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时间:2019-05-14 15:0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一、填空题:

1、根据社会交往的形式,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第二,培养角色意识)、(第三,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

4、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5、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6、制定/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景)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7、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梁漱溟)。

8、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求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安全的需要)。

2、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

3、“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4、“心理上的断乳”是青少年(心理上的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6、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谁提出的(芝加哥学派)。

7、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张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哪种控制(积极控制)。

8、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隐性失业)。

9、社会工作是指(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这是哪能种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需要:(答: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社会群体:(答: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3、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因素则是基于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4、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它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5、社会趋同论:(答:趋同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他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这两极对立面的运动,每种制度都吸收另一种制度的某一些因素。两种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四)简答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答: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保证社会学研究的高度科学性,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属哲学范畴,社会学是具体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后者研究社会现象即特殊规律。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由此看出,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什么“取消论”“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2、“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的不同观点。

答:“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作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3、社会制度的涵义。

答:社会制度是指:

1、第一个制度的用法: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的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在区别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性质的社会时使用。如资本主义制度等。

2、第二个制度的用法: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常在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等。

3、第三个层次的制度:指的是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是狭义的社会制度,代表某种规定的行为模式或办事程序、规则。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4、“五德终始说”

答:“五德终始说”是由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发展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立,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势力的统治地位。这种理论揭示了历史是变化的,且有必然的趋势,但它却把历史理解为一种循环的过程,陷入了历史宿命论。

(五)论述题

1、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定义二: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三:

①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一种行政管理模型,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②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④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简答题

1、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功能的外移。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完成的,而现在儿童的社会化则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得以进行的,即在次级群体中完成的。)

其次,初级关系逐渐松懈。现代社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使初级群体的交往时间和深度都在减少,仍然存在的一些交往活动也趋于形式化,人们的初级关系不如以前那样亲密。

某些初级群体解体。如邻里关系。(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以及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高节奏生活等因素导致在社会交往中,邻里交往减少,由同质邻里向异质邻里关系转变)

2、简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石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⑤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堕距)

3、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易斯·A.科塞、拉尔夫·G.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

(百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

4、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内的冲突: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个人所承担的集中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发生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角色承担着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虽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5、简述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它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为: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分层结构,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能够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3、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于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6、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需要,动机,信念,理想,态度)

7、简述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点:1.超时空性:身体的“缺场”代替了“在场”2.匿名性3.符号性4.松散性 5.自由性 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

一是空间属性不同:虚拟社区属于非地理性空间,实在社区属于地域性空间。二是共同体的属性不同。虚拟社区是一个“身体缺场”的共同体,实在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的共同体。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与重构;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影响实在社区。

8、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1、社会变革的需要: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英国“政治算术家”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并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其次 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这两方面经验的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9、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1、对人而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2、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3、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10、简述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个体,使之逐渐社会化。

1、家庭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往往就是个体的行为标准。

2、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通过日常的生活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影响中进行

3、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连锁性和反复性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会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角色。

4、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和权威性,它是一种定向教育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的血缘关系上,这远比师生之间的社会的爱来的自然、彻底、持久。

11、简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代表人物:滕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他们都看到了城市代替乡村的必然性,但是却带有悲观色彩

特点: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12、简述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多数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政治意识社会化、政治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实现方式: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日常生活习惯。(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内在机制(3)情感社会化。基本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惊奇。表达情感: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4)角色社会化。教导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

1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定义: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库利是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5、简述社会网络的特性

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2)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3)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4)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5)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视角。

(1)功能论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它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致力于研究: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2)冲突论

代表人物:米尔斯(1916-1961)、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3)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

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基本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自我形成;

2、运用研究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举例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这个答案应该不是唯一吧

例子:

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1、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

2、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3、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4、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家庭暴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

3、论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教化,接受教育

①家庭教育。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对个体施加影响。②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为社会目的而创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中的社会化带有半强制性和专门性

③同龄群体:是指由哪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如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 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迅速地向人们大量提供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 革的各种住处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很快地学到各种知识与规范。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第三篇: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肄言》。

2. 马斯洛 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道德是靠人们的 内心信念、社会舆论 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 外在控制 和 内在控制。

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7.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击了 神创论 和 目的论。

8.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9.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10.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而产生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社会交往: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3.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5.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

2.社会现代化有哪些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

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

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

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3.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

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

持。

4、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5.社会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有特定的目的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

十分密切

第四,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

为常有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2.试述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考查课试题

社会学概论(考查课)2011-2012年第一学期 试题

1.试以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你所了解的社会转型期的少数民族文化,比如,贵州“多彩贵州风”所呈现的苗族文化与原生态文化的关系。

2.试以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3.试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

4.试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现象及其内在的消费观念。

5.就QQ群的某些特点进行社会学的解读。

考查要求:

 开卷考试,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 从上述五题中选择一题;

 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 逻辑严谨、表述流畅、字迹清晰;

 字数不少于1500字;

 注明考生所在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5.(C)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B)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9.“后工业社会”论是(A)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23.(C)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25.孔德在(C)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6.“镜中自我”是(B)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托马斯

27.“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28.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29.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ABC)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自我实现

2.需要的特点包括(ABC)A.必然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4.人类生存环境包括(AB)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境

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AB)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第三信号系统

D.第四信号系统

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ABC)

A.人文区位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系统理论

D.结构分析学

7.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ABC)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人文学派

8.社会流动按照流动主体划分为(ABC)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集体流动

9.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

A.社会关系失调

B.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C.群体失调

D.地区失调

11.道德是靠(AB)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A.人们的内心信念

B.社会舆论

C.法律

D.规范

1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普遍性

B.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13.维科认为世界民族都经历了(ABC)的历史阶段。

A.神的统治

B.贵族统治

C.人民统治

D.氏族统治

14.社会保障包括(ABC)几项内容。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援助

1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ABCD)

A.政治原因

B.人口惯性

C.文化的影响

D.社会因素的影响

16.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A.个案工作

B.团体工作

C.社区工作

D.集体工作

17.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ABC)

A.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人口基础论

18.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

A.财富

B.声望

C.权力

D.职业

三、简答题:1.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的要素,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已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 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3. 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教科书 P295-297(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答: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18

5. 简述科层制的内涵。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70)

6.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P386)

7. 简述越轨行为的内涵。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越轨行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群体。P283

8.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P357-361 9.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的越来越相似(P390)

1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P338-339

11. 简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P167/169)

12.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的革新,全面的现代化。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的长远的追求,一个国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项任务。(P386-387)

13.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同上一个一样

14.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1。有利于个人成长2。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P56-57

15.简述社会舆论的特点。

1、现实性强

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P280-281

四、论述题:1.浅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辛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P330-331 2.根据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理论,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我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来说社会舆论分两种控制,制: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的意见时“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指这种情况,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对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的议论甚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这咱现象的发生;社会舆论未必部能对社会现象给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更是如此。这时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就是消极作用了。比如(看法请自己写)(P281)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P364)太多了

4.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来实现。

5.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人口问题的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人多力量大。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过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将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矛盾。(P301-306)

6.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的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正是因为如此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应该指出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控制更受到了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思想的侵入,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示的变化。而且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无论如何,人类需要量要道德,在当条件下,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274-275

下载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期末考试

    1、社会学: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含义):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

    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 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 3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

    社会学概论

    对科层制的批判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