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综述】大学社团发展的对策及其作用的研究
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其作用的研究
【摘要】大学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2005年1月13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鉴于学生社团的重要地位,我国正逐步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现状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学生社团在各高校中的数量迅速增加,学生社团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社团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中的学生社团都存在一些共性的缺点,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而不精,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从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高校也开始加强对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当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志愿服务、体育健身等方面,内容广泛,数量众多。但是正是由于数量过
多,这些社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2、结构松散,领导力量薄弱。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发展的群众性组织,所以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制。由于组织结构松散,学生社团在领导力量方面也显得尤为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的学生干部缺乏管理的经验。二是学校的上级部门缺乏管理的热情,使学生社团发展缺少宏观的发展方向的引导。
3、经费不足,物质保障匮乏。
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学校财政的拨付,二是收取入会费,三是依靠社会赞助。但是学校财政的拨付数额十分小。而会费的收取则是在新生入会时一次性收取的,不是长久的收入来源。社会上的企业赞助现在也难获得。因此学生社团面临着紧张的财政问题。此外,除了资金的问题,学生社团举办活动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也十分的匮乏。
4、阶层分化,存在官僚作风倾向。
学生社团本来的性质是服务性的,但是现在的学生社团中呈现出将服务性的社团变成了上下级对立,与普通学生划分界限的挡箭牌。许多社团里面的成员自诩为学生干部,认为自己比普通学生高出一头,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也具有更大的优势。学生加入社团不是为了服务广大同学,而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这种思想对高校社团的未来发展造成扭曲。
二、大学社团的作用
(一)具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诸如我校的“邓三”社团、廉风学社等,社团成员不仅在其中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了解中国现状和政策,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如今,团队合作被人们越来越加以重视,成员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也显得日趋重要。许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都把应聘者的团队合作精神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项目上。另外,社会适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那些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大学生必须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学生社团恰恰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它可以培养成员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合作感。组织的发展,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同学们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具有强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功能。
社团的身份是平等的,社团道德负责人是由会员推选产生,有着
扎实的民意支持,社团活动创意是会员讨论产生的,体现个人价值。这种在自由平等非功利化的环境下的活动切合学生的需要。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民主的氛围和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具有促进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成员从中受益。同时社团成为成员们空间上聚合的一个“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
(五)具有调适身心健全人格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社会适应力低,自我意识不清,难以承受挫折和压力等。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如羽毛球协会、足球协会等)和社会科学类社团(如心理健康协会、文学社等)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锤炼意志、调适身心、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
(六)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以重庆师范大学大学为例:政治学院的法律协会和邓三协会,文学院的嘉陵湖文学社,英语学院的英语协会等学术型社团,诸如此类的学生社团给予了本专业的学生在课外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观点和知识创新。
三、参考文献
【1】柳英娜。新时期学生高校社团的作用。唐山师专学报【J】.1998年9月20卷第四期。
【2】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王万民。国外学生社团发展的特征及启示。国外青少年研究,2002年04期。
【4】尹桂清、李军。国外高校学生工作的产生发展及未来趋势。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石向实、陈晓慧。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6】李军.大学生社团的“热”中的“冷”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5.(6)。
【7】吕春辉.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性质和功能。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8】戴育滨。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5)。
【9】汤春华.浅议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06).【10】任远金、陈双.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1】杨宝忠.论学生社团的功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04).【12】曾颖。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分析。西南大学.2007.【13】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4】宋晓宗。高校学生社团特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5】施宙,刘国栋,张秋君,高校创新思维能力及其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
【16】李冰峰。论学术型社团对创新教育的意义。前沿,2008,8 熊继承。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7】杨光。以学术型社团为载体,打造优良学风建设平台。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18】倪春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初探。网络财富。2009 年8月
【19】张慧春。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社科纵横。2009 年5月
第二篇: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作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究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中国羽毛球的迅速崛起,对于羽毛球技术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如:江贵华在《自议羽毛球双打技术发展》一文中回顾了我国羽毛球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阐述了羽毛球双打技术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当今世界羽毛球双打技术的状况,并对比赛中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男双运动员重杀比例最高。尤广礼在《谈谈短杀的运用和发展》一文中介绍了短杀的技术特点、威力、运用时机以及动作要领四个方面。陈福寿在((论女子单打的点杀和滑板杀》一文中指出女子单打时,在发挥全面技术和快速打法的基础上,加强点杀和滑板杀,可使其打法多变,便于控制对手。程勇民、陈跃在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及其制约—兼论羽毛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一文中,对中国羽毛球运动制胜规律有着较深刻的理解,指出:“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与中国羽毛球运动的起伏密切相关,对羽毛球运动制胜规律的每一次正确的认识或认识上的飞跃,都带动了羽毛球竞技水平的迅速提升;而每一次片面的理解或模糊不清的认识,都导致了羽毛球竞技水平的停滞或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没能从本质上把握羽毛球技术风格的精髓,没能从理论的高度概括制胜规律,因而无法自觉、主动地运用制胜规律指导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三者在综合形成“快”的过程中,表现出总和律、突前律和更迭律。
二、中小学体育现状的研究
冯明丽,李儒新,李群英,黄斌,刘烈伟《湘南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目前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不到1/3。有学者认为,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应与男女学生的比例相当,一般来说,我国城市男女学生的比例约为1:1,即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也应大致为这一数值。造成中小学女体育教师比例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女体育教师的世俗偏见,导致报考体育院校的女生较少和女体育教师转岗的比例较大。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这说明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但从整体看,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而高学历人员奇缺。学历结构虽
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也可从侧面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是评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教学的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体育教师未能以正确的态度和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也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仍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讲解、示范不准确,保护帮助不恰当,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连教学的基本过程都搞不清,根本不能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张伟,孟昭琴,王卫星《徐州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中指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对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在校期间每周5天计算,农村中小学中58%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包括两操、一课、一活动)不足45min。只有14所学校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60min以上。在所调查的100所学校中有近50所学校没有学校体育代表队。即使有些学校有体育代表队也是徒有虚名,由于学校没有健全合理的课余运动训练奖惩制度,体育教师在付出巨大的劳动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得影响了体育教师参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羽毛球训练的研究
羽毛球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当今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准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准,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成熟的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而且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见运动员的心技体的统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冯忠诚《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与策略分析》中提到:业余羽毛球的训练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进攻技术,其二是防守技术。进攻技术主要包括:后场的平高球、扣球、吊球、以及劈杀球等;防守技术主要包括:接杀、接吊、网前低手挑球以及后场过度球等。做好羽毛球项目的系统训练,应遵循青少年运动员的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内容。
李本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研究》中指出由于羽毛球比赛中需要运动员经常采用快速的移动、大幅度的跨步,急停定向、前后跳跃等多种运动,因此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这对于完成各种动作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一般常用的提高运动员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手段之外,羽毛球运动员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应该结合羽毛球项目特点进行,如加强腿部韧带的柔韧性练习,防止在各种大幅度的步伐移动中受伤;进行各种变换方向、速度的移动;注意触球时动作的协调性,以很好地控制击球的力度等。
查方圆《小学生羽毛球训练方法研究》中谈到良好的心质,可使心态稳定;反之,情绪急躁挫折易灰心丧气。学生运动员一般在羽毛球比心理素质不稳定,一遇比分落后就顶,心想:这局不行了、下局再来,斗沉。为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比赛训练:指定一方落后,如6: 9或5: 8进行比赛,要求运动追赶,直打到终局。然后交换,看谁的比分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中职学生乓羽毛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承受能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中小学羽毛球运动现状的研究
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少儿增长身高,培养少儿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锻造良好的体形,并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对于少儿羽毛球运动来说更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羽毛球运动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普及程度,还是在技术水平上,各地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钟亿群《怀化市中小学生羽毛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学生占18%,偶尔打羽毛球的占27%,很少打羽毛球的占40%,不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占15%。在对体育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羽毛球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不会受到场地、经费等的限制,在学校中推广羽毛球运动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目前怀化市中小学还没有组织校羽毛球队,学生缺乏训练;中小学校在举办体育赛事中,主要设置的项目还是田径、篮球等,羽毛球的比赛很少举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积极性。
雷刚《中小学羽毛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在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发展中小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身体素质,田径是基础。因此,无论是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还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项目的选择,都是以田径为基础。各类学校自然把田径项目列为必修教材的首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被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最适宜的教材是球类(第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学选用球类教材篮球占82.1%、排球占53.3%、而羽毛球只占12.5%。在调查的大部分中小学校反映器材严重缺乏,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紧缺,无力支持体育工作,而体育又无专项经费,许多学校主要靠争取、靠领导的重视程度,或采取从教育附加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中挤压的办法筹措,数额极少,又极不稳定。不少体育项目由于器材不全,特别是教学、锻炼等所必须的器材,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体育器材缺口较大。
综述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羽毛球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彭水县,以及不同地方对中小学羽毛球的发展对策,并从中可以看出彭水县中小学的羽毛球的发展形式较单一,缺乏科学的的组织和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如今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客观地描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羽毛球的基本现状,并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如呼吁通过学校增加资金投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场地的设施。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发展的现状,研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羽毛球发展,提供很好借鉴和经验。从上面的文献调查来看,大多学者都从某一视角进行探讨,发现中小学羽毛球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由于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形式单一。本文试图运用其他地方中小学羽毛球的不足和对策等相关研究作为指导,从彭水县羽毛球发展的不足和场地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体育经费的投入等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并与彭水县各中小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的情况作比较,以求找出解决的途径,为改革与改进彭水县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农,杨朝霞.跳箱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4):33.[2].张燕.论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4).[3].沈小乐,石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钟志玲.谈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01).[5].钟文.多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04).[6].张劲松,荆杰,张淑君.对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 [7].张燕.论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4).[8].仲彩虹.例谈暗示法在少儿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42).[9].王家宏,王维群.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6).
第三篇: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作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究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现状的研究
冯明丽,李儒新,李群英,黄斌,刘烈伟《湘南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目前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不到1/3。有学者认为,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应与男女学生的比例相当,一般来说,我国城市男女学生的比例约为1:1,即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也应大致为这一数值。造成中小学女体育教师比例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女体育教师的世俗偏见,导致报考体育院校的女生较少和女体育教师转岗的比例较大。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这说明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但从整体看,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而高学历人员奇缺。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也可从侧面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是评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教学的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体育教师未能以正确的态度和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也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仍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讲解、示范不准确,保护帮助不恰当,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连教学的基本过程都搞不清,根本不能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张伟,孟昭琴,王卫星《徐州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中指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对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在校期间每周5天计算,农村中小学中58%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包括两操、一课、一活动)不足45min。只有14所学校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60min以上。在所调查的100所学校中有近50所学校没有学校体育代表队。即使有些学校有体育代表队也是徒有虚名,由于学校没有健全合理的课余运动训练奖惩制度,体育教师在付出巨大的劳动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得影响了体育教师参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羽毛球训练的研究
羽毛球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当今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准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准,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成熟的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而且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见运动员的心技体的统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冯忠诚《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与策略分析》中提到:业余羽毛球的训练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进攻技术,其二是防守技术。进攻技术主要包括:后场的平高球、扣球、吊球、以及劈杀球等;防守技术主要包括:接杀、接吊、网前低手挑球以及后场过度球等。做好羽毛球项目的系统训练,应遵循青少年运动员的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内容。
李本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研究》中指出由于羽毛球比赛中需要运动员经常采用快速的移动、大幅度的跨步,急停定向、前后跳跃等多种运动,因此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这对于完成各种动作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一般常用的提高运动员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手段之外,羽毛球运动员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应该结合羽毛球项目特点进行,如加强腿部韧带的柔韧性练习,防止在各种大幅度的步伐移动中受伤;进行各种变换方向、速度的移动;注意触球时动作的协调性,以很好地控制击球的力度等。
查方圆《小学生羽毛球训练方法研究》中谈到良好的心质,可使心态稳定;反之,情绪急躁挫折易灰心丧气。学生运动员一般在羽毛球比心理素质不稳定,一遇比分落后就顶,心想:这局不行了、下局再来,斗沉。为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比赛训练:指定一方落后,如6: 9或5: 8进行比赛,要求运动追赶,直打到终局。然后交换,看谁的比分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中职学生乓羽毛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承受能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中小学羽毛球运动现状的研究
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少儿增长身高,培养少儿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锻造良好的体形,并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对于少儿羽毛球运动来说更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羽毛球运动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普及程度,还是在技术水平上,各地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钟亿群《怀化市中小学生羽毛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学生占18%,偶尔打羽毛球的占27%,很少打羽毛球的占40%,不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占15%。在对体育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羽毛球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不会受到场地、经费等的限制,在学校中推广羽毛球运动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目前怀化
市中小学还没有组织校羽毛球队,学生缺乏训练;中小学校在举办体育赛事中,主要设置的项目还是田径、篮球等,羽毛球的比赛很少举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积极性。
雷刚《中小学羽毛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在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发展中小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身体素质,田径是基础。因此,无论是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还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项目的选择,都是以田径为基础。各类学校自然把田径项目列为必修教材的首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被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最适宜的教材是球类(第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学选用球类教材篮球占82.1%、排球占53.3%、而羽毛球只占12.5%。在调查的大部分中小学校反映器材严重缺乏,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紧缺,无力支持体育工作,而体育又无专项经费,许多学校主要靠争取、靠领导的重视程度,或采取从教育附加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中挤压的办法筹措,数额极少,又极不稳定。不少体育项目由于器材不全,特别是教学、锻炼等所必须的器材,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体育器材缺口较大。
综述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羽毛球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彭水县,以及不同地方对中小学羽毛球的发展对策,并从中可以看出彭水县中小学的羽毛球的发展形式较单一,缺乏科学的的组织和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如今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客观地描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羽毛球的基本现状,并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如呼吁通过学校增加资金投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场地的设施。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发展的现状,研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羽毛球发展,提供很好借鉴和经验。从上面的文献调查来看,大多学者都从某一视角进行探讨,发现中小学羽毛球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由于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形式单一。本文试图运用其他地方中小学羽毛球的不足和对策等相关研究作为指导,从彭水县羽毛球发展的不足和场地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体育经费的投入等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并与彭水县各中小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的情况作比较,以求找出解决的途径,为改革与改进彭水县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农,杨朝霞.跳箱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4):33.[2].张燕.论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4).[3].沈小乐,石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钟志玲.谈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01).[5].钟文.多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04).[6].张劲松,荆杰,张淑君.对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
[7].张燕.论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4).[8].仲彩虹.例谈暗示法在少儿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42).[9].王家宏,王维群.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6).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采用问卷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进行探讨。认为高校社团发展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团活动定位、团委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加深修养”的“四加”模式,以期对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
高校学生社团 现状 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便成了摆在众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沪上21所高校中的 912名学生以及其中16所高校的团委、463家学生社团进行了调查,在受访者中45.4%为男生,54.6%为女生;就学历分布而言,本科生占68.7%,专科生26.7%,研究生2.3%。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上海高校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分析
自从本市最早的全校性学生社团——华东师范大学草木文学社(成立于197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团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这二十四年里,上海市的高校学生社团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就其质量而言是在不断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在这样一个学生社团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小结一下学生社团之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普及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数据:
表1:
是否参加学生社团是否
所占学生比例79.80%20.20%
表2:
身份一般会员社团管理工作者其他学生干部其他
所占学生比例35.70%30.80%21.50%12%
由表1可见,有79.8%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大大超过了2000年5月统计时的60%。由表2可知,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同时还是社团的管理工作者,只有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学生社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生及学校团委对学生社团之满意程度
表3:
评价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
学生12.10%39.50%40.80%5.50%1.50%
团委6.25%68.75%25%0%0%
表4:
目前社团与想象之差距基本上无差距有一定差距差距较大差距很大
学生17.20%61.80%16.50%4.50%
由表3和表4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团委,对于高校社团是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否认社团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究竟学生对于社团的那些方面不太满意呢?
表5:
在社团中未得满足之处所占比例
拓宽知识面14.80%
提高实践能力18.30%
扩大人际交往16.60%
提高发展兴趣15.60%
增强对社会认识23.40%
丰富业余生活11%
其他0.40%
由表5可见,社团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多提供锻炼实践机会。
表6:
方面印象较好印象较差
社团活动质量18.60%19%
社团服务水平12.10%16%
社团对外形象17.30%10.30%
社团管理能力12.10%20.10%
社团收费情况9%14.20%
活动中的合作精神15.60%12.10%
社团工作人员素质14.60%6.10%
其他0.70%2.10%
表6中“社团管理能力”受到了学生们最大的质疑。同时,“社团活动质量”与“社团服务水平”也成为位列其后的不满意因素。
3、社团的功能与主要功能体现
表7:
学校团委对社团的定位所占比例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0%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47.06%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35.29%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17.65%
表8:
学生对社团的定位(可多选)所占比例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21.90%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6.70%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20.50%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5.50%
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19.60%
可有可无的学生团体2.20%
充分保障会员利益的团体组织8%
全体学生有参与权的开放组织15.70%
表
7、表8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而非一个“松散型群众团体”。体现了学生与团委对社团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
表9:
社团存在价值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利益功能娱乐功能无价值
学生意见26.60%27.80%3.30%40.60%1.60%
团委意见44.44%50%5.56%0%0%
表10:
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19.60%75%
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26.40%93.75%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20.20%100%
拓展课堂学习的知识13.50%87.50%
使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9.80%62.50%
其他0.70%18.75%
在表
9、表10中所作的关于社团存在价值以及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学生与团委两方面有了很大分歧。就社团存在价值而言,双方对于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则是这种价值取向错位的又一具体表现。
4、对社团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期望
表11:
社团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可能性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有很大发展潜力,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85.50%100%
目前状态正合适,没有拓展必要12%0%
目前发展过快,应缩小规模2.50%0%
表12:
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的管理体制不顺16.40%43.75%
社团服务意识淡薄12.20%25%
社团活动缺乏新意,质量有待提高23.20%68.75%
社团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15.40%62.50%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25.30%75%
社团干部素质不高6.60%--
其他0.90%18.75%
表13:
当前改善社团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37.70%68.75%
社团收费的合理化、透明化11%0%
着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活动要经常化39.30%37.50%
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10.50%--
其他1.40%6.25%
表12中,学校团委与学生同时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作为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表13可见,学校团委作为社团的管理者,更希望社团向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发展,而更多地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们则更注重于社团本身活动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本次调查可见,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生社团的维持与发展远比创立来得复杂和艰难。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学生社团在创立伊始就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完备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弊病将成为桎梏学生社团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2、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
这里的外在因素包括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两方面。对于这样的种种因素我们并不能置若罔闻。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将这种压力引向正面的方向去,同时也要求我们如何将社团培育成能缓解这种压力的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状态,使自己能继续保持对广大同学的吸引力,还是应努力保持学生社团的纯洁性,不使自己成为商家在高校中的代理人。
3、共青团在学生社团运作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威性没有体现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向团委反映社团问题的学生只占10.6%,学生对于在社团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中缺乏对共青团组织的信任,4、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关注不够,管理方式方法不恰当
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社团控制多于引导、管理多于服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合力。
5、活动开展不理想,社团定位不明确
调研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每月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低于3次,并且有7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团同理想中的有一定差距或差距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社团对会员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遵循“高度规范、充分自由”的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社团必须有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团登记管理机构的校团委的制度管理和宏观引导,利用自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工作干练、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是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
调查显示,虽然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的比重不大,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社团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玩玩、闹闹的东西”的看法,把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来考虑,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和制度上,要解决学生社团的经费短缺、场地缺乏问题以及指导教师不到位的问题。
3、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社团的整体运作。
学生社团的影响几乎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学系统,而且渗透到行政和后勤系统,渗透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内容中。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上,要形成“校院系共管、党政团一起抓”的氛围。校级部门主要抓好学生社团的管理,院系具体负责在专业上指导各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负责社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教学行政部门则应在硬件设施、经费上予以支持。在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校团委、党委组织部和各院系之间要积极配合,以选拔出最合适、优秀的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社团的骨干,通过学生党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校人事部门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待遇,以激发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团委的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院系的专业指导下,使学生社团在校、院、系各级层面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学校资金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应广开渠道,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紧缺的问题。
4、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还是存在较大问题。如,社团主要干部和工作人员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准备不充分、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差;通知、宣传渠道不畅通;账务不公开,管理混乱;缺乏民主,“任人唯亲”;对社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活动低水平重复;宗旨不明确,定位不准,难以满足会员的普遍需求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学生社团要从“以会员的需要为本,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出发,在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坚持自主性、突出主旋律、注重多样化、讲求高品位。在内部建设方面,要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条例,加强民主建设。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等形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接受会员监督,对那些不称职的社团干部和不适当的活动予以及时调整。在活动的组织上,各社团要根据本社团的宗旨,开拓思路,准确定位,围绕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整合广大会员的共同目标,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同时,要注意做好每次活动的计划、宣传、组织和总结工作,保证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有序的进行;学生社团干部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增强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社团还应注意社团资料的收集和本社团的形象宣传,注意本社团经验的积累,通过设计会标、会徽,制作社团网页,编印社团会刊、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等形式,加强社团的传承性、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社团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彻底改变“玩、闹”的形象,真正成为大学生拓展素质的舞台。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五篇: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意义 问题 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
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
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活动策划无法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有限的社团经费,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个别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的现象。另外,绝大多数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社团特色难以展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锻造优秀人才的熔炉,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去改进和加强。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就必须对他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学校要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像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次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制订详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成员分布、考核评价、负责人的产生等诸方面内容。建立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培训制度。尤其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内部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的吸收、考核、奖惩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专业化、多样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参加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如果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脱离出这个社团。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软件建设,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克服因其他各种因素开展的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不良倾向。高校学生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老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参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搏采众长,提高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配备要有保障,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高等教
育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并贯穿于营建校园文化的始终。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工作量离社团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很有必要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同时,帮助高校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每个高校学生社团至少配备一个专职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一个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以将社团指导教师的考察评估纳入高校行政人员考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要进行分阶段、分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可在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校内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考察评价,建立晋级制度,好的高校学生社团在级别上优先升格,并在活动经费等支持上予以倾斜;社团活动开展不积极、质量不高,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进行降级或根据情况予以撤消或合并,在社团之间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就如同已经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学期社团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就取得所修学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获取学分而放弃社团或者因为社团活动而耽误了“学分课”学习的矛盾,杜绝“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将社团活动学分纳入毕业条件之一,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骨干要进行定期奖励,并且奖励的程度要和学校其他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相当,不要厚此薄彼。同时,在入党、选干、评优等工作中考虑学生社团的名额。
(五)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投入,确保活动场地等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前面谈到经费的来源问题,会费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象征性的,而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将学生学费的1%左右专门抽出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它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
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⑤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释:
① 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手册》 2003年
②、③、④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4期
⑤ 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参考文献:
①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 2002年12月第4期
②李新红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③胡 敏 《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2期
④冯友梅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网络
⑤刘金凯 《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⑥陈 明 《关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湖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