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

时间:2019-05-14 15:5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思想的和谐,才能达致社会的和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历史选择与公众选择总体上是同步进行的,有时也会暂时发生错位。在这期间,杰出人物、先进政党或领导力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代表社会进步方向,及时进行道德引导尤为重要。引导正确,就能防止社会道德误入歧途;放

弃引导或引导错误,就可能付出沉痛的历史代价。因此,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我们来说,当然应该作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要求的公众选择,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同时推进现代社会进步。在我国社会道德选择面临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胡总书记鲜明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把握公众选择与历史选择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要求,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它在纷繁混杂的道德取向中,正本清源、去粗取精,明确了是非荣耻的伦理界线,为全社会全民族树起了先进道德理念的标杆;用鲜明正确的道德导向,唤醒公众的良知,净化人们的心灵,营造健康向上的风尚,减少和化解矛盾冲突,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有力的调控机制;以惩恶扬善、荣辱分明的道德规范,启迪人们内省提高,升华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社区基层是重点。本调研以思明区部分街道、社区为对象,通过召开社区群众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个案追踪剖析等手段,实事求是地调查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剖析城市基层社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区、街政府部门以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群众这些年来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进行的伟大实践,探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我们的结论是:总体上讲,当前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道德选择是清醒而正确的。但也要看到,当前基层有些干部群众的道德选择处于彷徨困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亟需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以及时鲜明的道德引导,支持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健康正确的道德选择,校正和扭转那些少数人信奉的不健康不正确的道德选择,确保道德发展的公众选择与历史选择高度吻合,为促进思明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图表说明:为完成本调研文章,调研组制作社区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思明区厦港街道内部分群众。以户为单位,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缺选率为:5.79%。现以柱形图表的形式,将相关内容纳入文内,以便直观了解。建设和谐社会,思想道德的和谐十分重要。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每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最近以来,为调查、探索新时期下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在思明区所属的十个街道、98个社区居委会中的一部分,进行了广泛的摸底调查。在部分街道和十多个社区中都召开了有干部、基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居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到居民家走访40余家,发放问卷300份。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时期基层社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已成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共识,随之而来的也是社区各族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社区的公德水平、家庭美德水平也得以了提高。社区道德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少数不道德现象的存在,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清醒地认识、分析基层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深入基层调查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了解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在基层社区,社会主义道德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主流,是广大基层群众自觉的第一选择。因此,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动权,仍然操之在我。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的道德仍然是主流。在基层社区,虽然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已经显露,但因为我党多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不断发扬光大,热爱祖国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道德楷模不断涌现。全区近千名社区干部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工作在为民服务的一线,带头做工作的热心人和群众的贴心人,带动了社区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弘扬。如表

1、表2的调查内容,就清楚表明了市民对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知和热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群众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2、文明新风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区群众崇尚先

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社区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广大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积极为社区工作建言献策,自觉参加社区文体活动、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净化美化社区环境,引领社区居民形成“物质丰饶,精神富足”的生活形态,积蓄有利于现在和未来的道德资源。

3、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相结合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胡锦涛同志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区居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八荣八耻”的道德诉求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如表3的调查内容,说明市民对“八荣八耻”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学过”和“知道基本内容”的市民高达75﹪,而不知道的也只有不足3﹪。

4、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塑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厦门这个温馨的城市赢得了大多数居民的热爱。调查中,绝大多数居民以工作、生活在厦门为荣,并热爱社区,喜欢与邻居来往。老厦门,新厦门,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生活工作在一起都为同一个厦门。新城区住着老居民,老城区住着新居民,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这大概最能体现厦门强有力的文化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大大促进居民之间道德的互相学习,逐步缩小道德素质的差异。

5、公民综合素质较好。从道德修养应具备的物质基础和应具有的人文素质看,思明区居民具有较高的水准,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由于地处厦门中心城区,居民一般收入和文化层次较高,在法律意识、文明自觉、行为养成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6、城区居民的家庭道德水平总体比较高。热爱家庭,夫妻关心互助,共同决定家庭大小事务的比率均比较高,终身学习的比率也较高。

二、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些消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思明区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大厦坚固基石的街道、社区,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人把思想道德上的滑坡归为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有人把发展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根源,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有人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等经济建设好了再去抓道德建设……正是因为有这些思想作祟,忽视了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使个别人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如表

4、表5的内容,就多多少少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一些人任意取舍市场经济规则,把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无限放大,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些人把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蜕变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嘴上讲“宗旨”,劲往钱上使,干什么都讲“有偿”,缺乏责任心和社会公德;一些人把通过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原则扭曲为无限追求奢华、比阔气、讲排场的享乐主义;一些人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贪污受贿,甚至卖淫嫖娼、吸毒贩毒;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求上进,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一些人缺乏同情心和人道主义,个人自扫门前雪,自私、冷漠……特别是在部分青年当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3、封建陋习有所抬头。近几年来,消失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动在社区内重新死灰复燃,有的群众参与到修庙建坟、求神拜佛、相面算命行列;个别群众甚至受到邪教的蛊惑,走上了反国家、反人民的不归路。如表6,说明相当数量的群众(约60﹪)对求神拜佛、抽签问卜、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持信服或无所谓的态度,持反对意见的只有约20﹪

4、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快速发展,为我们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5、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一些人贪图金钱和享乐,铤而走险,赌博、盗窃、拦路抢劫、行凶杀人、吸毒贩毒等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车匪路霸、地痞流氓等为害一方,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如表7。

6、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如部分群众因治病、子女就学等原因出现家庭困难,还有住房拆迁、下岗待业、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增多等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集中反映在社区,更有最近几年来我们在社区创建活动中抓硬件建设、改善环境较多,抓软件建设、思想教育较少。对困难群众生活上关心较多,思想上疏导、精神上解困较少的缺失。因此,部分群众心有怨气,人际关系紧张,引发心理性社会问题,动辄发生冲突,成为新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现象,但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危害到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秩序,危害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危害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

三、思明区对基层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思想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贵在养成。最近几年来,思明区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寻找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特别是与社区居民每天都有亲密接触,对社区情况有深入了解的社区干部,根据社会进步和街区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与居民社会实践,养成相互促进、知行统一的结合点,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贡献。

1、“道德法庭”夯实社区文明基础。以社区“道德法庭”这一形式,让社区居民评议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规范居民行为,是思明区振兴社区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他们发现社区经常会出现一些道德范畴的事情,法律覆盖不到、政策规范不到,如高空抛物、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婆媳不和、邻里纠纷、虐待老人等等。这些游离于法律边沿的事情,依靠传统的劝导和调解,常常收效甚微,并且社会各方也无从介入。但在另一方面,群众评议、社区舆论对此却有很强的制约力。如表

8、表9以至表

10、表11的调查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居民都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对邻里关系、对邻里间的评价,还是非常在意的,群众也想热心帮助困难邻居。

那么,是不是可以让群众来评议这类事件呢?因此,社区尝试建立了“社区道德法庭”,下设“社区风尚督察委员会”和“社区道德评判委员会”。“社区风尚督察委员会”由社区“老人督导队”、“楼宇督查员”以及“社区成员单位督查员”组成,他们在社区收集各类纠纷和各种违背社会道德范畴的事例,提交给社区道德评判委员会。社区道德评判委员会由社区内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高知分子等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将不道德的事件原汁原味地通过“道德风尚大家谈”栏目以匿名的形式进行公示,发动居民群众参与评论,形成“大家谈”的局面。在广泛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后,由道德评判委员会将大家的评论归纳起来,结合道德标准得出结论。这样既能体现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又能巧妙地运用舆论力量宣传文明新风尚,贬斥不文明行为。

 “道德法庭”其实就是一个平台,目的是要通过舆论形成有力的道德评价,使社区居民群众在“自律”的同时,辅之以相互之间的监督——“他律”,从而营造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风尚。比如,去年九月份,社区“道德法庭”刚成立,就接到居民陈小姐的投诉,她在社区一栋楼宇下遭受两次“高空抛物”,一次被果皮砸了个“天女散花”,另一次则被脏水淋了个全身湿透。还有一位李阿姨也反映,她被突然从该栋楼扔下的还燃烧的烟头烫伤,烟头掉在李阿姨的右肩和右臂上,衣服被烧破了,手臂留下了三个水泡。社区道德评判委员会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后,把该案例作为社区道德法庭第一个案例公示在社区“道德风尚大家谈”版面,一时间,社区舆论直指该楼宇部分居民的“高空抛物”行为。社区内的党员、居民、党校的教授都纷纷来稿参与对该案例的评议。这版评议有关高空抛物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居民群众的目光,围观的群众也议论纷纷,一起参与谴责案例中这种接二连三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这就样,从去年九月份启动社区道德法庭至今,社区不断更新道德风尚论坛话题,内容涉及邻里纠纷、虐待老人、婆媳不和等案例。每个案例的公示都遵循对事不对人,不直接点名的方式展开评论,出发点不只是让大家都知道当事人的不道德行为,让当事人在社区抬不起头来,而更多是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展开评判,巨大的舆论压力将让那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并且由于社区居民群众参与这几个案例讨论评判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使整个社区文明素质得以提高。随着社区内“高空抛物”现象的骤减、社区各类民事纠纷事件也随之减少。被烟头烫伤的李阿姨逢人便说:社区道德法庭还真管用,现在我走路不再提心吊胆、头朝天看了。

社区干部反映,他们已经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验证了显著的实际效果,看到了社区“道德法庭”光明灿烂的前景。紧接着,社区又制定出《振兴社区“道德法庭”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设立社区道德法庭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工作制度、受理范围、遵循原则、评判依据六个方面规范完善了社区道德法庭的各项工作机制,为社区“道德法庭”这项全新理念的运作由尝试走向长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阳光社区”帮助居民解开心结。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增强等等,由社区居民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引起了基层的党和政府组织及基层社区干部的关注。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群众的思想和谐和心理和谐。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心理支持系统和心理干预机制,已成为当前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阳光社区”计划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阳光社区”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社区各种资源,定期的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宣传、心理和行为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在群众中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和温馨和睦的社区氛围。

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服务和监控干预是“阳光社区”计划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第一阶段以家庭为单位,内厝社区干部及有关人员入户走访了600多户居民,以问卷加访问的方式逐户调查了解居民家庭,掌握了大量有关社区居民心理状况的资料和信息。第二阶段他们以弱势群众为关注的重点,由厦大社会学系学生与社区成员对辖区中的残疾、精神患者进行走访调查,这项工作的完成将极大地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第三阶段,内厝“阳光社区”计划还特别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由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内厝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为主导力量,通过有计划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训练、辅导活动,在社区居民中确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导向,培育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开发潜能,提升自信,增强创造力。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提高的前提是社区居民具有健康、开放的心理和健康生活。“阳光社区”计划伊始,就把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作为任务和目标。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训练、疏导,“阳光社区”已经在部分程度上帮助社区居民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意识,养成了健全的个性,营造出一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这无疑为社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从“阳光社区”计划已开展的项目得到的反馈看,这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可以说,“阳光社区”计划是社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新时期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面对社区居民需求多层次、生活多样化的情况,思明区相关部门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每个时机,巩固已有成果,针对薄弱环节,努力把握新时期社区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势、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社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体制。新时期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考察,还是要建立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解决思想上的误区,使道德建设的加强和实施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我们建议:一方面要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岗位责任目标,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讲德、述德、评德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官德”建设,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道德素质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各级党政干部成为道德楷模,对全社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2、制定科学方案创新活动机制。要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另一难点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分析街区经验,就是要“突出一个重点,狠抓五项落实”,即突出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以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落实好系统教育、专题教育、创建活动、问题活动及环境熏陶五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创新活动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即要固本,又要体现与时俱进。我们建议: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和社区秧歌队、小剧团、健身队等各类群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创建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位和自身素质。除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标兵、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活动之外,还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明氛围。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素质。坚持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在社区中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规范常识须知,帮助居民加强道德修养,同样是当前街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要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自治、宣传等手段,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建议:以社区广场板报等为主阵地,加强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在保护广大居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督促居民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要广搭舞台,为居民帮扶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和平台,同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弘扬正气,摒弃陋习。要强化社区服务职能,全面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

4、构建网络体系筑牢思想阵地。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就是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社区地域、人文特点,以加强社企合作、社(区)校联手为基础,努力构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筑牢思想阵地。我们建议:在社企合作上,要深入挖掘社区地缘潜力,充分调动驻社区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关注和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借鉴和运用这些单位在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善于吸收它们固有的人文优势和文化底蕴,通过共筑共建,推动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结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纽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利用各种载体,使用多种方式,用科学的理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武装居民群众的头脑,使社区居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创新意识、奋斗意识。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指引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作者单位:厦门市思明区委宣传部)

第二篇: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孝义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孝义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萧山区义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姓名:王国翔

摘 要:孝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孝义文化一直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特点。本文从孝义文化的定义和内容入手,以义桥镇为对象,分析了孝义文化的开展情况,最后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继承和发扬孝义文化的建议。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区; 孝义文化; 建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义”是最重要的伦理规范与道德传统,它们在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德行的标准。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孝与义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也是奠定于孝义之上的社会。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孝义文化,对之进行继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清朝,政治上的集权专制与传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之相应的,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孝义文化在这一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特点。以往学术界对孝义文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孝文化的含义及演变,孝道的起源或者各个朝代孝义文化的发展特点,而对于清代孝义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的重点是从义桥“渔浦文化”中的孝义表现方面来进行讨论,力图对孝义文化在清代的发展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同时希望能够为义桥“渔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探讨。

一、孝义文化中“孝”与“义”的含义及其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文化,而“孝”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由于这种血亲观念融入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历代统治者为稳固政权、安定社会秩序,都大力的倡导孝行。随着封建文化的长期发展,“孝”、“义”观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由于沿革之久,精华与糟粕并存,因而有必要对“孝”、“义”观念的含义进行探本溯源、加以梳理。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一)“孝”与“义”的含义

从文字角度看,“孝”的初始含义较早解释“孝”的是东汉人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许慎认为“孝”,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体字形为依据的。据此,现代多数人将“孝” 1的涵义简单的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然而,我们所知“孝”的含义并不仅仅指“善事父母”,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孔子孝道思想中的《孝经》把孝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是评价人们一切行为的准绳,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慈”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1]。

“义”与“孝”是紧密相关的观念。亦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是“从羊,从我”的“己之威仪也”。可见,“义”首先被解释为礼仪、容止,《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郑司农云:古者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者为谊。”同时“义”又被解释为适宜、合理,《易·乾》:“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适宜、合理可以指一切事物,但是在先秦时期“义”主要还是指道德上的“合宜”如《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里的尊贤之义就是道德上的“正当”。“从羊,从我,己之威仪”也就是指,以自己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善吉祥的事物,在言行举动、德行人品等方面,都表现出尊严和威望,成为他人学习的道德榜样。

(二)孝义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上坚持过去汉民族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比如,明王朝大力旌表孝义、倡导孝行,一度出现“其事亲尽孝,或万里寻亲,或三年庐墓,或闻丧殒命,或负骨还乡者,其同居敦睦者,其输财助官振济者”等多种孝子孝女的事迹,都被《明史·孝义传》记载,事虽百端,情形各异,但按性质以类相从,如今的孝义文化概括为以下表现:

1、事亲至孝

事亲至孝是要求尽心竭力的奉养父母。同时这又决不意味着仅仅使父母吃饱喝足穿暖,而是应该在奉养的过程中,贯之以“敬”的精神,即一种完全无私的奉献和尊敬。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养老是最基本的,尊老是必要的。养老、尊老的同时达到父母的心情愉快。这即为古代贤哲所要求的程度[2]。如今出现很多尊老、养老的孝子、孝女典范。在一些宣传媒体中都列举了孝子、孝女的事迹。

2、累代同居

中国的家庭关系,也从简单的个体家庭关系发展到具有复杂关系的大家族。如今,“累代同居”作为养老、尊老的高级形式,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在道德观念下,人们已经将孝义的行为扩大到个人的修为和遵纪守法、积善的高度上来,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其能世代年共居,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是有其原因的。

3、亲丧之礼

亲丧之礼强调对父母的孝道不仅体现在奉养、敬养,更体现在对已故父母或祖宗的追孝。追孝是对再世父母之孝的延伸和扩大。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今特别重视对父母的葬礼,父母死后要进行隆重的祭祀;“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4-235

[2] 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53-45

5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3]。民俗中对在父母丧葬中守丧、复古还乡、闻丧殒命行为是大力表彰的,认为是一种“孝悌”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是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久葬厚丧”之风的形成。

4、万里寻亲、为父母殉难者

为父母殉难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愚孝”行为,但是在过去却也被认为是一种“孝行”。如“陆尚质者,山阴人。父渡江遇风,飘舟将入海。尚质自崖见之,即跃入涛中,欲挽舟近岸。父舟获济,而尚质竟溺死。里人呼其处为陆郎渡。”[4]在此,且不评价此人的做法有多么愚昧,但是,可以看出他对父亲的那种孝道,在当时是值得称赞的。

综上四点,我们清晰地看出从古至今的孝行、义举的记述相比是非常全面的,基本概括了“孝”、“义”这两个儒家基本伦理道德的所有表现形式。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整个社会对这些行为都给予大力的表彰。另外还对部分“愚孝”行为进行了劝戒,对于我们后人的行为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孝义文化中孝义类型丰富,民间孝义之风浓厚,一定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大力提倡有密切的关联。

二、义桥镇农村社区的“孝义文化”分析

(一)义桥镇基本情况

义桥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北濒富春江与杭州市西湖区隔江相望,东与闻堰镇、蜀山街道、临浦镇接壤,南与戴村镇为邻,西依云峰山与富阳市相连,为三市区交界之地。镇区距杭州市中心、萧山区中心各为15公里,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杭州绕城南线、钱江五桥横穿全镇并设有互通立交,交通便捷。全镇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经济企业发展迅速,地方特产以及民俗风情丰富。

义桥镇社区文化丰富,义桥“渔浦文化”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正在不断发扬广大。而“孝义文化”自古就是“渔浦文化”的重要根基和核心内容,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动天下的故事在舜时期就已盛行。今天,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和教育下一代,“追孝”、“奉亲”、“立身”、“孝行”,要将“孝义文化”秉承、连续,为义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发展呈现新的力量。

(二)义桥镇的“孝义文化”工作开展现状

历史的发展与积淀,使“渔浦文化”成为义桥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在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这种文化力,不断支撑和推动着义桥的发展,形成了义桥深具内涵的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经过历史沉淀,充分展示地区个性特征的。[3] 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89-190

[4]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46:346-348

今天,义桥镇提出生活品质之镇的打造,涵盖面较广,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硬件建设,更包含了像文化品质这样的软件建设,只有文化品质提高了,生活品质之镇才是全面的、和谐的。而渔浦文化就是义桥文化品质之镇中最具代表性、最精髓的内容。传承历史,弘扬渔浦文化是义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种传承和弘扬不是简单意义的继承,而是与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相一致,与义桥现实的发展相一致,与时俱进。从文化的视角,义桥镇把渔浦文化的本质概括为“一包四重”。“一包”即包容的文化;“四重”即重商道的文化,重诚义的文化,重孝义的文化,重学业的文化。孝义文化在中国农村传承了几千年,更多地被我们理解为传统的“忠义孝道”,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倡导的“孝义”在内涵上与传统有着质的区别。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应该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正义的气节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为了更好的以“渔浦文化”为载体,在义桥镇弘扬“孝义文化”,义桥镇在政府和社区管理工作中的目标是以下四点:一是突出渔浦传统孝义文化精神,以“渔浦文化”为载体,将义桥打造成文化名镇,带动义桥其它产业的发展,提升义桥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倡导“孝义文化”是关注民生之举,也是展示义桥“品质之镇“的魅力。三是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涵义,新农村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环境的变化,更应注重农民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四是以孝义文化为启发,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在工作的开展中,义桥镇以四个基本目标为准绳和立足点,在政府和社区管理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一镇一品”领导小组,组长由镇主管领导兼任,镇社区教育中心全面负责主体工作。对下属各部门领导要加强民生意识教育,确保各部门领导重视民生工程,全力支持开展各项民生工作。二是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开展“传承渔浦文化 打造品质义桥”的品牌建设。三是巩固经费保障体系,鼓励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加强市民孝义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各民生基建设施给与经费资助,并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合理使用。四是实行制度保障,采用“责任制”和“激励制”相结合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开展孝义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继承和发扬孝义文化的建议

(一)社区文化树立孝道观念

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引导居民形成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社区文化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成为连接人与人、社区与社区的纽带。现代城市社区人际交往日趋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日渐增多,尤其是在城市化浪潮掀起以后,不少人由农村居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可是思想上的转变却没能跟上身份转变的速度。社区文化的建设正好为社区居民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有助于帮助他

们尽快完成由村民向居民的转变的纽带。社区内的所有教育、文化、娱乐场所,包括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广场、公园、书报亭等,都应当成为宣传民主法制、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场地上的帮助。应当针对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及社区居民精神上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项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是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这既减少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有提高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义桥镇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始培育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社区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从家庭的孝义、公众的孝义、社会的孝义三个方面来展示孝义文化的丰厚内涵,衬托出孝义文化是一种大孝大义,是符合时代需求、社会需求的大众文化。

(二)运用活动倡导孝义行为

活动载体在很多时候是与文化载体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社区活动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建设通常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社区活动来进行的,而社区活动也大多是为了达到培育积极的社区文化这一目的而设计展开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也易于吸引群众的参加,减少了群众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斥心理。在社区活动中坚持正确的社区文化导向,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同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又宣传了科学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达到让群众自我教育的目的,促使社区群众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实现社区和谐。

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在使活参加者受到教育、受到熏陶的同时,参与者本身在活动中收获的知识、快乐等等又在感染和教育者其他更多的社区居民,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向更多的人示范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传递着文明礼让的社区新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成为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社区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通过“好邻居”、“文明家庭”、“见义勇为”、“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在市民中间进行“孝行”工程的问卷调查;可以对广大市民开展《民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可以对韩小琴、施满英等孝义人物进行采访、宣传;可以加强一些孝义文化遗址的教化和昭示,如节孝承恩坊、赵家坞孝思堂等;可以在群众中间收集孝艺佳作,开发一些孝中商机,等等。此外,还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孝义教育要从小抓起,学校要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载体,加强对孩子的循循善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下“百善孝为先”的为人理念。对孩子的教育事关孝义文化的不断累积,我们可以和实验学校、许贤初中、义桥二小、义桥中心幼儿园等兄弟单位联合,在学生中间开展一些孝义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譬如对《孝经》、《三字经》等论孝古籍的正确审视、挖掘一些古今中外的敬孝习俗、了解古代孝名远扬的人物事迹、到

颐乐园观察老人们的生活状况、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或建议等。通过活动扎实有效的展开,以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感受孝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利用好大众传媒宣传孝义文化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类的传媒,尤其是年轻人,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正逐渐取代书籍和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据称,中国人均每日看电视时间在170分钟,也就是将近3个小时,很多人都保持着晚饭后看新闻联播的习惯,电视是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载体,新闻则是电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引导大众对好人好事进行赞扬,号召大家学习,对坏人坏事的报道,则警醒众人提高警惕、引以为戒。当然新闻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否则其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比如可以要利用萧山日报、萧山网、区社区教育网、镇广播电台等媒体做好孝义文化的宣传工作,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渔浦学子—忠孝二十四篇》、市民孝行宣传画册等读物到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自我宣传,提高市民的孝义意识。同时,对外可以和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各兄弟学校相互交流,提升经验,获取更好的倡导方式。进一步可以利用省、市成校校长会议或论坛将交流范围扩大到萧山区外领域。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类型是伦理文化,而“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念,是中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人人知晓且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孝义”观念融入古代中国的各个层面,因而历代统治者为稳固政权、安定社会秩序,都大力倡导孝行。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日益深入,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工作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在社区,要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社区居民思想、和谐社区居民关系、培育社区和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4-235

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53-455

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89-190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46:346-348 [2][3][4]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一、当前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一些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念,包括思想道

德和从政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奢侈浪费、追求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受没落思想的影响,生活作风开始蜕化变质,奢侈浪费,讲排场,比派头,贪图享乐,最终坠入泥潭。

二是工作上的官僚主义,不思进取。少数党员干部,丧失了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基本职业道德。办事不认真,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拖拖拉拉,不贯彻,不落实,对布置给下级的工作不检查不督促,敷衍了事,只做和尚不撞钟;有的做出一点成绩就以功自居,骄傲自满;有的自视清高,大事干不好,小事又不做,混同于一般群众,长期不读书不学习,思想松懈。

三是利益上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严重,患得患失,假公济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工作条件,作为捞取私利的资本,大肆侵吞国家集体钱财,收受他人贿赂,有的钻政策的空子,为自己谋私利。

四是政治上立场不坚定,原则性差。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抵制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了问题,对街头巷尾的政治传摇,不加分辩,随意传播;有的不分青红皂白乱交朋友;有的丧失党的信仰,信奉宗教,搞封建迷信活动。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认为,各级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执着务实的精神,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力求实效。

第一,强化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和财富,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二重要思想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在先进与落后,文明与腐朽,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公正的、诚实的、廉洁的、谦逊的美德,时时处处能够身体力行端正形象。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事迹,倡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断推出符合历史时代的要求,体现高尚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是被现实证明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有效方法。党员干部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汪洋湖等典型的感人事迹,对广大党员干部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根据不同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时发现大力选树这样的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共产主义道德,促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第三,加强约束和监督,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从政行为规范化。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对干部道德行为善恶作出判断,对其行为结果作出评判。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舆论,加强对思想道德的约束和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通过赞誉和谴责,使党员干部接受社会的评判,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道德与法制相结合,严惩党内各类腐败分子,使党员干部看到触犯法纪所付出的代价,使他们认识到,侵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道德败坏,以权谋私,严重损坏党的形象,不仅会受制于人,丢掉官职,还将受到法律制裁,失去人身自由。使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教育,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正确用法,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和道德自律的双重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篇: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探讨

我国《行政诉讼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推进,行政诉讼制度在实践当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行政诉讼运作机制不畅,行政诉讼的公信力不足,行政争议难以化解,等等。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而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

社会各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与完善诸多制度。从灵活、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考虑,行政诉讼协调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必须重视行政诉讼协调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协调在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一、行政诉讼协调在审判实践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种规定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显露出一些缺陷,突出表现为行政争议解决不及时、不灵活、高成本,一些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获得有效的保护。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行政纠纷越来越多、解决难度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寻求多元化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就成为行政诉讼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2006年,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在不违反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和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协调的方式,促使当事人和解”。2003年以来全国法院在行政诉讼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2003年全国行政诉讼案件一审结案88050件,其中撤诉和协调处理41547件,占47.2%;2004年全国行政诉讼案件一审结案92192件,其中撤诉和协调处理43705件,占47.4%;2005年全国行政诉讼案件一审结案95707件,其中撤诉和协调处理41620件,占43.5%。这种撤诉大多数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进行协调的结果,尤其是法院发现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为避免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而“影响关系”,主动找行政机关“交换意见”,被告撤销或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而促成原告申请撤诉。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对于及时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缺少立法上的规范,审判实践中的协调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可能会使法院丧失独立公正审判的地位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功能。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既负有权利救济,又负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职能,但实践中,为了片面追求协调结案,一些法院不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做出明确判断,不分清是非的“和稀泥”。二是部分被告为了达到不“败诉”的目的,要么无原则牺牲公共利益,要么胁迫或变相协迫原告接受和解而撤诉。三是部分原告的司法保护被虚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对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实践中的一些“和解协议”游离于现行法律规定之外,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撤诉后,一些行政机关或第三人不履行或者不充分履行协议内容,相对人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权对抗行政机关或第三人,又不能请求司法救济,其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被虚置。这些问题亟需通过完善行政诉讼协调制度加以解决。

二、行政诉讼案件协调解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有理论依据。诉讼协调,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积极进行协调工作,引导当事人各方尽快和解,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行政诉讼也是社会纠纷的一种解决机制,其直接目的仍是要解决纠纷,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而协调无疑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而且在有些情形下,协调所发挥的平息纠纷,保护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功效是单纯的裁判无法达到的;在行政合同诉讼和行政赔偿诉讼中,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协调,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在行政裁量权限范围内,行政主体的适当让步不一定侵害国家利益或者违背法律;行政诉讼协调的结果以法院依法核准为前提,可确保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切实得到维护。

2、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司法审判中,尽力用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争议,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在行政诉讼中要协调好“官民”纠纷,使“官民”握手言和,将纠纷彻底平息。肖扬院长在2007年全国高级法院院会议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纠纷解决观,把化解矛盾作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切入点,进一步说明了利用协调方式处理行政争议是人民法院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尽的司法职责。

3、在较多情况下,单纯的裁判难

第五篇:加强社区建设 服务和谐社会

加强社区建设 服务和谐社会 关于推进兴化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张亚坤 高永鸽 来源:中国城市社区网

本站发布时间:2007-8-14 21:51:21 阅读量:840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具体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新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社区建设,服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如何发挥社区功能,服务群众民生需求?如何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政府工作者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同时又是一名民政工作者,本人结合本职工作,从社区和谐这个角度入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 1 法,对我市社区建设方面的基本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供领导在决策时参考。

一、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兴化城区现有24个社区居委会,268个居民小组,居民5.56万户、人口15万,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2、社区党员情况。目前,社区登记在册的党员共2981人,其中社区工作人员党员60名,离退休党员1083名,下岗失业党员1173名,流动党员443名,学生党员18名,退伍军人党员204名。城区建立24个社区党支部,182个党小组,其中17个社区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

3、社工结构情况。现有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共138名,镇机关人员兼职8人,社保协管员24人,其中女干部90人,占65%,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3.2 %。

4、社区“两房”情况。城区24个社区共有办公、活动用房3021.3平米,平均每个社区125.9平米,其中7个社区“两房”面积达150平米以上,12个社区租、借用“两房”。

5、社区服务情况。全市城区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24个,建立便民服务网点18个,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397个。在2005-2006文明创建中,沧浪、北郊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英武、文峰、富康和联建等 2 4个社区被评为泰州市级文明社区,长安等15个社区被评为兴化市级文明社区。同时,涌现了一批省、市级特色社区。社区建设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挂钩联系社区居委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0多个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召开动员会、协调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调查视察等形式,强化对社区建设的指导,狠抓意见的贯彻落实,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社区制度。市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1个社区,帮助社区落实办公场所、解决活动经费、整合社区资源,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共建工作的先河。

2、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导管理社区居委会。2003 年8月,市撤销原4个街道办事处(昭阳镇党委政府派出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兴化市城市社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明确为正科(局)级建制,配备公务员编制9人,隶属昭阳镇党委政府管理,管辖24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社工委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在落实帮扶解困,深化文明创建,服务城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组织建设的先例。

3、机关部门结对共建,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市委决定,从2005 年1月开始,83个市级机关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采用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维持社区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及办公经费206万元,具体为:昭阳镇60万元,财政局50万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万元,建设局20万元,计生局20万元,民政局15万元,市委组织部门10万元,城管局5万元,总工会6万元。此外,共建单位还以多种形式帮扶社区,近3年,年均达60多万元。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经费筹措的新路。

二、值得重视的问题及原因

1、社区管理体制不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而我市创新建立“社工委”这一机构,专门管理城区社区工作,由于“社工委”是个新生事物,政府序列上没有,因此它对上找不到婆家,对下没有相应的职权,左右无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合理定位“社工委”,是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问题。

2、思想观念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够,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二是居民对社 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加上社区工作滞后于居民的期望值,造成了一些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辖区单位“属地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本单位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向辖区成员开放,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配合不够、参与不够。

3、社区责任主体不明。由于“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运转,造成社区工作职责不清、界定不明、条块分割,使社区承担了很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务性工作。一些职能部门,一方面把自己不好做、做不好的工作推向社区,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工作进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而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

4、社区功能定位不准。一是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没有得到落实,往往把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二 是社区建设“权随职走”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政府在交办任务时,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没有下移,形成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功能错位现象。

5、财政经费投入不力。社区建设本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但是由于市社区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仅靠市财政局从有关部门直接划拔的统筹经费206万元,只能解决社区工作者最基本的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并没有摆脱“办公经费不足,居干待遇偏低,活动经费缺乏”的窘境。社区每月办公经费原则上只有300元,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只有460元的补贴,一般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400元的补贴。便民利民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的现状。社区的经济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浮于形式,甚至把社区压垮、拖垮,使之昙花一现。

6、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队伍不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没有起步。部分社区干部虽然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只是服从于组织号召,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没有形成定期的、正常的活动制度。

7、居干整体素质不强。社区工作人员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部分老居委会留用下来的人员由于知识结构陈旧、工作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有限而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要求高和服务对象复杂的特点。二是招聘的社区干部大多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缺乏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社区组建后安排进来的人员不少都是关系户。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就抱着到社区混混的态度,思想上不扎根社区,执行制度比较松散,目前部分社区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主任工作干不完,部分人却闲着不做事。

三、加强我市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笔者从领导和运转机制、队伍和人才建设、经费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作了粗浅思考。方法上,建议打造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即:改革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规范三项制度,加大四个力度。

(一)改革一个体制 改革我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兴化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责、目标,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专职工作机构挂靠民政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具体负责社区建设综合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进社区建设的活动机制、协调机制、投入机制和考评机制,每季度或半年专题研究一次社区工作,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制定落实并适时调整市级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的目标、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不断提高结对共建的实效和水平。正确定位“社工委”,明确城市社工委的职责、职能,合理界定其本职工作、协助工作、监督工作的具体范围和具体要求。

加大城关镇体制改革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根据有关规定撤销昭阳镇人民政府建制,成立街道办理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城市管理工作,将现有昭阳镇从繁重的经济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专搞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其经济工作职能可移交兴化市经济开发区接管。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两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个协会(社区公共事务协会)”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 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管理体系。

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建议实行市镇两级财政1:1配置。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 共享,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同时,要落实专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规范三项制度

一是规范事务准入制度。针对目前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建议用二到三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对全市社区中的工作机构进行梳理,对超越社区职责范畴的部门暂不允许进入社区,对不切实际和多余的予以取消,对重复的进行合并。对本应属部门和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允许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允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今后凡在社区布置任务或开展检查、考核、评比、培训、挂牌、达标升级等活动,必须要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审批,方可进入社区。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机关部门考评体系,从根源上为社区干部减负,使社区干部能够明确工作方向,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是规范社区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干部选拔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人员考核竞争制度,探索和建立社区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进后备干部赴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落实社区 专干招聘制度,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的时机,公开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事,充实社工队伍。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总量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全市社区用人计划,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编制五年之内只减不增,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和岗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规范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明确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思想意识,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工作。政府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制定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居民民主决策程序,切实保障社区自治活动的有效运转。社区居委会要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自治职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居委会辖区共同体层次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听证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在基层民主议事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决策机制,畅通社区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渠道,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进一步健全“一个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两大系统(社区求助和服务系统)、三级网络(市、镇、居三级服务网络)、十大服务系列(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法律援助等十大服务系列)”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合作,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建议在社区设立党总支,同时按“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以50-70名党员为单位合理设立党支部,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党建新格局。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市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乡镇、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二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

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定期督查、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区建设捐款捐物。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首先,科学划分社区。建议市政府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社区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在调整的原则上,要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在调整的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以路、街、桥、河流等明显的标志为界,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管辖居民认同感、归 属感等人文因素。在调整的规模上,调整后的社区居民户数以1000到3000户之间为宜,人口以3000到9000人为宜,同时本着“规模能大不小,人口能多不少”的原则,合理控制城市居委会的数量,以便于精简高效地运转社区。

其次,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对因城市规模扩大遗留下的“城中村”,要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撤并,统一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撤并过程中,要依照法律规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合理操作,妥善处理村级资产与村民保障的关系,既要保证村级资产不受损失,又要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村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充裕、闲置用房较多的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置换整合,为下一步撤村建居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下一步工作中,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切实提高我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繁荣社区文化。抓住“五城同创”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社区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教育、科普等精神文明活 动。二是打造“精品”社区。将社区品牌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推出一批管理设施和服务水平一流的“精品”社区,引导和带动全市社区自身建设上水平、上档次。今明两年,建议我市适当选择5-10个社区作为示范创建点,结合实际,注重特色,打造社区“一区一品”工程。三是优化社区环境。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推行社区环境长效管理,切实抓好环卫管理与为民办实事工程的有机结合,实施绿化、亮化工程,通过驳砌河道、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整治零星废地、硬化区间道路等诸多实事项目,使社区环境优美整洁。

下载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思想道德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5篇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以湖北省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为个案 作者:张艳国,胡盛仪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观

    文章标题: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观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观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有的人据此便认为,当前一些社会不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作者:翟粉荣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重中之重。要使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跟上时......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

    城中人党发[2012]7号人民街街道党工委关于开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 各科室、各社区、辖区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街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街街道党工委根据实际......

    XX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总结

    XX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总结 建设和谐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思想的和谐,才能达致社会的和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历史选择与公众选......

    XX社区思想道德建设计划

    XX社区思想道德建设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作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和干部保证,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