇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