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如何应对农村土地拆迁过程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政府如何应对农村土地拆迁过程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学生姓名:徐腊锋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梁贤艳
教学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1课题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别是由于征地和拆迁问题引起的地方治安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当下农村的突出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全局意义。直接决定着中国能否顺利度过这一关键阶段,实现由传统社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缓解由于土地拆迁问题而引起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减少因征地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摩擦。最大限度的化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理论意义
现阶段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影响农村农村乃至全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正视这一问题,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发现现阶段引发或处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问题,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建立一系列有效预防和处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制度和机制,如建立预警机制、处理机制、社会自我协调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从制度上、法制上解决问题。由于农村土地拆迁而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课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与发展。
2、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由土地拆迁问题而引起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正愈演愈烈。政府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经验不足,往往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针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有利于我们建立及时有效的处理机制,缓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损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城市与市场化进程中,由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部分地区造成社会不稳定,给人们的上作、生活及政府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和损害,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另外,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思维简单,作风粗暴,具体表现在对事件的性质判断不够清楚,往往将其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将由人民内部矛后引发的具体利益事件上升到反政府的层面上,在现场处置这此事件的过程中不是作风粗暴,滥用警力,公共权力行使方法欠妥,就是惊慌失色、手足无措不知所为,纵容事件的发展,酿成更大的破坏。一般事件酿成了公共危机,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和公有信力,因此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3研究内容与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0前言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
1.1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
1.2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1.3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2、农村土地拆迁问题的现状
2.1农村土地拆迁的背景
2.2农村土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农村土地拆迁的后果
2.4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3、结语
研究本课题的路径主要是采用社会调查法,材料搜集法,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与导师讨论等方式。并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借鉴外国的有益成果,取长补短。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汲取经验,最后完成论文的撰写。
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外的研究动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统称为社会冲突理论。它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派,而是存在与现当代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一股以社会冲突现象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普遍存在的紧张、冲突、对抗等社会矛盾现象的增长相关联。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冲突理论的各个流派,侧重于对冲突问题的经验性分析,把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结合起来,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影响及治理等从各个不同的视角作了阐述,对西方各国社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转变社会控制的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治理的有关时间探索的理论依据。
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可依追溯到20世纪初。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但是,社会冲突理论当时尚为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社会冲突理论开始升温,一些相关论著相继问世。如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的探讨》,齐美尔的《冲突论》,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研究中的连续性》,罗宾·威廉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冲突》,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李普塞特的《一致与冲突》,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等。
西方学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分别是社会冲突说和集体行动理论,他们分别阐述了社会冲突的普遍性以及产生冲突的行动方式和行动逻辑。
社会冲突说纷繁复杂且内容极为丰富,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任何社会形势、组织形态都存在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控制这种无处不在的冲突,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安全阀”使敌对情绪得以释放出来。
在集体行动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更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美国学者帕克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米尔格拉
姆则认为:“集体行动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另外,还有学者研究在集体行动中的积极分子是如何把一大群具有同样利益但却不如他们积极的人们动员起来加入集体行动在说服其他人支持集体行动这一过程所设计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积极分子所追求的目标种类和他们所选择的策略种类。这些因素包括:知识和技术和作为资源的时间与金钱。
集体行动的研究一般有_三个研究视角分别是:社会心理学视角;资源动员视角和政
治过程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又包含着许多子理沦,分别是模仿理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沦;医名理论和控制转让理论”代表人物有:勒庞(Gustave LeBofl),布鲁默(Herbert Blunler),特纳(I一unor),斯梅尔赛(Smelser)和格尔(Gurr)主要作品有弗洛姆(Fromm)的《Escape from freedom》,布鲁默的《Elementrary Collective Behavior》,勒庞(Gustave IeRo)的《The Crowd》和斯梅尔赛(smelser)的《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资源动员视角研究学者认为:“要使集体抗议行动成为可能并最终取得成功,他们必须得到广泛和持续的外界资源支持。同时社会上供集体行动参与者利用的资源大大增加,这些外界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其中精英人物、支持者、经费、信息等资源尤其重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对这些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资源而存在”。资源动员理论代表人物有:奥伯肖尔(Obersehall)、麦卡锡(JosephRaymondMeCarthy)和左尔德(Zald)。政治过程视角研究学者认为:“政体有两类人员:政体内成员和政体外成员。政体内成员一般能通过常规的、低成本的渠道对政府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决策过程,而政体外成员对政体产生的影响则常常被忽视,为了改变现状,这些政体外成员要么设法进入政体,要么打破这个政体,这就形成了集体行动、社会运动。政治过程视角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利(Tilly)和麦克亚当(MeAdam)。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湖北省公安厅张子路等主编的《治安紧急处置方略》成为对一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最早专著对此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众多学者、公安机关理论土作人员做出了卓有一成效的贡献,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众多的学术专著,利用不同研究工具,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既有对宏观整体事件的研究又有切入某一角度的局部探索,既有理沦上的描述又有实践中的对策研究。
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普遍关注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中国行政学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组成了中国行政学会管理课题组,会同一批专家、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了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如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龚维斌、马福云等著的《社会群体与群体性实践研究》。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文献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司法业务文选[M].2007.9
[2]薛澜、张强等.危机管理一一转型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3:32.[3]中国行政管理学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l一5.[4]李培林,陈光金执笔.2008一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5]李培林,陈光金执笔2008一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6]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性质、原因的辩证分析工刊.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6):40一41.[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
版社,2005:181一185.[8]朱力、韩勇.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9]韩金贵.浅谈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性质及处置[J].公安研究,1998(5):44一49.[l0]傅金珍.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77一82.[11]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l(9)77一80.[12]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12):10一13.[13]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7月.云南行政学报,2005(3):29一31.[14]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99一103.[15]薛澜、张强等.危机管理一一转型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一19.[16]孙立平.断裂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7]段若鹏,钟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8]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一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1.[19]中国发展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0]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一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1一73.[2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5一50.[22]王伟等.构建于擅变:中国政府改革发展30年[M]郑州:郑州大学社,2008:182一183.[23]史云贵.现阶段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反思与应对[J.]政治学研究2009(2):68一74.[24]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3.研究条件与措施
通过实地的调研,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找到了论文的现实依据。同时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资源以及从图书馆借阅报刊、书籍等相关文献,获得第二手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前沿动态,检索所需资源,并就有关问题同指导老师相互探讨,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照论文指导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及时进行修改。要写出一篇系统而全面的论文,不仅需要实地调研,而且需要广泛研究。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才能更具说服力。主要工作阶段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3年1月1日—1月10日,搜寻文献,完成并上交“外文翻译”。2013年2月15日—2013年2月25日,完成并上交“开题报告”。
2013年3月5日—2012年月25日,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5日—2012年5月17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和修改稿。
第三阶段:2012年5月18日—2012年5月25日,完成毕业论文正文。
2012年5月28日—2012年5月31日,装订好所有论文资料并上交
。2012年6月6日—2012年6月8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第二篇:城管执法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城管执法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管执法工作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对城管执法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暴力抗法的突发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已成为困扰城管执法工作有效开展和长效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为避免暴力抗法屡屡发生,迫切需要我们增强危机意识,认真研究防止城管执法突发事件发生,提高应急处臵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一、城管队伍在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自从实施“整脏治乱”“三创”工作以来,大队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治理 “六脏六乱”及各种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行为。自2005年实施“整脏治乱”工作至今,大队共查处各类违章行为20余万起,其中摊点乱摆(含跨门经营)行为10余万起;车辆乱停放行为1万余起;乱排乱倒行为3万余起;乱贴乱画行为1余万起;各种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行为5万余起。同时,针对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整治中的难、重点,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使我区城市容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与特点
1、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非暴力抗法。如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应予处罚时,一些当事人会以种种理由为借口,阻碍执法人员行使暂扣、收缴等行政强制措施,阻止违法人员离开执法现场讨要被暂扣物品等,甚至煽动社会群众和亲戚朋友阻碍执法人员履行公务,利用“老弱病残”人员充当天然保护屏障。二是使用威胁方法抗法。如在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当场以死相要挟或采取自残方式威胁、恐吓城管执法队员,造成大量群众围观,以达到执法人员从中屈服、放弃执法的目的。三是使用暴力方式抗法。在城管执法中,一些违法人员对城管执法人员拳打脚踢,甚至一些无证商贩用水果刀、菜刀等工具攻击城管执法人员,使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遭到严重侵害。
2、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抗法动机明显。城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无先兆,难以预见,往往在执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和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发,因执法与被执法、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对立激化而发生,带有明显的抗法动机。二是管理对象大多数为弱势群体,极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三是外来打工者。他们往往成群结派,有威胁、辱骂城管执法人员等过激行为,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损害城管执法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三、造成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城管法制建设缓慢,缺乏必要的执法保障。
城市管理体制跟不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城管执法部门没有对所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分类、明确执法主体的法定依据、执法权限和范围、明确执法的法定程序,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城市管理的实体法律,适用的是较低阶位的法规、规章。严格意义上说执法大队只有处罚权没有执法权。一旦遇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城管时常需要求助公安机关来解决,执法处境十分被动,被称作执法部门的弱势群体。
2、执法力度加大,社会矛盾凸现。
一方面政府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社会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刻不容缓,迫使城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这势必触及一部分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城管执法部门处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前沿,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城管执法人员就成了各种社会矛盾宣泄的对象,执法过程尚有不慎,即便是毫无过错,也容易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3、社会民众同情弱者,注重瞬间不探究过程。社会民众本身就有一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感,而这种同情又往往来源于对事情原委缺乏了解,老百姓只看到了强制执行的瞬间,而没有了解之前城管执法人员如何苦口婆心地进行宣传动员和纠正制止的过程,“被利用或善意的群众”便乱加指责城管执法人员的行动,甚至起哄、参与围攻,在相互鼓动、催化下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历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遭遇暴力抗法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
自我区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以来,暴力抗法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遭遇暴力抗法次数呈上升趋势,执法队员受伤人数逐年大幅递增,给城管队员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给城管执法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阻碍“三创”工作的深入持久实施,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2007年,遭遇暴力抗法10起,7名城管队员受伤;2008年,遭遇暴力抗法3起,4名城管队员受伤;2009年,遭遇暴力抗法4起,7名城管队员受伤;2009年遭遇暴力抗法3起,2名城管队员受伤;2010年遭遇暴力抗法5起,5名城管队员受伤;2011年遭遇暴力抗法3起,4名城管队员受伤;2007年以来,遭遇暴力抗法28次起,近年比较典型的暴力抗法事件有以下几起: 1、2007年11月18日开发区西王山遭遇暴力抗法事件 2007年11月18日,大队规划中队在对开发区西王山某一村民违法建筑进行调查,由于之前已对该户违法建筑下达了《责令改正违法建筑停工通知书》但该户不但未按要求对违法建筑停工,还利用执法人员休息时间偷建、抢建违法建筑,为此大队执法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逐对该违法建筑户相关施工工具进行暂扣时,该户主人不但煽动为其建房的工人对执法人员进行围攻,自己则手持砖头敲打执法人员头部,幸亏公安部门及时赶到现场才将事态平息。此次事件造成大队6名队员被打伤住院治疗。2、2010年11月29日开发区南航路遭遇暴力抗法事件 2010年11月29日,为迎接省市第四季度“整脏治乱”检查,大队四中队负责对开发区南航路沿街店面乱搭篷布行为进行整治,在整治过程中一商户店主纠集家属亲戚对执法人员进行围殴,同时围观群众中有部分人也见势起哄造成群体性事件,直至公安机关等部门人员到场紧急处理后,才平息该暴力抗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此次事件城管队员符开华被多名暴力抗法者围殴,导致城管队员符开华头部受伤发紫发肿,脸、手指、耳朵、右手肘部被擦伤,肩部被扭伤,衣服被扯烂。城管队员陈鹏头部受伤,手上多处擦伤,脚膝盖被打伤、擦伤多处。3、2011年 月 日开发区西航路暴力抗法事件 2011年 月 日,大队四中队在对开发区西航路玉龙北路菜场进行整治时,在对路边一水果摊贩乱搭的篷布进行拆除时,由于旁边有一新疆籍男子在经营烤肉,由于考虑到维稳工作,担心拆除篷布时对其造成安全隐患,大队执法人员逐劝其远离拆除现场,但该男子以听不懂执法人员说什么为借口,不但不配合执法人员,还对执法人员叫骂,并自己将经营的车辆掀翻在地之后就离开了现场。大约半小时以后,该名男子纠集了多名新疆籍男子手提棍棒、钢管到大队楼下将大队的办公区进出口通道全部堵死,气焰非常的嚣张,后该事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成了由国安、公安、民族宗教等部门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解,后经调解处理后才平息了该事件。这起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身的伤害,但负面社会影响极大,导致城管执法威信严重受损。
五、预防和控制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
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它的发生和发展固然有其突然性、复杂性、危害性的一面,但城管执法不能害怕群体性突发事件而放弃执法,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准备上充分,措施上得力,方法上得当,及时加以预防,妥善加以处臵,就能有效避免和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就能有效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展和恶化。
1、开展防范教育,优化执法环境。
针对城管执法工作广泛性、群众性的特点,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加强对社会群众的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让更多的群众知法懂法,增强守法意识。主动化解与城管执法部门的矛盾,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坚持以民为本,打造和谐城管。
要转变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坚持亲民爱民执法理念,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采取细心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文明的执法工作方式,要坚持公正执法,透明执法,依法行政,注意缓解矛盾纠纷,化解对抗情绪和对立行为。要采取堵疏结合措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压力。
3、加强信息捕捉,注重源头防范。要明确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指导思想是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掌握有效的社会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特别是对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前,一定要派专人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动向,预测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认真研究,寻求应对措施,掌握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4、建立应急预案,健全预警机制
要仔细分析城管工作特点,找出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提炼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不同的执法内容、不同的执法环境和不同的执法管理相对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工作预案。在预案中,要把可能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情况及其应对措施考虑周全,并成立指挥组、宣教组、警戒组、处臵组等组织机构。同时要按照预案针对性地加以实战演练,全面了解和掌握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控制和灵活应变能力。
5、灵活掌握技巧,妥然处臵事件。
要把握时机,以快制快。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争取时间迅速控制事态发展极为重要,在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首先要控制闹事群众的情绪,控制事态发展。若闹事人员产生暴力抗法举动,城管执法人员不能以暴抑暴,应及时举报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同时要保护现场,为公安部门事后调查提供可靠证据、依据。
6、加强各方沟通,公开发布信息。
城管执法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宣传。其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做到信息互通,让新闻媒体对事件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控制舆论导向,压制和消除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尽快平息事态,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反弹和升级。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重要性
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健康与否,关系到“三创”工作的深入持久实施,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搞好城管执法工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美化城市形象和改善投资环境,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城管队伍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执法队伍,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到认识,充分认识城管执法的重要性,关心、爱护这支队队伍的建设,指导、帮助这支队伍的工作,尽量不让这支队伍流汗又流血
(二)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执法方式方法
根据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总结,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应对各种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强化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开展执法培训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执法方式方法,坚持做到文明执法。进行集中清理行动或者“拔钉子”之前,组织参与队员召开专题会议,认真搞好预案,将执法行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对每一项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部署,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
(四)继续开展和谐城管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开展和谐城管,提高队员素质
开展“和谐城管”的建设,进一步树立“城管为公、服务为民”和“刚性管理、人本执法”的工作理念。同时,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加强执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加强自身的道德理论修养,遇事沉着冷静,不要浮躁;强化为人民服务宗旨,杜绝“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努力提高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工作效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执法理念,采取对相对人违章“一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三步走方法进行执法,在每一次执法工作中,给违章业主拍照、签字,登记造册纪录在案,让相对人知道自己违章情况,做到“有据”可查。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文明用语,严禁使用训斥性语言和粗暴性肢体动作,努力解决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的对立矛盾,努力融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城管工作的开展,努力减少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
七、建议
(一)严厉打击暴力抗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行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明文规定:“对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执法人员依法执法公务的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依法做出处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作为民事纠纷进行处理”。在国家还未出台此类法律而又必须干好工作的情况下,国务院的文件要求也应该适用或被遵循的依据,并得到贯彻落实。因此,建议我市公安机关对实施暴力抗法行为的违法分子要依法从严打击,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为城管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逐步增加城管执法力量
由于我区城市管理工作人员配备少、装备滞后,管理范围较大、工作任务繁重,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强度。建议新增部分人员及配备一批装备充实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快捷的开展各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
(三)尽快明确城管队员公务员身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也明确要求,执行公务人员必须是国家公务员。目前,城管队员公务员身份尚未明确。因此,建议尽快明确城管队员的公务员身份,确保城管队伍稳定健康成长与发展。
(四)积极拓展渠道,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开展“城市管理公众参与日”及“百民市民当一日城管”活动,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了和谐城管新形象、营造全民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在继续深入实施“三创”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执法六进”工程,将城市管理进一步向企业、社区、学校等延伸。三是邀请市民代表召开“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开辟了沟通的新方式,达到“听民意、传民声、理思路、解民忧、树形象”的宣传效果,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体性抗法事件。
(五)堵疏结合,临时摆卖摊区的设臵
设臵摆卖摊区,为无固定经营场所的低收入经营者提供经营条件;变堵为疏,畅通疏导渠道,解决乱摆卖群众的生计问题,解决弱势群体入市难的问题,实现强化市容市貌监管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工作生活的问题,营造和谐、良好的城市环境。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第三篇: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并未与时俱进。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许多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政府积极或正面回应,导致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与突发事件相辅相成。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它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当时的信息状态、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基础。谣言常常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通过非正常信息途径的畸形反映。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作用机制。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往往形成两个阵地,一是现实阵地,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二是网络阵地,扩大事件的关注度。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常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或成为事件的导火线,或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或者在事件平息后继续兴风作浪。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因事件参与人数众多,矛盾冲突比较激烈,事件影响巨大,因此突发性事件中谣言的主要破解者是政府,政府必须在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反击谣言。同时,主流媒...【英文摘要】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rapi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s push out.The entire
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but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to gov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not well, especi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bility.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the legitimate aspirations of many people fail to get positive or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mass...【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英文关键词】Mass emergencies rumors respons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4-5Abstract5-6
摘要
第一节 群
第一章 绪论9-16体性突发事件概念的提出9-10究现状10-1
2第二节 谣言的概念解析及研
第三节 如何应对谣言的研究现状12-13第四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对谣言的两个正反案例13-16
一、谣言应对的成功案例:瓮安事件14-15糕案例:石首事件15-16成机制16-28信息黑市滋生谣言17-19
二、谣言应对的糟
第二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形
一、第一节 谣言产生的信息状态16-1916-17
二、谣言本身的”事实”内核第二节 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19-2
3一、地方政
第三治生态恶化19-2
2二、民众诉求长期被忽视22-23节 谣言产生的心理基础23-28
一、紧张情绪借谣言来释放
23-2
4二、刻板印象加剧情绪对立24-2
5三、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25-26
四、集体记忆增加事实基础26-28第三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作用机制28-34第一节 谣言的传播模式28-3128-29
一、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谣言
二、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传播29-31的作用机制31-3
4一、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31-
32三、事件平息后仍煽风点火
二、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32-3333-3434-4234-3737-42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研究第一节 瓮安官员与石首官员在应对谣言行动上的差别第二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承担应对谣言的主要职责37-39
二、主流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39-40对意识40-
42结语42-4
3三、群众加强谣言防范和应参考文献43-45
致谢4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45-46
第四篇: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石首事件,其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政法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对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如下: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发原因。
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看,其原因、类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2、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比如土地征用补偿问题、拆迁安置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改制问题、非法集资等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实乃多年矛盾蓄积而致。比如,瓮安事件,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民声早已鼎沸,党群干群关系开始紧张。事实上,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不信、不满、不服,而这种对政府的“三不”正是瓮安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在民众与政府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比如云南孟连事件中,就是因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目前,我镇也是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抽调大量领导干部,力争化解矛盾,防止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3、少数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有的独断专行,以权压人;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
4、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职能部门漠视群众疾苦,在日常工作中,不充分考虑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解决问题不力,导致矛盾升级;有 2 的等到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才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给群众造成了错觉,导致群众对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把上访、聚众闹事视为谋求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透视近年来接连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导火线不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但从那些颇具影响力的事件来看,事件的矛头几乎最终都是指向政府特别是事发地的基层政府。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1、草率作出结论,引发不满。在事情发生后,草率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比如,在湖北石首事件中,接到发现一男尸的报警,赶到现场的当地警方,没有对死因深入调查,就草率作出“自杀”结论,引起家属不满。调解时,公安局的领导又一口咬定是“自杀”,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在此期间,当现场围现人员逐渐增多时,警方没有及时有效维持秩序并进行劝退疏导,导致围观人员越来越多,场面失控。
在瓮安事件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6月22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公安机关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结论,引起了群众不满,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在瓮安事件中,关于一个女学生死因及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半真半假的信 3 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由此,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起来,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于建嵘说,群众“不明真相”是实,但他们不明真相事出有因。当当地政府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社会又缺乏具备公信力的非政府权威信用机构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不明真相而又义愤填膺的民众,最容易被高度情绪化的传言动员起来。他们采取的行动势必过激,势必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在指出群众不明真相的同时,必须指出导致群众不明真相的责任方是掌握“知情权”和“信息发布权”的当地政府。
“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首先封锁,成就逐级放大、问题逐级缩小,只报喜不报忧,一些基层政府的惯常做法,在信息社会里已经完全失灵了。但是这些陈旧的观念,某些干部仍然固守不放。”于建嵘说,出现了问题就“怕”、“包”、“捂”,小事不报告,大事先摆平再报告,可等摆不平被迫报告时,局面往往已经难以收拾,丧失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时机。
3、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在石首事件中,在长达80个小时中,没有见到当地主要负责人出面,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可以说,当地政府所拥有的主动的最佳时机被自己给错过了,一下子把自己的工作变得被动。6月23日,荆州市委书记承诺,提高办案层级,彻查石首事件,包括查明涂远高死因和永隆大酒店背景。而这些,正是17日晚上事发以 4 来,死者家属所要求的,也是当地民众和外地网民所期待的。这个表态是不是晚了点?前期石首政府和警方似乎急于尸体送殡仪馆火化。我们终于听到荆州市委书记的表态了。但是这个表态晚了点。
瓮安事件女中学生溺水而亡以后,原县委县政府有所忽略,没有认识到当时整个县城已经是传说谣言很多了,没有及时地向群众说清楚女孩死亡的真实情况,以致整个县城民怨沸腾,县委书记浑然不知。事情闹出来以后,特别是省委书记石宗源书记到达瓮安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还通过各种渠道向群众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就迅速地平息了各种传说和谣言,获得了群众的谅解。
现场看不见主要负责人以致惹出乱子的情形过去也出现过。例如,在安徽池州事件中,市委书记何闽旭(当时已经被任命为安徽省副省长)没有到场,四处寻找不见其人。事后查明他是跟情妇跑到九华山去了,在温柔乡里逍遥。再如甘肃陇南事件(涉及征地拆迁)中,当时的市委书记也退避三舍,不敢与群众见面。
云南孟连事件之后,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总结说,现在交通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反而和群众交流难了;干部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的水平反而降低了。他形象地比喻:母乳喂养不仅考虑到营养,也能零距离接触培养母婴感情,干群关系同理。
4、不当使用警力,使问题扩大化。
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 5 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在一些基层政府的各种预警制度设计上,要么是无视民情民意,要么是把民众的一举一动都当成“敌情”。从危机处置技术上说,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出发点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暴力压服,这必然致使冲突一再升级。
综观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以及一些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1、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预警机制。制定预防工作体制,完善处置机制,处置预防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应急预案才能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了解”的“四早”预防机制,完善预防机制,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避免公安 6 机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又要避免被动应付,无所作为,要分工明确,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职责不清、信息不灵、反应迟钝、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新阶段处置群体事件的六大原则。
第一,“现场第一”原则。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获得“瓮安事件”信息的第一时间,指派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崔亚东赶去现场,靠前掌控。崔亚东与武警总部副参谋长薛国强、省武警总队队长周爱民在现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出手清场;石宗源随即率领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武警总队、省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领导,冒着呛人的余烟进入现场,深入居委会,走向街头,走进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党政干部作风,连续工作16个小时,掌握了大量引爆“瓮安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随即果断出手一系列处置方案,稳定了民心,控制了局势。
第二,“就事论事”原则。“瓮安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定性为“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冲击党政机关。省委书记率省委多位常委亲赴现场了解事件真相,调查引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弄清情况以后,对事件性质判断发生逆转,于7月3日迅速启动干部问责制。
第三,“信息公开”原则。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及时公布多少,以后随着对事件调查了解的深度,用滚动方式随时公布,让人民群众 7 充分享有知情权。
第四,“反思自责”原则。数以万计的群众大规模聚集事起,首先查找党委、政府自身的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事件”现场,三次向瓮安的老百姓鞠躬道歉,真诚反思自责,得到人民群众和舆论的谅解,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五,“问责制”原则。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迅速启动问责程序,罢免失职、渎职的事发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官员。贵州省委处置“瓮安事件”的过程中,敢于正视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局主要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迅速启动干部问责程序,按组织程序进行罢免,为中国处置类似群体性事件做出了榜样。
“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几乎在第一时间启动干部问责程序。7月3日,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县公安局政委等领导干部被免职,随后对黔南州委书记的职务作了调整。瓮安县纪委、县监察局查处了39名与“6·28”事件负有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
第六,“慎用警力”原则。必须慎用强制措施,不可动辄就把公安干警推到矛盾冲突第一线,用强制的甚至专政的手段去对付反映合理诉求的人民群众。否则,只能把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逐渐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使“鱼水关系”演变成“水火关系”。从2007年到2008年“6·28”事件爆发,瓮安县公安局为处置矿群纠纷、政府征地、拆除违章建筑等群体事件,较大规模出警十几次,8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加剧群众同政府和公安的对立情绪,酿成一波又一波的群体事件。
党和政府处置群体事件不能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甚至冲突,在“妥协”与“强制”之间拿捏分寸,该“柔软”要“柔软”,该“强硬”的要“强硬”,这是领导科学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现实工作呼唤必须尽快提高领导艺术。
总之,完善各项机制、切实提高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创造一个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社会长效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建设。只有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运用多种综合治理方法,才能构筑一个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有效、可行、完备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有效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加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最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进程。
第五篇:公务员面试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公务员面试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上各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加上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有时难免出现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以致造成某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无疑要最先面对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在政法干警招录工作中,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无疑会成为面试考试的重中之重,为此,京佳公考研究院面试专家就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从理论和具体应对策略上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理论阐释
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由于正当性的利益之间出现严重的分歧且不能通过司法的途径予以解决,而通过非法聚集、串联、围堵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冲突行为。狭义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而侵犯了某些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当此正当利益的诉求缺乏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时,经过策划和酝酿而采取聚众共同实施的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罢课,绝食静坐,与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对峙等形式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行为。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中所涉及的主要是狭义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有:
(1)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
(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对抗化;
(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7)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
(8)一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
(二)应对原则与思路
(1)民事纠纷
答题原则及思路:
1.及时介入。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力争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2.坚持疏导。晓之以理,示之以害,动之以情,彰之以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注意与群众的沟通,要耐心、真心听取群众的合理要求和建议。决不可简单粗暴、鲁莽行事,更不能随便动用专政力量,激化矛盾。在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疏不可堵”。正确判断事件性质,严格掌握政策法律界限,讲究策略,把握时机,抓住重点,因情施策,积极化解矛盾。在处理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矛盾双方基层干部、党员群众和在当地享有威望、德高望重的人士的影响作用来做调解工作;二是要迅速查清突发事件的重要人物并予以重点控制,使其活动受阻滞,事态不会继续扩大,同时要避免有人借机激发矛盾;三是要准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采用教育疏导的方法,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3.依法处理。严格依法行政,绝不能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
4.做好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善后工作。并引以为戒,总结经验教训。
(二)群众性上访事件
答题原则及思路:
第一、设法控制事态发展,平息群众情绪。
第二、态度诚恳。待人真诚。
第三、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遵循“三先”、“三稳”、“三隔”原则。“三先”:1.先倾听群众呼声;2.先检讨工作上的失误:3.先顺应群众的感情趋向;再予以引导。“三稳”:1.稳住大多数;2.稳住群众代表;3.稳住事态发展。“三隔”: l。将上访者与围观者隔开;2.将矛盾的双方隔开;3.将上访人员与随行车辆隔开。第四,观点要讲清,政策要阐明,特殊情况处置要果断。
第五,紧急情况要随时向上级汇报。
(三)试题分析
1.村里有两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械斗事件。作为村支书,你如何处理?
【思路分析】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村支书,你面对村中邻里两家因为宅基地发生械斗的问题。解决此题,首先进行角色定位,然后根据具体场景详细作答。
【参考答案】
作为村支书,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村支书是身处一线的基层领导,是全村的核心,是村民的主心骨。面对械斗事件时,要沉着冷静,妥善处置。首先我会立即带人去现场,把
事发双方分别拉开,平复两家的情绪,争取做到无人伤亡;然后分别听取两家理由,做好两家思想工作,进行调和,调和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如调和不成功,我会建议他们采用法律手段解决此事,禁止再次发生械斗事情,否则从严治理。
维持村里团结和睦是每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一定会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真,维护农村的一片和谐。
2.假如你是一名公安干警。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受到罪犯家属和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攻。此时你怎么办?
【思路分析】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一名公安干警,面对突发性被围攻,首先必须沉着冷静,然后设法化解矛盾,说明事实,摆脱困境。
【参考答案】
执法人员被围困,的确是件尴尬的事情,但我相信是群众不明真相所致,我将努力运用情理法来劝退群众,摆脱困境,并了解情况,以便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首先我会保持冷静,努力平复围攻群众的情绪。向他们宣传政策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保证自己情绪稳定,不能激化矛盾;如果围攻群众还是不能转而支持我们,我会尽量与他们僵持,让同事趁机离开现场向上级汇报,以便增派援手;以此为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此类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一名公安干警,手中的权力是为了人民的安危。是为了保一方平安。如果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就要怀着为民的心。解释好造成误解的原因,化干戈为玉帛。
3.假如你是某地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现在有大批群众情绪激动进行上访,要求解决问题,你怎么处理?
【思路解析】 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一名信访接待人员,面对群情激动的群众上访,首先必须热情接待,然后设法平复群众情绪,进而了解情况,作好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作为一名信访接待人员,面对群情激动的群众的上访,首先我会热情接待;然后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群众情绪;由于上访的群众很多,待群众情绪稳定后,我会要求他们选出自己的代表,然后重点作代表的工作,进而认真倾听代表所反映的意见并仔细记录相关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会及时汇报领导或转到相关部门;然后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极力安抚群众。如果群众情绪难以平复,有可能造成现场混乱,我会及时通知公安部门或单位保安部门派人到现场维持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为解决群众反映最热切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