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

时间:2019-05-14 15: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

第一篇: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8、怎样正确处理不同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

(1)正确处理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的关系:处理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关系的总原则是,既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和保障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活动。(2)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1、什么是社区,它有哪些要素构成?

社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包含以下四层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第二,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第三,生活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依赖于政府的扶持。

2.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结果。3.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民主化

3、正确处理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按照社区有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有权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产权人和使用人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和决定是否解除聘用。处理二者关系,一定要按照职责分明,依法活动的标准进行。

4、正确处理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都实行的是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共同管理一定范围内的物业。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法

2、社区有什么特点,具有哪些功能?

社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4)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5)社区是不断变迁的。除此之外,社区还具有管理上自治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管辖上的区域性等其它特征。

具有如下功能:(1)政治功能;(2)文化功能;(3)维系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维系,另一方面是社会维系;(4)服务功能,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3、什么是社区管理:所谓社区管理,就是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

下,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辅助下,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4、社区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体利益原则。第二,自治和自助原则。第三,组织和教育原则。第四,协调性原则。第五,前瞻性原则。第六,系统管理原则。第七,法制管理原则。第八,渐进创新原则。

5、简述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社区管理学是以社区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区管理活动。

基本内容具体包括:1.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2.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选择。3.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建设。4.社区文化、教育管理。5.社区卫生服务与体育管理。6.社区治安管理。7.社区服务。8.社区保障管理。9.社区物业管理。10.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11.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

第二章社区管理体制

1.什么是社区管理体制?

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权力配置关系以及各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社区管理体制包括四个部分,即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社区管理的工作体系。

2、我国社区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

(二)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

(三)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3、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一)“重心下移,立足基层”

(二)“条块结合,以块

为主”

(三)“党政督导,各方参与”

(四)“管理与服务结合”

4.社区管理组织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社区管理组织就是指能够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就

是指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为主体,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

5.社区管理组织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求功能(2)管理功能(3)组织功能(4)协调功能(5)稳定功能

6、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社区性、地域性、双重性。

7、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社区党组织

(二)街道办事处(乡政政

府)

(三)居民会议(村民大会)

(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五)社区中介组织

(六)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律关系和经济关系。

9.怎样正确处理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处理二者关系,一定要按照职责分明,依法活动的标准进行。居委会和物业公

司要做到权责分明,不可超越本职范畴,越俎代庖。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物业公司,居委会做了很多实质上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委会应该把这些工作退还给物业公司。相反,物业公司也应该把不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交还给居委会。只有这样,二者的发展才能是和谐的,相互促进的。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逐步明确的分工也是有利于社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10、你如何理解单位制?

(1)单位制的功能: 1.政治动员。2.经济发展。3.社会控制

(2)单位制的后果:单位制造成的后果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形成了“总体性社会”;二是就社会的个体而言,产生了依赖性人格。

11.简述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及趋势。(1)我国社区管理体制

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

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

3、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走出目前社区管理困境的客观需要。

(2)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后的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将有如下发展趋势:社区管理必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社区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必将更加科学,职能更加明晰,工作权限更加具体,工作人员素质更加知识化、综合化;社区管理主体将真正成为有权力、有地位、有影响力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管理体制必将逐渐同世界接轨,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运行机制都将更加进步

12、完善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2)科学构建社区管理组织体系(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使社区各系统的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4)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素质(5)建立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手段并举和组织动员等具体方法协调的运作机制

第三章社区管理模式

1.社区管理模式有哪些构成要素?

一是社区环境与结构特征,包含宏观社会环境、社区性质与类型、社区居民构成与年龄结构、社会价值观与制度环境等。二是党的领导和政府职能,包括社区党建与党的领导,政府职能转变与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市场作用与影响,包含市场机制作用与影响,有计划变迁与社区规划等。四是以社区为基础民间组织的地位与角色,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区互助组织状况。五是社区工作者作用与角色,包括社区工作者性别与年龄结构、受教育和专业化程度,社区工作目标与方法。六是社区服务对

象、服务内容和范围,包括弱势与劣势群体、普通社区居民与社区服务过程等。七是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包括各式各样社会资源分布与资金筹集渠道。

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即社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社区发展模式适合社区居民同构型较高,或意见比较一致时;社区行动模式适合于当各团体之间矛盾突出,不容易协调各方利益时;社区计划模式适合于社区问题较为复杂,非一般社区民众所能自行应付时。

2.国外社区管理的模式有哪些?对我们有何启示?(1)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

导模式。(2)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3)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3.社区管理实践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高度的理论概括。

二、相对的稳定性。

三、相当大的代表性。

四、强烈的排他性和有效的区分性。

10、社区发展的模式包括哪些,各有何特点?

社区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工作模式: 1.创新改革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变迁的过程是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2.改变习俗模式。该模式强调变迁的推动者或社区工作者同社区工作对象、社区或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3.行为改变模式。该模式以心理学理论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他们所居住的社会的规范、组织或制度。4.过程取向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发展工作者同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通过教育及组织过程,改变居民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更好地参4.江汉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江汉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转变政府职、自我革命。首先是理顺关系、下放权力,将本该由社区支配而不适当集中到政府手中的权力下放给社区;其次是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的工作机制,改变过去只做事而无权、更无费用的被动状态,从而创造出城市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

5、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走自治区模式道路

(二)走多元化模式道路

(三)走开放模式道路

(四)走法制化模式道路

(五)走量化管理模式道路

第四章社区管理方法

1、社区管理方法的含义

社区的管理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区管理方法一般指除传统上常用的一些非技术性的社区管理方法,有时仅指传统方法中通过行政上下层级的命令服从关系而起作用的行政手段。广义的社区管理方法是指社区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正确、有效的方法,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的科学体系。

2、社区管理方法的作用:

(一)社区管理方法是社区管理思想转变为社区管理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二).社区管理方法是实现社区管理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三)社区管理方法是提高社区组织工作效率的关键。

(四).社区管理方法有助于实现社区管理的现代化。

3、社区管理方法的特点:历史性、系统性、开放性、操作性。

4、什么是社区行政管理方法?

社区管理行政方法,是指社区管理主体,特别是社区行政管理主体为履行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社区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5、社区管理行政方法按照性质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

法和定量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其中每一类又包括多种管理方法,如定性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行为激励等;定量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包括数学规划、随机理论、决策分析理论、预测研究理论、系统分析、网络规划、戴明循环等。

6、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指社区管理主体为实现社区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达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社区生活的目的,在社区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所采纳的各种措施和技巧的总称。

7、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归纳起来有六个环节:

1、社区问题分析

2、建立关

3、资料收集

4、制定社区规划

5、社区行动

6、效果评估

8、试论社区媒体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

社区工作者通过传媒这个桥梁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让外面的世界了解社区和组织的状况,确立组织形象。社区可以借助传媒的优势让公众了解自己,支持和响应活动的号召,促成事件的改变。良好的社区媒体形象能够激励和鼓舞社区成员爱社区、建社区的热情,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区工作的开展。

9、社区管理工作的三大模式是什么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与社区建设。

第五章社区环境

1. 社区环境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社区环境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社区本身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社区环境的基本特征是:1.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环境质量的关系十分紧密、相互依存。2.社区环境的易遭污染性。3.社区环境的广泛性。4.社区环境的复杂性。5.社区环境的差异性。6.社区环境的动态性。

2. 构成社区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构成社区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1.社区环境的空间要素2.社区环境的生态要素

3.社区环境的管理要素4.社区环境的人文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1.城市社区的环境质量随建设年代不同存在着差距2.城市社区建设的“老化”问题3.城市社区环境污染严重

4. 如何解决我们城市社区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针对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改善社区管理的角度看,应该着重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机制,明确社区环境整治责任2.制定城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立城市社区环境保护目标3.结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为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创造条件4.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6.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7.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健全监督执法队伍8.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展社区环境教育9.实现“政社分开”,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第六章社区参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1.社区民主政治参与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对社区范围内公共生活的参加与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过程。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1.社区普通居民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

2.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范围是社区内的各种公共事务3.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深度4.社区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目标取向

2.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自治组织有哪几种形式

主要有:

1、城市居民委员会

2、业主管理委员会

3、志愿者协会组织

4、文化体育类社团

5、村民委员会

3.当前我国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自治制度行政化趋势亟待变革

2、社区公民民主意识亟待提高

3、社区社团自治作用亟待加强

4.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1、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完善选举制度

2、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

3、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规范管理工作程序

4、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4、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一)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2)提供综合性服务(3)

是一种连续性服务(4)进行协调性服务(5)提供可及性服务

5、试述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谈谈如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第一,从医生的角度看,应处理以下几个关系:处理好病人、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第二,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角度看,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社区卫生管理。其次,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重点是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再次,积极进行教育引导,争取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6、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

(二)有利于改革我国的卫生5.如何实现城市居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创新

(1)理顺政府与居委会关系(2)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转换职能(3)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决策制度(4)理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6.如何实现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创新

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1.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创新2.推进村委会领导班子建设的管理创新3.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化程度的管理创新4.加快村民自治法律制度建设的管理创新

第七章社区文化管理

1.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

2. 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

四要素说:1.文化载体 2.文化方式3.文化制度4.文化精神

六要素说:1.精神要素2.物质要素3.语言、文字要素4.规范体系5.社会关系6.社区组织

3.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是:1.社区文化的区域性2.社区文化的继承性3.社区文化的融合性4.社区文化的共享性5.社区文化的普遍性6.社区文化的渗透性7.社区文化的多样性

5. 试述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基本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二)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三)进行社区教育创新,不断拓宽社区教育领域

6、社区文化的功能:(1)社会沟通功能(2)心里凝聚功能(3)价值导向功能(4)

行为规范功能(5)文化传承功能(6)协调发展功能

7、社区教育: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

8、我国社区管理完善的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2)规范社区教育管理(3)进行社区教育创新,不断拓宽教育领域

第八章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的医疗服务方式。

2、社区卫生服务包括以下服务内容:

(一)社区疾病预防服务

(二)社区医疗服务

(三)社区保健服务

(四)社区康复服务

(五)社区健康教育服务

(六)社区计划生育服务。

3、制约我国社区卫生发展的因素

第一,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是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态,二是卫生资源流向不合理;第二,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第三,我国社区卫生管理存在管理权限不顺畅、个人医疗帐户不完善、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差等现实问题;第四,传统观念的束缚。

服务的体系

(三)有利于促进“预防为主”卫生医疗目标的实现

(四)有利于克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弊端

(五)有利于增强政府对社区卫生事业的责任意识

(六)有利于强化全科医疗服务观念

(七)有利于促进 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参与

7、如何理解社区体育在现代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或乡村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区体育是国外城市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大型体育

设施和社区体育娱乐、健身、康复及体育商业服务已被认为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要求,社区体育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对人们的生活、行为、身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社区体育是伴随我国社会体育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兴盛起来的,它在我国城市出现的历史不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许多特性和作用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第九章社区治安管理

1.简述社区治安管理的特点与原则。

第一,社区治安管理的特征。社区治安管理是一项地域性的综合治理工作,是

社会治安的一部分。社区治安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职性,包含全方位、全负责、全天候三项要求。(2)区域性,社区治安是一定范围或地域内的治安活动。(3)群众性,群众是社区治安的主体力量;社区群众满意是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一个社区治安状况的标准;群众互动是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重要保

证,也是衡量社区风气好坏的晴雨表;提高群众自觉的治安防范意识,是减少社区治安事件发生的重要条件。(4)长期性,社区治安不是一个短暂的社区治理过程,而是一个需长期治理的系统工程。(5)社会性,社区治安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所决定的,是社会各类矛盾和消极现象在社区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的一种表现。

第二,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2)专群

结合、群防群治原则,(3)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2.简述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根据社区治安管理的对象,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

(1)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2)防范灾害事故发生;(3)加强社区内的道德风尚与社会风气建设

第二,根据社区治安管理业务,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

(1)社区秩序管理;(2)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3)民用危险物品管理;(4)

特种行业管理;(5)消防管理;(6)交通道路管理;(7)户口管理;(8)水上治安管理;(9)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

第三,根据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目的,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发展壮大治安防范

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2)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建设。(3)拓宽社区治安的领域。(4)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维护社区稳定。(5)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等。(6)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教育,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参与社区治安管理,促进社区治安管理环境的良性运行。

3.试述新形势下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

我国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法制化与产业化时期 4.简要说明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观念滞后2社区服务体制不顺,缺乏总体的计划性 3经费投入不足 4资源整合不利5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6社区服务体系中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 7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5 如何解决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加快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1广泛进行社会动员 2积极探索和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 3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4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5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6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价格体系7进一步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及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8加强社区行(1)地方努力将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安管理的措施、规定和要求,通过制定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形式逐步加以完善,最终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使之更具权威性。(2)将社区治安管理的制约监督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3)坚持将居民自治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制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法制化的社区治安防范和管理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设。

(1)明确界定政府治安管理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关系;(2)完善治安警力

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强化社区警务建设(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治安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

区治安综合网络。

第四、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第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

能力。

第十章 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及其属性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和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和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社区服务的一般属性:地域性、群众性、服务性、福利性、社会性和综合性。2.简要说明社区服务的内容及功能。

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1公益性服务 2特殊照顾服务 3便民服务4社区就业和创业服务5社区保障服务6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

社区服务的功能:1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1)社区服务的保障功能(2)社区服务的便民服务功能(3)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2社区服务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特殊功能:(1)在政治领域,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2)在经济领域,具有整合、调节功能(3)在社会领域,具有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功能。3.简要说明社区服务的发展过程。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老人问题、残疾人问题、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业余文化、体育、社交、旅游以及饮食、商业、卫生和家庭服务等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些新问题,有些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但政府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于是近三十年来,一些国家逐步把由政府负担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转向由政府与社会分担,分散于社区,建立起群众自治、自我服务的小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

业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9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第十一章社区社会保障

1. 社区社会保障

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中的一种,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主要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从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到社会福利等诸多社会保障内容

2. 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联系是什么

社会保障包含了社区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前者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为各个阶层所提供的包括医疗、失业、养老及福利在内的保障;后者则通过社区这样一个区域概念来具体体现社会保障的内容和运行方式 3. 试述发展我国社区再就业工程的意义

1.从社会改革角度看,城市社区再就业是由各项社会改革推动的社会职能调整的必然要求

2.从城市社区本身来看,城市社区再就业是城市社区功能得以发挥,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从原动力角度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社区再就业开拓了广阔空间

第十二章 社区物业管理

1.物业管理主要特性是什么?

1.契约性2.社会性3.专业性4.经营性

5、规范性 2.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有哪些?

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房管所为主的管理模式2.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管理模式3.以街道为主的三结合模式4.市场型专业化管理模式 3.如何理解社区物业管理中的政府责任?

社区物业管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体制改革而引进的新制度。我国计划经济下的房屋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活动,现在的社区物业管理与传统的房屋管理相比尽管有许多新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将完全退出这一管理领域,这只是个角色转换的问题。一方面,社区物业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形势下的新兴行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必然涉及对社区物业管理的管理。另一方面,对社区物业管理行业本身而言,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直接管理,这是因为社区物业管理行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疑难或者突发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者不适宜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或者一时难以确立合适的监管主体,这时就需要政府的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物业管理活动不仅涉及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利益,而且涉及城市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重要领域,需要综合治理,与房屋管理相比,社区物业管理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简述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特点、类型及发生原因

特点:1.纠纷的多发性2.纠纷的群体性3.纠纷的多样性4.纠纷处理的复

杂性

类型:1.管理权纠纷2.管理费纠纷3.管理责任纠纷4.代收代缴纠纷

5.其他纠纷

原因 :1.有关物业管理配套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是物业管理纠纷不断增多的根本原因2.建管不分的管理体制,是引发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3.物业管理公司角色错位,行为不规范4.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第十三章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

1.社区智能化

智能化社区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由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通信接入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和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来支持实现。社区智能化就是对这一类社区的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新

8、国内外社区管理创新的趋势是什么。

社区管理创新的国际趋势:

1、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

2、社区经济管理区趋于市场化、多元化。

3、社区管理日趋法治化、规范化。

4、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5、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

6、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

4、有助于促进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5、有助于形成有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7、如何理解社区管理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就是对原有社区管理体系的新的创造,是对旧的社区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全面的质的突破。

内容: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过程创新和管理理论创

2.简述社区智能化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原则2.适用性、先进性、兼容性原则3.可

扩展性原则4.可操作性、安全性原则 3.简述社区智能化的功能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家庭报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巡更巡逻系统、背景音响系统、车辆出入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社区一卡通系统

4.简述智能化社区软件建设的内容

社区软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计划:

1、物业管理计算机软件模块(房产资料管理模块、户主/业主管理模块、物业收费管理模块、检修维修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环卫绿化管理模块、投诉管理模块、文档资料管理模块、人事管理系统模块)

2、社区信息平台软件开发——网站建设 第十四章 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

1、简述社区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社区发展是指在政府、居民和有关的社区组织努力下,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以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培育参与意识和互助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建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全民推进社区进步的过程。

特征:

1、合作性

2、全面性

3、目的性

2、简述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特点:

1、社区组织体系完整

2、社区设施比较完备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

4、依法管理社区

3、如何理解我国社区发展的趋势。

趋势:1 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2、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

3、社区管理手段法治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

4、如合理解社区中介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社区中介组织是指社区内居民基于娱乐性、互助性、服务性、学习性而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

特征: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公众利益性

5、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

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区中介组织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2、社区中介组织为社区发展提供最直接具体和富有人性的服务

3、社区中介组织为社区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志愿者

6、简述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含义及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含义:志愿服务是一种没有待遇和非责任的工作,以有组织的方式来提供有利于他人的服务,其范围可以是组织或整个社会。

作用:

1、有助于推动社区开展各项活动

2、有助于融洽社区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

趋向融

第二篇:管理学笔记

1、简述管理的定义含义是什么?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六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管理不是盲目无计划的,本能的活动。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组织,包括营利的和非营利的企事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管理主要协调人与事、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

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浊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到

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不,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5.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对组织的效果承

担重大责任。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一个组织;二是管理管理者;三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6.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组织目标是通过组织活动实现的,而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使用

或消耗一定的资源。资源主要包括资金、物质和人员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均为M,故人们也简称之“3M”。管理作为协调活动,无非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和使用组织资源,以最佳方式安排组织活动,从而使组织活动更有效地趋向其目标。

2、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2.由于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太多,且难以控制,故照明对产量的景程无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试验:1.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2.似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与调查: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试验:1.工人既不会充当“快手”,也不会成为“慢手”,他们会在“过得去”时自动松懈,2.“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

乔治.埃尔顿.梅奥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和效率

3、简述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设备的一种能力。

2.思维能力,是领导者认识自己的组织以及组织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能力。

3.人际关系能力,是指跟别人一起相处,或者说借助于别人去完成工和的一种能力,它包括激励、推动、协调。

4、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1.计划:为了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主管人员一定要努力使大家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也就是要让每个人理解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分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方法。

计划的内容:5W1H,what,why,when,where,who,how。

性质:一.目的性,二.主导性和基础性,三.普遍性与秩序性,四.效率性。

种类: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分类:一.目的或使命,二.目标,三.战略,四.政策,五.程序,六.规则,七.规划,八.预算。

按组织管理职能分类:一.业务计划,二.财务计划,三.人事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一.长期计划,二.短期计划

计划编制的程序:一.估量机会,二.确定目标,三.确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四.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五.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六.选择方案,七.拟订派生计划,八.编制预算。

现代计划方法:一.滚动计划法,二.网络计划技术(统筹法)

目标及目标管理:含义: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况。

性质:一.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二.目标的多样性,三.目标的层次性,四.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五.伴随信息反馈性。

作用:一.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二.激励作用,三.凝聚作用,四.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目标确定的原则:一.先进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二.关键性原则,三.定量化原则,四.协调性原则,五.权变原则。

目标管理(MBO):是指组织根据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分解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乃至每个迥工根据组织目标和上级要求自上而下制定分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特点:一.目标管理是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二.目标管理是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全面的管理系统,三.目标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一.制定目标,二.执行目标,三.评价成果,四.实行奖惩,五.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目标管理的优点:一.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二.能够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三.能够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四.能够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缺点:一.目标制定较为困难,二.目标的具体明确与环境多变的矛盾,三.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四.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五.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为完全一致,六.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而影响目标管理的实施。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导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预测则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

预测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为企业计划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

三.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预测的类型:按预测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按预测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预测的步骤:确定预测目标,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分析、评价预测结果,写出并提交预测报告。

预测的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一.专家会议法,二.德尔菲法:步骤a确定预测主题,b选择专家,C制定调查表D进行预测E作出预测结论。特点: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

三.集合意见法

2.定量预测法:A时间序列法:一简单平均法,二移动平均法,三指数平滑法.B因果分析法

2.决策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了整个管理过程。狭义: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

广义:决策包括在作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组织决策的特点:A目标性,B可行性,C选择性D超前性,E过程性,F科学性

决策的地位:1.决策 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的类型,A按重要程度划分,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B从决策主体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C按重复程度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菲程序化决策,D按可靠程度分为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E从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分成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2菲零起点,3双重优化。

决策的原则:A满意原则,B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C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决策的程序: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方案的比较和选择,5实施方案。六监督与评估。

决策分析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A头脑风暴法,B德尔菲法,C哥顿法,二定量决策方法:A确定型决策方法a盈亏平衡点法b经济批量法c线性规划法B风险型决策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A冒险法(大中取大法或称乐观准则),B保守法(小中取大法或称悲观准则),C折中法,D后悔值法

3.组织:一般意义的组织,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是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有特定目标,必须有分工与协作,必须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管理学意义的组织:在管理学中,组织既被看做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关系的网络式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维持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他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的含义:是组织中的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分三个方面来理解,A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B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C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组织目标。

组织设计的工作任务:1组织图,2职位说明书3组织手册。

组织工作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和精干高效原则4有效的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外部环境,2战略A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B不同的经营领域C不同的竞争方式与所持的态度D不同的战略重点.3技术4人员素质5组织规模6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4个问题,职能的划分,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的划分,职权的划分。层级分结构设计包括:1.管理幅度,是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指挥的下属成员的数目。影响因素有A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倾向性,B主管人员和下属的素质及工作能力,C工作本身的性质,D组织协调控制的状况,E下属空间分布的相似性,F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2.管理层次,指一个组织在纵向上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可分为上层,中层和基层。影响因素有A组织规模,B内部沟通C组织变革D组织效率。有扁平型组织结构和高耸型组织结构。

部门化结构设计:所谓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1.部门及部门结构的主要形式有,一按职能划分,二按产品划分,三按地区划分,四按服务对象划分,五按设备划分。

部门划分的原则:1.部门要精简,2.组织机构应具有弹性,3.确保目标实现,4.各部门职务的任务均衡,5.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

职权结构设计:1.组织职权,即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实质就是决策的权力,即决定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的权力。.职权的种类:A直线职权,需遵循分级原则及职权等级原则。B参谋职权,C职能职权.2.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一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二集权与分权的衡量标志,三影响集权或分权程度的因素,包括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要求,组织规模,组织成长方式与发展战略,管理哲学,主管人中的数量和管理水平,控制技术和手段是否完善,分权后的绩效,组织的动态特性,环境影响。四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五实现分权的途径,有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即制度分权)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3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实质就是职权的流动。

授权的原则: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B权责明确C逐级授权D适度授权E适当控制F相互信赖.组织结构模式: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参谋制。

现代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了解各模式的优缺点。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提出组织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的未来企业理想形态。彼得.圣吉关于《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二改善心智模式,三建立共同愿景,四团队学习,五系统思考

4.人事

5.领导

6.激励

7.控制

8.协调

9.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引进新的组织形式五个方面。管理领域所说的创新,是指一种思想和原则,以及在这种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组织所从事的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

创新职能的内容:

1.观念创新

2.目标创新

3.技术创新

4.制度创新

5.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6.环境创新

7.文化创新

创业精神: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1.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3.知识素质

4.能力素质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笔记

1.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等管理主体,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征:

1、其主体具有多元性

2、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3、其对象是公共

事务

4、其过程是民主参与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的特征的物品。

4.纯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如国防、公共安全、外

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等。

5.准公共物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性特征,如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

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

6.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阈更开阔

3、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4、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5、公共管理学拥有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主体理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理论、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P途径(公共政策途径)、B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10.公共选择理论:其三条思路:

1、进行宪政改革,改革要点在于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建

立真正的分权原则

2、市场化,即引入竞争机制

3、建立利润激励机制

1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掌舵而不是划桨

2、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

3、广泛授

权和分权管理

4、放松机制

12.新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

1、政府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

3、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4、公民价值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13.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

2、管理的客体不同

3、管理的机制不同

4、管理的手段不同

14.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性、法制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

性、廉洁性、公正性和包容性

15.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3、治理的管理

网络体系

16.公共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为职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17.公共组织的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共享性、非营利性

18.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机构、人员、权责关系、制度规范、物质因素

19.衡量公共组织结构合理的标准:

1、职能目标结构

2、权责关系

3、人事结构

4、人际

关系结构

20.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目标:

1、提高公共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与

改造能力

2、优化公共组织的结构

3、增强公共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

4、建立起高绩效的公共组织 原则:

1、适应原则

2、整体原则

3、配套原则

21.政府体制的类型:

1、内阁制(英国)

2、总统制(美国)

3、半总统制(法国)

4、委员会制(瑞士)从政府的纵向权力分配方面看:

1、单一制(英国)

2、联邦制(美国)

22.治理:使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23.西方国家政府治理模式:

1、市场式政府模式

2、参与式政府模式

3、弹性化政府模式

4、解制式政府模式

2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试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另一种缺陷,即

政府活动的非市场缺陷。

25.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1、公共政策失误,原因:1)公共利益的模糊性2)公共决策

体制及方式的局限性3)信息的不完全性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原因:1)公共物品评价的困难2)竞争机制的缺乏3)激励机制的缺乏4)监督机制的缺陷

3、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

4、政府寻租活动

26.政府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指那种维护既得

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27.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

2、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3、服务政

府是责任政府

4、服务政府是有限政府

28.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

2、政府公共服务

职能较为单薄

3、政府公共服务水品出现失衡现象

29.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展望:

1、发展社会性公共服务

2、运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3、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4、积极推进公民社会参与

30.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大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3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征:公共性、非政府性、互益性/志愿性

32.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公民服务,改善公民生活

质量

2、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保障政令贯彻落实

3、有利于促进社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4、有利于建立三位体制,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3.促进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思路:

1、由政府选择模式转向社会选择模式

2、开放

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以及企业的良性合作方式

3、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内部的良好秩序

4、加强各个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部治理

34.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公共问题或实现社会目标,依法定程序做出的决

策。

35.公共政策问题界定:是公共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感觉到社会现实中出现了与现实利益、价值与规范强烈冲突的真实情况,社会公民、组织或团体呼吁公共部门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公共部门列入决策议程的改革问题。

36.公共政策规划的特征:针对性、可行性、预测性、整合性

37.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标准与程序,采用实证或规范的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的效果与价值进行评价与判断的技术或政治行为。

38.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高层在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分析与预测的基础

上,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定位,谋划全面、宏观、长远的组织发展计划,提升组织核心能力,落实战略举措的各项活动的集合。

39.战略管理的特点:前瞻性、宏观性、针对性、操作性

40.战略规划:就是对组织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对组织发展构成威

胁和发展的机会,以使潜在的利益最大化。

41.战略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战略实施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

断的一种行政行为。

42.战略评价的内容:

1、审视战略实施的环境基础

2、考核实施绩效

3、纠正实施偏差

43.战略评价的标准:一致性、协调性、可行性、可接受性

44.战略评价的方法:前后对比法、专家评定法、对象评定法、自评法

45.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非赢利性、公平性、公开性、法治性

46.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的财政部门在掌握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财理

念为指导,对公共财政的收支过程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

47.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国家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公共财政收入管理、公共财政

支出管理、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公共投资管理

48.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和各种组织对本国或本组织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投资、成本收

益核算、培训、使用、保障、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组织、决策活动。

4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

驶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应用、开发规划和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预见性、动态性

5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规划管理

3、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4、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5、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6、加强公职人员的流动和在实践中学习,实现公共人力资本增值

7、加大考核结果,与收入水平的联系

8、丰富政府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新的人才加入

52.绩效评估:就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放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并划分等级。

53.政府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

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54.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结果与

应用

55.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状与问题:现状:

1、在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

取得一定成就

2、在评估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经验

3、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问题:

1、公共评估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2、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

3、绩效评估技术上的问题

4、绩效评估制度、法律缺位的问题

5、绩效评估效用发挥的问题

56.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57.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

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方面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性、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58.电子政府的特征:

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

3、政府与民众之

间的互动机制

4、更有效率

59.公共管理责任: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务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权、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时必须承担的后果。

60.公共责任的内容:积极主动回应、灵活、有能力、公正、负责任、诚实

61.公共伦理:就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公共管理人员在公共管理领域

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四篇:管理学复习

第一章至第四章,弄清管理、管理者、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答:管理:对组字的人力、资金、物质及信息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组字的目标。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人员: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或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

管理人员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方面的角色:坚挺着,传播者,发言者3.决策方面的角色:企业家,纠纷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文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构想技能(思想、观念技能)

古典、现代管理思想及代表人物;

答:早期管理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古代的管理思想,中世纪的管理思想和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理想的集权制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古典管理理论的一大特点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表明了其理论有创新性、积极性,也有片面性、局限性。泰罗:著有《科学管理原理》一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他的管理理论针对的是一般性经营管理,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韦伯:首创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理论,即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现代管理论的发展:行为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行为管理理论主要产生于1950年代后期,它认为人的行为要比人际关系学家所认识的远未复杂得多。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和麦格雷戈。

梅奥和霍桑试验,试验结论:1.职工时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运筹学、系统工程、作业管理与定量决策。代表人物有美国学着伯法。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是由美国哈罗德·孔茨提出,主要有十一个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其中经营管理学派是主流学派。

组织环境及组织文化的构成、影响管理道德行为的因素

答:组织环境:指一切存在于组织内外并对组织有现实和潜在影响力的因素。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内部环境主要指组织的文化环境;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两个层次。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对组织的性质、准则、风格和特征等的认识。由组织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代表着一个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形式的文化性、内容的综合性、功能的整合性、形成的自觉性、目的的实践性。

组织文化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分为显性内容(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方面)和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等方面)。

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组织在追逐自身利益同时,对社会所承担的维护并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义务。这种义务与组织的道德伦理观密切联系。

管理伦理(Managerial Ethics)指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和准则。一个组织的管理伦理观通常能较清晰地反映出在该组织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态度、信念、语言、行为模式等。

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有:个人伦理道德的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及伦理道德问题的强度等

第五章至第七章,计划的类别,答,计划类别包括:按不同分类标准

按时间长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按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按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按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按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战略类别及竞争战略

答:战略类别包括:基本战略(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

向一体化)、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混合多元化)、加强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成长战略二(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防御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

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流行的战略是降价,既打到对方,也损害自己,形成负效应,进入恶性循环。正确的竞争战略包括:

1、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2、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differentiation)

3、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专一化战略(focus); 第一种战略就是最大努力降低成本,通过低成本降低商品价格,维持竞争优势。要做到成本领先,就必须在管理方面对成本严格控制,尽可能将降低费用的指标落实在人头上,处于低成本地位的公司可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时,由于你的成本低,对手已没有利润可图时,你还可以获得利润。你就主动,你就是胜利者。第二种战略是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别具一格,或功能多,或款式新,或更加美观。如果别具一格战略可以实现,它就成为在行业中赢得超常收益的可行战略,因为它能建立起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的防御地位,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而处于竞争优势。最后一种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其前提是:公司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内竞争对手,可知该战略具有赢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收益的潜力。

决策的类别,答:决策类别包括:(1)决策影响的时间: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短决策,全局性的重大决策:企业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长期决策(2)决策的重要性:执行性决策,业务决策,具体决策: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战术决策,产品更新等重大的决策:,方针确定目标战略决策(3)决策主体:单个人作出的决策个人决策,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4)决策起点:方式的重新调整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非零起点决策跟踪决策,初次决策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零起点决策初始决策,初始决策是基于环境的认识;跟踪决策是基于环境的变化(5)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解决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解决例外问题。(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方案的选择取决于各个方案结果的比较。

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些自然状态会发生,只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第八章至第十章,组织设计的原理

答:1.组织设计的原则

(1)目标原则(2)统一命令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对等原则(4)明确分工与协调原则(5)精简有效原则

(6)弹性原则

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当环境由简单的稳定态向复杂的变动态转移时,关于环境的信息不完整性也逐渐增强,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大为增强,只有那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有可能成为有效的组织结构。(2)战略的影响——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组织结构应因战略而异。(3)技术的影响——技术是指把某材料等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机械力和智力转换过程。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而不同的组织性质决定用不同的技术,因此,组织的设计就需要因技术的变化而变化。(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首先,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组成重要的因素,当组织业务呈现扩张趋势,组织员工增加,管理层次增多,组织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时,组织的复杂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其次,组织的演化呈现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葛瑞纳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如同生物的成长一样要经过诞生、成长和衰退几个过程。奎因和卡梅隆把组织的生命周期划为四个阶段:创业——集合——规范化——精细。

几种基本结构的优缺点

答:1.直线制组织结构——组织中只有一套纵向的行政指挥系统。优点:结构简单,权责明确、领导从属关系简单,命令与指挥统一,上呈下达准确,解决问题迅速,业务人员比重大、管理成本低;缺点:没有专业管理分

工,对领导的技能要求高,领导容易陷入企业事务性工作之中,不能集中精力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

2.职能制——职能制是一种以职能分工为基础的分级管理结构,即将管理按专业进行划分,由职能管理机构分别领导业务机构。优点:促进管理专业化分工,解决了管理人员的品质技能与管理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决策者从日常繁琐的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重大问题,提高管理成效;缺点:破坏了命令统一的原则。

3.直线职能制(U型组织结构)——在经理的领导下,企业建立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是实现直线式领导的管理系统;另一套是协助经理指导和监督的职能管理系统;优点: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缺点:过于强调集权、统一,不利于提高灵活性。适应对象:中型企业

4.事业部制(M型组织结构)——斯隆模型——事业部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照产品、地区或顾客划分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半独立经营单位。优点:有利于公司最高管理者摆脱日常行政事务,专心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充分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还有利于公司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便于考核。缺点:整体性不强,内部沟通与交流不畅。适应对象: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企业

5.矩阵制(目标——规划结构)——在原有的按直线指挥系统为职能部门组成纵向的垂直领导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各成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工作。优点:集中优势解决问题;资源共享,交流畅通。缺点:组织复杂,双向领导。适应对象:重大工程与项目、单项重大事务的临时性组织

有机型组织与机械型组织

答:机械型组织:也称官僚行政组织,是传统组织设计原理的产物。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组织结构属于机械型组织结构;有机型组织:是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直线结构、矩阵结构、网络结构及任务小组属于有机型组织结构。

变革的内容

答:1.内容:人员变革、结构变革、技术与任务的变革;2.程序:(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企业再造

答:企业再造也叫做企业流程再造,或直接简称再造,按照企业再造概念的创造者米切尔?汉默和詹姆斯?钱皮所下的定义:再造,就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做了更精确的表述:再造就是对战略、增值营运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结构的快速、彻底、急剧的重塑,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

企业的流程,从总的反面说,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流程的再造,就是对这一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塑造。企业再造的动机无外乎两条:一是克服企业面临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二是抓住未来的机遇。所以,企业再造的第一步骤就应该是在企业中制造危机感,在高级管理人员中形成再造紧迫感。进一步,这种紧迫感应该从高层扩散到整个企业。再造领导人有两个任务:制定企业再造的远景规划和组建再造团队(小组)。在再造领导人要进一步营建再造气氛,再造小组根据制定还的再造远景规划对企业现有的流程做分析,寻找流程的主要缺陷,重新设计流程,并经过反复的“修改—实验—修改”过程,新的流程最终会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时可以进入企业再造流程的下一步骤——新流程的实际实施步骤。

这个流程的最后是新的企业再造运动,这正是再造的特性,改革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努力过程,无论一次改革的成效多么巨大,如果其影响仅仅是一次改革,那它就算不上企业再造,真正的再造是使企业从此具有不断自我改革的能力和动力。所以,企业再造流程没有尾声,只有再造运动的又一个新阶段的来临,于是,周而复始,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永远生存下去。一个已经是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企业才能真正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答: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现代人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内容和工作任务:

1.制订人力资源计划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3.岗位分析和工作设计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5.雇佣管理与劳资关系6.入厂教育、培训和发展7.工作绩效考核8.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设计10.保管员工档案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领导方式理论、现代领导情景理论

答:领导方式理论:按理论的时间和逻辑顺序,现有的领导理论可以分为三大类:(1)特性理论(传统的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格理论)——特性理论侧重研究领导者的性格、品质方面的特征,作为描述和预测其领导成效的标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区分领导者与一般人的不同特点,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原因,并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和预测其领导有效性的依据;(2)行为理论——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都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础,领导者个人的特性难以说明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联系,所以后来许多学者在研究领导艺术时,从研究领导者的内在特征转移到外在行为上,即对领导者的各种领导行为进行研究,以找出何种领导行为、领导方式最为有效,这就是领导者的行为理论;(3)权变(情境)理论——权变理论是在考察领导者的特性、行为之后,进一步增加一个环境因素,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特性、被领导者特性及二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国外有两大流派:一派认为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是稳定的,要提高效率,必须探索领导者个性特征与情景特征之间的关系,安排领导者到适合他个性的环境中。另一派认为领导者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可以改变,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分析下级个性特点和环境因素,并据具体条件选择运用恰当的领导方式。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

激励原理,答: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的外部状态。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为了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激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又主宰自然界,人的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基础的。激励应给予激励对象合理的物质报酬。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组织在实施激励时,首先应做到组织内部公平,即个人的所得与付出相匹配,与组织内其他成员比较相协调;同时,组织还尽可能从更广泛的领域和范围,追求激励中的社会公平。3.差异化原则。激励中的公平性并非要求对所有的激励对象一视同仁,而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按贡献大小,重要性强弱和其他因素的综合标准,共同决定实施何种激励方案,体现出因人、因事而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经济性原则。是指实施有效的激励,要将激励的成本和有可能取得激励收效结合起来,要有利于成本节约、组织效能和活动效率的提高。

内容型及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提出。

主要理论要点:(1)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具有顺序性,即由低到高逐级实现。(3)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主导需要是指在各种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需要。(4)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一样。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伏隆1964年提出。基本观点:人们在预期的行动将会有助于实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实现这人目标;2.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亚当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理论观点: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

酬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感受自己是否享受公平的待遇。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是公平的,其工作积极性即激励水平就高,反之,激励水平则低。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下属员工处于拥有公平感的心理状态。3.波特——劳勒模式:由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同时提出(1968年)理论要点:(1)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人们所理解的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2)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两种:内激励因素:劳动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外激励因素:社会、心理特征、人际关系。

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与正式沟通

答:沟通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对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美国传播学者G.M.戈德哈伯定义:组织沟通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而结成的网络,是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这里包含了过程、信息、网络、相互依赖和环境五个概念

个人的理解接受能力、态度及沟通关系影响沟通效果,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或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组织沟通主要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正式沟通中信息的流向,可分为自上而下沟通、自下而上沟通和横向沟通

非正式沟通一般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四种方式

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控制的类型、基本过程

答:1.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组织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防患于未然。

现场控制——是指组织活动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事后控制——是指在同一个时期的组织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2.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对组织的重大项目与事务成立专门的控制机构,进行重点控制。分散控制——对日常的一般性、常规性事务则由各部门、各岗位及全体员工自行控制。

3.战略控制与战术控制

战略控制——即对战略规划的控制。战术控制——即对经营战术活动的控制。管理的投入、管理的过程、管理的产出、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4.程序控制与跟踪控制

程序控制——又叫计划控制,是一种将预先编制好的内容和步骤作为受控系统的输入,从而对整个管理过程予以控制的方式。跟踪控制——又叫目标控制,是一种将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受控系统的输入,从而对整个管理过程予以控制的管理形式。它具有对环境干扰和受控系统运动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

二控制过程

一般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一.确立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

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制定标准的方法有三种:统计分析法、工程测量法、经验估计法

二.衡量成效

找出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价实际工作的优劣。衡量成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衡量成效,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三.纠正偏差

即在发现偏差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制定并实施必要的纠正措施。

应注意的问题: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正偏差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创新方式

答:(1)引入一种新品种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企业家特征

答:

1、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

2、始终梦想成就自己的庞大企业王国。

3、一直都希望成就自己的企业,为了这一天,你花上十年、二十年,埋头苦干、积累经验、学习知识、操练本领、磨砺心志。

4、对钱没有兴趣,这一点正是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

5、是穷人,而不是富人。

6、责任永远是第一位的。

7、胆大而心细。既有宏图远略、伟大抱负,又思维缜密、谨慎行事,永远追求达到最完美,不放过任何瑕疵,永远不会急功冒进,平衡而稳定的心态是取得非凡成就的特有心理素质,心中气吞山河的那种底气将至关重要。

学习型组织

答: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1)学习型组织基础——团结、协调及和谐。(2)学习型组织核心——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3)学习型组织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4)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系统思考。(5)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

2、团队学

3、改变心智模式

4、自我超越

5、系统思考

四、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九大特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4.兼学别样 5.扁平式结构 6.无边界行为 7.自主管理8.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9.领导者的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谛在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创建学习型组织意义在于:第一,它解决了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第二,学习型组织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第三,学习型组织理论解决了企业生命活力问题。第四,学习型组织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这里所指设计过程,包括着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制造过程,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辅助过程,是指为保证制造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物资技术条件的过程。它包括物资采购供应,动力生产,设备维修,工具制造,仓库保管,运输服务等。它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使用过程是考验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不断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它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第五篇:管理学复习

25.什么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也是基本内容和核心),组织内部各种资源之间的协调,组织与外

部环境的协调。

27.管理的重要性:①有助于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②有助于了解上级的行为方

式和租住运转过程③有助于实现个人更多的欲望。

28.衡量管理好坏的是:效率与效益。效率是指投入与出产之比。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

俩者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效地管理,既要讲求效益,又要讲求效率。

29.管理职能:①计划工作②组织工作③领导工作④控制工作(四大职能)

30.管理者的职责:①从事管理工作的并对此负责的人,称为管理者②管理者区别于其他

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③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指挥下属开展各项工作。

31.组织是什么: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它有一群人组

成,有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有一个有规章制度,职位职权体系,角色分工等所构成的系统化的组织结构。

32.管理者的角色:(人际关系)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信息传递)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决策活动)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33.管理者的时间分布:高层,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

底层,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

10.职权:是指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拥有的开展活动或者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力。

11.职权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受高一级权力的限制;一方面语气运用是否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有关,另一方面还要看下属接收权力支配的情况。

12.影响管理者职权大小的因素:①职位,岗位职责②能力,个人素质③其他,历史影响。

13.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对其分管部门或分管工作的最终绩效负责,对下属人缘的工作行为

负责,对分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的即使星河准确性负责,还要对分管部门和下属的工作绩效负责。

14.管理者具备的素质:①品德②知识③能力。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15.管理知识的获得与培养:①通过教育获得②通过实践提高

16.早起管理者的特点:①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②管理的方法是凭个人的经验

③管理的主体即企业管理者由资本家直接单人

17.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定量管理——全变管理

18.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核心是认为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平煤一个

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9.管理的5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科学管理思想的特点:①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②主张用科学管理来代替单纯的经验管理③主张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

21.霍桑试验的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②企业中除了存在正

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22.权变理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3.权变理论的特点:它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

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使用场合。

24.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制。

34.学习型组织5项修炼:①自我超越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望④团队学习⑤系统

思考。

35.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因素一般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人物环境(微观环境)包括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服务对象,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上的各种利益代表组织。组织内部环境一般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条件。

36.P77的那个图不知道怎么表达,求补完!

37.组织环境分类:①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②动荡而简单的环境③相对稳定但极为复杂的环境④动荡而复杂的环境。

38.SWOT分析法:通过组织内外分析,明确有事,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

供组织采取的应对策略。

39.组织宗旨和目标:组织宗旨表明了社会所赋予这个组织的基本职能或该组织致力于承

担的社会基本职责。组织宗旨所表达的是组织的使命,它说明了该组织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得以存在的原因或成立该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一类组织区别于另一类组织的标志。宗旨决定了组织的目标方向,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需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转化为组织成员具体行动的指南,是最基本的目的,它反映了社会对组织的要求。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类要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木一时间段内在履行其使命上能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成就。

40.组织目标的特点:①差异性②多元性③层次性④时间性

41.组织目标的作用:①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②组织目标是组织内

部分工和协调的准则③组织目标是高效率的前提,也是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④组织目标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42.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①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要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

②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③所制定的目标值应具有先进合理性

43.目标制定过程:①环境和追求分析②拟定总体目标方案③评估各总体目标可行方案并

选择决策方案④总体目标的具体化⑤目标体系的优化目标。

44.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可概括

为三点:①以目标为中心②强调系统管理③重视人的因素

45.目标管理的优点:①可使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形式主义和做无用功,并可使管理者摆脱被动局面②通过目标的系统分解,可提高组织整体工作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各级人员的进取心,责任感,充分发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③有助于实现有效控制,解决了控制工作中的俩个难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问题,是控制工作落到了实处④强调参与,有助于增强全体组织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内部凝聚力。

缺点:①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②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草率从事③管理者难以转换角色④不安协议兑现奖惩。

46.目标制定中的问题:①目标能否被事先预定②怎样的目标表述是符合要求的③目标是

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明确。

47.计划作为动词,通常是指管理者确定必要的行动方针,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实现

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计划制订工作。而计划作为名词,则是指对未来活动所做的事前预测,安排和应变处理。

48.计划的表现形式:目标,战略,政策,规章制度,预算,规划。

49.计划的类型:①按时间:长期(>5),中期(1-5),短期(<1)②按广度:战略和行动

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③按对象:综合,部门和项目④按效用:指令性,指导性。计划的作用:①提供方向②有效配置资源③适应变化,防范于未然④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⑤为控制提供标准。计划制顶过程:①任务或目标的明确②清楚与计划有关的各种条件③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定④落实人选,明确责任⑤制订进度表⑥分配资源⑦制定应变措施 计划工作中常见的错误:①认识错误,不注重计划的制订②却反知识,制定的计划缺乏可行性③固守计划,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④运用不当,缺乏明确的交流与授权。计划的审定:完整性和可行性 计划制订方法:定额换算法,系数推导法,经验平衡法。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将短,中,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方法。网络图的绘制P137不知道怎么表达,求补完!决策的定义:①决策的前提:要有明确的目的②决策的条件:有若干个可行方案可供选择③决策的重点:方案的分析比较④决策的结果:选择一个满意方案⑤决策的实质:主观判断过程。决策类型:①按决策的重要程度:战略,管理,业务②按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常规和非常规③按决策性质:确定,风险,不确定 决策的意义与作用:①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②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③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理性决策过程:察觉和分析问题——明确决策目标——制订可行方案——分析比较方案——选择满意方案——试试决策方案 组织设计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部门职能说明书,岗位结构图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管理幅度多大适合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成熟度,工作标准化程度,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①直线-职能制②事业部制③模拟分权制④项目组⑤矩阵制⑥委员会 权利类型:①直线权利是组织中上级指挥下级工作的权利②参谋权力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向其他组织成员提供咨询或建议的权力③职能权力是某一岗位或部门根绝高层管理者的授权而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岗位直接指挥的权力。授权,就是指上级赋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行动。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指挥,监督权,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责有汇报情况及完成任务之责。授权的益处:①可使高层管理者从日常十五中解脱出来,专心处理重大问题②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情绪,增强其责任心,并增进效率③可增长下属的才敢,有利于管理者的培养④可充分发挥下属的专长,以弥补授权者自身才能之不足授权的过程: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明确责任;确立监控权授权的基本原则:①明确授权的目的②职权责利相当③保持命令的统一性④正确选择授权者⑤加强监督控制 影响威信高低的主要因素:品格,才能,知识,感情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勒温理论三种基本类型:专制作风,明主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控制的基本原则:①重点原则②及时性原则③灵活性原则④经济性原则

71.管理方格理论:(1.1)(1.9)(9.1)(9.9)(5.5)P250

72.不成熟——成熟理论主要表现的七个方面P253

下载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管理学(娄成武版)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复习

    第一章 组织的定义 一般认为,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是对人员的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包含三个方面:1、由一定数量的人员构成的;2、有既定的目标追......

    社区管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社区的含义:社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包含四层基本含义: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社区都有特定社......

    社区管理学

    1 社区自治组织:指城市、镇的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管理机构的活动;各种居委会、家委会的活动。 2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

    教育管理学笔记(推荐阅读)

    管理的要素 组织(场所) 目标(方向) 资源(依靠) 效率(追求)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本质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内部效益最大化) 社会属性(外部条件制约)1 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

    《管理学》学习笔记[5篇模版]

    书愤(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 北望中原气如烟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双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说明:1)03年以前是没有案例分......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笔记[范文大全]

    第一章 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 “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

    西安交大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概论 第一节 .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活动。凡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共同劳动和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以统一步调,并按一定要求达......

    学校管理学复习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2:管理的作用: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普遍的现象,从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