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材料3

时间:2019-05-14 15:2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学复习材料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复习材料3》。

第一篇:社会学复习材料3

在此声明:社会学考试重点,本材料不是绝对的权威,如有不全,敬请谅解,谢谢合作

社会学六~十三章复习资料

1、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2、社会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2)内群体(我群)与外群体(他群)(3)所属群体和参照

群体(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6)小群体和 利益群体

3、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个群体采取行动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与群体规模成反比,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它能够采取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4、初级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和伙伴群,主要特征是关系密切、人数少、互动频繁。

5、家庭:最基本的初级群体,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的一种首属群体。

(1)家庭的历史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2)根据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以把家庭的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几种类型。(主义区分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3)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其典型形态为只强调夫妻关系的夫妇家庭,庭,是由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形式。

6、社会组织狭义的定义: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7、社会组织的特征:(1)具有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2)组织成员角色化

(3)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4)具有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制

(5)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8、组织的正式结构:(1)直线制结构(2)职能制结构(3)直线参谋制结构(4)直线职能参谋制结构(5)事业部制结构(6)矩阵结构

注意:随着现代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内部管理的专业化,事业部制结构和矩阵结构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A.事业部制结构:在最高领导层集权的基础上,按业务分类设立若干从事不同业务的失业部门,各个失业部门在最高领导层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总体决策下,分别实行相互独立的领导和管理。

B.矩阵结构:又称双锥式组织结构。在“直线----职能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横向的领导关系。即纵向按“指挥职能”的领导关系和横向按“计划----目标”的指挥关系,二者纵横交叉形成矩阵。这种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类是位完成某项专门任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任务小组。该类小组一般指定专人负责,等完成任务后,小组成员便分别回到原来部门。

9、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每个行政人员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

(2)行政组织遵循等级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的管理和监督

(3)明确的规则控制和规定了固定的程序,体现了严格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4)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按个人的好恶行事

(5)明文规定的薪俸、奖惩制度和晋升制度亲,记得要给好评哦!

◤㊣↖あ太阳的光芒↗℡◢倾情奉献

(6)采用公开考试的形式

10、社会制度:

(1)概念:是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人们为调整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和形成,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2)特征: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复合性

(3)社会制度的分类: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

A.本源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和婚姻家庭制度,前者指指有关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定体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后者指有关婚姻活动、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和生育等方面的规定。

B.派生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

11、社区

(1)概念: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2)从辞源学上看,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来自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英文本译为《 Community and

Society 》。在中国该书被翻译为《共同体与社会》、《社区与社会》或《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3)社区的基本要素:

五要素说: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

书本上关于社区的基本要素的观点:(1)共同的情感联系和价值的认同(2)共同的地域空间(3)经济活动及共同利益(4)一定的人群

(4)社区研究的例证: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小城镇研究

林德夫妇的《中镇》1929

(5)社区的类型:A.横向维度的划分: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

B.纵向维度的划分: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发展中社区与发达社区

(6)社会学研究方法:

微观社会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将社区作为一个微观单位,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和观察方法,观察和记录社区内各种活动的表现和特征,然后分析和理解各种行动之间的联系以及支撑这些行动的价值观念和动机结构。该方法包括人类所提倡的“田野作业”或“田野工作”,社会学的“典型调查”、“解剖麻雀”

12、个人社会化

(1)概念: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不断调试,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联系纽带。

(2)实现社会化的生理基础:A.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B.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C.较强的学习能力D.人有语言能力

(3)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4)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13、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1)【美国】库利的“镜中之我”

A.1927年,库利提出“镜中之我”的概念

B.他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确认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镜中我”不是我们实际上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和评价。相反,它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

C.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或者设想他们对我们打算将要采取的行动可能作出的反应,我们就能够对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行动作出评价。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A.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主我”和“宾我”,“重要的他”和“概化的他”

B.我们通过象征符号与他人进行交往并进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

C.每个人都有两面,即“主我”和“宾我”。“主我”是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一连串自发的需要和欲望,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自我。“宾我”则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D.作为“主我”,一个人只想尽快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而“宾我”则会抑制住“主我”的一时冲动,“自我”则是二者的统一体,实际上是两者之间互相冲突和协调的永不止息的过程。

(3)【奥地利犹太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A.精神分析学说:“本能冲动”、“自我”和“超我”,1899年《梦的解析》

B.就个性层面而言,自我包括彼此不同的三个组成部分:

a.“本能冲动”(本我):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贯穿一生,是完全无意识的一种状态,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是我们自身理性的部分,他交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大部分是有意识的一种状态,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可以被看做是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它通过自豪感和羞耻心发挥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受到社会准则、社会规范和禁忌的约束,大部分是无意识的状态,遵循“道德原则”和“至善原则”

C.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试的过程。

D.“本我”传递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又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而“超我”则决定着自我的实现,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完美的生活。

14、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社会条件:家庭(最为重要)、学校、工作单位、伙伴群和大众传播媒介

15、毕生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从人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经历了成年、老年直

至人的死亡,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16、社会互动:

(1)含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2)类型:A.按参与互动人数规模:人际互动和群际互动

B.按互动双方的接触程度: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

C.按互动的组织性程度:有组织的正式互动和无组织的非正式互动

D.按互动双方的利益关系:对称性互动与非对称性互动,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调适、模仿、暗示、感染等形式

17、集体行动,又称集合行为

(1)含义: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2)特征:A.参与人数众多B.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C.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性,有相互模仿的过程D.持续时间较短,发生较突然、消失也较快。

18、集合行动理论(主要用几种理论分析相应的案例,考试的重点)P234

(1)斯梅尔瑟的加值理论(价值累加)

A.集体行动实质上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B.影响集体行动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的信条、突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机制。这些条件一旦全部具备,集体行动就必然发生,故称加值理论或六要素论。

(2)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突发事件面前常常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即惊慌失措,从而在行动上出现“还原现象”,并且相互模仿。人能通常会本能的模仿,从而保持与多数人的一致,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发生。

(3)勒朋的感染理论

A.该理论认为参与集体行动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

B.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群众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在将要发生集体行动的群体中,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种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C.通常,在感染机制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效果。

(4)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A.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时间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效仿和遵从,从而产生集体行动。

B.紧急规范作用理论往往将集体行动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5)科尔曼的控制转让理论

A.反对将集体行动视为一种非理性行为,认为集合行动的参与者都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则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转让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效益。

B.转让行为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即可能发生集体行动。

(6)匿名理论

19、集合行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群众行为:又称未经组织的集体行动,如骚乱与**

(2)大众行为:又称分散的集体行为,如时尚、谣言与恐慌

20、社会运动

(1)基本特征:A.总是伴随着独特的信念、理想。是区别于集体行动的标志之一

B.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的组织行使,也是区别于集体行动的标志之一

C.社会运动都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行动

D.社会运动持续的时间都较长

(2)类型和形式:改革运动、革命运动、抵抗运动和表意运动

21、社会分层的定义: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社会分层的定义2:根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程艳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2、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他把阶级和阶层分解为三个彼此不同但又相关的单个方面:权力、财富和声望。

23、社会流动

(1)概念: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现象。广义上的社会流动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指个人职业的改变。

(2)类型:

A.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纵向流动)和水平流动(横向流动)

a.垂直流动:指一个人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因而又可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b.水平流动: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a.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以

个人最初的职业为参照的起点,以最后的职业作为终点。b.代际流动:又称异代流动,是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以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以子女刚成年、初次就业时的职业与父母当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

C.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和形式: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a.结构性流动: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社会结构某些层面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流动

b.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

D.复制式的社会流动

24、越轨:

(1)含义:越轨是指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和制度性规范的不遵从。

(2)特点:A.越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没有越轨历史的社会人。如上课时偶尔不遵从课堂秩序,过马路时闯红灯等,社会上的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的违反,都属于越轨现象。

B.越轨是一种高度具体的和相对性的现象。需根据具体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C.越轨是一种高度相对性的社会现象并不等于否认判定越轨的普遍性法则的存在。越轨并不等于犯罪

D.越轨具有某种社会建构性,建构越轨的目的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持

E.既然越轨具有某种社会建构性,那么这种建构行为的背后必然有权力和阶层因素的作用。

F.越轨是社会变化和进步的重要动源,几乎所有推动社会变化的积极力量首先总是以“越轨”的面目出现。

G.越轨者不仅仅是个体,而且还可能以群体的方式出现,(3)类型:A.违法行为

B.违规行为:最常见的类型,如标新立异、穿奇装异服

C.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

25、标签理论

(1)那些被多数人看作是越轨者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被社会打上了烙印----那种把“越轨者”和所谓的“正常人”区分开来的社会耻辱标记

(2)贝克尔:社会群体通过制订法律规则,用在哪些与该法规发生摩擦或者相背离的具体人身上并称他为“局外人”。越轨者就是指那些被有效地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人;越轨行为就是那些人们以“越轨”称呼的行为。这样越轨不再被看作是某个行动自身的特征,亦非个人行为的特点,而被看做是他人执行法规、实行制裁的部分结果。

(3)莱默特: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某种越轨方式行事。这类行动大多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者是易于掩饰的。这种大量存在、人人具有且未被发现和惩罚的越轨行为都被称作“原初越轨”或“初发性越轨”。行为主体的越轨行为受到人们重视后,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且成为其自我认同的关键坐标,并且开始做出相应的举止,致使越轨行为在他们身上的不断延续和强化。这时的越轨行为就进入“二级越轨阶段”或者说“习惯性越轨”阶段。

26、社会控制

(1)定义: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狭义的社会控制,按照美国社会学家艾伯特•K.科恩的见解,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预防和阻止。

(2)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其目的是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3)类型:A.根据控制对呗控制者的价值和意义来分: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B.根据控制的手段来分:硬控制与软控制

C.根据控制的动力源及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来分: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E.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复习

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论述题要掌握的内容点(看书):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2.社会化

3.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4.社会分层

5.违规行为

社会学的定义简言之,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一、西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秩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基本假设:社会是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有秩序的运作。

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外来事物的介入,社会发展有向着秩序与平衡发展的趋势。

功能主义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稳定的、2、冲突论学派

基本假设: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整体中“天然”发挥职能的部件,而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并不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与支配,而非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瓦解,并从而获得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主要历史人物与成就

孔德(法国)将社会学的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在他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的学科名词,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

斯宾塞

英国19

其著作《社会学研究》(部分)曾被严复译成中文,定名《群学肄言》。

迪尔凯姆首次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社会事实(相对于自然事实而言)。

韦伯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深刻影响,对社会宏观结构有兴趣,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对社会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为科层制(官僚主义);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韦伯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在中国

严复/《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部分)/1902年

文化的概念与演进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全部或部分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或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或意义具体化的物质载体。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诸要素

一、精神形态要素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要素。精神形态要素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语言与符号

三、规范体系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五、物质文化

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价值挂念社会化(树立价值观,指点生活目标与理想);

规范/行为社会化(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公民训练及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1、基础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属于早期社会化,即“自然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Continuous Socialization):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社会资格的成年人的必经过程。

3、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对在基础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失败而未完全取得社会合格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或补偿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包括反社会人格的改造/半强制的补偿性教育。

个人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内在条件(人类生物学的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运用语言的能(运用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教育与影响):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2)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

3)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

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社会

社会的类型

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类(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群体类型

1.按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划分:初级(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次属/二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与成员群体相对,用以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用其标准来评价个人行为或

社会现象;

家庭类型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为:(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2)主干家庭(stem family);(3)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城市社区

都市社区,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集镇社区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标准(三项理想事物):

财富──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不同标准的分类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社会现代化(简称“社会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概述违规行为(又称:越轨、离轨、偏差、偏离行为/ Deviance),狭义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较为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并被加诸标签的行为。

特点:

1、相对性

2、违背重要的社会规范

3、多数人不赞成行为

4、违规程度及惩罚取决于所为违反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程度。

违规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解释:

A、(罗伯特·K·默顿)社会反常状态(失范)理论:创新(发明);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革命)。

B、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C、标签理论

论述需掌握:这个就是今天考的论述这一,还有一个是李刚的案例,答疑视屏里有

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17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转移到新兴的资本者手中;

产生了大量小农经济不能产生的社会组织;

自由意志推动科技的发展

商品生产推进世界贸易的产生与竞争加剧;

宗教权威逐步弱化;

法律功能由维护特权阶级向调节经济活动转化。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欧洲社会从重身份的礼俗社会转化到重契约的现代社会。

二、社会学创立的社会需求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生产力的鼎盛,但繁盛的工业发展背后,阶级矛盾深刻对立。农民、手工业者及小私有者在大工业发展冲击下大量破产。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工人斗争与起义风起云涌。

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想国”的现实图景深感失望。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社会菁英试图以“社会组织规律”来重建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变革对社会学理论的需求

社会秩序动荡、阶级矛盾深刻对立的欧洲,对改善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产生现实需要。

三、学术及理论背景

(1)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等在天文、地理上取得的成就,对宗教传统的世界创立学说产生冲击。伽利略在数学及物理上的成就引导人们对宇宙形成全新的认识。

牛顿的超然学术成就为科学奠定新的发展希望。

自然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进化论。

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传统思辩理论与定性描述中脱离出来,将社会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

(3)前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学科正式诞生之前的社会研究通常被称为“前社会学的理论”。这些前社会学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社会观思潮,直接推动了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基于之前的自然、社会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2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2)

1.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3.社会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视角

4.文化相对主义或者种族中心主义

5.社会化的概念、类型

6.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7.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扮演的含义

8.社会互动的理论

9.初级社会群体

10.社会分层中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2、名词解释

社会整合社会分化p213社会舆论 p279

社会分层p220社会组织结构p148社会失范p286

镜中自我p56角色模式 p356群体意识 p282

应用社会学p17家长制 p166种姓制度 p230

制度化逃避

3、问答题

(1)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p178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P33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P330

(4)时尚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时尚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P85-86

(5)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是什么p364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什么?p43

(7)集体行为的成因是什么?p82

(8)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是什么?p144

(9)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p124

(10)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p131

(11)社会控制的功能是什么? P2704、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异同.并就你个人观点说明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更好地实施社会保障。p335

(2)试述科层制在结构与运行机制上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P170

(3)请说明社会舆论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P280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変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オ是文

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4.非物质文化其中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有先后之分,社会制度首先变革,其次就是风俗、民俗。(lg:-个人到一个新的坏境首先适应地方规矩和地方方式,但是价值观念很难融合。)

七、社会化的含义:(老师PPT)

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内涵和角度只是学习。

八、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A.新生儿不断发展其生理潜能的过程,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B.农业社会,社会化多事在家庭中,通过长辈传授进行的。而且内容简单,变化十分缓慢。

C.现代社会,科学化的发展,使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成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前提和条件。

D.学校教育成为生活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形式。

2.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A.社会范的学习,是个体増强社会性、适应社会生活的必修课。

B.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属于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C.价值观念是行为及其目标的基础,社会规范是选择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的标准。

D.个体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文化渗入人的意识并内化、养成的社会性过程。

3.树立社会生活口标

A.人的最初追求是满足生存需求而在生理方面是和安全方面的追求。这是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去目标。

B.社会化的更重要任务,提高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善、对丰富精神文化成果的享用、成就未來事业等高层次的追求。

4.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A.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要求,表现其行为。

B.社会对每一种角色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即社会期望,它表明社会对处于各种地位的人所赋予的全力和责任。

C.角色不仅取决于行为期望,而且受到个人利益、能力、性格、周围环境的限制这就造成角色实践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

D.一个人能否恰当地扮演好自己角色,是社会化效果的最终检验。

E.个人主要通过地位获得和角色的学习完成社会化任务。

九、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十、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称为复式角色。

2・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置上时,他必须与其他一系列角色发生关系。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即所谓的角色集。(一个家庭可以组成角色集)

十ー、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牛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

角色。(出生是男是女,年龄)

B.口致角色亦称口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A.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众,因此努力用口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刚刚当选的班干部)

B.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照习惯行为去做。(做母亲具有的特性)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A.规定性角色只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及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警察、法官、医生、教师等)

B.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男人、女人、朋友、顾客等)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A.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与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企业家、经理等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的人等等)

B.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目的的角色。(志愿者,艺术家,教师,警察等)

十二、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就是通过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简单说就是社会互动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

十三、社会互动的情景:

1.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多人群体

A.两人群体最明显的性质是两个群体中的互动是直接的,其他性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B.三人群体有可能产生独立于个人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又有可能危及个性发展。这是区别两人群体的重大特点。

C多人群体:在很多人关系中会产生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复杂。这就有可能形成亚群体。

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景(根据目的的划分)

A.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B.工作情境主要包括商品交易、商业谈判、工作会议等。这种情境互动行为往往带有功利性、交换性、手段性。

C.社交情境属于宴会、舞会、郊游。人们交谈轻松。

3.工具关系、情感关系、混合关系

A.感情关系主要是学院关系或者亲密朋友关系,这种关系以表达情绪、联络感情为主要特征。

B.工具关系只构成关系的成员是以事业工作,这种职业目的为联结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关系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依据工具性目的而进行的。

C。混合关系是既含有工具性目的,又含情感性目的的关系。这种多以人情法则行事。

十四、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点:

a非人格化特征

b整体合理性和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c道德与非道德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a一定数量的成员

b特定的活动目标

c明确的规章制度

d完整的权力结构

e一定的技术设施

十五、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存在日常互动关系,具有心理文化认同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六、社会分层的含义:

社会分层就是根据获得社会有价值物的方式不同,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

十七、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从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变动。

十八、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制度特征:

a可重复性

b集体约束性

c自我维护性

十九、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

3.权威与地位结构

4.社会机构与设施

二十、社会控制的含义: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学习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是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二十一、社会控制的手段:

1.习俗、道德和宗教

A.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发挥着社会的控制作用。(习俗有好有坏)

B.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C.宗教是。种和神或者神圣物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2.政权法律和纪律

A.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组织体系,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基础。

B.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C.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和成员,促使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3.舆论和群体意识

A.舆论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B.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思想基础,是联系群体成员的纽带,它对个体意识起着改造和影响的作用。

二十二、社会变迁的含义

广义:社会变迁可以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

狭义: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重大变化

二十三、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和历程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A.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标志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国家生产方式。

B.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转移到西欧和北美取得成功,逐渐扩散。

C.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发展浪潮。

二十四、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先导)

3.以民主和法制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欧。(发展现代民主和建立工作是社会现代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4.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理性化是人们在明确行动口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根据口标所选择的最合适的手段,力求以最少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6.人的现代化(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有计划性等)

7.全球化。(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3.社会的定义

4.文化的含义

5.文化的特点

6.文化滞后

7.社会化的含义

8.社会化的内容

9.社会角色的含义

10.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1.社会角色的类型

12.社会互动的含义

13.社会互动的情景

14.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5.社区的含义

16.社会分层的含义

17.社会流动的含义

18.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9.社会制度的构成20.社会控制的含义

21.社会控制的手段

22.社会变迁的含义

2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历程

24.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下载社会学复习材料3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学复习材料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秋 社会学概论 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C.托克维尔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B.角色冲突3.从( 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2018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研途宝考研 http://nju.yantubao.com/zykzl?fromcode=2014 复习规划 第一、英语、专业和政治三科,我的英语准备的最早,而且自始至终都是我比较重视的,因为我的英语底子不是很......

    《 社会学概论新修》 复习笔记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三章 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

    社会学概论复习小抄完美版(已排版)(范文模版)

    社会学概论复习完美版选择题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自考社会学概论 复习精讲【2012新版】5篇

    社会学概论串讲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变革需要(直接根源关键因素)/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原理方法轮)/社会经验积累/社研究先驱奠定社会思......

    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 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人类传递、获取、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 2. 传媒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传媒研究中,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考察传媒与社会......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1 一 数字与意义 1·2 1.分析单元:所谓分析单元,就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常用的分析单元有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