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阳县幸福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组
平阳县幸福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平阳县第十九期中青班第一组课题调研组
[论文摘要]本文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通过调研阐述我县幸福社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县幸福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试图分析原因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走出行政化的困境,使社区真正成为自治服务的组织,进而科学规划管理,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文7953字。
[关键词]农村新型社区 幸福社区 统筹城乡 城乡一体化 对策
我国是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富裕起来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充分发挥农业自身巨大潜力,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日益增长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我们所讲的幸福社区建设,也就是在这大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二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强;三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四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平阳县幸福社区建设总体情况
此次,县第十九期中青班一组幸福社区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教师陈兴华、毛静带领下,一行11人,从9月20日----11月20日历时两个月对我县一、二类重点社区现场走访、部分社区主任座谈交流、水头片部分社区居民入户询问以及幸福社区相关建设文件收集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我县2011年启动幸福社区建设工作,要求2013年底全面达标,全力打造“管理顺、服务全、生态美、居民乐、邻里亲”幸福社区。我县幸福社区建设总体目标实现“九化”:
1、组织建设体系化;
2、服务陈地标准化;
3、办事服务便捷化;
4、卫生计生服务规范化;
5、文体活动常态化;
6、居家养老实体化;
7、社会管理有序化;
8、工作队伍专职化;
9、运作保障制度化。目前,我县已成立66个社区,全面完成社区创建工作。社区规模区域主要以1992年乡镇撤扩并时小乡镇为基础,社区工作人员为乡镇政府委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当前,幸福社区建设还
处于初级阶段,调研阐述我县幸福社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县幸福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对我县未来幸福社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从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平阳县社区建设步伐和社区发展水平在我市11个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备;无论是社区整合力度还是服务功能拓展力度都处于全市水准之上。各镇(乡)之间的发展不是很均衡,其中萧江、镇各社区总体情况相对较好;而部分社区则刚刚起步。从类型来看,一类社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任务,各社区书记的建设理念也基本到位,社区建设走在前例,但二类社区的建设步伐与发展势头也让人欣喜,如石塘、夏桥、敖峰等社区,虽然硬件不是很好,但工作有思路、有重点、特色鲜明。
二、存在问题
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下面从组织、人员、管理、服务、基础、保障、活动七个方面工作具体阐述我县幸福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完备,务虚不务实。全县66个社区组织健全,制度完备。社区党委,管理委员会,议事监督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等都按我县幸福社区标准设置和成立,网格化、五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决策等制度都有上墙。但不足的是,有些制度还仅限于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没有充分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运行和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如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几乎各社区都有,可当我们要求提供原始材料比如会议记录时,有些社区拿不出,部分社区虽然拿得出来,但可以明显看出来是后期补上的,因为签名都是同一个人的笔迹。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没有开过此类会议;一是虽然开过了,但没有做好记录。“五议两公开”制度的实施也存在类似情况,少公开或不公开的情形时有发生,居民对此有反映。
(二)社区人员配备合理合情不合法。社区领导班子党组织、管委会是镇政府委任的,不是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极个别社区之外,绝大部分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都按照文件要求配备到位,专职化程度达到规定的标准,且以年轻人、男性居多,社区工作者队伍充满活力与朝气。但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因为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是从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转过来的,其中取得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几乎没有,取得市级社工证的平均每个社区不到一名,66个社区中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
(三)社区管理工作代政府行政大于为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一办两室一窗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综治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发挥很大作用,社区干部工作压力大,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些工作已超出了社区层面,一般社区工作人员数10一15人,辖区行政村10一25个不等,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碰头叠加,社情民意较为复杂,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再则社区工作人员少也是原因之一,但社区工作不单如此,还要完成镇政府布置的征地、拆迁、拆违、四边三化等中心工作。听部分社区干部反映,有个镇共有领十几位,各种会议特别多,社区干部有时一天接到三个会议通知,都不知道要去开哪个会。有的镇领导因为当前工作任务的因素,甚至直截了当对社区书记说,你只要把征地、拆迁这些工作做好,其他事情都可以放在一边。
(四)为民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我县事权下放66项,均可在社区直办或代办,既方便群众办事,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从访谈和问卷统计情况来看,便民服务、综治、邻里关系等方面居民满意度较高,卫生医疗满意度也还不错,只有极个别山区社区(顺溪新田)居民反映卫生院不能提供注射等医疗服务,且上班时间只有三个半天,空巢老人看病很不方便。还有两个社区因条件所限,便民服务中心设在三楼,不符合方便居民办事的原则。卫生计生服务中心有的与镇卫生院共享,有的新建,除个别山区社区外,运行情况也不错。社区室内文体服务中心的情况有的甚至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专享的健身中心。许多社区居民根本不知道文体服务中心在哪里,有的社区只是在工作时间象征性地开一开图书室、健身房,离居民真正享受便利的文体设施还存在一定距离。社区养老服务大部分社区基本还维持在原有的老人协会的活动层面上,大多是健康老人在中心开展活动。
(五)基础建设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意识。因历史、地缘、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全县66个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五大中心建设存有较大差距。
1、社区建设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设施配套建设应该纳入社区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校、医院、菜场、超市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全县社区驻地在老乡镇原址的,总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较好,反之较差。
2、五大中心建设情况不一。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绝大部分达标,但建设进度有差别,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有的刚刚装修完毕,有的现租用民房办公,虽然有些社区的部分中心尚未竣工,但用房已经基本得到落实。有的虽已建成但相关设备还没有到位或缺少专人管理,空置率和闲置率较高。
(六)社区发展经费保障严重缺乏。社区经费保障包括社区建设经费、工作运行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等。
1、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侍遇较高于镇机关干部,但差距不大,社区工作运行经费,各乡镇都有安排,但不科学,不合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2、社区建设资金没有落实,大大地影响社区今后建设发展,目前社区有在建工程,或项目均是靠社区干部积极到省、市、县、镇及部门单位各口各线争取得来的,社区没有建设资金的财政预算,社区也没有独立财政户头。
(七)文体活动没有普遍性、群体性,无经常化。社区活动是幸福社区建设核心所在,社区活动不够丰富多样,活动氛围不够浓厚。
1、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属自娱自乐型。社会组织基本上没开展工作, 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因为这些名目繁多的社会组织,大部分属于自上而下从形式上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许多是社区管委会人员兼任,且一人兼任五六支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情况也不少。社会组织类型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属于文体类的,仅满足自娱自乐的需求;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的组织较少。志愿服务参与率慈善捐款率都达不到相应的指标。
2、社区室内文体服务中心管理不完善,不透明,半开放社区室内文体服务中心缺少专人管理,空置率和闲置率较高,甚至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专享的健身中心。许多社区居民根本不知道文体服务中心在哪里,社区文体中心晚上不开放,周末不开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社区只是在工作时间象征性地开一开图书室、健身房,离居民真正享受便利的文体设施还存在一定距离。
三、原因分析
一年多来,平阳县在新社区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社区基础设施大部分已达标,但仍有不少干部缺少对社区建设“顶层设计”核心理念的理解,处
于迷茫状态;大多数居民对新社区情况不知情。社区建设还呈现上头热、中间懵、下面冷的态势。从我县幸福社区组织、人员、管理、服务、基础、保障、活动七个方面工作具体阐述存在问题充分说明创建 “管理顺、服务全、生态美、居民乐、邻里亲“幸福社区还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新型社区基本法律层面无法可依。当前以“城乡一体化”为宗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逐步深层次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依据和措施绝大部分仍只是各种“政策”、“意见”、“会议”、“精神”、“讲话”等,缺少相应基本法律规定的支撑。在党中央已经明确坚定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论这些做法有多么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效益,必须在法律框架下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形成,相关配套规定不够具体、衔接。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新型、合法的组织架构,我县幸福社区建设,现行农村社区没有独立法人地位,社区党委、社区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缺失一定法律地位,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致使社区组织、人员、管理、服务、基础、保障、活动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根本原因所在。
(二)政府对社区发展缺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规划意识。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从我县各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公共基础建设、五大中心建设的实际看除经济原因外,还缺乏科学规划,距离民众意愿还有差距,未能充分满足为民服务的需求。
(三)政府对社区重管理轻服务,习惯行政方式解决问题。
1、社区建设也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现行我县幸福社区建设是依托政府大力推进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社区组织、人员是政府拟设和委任,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五大中心等基础建设是政府投入的,社区活动资金是政府支出的,现实情况必然倒致政府习惯性用行政方式领导社区重管理轻服务。在目前的社区运行中,乡镇往往通过行政指令指挥社区,把社区作为自己的一个职能部门,而社区工作者受传统工作方式影响,也习惯于做二传手,凡事依赖政府,听命上级,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实现社区自治的理念缺少必要的认识。社区事实上只是政府的“腿”而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手”。
2、当前我县相当数量的社区基本以行政组织的角色开展工作,连作息时间都与机关同步。部分社区干部服务意识薄弱,甚至对新社区建设感情上还有某种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由乡镇干部、到办事处干部、到社区工作者,是连降三级,没有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社区条件限制,五大中心建设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程度,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办事能力和素质等等影响着为民服务水平。
(四)“居财镇管”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农村社区没有独立法人地位,也没有正常的合法收入,社区没有独立账户,上级的各种建设和奖励资金很难拨到社区,经费使用需通过镇级财务,审批手续十分繁琐,不仅时效慢,而且不能足额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社区自治地位和实际功能的发挥,资金短缺致使农村社区
建设,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活动等工作难以开展。
四、我县幸福社区建设对策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处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的最直接联系层面,其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我县幸福社区建设出现问题,提出以下六点对策:
(一)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让我县幸福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数亿农民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没有法律的引导和制约是很可怕的。所以必须首先解决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立法问题,确保新型社区建设“名正言顺”。尽快出台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法律滞后性的表现。应该针对实际建设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创制基本法律法规,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组织机构、民主选举、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依法予以规范。
(二)科学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蓝图。幸福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幸福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公共基础建设、五大中心建设,更贴近广大民众民心、民意、民生,满足广大民众生活、生产、生态的需求。
(三)走出行政化的困境,使社区真正成为自治服务的组织。改变社区“行政事务多于服务事务,政府角色强于自治角色”的现状。转变社区功能,并不是要求社区完全排除行政因素, 而是要在完善各种机制的基础上, 转变理念、理顺关系。
1、各级政府应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 切实尊重和保障社区的自治地位,不要简单地认为重心下移就是把组织机构设置延伸到社区。要在建立一种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上,寻找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要理顺关系, 明确乡镇与社区之间是政府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
2、社区则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从“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型。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四)整合农村资源,完善“居财镇管”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当前我县幸福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人力财力短缺,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政策给予倾斜。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性服务方面的投入,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发展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二是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
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农村人才、物质、资金、技术等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完善社区管理机制。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进,逐渐使幸福社区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五)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今后幸福社区开展工作主要是依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的,所以组织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阶段,一些社区基层组织也才刚刚开始形成,且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尚未跟上来,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就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社区管理也就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二是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把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思想作风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尤其是要选配好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四是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作用,经常性开展活动,丰富居民生活。
(六)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社区文化氛围。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逐步发展。社区文化工作要从宣传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强化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演出等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应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普法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宣传等,使农民群众能更多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大力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指导教师:陈兴华、毛静课题组成员:杨克荣、方忠哨、应祖国、黄煌、钱云进、杨克典、周德聪、陈冲、宋志章、曾文炜、严忠收,主执笔人:宋志章)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作者:雷洁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若干法律问题刍议作者:吕万众
3、平阳县幸福社区建设评估情况反馈作者:温州社会发展研发中心幸福社区评估组
第二篇: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
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
一、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
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
1、旧体制意识的存在,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
2、社区居委会干部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
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然而,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
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
5、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或发展党员工作心存顾虑,怕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二是一些改制企业的领导过于注重企业的实际效益,忽视党组织建设与发展。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或局限在本辖区与居委中发展党员,选择面窄、代表性不强、广泛性不够;即使在改制企业、新经济组织中发现了一批有政治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踏实肯干的员工,但又担心他们的流动性大、联系考核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等因素而放弃了发展。
二、对改进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在此,我认为现代社区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
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要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
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
(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
1、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将那些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吸引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并尽可能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也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管
理知识完成社区管理任务,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
2、全力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工作合力。社区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支力量是无法很好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社区内的各系统、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只要与社区发生关系,就应当主动关心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认真配合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建立共建联席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尽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积极培育居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1、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社区的工作很多,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应充分发辉社区组织的作用。一个社区的成熟,很重要一点是看社区组织能否是在社区中发挥调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组织和人际关系。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下功夫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把各类社区组织包括学术性的、行业性的、专业性的、联合性的、义务性的社团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作共同体,并通过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发挥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减轻街道办事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重心下移,职工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作单位依附关系减弱,而对居住地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共同体中,许多新的矛盾必然在社区内表现出来。因此,社区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服务带头作用,协调各方矛盾,引导居民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社区资源、社会利益共享和社会义务共担,使社区各方达成共识,从而满足社区内居民与单位不同的需要,建设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
(四)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展党的覆盖面
1、努力形成区、街、社区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社区党建的良好局面。作为社区党组织的上级领导,区党委应当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认真了解社区党建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提高新思路;应当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领导、组织、协调各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共同发展。而作为社区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街道工委,则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和实际,辩证把握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目标与需求为纽带,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率领社区广大居民为建设新社区而努力奋斗。
2、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为适应新时期党的社区工作需要,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的载体,以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十分必要。为此,可通过创建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组、社区流动党员联络站等新型党的组织载体新形式,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并使之投身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也可通过创建“平安小区”,“花园小区”,“文明小区”等活动载体的新形式,来吸引、团结、凝聚社区广大居民群众,把党和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化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解决好了党在社区有效开展工作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才有活力,党在社区的各项任务也才能更好完成。
3、建立健全各类基层党组织,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居民区的党建工作。针对新经济组织规模小、分布散、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创建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健全党的组织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比如,对处于流动、分散的党员,要探索新的党组织组建办法,或依托人才服务中心或依托各种经济协会组织等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或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没有党员的新经济组织、社团和中介组织,派联络员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工会、青年等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努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同时,在新建居民区筹建的过程中,抓紧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以党建促筹建;另外,为适应居民区党组织工作对象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着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和有利于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党在居民区工作的组织体系。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使得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我认为要实现城市化,最终要通过社区现代化来体现,因此,研究和探讨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对于推动实现社区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007-12-12 16:35:2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
一、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 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
1、旧体制意识的存在,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
2、社区居委会干部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
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
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然而,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
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
5、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或发展党员工作心存顾虑,怕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二是一些改制
企业的领导过于注重企业的实际效益,忽视党组织建设与发展。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或局限在本辖区与居委中发展党员,选择面窄、代表性不强、广泛性不够;即使在改制企业、新经济组织中发现了一批有政治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踏实肯干的员工,但又担心他们的流动性大、联系考核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等因素而放弃了发展。
二、对改进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
在此,我认为现代社区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
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要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
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
(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
1、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将那些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吸引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并尽可能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也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方才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设置模式上不统一,在定性和定位上不统一,在功能发挥上不统一。因此,怎样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切实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分析探究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把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好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搞清楚了,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才能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一、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不统一。从2006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三种设置模式,即:“一村一社区”模式,“几村一社区”模式,“一村多社区”模式。采取以上三种设置模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就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难以解决。
1.城乡社区无法相提并论。城市社区是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农村社区就只有“一村一社区”模式是社区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他两种设置模式(“几村一社区”模式和“一村多社区”模式)都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样就成了有的农村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的农村社区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就会使农村社区在概念上产生混乱,更不能把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相提并论统称“城乡社区建设”,这是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2.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农村社区只有把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农村社区的模式没统一,“几村一社区”和“一村多社区”这两种模式就没有管理社会的职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调解民事纠纷等管理职能都是村委会的职责,如果农村社区没有与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这样的农村社区就无法履行管理职责,无法发挥农村社区应有的作用,无法实现管理有序的农村社区的奋斗目标,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3.增加了管理层和管理成本。建立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以“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设置,将“××村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不宜在一个村设置几个社区,或者在几个村设置一个社区,否则,就会增设管理机构和增配社区干部。如果将几个村设置一个社区,就形成: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如果在一个村设置几个社区,就形成: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会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对于一个村仅有3至5名干部来说,要抛开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另设农村社区,显然不切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将农村社区和村委会融为一体,依靠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力量,实行社区村民自治,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二)把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混为一谈。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工作中,有些地方把农村社区服务机构误认为就是农村社区,把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二者混为一谈。农村社区不能等同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理由有三点:
1.从概念上分析,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关系。农村社区应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社区是由一定数量村(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是社区的构成要素。第一,地域构成要素。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这里的地域要素,涵盖了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如自然地理条件就包括了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与范围等,而人文地理条件则是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与此相应的是,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一个街区、居民区、中小城镇、乡村群落等地域要素,往往又是同一定的行政区划相吻合的,都可以称为社区。因此,社区的地域范围通常是以村(居)委会管辖范围来划分。第二,人口构成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切社会群体所必需的构成要素,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区域内的村(居)民,非村(居)民应排除在外,而其他社会群体构成要素的人口划分则可以是跨区域的。社区既要管理本地居住的人群,也要管理跨区域的外来人群。第三,组织构成要素。社区的组织构成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社区的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生产经营部门、商业单位、党政机构特别是村(居)委会、群团组织、学校、医院、志愿者服务队等。第四,文化构成要素。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居)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与认同感等。因此,无论城镇社区还是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都必须要与社区的概念及其四个基本要素相吻合,如果不具备社区的基本要素,任何组织形式都不应称之为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村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是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的地方,才能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必须要有党政组织机构和群团组织形成整个社会的小细胞,才能称之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应定性为农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卫生服务、治安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从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情况来看,“几村一社区”模式是乡镇政府之下设置的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一村多社区”模式是社区村委会设置的社区服务站(点)。从农村社区的概念上来思考问题,这些服务机构,没有设置党政机构和群团组织,不具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组织构成要素,没有领导权和组织指挥权,只能单纯地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无法发挥农村社区特有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功能,只能发挥服务功能,更无法实施社区村民自治。因此,不能将社区服务机构等同于农村社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各地在统计农村社区的数量时,也不应该把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统计在农村社区的个数之中,不能说一个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就是一个农村社区。比如说,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置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就没有当成一个社区统计在城市社区的个数之中,不能说一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就是一个城市社区,这是全国各地的普遍做法。
通过对农村社区和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概念的分析,“几村一社区”模式和“一村多社区”模式都不具备农村社区的组织构成要素,因为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区,不能挂农村社区这块牌子。只有“一村一社区”模式,把农村社区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将村委会改设为社区村委会,才能与农村社区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相吻合。
2.从逻辑学上分析,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是包含和交叉关系。如果将农村社区设定在社区村委会这个层面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乡镇政府设置的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另一种情况是社区村委会设置的社区服务站(点)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几村一社区“模式,就是由乡镇政府设置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负责为几个村的村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但这个服务中心(大厅)没有权利去抓所辖几个村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只能单纯地从事农村社区服务。从逻辑学上分析,交叉关系就是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一种相容关系。乡镇政府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的工作任务与农村社区的社区服务工作任务是相同的,但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与乡镇政府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是一种不相容关系,因为社区服务中心(大厅)没有发展、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因些,乡镇政府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与农村社区是一种交叉关系。
“一村多社区”模式,就是由社区村委会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站(点),负责为本村的某个村落的村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但这个服务站(点)又从属于社区村委会的部分职能。从逻辑学分析,包含关系就是一个外延较大和一个外延较小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一种相容关系。社区村委会对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工作都要抓都要管,社区服务是社区村委会的部分职能。因些,农村社区与社区村委会设置的社区服务站(点)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一村多社区”模式,在同一个村,一个社区服务站(点)与其他社区服务站(点)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之为不相容的并列关系。
通过对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逻辑分析,“几村一社区”模式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一村多社区”模式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因此,“几村一社区”模式和“一村多社区”模式都不能称之为农村社区,只有“一村一社区”模式,把农村社区与村委会融为一体,将村委会改设为社区村委会,使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同一关系,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和社区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尽相同的一种相容关系。3.从管理体制上分析,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是上下级关系。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之间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乡镇政府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是社区村委会的上级服务部门,是村委会之上的上级关系。另一种情况是社区村委会在村落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站(点)是社区村委会的下属服务部门,是村委会之下的下级关系。
“几村一社区”模式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由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面向几个村的村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实质是有职无权的空架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只能在社区服务上履行服务职能,无法发挥发展、建设和管理功能,最后必然导致机构重叠、职责不明、关系不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乡镇政府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只有服务功能,没有管理职责,这怎么能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把“几村一社区“的设置形式当成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这种模式的农村社区就无法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任务,因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厅)没有党政组织机构,无法对村委会实施有效管理,这是客观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村多社区”模式设置的农村社区服务站(点),由农村社区服务站(点)管理村落的社区服务,实质上也是有职无权的空架子,村落社区没有党政组织机构,没有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功能,只能单纯地为村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也就无法实施村民自治,再说村民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委会特有自治权利,其他任何组织机构都没有村民自治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村落社区怎么能实施社区村民自治?这是我们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必须弄清楚的重大理论政策问题。再说社区服务站(点)没有管理本村落社会事务的职责。在农村具有管理权利的组织机构,只能是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群团组织,如果村落社区没有与村委会融为一体,抛开村委会另设社区服务站(点),这些服务站(点)就无法管理本村落的社会事务,也就是说,社区服务站(点)没有发展、建设和管理的权利,只有为本村落的村民提供社区服务的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因此,村落社区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区,而是社区村委会下设的社区服务站(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通过对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关系的分析,“几村一社区”模式和“一村多社区”模式,都是社区服务机构,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因为它虽然是村委会之上或村委会之下的上下级关系,但它没有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功能,只有单纯的服务功能,无法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任务。
(三)没有规定组建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和程序。由于各地组建农村社区没有规定基本条件,导致组建形式不统一,有的地方几个村建一个农村社区,有的地方一个村建几个农村社区,有的地方选择村庄已形成的村组建农村社区,有的地方村村都建农村社区。特别是村村建农村社区的做法很不切合农村实际,如那些地处大山区和深丘地区农民居住分散的村,住房布局不可能统一规划,村上文化娱乐场所建起后也是极大的浪费,腰鼓队、秧歌队、文艺宣传队等文艺团体组建起来后也是形同虚设,清理垃圾和排除路障等也是不现实的,美化绿化环境,对大山区和深丘地区的农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
另外,许多地方组建农村社区的程序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现在许多地方设立社区村民委员会,没有经过村民讨论,没有经过报批程序就随意挂牌,换印章,这是值得注意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全国统一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组建农村社区。“一村一社区”模式就是将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定位为发展、建设、管理和服务。组建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对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暂保留原有的设置形式不变,组建农村社区的村和没有组建农村社区的村的区别,类似于乡和镇同一性质不同类型的区分。这样全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就形成了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第二条主线是社区村民委员会;第三条主线是行政村村民委员会。
全国各地组建农村社区的统一提法应该为“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设置,将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是组建农村社区的必备条件,组建农村社区是村庄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只有将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的村改设为农村社区,才能使农村社区的村民群众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目前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5亿人口居住在59.7万个行政村,已经有3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村庄,占行政村总数的50%左右,还有30%左右的村将随着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变化也会逐步形成小型村庄。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河口冲积平原地区的村庄比较多。部分山区、浅丘和高原地区亦有小型村庄存在,具备建立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但那些地处大山区和深丘地区的小村,人口少,幅员面积宽,交通不便,信息难达,文化生活枯燥,农民在世代定居的单家独户度过一生,许多村民一年四季在几根田坎上来回走,两三年还没到过村委会办公室,更谈不上集中在村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村民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差异性,导致散居村民难以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不宜建立农村社区。
(二)统一实行“两委一站”形式设置农村社区。“两委一站”是指社区党支部(党委、党总支)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干部实行交叉兼职,把主要精力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农村社区由管理型的服务模式向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实行“两委一站”形式设置农村社区,在提法上就统称“一村一社区”模式,即社区村民委员会,取消“几村一社区”和“一村多社区”的错误提法,这样全国一盘棋,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就不会乱,同时也就理顺了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关系。采取这种方式组建农村社区,建议:除特大型村庄可按行政村划分设置几个农村社区外,对一般性的大村庄,可采取撤村并组的办法,在一个村庄设置一个行政村,将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考虑到这部分村村民多,工作量大,服务范围广,可在撤村并组的基础上增加农村社区干部的职数,以解决大村庄型农村社区人少事多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村落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建议:在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单独设立行政村,设置社区村民委员会,把原有的行政村划小,实现一个自然村落就是一个社区村民委员会的目标。如果自然村落较小的地方,应以村委会办公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的自然村落和散居农户,由原村委会常职干部负责抓农村社区的各项具体事务,以社区村委会为中心,社区下面设小区的形式,依靠村委会常职干部把整个行政村的各项工作抓落实,做到在不增加管理层和不增配社区干部的前提下,使每个自然村落的工作都有社区干部具体抓具体管。
(三)规定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组建农村社区的操作程序。在组建农村社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方法步骤主要分为六步:
第一步:合理规划布局。组建农村社区,县(市、区)民政部门应按照“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这个基本条件来衡量,对符合条件的村就列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对不符合条件的村,暂不列入规划范畴。
第二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将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这是村上的重大问题,按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村上的重大问题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因此,组建农村社区,必须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不能凭想当然个人说了算,这是组建农村社区必须经过的重要程序。
第三步:按照管理权限逐级报批。村级党政组织名称的变更,必须报经县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党委批准同意,切忌未经批准擅自将村委会改设为农村社区。新组建的社区村委会的报批程序:村委会将变更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转报县(市、区)政府,再由县(市、区)政府行文批复。新组建的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报批程序:村党组织将变更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转报县(市、区)委,再由县(市、区)组织部行文批复。
第四步:挂牌和更换印章。社区村委会组建起后,应及时更换挂好两块牌子,即将“中共某某乡(镇)某某村支部委员会”改设为“中共某某乡(镇)某某社区支部委员会”,“某某乡(镇)某某村村民委会员”改设为“某某乡(镇)某某社区村民委员会”。同时,要对应党政组织的挂牌名称更换印章,使之对内对外都成为名符共实的农村社区。
第五步:制订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关键是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发展、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社区村委会组建起后,起码要制订好10个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即:农村社区组织配套建设方案,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包括村庄建设规划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方案,全村危房户、无房户、草房户改造规划方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划方案,普及农业科技和传递致富信息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方案,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投入计划方案。
第六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农村社区组建起后,要按照社区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整套规章制度,包括社区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两委”及其各部门各岗位各协会的工作职责、便民服务手册等等。特别是社区村民自治章程,要有章有节,有条有款,有头有尾,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修改、通过、执行,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
第五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浩大工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在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社会结构单位;社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当前,在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新型社区的建设尤显重要。笔者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建设的实践,通过对社区建设任务和内容的认识,对新型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社区建设的任务和内容 社区是最基层的政府管理的社会。社区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社区组织建设
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新的突破口,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社区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2.深化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社区工作的一个基本方式,社区中的大多数工作都可以归入社区服务的内容。
3.发展社区经济
社区经济是伴随着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而出现的新生事物,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的重要保证。
4.改善社区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便利、购物方便、服务周到,而且也要求生活环境舒适、优雅,具有一定的品位,社区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社区建设应使居民的生活环境真正得到改善。
5、繁荣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整合的调节剂,社区文化有利于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可使居民关系更加友善。繁荣社区文化,要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包括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法律、民主、教育、科技、生态和审美意识的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实施等。
二、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当 前社区建设中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为:
(1)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社居委)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居委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
(2)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组织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
(3)社区建设的配套法规缺乏。近几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社区建设的文件,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监督约束机制,使社区很难依法开展工作。居民对社区依赖性不强,居民的思想和行为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体制改革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难以向深层次发展。
在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中,一些社区的土地征完了,社区与村级干部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已经发生了质变,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使村级和社区两级班子在建设中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另外,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新手多、熟手少,新领导多,而懂经济、善管理的干部少的问题。传统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2.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化综合功能的需要,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社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3.社区服务滞后
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社区的生命力所在。社区服务的滞后主要问题在于:其一是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商业化”,将社区服务看作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其二在社区服务上作为“小政府”的社区“缺位”“越位”现象严重。滞后的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4.在新型工业
园区的社区建设中,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他们在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新征地转户的社区居民很难适应现代工业的用工要求,即便在三产领域,在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劳动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影响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的大局。
三、对策与思考
1.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发展组织体系
社区既要建设好,又要管理好,前期以建为主,然后建管并重,后期以管为主。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明确社区职能、任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摸索和建立适应社区的新型社会基层管理体制。
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社区发展的全面拓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工作第一线的街居组织的干部素质要有一个大的提高。实际情况是,城市街居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建议各级组织部门强化对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的配备,借助当前机关结构改革和大学毕业生来源充足的机遇,选择一批年轻有为、素质较高、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的干部充实到社区。同时,面对社区发展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还要重视加强对区街居干部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社区的实践中创出新的路子、新的经验来。
(2)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
城市政权的基础在社区,街道、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地,抓好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
挥其在巩固基层政权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开展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和任务。社区党的建设既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3)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经济社会的高效运作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而且依赖于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法制建设,目的是将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防范失当行为,确保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应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4)理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
在宏观层面上处理好社区管理中分权与集权的关系,进行全局性的行政力量整合,提高社区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充分发挥两级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明确社区内街道、部门机构、社区产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利用政府机构的现有体制,确定服务社区的工作指向,优化第三层面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力量配置。同时,借助政府以外的资源和载体,创新社区微观管理体系。
(5)激活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根据当前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激活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机制。首先,要增强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对于社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意识,强化社区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培育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实现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的平稳移交,并将赢利性较强的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市场化途径培育发展。其次,应促进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居委会、议事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建立社区管理源头预防导向的模式。再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城市公共管理上来,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氛围,加强管理监督、综合协商和支持导向的综合配套工作,逐步形成新的政府管理社区工作的体系。
(6)加强思想教育
只靠一个好的体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广大居民的支持,使这个机制能够贯彻下去,所以对居民进行思想教育是必要的。通过繁荣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和建立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的的社区教育体制,结合本区居民文化层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文化工作的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区居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提倡科学,反对邪教,破除迷信,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2.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的财力来源的新途径,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的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具体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
(1)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
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这个办法主要着眼于搞活增量,因而对上级财政也不一定会增加很大压力。
(2)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在加强社区的综合功能的过程中,应该将过去在绿化、环卫、治安等方面条条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这件事可以结合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
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来研究、办理。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式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对新建工业园区而言,发展社区经济,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项目资源、基础建设资源和社区建设资源,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市场,使农民在劳动中得到实惠,在市场中求得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民走市场的能力。同时,可以“以社区养社区”,填补一定的资金空缺。根据实际和可能,努力引导和发展四种类型的社区经济:一是服务型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二是自救型经济,主要是组织农民在社区内实现自谋职业,进行生产自救。三是税源经济,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社区公益经济,主要是社区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好自己的家园和各类基金等。对于新型社区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资:其一,可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组织,作为融资主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参与社区建设;取得金融部门支持,贷款用于临时周转;走市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积累发展资金。其二,将社区欠村集体的资金部分实行债转股注入公司。一方面可以减少社区负债,减少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利益与社区经济紧密相连,共图发展,有利于村与社区的融合。
3.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这方面说,社区服务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服务不仅仅是民政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社区的医疗保障设施等;同时,要使社区服务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互助保障的重要形式与载体。所以,发展社区服务,使其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保障性服务的功能,对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家保障”模式向“社会保障”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
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要根据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
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的转轨,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现象急需改革,单位的后勤服务功能需要逐步转给社区,与社区共建双向服务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功能的合理分化是必然的趋势,企事业单位承担的不必要的社会服务终究要回归社会,社区为辖区内单位提供服务,有助于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经济效益,促进社区服务的良性循环。
4.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再就业渠道
对于新型社区而言,如何解决好转户居民的就业、生活问题成了当务之急。除了通过发展社区经济、建立社区服务网点、拓宽社区服务业等手段增加就业渠道外,从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应选择社区服务型和生产自救型合二为一的复合型再就业形式。即对于消费层次较高的社区居民可直接进行入户服务和间接环境服务,而对于消费层次较低的居则可将其吸纳为社区组织创办的一些生产自救型小型企业,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实现安居乐业。同时要加强再就业的培训指导,应当看到工业园区的就业机会很多,需要很多工人、技术人员和各式各样的专业人员。但是从农田解放出来的农民,本身文化层次低,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很难适应这些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矛盾,仅仅在政策上优先照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掌握一两项专门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工作。可以联系相应的技术学校在社区内
开展就业培训活动或者成立夜校,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能挤身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
总之,在社区建设上应当体现“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党、强自治”的原则,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群众,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