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建设大民政、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指明了前进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目标,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富有挑战。应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来看,民政工作在社会民主进程中是探路先行者。在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政部门虽然是有些工作的指导机构,但是在指导和落实居民直选自治组织、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政工作推行民主政治方面发挥着重要地职能作用。
其次,从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来看,民政工作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而民政的大量工作正是协调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体现公平就要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而民政工作所担负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直接具体地发挥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
三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民政工作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民政工作在力促诚信友爱方面所从事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慈善募捐、婚姻登记、老龄工作、弃婴收养、敬老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力促社会诚信友爱的重要作用。
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来看,民政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人要素的主力军。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促进必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构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活力来自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性机制的有效作用。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而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民间组织管理、社团管理、行政区划等工作直接与构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息息相关。
五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来看,民政工作在规范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殡葬和婚姻管理倡导的移风易俗等,毫无疑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
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围”的工作理念。
二、以“求真务实”为要求,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以“自身建设”为手段。首先要加强各级民政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加强民政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要改革民政工作方式;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手段。
四、在具体职能工作中体现为:
1、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体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通过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2、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配套、衔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功效。一是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在提高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确保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针
对特困群众看病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打官司难等实际问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特别是针对当前很多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大病救助办法。二是建立和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为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探索建立重大灾情预警制度,落实各级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救灾装备建设,举行多种形式的救灾演练,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同时适应形势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应对自然灾害救助,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非自然和人为重大灾害的预警和应急能力,使灾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为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健全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以市社会捐助中心为龙头的社会捐助网络。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打响“慈善”品牌,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依法救助、主动救助,并发挥救助管理站的教育功能。
3、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改革,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由于优抚安置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影响着部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举爱国拥军的旗帜,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文化、卫生等优势,加大军地互解难题、互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安置工作的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和鼓励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
4、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体系。社会福利水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围绕老年社会福利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要建立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应该围绕已建成的“老年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如何更好的运转。建立起“星光老年之家”的有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把好事办好。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在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检查认定、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新路子,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针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
5、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一是社会团体和民非企业数量要增加;二是种类要比较齐全,业务范围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布局应愈趋合理,逐步形成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发展格局;四是功能要不断增强,民间组织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完善自律规程,提高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增强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6、另外,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引导规范群众殡葬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加强地名规划,逐步推行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努力为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篇: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既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好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必须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历史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村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和谐发展。一是提高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要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的各类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提高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充分体现村党支部领头雁的作用。二是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要通过党组织设置的创新,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适时把符合条件的党组织升格为党委、党总支,通过“强强联合”建立联合党组织,在新建企业和流动党员中及时建立党组织,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更加强大,人力资源得到整合。三是发挥农村党员队伍的模范作用。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改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结构。深入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联系村务、党员责任区、党员致富工程等活动,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
一要注重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科学发展的意识,加强市场经济新知识的学习,研究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身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二要注重引导,明确经济发展方向。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召开经验交流会、邀请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总结推广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辐射、带动农民群众跟着学、比着干,形成一户带一批,一点连一片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支部 协会”为依托,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三要注重盘活资产,搞活集体经济。立足长期“造血”,把脱贫的点子最终落实在有“造血”功能的开发项目上,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国道、省道两旁的村,可发挥交通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依法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土地开发或建设招商厂房,“筑巢引凤”,获取收益。边远山区的村,可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本地传统种养习惯、技术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各种种养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村级现有企业、商铺、鱼塘、果场等集体资产,改革和完善现有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开放搞活,增加收入。
三、推动民主建设的主导作用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民主治理机制,是保障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一要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明确界定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合理划分职权范围,促使村民自治组织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确保村党支部把方向、管大事,村委会实施具体工作,两者的工作有分有合,步调一致。二要进一步创新村民自治的领导方式。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变“管琐事”为“抓大事”,改“指令式领导”为“引导式领导”,由“以人治村”变为“以法治村”,引导村级各种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民“素质工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以案说法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树立大局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在依法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义务。
四、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基层党组织务必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深入群众,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要对群众的反映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使代表多数村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意见成为制定村党组织决策和部署工作的依据。要集思广益,主动让农民群众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二要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饮水难、读书难、行路难、住房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障能力。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党组织关爱。
五、维护社会稳
定的主心骨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农村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各类矛盾纠纷。一要完善维稳情报收集机制。通过设立农村党员治安联防岗、维稳信息传递岗等责任岗位,发挥农村党员情况熟、接触群众多、收集信息快的优势,及时收集并向村支部报送影响农村社
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开通民情通道,健全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畅通群众向村党组织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二要完善及时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机制。对已经上访的,采取村“两委”成员包案负责,及时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调处,妥善解决。对准备上访的人员,要实行农村党员干部“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切实做到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协助调处。三要完善化解矛盾调处机制。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开展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苗头。变上访为下访,采取入户调解、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把调解开展到户、深入到人。
六、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引导作用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和特征。营造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人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一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增强农民群众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要大力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勤创业蔚然成风。三要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户、和谐家庭、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老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老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老干部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创业者和奠基人,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发挥老干部工作,既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老干部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发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要素等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老干部群体人才荟萃,在他们当中有的曾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实干家,要积极组织他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他们人缘广、关系多的优势,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二、注重发挥老干部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1、在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时,可以通过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下去,又把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更好地反映上来,使之成为畅通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重要载体。
2、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做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基层。老干部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咨询点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推动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3、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
4、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发挥好老同志在家庭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好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谐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穿老干部在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家人。
三、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我们党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和谐伟业。广大老干部在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
辱观、关心和教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因为,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让这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讲传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一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他们深入到街道、乡镇、学校、社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二要继续组织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先锋”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三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员,努力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四、发挥老干部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老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政治经验丰富,在党内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一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给广大党员上专题党课或现身说法以及开展一些督导巡视等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自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干部监督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注意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
得砖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党风监督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行使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自觉反腐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总之,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集体、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这既是给老同志们提供了发挥余热、为社会再作贡献的机会和平台,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与要求,这不仅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四篇:浅论人大代表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浅论人大代表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金若水
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的推动者。作为人大代表,就应该主动担当好角色,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积极履职,有所作为,要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重要履职内容,要在“三个一”上下功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一要在推动民主发展中发挥作用。人大代表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参与和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认真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活动,积极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积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着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二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作用。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会带来一些经济利益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大代表要支持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要带头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提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使党委和人大常委会的决策部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思想特点开展群众工作,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三要在建言献策上发挥作用。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政策,人大代表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性、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党的路线方针能够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要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积极寻求让全体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发展硕果的对策和办法,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均等和平衡。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第五篇: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教化引导作用,在强国健民中发挥调节提升作用。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赖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和谐。
党的十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全民参与的宏伟工程,需要调动包括宗教界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道教是宗教的重要教派之一,道教组织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弘扬道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发挥道教作用是和谐进步的要求,加强道教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挖掘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是道教徒研究探讨的永恒课题。本文就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桥梁纽带作用
道教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体现在对事与人的沟通交流。和谐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我们道教活动的对象同样是以人为主体。道教,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无时无事不跟人打交道,她是沟通百姓的“天梯桥梁”,是联系群众的“蓝色纽带”。道教来无影去无踪,却神秘地实现“天地人”的统一,她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事物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融天地和神灵,实现人与神的有效沟通。道教祖师“老子”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道,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都有“道”的迹象可寻,“道”所存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宇宙观”或“自然规律。自从有了“道”的概念,这个世界就分两部分来认识,一个是可以用肉眼看见实的世界,另一部分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的虚无宇宙。道家就是传承这“有”和“无”的规律的人。怀化玉皇宫能将过去锦花园荒山茅草坡变成现在的神仙圣地,是神仙的旨意,是神明委托吴道长与道教弟子同广大群众信士结缘,共同建教和行教,这是“道的自然”,也是“道”的神秘之处。多少年来,全国各地道观根据、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举办内容丰富的大型斋蘸法会,设坛供奉神灵,为社会和百姓大众求福保平安。为庆祝“香港回归”,祈祷世界和平,祝福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2004年怀化玉皇宫举办“碧落仙桥”大法会,吴冬梅主持带领全宫道修弟子诵经礼忏,引领参会的上万名信士登上“仙桥”,晴朗的天空顿时映现出色彩绚丽的仙桥彩霞,信士们看到这一神奇,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立刻合手叩谢神明显灵,信士们十分佩服吴道长神通广大。三年前,溆浦玉皇殿举行罗天大蘸,蘸会期间科仪严明,启师后当地干旱数月的天气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当地群众一片欢呼“上苍降吉祥,人们有福啦!”今年九月,湖南省道教协会在怀化玉皇宫举办首届“罗天大醮”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高道同仁,香港、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等六个法事团的高道云集怀化玉皇宫建醮做法事,敬天祀祖,追悼救国烈士和地震亡灵,祝福人民安居乐业。事实证明,这就是道教文化与天地人神的相通,这就是道教的桥梁纽带作用。
2、教化引导作用
道教文化的突出特点“润物无声、济世度人”,道教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有关的法事和社会活动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与“通”的一致。这种“和”与“通”的一致就是我们现在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
其实,当今社会上许多不和的地方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开放,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享乐,随着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追求成功,越来越多的“欲求”不断扩大和升级,有的被“欲火”烧掉了“乌纱帽”,有的被“欲火”戴上了“脚手铐”,有的被“欲火”送进了“戒毒所”,“欲壑难填”成了现代人的“痛苦渊源”。为了摆脱“痛苦”,拯救“厄运”,有的来到寺庙和宫殿求神问卜,有缘人在求卜中接受了“道义”思想,毅然决然走进了道门,皈依道教,诚心修道。为什么?因为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道教祖师赠予了心灵深处的人生启迪,给予了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教予了战无不胜的处世哲学。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道教文化中“柔弱胜刚强”的进取精神,“不争之德”的处世哲学,“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物极必反、祸福转化”的自然规律等等,是醒脑、益智的“良方”。我们还发现:许多电视媒体播放有关道教题材的影片,如《聊斋》《封神榜》《魔尸王国》《蛇妖人妖》等等,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看,人们在休闲娱乐和学习中,潜意识中接受了道教文化的熏陶,起到了抑恶扬善、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教育作用。有的家长用影片的故事教育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有的企业管理者在有关会议上和文章中引用类似的事例引导教育人;有的同志将道教祖师的训诫“知足常乐”“和气生财”作为生活的座佑铭,立在办公桌上,挂在墙上,时刻警示自己。这种潜移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异曲同功的作用。多年来,我们怀化玉皇宫吴冬梅道长在行教中,始终本着行教、济世度人的宗旨,采用灵活的方式给信士讲善恶因果报应,讲阴阳生死规律,讲人与神的因缘,并著书《人生宝典》,以教化人心,净化思想,指点迷津,把和谐的美融入人们心灵,真正实现了“和”与“道”的渗透融通,实现了“和合共生”的有机统一。我们认为,这就是道教文化的魅力所在,是道教文化中“和”与“通”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三、调节提升作用
道教文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人体祛病强身,健康长寿有调节提升作用。历史事实证明:道教文化对民族的繁衍昌盛,人类的延年益寿作出了一定贡献。2004年“非典”,全国宗教界五大教派全力以赴,以各类斋蘸法会为载体,运用各教派经典法宝,消除“非典”的蔓延,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全。
随着科学的进步,城市人“高楼水泥生活”威胁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消除这种因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和谐社会建设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要求越来越高。道教文化主张通过养生修炼能够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久视。因为道教文化的“内养学”对人的健康长寿很有作用。道教的修持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服气、吐纳、服铒、辟谷、存思、按摩等等。有史以来,人们就通过入道修炼得以祛病强身、保命永年。据记载,南岳夫人魏华存习养生之术,对行气、食气、服气、炼气均有很高造诣,并兼习武艺。传徒王妙想、徐仙姞等人,其弟子个个武艺超常,缑仙姑能瞬间匿迹,并能与虎斗,用火叉刺瞎虎眼,驱杀猛兽,年八十,面色如少女。《南岳志.仙释篇》记载的名道107人,大都精于吐纳之术和拳械。
现在社会上仍流行一种说法“十个道士九个医”。事实上,我们不少的道长和师父们,“一杯水”、“一道符”“一剂药”就能对有关病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吴冬梅道长1964年就用七根火柴为丁四妹治好抽筋,用一杯清水、一把青草为彭月亮治好麻诊病;入道行教几十年,她运用传统医术给信士治好疑难杂症病人上万人次,被人们称为“活神仙”。
我们认为,道教文化对人体调节提升作用很有广泛性。目前,广大群众为了强身健体,除了登山活动外,还有一项广为喜爱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对实现强健体魄,调节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体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道家修炼养生就是讲“内丹”“太极”之术,“太极”就源于道家的思想。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道教太极强调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讲的是“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无欲以观其妙,内心以其清静”。道教修炼养生学和太极健身学一脉相承。
综上所示,我们的道教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游离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不是迷信,她利国利民,利人利社会,她的作用是明显的,是突出的,她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道教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许多“精华”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道教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期望上级领导加大对道教宫观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基础实、潜力大、过得硬的宫观建设,帮助解决建设中的财力物力问题,以夯实道教文化建设的基础;期盼加大对合法道教活动的支持力度,出台支持道家行教的具体实施细则,有效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以搭建道教文化建设的大平台;期待加大对道教皈依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教义讲座,培训道徒骨干,提高道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弘扬道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发挥道教作用是和谐进步的要求,加强道教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我们相信,将弘扬道教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道教文化建设的明天会更好,社会文明建设的明天会更和谐
道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佛教,但佛教源于古印度,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本土宗教,是儒、道两教,但儒教算不得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充其量只是一个学术流派、一种思想体系而已。所以,就宗教而言,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渊源最深的当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孳乳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谓“杂而多端”。最早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卜筮巫术,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术,再次是西汉之初的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代巫祝、方士的遗绪。古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候神、求仙等,靡不为道教所承袭。道教所崇奉的天神、地祗、仙人,莫不由历代相沿流传而来。从道教的教理教义来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学等宗教色彩较浓的思想,也都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思想源泉。道教所宣扬的规戒科禁,亦即宗教道德,也不外乎封建社会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道教的礼法,也基本是本于儒家的礼法仪式。”①因此,我们说道教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与文化的特质。
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与文化,可谓源远;同时,它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流长。下面,谨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阐述道教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 道教可分为民间道教和官方道教。民间道教肇自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上层天师道经过葛洪、寇谦之等人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和内容都逐步得到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官方道教得以兴盛起来。在官方道教兴起的同时,由于统治者的倡导,道教的思想影响也在民间不断扩展开来。所以,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可谓无所不至,无处不在,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受到了道教濡染。其影响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总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办法之一就是神化自己的统治,使人们觉得皇权天授,不容质疑;另一方面,统治者总想安享荣华富贵,但生命短暂,转瞬即逝,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使生命得以延长,甚至长生不死。这两种思想取向,在道教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于是,道教成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唐高宗追封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各地建玄元皇帝庙,以先祖陪祀;妃嫔公主多信道教,受金仙玉真等封号(如杨玉环等)。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借道教神威巩固皇权,另一方面是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以及一大批重臣名士,都是因为想长生不死,误吃道士丹药中毒而早死的。但百死而不悔,悲剧照样继续演下去。宋真宗另设一道教尊神赵元朗,作为赵宋的始祖,给皇室涂上神圣光彩。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奉道极虔。明代诸帝以嘉靖佞道最甚。他长年潜居深宫,日事斋醮、炼丹和服食,得宠大臣须能写青词(祷告表文)。道教成了嘉靖皇帝的主要精神慰藉。”②道教成为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麻醉药,固然是其昏昧、痴狂之反映,但在客观上也刺激了道教的发展。
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栖息地。道教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不死;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尸解成仙,不必等到死后才灵魂超度;它注重的是现世的幸福,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超尘脱俗,高雅飘逸。道教的这些思想向度,很迎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失意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便亟需一个道教这样的栖息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如王勃便“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游山庙序》),常常叹息“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梦见自己成了仙人(《忽梦游仙》);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门山精舍”,还到处乞讨银两和药石来炼丹(《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值书》);李白更是“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游泰山》六首),连做梦都想着羽化飞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就连白居易,也曾炼铅烧汞,学制金丹。为什么文人士大夫会对求道炼丹如此热衷呢?这是因为,他们对尘世充满眷念而又深感失望,在这种进退维谷之中,道教那种既能免除生老寿夭之苦,又能安享尘世之乐,既能满足心中情欲,又能活得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弥漫开来,使他们的灵魂能够得一些安适,所以他们皈依了道教。对于文人士大夫在道教思想支配下的这些人生情趣,我们不能概论为“消极”,因为在这种“消极”之中,是个体生命的张扬,是一种自由、浪漫的生活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积极?
三、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而深广的影响。一方面,民间道教往往成为社会下层民众反抗朝廷压迫的组织形式。在许多农民战争中,都是事先通过秘密传教的方式,进行起义筹备的。如东汉末张角曾利用传布太平道,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为起义作好了充分准备;北宋的方腊起义,也利用了“吃菜事魔”教进行了宣传组织工作;还有魏晋南北朝的孙恩、卢循的长生党,以“李弘”为名义领袖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在道教的精神感召下发动的。民间道教成了下层民众革命思潮的旗帜。由此可见道教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明清最盛的民间宗教大量从道教中吸收营养。如白莲教及其众多支派,皆敬奉无生老母,“圣母降身,刀枪不入”,这无生老母就具有道教尊神的威力;又如罗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是发挥佛教性空说、净土说和道教的无为清静说而成的;弘阳教信奉混元老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道教诸神本来就庞杂而无严密系统,再加上佛教偶像、天神及鬼神,遂造成明清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特别是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除了天地君亲师以外,其他诸如菩萨、玉皇、玄女、财神、灶神、海神、关帝、土地、城隍、钟馗、二郎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③这些道教神仙偶像之为广大农村民众所信奉,更可见道教影响力之一斑。对于这种信奉,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包含着下层民众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追求。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主张,“要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都安居乐业,竟其天年,世界上没有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疫病。”④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农民的共同理想。东汉末太平道的信徒们,就曾为此而斗争。“道教所宣扬的另一理想境地叫„仙境‟,认为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⑤“正因为道教的理想是要实现一个公平、和平的境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张向邪魔妖鬼等恶势力作斗争;正因为道教幻想形体长生不死而成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争取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久视。”⑥正因为道教有了这些思想指向,才会如此深获众心、深入民心,渗透入中国人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入中华民族心理的岩层,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特质。
道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儒、释、道。人们在谈及传统文化的主体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世袭的偏见。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文化就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只能说,儒家是官方文化的主体。在大文化范畴里,在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天文、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等),道教的涵盖面、影响力都是超越了儒家的。姑列以下几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神仙说广泛吸收汉民族许多古老神奇的神话传说材料,使它们得以保存和光大,这是“不语乱力怪神”的儒家所不为和所不及的。道教神仙说给文学艺术注入了奇幻的魔力。“收入道藏的许多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及尔后的《续仙传》、《集仙传》等,用活泼自由的散文笔调,记叙优美的神仙故事,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见于道藏之外的作品,为文学家所注目的,则有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元代的神仙道化剧和明清神魔小说。”⑦神仙说的流行激发了许多诗人的幻想和激情,演绎成“游仙诗”。曹植、曹丕、张华、郭璞等人均有游仙诗作流传于世,读之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受道教浸淫最深的诗人,号称“谪仙人”,他的诗歌,表现了仙风道骨,超逸不俗。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戏剧品种——神仙道化剧,专演道教神仙度脱和飞升的故事。《录鬼簿》所载四百本元杂剧剧目,这类剧竟占了大约十分之一。赤松子、东方朔、张天师、陈抟老祖和八仙等,均为舞台上活跃人物。《八仙庆寿》等剧目,流传至今,依然为群众所喜爱。到了明代,神魔小说盛行。在《封神演义》这部神怪小说中,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神魔皆成了重要形象;《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神系;《水浒传》里面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红楼梦》里一僧一道形影不离,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解注,是佛道结合的精心之作,起了提示全书主题的作用;《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能预断吉凶,呼风唤雨,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聊斋志异》借鬼神狐怪表现作者愤世嫉俗之情,多取材于道教神话,如“崂山道士”、“仙人岛”等。道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的意象,激活了无数作家、诗人的艺术想象。道教对文学的沾溉之功,是不可湮没的。
二、道教与民风民俗。道教许多宗教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遂成民间文化现象。在这一方面,也是儒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譬如:在丧葬时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春节时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活动;逢岁时节令,遇天灾疫疾,须斋醮祭祀、求福免祸等。这些民风民俗都与道教的影响有直接联系。元代时,全真教兴盛,民间有中幡圣会,每年正月十六,执彩绣高幡,列队走会,这项活动也颇有道教色彩。清代,北京正月以白云观为中心举行燕九节,为全市性盛会;旧时扬州地区,二月过土地生日,三月过东岳生日,四月过神仙生日,五月过关帝生日,六月过二郎神生日,八月过灶君生日,成为民间惯例,这些都不是道教团体有组织的活动,而是民间相沿而成的习俗。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绣崇妃绿仙女,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大仙,文具商崇文昌帝君等,按时祭祀,相沿成习,而与道教系统的宗教活动无直接关联。还有明代问世的道教《功过格》、《阴骘文》等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⑧
三、道教与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道教的终极目标,是幻想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的信徒们想尽了一切可能的办法,如烧汞炼丹、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等。这些举措,虽然不能使道士们长生不死,但也为后世化学、医学等提供了某些启示。譬如炼丹术,就对原始化学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东晋的葛洪从炼制仙丹的实验中观察到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硫化汞经过锻炼,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硫,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便生成硫化汞;又如铅经过化学变化可以变成胡粉,即铅白,铅白加热后经过化学变化,成为赤色的铅丹。这些实验为后世化学提供了确凿的资料。另外,许多道士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著有《抱朴子内篇·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医药书籍多种,对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都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准确的认识,贡献不小。另外,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都是道教著名的医药书。近代道士陈撄宁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在道教界和医学界有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气功学多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道教有所谓炼精化气、炼神化虚、炼虚合道之说,而气功学就是其中积精累气之学,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在这些方面,儒家更是望尘莫及。
此外,道教在其它文化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如天文、音乐、绘画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以上内容就道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民族关系和农民运动各个方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不可一概而论。道教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探讨我国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必要对这一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进行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