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鸡市打造和谐社区典型模式调查报告
宝鸡市打造和谐社区典型模式调查报告
近年来,宝鸡市在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中,提出抓社区就是抓和谐的理念,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按照试点整合、抓点带面、整体升级的思路,在全市160个城市社区中,深入开展创建和谐示范社区活动,打造出了一批设施健全、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特色鲜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和谐示范社区,宝鸡市创造的和谐社区典型模式受到国家和省上肯定。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在宝鸡市召开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宝鸡市和谐社区建设经验。今年7月份,在南京市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宝鸡市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地市级单位在大会上交流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经验。宝鸡市打造和谐社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典型模式:
一、以服务居民为宗旨,打造“服务型社区”。打造“服务型社区”,就是从解决社区居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完善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构筑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居民互助服务、社区内单位共建共驻“三位一体”的互补服务体系,实现居民愿有所为、困有所助、难有所济、需有所帮。渭滨区金渭路社区居民多数在铁路单位上班,工作流动性大。社区建立了家政、维修、技能、物业等专业服务队伍20个,网点15个。还专门设立便民服务热线电话,在最快时间内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近年来,宝鸡市累计投入23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了123个这样的社区服务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脑、桌椅等办公设施,统一规范了社区工作制度。全市社区“六室一厅一站一场一中心”(社区两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文娱活动室、警务室、公共服务厅、便民服务站、室外活动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转。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实行一站式集中办理,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和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有效对接。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就诊、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同时,还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兴办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志愿者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市上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保证人员和经费。在公开选拔社区干部的基础上,对120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分层次进行了培训,全市社区工作人员素质高、工作规范有序。全市社区志愿者组织已发展到400多个,志愿者达10000多名。完善、便捷的社区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难题,而且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的关系。
二、解居民就业之难,打造“创业型社区”。“创业型社区”主要是针对辖区内居民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的客观实际,依托社区劳动服务网络,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采取加强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创业等多种渠道,使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居民实现稳定就业。地处经二路商业繁华地段的渭滨区新开路社区,成立之初,有下岗工人1890人,待业青年219人,需要就业人员占社区应就业总人数的的50%。为此,他们成立劳动保障队伍,组建了社区、单位、居民小组就业工作网络。社区为居民提供用工信息、小额贷款、再就业优惠证办理、社会保险和技能培训服务。对71名下岗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成立了家政、维修、保洁、绿化等服务队伍,使42名长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先后创办了便民小吃城、综合集贸市场,使470多下岗工人实现了二次创业。社区还联合社会力量,创办批发、商贸、饮食等大型专业市场11个,开发就业岗位3500多个,安置下岗工人1200多人。社区95%以上的下岗工实现了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率在96%以上。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社区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全部实现了资源联网共享。今年6月,在全省率先实行
了劳动保障协管员招聘录用制度,366名劳动保障协管员,统一派遣到社区工作。与此同时,全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全民创业的政策意见,有力推动了城镇居民就业和创业。据统计,全市社区累计创办各类就业服务实体3613个,兴办社区服务网点4736个,开发就业岗位3.56个,安置就业人员5.3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2296户,社区零就业家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已成为居民充分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基地。
三、解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之难,打造“温馨关爱型社区”。打造“温馨关爱型社区”,就是顺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以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专业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覆盖全市的养老体系为目标,在城市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娱乐、发挥余热等全方位服务,充分满足老年人和其他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的需求。陈仓区虢镇镇中街社区和东街、西街社区,在虢镇兴华苑小区建起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高标准配齐了内部设施,并成立有社区老年人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机构,成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义工队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照护员等老年人服务团队,对辖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抚慰,从进户到日托服务。社区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优待证,为7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寿星证和养老资格认证手续,为5名9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寿星生活补贴。对32名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的老人给予了大病救助,救助资金达到18500元。对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残疾老人、特困户老人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对社区符合医保条件的老人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社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了建设像这样为老年人提供周到服务的“温馨关爱型”社区,今年以来,宝鸡市下拨1000万元,在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眉县和岐山县建设了27个社区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到目前,已有20家建成,全市城区25个板块型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基本落实。全市在三区统一聘用103名社区养老照护员,配套出台了宝鸡市社区老年人照护员管理办法、岗位职责和工作守则等制度,规范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需要,搭建社区养老“110”平台,在社区对他们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对那些残疾和空巢老人、三无老人提供及时救助。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年底前全部实施到位。
四、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型社区”。打造“文化型社区”,就是以社区文艺体育专干和爱好者为主要群体,以社区群众性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依托,发展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都市社区先进文化,努力提高社区群众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和谐城区建设。位于市区北大门的金台区王家碾社区,处于停产半停产企业近十家,许多下岗失业人员无事可做,整天沉溺于棋牌室,家庭矛盾突出。有些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业。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在帮助下岗居民再就业的同时,广泛开展了社区读书活动。社区图书室有人专门负责,坚持每天开放,免费为社区居民服务。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人员特点,组成读书小组,深入开展学习型好家庭、学习型好楼栋、学习型好居民、学习型好少年为内容的“四好”活动,制作了“读书一得”粘贴板。组织社区居民自选主讲人,坚持每周举办一期“社区半小时读书讲座”,在居民中宣讲宝鸡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形势政策、文明礼仪、法律和科学知识等。组织社区居民撰写读书心得、札记等,社区形成了读书有氛围、实践有用处、深造有长处、人人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组织社区夕阳红艺术团每月举办主题文艺演出。又相继成立了社区门球队、锣鼓队、合唱队、舞蹈队等4个文体分队,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如今,年轻人玩网络游戏的少了,到阅览室读书的多了。玩棋牌游戏的少了,学习就业技能的多了。像王家碾这样的社区,在我市还有很多。围绕打造“文化型社区”,近几年,我市在160个社区建立了“夕阳红”艺术分团和各种文娱组织。先后筹资180余万元,在市区
建成了61条健身路径;利用体彩公益金60余万元,为62个板块社区配备了健身器材。在社区普遍建成方便居民健身、读书、阅报和文艺活动的场所。今年在市群众艺术馆建立宝鸡市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中心。目前,已经对全市社区文艺骨干全部轮训一遍。2006年,市体育局对100多名社区体育骨干进行了培训。目前,这些文艺体育骨干队伍十分活跃,常年带领广大社区爱好者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使全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高潮迭起。今年以来,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启动了“书香陈仓、文明宝鸡”大型全民读书活动,全市积极开展送图书进社区系列读书活动。“2007宝鸡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正在23个社区有条不紊地进行。到年底,共演出101场。同时,全市组织调演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体育运动会,去年和今年承办了由社区群众参加的蒙牛《城市之间》全国100城市之间全民健身展示活动,较好地调动了社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五、维护居民安全,打造“平安社区”。打造“平安社区”就是以社区警务室为核心,以社区单位和居民楼院为依托,以建立专群结合治安全防范体系为目标,努力为广大社区居民打造一个个稳定和谐、安全有序、邻里关系融洽的“平安社区”。金台区福临堡社区位于市区西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治安防控难度大,治安问题严重。社区成立建设“平安社区”领导小组,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和辖区8个单位签订治安防范责任书,确保重点部位治安良好。成立以社区民警为骨干、治安员为辅警、专群结合的治安巡逻防范队伍。今年以来,无刑事案件发生,治安案件下降,给群众营造了平安的社区环境,该社区先后被上级评为安全社区、无毒社区、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和先进社区。目前,全市160个社区警务室已全部建成,均配备了社区民警和聘用了辅警,统一印发了《刑事、治安案件登记簿》、《治安巡逻登记簿》等“六簿一冊一表”,规范了管理。在全市各社区构建了防控网络,由社区民警负责户籍、治安、内保、外管和消防等方面的工作;市区62个板块型社区建成100余支各种形式专兼职治安防范队伍,今年在巡逻防范中共抓获、查处偷斗殴等违法犯罪分子167名,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为建设“平安宝鸡”、“和谐宝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执笔:赵周怀、蔡广林、安鲤军
城乡社区建设案例2:苏州农村社区的类型
苏州农村社区建设志步较早,并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了以下六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融入城镇型社区。苏州有部分农村社区是由经济较发达,村民居住较集中的村落发展而来,这些村落,近城靠镇,由于城镇化的推进,镇域拓展,把村庄融入了城镇,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尚未冲破,而村集体还有一笔可观的资产,他们就运用城镇建社区的理念,建设农村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载体,受到农民的拥护。相城区北桥镇庄基村紧靠陆墓镇,全村5.8平方公里,20个村民小组,1592户,5200人。该村2005年工业产值7.4亿元,纳税250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近年来,又有邻近的5个村并入庄基村,村里建了“希望工业园”。还吸纳农民入股,建立了股份制合作社,有股份5342股,其中集体股1980股,社会法人股1500股,自然人股1862股。社区建设也初具规模。硬化道路19公里,绿化环境8.25万平方米,建标准
厂房5万平方米,打工楼2.6万平方米,给排水网络1万米,有日供水1.2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还有48家企业,其中8家是外资企业。社区建有3000平方米的幼儿园,有6000平方米的农民广场,还有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300平方米的医疗站,12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6000平方米的三星级酒店。社区还建有200平方米的“乡情苑”。农民说,“我们生活在天堂里!”居民羡慕地说,“到底还是农民好!”
第二种是拆迁安居型社区。由于道路建设,城镇扩张,尤其是各类经济开发区、自然生态区的建立,一批拆迁安居型社区脱颖而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占用了原吴县市唯亭镇的一批土地,以后由于建设的需要,又把唯亭镇成建制地划入园区。唯亭镇东亭社区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东亭社区建于2002年,由原唯亭镇12个村的农民动迁而建的农村社区。社区占地639亩,分为东亭、厦亭两个小区。小区建有新型的四层楼房153幢,4240套,空间开阔,草绿花红,环境优雅。尤其是社区建有1.15万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设有超市、信用社、医疗中心、幼儿园、“一站式”服务大厅,还有餐饮等,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设有治安防范措施,装有监控设备,24小时有专人值班防务。社区居民,基本上做到劳力有就业,农户有股份,家庭有物业,过着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农民住在社区里都比较满意,说“办事不出门,赛过城里人!”
第三种是规模经营型社区。这种农村社区,土地适度集中,水面开发利用,服务专业队伍,实行规模经营,能人专业承包,效果很好,农民也乐意。吴江市平望镇双洪村社区就是这样做的。这个村规模4.2平方公里,21个村民小组,695户,2733人,2740亩耕地,还有一批鱼塘。大小55家企业。全村固定资产7亿元,去年工业销售收入 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社区建有股份制合作社,村民每年可拿到股红430元,补贴300元,男60周岁、女55周岁每年免费供应360斤大米和240元生活补贴。全村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包括行政、商业、医疗、文体、警务、治安等。社区还做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环境整洁等。尤其是农业种植实行规模经营,对苗木、林果、水产养殖等都实行了专业承包。成为名副其实的规模经营型社区。
第四种是投资开发型社区。这种社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非常优美,名胜古迹较多,交通十分方便,他们投资开发,逐步形成了新的农村社区。常熟市虞山镇方洪村就是一个典型。这个村位于常熟市区北部,依山傍市,交通方便,共
6.4平方公里,64个村民小组,1676户,6052人,3116亩耕地。2005年村可支配收入1023.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85元。2001年起,建立方洪工业小区,近年又建立虞山方洪工业园,还建有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集贸市场5900平方米,有大小工业企业28家,年销售超过10亿元。社区还建有农场一个,种植3116亩无公害绿色蔬菜,供应虞山镇市场和周边地区。60周岁以上农民,免费
供应粮食,农户还有粮食补贴。社区专门建有服务站,为社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2005年10月18日又正式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村民变股民,年年有分红。
第五种是休闲景观型社区。苏州农村有些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历来是参观游览的好去处。这些村建立社区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民赚旅游钱。地处苏州新区通安镇的树山村,位于苏州市区西部,有太阳山、观笼山环抱,新公路、古运河穿村而过,常年气温只有15.8度,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15个自然村落,540户,1822人,800亩农田,530亩旱地,4700亩山地。树山村成立了优质蔬果产销技术合作社,把树山社区建设成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林路网、水系绿廊为纽带,融滨河风光区、休闲参观区、农林产业区、人文宗教区、生态绿香区等自然山水为一体,具有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农科教育等功能,培育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民俗文明、事业进步的新社区、新农村。
第六种是股份合作型社区。这种社区,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股份合作社,使村民变股民,由能人进行经营,实行民主管理,年终按股分红,社员只要出股金,就可以按股拿红利,农民非常拥护。他们说,既有股份制,又有合作制,两个优势都发挥出来了,我们举双手赞成!位于吴中区横注街道的尧南村,地处尧峰山南麓,越(溪)相(城)公路穿村而过。全村2.86平方公里,巧个村民小组,539户,2085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60元。这个村先后建立了三个股份合作社:一是尧南葡萄股份合作社。共42户,250亩基地,450万元股金,每年股红12%以上;二是尧南物业股份合作社。110户参加,总投资1300万元,建标准厂房14600-平方米,年红利8.4%;三是尧南资产股份合作社。把原有集体资产量化给村民,2005年每股红利300元,他们还准备集中建设农业观光区、工业集中区、农民居住区。计划建造的“尧南花苑”,共98幢,可住634户;建公寓房23幢,736套,可住1300户。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共6022平方米。一个股份合作型社区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1[1]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报告
金健09信管1班2009970046
今天我就如何建设和谐社区进行了调查。
要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先了解和谐社区的标准,我在本社区中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到他们对和谐社区的标准: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就是安全问题)。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社区服务:我们提出街道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要有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便民服务热线要实现街居联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残疾人员保障覆盖率大于90%,社区卫生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要制定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没有违法生育现象,社区95%以上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所以,我们既有定性的东西,还有定量的东西。
社区环境:提倡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的建议。人民是主人,社区的人民就是社区的主人,所以,我们提出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采取民办公助,企民联办,企业和民众联办的方法,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整顿社区容貌、整顿乱搭乱建,整顿环境卫生,使社区的社容社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的企业商贸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社区做到可持续发展。社区有清洁保洁队伍,有绿化维护队伍,“三包”协议达到95%以上,垃圾的收拾率达到95%,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
社区文化:有社区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的人口达50%以上,参加社区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分别占管辖区总数的40%、50%、60%。
社区稳定:社区有警务室,自保组织要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校正人员档案,对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90%。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界上访事件,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大、特大火灾,无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家庭和睦,没有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
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够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有《居民公约》、《社区自制章程》,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在60%以上。社区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居务公开。居委会办公设备有着落,经费有保证。
党的领导: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社区党的领导要健全,要有党组织,并认真地开展活动。建立健全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社区党组织的达到70%。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了解其标准后,我就如何建设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下面是本社区居民的看法和建议:
一、以强化核心为前提,把科学规范的领导体制构建到社区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和谐社区,就要从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着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在健全组织网络中强化核心。要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社区管理和党组织管理模式,把直接领导、双重领导和多方协调等领导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的工作管理体制。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楼院党组织、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领导;加强对驻社区的派出机构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加强对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社区内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引导,将各种组织和各方面力量整合到社区党组织周围,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完善工作机制中强化核心。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已建立了由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协调议事机构运转不畅,驻区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从完善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协调议事机构的议事规则、工作内容和程序,明确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职能,明确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以扩大民主为方向,把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运用到社区
民主,是“和谐社区”的题中之义;创新,是“和谐社区”的活力之源。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要始终把扩大民主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围绕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创新机制。要探索并不断完善社区党员议事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和社区党建工作代表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把它作为创新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社区党务、社区居务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切实借助民力推进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最大限度地调动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将民主决策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整合资源、推动工作的过程,真正依靠民力推进决策、落实决策,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围绕推进党员民主管理创新机制。要认真研究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当前尤其要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确保社区每个党员都能及时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引导和激励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探索建立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的长效机制。要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党员考核、奖励、晋升时,应注意听取党员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三、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现到社区
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原则。建设和谐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依靠的力量是群众,活力的源泉也在群众。社区党组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开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切实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要从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当前,尤其要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好市、区、街三级党员服务中心。要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
服务功能,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平台,成为社区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温馨家园。
要开展符合产业化方向的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兴办社区服务,形成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打造服务品牌,培育中介组织和服务实体,引导现有的社区服务机构走向市场,引导新开办的服务机构立足市场,实现从福利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的转变,促进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居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四、以维护稳定为基础,把公平协调的保障体系覆盖到社区
城市社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没有社区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为社区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功能,充分发挥好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社区群众提供畅通的诉求渠道。对于社区内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社区党组织要变“堵”为“疏”,变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积极疏通社区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引导居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反映要求。要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社区困难党员和群众提供必要的帮扶救助。帮扶困难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区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兴办“爱心超市”、“慈善超市”,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员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大力开发利民便民服务岗位,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挖掘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五、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和谐共赢的党建氛围营造到社区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群众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是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灵魂。社区党组织要注重社区党建与先进文化的融合,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以社区文化教育人,引导形成健康的道德风尚。社区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社区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和谐社会相吻合的道德风尚。要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街道、文明窗口以及“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建设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社区文化凝聚人,引导形成共建的工作合力。社区党组织要以先进文化为纽带,用党建来引领社区文化,用社区文化来传递党的温暖和关怀。要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开展的“三走进、三服务”活动,通过建设一批功能性强的硬件设施、推出一批有感染力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社区文化和社区党建融合起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把社区内各个单位、各类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个层次、各类群体团结起来,共建和谐怡人的美好家园。
以上就是本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第三篇:和谐社区调查报告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四篇: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报告
要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先了解和谐社区的标准,我在本社区中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到他们对和谐社区的标准: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就是安全问题)。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在了解其标准后,我就如何建设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下面是本社区居民的看法和建议:
一、以强化核心为前提,把科学规范的领导体制构建到社区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和谐社区,就要从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着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在健全组织网络中强化核心。要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社区管理和党组织管理模式,把直接领导、双重领导和多方协调等领导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的工作管理体制。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楼院党组织、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领导;加强对驻社区的派出机构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加强对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社区内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引导,将各种组织和各方面力量整合到社区党组织周围,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完善工作机制中强化核心。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已建立了由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协调议事机构运转不畅,驻区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从完善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协调议事机构的议事规则、工作内容和程序,明确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职能,明确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以扩大民主为方向,把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运用到社区
民主,是“和谐社区”的题中之义;创新,是“和谐社区”的活力之源。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要始终把扩大民主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围绕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创新机制。要探索并不断完善社区党员议事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和社区党建工作代表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把它作为创新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社区党务、社区居务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切实借助民力推进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最大限度地调动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将民主决策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整合资源、推动工作的过程,真正依靠民力推进决策、落实决策,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围绕推进党员民主管理创新机制。要认真研究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当前尤其要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确保社区每个党员都能及时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引导和激励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探索建立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的长效机制。要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党员考核、奖励、晋升时,应注意听取党员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三、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现到社区
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原则。建设和谐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依靠的力量是群众,活力的源泉也在群众。社区党组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开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切实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要从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当前,尤其要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好市、区、街三级党员服务中心。要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平台,成为社区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温馨家园。
要开展符合产业化方向的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兴办社区服务,形成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打造服务品牌,培育中介组织和服务实体,引导现有的社区服务机构走向市场,引导新开办的服务机构立足市场,实现从福利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的转变,促进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居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四、以维护稳定为基础,把公平协调的保障体系覆盖到社区 城市社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没有社区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为社区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功能,充分发挥好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社区群众提供畅通的诉求渠道。对于社区内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社区党组织要变“堵”为“疏”,变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积极疏通社区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引导居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反映要求。要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社区困难党员和群众提供必要的帮扶救助。帮扶困难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区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兴办“爱心超市”、“慈善超市”,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员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大力开发利民便民服务岗位,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挖掘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五、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和谐共赢的党建氛围营造到社区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群众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是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灵魂。社区党组织要注重社区党建与先进文化的融合,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以社区文化教育人,引导形成健康的道德风尚。社区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社区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和谐社会相吻合的道德风尚。要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街道、文明窗口以及“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建设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社区文化凝聚人,引导形成共建的工作合力。社区党组织要以先进文化为纽带,用党建来引领社区文化,用社区文化来传递党的温暖和关怀。要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开展的“三走进、三服务”活动,通过建设一批功能性强的硬件设施、推出一批有感染力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社区文化和社区党建融合起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把社区内各个单位、各类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个层次、各类群体团结起来,共建和谐怡人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川汇区位于周口市东南部,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0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服务居民为抓手,全力构建服务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下大力气建设和谐社区,做到社区居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孤有所依、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增进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联系,为居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一方面社区成为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首发地、聚集地,也是广大居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社区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治安、娱乐、交往等高层次的社会需求日益提高。面对这一转变,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必须重点针对我区作为周口市传统工业最集中的一个城区,因大批改制企业及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而空前增多的社会矛盾和群众的需求,找准了服务群众这一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体系,为此,我们确立了“创经济文化强区,构文明和谐川汇”的目标,把构建和谐社区放到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属,构建社区服务平台。
(一)加强领导,把打造和谐社区摆在重要的议程。
把抓好社区服务,建设和谐社区摆上全区工作重要位置,做到“三纳入”,即纳入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到城区四家班子的具体工作实施计划,纳入到城区党建目标责任制;一并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一并考核。(二)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XX年我区率先在自治区城区中实现“一居一支”,强化党组织在社会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三级党组织网络,在46个社区全面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为加强组织力量,把社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街道、社区党组织委员,还成立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使社区党的工作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面,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在打造和谐社区中的核心作用。(三)建立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制定社区建设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社区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会议制度。区委常委会议、四家班子联席会议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定期研究社区建设问题;
2、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实行处级干部包点联系,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要求每个指导员做到“四个一”:每年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每年要为社区居民办一件实事好事、每年要反映一条关于社区建设的社区民意、每年要为社区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职能部门配合抓、街道工委具体抓、全区党政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努力创建和谐社区新局面的合力。
3、考评奖励制度。对区机关各部门、各办事处按照社区服务管理和奖惩办法考核评分,奖优罚劣。
二、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服务群众亮点纷呈
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活动载体,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我们主要抓好:(一)关爱困难弱势群体,构建社区保障服务体系。
服务群众必须首先解决困难弱势群众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先受益。为此,我区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构建了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了城区低保服务中心、街镇低保服务所、社区低保服务站,形成了三级低保服务网络。去年,我区通过三级低保服务网络多方筹集资金,发放低保金、救济救助金以及救济物资折价达到665万元,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同时,社区党组织广泛开展结对互助、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活动,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如,我区在柳开社区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工作与治疗相结合的精神残疾人“工疗站”,对残疾人进行各种技能训练,让他们参与社会正常生活,不仅有效地帮助了残疾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的康复。(二)关注下岗失业人员,构建社区再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深化,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生活困难。我区积极应对解决,构建了以城区劳动保障中心、街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站为网络的三级劳动保障体系。各社区居委会也自觉把再就业服务当作重点来抓,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的活动,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去年,全区共投入100多万元开发再就业岗位1XX多个,帮助9100多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三)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搭建便民服务网络。我们始终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影响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邮政电信等各种服务资源,按照“一居一亮点”各社区分别建立起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站、邮电服务中心、全托服务中心、律师服务站等20多个服务网点,46个社区还成立了电脑室,对社会事务如计生、就业、低保、等实行电脑管理。目前,社区内各种便民服务项目门类齐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求,居民的生活和服务十分方便。(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提升居民的生活品位。
我区从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出发,广泛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一是成立社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为主题的全民健身体育宣传活动,在社区居民集中锻炼身体的场所开展体育和健康咨询,开展经常性的各种球类、体操、武术等项目的社区体育运动会,如“赛克杯社区万人乒乓球赛”、健身操、健身舞、腰鼓、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气排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激发了居民健身运动的热情,增强小区居民的凝聚力。二是培育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成立了90多支各类社区文艺队伍,开展广泛的社区文艺演出活动。重点打造了以江滨社区文化广场为代表的一批社区文化阵地,去年江滨社区文化广场共举行各类文艺演出40多场次,观众累计达14万多人次,江滨社区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建立与市图书馆联网的社区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使居民群众足不出院就能得到精神享受。举办每年一届的“川汇之声”社区群众文艺会演、“川汇歌圩”、“新编民歌大家唱”活动,陶冶了居民情操,融洽了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三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居民文明教育,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假期法律知识讲座、“给你一把金钥匙”科普征文比赛,未成年教育理论研讨,百名德育大使进社区等活动;制定和实施《文明市民教育工作方案》,在辖区55所文明市民学校,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市民手册》的学习。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五)建立“民愿接待室”,搭起沟通疏导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社区群众的困难和思想矛盾等问题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才能有效维护稳定。我们以抓好民愿接待室工作为突破口,实行解决矛盾和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努力探索社区服务工作的新方式。与《周口晚报》联合,在河南第一个创办“民愿接待室”,群众的愿望、呼声、烦恼甚至牢骚,都可以到“接待室”反映,社区及时解决,对那些城区无法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则由报社进行“问题追踪”,通过新闻媒体向市有关职能部门呼吁,促使解决问题。通过开展“零距离访谈”活动,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使社区居民遇事有人管、权益有人护,进一步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今年以来,我们加强对民愿接待工作领导,实行规范管理,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标志标识、统一接待登记本、统一工作制度、统一接待程序,进一步提高民愿接待工作效率,受到居民群众的称赞。据统计,辖区46个社区民愿接待室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群众来访3200多人次,化解纠纷1350多人次,为群众解决困难近千件,解决就业1400多次。(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社区志愿者活动蔚然成风。
结合开展
创建社区党建示范区活动,我区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广泛组织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员义务奉献周、党员群众心连心等活动。在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三必访”,即“党员新转入社区必访、群众有困难必访、居民病(逝)必访”,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为社区居民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向党支部反映一条信息,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的“四个一”活动。社区党支部在各社区启动“五包”活动,即包一个党员特困户,做他们的兄弟、姐妹;包一名“两劳释放人员”,做他们的知音;包一个孤寡老人,做他们的儿女;包一名下岗职工,做他们的参谋;包一名残疾人,做他们的拐杖。去年,全区组织党员为群众做好事实事3500多件,捐款36200多元,捐物20200多件。
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青年社区爱心超市、爱心献春蕾等志愿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也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居于社区、奉献社区”的积极性。许多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义务巡逻队,维护社区治安。依山社区残疾人梁柳青自费开通“红叶”公益服务热线,两年来,接听热线电话5000多个,解决人们的心灵烦恼,广受群众称赞。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社区内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呈现出居民互敬互助、乐于奉献、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夯实基础,突破难点,促进服务群众深入持久夯实社区服务的基础,不断改善社区服务硬件和软件条件,是促进社区服务深入持久的保证。(一)完善社区设施建设,改善为民服务的条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社区办公场所狭窄,社区工作人员不能集中办公,甚至无房办公,群众有事无处反映,意见很大。为此,我们采取区领导主动承担重任,14名处级领导包点联系、重点解决难度最大的20个社区办公用房问题。通过筹集投入资金380多万元买了一批、发动辖区单位共驻共建找了一批、对房开商加强协调无偿提供了一批,到XX年底,办公用房达标率提前一年实现了80平方米以上的目标,基本解决社区办公条件,有的还超过700平方米,并配套有“五室、四站、二检、一接一场所”,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业余文化提供便利条件。(二)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为社区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2】【3】【4】
首页
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决定了为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我们按照中央关于社区党建“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并进行细化和延伸,在全区46个社区党组织开展了以“思想建设星、组织建设星、作风建设星、制度建设星、机构(政权)建设星”等内容为主的创“五星级党组织”活动。同时开展创“十佳社区”活动,促使社区向“组织建设最佳、社会治安最佳、计划生育最佳、卫生服务最佳、环境秩序最佳、文体活动最佳、便民服务最佳、再就业工程最佳、扶贫济困最佳、尊老敬幼最佳”的目标奋斗,去年共评出“五星级党组织”6个、“十佳社区”7个,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建设,坚定了服务群众的思想和信念,增强了党组织战斗力,促进了社区各项服务工作的深入。(三)加强队伍建设,打好服务群众的人才基础。
社区服务工作任务繁多而艰巨,过去,由于社区工作人员除了生活补贴以外,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工作骨干时有流失。为了稳定服务群众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我区采取多项措施留人留心。一是待遇留人。去年共增加投入65万元,为所有社区干部办理了医疗、退休等五种保险,今年又投入100多万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留住了大批社区工作的骨干;二是事业留人。我们在社区开发了社区党务协管员、低保、计生协管员等200多个岗位。以公益性事业留住了大批新人;三是感情留人。区领导均在社区中建立了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了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困难,以感情维系了队伍稳定;四是加强培训、技能留人,组织150多名社区党务工作者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经常性地举办党建、电脑、法律、档案管理等各类各层次培训班,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开阔了思路,创新了思维,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四)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是做好服务群众的强大力量。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发挥各方面资源的优势。我区实行共驻共建,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与230多个驻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三级协调机制的作用,仅去年召开指导会、协调会、联席会280多次,定期或不定期专题研究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社区内单位都主动关心、协调配合,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
总之,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努力打造和谐社区,在全区30万人民群众中营造了心齐气顺、团结向上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XX年,我区完成生产总值超过1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亿多元,城镇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在周口市唯一荣获“河南文明城区”称号。
〖1〗〖2〗〖3〗〖4〗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