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时间:2019-05-14 14:5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篇: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

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凯江镇中心学校:舒奇高

内容提要:当前的《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太宽,教师期待培训,教师自己也还应该深钻教材,通过多种渠道,掌握相关的知识,努力自学。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注意实验技巧,适当选择做实验的器材,会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科学课我们既要教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成为国家需要的有文化、懂科学技术、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最后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有待同行探讨问题。

关键词:科学、知识面宽、进修、培训、深钻教材、相互交流、资料库、实验技巧、使命感、探讨、问题

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中已经安排多年了,只是以前这一科叫《自然》。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小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国家曾针对教小学自然课的教师进行过自然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一大批教自然的老师都能胜任自然学科教学和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在当时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的。可是,由于教材的改变、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以及国家、民众对科学课教育教学的要求的更高,使得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科学课教学的教师迫切需要进修和培训。这是我们的期待。

但是,我们在没得到培训之前我们该怎么办? 科学课教材的知识面太宽了!它编排了大量的天文、地理、生物、生理、环境、卫生、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很多科技知识,并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探索揭示一些自然现象。现将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我们必须深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通过多种渠道,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我们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钻研了教材和新课标,学习并掌握了一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但仍可能还是有很多的东西还是不太清楚,不太准确。对于这些不太清楚不太准确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查阅教参资料、到网上查找资料、到校外找有关方面的具有专业知识人士寻求帮助、或通过实验得到资料。如通过自己种植凤仙花,就知道了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通过阅读资料库和在网上查资料,知道了凤仙花适宜在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开花、花期多长?什么时候种子成熟的?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实验技巧。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喜欢,特别是男孩子。像磁铁有磁性、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这些性质他们大多数人在以前自己玩耍磁铁的过程就知道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一块条形磁铁它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他们没有注意去观察和研究了。对于磁铁有两极和磁极的相互作用,大部分同学只知道磁铁能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他们就没有注意去观察和研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应该先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在同一块磁铁上,哪里的磁力大?哪里的磁力小?以及异极相斥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两个实验,效果会很好。

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应该适当选择做实验的器材。做“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这个实验时,教材里是用回形针来做,我让学生选择了铁沫或小钢珠代替回形针,铁沫细小,能吸多少的量更精确,它来源又广泛,可以在修理厂或买钢材的地方,或其它使用切割机、砂轮的地方用磁铁就能收集得到。在实验时把铁沫倒在一块平板玻璃上,把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下面轻轻震动玻璃板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磁铁的两极吸住了很多的铁沫,越向中间的中点处越少,正中点处一点铁沫都没有。这在后面做“比较两块磁铁谁的磁力大”这个实验时也可以用铁沫代替回形针,把铁沫倒在玻璃板上,再把磁铁放在玻璃板下面,再慢慢地将磁

铁和玻璃板一起立起来,若没被吸住铁沫就会掉下来,把吸住的铁沫用肉眼看或拿去用天平称一下,看谁多,谁的磁力就越大。在做“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实验时,我是把两块磁铁分别放在两个实验用的四轮小车上,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实验现象。

三、在教学科学课时,还要把思想教育寓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实验,科学地生活一生。如通过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教学生讲究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为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就生活在我们吃的食物里、饮用的水里,甚至有的还粘在我们的手上,寄生在我们的身上,也许会使我们生病。严重的还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四、老师还必须有很强的使命感。通过《科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们《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教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应该是这一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能否繁荣富强、兴旺发达,主要还是取决于 这个国家的民族素质的高低,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为了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兴旺发达培养出大批的有文化、懂科学技术、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高素质人才来。我们每一位教《科学》的老师都肩负着这个使命。

虽然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一定的收获,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也供大家探讨:

1、实验时间问题。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节内容时,教材里是以种植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一生的变化为例,来学习和掌握其它植物的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可是,我让学生去种了,但他们又都能没观察到什么?因为凤仙花在我们当地的最佳播种时间是4月中旬,而教材的安排确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开始种植,第三课观察它的根,第四课观察它的苗-----第六课开花结果了,第七课我们的大丰收。这学期的开学时间是3月1日,期末结束新课的时间是6月20日前后,一共3个半月约16周的教学时间,而这册教材的总课程是四个单元28课,再加上四个单元的资料库,最多我们只能在32课时以内完成这册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每周两课时。最迟在3月底前我们必须完成教材这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要在3月上旬种植凤仙花,三月下旬就该看到凤仙花开花、结果和收获种子。通过网上查资料得知,凤仙花适宜4月上旬种植,6月上旬开花结果,9-10月种子成熟。所以,在我们结束这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我们只可能看到凤仙花的种子发芽、生根、长苗,观察到它们的根、茎、叶。根本就不可能观察到我们自己种植的凤仙花开花、结果和收获种子。

2、实验材料等问题。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节教材时,教材里用蚕的一生为例来告诉学生:动物一生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的自然规律和相关知识。教材里要求学生养蚕,通过养蚕和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去学习一些关于蚕的有关知识。如教材里问蚕的幼虫期大约有多少天?蚕的幼虫要经历几次蜕皮?蚕在茧里变成蛹,再变成蛾从蚕茧里钻出来这个过程又要多少天?可是我们当地已经没人养蚕了。这些内容的教学对于我们在城区的学校要通过做实验来取得结果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蚕的食物——桑叶就没有,蚕种也无法得到,更别说其它的困难。如养在哪里?能满足他生存所需的温度与湿度吗?我们怎么给他们防病治病呢?最困难的是养殖时间这么长(56天)。几岁的孩子有几个能坚持下来?能坚持下来的,又能时时刻刻对它们进行细致、准确地观察,并记录吗?

3、实验器材规格问题。实验用器材应该注意制定统一规格: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个单元的时候,就遇上了学校实验用的磁铁漆的颜色不统一,有的“S”极漆的蓝色,“N”极漆成红色。有的又相反,“S”极漆的红色,“N”极漆成蓝色。这在做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实验时,学生就容易产生混淆。

以上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点肤浅的见解,我希望更多的同行来关注和讨论如

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让科学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法

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下面谈五种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2.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4.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2)易境模式.5.现状调查法。

第三篇: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之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苏教版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茫然了。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针对这样的教材更是一筹莫展了。

(二)现状之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以上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展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的发现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

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注意在“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带给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一)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

所谓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要求,制定的一些用以指导创新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课堂教学仍将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因而它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应该用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来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

学途径、选择教学方法。其具体原则如下:

(1)探索性原则——创新教育本身是一项富有高度探索性的事业,所以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应该营造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景、提供创新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表现出在学习上的探索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锻炼成才。

(2)动态性原则——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创新教育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传统教育对任何学习课题常常是以静态的模式进行表述,不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内涵和实质。因此,创新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课题作动态化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

(3)综合性原则——综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须趋势,它在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要进行综合、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它还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学习和社会的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分析。

(4)合理性原则——世界上的任何发明创造,既有可行性问题,也有合理性问题,方案技术上可行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合理。创新教育要求教会学生既可以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又可以评判各种创造性构思,要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分析的对象作出合理的评价。

(5)个性化原则——创新教育特别看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为宗旨。它要求人们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学生的志向和情感,但它并不对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包容或迁就。创新教育积极指导学生发展特长、突出个性、实现首创。

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是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内容上的补充、方法上的改善、形式上的扩展,也是创新教育积极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检验于实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动脑能力和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挫折,体验创新的艰辛和发明的困难,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创新人格和突出的创造才干。创新教育的许多成果都是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这说明课外活动对创新教育大有助益。

3.社会实践——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因为创新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如果在整个社会里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创新教育气氛,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在社会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人们先在学校里开展创新教育,以便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营造舆论,这样才能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

(二)三种形式: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什么形式来组织创新教育最为适当和最为有效,这里介绍三种最为普遍的形式:

1.开设专门课程——这是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来系统地对学生传授和培养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能力。当然,需要对现有一些课程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2.进行学科渗透——学科渗透就是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广创新教育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广大教师能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学科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就可以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尽快成人成才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实施社会参与已成为世界性创新教育的潮流。

3.实施社会参与——让全校从学校领导到到全体教职工都来参与创新活动,从而为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尽快增强创新意识、及时树立创新观念、不端提高创新技能。开展创新教育,就要积极提倡和大力鼓励学生广泛进行社会参与,并把它作为创新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条重要纽带。必须指出的是,实施社会参与,应因地、因事、因时制宜,其具体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

(三)十种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

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

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置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教育的作用是发之于“内”的。发现式教学法正是突出了这一点,按照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组织教学,设置创新的情境,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创新状态之中。

3.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又叫课堂讨论法,有的叫专题讨论。在英文里叫Seminar,它是从拉丁语Semen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种子。用这个字来表示讨论式教学法很有意义,因为在讨论中提出的新观点犹如种子,而讨论的形式就起着播撒种子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早在19世纪中期就在德国试行了。到了1869年,美国历史学家查理·肯德尔·亚当斯在密歇根大学引进了这种方法,接着传播到美国其他大学。但是,把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法,那还是哈佛大学于1904年确立的。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外也比较流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大学中,虽然讲授教学仍然占有统治地位,讨论式教学法已开始采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不同,它的特点是民主性和双向性。千百年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完全是“一言堂”。即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在课堂上是不能提的,对于教师讲错了的地方,学生也不敢问津。

开展讨论式的教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且要认真作好准备。一要选择适当的课程。一般说,理论课比实践课、推理性课比陈述性课、专业课比基础课更具有讨论性。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是不同的,前者只能有计划地进行,而后者随时可在课堂上提出,也可以即席讨论。三是创造宽松的、民主的讨论气氛。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许压制不同的意见。在讨论中,教师既要指导,但又不能包办代替。有条件的话,可由学生主持讨论会,由学生做出总结,以便使他们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课堂讨论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是达到培养创造思考能力的重要保证。从教师方面说,主要是作好选题的准备。选题的学问很大,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好的论题就是一个研究题目,它应当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从学生方面说,主要是围绕着讨论题做准备,包括复习讲授过的教科书,查找有关的参考资料,提出自己的论点,写出发言提纲。每个学生要把准备发言的过程,当作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自己钻研的过程。讨论时积极发言,把它看成是相互启发,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4.疑问式教学法——每一门学科都是由一连串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所构成的。一项科学研究和探索,归根到底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样(how)?因此,教学中到处都是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而引起的矛盾。难怪我国古代大学问家们都告诫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问式的教学是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新内容、新概念、新结论,并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善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思维能力问题。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开展疑问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大学中的教学平铺直述者居多,这主要是教师还不善于在讲授过程中“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讲授前,自己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既引出所要讲解的要点,又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设疑要讲究艺术,设疑要得当。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把疑设在难点上,设在学生的真正疑点上。

5.案例教学法——这个方法最早是由联邦德国根舍因提出的,现在已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它为“案例”进行讲授或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这一类问题的知识方法,同时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研究课题,它可带动全书或部分内容的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可以是推理型,计算型的,也可以实例为教材。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讲授,也可以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很有推广的价值。它的主要优点有:一是克服“填鸭式”的教学,以点带面,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学时;二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与社会实践息息相通,做到学用一致;三是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使教学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把科研引如入教学,培养学生研究工作的能力。

6.暗示教学法——这是用暗示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方法,虽然在我国应用得不太普遍,但也常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所使用。普通讲授法是问答式的直来直去。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老师讲上一段,他就猜出了下一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知道了答案。很明显,学生们对这种直线思考式的讲授是很不满足的,因为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的作用,是通过暗示,促使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挖掘心理潜力,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比公开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还未被充分开发,通过暗示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们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心理学家们还证明,只要创造一种自由的心理环境,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能激发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采用暗示教学法,关系到教与学两方面,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很好的配合。在进行暗示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的地位。对于教师来说,是处在明处,是有意识的,对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处在暗处,是无意识的对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在实施暗示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暗示的问题,选择有利的机会。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用暗示法进行教学的。例如,教师给出一组化合物的元素分析和结构数据,要求学生求出这个未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这就是教师向学生暗示。在生活中,这种暗示活动也很多,实际上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思维开放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如何变思维封闭式教学为思维开放式教学,是人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所谓思维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不要死记硬背书本现成的答案和老师给出的结论,要着眼各种不同答案或结论的自主选择。它强调学生应注意现成知识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提倡学生要注重能力结构的稳定性和开放性。这类方法对革除旧的教学方法中封闭性和僵化性的弊病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奥斯本创立的“智力激励法”就是一种思维开放式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创新教育,能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延迟批判、自由决策,从大量的发散结果中选择确定出正确答案。

8.实验探索教育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就必须把教学看作是科学的“模拟”。实验探索教学法就是要把教学和实验、科研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科学领域内,研究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现型、突破性的;一种是验证性、学习性的。从根本上说,任何研究都希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也有许多研究仅仅只是证明已有的结论。所以实验探索教学法至今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刻意安排的验证性研究活动来学习教材并掌握教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有获得发现性成果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必须指出的是,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实验探索教学法应按照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实际阶段来组织教学。

9.系统思考教学法——系统思考具有创造的功能。创造技法中的检核目录法、综摄法、特性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缺点列举法等都是利用系统思考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常用方法。系统思考教学法就是要将这些行之效的方法移植到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习惯,使学生能够从个别知识的整合中,来把握新知识、获得新能力。

10.社会参与教学法——社会是创新的大教室,也是创新的大舞台。在社会上,有无数发明创造的课题和无数发明创造的机会,只有敢于投身于社会、献身于创造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创新教育提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了解社会需求、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服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性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同时还能创造性地掌握教材所没有规定的内容。

第四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谈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谈

小学科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我们在投身于农村科学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逐步摸索了一些适应山区农村科学教学的方法。生活即科学,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明确目的,掌握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

例如在《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科学课的教学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在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来进行延伸教育。当学生回忆到手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手在干工作的时候非常有力呢?进而引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教学。再比如我们在教学《溶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拿家里的面粉或者红墨水等物品放入到清水里观察它们的变化。或者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清洗钢笔的时候,当自己把钢笔里的墨水挤到清水里是什么反应。分类操作,课堂总结

我们学校处于风景优美的农村,这里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可以把科学教材上的实验进行分类,如果学生在家里能完成并且没有危险的实验可以分配给学生做。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直截了当地得到知识比老师用空洞贫乏的语言告诉他的结果更为可信更加有说服力。我们在科学实验的时候有成功就有失败,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课堂总结发言。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指正后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实验技巧。当我们的学生遇到根据实验过程填空这类型的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创造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制作、写科技小论文等作业,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

总之,农村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第五篇: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关键词:

科学素养 严谨细致 实践创新

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学科,现实的教材足以说明科学这一学科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说科学在小学阶段不是考试科目,但是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学科都有科学的影子,反过来这些学科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了这一理解几年来,我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结合实际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开展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活动,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优秀的成绩告诉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总结认为在活动中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要让孩子知道必须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才能有所作为

通俗的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创造发明,甚至于一般的学习研究,没有起码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很难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茅以升说过“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的人”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我们成立的兴趣小组足以说明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重要,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在日常生活、科学知识及科技、科学书籍中已接触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奥秘,并对它产生了好奇心。对小组开头安排的一些趣味性活动感到很新鲜,对能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比他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深、要广,比如我在组织孩子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五大行星时,真正适于观察的条件并不多,一般要在晚上的八九点的时间,并且还受气温、天气阴晴、风力等因素的干扰。调试天文望远镜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并且要有耐心、恒心。再如各种资料的搜集、调查工作也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组织孩子们去老漳河进行环境调查,得带着各种器材,闻着污水味道走五六里路,活动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的兴趣开始不稳定了,畏难心理萌生,打退堂鼓的也有,可是我能与孩子们一起坚定信念,克服了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在各种考验面前,我一方面向他们讲述科学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真理的故事,使学生受到鼓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提高信心。法拉第有一句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在科技活动中,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树立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念,在各种困难中磨练成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孩子们明确:有决心,有信心,不畏艰苦,是做科学这门学问的必备的品质。我们要善于从小学着手培养孩子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孩子们明白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才是科学

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实验得来。”在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价值。每周学校的“科技活动”课,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严格贯串“认真”两个字。在每一次上活动课之前都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工具:剪刀、刻刀、胶水或双面胶带;当学生拿到制作材料,找出所需的卡纸后,先看制作说明或制作步骤,了解本制作的基本方法;在动手剪刻各部件之前,先阅读剪刻符号进行正确的剪刻,交给学生对每个部件在反面写上部件名称;最后用刻刀在虚线处、点划线反面刻痕从而完成制作。这样每一个活动完成后,学生的图纸阅读能力和动手实践都会显著增强,伴随形成的就是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习惯和对科学的兴趣。

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从开始对锋利刻刀的小心翼翼;到后来学习锯子和用烙铁焊接等技术的娴熟掌握;从对船模、车模、航模的一窍不通,到自己能很快的完成一辆四驱车的制作,都是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结晶,是刻苦学习的成果,每当此时我总是激动不已。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得时刻十分冷静,时刻提醒学生在这个时刻要特别注意不要半点马虎,要精益求精。努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从时间上、制作的标准上、效果上来锻炼同学一丝不苟、积极求索的科学作风,使他们学到了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些态度和方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

三、注重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开展科技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们,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以科学经验来指导活动,又不拘泥于书本的一种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去大胆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以便在课外活动中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兴趣使其在自身断发展中得到充实。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光导纤维”、“太阳能发电”等前沿的科学应用和探索,和学生上网去领略科技浪潮中的新成果,把他们引向科学的大门。我发现在活动中,同学们思路比课上还要活跃,经常能提出很多设想,很多看法,我特别欣赏和保护这种寻求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把思考和探索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发挥科学的价值。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就会既开发智力又有所创新。在实践过程中类似的小发明确实很多很多,当学生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开始涉入新型材料技术等未来世界领域时,我就会热情地支持他们去探索,逐步地引导他们在科学的太空中自由翱翔。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能极大地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从单纯的兴趣到自觉地去学习许多课外知识,这想必就是极为重要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创造吧!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必须把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励他们去进行学科探索,鼓励他们去思考、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才能切实发挥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作用。

下载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讨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科学《我在哪里》教学设计

    《我在哪里》教学设计 董家镇中心小学 柏迎春 课标要求: 1.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定性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2。知道位置在物体运动巾的作用 3.知道可以用运动的时间、方向或距离描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直观教具等手段,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

    科学在我身边

    科学在我身边 小学五年级洪俞佳 像蝴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每当回忆起同科学相伴的日日月月,我心里都会涌起甜蜜和喜悦的情感。 “自从有了科学,人类就进入了辉煌时代。”......

    科学在我身边

    科学在我身边 官庄小学 五年级(2)班 孙蓝天蔚 淡淡掠过一丝丝的风,我倚着竹凳,细细品味着那盆盛夏的果实———杏子。突然眼前的一景使我着迷,一颗脱了皮的杏核掉进我的水杯里,我......

    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方法(五篇)

    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能力还不够丰富,对生活中的各种事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抱以新鲜的眼光去看待。在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教......

    小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参考资料

    1请设计一份融入安全知识(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震等知识)教育的小学体育课目标:例如:让学生了解 “安全”知识,培养 “交通”安全的意识 题目:例如:森林小动物进城 通过什么......

    我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我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应用 安山小学:陈圣英 我从事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20多年了,我识字教学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初入学的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但识字又是低年级学生非跨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