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时间:2019-05-14 15:0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第一篇: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社会状态。也就是指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

第一层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产归根到底就是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所需的资料,最初的人类也是从自然界中来,而每个人最后要回归到自然界中去,因此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所需的资料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就是要遵守自然的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否则我们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二层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从人际关系看,在全体人民之中,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全体人民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我们自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才是一个和谐的人;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在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方面,应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低碳生活,倡导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诚信友爱、宽厚包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三个层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首先是需要社会有规范: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体制机制要完善,社会法律要建立健全,社会道德要规范。1

其次要引导人们遵循社会规范。如果社会通道是规范健全的,但是人们不在规范的通道里面去行为,这时候社会是无序的,无序的社会肯定是不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社会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占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社会,而且这些矛盾由于不是处于对抗和冲突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民主的、自我调解的非对抗形式解决,因而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第二篇: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社会各界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开讨论,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关系等均提出了不少有理论价值的观点,尤其在这次的“两会”结束后,领导们更是开展“五个什么样”的研讨会,显示出领导阶层对下一个“十二五”计划内容的高度重视。现在我就“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我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或标志

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有关论述,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

1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四是要加强社会治安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我是比较认同的。

三、现在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

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还有垄断性行业,它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是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四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社会成为中国新的主题。

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讨论的一个重点。从个人来讲,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最基本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先富起来的人或者说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政府来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方面。还应该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理想的社会 社会的理想 ——浅谈理想社会及相关理念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1.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2.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1.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2.社会结构合理

3.社会秩序规范

4.社会运筹得当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3.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4.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的类型

(一)协和万邦型:如《尚书尧典》的描述是“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的描述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则描述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描述是对当时理想社会秩序的具体勾画。这一类型,带有明显的普世思想。

(二)小国寡民型: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所以,老子构想的是“小国寡民”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原始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要形成和谐人格,要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不仅人与人要和谐,而且人与自然更要和谐。

(三)兼爱型: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的理想社会方案。提倡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是一批有能力的贤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否定等级制度。这一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四)小康社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小康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之一。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礼仪周到的社会。

(五)大同社会型:“大同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比“小康社会”更高的公有共享,即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里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的延续过程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无不体现出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理想社会模式。

二、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一)平等者公社型:在古希腊斯巴达,作为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来库古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一是平等,二是集体主义。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实行土地平均、消灭商品货币,人们集中在军营里过集体生活,通过对公民教育、训练,使他们成为公社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和螺丝钉,为公社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

(二)理想国型:柏拉图描绘的“理想的”或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归结点是“公正”,公正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他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的“理想国”构想。

(三)优良城邦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开宗明义表明国家必须追求“最高度的善”。他所指的善可理解为外物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各个方面的和谐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社会。

(四)罗马民主共和制型:古希腊之后,随着城帮制时代的衰落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兴起,在继承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的基础上,罗马斯多葛派产生了自然法思想、人精神自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罗马帝国创造了较为发达的民主共和制。罗马民主共和制正是当时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五)社会经济秩序型: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和谐问题作了研究。他从社会的经济自然秩序论证到社会政治及其他生活的自然秩序,认为通过经济的自由发展和竞争,可形成协调的社会经济秩序,可以形成社会经济生活和谐。他认为:在自然的经济秩序下,国家只起“守夜人”作用,政府职责只在维护国家、社会安全,举办公共利益的事业和设施。基于自然秩序思想,斯密还认为:社会和谐

既包括社会经济有序,也包括社会政治有序。然而,自由经济的“自然秩序”自然会引导资本所有者在为自己的私利活动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增加社会福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

(六)空想社会主义型:作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主要有:

1.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他针对16世纪初期的欧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的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提出了“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3.另一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曾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就是以“新和谐公社”命名的。

4.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明确也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以及全体人的和谐必须得到保证”。“人类每一代的能力的总和与它的需要的总和永远是一致的。如何使这种总的一致和每一个个人的能力与欲望的不相等互相和谐,这就必须是社会的任务。”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和精神要素(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文化)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与矛盾,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社会要素间相互协调,兼容共生,达到平衡,什么时候社会就往理想方向发展。理想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多元选择和自由,引导共同发展方向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各类社会要素互相制衡而又互相促进的经纬交织的理想社会。

(二)社会结构合理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社会模式更为理想。

(三)社会行为规范

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四)社会运筹得当

所谓“社会运筹”,就是“社会整合”,即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用自如,运筹决胜。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易经》六十四卦中,首卦为“乾”,文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的是天道变化中,万物各自遵循着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保持着合和的关系,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办事顺利,吉人天下。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史书对“和文化”的最早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关于“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根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

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

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相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1.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传承,是在应对改革开放阶段性特征中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说到

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的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

2.时代背景

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而概括出来的。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等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甚至于剧烈变动,国家引导得好,处置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进入中等发达的阶段。但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失调,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频发,以至出现徘徊倒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再翻两番是完全可行的。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和谐社会。现在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有利于把力量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有利于我国的持续发展。

(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与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四)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应在已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在研究“五个统筹”的内在机理上下功夫,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3.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4.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当前,总的来说,我国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的公正程度与和谐程度还不够理想,有些方面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社会关系本身来说,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以免酿成大的事端。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篇: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开放经济,完善社会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惊叹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奇迹。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厚,可谓硕果累累,从宏观上看,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即为基本民生建设。因为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各项相关社会建设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逐步推进、落实。

所谓基本民生,就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的主要民生领域。就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基本民生应当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与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也就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1中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人民的最基本需求。本文主要从民生建设领域着手例举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三方面基本民生问题的现状,并分析相应民生建设领域政府出台有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一、全民医保制度

在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根基。在不同社会事业领域,社会建设的模式应当有所不同。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机会结构,需要更多地重视公平。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经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0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别降低为9%和5%。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策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教育是中国的未来,在教育建设方面,我国仍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为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体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的匮乏、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还体现在城市的择校问题上,城市中少部分的学校集中了相应地区绝大部分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造成学生报考目标集中,引发应试学生应试教育高分数、录取高择校费等教育问题。

教育内容过度注重于书本也是中国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前文所提及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为了保证更优质的升学率,以吸纳更好的生源,各学校的教育内容过分重视书本,应试教育的形式化没有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

但在近年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进入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阶段。逐渐达成义务教育免费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的共识。提出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彰显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直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加快节奏的决心。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2011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相比2010年增长14.6%,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是中国普及全民教育,发展优质教育的根基。

三、住房与社会保障体系

住房问题近期已经成为社会反响巨大的社会问题,以南昌地区房价发展走势为例,南昌楼市在2000-2007年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在2008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震荡、楼市反复的困局,在之后的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房价筑底之后的强劲反弹,并持续一路飙涨。南昌楼市近十年的走势基本代表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近十年的房价走势,房价过高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居民买不起房子。

中国政府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多次出台楼市调控措施,其中,2009年7月首套房贷款利率7折回调至8.5折,成为楼市新政转折的一个分水岭。国家在2010年4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俗称“新国十条”政策),与此同时,政策调控还打出了组合拳:央行3 次加息、6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购房优惠利率被取消、房贷利率上涨,严格首付比例、限制二套房贷„„直至2010年4月,我国首个限购令在京正式出台,上海、广州等几十个大小城市递次跟进,2011年1月21日,南昌房产限购令出台,房价涨势才被基本控制住。调控期间,房价并没有明显的下跌,虽然房价不再高速增长,但是经过几年疯狂的涨势,楼市调控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几年前的房价,仍然有大部分居民买不起房子。

从表面看,是房价过高导致需要购房者买不起,实质问题则是缺少对保障性住房与市场化房产供给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因此房产政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以此为突破口,促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除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问题之外,应当说,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从种类上看已经相对齐全,但存在着尚未实现全民覆盖、水平较低以及各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要注意到,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落实转移支付时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收入分配逆向调节效果。有鉴于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一是要继续扩大覆盖面,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三是要逐步建构相对统一的全国城乡保障体系,四是要提高社会保障供给的公平公正性,解决目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逆向调节问题。

四、小结

中国的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全世界有目共睹,加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建设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来,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重点提及,强调其重要性。本文选取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生建设领域是因为其所涉及的范围广、影响深,是当今社会矛盾主要集中的领域,切实的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关乎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在医疗、教育、住房与保障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从大局出发,权衡社会群体之间的利弊,慎重作出的改进举措。所以和谐社会民生领域的社会建设更被大家所关心与重视。本文即契合社会舆论关注重点,简要分析了中国社会医疗、教育、住房与保障方面的社会现状,并根据各现状政府出台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得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仍然面临挑战,中国政府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的结论。

第五篇: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了深入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我在福州市范围内随机对108人进行了调查。

l超过五成的人对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

调查表明,除了7.4%的人的认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一般以外,92.6%的被调查者都对和谐社会的举措非常满意.而对于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12%的被调查者对实现和谐社会很有信心,47.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有信心,36.1%的则认为一般,4.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信心。

l对于政府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感到满意

结果显示,50%的人认为政府能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36.1%的人认为能解决部分问题,12%认为政府的作用一般,1.8%的人认为基本不能解决.从被调查者口中了解到,大多数的贫困人群现在都有保障了,特别是一些老人和残疾人,现在政府都有补贴.一些农村的老人也都成了城市户口,每月都有钱拿,生活都不成问题了.l“看病难,看病贵”“执法公平性”社会问题严重

在调查的108人中,有75.8%的人认为看病难,19.4%的人认为比较容易,4.6%的人认为看病容易.而认为看病难的只要原因是收费太高.其他的原因还有医德医风差和医院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但被调查者对于政府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公平性的满意度不佳。62.5%的人对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公平性不满意。调查者表示部分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状况都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一些显失公正的案件,对于一些身陷腐败的司法人员,他们都表示不满。从他们的愤愤不平中,让我明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国家公器,作

为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保障,司法机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一旦司法机关自身出了问题,人们就很容易丧失对自身权利保障的信心,丧失对社会公正的信心。l生活幸福划入和谐社会建设调查范围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生活幸福”的调查基本可以从收入、就业、居住状况等方面观察出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在108份调查表显示:在评价生活幸福程度方面,1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43.5%的人认为生活比较幸福,37.1%%的人感觉一般,8.3%的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所有调查的问题中最满意的,有15.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和周边的人相处很和谐;77.7%的人表示比较和谐,6.4%的被调查与周围人的相处不和谐。44.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表示比较满意。对于个人收入和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25.3%和31.8%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伟大事业。调查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调查也是微不足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神圣、任重道远。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美好社会理想就会变成我们中国最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现实。

另附和谐社会建设调查问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学院组织我们学生开展和谐社会调查。希望您可以认真填写本问卷,请在您认为的选项上打[√]。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1.您对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感到满意吗?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2.您对您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3.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 B.基本正常 C.形势较好 D.不了解

4.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5.您对目前您的居住状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6.您对当前房价是否满意? A.房价太高 B.房价偏高 C.房价适中 D.房价偏低

7.您对当前食品安全的问题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8.您觉得现在看病容易吗? A.很容易 B.比较容易 C.一般 D.不容易

9.您觉得当前医疗机构存在哪些问题? A.收费太高 B.医疗条件差 C.医德医风差 D.医院之间差距大 E.其他

10.您对当前中小学校的收费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1.您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2.您对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公平性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3.您认为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畅通吗? A.很畅通 B.比较畅通 C.基本畅通 D.不畅通

14.您对政府处理环境污染觉得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5.您认为政府能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吗? A.能解决 B.能解决部分问题 C.作用一般 D.基本不能解决

16.您认为现在社会上的道德风气怎么样? A.良好 B.一般 C.不佳 D.恶劣

17.您认为爱心捐赠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A.应该支持公益活动 B.一种形式,无关紧要 C.一种欺骗手段 D.没想法

18.您认为您和自己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A.很和谐 B.比较和谐 C.基本和谐 D.不和谐

19.您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幸福吗? A.很幸福 B.比较幸福 C.一般 D.不幸福

20.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信心吗?A.很有信心 B.比较有信心 C.一般 D.没有信心

下载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3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张勇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院社会工作系从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来看,一是经济要繁荣发展,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偏重......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压倒一切的,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从两亿下降到现在的两千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是举......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人大代表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许多人大代表都从不同角度把体现社会公平......

    如何解决社会舆论监督与和谐社会

    如何解决社会舆论监督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是,要弥补前段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就为舆论监督节目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