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孙琳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添加日期:10年01月07日
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社区处在维护稳定、调处矛盾、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南京市社区工作,不久前,市委组织部城市组织处组织了兰州市街道社区学习考察组,到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所到之地,感触颇深,尤其是国家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南京的社区建设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南京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规范政府领导,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 <怏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南京市和谐社区评价细则》等,形成1+X文件体系,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劳动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标准、居民幸福指数等各项事务纳入统一考核体系。玄武区街道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提升区域内群众幸福感和人文素质的新目标,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和谐发展首善区的新定位;创新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社区工作准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公开等制度;实施资源整合;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的新框架,在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代理制”、“综合援助制”、“全员培训制”等规范化的制度。
二是规范公共财政预算和投入,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保障。南京市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通过成立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街镇负责、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一面把社区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区县财政优先安排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待遇经费以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保证每年每个社区5-8万元的工作经费投入;同时出台楠京市和谐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提供。从今年起,市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市级专项资金,对工作经费保障到位、办公服务用房达标、达到和谐社区示范标准的区县、社区及对社区稳定开放服务资源的驻区单位,给予奖励。从而基本完善了市级财政为引导、区县财政为基础、镇街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为今后的和谐社区建设奠定长效的物质保障。南京玄武门地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累计投资182.8万元租借社区办公用地,耗资49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达7200m2的街、居两级社区服务设施,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提供了相当优厚的长效资源。
三是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制度,自治取得新成效。南京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组为领导核心,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以社区工作站为服务层的“一个核心、三层自治体系”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三层自治体系内,还探索了社区听证会、居民论坛、金点子信箱等社区自治途径,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元管理体制和“议事、听证、公示、民情反馈”四项制度,规范了社区民主自治程序。并且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玄武门区台城花园社区建立的社区常任委员制度,由6位社区常任委员在社区自治事务上承担起主要责任,实际上是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明确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
四是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提升社区素质。南京市在对社区工作者配备、人员待遇、工作经费、阵地建设的标准进行规范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提升文化层次和服务水平,达到政治素质强化、文化结构优化、年龄逐步年轻、性别比例合理。同时,坚持统一、统筹发展,在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市基本实现社区信息软件统一和城乡社区全覆盖,社区台帐等信息资料逐步电子化。2001年至今,南京已累计投入社区硬件建设、办公等各项经费7亿多元,“十一五”期间,将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标准,使每个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不少于6人。玄武门区街道各个社区电视、VCD、电脑等电教设备基本都配备齐全,条件好一些的还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等,有些社区党建电教工作开展得较好,具备了自己制作电教片的能力,并能及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
二、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加快社区建设的紧迫感。
南京市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直接体现在社区建设的成果上。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就社区阵地建设来说,兰州市社区办公用房窘迫制约着社区各项工作上水平、上档次。进入二十一世纪,兰州市还有很多社区办公用房停留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水平,相当数量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难。一些辖区单位对社区工作不了解、不支持,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不作统一规划,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社区办公用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只有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对社区办公用房作出统一规划,才能彻底解决。希望辖区单位和规划部门解放思想,为社区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无论社区工作者,还是社区居民,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有了共鸣的基础。社区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相比之下,我们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倍努力。
(三)深化拓展,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南京经验表明,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特色之路。南京市社区建设起步虽晚,但有自己的特色成果。“民情流水线”工程就为推动兰州社区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要紧扣“察民情”这个关键点,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抓住“解民忧”这个着力点,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立足于“集民智”这个支撑点,着力构建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着眼于“赢民心”这个落脚点,努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社区工作的合理化、有序化。
“权小责大任务重”是社区建设一大难点,居委会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身份,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扮演着全能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基层民主和加强社区管理的双重职责。由于角色和职能的内在冲突,居委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和两难的境地。民主与管理是社区工作的两大主题。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基层民主发展了,有助于加强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加强了,可以为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居委会同时承担民主与管理的双重责任,造成了居委会在角色上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市委已出台了“权随事移,费随事转”的有关规定,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社区还是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能,从而导致了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无所适从,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社区居民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做好工作,进一步赢得各方对社区工作的支持。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就因为南京的社区工作者找到并满足了社区的需要,解决了社区问题,培养了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了社区整合,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因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培养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了社区的领导人才,促进了社区的进步。因此,我们要紧抓党组织建设的“提升线”,规范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要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的作业程序,配套建立民情受理情况公示、办理过程跟踪监督、办理结果公示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四套跟踪监督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要大力建设“一门式办公”,“一
站式服务”的社区电子居务大厅,在街道社区网站(网页)上专门设立“民情流水线”服务窗口,公布电子邮箱,居民可以直接在服务窗口上反映问题,街道社区通过网上办公为居民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在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引辖区单位和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第二篇: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特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计划性、规范性强。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安大略省社区事物官员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 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他们称之为“ 三大版块” 或叫做“ 三个部门”。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加拿大安大略省年用于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达亿元, 占全年财政支出的。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是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就社区内拟帮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所提出的申请,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发执照等进行管理, 民间团
体以及所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独立地开展社区内的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业界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不仅为社区捐款捐物, 而且主动投资社区事业, 直接提供商业性的服务。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 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在两国的社区建设中, 非政府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数量多, 仅在多伦多市, 与社会有关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就有多个, 美国现有非营利性组织万个。二是分布
广泛, 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群众有需求, 他们有服务。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②拓展奖金来源。③了解和反映
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 两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 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机构中都要经过专业训练。
4、社区参与广泛,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参与人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 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加拿大的志愿者受到全国的高度重视, 国家规定, 中学生每年必须到志愿组织义务劳动一定时间, 否则不能毕业。据统计, 美国现有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各种志愿活动, 其中有以上的人曾为社区发展事业和社区组织提供过某种志愿服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分析
1、行政化倾向严重, 居民对新成立的社区组织认同感不强
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职能的强化, 是对基层管理的加强, 但也会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色彩更浓, 因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更受压抑, 引发了居民对社区组织合法性的怀疑。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社区组织居委会, 社区
协商委员会等多数由住户代表象征性地选举产生, 即使在直接选举的地方, 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因此, 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2、居民参与不充分, 参与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社区组织心理上的不认同, 直接造成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一方面, 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 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 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 就召集居民开会。什么时候开会、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来定, 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儿。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作支撑,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组织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3、相关法律制度滞后, 不能有效地规范社区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条件, 社区中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动。然而, 目前我国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主要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 前者制定于年,后者在年颁布实施。由于颁布时间早, 这两部法律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4、动力机制不健全,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城市社区治理活动,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社会变迁, 对变革的各方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从理论上讲, 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 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各方都能获益的伟大工程。从中央政府和国家的角度看,通过治理可以减轻国家的政务负担, 实现国家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提升自己在民众中的声望, 增加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对基层政府来说,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治能力, 有更多的自主权, 也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同,同时, 它也有一个投人少回报多的利益偏好, 所以它也获得了利益。对试验区的政府来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出政绩的好机会。这场变革为自己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种变迁现在正在进行着, 虽然对各方都有利, 但是除了中央一级国家政府力度比较大之外, 地方政
府、社区组织以及居民个人在实际的运行中都表现得不是十分积极。
三、国外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的有限介人—社区建设成长的后发优势
中国的社区成形“ 后发” 于西方, 有限政府理念在社区的树立以及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 后发优势”。但公民社会的形成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 有限政府” 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 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 构建公共空间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 这只是时间问题, 政府必须未雨绸缪, 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 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 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
2、主体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于社区公共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 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 所以扩大公民参与远比城市街道“ 直选” 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 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也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社区中的离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而且包括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等。二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这也就是说, 各类社区主体不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而且参与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等等活动。总之, 社区建设中的广泛参与, 既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又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它是衡量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3、培养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改革角度看, 如何培育和促进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是今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必须要予以超前的研究和寻找推进方案。首先,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可能做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 就难以形成“ 小政府, 大社会” 的管理格局。其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极容易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由政府推动走向政府包办的运作格局。再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易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行格局。所以, 培育造就社会中介组织, 已成为社区建设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的“ 重中之重” 的任务。
社区专职干部上联上级党委和政府, 下联社区居民, 是社区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 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管理者, 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发展。因此, 应培养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人员, 授予专门的知识, 给予必要的锻炼和考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去开拓、创新, 使社区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复杂局面, 有力地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4、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一社区建设的终级关怀
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有两个, 一是制度的发展,二是人的发展。依法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 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证。
其主要制度为居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以居民会议为主要决
策、议事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 由居民讲座制定的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居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目前函需制定实施适合社区自治组织进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基本自治制度。如《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区规民约》或《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区务公开制度》等。政府的制度性供给, 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 虽然使社区建设可能在这一点上缺乏人情味儿, 但它却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障, 也必将体现出它对未来社区建设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2]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春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责任编辑 张鲜华
原文出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中国社会学网 http://
第三篇: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得到全国社区建设同仁认同的命题,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社区建设的启示。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命题——“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也被塑在了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在这个并列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外人也许不会深究,而XX人正是在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区建设,演绎了一曲踏踏实实、轰轰烈烈打造新世纪的新XX之壮歌。“永恒主题”为什么永恒?——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早春3月,XX的夜晚还有些寒冷,而位于市中心、长达一公里的湖南路却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万市民为庆祝“梅花节”在这里尽情狂欢。欢乐的人群与灯光隧道、水幕喷泉、光环灯柱交相辉映,“全国文明一条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标识若隐若现。XX区区委书记叶皓看着这一切,脸上流出了微笑。“10年前的湖南路还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路,1992年拓宽后,老百姓自发的拆墙开店,东搭一块,西盖一点,整个街杂乱无章,卖的大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叶皓介绍说,“现在的湖南路不仅成为我们XX区乃至XX市的环境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为我们区贡献数亿元的财政税收。”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于XX区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个思路拉开了XX社区建设的大幕。永恒主题:环境和发展的辩证法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九十年代,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在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XX区的工作也不例外地围绕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一时间,全民经商办企业,区、街、居似乎都成了经济组织。然而,城区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区、街、居全民经商办企业的结果就是“破墙开店”——搭违章、铺摊点、搞创收。牺牲了市容和环境,并没有见到经济就此繁荣起来,却造就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如卫生城检查,检查时,政府是做管理的,忙着拆违章、赶摊点;检查结束,政府又成了抓经济的,忙着建违章、布摊点。结果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政府不讲信誉,搞形式主义。痛苦的实践让XX人开始反思:在市容和繁荣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城区政府的职责到底是什么?XX是XX市中心城区,云集着众多的企业商贾、机关学校。作为一个城区政府,要不要为这些不归自己管辖的单位和人口服务?为他们服务算不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反复思考、论证,XX的决策人统一了认识:作为一个城区政府,不能只抓微观经济,更重要的职责是城市管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办事能力主要是看税收,而城市环境、氛围正是税源好坏、大小的重要前提;是纳税人养活了政府,政府理所应当做纳税人的公仆,为所有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XX区提出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和“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个完整的工作思路。当时,还以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来评价一个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居委会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提出这样的思路,是需要见地和勇气的。据叶皓书记回忆,“这两句话提出来以后,我们就把社区建设作为纲来统率全区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区建设不仅包容同时还扩大了城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岁首,“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暨XX经验论证会”在XX举行。同年2月,XX区被民政部第一个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一命题被推向全国。在“永恒主题”和“生命线”的辩证理念统帅下,短短几年间,XX就实现了税源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跳出街居:走向社区大舞台社区建设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按区、街、居这条直线布置下去,还是从街居走向社区,开门搞社区建设?放眼XX辖区,XX大学、河海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学院、跃进汽车集团、三乐电气总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业,还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内的50多个大机关。过去,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单位“闭关锁国”,自成体系,与地方和外界很少往来。如果这些占辖区90%以上的大单位不参与,这样的社区建设还是不是真正的社区建设?这些问题,关系到XX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真假成败。于是,他们对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做了一个界定: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界限,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发动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同创共建自己的家园。叶皓说,“做这个界定,我们主要突出两条,一是政府的职能应与社区建设方向一致,这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居民创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条与块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在社区建设中打破,体现同创共建。”正人先正己。区里首先提出了“三服务一争创”的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同时,制定了“做优环境、贴近服务”的原则,为驻区单位拓路、栽树、送服务上门,为市民建广场、铺绿地,在全区开展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楼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深入的发动宣传,通过“同住一个社区、共建一个家园”的号召,与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区街两级成立“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与大单位及时沟通、共谋发展、有效组织社区资源。跳出街居走向社区,为XX的社区建设赢得了广阔空间。驻区单位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积极主动的出地、出人、出物支持社区建设:各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免费向社区开放;部队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居民共享;过去拓宽道路,修建活动场所,被认为是区里的事,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现在则是慷慨解囊,主动资助,无偿出让。西康路工程,省级机关一次性资助2000万元,广东路拓宽,XX军区某部让出1000平米楼房和2000平米营地。“如果把驻区单位算进去,我们的文化硬件设施是全市一流,如果没有驻区单位,我们是倒数第一”。即将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的XX人如是说。解放居委会:迈出自治第一步社区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包办代替,居民的事,说到底,还要靠居民自己来当家作主,要靠居委会来协调、落实。可是,居委会成天都在干什么呢?XX人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要永恒下去,必须把居委会从“嘴”和“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居委会从5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做着政府的“腿”,但政府并没有给他们多少好处,办公经费少、人员待遇低是每个居委会的写照。在全民经商办企业的大潮中,产值利润也成了居委会的工作目标。不把他们从“忙嘴”——解决自己“钱”途的境况下解放出来,何谈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建设?同时,街头巷尾的违章搭盖拆不拆,出租的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用房收不收回,群众也在看。虽然没有更多的上级精神和前人经验,XX区还是义无反顾地下决心,要把居委会从“忙嘴”中解放出来。他们从1998年初就开始实行居委会运作经费完全由区财政拿钱的政策:给你办公费用、工资、奖金,解决你的后顾之忧,逼着你拆违、退租、全身心地投入为群众服务。现在,XX区每个居委会每年的经费约在10万元左右,居委会基本不需再为“钱”途担忧。然而,不再让居委会做政府的“腿”是比给居委会解决经费更需要下大决心的事情。上级机关、职能部门,谁不愿意在下面有条代劳的“腿”?所谓“上边千条线”,谁都离不开那“下边一根针”。居委会100多项工作,80%以上都是上级政府交办的。社区建设要深入,必须把居委会解脱出来。首先,从最令居委会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入手。计划生育是国策,无人敢轻视,但是指标压力太大,报表台帐太多,常常是居委主任们手忙脚乱,工作效果却不尽人意。他们决定由区财政、街道、计划生育部门各出一些经费,为每个社区居委会聘任1名社区计生干事,专司计划生育工作,既为社区居委会减了负,又确保国策落实在基层。这种“只减负,不剥离”的经验,得到国家计生委的肯定。社区环境卫生也是一项压力大的工作。以往,居委会整天疲于应付垃圾清扫、上级的卫生检查评比等,办公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居民群众要办事找不着人,急得直骂娘。居委主任们一肚子委屈:“我们出了力,受了累,反而不落好。”于是,XX全区环卫工作按市场机制运作,向社会公开招标,让具资质的保洁公司一揽子承包,实行垃圾清扫、保洁、运输一体化,调查报告《社区建设的启示》。社区居委会不再当清扫工,只需做监督者。逐渐地,居委会淡出了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把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更多地运用到社区工作和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在湖南路街道西流湾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顺新运用掌握的电脑知识建立社区信息数据库,登记社区所有居民和单位的基本情况,随时调阅,方便快捷。康藏路社区42号大院脏、乱、差,自行车常遭窃。新一任居委会上任伊始,即召集居民代表和产权单位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很快改善了环境和治安状况,居民们直夸新社工真能干。中央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把社区养老作为工作重点,推行《社区助老服务时间储备制度》,动员低龄老人、青壮年义务为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放权立制:给民主一个生长空间1999年底至2000年初,XX区全面实施社区体制改革,按照区位、人口、社会心理等要素,把全区173个居委会的属地格局划为87个社区,并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当家人。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加强社区硬件建设,87个社区基本做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站“四房”到位,电话机、传真机、空调、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照相机“七机”齐全。其中,90%的社区居委会用房达100平方米以上,35%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他们要给社区一个真正的自治空间,让基层民主这颗大树生长起来。首先,他们看到了一个事实:社区居委会没有财权。没有财权的居委会就得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就很难说拥有真正的民主自治权力。打开这个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给社区居委会放财权!XX区为此出台了三条措施:为所有社区居委会开设独立的银行帐户,并配备兼职会计、出纳人员;区级财政把对社区的投资(包括经费、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直接拨款到社区居委会帐户;实行社区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以社区成员代表组成财务监审小组实行跟踪监督,并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区居民监督。这项改革,一方面使社区居委会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居委会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为社区居民办事腰杆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建设美好家园,民主自治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财力的保障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使“社工职业化”有可能尽快实现;另外,居委会有独立账户,可直接接受社会捐赠,畅通了社会捐赠渠道。2001年,有了独立帐号以后,社区居委会接受各界捐款达80万元以上。当然,自治的培育要做的不仅仅是放权,还要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在XX区,所有的社区都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除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议事外,还有议事园、公示栏、议事箱等形式,在社区居民中就社区的大事、小事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广泛议论后再做决定。天津新村社区居民自愿捐款1万多元建立了社区帮困基金,围绕基金的使用,通过开展议事园活动,大家一致同意拿出一部分资助孤儿童紫薇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资助唐彩珍老人做股骨手术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有民主评议制度。社区居委会主任每半年要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并把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居委会处理和采纳的结果向社区公示; 民主监督制度。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政务监督会,给街道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意见、反映问题;社区信访接待制度。每个社区设有信访接待室,住社区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倾听居民群众呼声,化解基层矛盾。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民主,不再是一个画饼。以民为本:政府职能的良性回归通过抓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税源经济这条“生命线”得到节节高涨,XX区不再眼盯着产值利润,但实力越来越雄厚。有钱了,干什么?XX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住宅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繁华已为陈旧。褪旧变新,既保留过往开来的遗迹,又展示新时代的风貌,成为XX区的一件大事。经过几年来的“住宅出新工程”,现已改造旧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群众达20多万人。同时建成91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在3550幢住宅楼中新安装36000盏楼道灯,全区90%以上的楼道亮了起来。还投资60亿元,拓宽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个室内农贸市场,基本解决了“占道经营”的城市“顽症”。XX区有64万人,其中60万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较好,相形之下,1万多困难群体的困难就比较突兀。因而,区政府一方面拿出资金在最低保障标准上增加40元补助;同时,动员区直机关所有干部和单位通过与街道对口的形式深入社区,与困难家庭“攀亲结对”;另外,他们还建立慈善医疗机制,为困难群体发放慈善医疗优惠卡,建立慈善医疗基金,对重病患者进行救助。这些举措既让困难群体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又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社区的温暖。为实现对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捡、保证在24小时以内上岗就业”的承诺,他们拿出2000多万元招聘保洁员,又拨款200万元购买社区保安岗位。下岗职工取代农民保洁员的同时,也解决了乱搭乱盖、保洁不洁的问题;本社区来的保安员,责任心强,社区盗窃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XX区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已有29个项目进入实施。他们今年已经准备100多万元,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子女下岗的老人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发放补贴。同时,他们结合“星光计划”的实施,在87个社区成立老年协会,并要求所有的社区老年活动站(室)由老年协会管理运作,政府不再插手包办。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下,XX区大力扶持民营社区福利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在辖区内安家落户。主要了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对符合条件者,以最短的时间办理“两证”——社区服务机构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在业务上提供指导;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帮助开发资源、拓展业务。在这样的政策感召下,下岗职工开办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期颐托老院”、“爱心托残院”来了,企业合办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来了,爱德基金会开办的专门托养智残儿童的“爱德慈佑院”也来了。尝到了甜头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负责人、下岗再就业明星韩品嵋认为,“我有今天的发展,全靠XX社区建设的大环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宁食品有限公司、市电信技术发展公司、东奇信息技术公司4家企业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在区里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在社区安装通讯网络和家庭求助系统,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医疗急救、物业服务、治安保卫等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调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社区居委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负有指导社区工作职责的街道则“捉襟见肘”,不相适应的状况日趋显露:所辖地域规模偏小,制约发展;资源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开发利用;财力薄弱,限制职责的履行与能力的发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编制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人浮于事,给居委会增加了无谓的负担。街道的划分,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XX区的10个街道,除由郊区划入的江东街道外,另外9个街道均已历经半个世纪没有变动。在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要不要调整区划,改革街道?上级没有说,XX人面临又一次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趋势,根据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的发展要求,XX人审时度势,于去年底进行街道区划大调整,把原主城区9个街道调整、合并为5个。这一调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整后的街道形成规模优势,带来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带来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实力增强,硬件设施扩容,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大大增加;“拆庙减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办事效率;有利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居委会“减负”。实际上,在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之后,还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打算:为最终调整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埋下伏笔,做好准备。街道调整,是XX人加速社区民主自治进程的一个深谋远虑;是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永恒下去的一个新探索。在抓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作中,XX人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区委书记叶皓毫不讳言这一点: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这几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这几个字:抓税源做环境。社区建设就是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才有更多的税源,税源多了,政府就能干更多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在职能转变以后完全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的企业已经全部改制完毕,连续四五年没有下岗职工来区政府要饭吃;我们可用的钱越来越多,包袱负担越来越小。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这个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把一些做法和经验形成制度和规范,在体制和机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
第四篇: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钱增扬
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社区管理模式,成为国际上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典范。这次南洋理工大学的培训班,学校以现场教学的形式,聘请当地社区知名人士介绍新加坡的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经验,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社区的实际运作情况。学习借鉴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成功经验,对于我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弹丸小国”,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人口507.67万。建国4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整洁美观,生态环境良好,法律制度健全,社会稳定和谐。其重视社区建设和管理是赢得这些成就中十分重要的经验之一。
1.空间布局合理。新加坡高度重视规划的制订实施。在总体规划中,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把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共计55个规划区进行建设,其中33个规划区内包含了27个新镇。每个新镇约4-10万户居民,包括5-8个居住区;每个居住区有居民6000-9000户,含6-7个邻里组团;每个邻里组团由4-8幢政府组屋组成,约有居民1000─2000户。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心──镇中心──邻里中心──组团中心”四级格局。
2.配套设施完善。新加坡四级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了服务设施的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兼有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居民就近就业、就近消费,生活舒适便捷。一是区域中心。五大区域中心均衡分布,每中心用地规模70公顷左右,其中设有大型商业、诊疗所、图书馆、公共服务机构、地铁和公交转换站、区域公园等。二是镇中心。已建成23个新镇,典型的新镇拥有学校、办公、商店、餐饮、娱乐、邮政、诊疗所、图书馆、民众联络所、安老院、游泳馆、体育馆、公园、宗教场所和公交转换站。每个新镇都有镇中心,配套的公共设施主要集中于镇中心周边。三是邻里中心。根据所在居住区的人口数量,邻里中心一般为一幢建筑面积5000-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设有购物、银行、诊所以及公园广场等。四是组团中心。每个组团中心都设有小型商业、儿童游乐场所等。新加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90%由政府负责,日常运作费用50%由政府负责。
3、管理机制科学。新加坡实行“政府主导、法定机构组织、民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机制。一是政府主导,新加坡社会发展及体育部下属的社区发展理事会对全国社区管理总负责,建屋发展局下属的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二是法定机构组织,人民协会是执政党领导的一个法定机构,其宗旨是“促进种族和谐,在不同种族间增进了解和互动,从而加强新加坡的 凝聚力”。目前人民协会在全新加坡下设87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5个民众俱乐部/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以及数量众多的居民/邻里委员会。居民/邻里委员会是新加坡社区建设中最小的区域性组织。三是民众参与,民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具有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社区生活。
4、服务理念先进。新加坡政府在社区管理上贯彻“建立赋有结合力及复元力的社会,具有人民归属感的社区,赋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的宗旨,充分体现管理理念的“人本化”与服务过程的“人性化”。在社区建设中对满足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方面考虑得十分细致周到。居民小区内水、电、煤供应充足、通讯畅通、污水垃圾系统处理,交通便捷,医疗保健良好,一般能做到小病、常见病不出小区。大多数公寓大楼底层不安排住户,专门用作幼儿园、教育中心以及包括举办红白喜事在内的居民活动场所,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各种群体的需求。在社区管理中,新加坡的义工群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全新加坡共有义工3.2万人,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义务提供各种服务,各个层次的社区领袖都是由社区居民从义工中民主选举产生。这次为我们讲课的林焕章先生就是一位社区领袖,本职工作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社华文部负责人,从中学生时代开始做义工,至今已39年。新加坡政府为发展义工队伍,在购买组屋、子女就学等政策以及荣誉上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新加坡注重培养为社会自愿贡献的“义 工精神”的做法,对于形成全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爱心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管理建设体制的制约,我市农村社区自然村落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突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必须化大力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健全的城乡一体的农村新社区,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1、准确定位,明确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举措。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包括当地村民、外来流动人口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等主体组成的,能提供共同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完善农村管理、维护农村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城乡加快融合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这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目前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社区和村委的关系。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与所服务的村不存在隶属关 系,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将逐步淡化行政村概念,突出社区事务管理服务功能,以社区管理服务取代以村组为单位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在目前村、社区并存时期,可按照村侧重生产、社区侧重生活的原则,实行合理分工、交叉任职,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协调。二是社区与村经济合作社的关系。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方向是通过股份化改造,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身份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经济身份相分离原则,作为社区居民可享受社区统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权益。三是社区与政府的关系。社区是群众自治组织,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宏观指导者,具体来说,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要扮演好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建设的指导者、社区文化的培育者和社区管理协调者等角色。
2、分类指导,探索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按照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臵、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各行政村历史渊源、现状以及农村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布局、组成和覆盖范围。从社区建设方式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一是联村共建模式。通过统一规划、人口集聚、联创联建,多个行政村联合设立一个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管委会,整合公共资源,推动农村集约 集聚和快速发展。如绍兴县的农村新社区,按照“三集一化”的要求,通过多村联建,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既节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又有效增强了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这种“多村一社区”模式,是今后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方向。二是原村提升模式,即“一村一社区”模式。这一模式地域范围清晰、建设简便快速,是目前多数地区采用的模式。这一模式比较适合规模较大、规划合理、区域位臵优越、建设条件良好、经济水平较高的行政村,对于那些规模过小的村庄,因其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性差,从长远看,最后将走向统一的“多村一社区”的大社区模式,或通过行政村撤并扩大村庄规模的办法解决。三是集中安臵模式。对列入城区规划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镇中村)在土地统一征用后实行农房整体拆迁,或对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庄及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村庄实行整体迁建,建设功能齐全的居住小区,集中安臵迁移的农民,实行统一的社区管理。
3、以人为本,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社区的基本功能是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便于服务、便于科学配臵资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要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各有关部门要把服务农村社区作为本职工作的有效延伸,切实做到权力下沉、服务下沉,切实加强村庄环境、医疗健身、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二要完善社区 市场服务,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代办、邮政代理等服务网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三要强化社区社会管理,维护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区和谐稳定。同时,要不断适应农村社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人性化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居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
4、创新体制,健全农村社区的保障机制。一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各类专业工作委员会、社区各类群团组织等自治组织,加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组织和依靠社区居民,深化村民自治,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二是强化群众参与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畅通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三是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在社区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待遇等方面,要参照 城市社区标准,确保农村社区正常运作。鼓励社会各界以捐助、共建、投资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派遣机关干部进驻社区,配备大学生村官、发挥回乡离退休人员作用、发展社区志愿者等途经,大力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壮大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工作指导和考核奖励,健全社区工作者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努力增强农村社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11年9月5日
第五篇:社区建设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
××社区是我市社区建设暨“村改居”工作的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围绕“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的社区建设新思路,积极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推动了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目前,整个社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居民2100户,总人口8500人;辖区内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25个,个体工商业户45户。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健全组织,形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社区建设工作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一名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了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共建单位参加的社区共建委员会,共同讨论协商社区的事务管理,从而加快了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为使“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在街道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守则》、《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设立了两个居务公开栏。通过建章立制,划分了职能,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建立管理服务中心。要搞好社区服务没有场所不行。为此,我们筹资建成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社区警务室、卫生室、老年人保健服务室、阅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抓了服务队伍的建设。居委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7名同志协同有关部门组成了工作机构,全身心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二、打牢基础,构筑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是调查研究,合理划分社区。一方面,我们组织“两委”干部到广东、青岛等地参观学习社区建设,学习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原村辖区内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在划分区域时,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所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在界定区域时,走街串巷,实地勘察,确保准确性、实效性。对一些有争议、难以界定的地块、路段,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并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汇报,由街办统一协调解决,最终界定出了东起北三里庄社区,西至扶淇河,南至密州路,北至潍河的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划出了辖区平面示意图,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成方成块。
二是建设玉山文化大院,提供活动载体。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处集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活动场所:玉山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起了玉山社区公园、玉山书屋、玉山美术馆、健身俱乐部、门球场、儿童活动室、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等休闲娱乐场所。相继成立了玉山文化艺术团、××市超然台诗社、××市书法家协会、《玉山报》报社、玉山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新社区。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创建优美环境,建设新型社区”的倡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抓好社区环境治理。在玉山“商业街”和玉山“天江路”形成三化(绿化、美化、硬化)规模的基础上,着手抓了背街小巷的硬化,硬化了6条背街小巷,全部接通了排污管道,安装了148盏路灯,绿化了1000平方米的绿化带,路边植树10余里,实现了迈进社区不见“三堆”,走街串巷不沾泥水,主要街道和路口灯光齐亮,污水地下畅通排放的社区环境建设新格局,赢得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赞同和认可。
三、开展活动,推动社区建设上台阶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立足大院办文化,始终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参与、自娱自乐为目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楼院和家庭中异常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一是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弘扬家庭美德,美化家庭环境,更好地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篇大文章。艺术节上参展的作品全部由社区居民自发创作,主要有书法、美术、民间工艺品、花卉盆景等。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10月份将举办第三届。
二是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实行每户一本档案,每月一次记档,年底进行总评。去年,共评出“六星级”以上文明户480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43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58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比文化品位、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三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社区单位联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行业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像在社区环境建设中,国税局、审计局、学校等单位积极献言谏策,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诸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并在社区设立了我市首家双拥工作站。今年植树节,驻诸某部官兵50余人在政委梁玉华的带领下,来到了××社区与社区居民群众携手并肩栽下了军民共建常青树,共植树200余棵。“八一”建军节前夕,居委会和玉山艺术团的同志先后到驻诸部队和驻诸空军某部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推动了社区双拥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玉山商业大厦、玉山乐园、玉山植物园及天江路市场等社区硬件建设,牢固树立大社区、大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干事创业,扎实工作,更好地做活社区文化、繁荣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建设迈上台阶,促进玉山“两个文明”齐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