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区社区建设经验发言
创新机制 科学发展 强力推进社区建设
××回族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012年×月×日)
各位领导和各区的同仁:
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各位汇报一下××回族区社
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区城区常住人口×××万人,下辖×个街道办事处、×乡一镇×个行政村,全区有××个城市社区。今年我区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创新创制创优为动力,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深化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夯实基层群众自治基础,精心打造城乡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通过参观××区和××区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学习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个人感觉到其实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不仅是在经济发达的外省、市和地区才有,其实我们××市各区也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学习,1这些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是我们各区的同志们辛勤的工作成果,这些成果在××社会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近两年来,社区建设工作由弱渐强持续发展,在社区建设方面有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全市社区建设的关心,也得力于市社区建设管理局对××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在这里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指导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市领导和支持我区社区建设的各区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社区建设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党委、政府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打造社区建设平台,理顺工作机制。随着
近年来社区在整个社会发展稳定中突显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务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全力支持社区建设,扩大社区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社区在全区社会发展稳定中的基础作用。×年×月份我区将原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单列出来,设立××回族区社区建设服务局,全供事业编制,编制人员16名。区政府在区委党校原址内为区社区建设服务局解决8间共700平方米办公用房,配备15万余元的办公设备,满足办公需要。为保障社区服务局独立开展工作,财
务实行独立核算,给予社区建设服务局人事权、财权,为社区建设打造了基础平台。这个平台为我区社区建设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区各级社区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平均年龄
不超过2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人比例达到95%,区委、区政府通过人才引进工程,从国家重点大学和归国留学研究生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到区社区建设部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建设人才队伍。
(二)以社区建设年为载体,全面推进星级社区
创建、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工作站建设。我区把“社区建设年”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推手,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年”活动开展。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全区政法、计生、卫生、教育等12个相关党委部门和区直机关被列入成员单位,区社区建设部门出台了《×××区社区建设年实施方案》、《××区星级社区创建实施办法》、《××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全区9个街道办事处各打造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创建“星级社区”11个。围绕全区社区建设的各个项目,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二、坚持政府项目推动,建立社区建设长效机制。
今年,我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政府项
目推动,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常务会议事日程进行研究,通过将“星级社区”创建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2012年××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区政府重大项目进行推进。区里为社区建设预算经费1000余万元,给予我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十星社区创建、社区工作站建设等项目建设强力支持,社区建设办公经费年均达到××万元。按照区政府有关会议精神,从今年开始社区建设被纳入全区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区绩效办、长效办公室每月、每季对工作进度进行督查,每年对社区建设进行绩效考核。我区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和绩效监督已经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三、创新思路,打造特色,实现贴近民生,服务
民生基本目标。
社区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内涵十分丰富,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工作贵在实践、贵在创新、贵在坚持。我区社区建设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始终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做为工作中心,对社区发展实行特色定位,紧紧围绕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推进工作。
坚持“依势而建,谋定而动”,对社区发展实施
特色定位。我区××街××胡同社区是形成于明清时代的居民聚集区,人口3000余户,6000余人,社区内全是背街小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小,发展受限。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另辟蹊径,为社区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生活环境,区社区建设部门和北下街街道党工委通过定位社区发展特色,深入挖掘代书胡同文化资源,投入180余万元打造文化社区,使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社区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区象××胡同社区特色发展的典型还有许多,党建社区、平安社区、卫生社区等等,社区建设各有特色,为辖区居民带来不同的生活感受。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管理,以网格化管理工作为抓
手,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根据市委有关精神,我区结合全市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按照利于管理、总体稳定、规模适度、功能优化等基本原则,把全区80个户数不足3000户的城市社区整合为××个,减少了社区数量,整体压缩了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数量,但是通过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壮大了社区规模,扩大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比重,更有利于网格化管理的推行。我们把社区各项管理工作放到网格中来,推动各项工作条块融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开
展管理工作,理顺了社区管理工作机制。
优化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我区要
求各街道办事处把为民服务项目延伸到社区每户居民,通过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给居民提供贴心的服务和帮助,增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延伸服务空间,扩大服务范围,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亲和力。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兄弟区相比也还有差距,下步我们在社区建设工作上还要加强调研,力争破解社区建设发展中的难题,迎难而上,稳中求进,争取更大的成绩。
通过这次现场会,使我深深的感到社区建设是一
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大有可为,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社区建设身肩重任;在服务居民,为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谋福祉上,社区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市委领导的关心、市社区建设管理局的指导下,做为××区主抓社区建设工作的副区长,我有信心通过加强社区建设,为我区经济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有信心同诸位一起把××社区建设经验推向全国前列。
第二篇:社区建设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
××社区是我市社区建设暨“村改居”工作的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围绕“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的社区建设新思路,积极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推动了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目前,整个社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居民2100户,总人口8500人;辖区内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25个,个体工商业户45户。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健全组织,形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社区建设工作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一名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了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共建单位参加的社区共建委员会,共同讨论协商社区的事务管理,从而加快了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为使“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在街道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守则》、《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设立了两个居务公开栏。通过建章立制,划分了职能,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建立管理服务中心。要搞好社区服务没有场所不行。为此,我们筹资建成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社区警务室、卫生室、老年人保健服务室、阅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抓了服务队伍的建设。居委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7名同志协同有关部门组成了工作机构,全身心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二、打牢基础,构筑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是调查研究,合理划分社区。一方面,我们组织“两委”干部到广东、青岛等地参观学习社区建设,学习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原村辖区内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在划分区域时,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所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在界定区域时,走街串巷,实地勘察,确保准确性、实效性。对一些有争议、难以界定的地块、路段,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并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汇报,由街办统一协调解决,最终界定出了东起北三里庄社区,西至扶淇河,南至密州路,北至潍河的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划出了辖区平面示意图,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成方成块。
二是建设玉山文化大院,提供活动载体。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处集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活动场所:玉山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起了玉山社区公园、玉山书屋、玉山美术馆、健身俱乐部、门球场、儿童活动室、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等休闲娱乐场所。相继成立了玉山文化艺术团、××市超然台诗社、××市书法家协会、《玉山报》报社、玉山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新社区。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创建优美环境,建设新型社区”的倡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抓好社区环境治理。在玉山“商业街”和玉山“天江路”形成三化(绿化、美化、硬化)规模的基础上,着手抓了背街小巷的硬化,硬化了6条背街小巷,全部接通了排污管道,安装了148盏路灯,绿化了1000平方米的绿化带,路边植树10余里,实现了迈进社区不见“三堆”,走街串巷不沾泥水,主要街道和路口灯光齐亮,污水地下畅通排放的社区环境建设新格局,赢得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赞同和认可。
三、开展活动,推动社区建设上台阶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立足大院办文化,始终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参与、自娱自乐为目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楼院和家庭中异常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一是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弘扬家庭美德,美化家庭环境,更好地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篇大文章。艺术节上参展的作品全部由社区居民自发创作,主要有书法、美术、民间工艺品、花卉盆景等。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10月份将举办第三届。
二是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实行每户一本档案,每月一次记档,年底进行总评。去年,共评出“六星级”以上文明户480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43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58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比文化品位、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三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社区单位联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行业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像在社区环境建设中,国税局、审计局、学校等单位积极献言谏策,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诸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并在社区设立了我市首家双拥工作站。今年植树节,驻诸某部官兵50余人在政委梁玉华的带领下,来到了××社区与社区居民群众携手并肩栽下了军民共建常青树,共植树200余棵。“八一”建军节前夕,居委会和玉山艺术团的同志先后到驻诸部队和驻诸空军某部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推动了社区双拥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玉山商业大厦、玉山乐园、玉山植物园及天江路市场等社区硬件建设,牢固树立大社区、大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干事创业,扎实工作,更好地做活社区文化、繁荣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建设迈上台阶,促进玉山“两个文明”齐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座落于黑龙江畔,三面依山,一面环水,隔江与俄罗斯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江相望,瑷沿公路穿越村屯,是一个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边境满族村。全村现有人口286户,1142人,总耕地面积26000亩,辖区地理位置属第四积温带,为黑龙江冲积平原,是我孙吴县大豆、小麦主产区,单产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最高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四季屯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的指导,结合实际,创新思维,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模式,于2010年初建立四季屯村农村社区,探索运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这个载体和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种切合农村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自确定试点农村社区后,四季屯村根据省、市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以及建设目标等,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自我加压,提档升级,全面系统地开展建设农村社区,使村级各项工作均有较大提高。现全村砖瓦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93%、有线电视入户率98%、手机电话普及率100%,村内水泥路面硬化率100%。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村委会标兵,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县级“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
一、加强领导,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机制。
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理清农村社区创建工作思路,才能使社区健全发展。为认真稳妥推进四季屯村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乡村两级都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宣传动员,争取社会各界意见,外出参观考察,结合实际,制定了《方案》。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夯实三个基础,加强三个建设,健全三个网络。
1、夯实三个基础。一是组织基础。四季屯村在社区管理上,我们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为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能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保护原村民的政治、福利待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成为社区组织联系村民的桥梁纽带。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和社区村民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担任社区正副主任。成员由群团组织负责人,各协会负责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健全了治保会、调委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安全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二是队伍基础。四级屯村结合实际把整个社区划分10个小组,配备10名社区工作组长,由村民代表担任;同时建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文体活动协会、计生服务协会、平安创建协会等服务组织以及大鹅养殖协会,大豆种植协会,沙棘种植协会等专业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现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达到20人。三是工作基础。社区组织成立后,根据村屯现状和村民的呼声,科学编制了《四季屯村2010—2013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规划》,细化了社区整体布局,理清建设思路,力争五年时间,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化档次,真正达到山清、路洁、地绿、村美的要求。同时,为适应和有利农村社区管理,我们还建立了农村矛盾调处,村民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利益协调等工作机制。
2、加强三个建设。一是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先锋工程、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党员做承诺、比奉献,做贡献活动,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教育。突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一流社区带好头、服好务。二是社区阵地建设。按“六个有”即有办公场所、有活动室、有活动设备、有图版、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标准,对社区服务场所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服务救助等活动,社区阵地管理、教育、服务功能增强了,也成为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窗口。三是文化载体建设。社区建立了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休闲广场、老年活动室、棋牌室、阅览室、音乐厅,组织了秧歌表演,健美操等文艺活动,使广大村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高素养。
3、健全三个网络。一是综合服务网络。拓展服务中心功能,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中心、各类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社区治安网络。建立警务室,组建联防队,构建了由社区民警,居民群众参加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制。三是帮扶救助网络。对贫困户、低保户、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在社区领导组织、服务组织、专业生产经济组织内制定帮扶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做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用工对接、劳务输出等扶贫解困致富工作。
二、注重建设,搭建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平台。
建设好社区,发展好社区,关键是要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屯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自XX年我村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以来,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总计投入资金970万元。筹劳4000余人次,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使社区已达到“五化、四场、四通、”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广场、市场、商场、垃圾场;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
1、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九个有”标准建设了224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和1000平方米休闲小广场即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综合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群团协会之家、卫生计生服务站、信息服务站、警务调解室,社区服务中集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为一体,成为社区群众的温馨家园。二是按小城镇建设实施了通路、通水工程。投资180万元完成了村内两纵九横11条道路共计4.8公里的白色水泥路面硬化,硬化率100%。筹资4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安装了净化过滤设备,盖井房及管道入户。三是按照生态村建设加强了环境整治。投资20万元拆除泥草房改造旧村区,全村砖瓦率达98%。硬化5000延长米边沟,修建了8000延长米整齐化一的铁栅栏;全村共植绿化树3000株,绿化率覆盖全村;各户门前铺设了水泥桥涵;全村改厕、改圈170个;建设了试点沼气池2户;在环境治理上,我们村实行村屯环境卫生城镇化管理,由集体出资,设计垃圾箱20个,指定垃圾场一处,雇专人清理卫生、专人管理、走环境卫生城镇化管理的模式。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工程。示范园区投入资金180万元,打抗旱井23眼,受益农田面积XX亩。二是建设排涝抗旱工程。我们投资17.5万元,累计整修田间路10.5公里,清淤和新挖边沟8公里,修建桥1座、涵11处,栽环村防护林树苗2万株,清挖西山横山截流沟6公里,有效的保障了全村940公倾耕地免受水患。三是建立农机合作社。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大型现代农机具作业的需要,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136万元组建了农机合作社、购置3142型联合收割机2台、1204型胶轮拖拉机2台,配套农机具共6套,建成800平方米车库棚,80平方米的合作社办公室。实行集体管理、股份经营、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的模式。现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000亩。
三、推进服务,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生活质量
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题和基本内容。因此,我村着力推进社区平台建设,抓住载体,扩大服务领域,着力拓展便民利民服务,公益性服务,从环境改善,平安建设,扶贫解困着手,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着力拓展社区公共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职能,使社区真正做到有用才有位,村民真正受益。
1、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促进公共服务多渠道拓展。一是通过开展农村低保、抗灾救助、五保户供养、优待优抚、医疗保障,使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医疗就医等方面得到社会保障。四季屯村现有贫困户34户,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评、定、报”,纳入低保23户,低收入人群8户,五保户1户,同时组织包扶单位包服,党员结对,继续纳入低保,民政救济等方式,所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正常生产生活。二是通过加强村卫生所建设。为村民提供医疗、预防、康复、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投资5万元,新建80平米村卫生所,配备了卫生器具、器材,使全村群众基本达到除重大疾病以外就医不出村。三是通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四是通过加强村基础教育投入,使全村适龄儿童、青年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以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就读高中70%以上的学生能正常考入大专以上高等院校。
2、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紧紧围绕县乡中心工作,找准社区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对社区内群众的基本情况,困难现状及原因,就业、创业等进行逐一排查、建立材料。截至目前,村里共为贫困户担保贷款27万元,为创业人员协调贷款近4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网络信息资源,年内共举办各类技术就业培训4期,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对没能力、没条件的采取社区干部结对方式,在生产生活上予以帮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社区群众解决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使群众生产有岗位,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籍。
3、以社区中心服务网络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村委会主任任副会长,群团组织、贫困户代表和村民议事会任成员。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事一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具体专门负责组织监管规范规划的实施,达到了村务公开、决策民主、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社会治安工作,目前管委会、民调组织、帮教组织、治保组织、联防队等组织机构健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责任,落实重点,改变了以往管理混乱的局面。全村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始终保持着无重大上访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火灾、爆炸及其他重大灾害的发生。民间纠纷调解率达到100
第四篇: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创新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全域谋划融合发展之路 ——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一、全面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巩固社会发展基础。
(一)以加大投入保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的发挥社区在建设和谐甘井子中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基础作用,我区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在社区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社区基础建设。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内部设施的达标问题。目前,到目前为止,全区陆续投入4500万,131个社区居委会实现400平独立单体达标的占81%,社区功能日臻完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得到了有效利用。二是在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上加大投入。自2011年,甘井子区增加社区办公活动经费,在全市规定社区办公经费每年4万元的基础上,又额外为每个社区增设活动经费3万元,使每个社区年办公活动经费达到7万元,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二)以“三位一体”保障社区发挥各项职能。根据甘井子区《关于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委发【2012】12号),在今年制定了《甘井子区组建社区服务站的实施方案》,甘井子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入重要阶段。全区的社区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两翼的管理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党建及对社区各类组织实行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社区自治组织功能;社区服务站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这一举措成功改善了过去社区行政性工作过于繁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被事务性工作困扰,领导和自治职能难以发挥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领域,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
(三)以品牌建设保障社区影响深入民心。
甘井子区在精心打造精品社区及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成功打造出“家家乐”、“合家欢”、“548”等一批个性化社区服务品牌,同时注重规范社区各类牌匾标志,在全市率先落实“中国社区”标识的启用工作,多个社区在醒目位置悬挂统一样式标识,成功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品牌多样化、个性化与规范化、整体化的统一,大品牌与小品牌的融合发展,社区“接地气”、“一家亲”的形象也深入民心,影响广泛。
二、全面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激活社会发展节点。
社工,作为“三社联动”工作机制运行的原动力,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改革攻坚,甘井子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待遇偏低等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一)综合素质提升双管齐下,社工人才日益增多。近几年,甘井子区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力度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一方面,是新鲜血液的引进。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入职标准,本着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原则,鼓励、推举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年轻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经选聘的社区工作者中,党员占总数的45%;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6%;获得国家社会工作师中级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36人;另一方面,是优秀人才的再培育。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机制,创新开展了“锻炼式跨区挂职培训、互动式经验交流培训、观摩式外出考察培训、专家式集中授课培训”四种培训模式,与高校联手组织实施了“三练三强”、“社区骨干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素质提升活动,极大地锻炼了社区干部工作能力,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二)组织管理考核有机融合,社工服务日趋专业。
在经过多年的精心构思、认真摸索、参考成例与多方调研后,甘井子区启动了针对社区干部的组织与制度相融合的管理考核方式。一是于2013年上半年出台《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与《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全区一千名社区干部自此纳入区一级部门统筹,社区工作者的产生、条件、职责、管理、培训、退出、考核及结果的运用等拥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依据,二是根据大连市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建立“甘井子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这一联合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除了承担社区工作者“五险一金”的缴纳工作,更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甘井子区内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职业资格评审等相关工作,努力推动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一方式,不仅极大程度上规范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而且对强化社区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和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起到了绝佳的促进作用。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人才保障。
三、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盘活社会发展纽带
(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为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试点在大连湾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孵化出10个街道层面的文化演艺协会、义工志愿者队、书画摄影协会等; 1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协会、老年文体协会等29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已有18个社会组织参与和进驻,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专业支持30余次。共受理居民诉求、邻里纠纷、社会保障、动迁纠纷等方面问题的求助120余次,求助办结率98%。完成了26家企业、1386户居民的动迁。14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协会,实现了殡葬服务一条龙。形成了横向集文体、养老、帮困、调解等各类便民服务,纵向贯通街道、社区、民间三级于一体的网络化社会组织体系。
(二)发展协会建设,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行业展览,并在规范市场秩序、应对贸易纠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区行业协会28个,涉及工商、教育、卫生、交通、民政、农业、建筑行业等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弥补公共服务不足,逐步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新主题,促进了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其中大连湾街道民营企业协会自成立后,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行企业合作平台。与民生银行对接,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协会立足为企业服务,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的业务品种和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开设了很多信贷资金业务。
(三)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积极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渠道,通过项目购买、项目奖励、项目补贴、公益投入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区、街两级共投入上亿元资金,建成14个社区公共服务社、21个爱心超市、87个养老机构、70个社区幸福老年之家。区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为全区530户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目前,全区以“八个一”爱心工程为平台的爱心服务网点已达137个,开展了100多个家政服务项目。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引导方式,迅速产生了示范效应,有力地引导了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生领域和社会群众广泛需求的服务领域,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我区的“万众社区智囊团”、“红旗足球公园”、“彩虹艺术团”、“甘井子爱心超市”、“刘凤茹纠纷调解室”、“家政服务中心”、“爱心医院”、“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正成为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左膀右臂。
第五篇:×区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区现有××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社区平均规模2200户,有社区专职干部285名。目前,全区70%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面积达150平方米以上;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区、街社区服务中心9个,总面积13600多平方米;建有便利民服务设施470多处,街道医疗服务中心8个,社区医疗服务站49个,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16所,拥有床位400余张;建成上规模的社区文化站(室)11个,面积约7330平方米;设置社区文化广场79处,成立社区文体活动志愿者队伍49支。全区已建成“省级社区建设示范街道”3个,“省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4个,“市级社区建设示范街道”6个,“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52个。1998年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2002年创建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一、今年以来我区社区建设所做的工作今年来,我区上下以全市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动员大会及全区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凝心聚力,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切实强化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一)精心部署落实,进一步强化社区建设争先意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把社区建设作为我区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004年全区强力推进的五大重点建设之一。今年3月,全区召开了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2004年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区建设工作作了周密部署。5月份又趁热打铁,对三月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门督查。8月25日,我区召开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促进会,回顾、总结了上半年社区建设工作,对下半年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我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复检的迎检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区委副书记×××在会上强调:全区要树立率先发展意识,高质量、高效率地加强社区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地迎接复查,为我区成功创建“全区社区建设示范城”贡献一份力量。(二)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形成社区建设整体合力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强力推进的重要保证。为切实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力度,进一步形成社区建设整体推进合力,今年6月,我区再一次调整了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正科级建制的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区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督查。同时,还组织了由分管领导挂帅、30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体、社区保障和社区文明“八个专项指导组,各专项指导组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积极指导和参与社区建设。我区社区建设组织网络的构建,为合力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社区建设要发展,建设是基础,投入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上不遗余力。去年,全区共投入×××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财政投入×××万元,在此基础上,区政府把社区建设项目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区财政又投入×××多万元用于街道、社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新建与改造。主要包括××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社区服务中心新建,××街道信息网站设施配置,××街道社区医疗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改建和老年公寓扩增内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新建(该项目共投资800万元,报国家项目)等15个规模较大、设施较全、标准较高的社区建设项目,资金总投入达3000万元。目前,已有9个项目通过了峻工验收。与此同时,我区还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待遇和工作经费。其中,书记、主任的生活补贴由原来500元/月提高至720元/月(大专以上学历的为870元/月);工作经费由原来每千户430元/月提高至660元/月,比上年提高了53%。今年1-3季度,全区共核拨社区专职干部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经191万元,社区工作活动经费和劳动保障经费68.88万元。(四)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干部的服务水平一是结合全区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界选举,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了一批年龄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二是从区机关各部门选派了首批25名年科级后备青年干部到社区挂职工作,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协助推进社区建设。三是对社区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今年5月,我区对103名社区干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促使广大社区干部认清职责,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全面提高社区工作服务水平。目前,全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92%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6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23%。(五)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结对共建,共驻共建是我区社区建设的一大特色。今年以来,我区继续深入开展机关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共建和“四到社区”活动,区机关党组织与全区58个社区党组织已全部结成了共建对子,给予经费资助,帮助社区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另一方面,社区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广泛开展共建活动,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全区现有216个辖区单位与社区进行了结对共建,有60多个驻区单位主动将图书室、院校操场、电脑培训室等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营造了社区成员共驻一域、共建社区、共享资源的良好氛围。(六)创新工作载体,积极实施特色型社区创建活动今年的社区建设,我区注重了特色型社区的创建,鼓励和引导各社区因地制宜创特色、提升服务顺民意,不断打造社区建设新品牌,塑造新亮点。3月份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星级社区活动的意见》,近期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型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58个社区中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重点围绕8种特色型社区的创建来展开(即学习型社区、服务型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型社区、文体科普型社区、双拥共建型社区,平安型社区、环保型社区和数字型社区)。努力实现“一居一品”或“一居多品”,以特色品牌来影响和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社区建设新格局,年内力争30%的社区创建成“星级社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经过新一轮社区建设力量的整合,我区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潮初步形成。下一步,我区将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合力作用,进一步加压鼓劲,真抓实干,着力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姿态,做好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复检准备工作。(一)强化社区建设宣传力度一是要在《××日报》××××版中设一个“社区建设”专栏,充分展示我区社区建设的良好面貌,刊载我区社区建设中踊现出来的先进的人和事,通过这扇“窗口”把我区社区建设的亮点和精品展示给大家。二是准备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片,形象、直观地反映我区社区建设的整体风貌和创建成果。三是积极筹办社区建设简报。近期,《××社区建设》第一期已经正式印发,通过《社区建设》简报这块阵地,把我区社区建设的动态及时传送到市、区、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居民,把社区建设好的经验总结出来,把好的典范树立起来,同时也把政策法规宣传给居民,把社区居民的意见和意愿反映给社区和街道,以一根无形纽带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配合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美好家园”的工作新局面。(二)加强区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随着社区建设的强力推进,我区原有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受区位和规模的影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我区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进一步增强区社区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的服务功能,我区拟于2006年前,择址重建一个规模大、设施全、标准高、功能强的综合性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建一座新的平台,高效率、高质量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一门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区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三)积极推行和完善“三制”建设一是推行社区工准入制。进一步理顺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关系,进一步规范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方式方法,促进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二是完善社区干部工作考核制。对社区干部实行目标管理,用制度来规范社区干部的行为,用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干部工作业绩,促进社区干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完善社区干部民主评议制。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评议本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并以此作为干部选聘、任免的参考依据,培养和增强社区干部在社区居民中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四)强化社区特色建设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呈现出一些亮点,如社区党建、区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选派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和“星级社区”创建等,这些特色对推进全区社区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区将认真总结创建经验,结合××实际,在做好全局工作的同时,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这些特色创建,打造精品,展示形象。
(五)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全区××个行政村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历史机遇。目前,我区正在积极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加强“撤村转居”的专题研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使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