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创新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全域谋划融合发展之路 ——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一、全面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巩固社会发展基础。
(一)以加大投入保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的发挥社区在建设和谐甘井子中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基础作用,我区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在社区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社区基础建设。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内部设施的达标问题。目前,到目前为止,全区陆续投入4500万,131个社区居委会实现400平独立单体达标的占81%,社区功能日臻完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得到了有效利用。二是在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上加大投入。自2011年,甘井子区增加社区办公活动经费,在全市规定社区办公经费每年4万元的基础上,又额外为每个社区增设活动经费3万元,使每个社区年办公活动经费达到7万元,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二)以“三位一体”保障社区发挥各项职能。根据甘井子区《关于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委发【2012】12号),在今年制定了《甘井子区组建社区服务站的实施方案》,甘井子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入重要阶段。全区的社区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两翼的管理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党建及对社区各类组织实行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社区自治组织功能;社区服务站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这一举措成功改善了过去社区行政性工作过于繁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被事务性工作困扰,领导和自治职能难以发挥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领域,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
(三)以品牌建设保障社区影响深入民心。
甘井子区在精心打造精品社区及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成功打造出“家家乐”、“合家欢”、“548”等一批个性化社区服务品牌,同时注重规范社区各类牌匾标志,在全市率先落实“中国社区”标识的启用工作,多个社区在醒目位置悬挂统一样式标识,成功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品牌多样化、个性化与规范化、整体化的统一,大品牌与小品牌的融合发展,社区“接地气”、“一家亲”的形象也深入民心,影响广泛。
二、全面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激活社会发展节点。
社工,作为“三社联动”工作机制运行的原动力,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改革攻坚,甘井子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待遇偏低等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一)综合素质提升双管齐下,社工人才日益增多。近几年,甘井子区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力度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一方面,是新鲜血液的引进。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入职标准,本着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原则,鼓励、推举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年轻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经选聘的社区工作者中,党员占总数的45%;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6%;获得国家社会工作师中级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36人;另一方面,是优秀人才的再培育。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机制,创新开展了“锻炼式跨区挂职培训、互动式经验交流培训、观摩式外出考察培训、专家式集中授课培训”四种培训模式,与高校联手组织实施了“三练三强”、“社区骨干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素质提升活动,极大地锻炼了社区干部工作能力,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二)组织管理考核有机融合,社工服务日趋专业。
在经过多年的精心构思、认真摸索、参考成例与多方调研后,甘井子区启动了针对社区干部的组织与制度相融合的管理考核方式。一是于2013年上半年出台《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与《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全区一千名社区干部自此纳入区一级部门统筹,社区工作者的产生、条件、职责、管理、培训、退出、考核及结果的运用等拥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依据,二是根据大连市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建立“甘井子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这一联合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除了承担社区工作者“五险一金”的缴纳工作,更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甘井子区内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职业资格评审等相关工作,努力推动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一方式,不仅极大程度上规范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而且对强化社区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和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起到了绝佳的促进作用。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人才保障。
三、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盘活社会发展纽带
(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为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试点在大连湾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孵化出10个街道层面的文化演艺协会、义工志愿者队、书画摄影协会等; 1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协会、老年文体协会等29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已有18个社会组织参与和进驻,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专业支持30余次。共受理居民诉求、邻里纠纷、社会保障、动迁纠纷等方面问题的求助120余次,求助办结率98%。完成了26家企业、1386户居民的动迁。14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协会,实现了殡葬服务一条龙。形成了横向集文体、养老、帮困、调解等各类便民服务,纵向贯通街道、社区、民间三级于一体的网络化社会组织体系。
(二)发展协会建设,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行业展览,并在规范市场秩序、应对贸易纠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区行业协会28个,涉及工商、教育、卫生、交通、民政、农业、建筑行业等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弥补公共服务不足,逐步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新主题,促进了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其中大连湾街道民营企业协会自成立后,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行企业合作平台。与民生银行对接,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协会立足为企业服务,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的业务品种和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开设了很多信贷资金业务。
(三)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积极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渠道,通过项目购买、项目奖励、项目补贴、公益投入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区、街两级共投入上亿元资金,建成14个社区公共服务社、21个爱心超市、87个养老机构、70个社区幸福老年之家。区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为全区530户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目前,全区以“八个一”爱心工程为平台的爱心服务网点已达137个,开展了100多个家政服务项目。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引导方式,迅速产生了示范效应,有力地引导了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生领域和社会群众广泛需求的服务领域,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我区的“万众社区智囊团”、“红旗足球公园”、“彩虹艺术团”、“甘井子爱心超市”、“刘凤茹纠纷调解室”、“家政服务中心”、“爱心医院”、“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正成为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左膀右臂。
第二篇:甘井子区社区标准化建设规划[范文模版]
甘井子区社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区社区标准化建设,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助推甘井子区社区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3】10号、《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大委发【2007】17号)以及《关于印发<大连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大民发【2014】1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区直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各基层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全区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党建、服务群众、居民自治和社区治理四位一体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发展社区民主,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社区建设呈现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充分、人才济济”的新气象,为保障甘井子区全域城市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总目标的顺利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提升社区服务品质和提高居民满意度为落脚点,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战斗力、激发社区组织建设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按照“区抓、街管、社区落实”的要求,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人才培养、社区组织建设从社区居民的根本性、迫切性需求着手,及时提供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和服务措施,杜绝形式主义和资源浪费。
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各类公共资源,科学配臵,强化整体功能,发挥综合效益,提高整体水平,实现均衡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在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大框架下,充分发挥社区自有特点,挖掘社区潜能,倡导以创新为目的的模仿,避免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三、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社区标准化建设规划的实施,着眼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完善政策、加大硬件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体制创新,使社区建设更加规范,社区服务更加完善,社区管理更加科学,社区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区整体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以满足社区群众实际需求为核心,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手段,不断健全社区便民服务项目,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重点解决老城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偏小、社区牌匾过多过乱、社区服务功能设臵不完善的问题,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社区建设水平差距,规范社区整体面貌,塑造社区新形象。
①工作用房。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400平方米以上,每个街道建有不少于1000平方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全部建有社区服务站,用房可与居委会合署。社区内配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基本办公设备,条件较好的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空调、音响、监控设备、电子屏幕和电子触摸屏等其他相关的服务设施。2015年,完成全区12个不达标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改造,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标率达到75%;2016年,全部完成不达标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建设改造任 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标率达到100%。
②社区标识。社区大门一侧悬挂社区党组织牌,文字颜色要求为红色;另一侧悬挂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两块牌子,文字颜色要求为黑色或蓝色。原则上大门上方悬挂社区服务中心牌子(有社区服务品牌的,可加上社区服务品牌的名称),并统一悬挂“中国社区”的标识,牌匾的制作、安装全区统一规格标准,除此之外的其他牌匾不再安放在社区门口。到2015年,60%的社区标识安放按全区统一标准执行;到2017年,全部社区标识安放按全区统一标准执行。
③功能设臵。社区内部按照全区精品社区“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区域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进行功能设臵,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臵居民自治区、公共服务区、公益服务区三大功能区域,完善我区“六室五家两站一网一场”的标准,即:居委会办公室、居民议事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志愿者工作室、图书室、警务室;党员之家、居民之家、文化之家、老年之家和少儿之家;社区服务站和卫生服务站;信息服务网络和文体活动广场,并设社会组织服务区,无偿或低偿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和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到2017年,全部社区完成“六室五家两站一网一场”和社会组织服务区的建设。
④线上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设覆盖社区各类业 务的综合信息平台,搭建“互联社区”的信息沟通平台,做好社区信息的资料录入工作。通过“互联社区”建设,有效整合服务信息资源,将居民需求信息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服务资源实现无缝对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到2016年,初步完成全部社区的网络覆盖和设备更新;到2017年,全面提升综合信息平台的运行效率和影响范围。
2、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方向,参照国家相关用人制度,探索符合社会公益组织属性的社工身份定位。按照一岗多责、资源整合、效率最大化原则,统一开发、科学设臵岗位、人数和职责。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岗位资格准入、岗位培训、管理使用制度。
①准入要求。落实社区工作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获得进入社区工作资格后纳入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管理。
2015年至2017年间,每年组织400名社区干部参加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鼓励在职社区工作人员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持证率增长10%。到2017年,80%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获得大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30%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区工作人员获得大专以上文凭达90%以上。②岗位设臵。按照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工作事项和依法协助完成工作事项,合理设臵社区工作岗位,原则上分为常设岗位和特设岗位。其中,常设岗位包括:民政事务、计生卫生、劳动保障、司法综治、城建环境、科教文体6个基本岗位。此外,可以根据社区实际和具体工作任务灵活设臵1-2个特设岗位。各岗位制定明确、细致的岗位责任说明,并在社区显著位臵进行公示,同时鼓励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提供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2015年到2017年间,着力推动社区岗位的规范设臵,施行AB岗,鼓励一岗多责。
③人员培训。全面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和其他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坚持与各大高校合作,开展以“锻炼式跨区挂职培训、互动式经验交流培训、观摩式外出考察培训、专家式集中授课培训”为代表的多形式、全方位的复合式培训,按照全市标准:社区居委会主任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接受培训一次,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的,应及时补训。要建立固定化、周期式的培训机制,全体社区工作人员的参训率要达到100%。
④工作考核。建立社区考核、街道指导、区级备案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考核机制,按照《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参照样本),对社区工作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民主双评议,每年年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以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社区居民满意率为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作为对社区工作者正式聘用、续聘和奖惩的依据,同时报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备案。到2017年,形成常态化、规范化考核机制,将全体社区工作人员纳入考核范围。
3、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拓展服务渠道
大力推进社区组织建设和居民自治,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健全城市基层民主制度。重点是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理顺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充实居委会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进居委会直接选举,扩大居民参与度。
①服务规模。合理设臵社区的服务规模和管辖范围,社区的规模大小要便于社区组织进行管理、服务、便于居民自治,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臵和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新建社区的规模,应按照我区每350户匹配一名社区工作者标准执行,且每个社区的总人数不超过15人的原则控制在3000户到5000户之间;对于已经形成的5000户以上的大型社区,鼓励所在街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规模调整。
②机构设臵。依法健全居委会下属的委员会。一是调整充实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臵,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 动、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和监督社区服务站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按照每50户居民匹配一名居民组长的原则选齐配强居民组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工作,推动形成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③工作关系。规范居委会和各种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形成推进社区工作的合力。持续推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两翼”的社区“三位一体”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或专业服务机构都在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以形成工作合力。2015年,全部社区完成“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员配备,形成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4、加强社区服务制度建设,规范服务标准
社区服务标准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社区的科学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简化管理手段和呈现更加直观的管理效果,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全区社区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时遵照统一标准和流程进行,对于提升社区整体形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①社区服务体系。“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权随责走、费 随事转“落实到位。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社区驻区单位“五社联动”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
②社区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网格化、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机制,网格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到人,社区事务、政策动态等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公示,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缝隙、动态化。开展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的服务方式,探索建立民情日志等服务载体方式。
③社区服务流程。按照社区职责和社区服务内容,制定居民办事程序、服务流程、服务表尊,并进行公示。落实“一站式“服务要求,居民办事受理时间和办理时限要明确、细化、公示。探索建立居民办事满意率实时评价机制,以便居民在服务、受访结束后立即对接待人员作出“满意”、“一般”、“不满意”等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考核中社区居民满意率的重要依据。到2017年,全区各社区建立起规范的居民来访接待、业务办理、服务评价各环节流程并落实到位。
④社区服务品牌。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打造全区化的便民服务平台。吸取已成型的市、区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建立社区服务品牌孵化机制,注重对基层创新潜力的发掘,加大对基层社区服务品牌的培养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社区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覆盖面。2015年,全区每个街道孵化一个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到2016年,全面总结经验,普开推广,以点带面,并在全市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社区建设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对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实行定期考核、通报。
2、提供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加强对社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探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社区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出台社区标准化建设引导政策,推进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确保社区建设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推进示范引领。大力开展创建社区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社区标准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社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社区建设的全面开展。
(二)资金保障
1、加大资金投入。将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进一步科学合理匹配社区硬件建设资金,对资金匹配的优先级、标准、流程进行规定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促进全区社区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2、开设社区账户。研究探索社区服务站非盈利性组织民办非企业登记工作,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平台,明确法人资格。街道可酌情将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经费分期核拨社区账户。
3、加强经费监管。严格规范社区服务站经费管理制度,各街道为社区经费监管主体,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管理,区级相关部门应联合进行审查监督。
(三)考评监督
1、考核内容。把社区标准化建设作为各街道的重要工作和政绩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
2、监督机制。建立社区标准化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特约监督员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标准化建设监督机制。
3、成果评比。定期组织全区的社区标准化建设成果的评比,表彰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篇:社区建设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
××社区是我市社区建设暨“村改居”工作的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围绕“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的社区建设新思路,积极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推动了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目前,整个社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居民2100户,总人口8500人;辖区内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25个,个体工商业户45户。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健全组织,形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社区建设工作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一名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了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共建单位参加的社区共建委员会,共同讨论协商社区的事务管理,从而加快了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为使“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在街道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守则》、《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设立了两个居务公开栏。通过建章立制,划分了职能,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建立管理服务中心。要搞好社区服务没有场所不行。为此,我们筹资建成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社区警务室、卫生室、老年人保健服务室、阅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抓了服务队伍的建设。居委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7名同志协同有关部门组成了工作机构,全身心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二、打牢基础,构筑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是调查研究,合理划分社区。一方面,我们组织“两委”干部到广东、青岛等地参观学习社区建设,学习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原村辖区内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在划分区域时,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所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在界定区域时,走街串巷,实地勘察,确保准确性、实效性。对一些有争议、难以界定的地块、路段,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并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汇报,由街办统一协调解决,最终界定出了东起北三里庄社区,西至扶淇河,南至密州路,北至潍河的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划出了辖区平面示意图,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成方成块。
二是建设玉山文化大院,提供活动载体。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处集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活动场所:玉山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起了玉山社区公园、玉山书屋、玉山美术馆、健身俱乐部、门球场、儿童活动室、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等休闲娱乐场所。相继成立了玉山文化艺术团、××市超然台诗社、××市书法家协会、《玉山报》报社、玉山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新社区。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创建优美环境,建设新型社区”的倡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抓好社区环境治理。在玉山“商业街”和玉山“天江路”形成三化(绿化、美化、硬化)规模的基础上,着手抓了背街小巷的硬化,硬化了6条背街小巷,全部接通了排污管道,安装了148盏路灯,绿化了1000平方米的绿化带,路边植树10余里,实现了迈进社区不见“三堆”,走街串巷不沾泥水,主要街道和路口灯光齐亮,污水地下畅通排放的社区环境建设新格局,赢得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赞同和认可。
三、开展活动,推动社区建设上台阶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立足大院办文化,始终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参与、自娱自乐为目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楼院和家庭中异常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一是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弘扬家庭美德,美化家庭环境,更好地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篇大文章。艺术节上参展的作品全部由社区居民自发创作,主要有书法、美术、民间工艺品、花卉盆景等。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10月份将举办第三届。
二是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实行每户一本档案,每月一次记档,年底进行总评。去年,共评出“六星级”以上文明户480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43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58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比文化品位、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三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社区单位联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行业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像在社区环境建设中,国税局、审计局、学校等单位积极献言谏策,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诸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并在社区设立了我市首家双拥工作站。今年植树节,驻诸某部官兵50余人在政委梁玉华的带领下,来到了××社区与社区居民群众携手并肩栽下了军民共建常青树,共植树200余棵。“八一”建军节前夕,居委会和玉山艺术团的同志先后到驻诸部队和驻诸空军某部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推动了社区双拥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玉山商业大厦、玉山乐园、玉山植物园及天江路市场等社区硬件建设,牢固树立大社区、大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干事创业,扎实工作,更好地做活社区文化、繁荣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建设迈上台阶,促进玉山“两个文明”齐发展。
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座落于黑龙江畔,三面依山,一面环水,隔江与俄罗斯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江相望,瑷沿公路穿越村屯,是一个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边境满族村。全村现有人口286户,1142人,总耕地面积26000亩,辖区地理位置属第四积温带,为黑龙江冲积平原,是我孙吴县大豆、小麦主产区,单产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最高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四季屯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的指导,结合实际,创新思维,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模式,于2010年初建立四季屯村农村社区,探索运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这个载体和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种切合农村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自确定试点农村社区后,四季屯村根据省、市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以及建设目标等,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自我加压,提档升级,全面系统地开展建设农村社区,使村级各项工作均有较大提高。现全村砖瓦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93%、有线电视入户率98%、手机电话普及率100%,村内水泥路面硬化率100%。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村委会标兵,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县级“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
一、加强领导,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机制。
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理清农村社区创建工作思路,才能使社区健全发展。为认真稳妥推进四季屯村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乡村两级都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宣传动员,争取社会各界意见,外出参观考察,结合实际,制定了《方案》。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夯实三个基础,加强三个建设,健全三个网络。
1、夯实三个基础。一是组织基础。四季屯村在社区管理上,我们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为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能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保护原村民的政治、福利待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成为社区组织联系村民的桥梁纽带。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和社区村民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担任社区正副主任。成员由群团组织负责人,各协会负责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健全了治保会、调委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安全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二是队伍基础。四级屯村结合实际把整个社区划分10个小组,配备10名社区工作组长,由村民代表担任;同时建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文体活动协会、计生服务协会、平安创建协会等服务组织以及大鹅养殖协会,大豆种植协会,沙棘种植协会等专业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现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达到20人。三是工作基础。社区组织成立后,根据村屯现状和村民的呼声,科学编制了《四季屯村2010—2013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规划》,细化了社区整体布局,理清建设思路,力争五年时间,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化档次,真正达到山清、路洁、地绿、村美的要求。同时,为适应和有利农村社区管理,我们还建立了农村矛盾调处,村民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利益协调等工作机制。
2、加强三个建设。一是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先锋工程、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党员做承诺、比奉献,做贡献活动,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教育。突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一流社区带好头、服好务。二是社区阵地建设。按“六个有”即有办公场所、有活动室、有活动设备、有图版、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标准,对社区服务场所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服务救助等活动,社区阵地管理、教育、服务功能增强了,也成为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窗口。三是文化载体建设。社区建立了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休闲广场、老年活动室、棋牌室、阅览室、音乐厅,组织了秧歌表演,健美操等文艺活动,使广大村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高素养。
3、健全三个网络。一是综合服务网络。拓展服务中心功能,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中心、各类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社区治安网络。建立警务室,组建联防队,构建了由社区民警,居民群众参加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制。三是帮扶救助网络。对贫困户、低保户、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在社区领导组织、服务组织、专业生产经济组织内制定帮扶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做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用工对接、劳务输出等扶贫解困致富工作。
二、注重建设,搭建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平台。
建设好社区,发展好社区,关键是要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屯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自XX年我村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以来,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总计投入资金970万元。筹劳4000余人次,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使社区已达到“五化、四场、四通、”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广场、市场、商场、垃圾场;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
1、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九个有”标准建设了224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和1000平方米休闲小广场即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综合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群团协会之家、卫生计生服务站、信息服务站、警务调解室,社区服务中集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为一体,成为社区群众的温馨家园。二是按小城镇建设实施了通路、通水工程。投资180万元完成了村内两纵九横11条道路共计4.8公里的白色水泥路面硬化,硬化率100%。筹资4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安装了净化过滤设备,盖井房及管道入户。三是按照生态村建设加强了环境整治。投资20万元拆除泥草房改造旧村区,全村砖瓦率达98%。硬化5000延长米边沟,修建了8000延长米整齐化一的铁栅栏;全村共植绿化树3000株,绿化率覆盖全村;各户门前铺设了水泥桥涵;全村改厕、改圈170个;建设了试点沼气池2户;在环境治理上,我们村实行村屯环境卫生城镇化管理,由集体出资,设计垃圾箱20个,指定垃圾场一处,雇专人清理卫生、专人管理、走环境卫生城镇化管理的模式。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工程。示范园区投入资金180万元,打抗旱井23眼,受益农田面积XX亩。二是建设排涝抗旱工程。我们投资17.5万元,累计整修田间路10.5公里,清淤和新挖边沟8公里,修建桥1座、涵11处,栽环村防护林树苗2万株,清挖西山横山截流沟6公里,有效的保障了全村940公倾耕地免受水患。三是建立农机合作社。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大型现代农机具作业的需要,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136万元组建了农机合作社、购置3142型联合收割机2台、1204型胶轮拖拉机2台,配套农机具共6套,建成800平方米车库棚,80平方米的合作社办公室。实行集体管理、股份经营、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的模式。现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000亩。
三、推进服务,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生活质量
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题和基本内容。因此,我村着力推进社区平台建设,抓住载体,扩大服务领域,着力拓展便民利民服务,公益性服务,从环境改善,平安建设,扶贫解困着手,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着力拓展社区公共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职能,使社区真正做到有用才有位,村民真正受益。
1、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促进公共服务多渠道拓展。一是通过开展农村低保、抗灾救助、五保户供养、优待优抚、医疗保障,使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医疗就医等方面得到社会保障。四季屯村现有贫困户34户,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评、定、报”,纳入低保23户,低收入人群8户,五保户1户,同时组织包扶单位包服,党员结对,继续纳入低保,民政救济等方式,所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正常生产生活。二是通过加强村卫生所建设。为村民提供医疗、预防、康复、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投资5万元,新建80平米村卫生所,配备了卫生器具、器材,使全村群众基本达到除重大疾病以外就医不出村。三是通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四是通过加强村基础教育投入,使全村适龄儿童、青年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以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就读高中70%以上的学生能正常考入大专以上高等院校。
2、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紧紧围绕县乡中心工作,找准社区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对社区内群众的基本情况,困难现状及原因,就业、创业等进行逐一排查、建立材料。截至目前,村里共为贫困户担保贷款27万元,为创业人员协调贷款近4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网络信息资源,年内共举办各类技术就业培训4期,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对没能力、没条件的采取社区干部结对方式,在生产生活上予以帮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社区群众解决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使群众生产有岗位,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籍。
3、以社区中心服务网络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村委会主任任副会长,群团组织、贫困户代表和村民议事会任成员。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事一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具体专门负责组织监管规范规划的实施,达到了村务公开、决策民主、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社会治安工作,目前管委会、民调组织、帮教组织、治保组织、联防队等组织机构健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责任,落实重点,改变了以往管理混乱的局面。全村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始终保持着无重大上访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火灾、爆炸及其他重大灾害的发生。民间纠纷调解率达到100
第五篇:社区廉政效能建设经验材料
社区廉政效能建设经验材料
抓教育带队伍,提效能优服务
自去年 4 月份社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区纪委的正确领导下,金麦社区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始终把廉政效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抓教育带队伍,提效能优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好评,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齐抓共管,建章立制出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抓好社区廉政效能建设,服务好辖区群众,社区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党委委员、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廉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齐抓共管,认真抓好落实,促进社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2、强化规矩意识,制定各项制度。社区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规定,如绩效考核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情况通报等制度,特别是社区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定人定岗定责,将工作内容量化,切实将绩效考评与工作人员年终考核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与奖金挂钩,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进一步激励了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从根本上推进效能工作的有效开展。
3、立足工作实际,转作风出实效。社区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按照“十破十立”要求,深入开展“抓典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勤俭办事,精简会议,改进会风和文风,严格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减少事务应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
工作上,确保既定的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为保证廉政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加大推进工作力度,社区从“三个到位”入手
1、宣传发动到位。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全体社工的思想认识,通过简报、廉政宣传板报、布标、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在开展宣传教育中,强化了在职党员、社工的双重管理和监督。通过开展帮扶弱势群体、开展便民服务等活动,加大了宣传的力度。
2、学习教育措施到位。社区党委在工作中注重抓好廉政教育与学习,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了专题学习计划,并严格抓落实。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照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情况,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自我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社工认真撰写读书笔记34篇,心得体会28篇,不断加强全体社工的廉政素养,将廉政建设内容融入到工作中,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立足本职岗位,服务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监督检查到位。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切实提高了社区人员的行政效能意识,保证政令畅通,服务到位。20**年 8 月 28 日,社区组织了社区全体干部职工、各村支两委成员召开了金麦社区效能建设动员大会,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了以社区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督查组和综合协调组,对各部门及各村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秩序、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和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情况开展督促检查。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对社区各工作部门、各村共进行了督查 20 余次,今年 2 月份在督查中发现 1 名派
遣人员在工作纪律和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按照社区派遣人员绩效考核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退回人才派遣公司,并在全社区职工大会上进行通报,要求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再进一步加强自身纪律学习和做到自查自纠。社区督查组针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教育,通过约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效能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三、通过网格化管理,开展“三进三深入”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社区在去年拟定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将网格管理员入网格走访采集基础信息工作与社区“三进三深入”活动(即进村寨,深入农户知民意;进企业,深入企业助发展;进工地,深入工地促进度)相结合,做到“串百家门,知千户情,暖万人心”。社工与辖区群众进一步密切联系,了解群众的困难,社区党员、社工主动到特困家庭、低保户及残疾人家中走访慰问,全年累计向困难家庭发放米120余袋、油150余桶、慰问金3万余元,使他们切身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认真落实低保等救助政策,规范了申报程序,加大了对低保对象及申请户家庭情况的调查核实力度,推行低保对象公开制度,实行动态化微机管理,对低保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通过走访针对一些家庭存在的困难,做到了及时解决。社区村民曾庆美、陆春梅、李晓燕、曾庆美、杜明义、杜泽秀等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导致生活十分困难,社区在采集到这些信息后,通过帮助申请医疗救助进一步解这些家庭的困难,对陆春梅户(尿毒病患者,该户丈夫车祸死亡,孩子才 4 岁,老母亲年老力衰,全家无一劳动力),社区党委为其申报了低保之外,还申请医疗救助,今年 4月份发起倡议为其捐款,社工、村民、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捐款金额达 14 余万元,为用好这笔善款,由下麦村委会负责管理,存入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仅用于陆春梅的医疗费、其女的教育费和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费)。
通过这些关爱使社区的全体党员、社工增强了思想道德观念,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能力,激发社区党员、社工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树立了党员、社工的良好形象。
四、从便民利民服务入手,强化务实为民,提高执行力
从去年 4 月社区成立至今,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共接待办事咨询群众 1***人(次),办结 1870 起,办结率达**%。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群众评价系统,评议结果为优,未接到一起办事群众投诉。同时社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今年 4 月起社区合医业务改进业务流程,与农村合作银行合作,开展存折兑现业务,即报帐群众将报帐手续上交后,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个人帐户,社区合医报帐款直接兑现到群众个人帐户,减少了群众再次到社区领款的程序,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执行力,同时也是社区对廉政安全风险评估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在廉政建设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其他做得好的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载体,为社区群众服好务,为辖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