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时间:2019-05-14 15: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第一篇: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

政策

本章要点:

(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二)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三)城市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四)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都对居民委员会做出了相关规定: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居民自治的基本组织形式,居民委员会是我国法定的居民自治组织。

一、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一)基本原理: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居民委员会的基本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特性包括三个方面: 1.基层性

居民委员会是在街道(镇)以下设立的,是一个社区的居民在居住区的范围内按照便于自治的原则设立,是处于最低端的完整的组织单元,其他各组织机构都是建构于居委会以上层面的。2.群众性

居民委员会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凡居住在社区中的居民经过选举都有权参与居民自治。3.自治性

在本社区范围内,居民委员会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治理本社区事务。

(二)基本命题: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1、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

2、依法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1)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2)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3)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应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依法依规开展有关监督活动

作为国家的主人、社区的主人,居民有权对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社区范围内的组织和个人实施监督,但这种监督应当是有组织和有序的,这个组织者就是居民委员会。

二、居民自治的内容

居民自治的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一)民主选举

1.居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居民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包括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2.居民委员会的任期和选举周期

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3年,选举的基本周期为三年一次;可连选连任。

(二)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就是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这是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每个居民都有权参与决策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例如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等。在实践中,社区讨论决策事项时,一般都是召集利益相关者参加,无关的人可以不参加。

(三)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主要是由社区组织居民就社区内的一些事务(如社区治安、环境卫生、房屋出租等)订立公约,实现社区的事情大家管。

(四)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主要是把居民关心的热点难题和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如低保户的评定及其办理程序、社区物业管理等)及时向居民公开,召开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听取居民意见,接受居民监督。

三、居民委员会与基层政权和所在地单位的关系

(一)居民委员会与基层政权的关系

《居委会组织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与所在地单位的关系

《居委会组织法》规定,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组织,不能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委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与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委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第二节 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一、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一)基本原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特性包括三个方面: 1.基层性

村民委员会是在乡、民族乡、镇以下设立的,是一个村的居民在居住区的范围内按照便于自治的原则设立。2.群众性

村民委员会的主体是本村村民,凡居住在本村的村民经过选举都有权参加村民委员会。3.自治性

在本村范围内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管理本村事务。

(二)基本命题: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1、基本任务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要求、意见和提出建议。

2、其他任务

(1)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相关服务保障。(2)资源财产管理和保护。(3)自我教育。(4)社区矫正。

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规定

1.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普遍性原则(除被剥夺政

治权利者外,凡年满18周岁的村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应特别保证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权利)4.选举的办法要求按照规范的直接选举方法选举,包括实行差额选举

5.规定了对妨害或破坏选举的处理办法

6、规定了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条件和程序

三、村民会议的有关规定

(一)村民会议的性质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每年审定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村民会议是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机构,在村民自治中处于最高决策机构的地位。

(二)村民会议的职能

1.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2.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 3.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4.表决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

(三)村民会议制度 1.村民会议的组成由本村年满18周岁的村民组成。2.村民会议的召开

有本村年满18周岁的村民过半数参加,或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可召开村民会议。3.村民会议的决策

村民会议所作决定需经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4.村民会议的召集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的村民提议就应召集村民会议。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相关知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社区服务,世纪之交发展为社区建设。

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即“23号文件”),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指导文件。

一、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条件

1、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和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前提条件)

2、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关键)

3、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方法和手段)

4、党和政府的领导(重要保证)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拓展社区服务

包括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2.发展社区卫生(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3.繁荣社区文化(积极开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4.美化社区环境(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

5.加强社区治安(在社区建立社会综合治安治理网络,有条件的社区按照“一区一警”的要求开展社区治安防范与治理工作)

第四节 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它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关于新时期社区服务工作最新和最权威的政策性文件。

一、发展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1、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依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服务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部分,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道,都要始终坚持这一方针。

2、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3、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级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4、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基本任务

形成相对完备的社区服务新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

(二)发展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社会化的原则

3、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区分社区服务的不同类别和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针)

(三)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局面。

二、社区服务的主体

1、政府

2、社区居委会

3、社区民间组织

4、驻社区单位

5、企业

三、社区服务内容

(一)社区公共服务

所谓公共服务,主要指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面向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和体育等服务。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七类。

(二)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是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其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

驻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

(三)社区志愿服务

(四)社区商业服务

由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

四、社区服务的方式

(一)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

1、“一站式”服务

是指政府将所有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全部集中于一处的服务方式。

2、委托服务

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

3、购买服务

是指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而由政府全额或部分买单,具体实施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向所有符合资质的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

4、项目管理

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运用于各项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5、服务热线

居民有服务需求时,可通过服务热线来提出。服务热线根据居民的需求事项和要求,联系有关组织或个人为居民提供服务。

(二)社区居委会提供服务的方式

1、了解居民服务需求

2、提供便民服务

3、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4、组织互助服务

5、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篇: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原地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服务队,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实践团队每到一处,需要围绕社区进行五次行走调研,过明确边界、确定建筑及区域特征、绘制总图、绘图自查、制作住户清单、补充地图完整信息等几个过程,完成绘制抽样调查图的工作。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社区为例,队

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第三篇: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原地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服务队,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实践团队每到一处,需要围绕社区进行五次行走调研,过明确边界、确定建筑及区域特征、绘制总图、绘图自查、制作住户清单、补充地图完整信息等几个过程,完成绘制抽样调查图的工作。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社区为例,队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第四篇: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

(一)结婚条件的规定:

1、结婚的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我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结婚的必备条件

2、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包括: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二)结婚的程序

1、婚姻登记机关

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是县级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原则上以当事人的户籍为依据,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2、婚姻登记程序

(1)申请:申请时出具材料:户口簿、身份证、本任无配偶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2)审查

(3)决定:不予以登记的五种情况(违背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二、家庭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

(一)夫妻关系

1、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的姓名权: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的人身自由权 夫妻的住所决定权 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

2、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效益优于法定财产制,我国家庭以法定财产制为主。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工资、奖金; 生产、经营的收益; 知识产权收益;

继承与赠与所得的财产。(2)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经济上供养,生活上扶助。(3)夫妻相互继承权

婚姻关系的合法存在是夫妻继承权的先决条件,也是法律确认夫妻继承权的依据; 夫妻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夫妻继承权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不能相混淆。(二)父母子女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子女和父母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这里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三)祖孙、兄弟姐妹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祖孙关系: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租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2、兄弟姐妹关系: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由兄、姐抚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

三、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双轨制

(一)登记离婚

1、登记离婚的条件

双方自愿离婚;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2、登记离婚的程序

(1)申请

须持有效证件和证明: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本人的结婚证

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2)审查

(3)决定

(二)诉讼离婚

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裁决的一种离婚制度。

1、诉讼离婚的法定理由(1)“感情确已破裂”

(2)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

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重婚或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

2、诉讼离婚的程序(1)调解(2)判决

3、诉讼离婚的特别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四、离婚的法律后果

(一)离婚对夫妻的法律后果

1、离婚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1)夫妻身份消失

(2)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终止(3)夫妻继承权丧失

2、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

(1)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男女平等;

二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是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四是照顾无过错一方;

五是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

六是尊重当事人意愿。

(2)夫妻对外债务的清偿

(3)离婚家务补偿

离婚时的家务补偿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取分别财产的当事人,请求补偿的一方应是在家务劳动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

(4)离婚经济帮助

(5)离婚损害赔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二)离婚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1、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子女。

2、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1)抚养归属(2)子女抚养费的负担

3、离婚后的探望权问题

五、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规定

(一)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含义

指有关组织对遭受家庭成员非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各种援救、帮助的手段及办法。

(二)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种类

1、劝阻

劝说行为人停止侵害家庭成员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劝说无效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及时解救受害人。

2、调解

调解时应注意:调解应基于当事人的请求,不得强制调解;调解应当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制止

第二节 收养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一)一般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的条件

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2、不得作为送养人: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②在送养未成年人的孤儿时,监护人必须事先征得对其有抚养义务的其他近亲属的同意;

③在配偶一方死亡时,死亡方的父母要求行使优先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女的权利的,生存方不得将该未成年子女送养。

3、收养人的条件

没有子女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的能力

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年满30周岁

其他规定:

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4、必须有成立收养关系的合意

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样,必须双方自愿。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

办理收养登记——收养关系成立的必经程序

收养协议和收养公证——非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意愿

1、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2、办理收养登记的程序

申请

审查

登记

(三)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1、收养的拟制效力

(1)对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拟制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2)对养子女与养父母近亲属的拟制效力: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规定。

2、收养的解消效力(自然血亲关系不改变)(1)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解消效力(2)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近亲属的解消效力

二、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一)行政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养子女成年前,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养子女满10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2)养子女成年后,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此外,当事人之间对与解除收养有关的财产和生活等问题达成协议。

2、解除的程序 申请→审查→登记

(二)诉讼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侵害未成年人被收养的合法权益。(2)养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

2、解除的程序

提起解除收养关系的民事诉讼→调解→依法判决(调解无效)

三、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一)解除收养关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终止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终止

(二)对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自动恢复

2、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商恢复

(三)解除收养关系后的补偿

1、成年养子女对养父母给付生活费和经济补偿

2、生父母对养父母的经济补偿

第三节 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规定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特别点: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代位继承方式,取得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

顺序: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均等原则

2、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人的继承人的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3)对不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

3、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

二、遗嘱继承

(一)遗嘱设立

1、遗嘱继承的内容

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规定立遗嘱人对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指定补充继承人 指定遗嘱执行人

2、遗嘱的形式

公证遗嘱: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是证明遗嘱人处分财产的意思表示中最有力、最可靠的遗嘱形式。

自书遗嘱: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具有订立方便、不易伪造、不需要见证人的特点,是最常见的遗嘱方式。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自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机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二)遗嘱的法律效力

1、遗嘱的有效:指遗嘱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能够产生法律效力。(1)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有遗嘱能力。(2)遗嘱是立遗嘱人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

11(3)遗嘱内容合法。(4)遗嘱符合法定形式。

2、遗嘱的无效

(1)无遗嘱能力的人所立遗嘱(2)受胁迫、欺诈所立的遗嘱(3)伪造的遗嘱(4)被篡改的遗嘱

(5)遗嘱没有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对应当保留的必要份额的处分无效。

(6)遗嘱人处分不属于自己财产的部分内容无效。

三、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

(一)遗赠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遗赠生效的条件

1、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2、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3、受赠人没有丧失受遗赠权。(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③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4、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先于死亡的,按法定继承办理。

5、遗赠的标的在遗赠人死亡时客观存在且有执行可能。

(二)遗赠扶养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受扶养者)与扶养人签订的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财产于死后赠与扶养人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1)遗赠扶养协议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优先于遗嘱。

(2)遗赠扶养协议的内部效力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继承开始时间的认定:

(1)自然死亡,自然人是在医院死亡的,应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以户籍簿上登记的死亡时间为准。

(2)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

(二)继承的接受和放弃

(1)接受的方式:书面、口头、或者默示方式。

(2)放弃的方式:原则上采用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采用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者有其他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

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

(1)继承人接受或放弃继承后,原则上不得撤销该意思。(遗产处理前,反悔,人民法院决定;遗产处理后,不予承认。

(2)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要追溯到继承开始之时。

(三)遗产的分割:继承开始后,各个继承人之间依法分配遗产,使遗产归转各继承人

所有的法律行为。

原则:(1)分割自由的原则

(2)保留胎儿继承份额的原则

(3)尊重被继承人意愿的原则

(4)互谅互让、协商分割的原则

(5)兼顾被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和发挥遗产效用的原则

方式:依被继承人的指示分割

共同继承人协商分割

人民法院裁判分割

第五篇: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

知识要点:

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

死亡抚恤的规定

残疾抚恤的规定

优待的具体内容

二、退伍军人安置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

安置——指对特定对象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安置部门——民政部。

(一)享受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及安置形式

1、享受退伍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

士兵包括义务兵和志愿兵。

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2年。

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服役期限可长可短。

退伍义务兵: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下列人员:

(1)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现役的。

(2)服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 前推出现役的:

①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 抚恤金证》的。

②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 以及精神病治疗半年未愈的。

③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

④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 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

⑤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2、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形式(4种)

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的原则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

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的方针——妥善安置、各得其所。四种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形式

——农村退伍兵、城镇退伍兵、伤残退伍兵。(1)对家庭居农村的退伍义务兵安置。

安置对象:原是农业户口的退伍义务兵。

安置机构:当地退伍军人安置机构。

安置规定:①住房。对确无住房或者严重缺房而自建和靠集体帮助又确有困难的,应 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和经费帮助解决。②工作。A: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应当安排工作。B:对有一定专长,应当向有关部门推荐录用。

C:各用人单位向农村招收工人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取 退伍义务兵。对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超期服役的退伍义务兵和 女性退伍义务兵,应当给予适当照顾。③教育。A:义务兵入伍前原是学校(含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未毕 业的学生,退伍后要求继续学习而本人又符合学习条件的,在年龄 伤可适当放宽,原学校应在他们退伍后的下一学期准予复学。如果 原学校已经撤消、合并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在原学校复学确有困难,可以由本人或者原学校申请县、市以上教育部门另行安排他们到相 应的学校学习。B:退伍义务兵报考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 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对家居城镇的退伍义务兵安置。

安置对象:原是城镇户口的退伍义务兵,服役前没有参加工作的

安置方式: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

置办法,各接收单位必须妥善安排。

安置规定:①每年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前,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下 达预分劳动指标,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后先安置,待国家下达 后统一结算。②在部队获得大军区(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和荣 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时,应优先照顾本人志愿。③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和超期限服役的,安排工作时,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应当照顾本人。⑤义务兵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正式职 工,退伍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对因残、因病不能坚持八小 时工作的,原工作单位应当按照对具有同样情况的一般工作人员的 安排原则予以妥善安置。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消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在具体工作里,一般由当 地人民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⑥入伍前是在校未毕业学生的,退伍后允许复学;报考大中院校 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对退出现役的伤残退伍义务兵的安置。

安置对象:因战、因公致残的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

安置规定:

①原是城市户口的:由原征集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安排力 ②原是农业户口的:原征集地区有条件的,可以在企业、事业单 位安排适当工作;不能安排的,按照规定增发伤残抚恤金,保障 他们的生活。

(4)对在服役期间患有各种疾病的退伍义务兵的安置。① 精神病患者:视病情轻重,送地方医院收容治疗或者回家休 养,所需医疗和生活费用,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②患慢性病、旧病复发需要治疗的:由当地医疗机构负责给予 治疗,所需要医疗和生活费用,本人经济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 府给予补助。

(二)退役士官复员安置、转业安置和退休安置的规定

士官退役的三种安置形式:复员安置、转业安置和退休安置。

1、退役士官复员安置的规定(1)复员安置的条件。

①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

②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2)复员安置的办法。

由征集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按退伍义务兵的有关规定妥善安置。

①农村入伍士官。

A:初级士官服现役期间,保留承包土地、自留地。

B:中级以上士官复员后,没有承包土地、自留地的,重新划给。

C:农村入伍符合转业条件的士官,本人要求并经批准作复员安 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②城镇入伍的复员士官。

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2、退役士官转业安置的规定(1)转业安置的条件(5种情况)。①服现役满10年的.②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⑤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2)转业安置的办法。①士官转业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 军委的有关文件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当退伍工作通知的有关 规定执行。②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 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3、退役士官退休安置的规定(1)关于退休安置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作退休安置:

①年满55岁的。②服现役满30年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2)退休安置的办法 ①退休士官年满55岁,或者服现役30年,或者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参照军队退休干部的安 置办法执行。②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在原征集地或者直系亲属所在地分散 安置,其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患精神病的士官不符合转业 安置条件的,按退伍义务兵的接收安置规定执行。

知识要点:

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

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安置形式

士官退役的条件

退役士官的安置

下载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第 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研究[五篇范文]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研究 汲立立, 李泽霖, 宋雄伟(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 我国的城市社区自治是在政府职责与城市基层社会有效衔接过程中形成的, 其中, 政府发挥着主导......

    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情况汇报

    提升队伍,夯实基础,推进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更上新台阶——XX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情况汇报大栗树社区现有人口1147人,共386户,已婚育龄妇女286人,计生小组长29人。......

    我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我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工作全面展开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城乡社区正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建立减灾工作机制,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

    社区关于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居委会**社区位于**工业区,全社区现有人口***人,村民小组*个,总户数 **户,育龄妇女数 ** 人,其中已婚育妇 **人,独生子女......

    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村民自治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在不断完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村民自治也遇......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优秀范文5篇)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城市低保的对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为以下四类人: ①......

    妇联“推动城乡妇女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城乡妇女参与 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