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4:3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第一篇: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摘 要: 1976年,香港政府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时间,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经验,并对大陆社区建设提出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香港地区 社区建设 专业化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55-01

一、香港社区建设背景

1842年英国实行殖民管治时,港英政府很少关注华人社区事务,与基层市民和团体也很少联系。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两次大规模暴动,迫使港英政府认识到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开始推出一系列基层建设措施,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设立社区中心。70年代,香港在低收入社区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改善社区环境、生活素质,培养社区领袖等,出台政策聘用社工毕业生担任助理社会福利主任,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以此使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1976年,香港政府正式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来制订政策和指导地区协调工作。经过后来30年的摸索和实践,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二、香港社区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建议

为了加强我国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从社会问题出发,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调动各类社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1.在社区区域内建立和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

香港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既包括官办的行政性社区组织,如民政事务署和18个区管理委员会;又有官民合办即政府资助、民间主办的半行政性社区组织,如社会福利署和各社区中心;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组织,如东华三院、圣雅各福群会,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社区服务功能。我们也应以城镇区域化党建为基础和抓手,积极探索由政府、半官方组织和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架构上,整合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业主委、物业公司、关工委、老年协会、再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组织,理顺相互的关系,引入社区事务契约化管理模式,调动和配置不同类型社区组织的服务资源,来具体承担社区管理服务的职能,以此为纽带,共同促进社区的和谐与文明。

2.跨社区扶持不同领域大型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

香港民间组织规模较大,网点较多,活动能力强,社会参与欲望强烈,大部分民间组织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非赢利事业团体。在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基本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即先由社会有关人士自发组建相关服务组织,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援助性和半援助性服务,业务开展起来了,逐步申请得到政府的认证,并获取资助。应该制定出台我市培育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尤其是民间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制度办法,一方面,强化社会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验证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运作监管机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查、服务监管,确保服务机构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适度提高社区各类组织的自主性和适应性,给民间组织的设立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在香港,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从事经济工作、行政工作、教育工作等其他方面工作的社会成员一样,要符合其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一旦就业上岗,又都有其相应的职业收入。与此相比,我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加快这支队伍的建设步伐,争取尽快出台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在规范社工的资格认证、教育培训、工作评估、福利待遇、激励奖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方面适度提升社工队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明确社工的身份属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工的再教育和专业化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4.重视发挥社区义工的作用

目前我市有社区志愿者1.93万人,数量还不够多,社会参与面还不广,大部分志愿者活动还是在政府推动下开展的,自发性不够强,发挥的作用不够大。下一步应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种参与义务活动的机会,建立社区义工激励机制,促进义工队伍的发展,引导社区义工参与帮助社区内的老人、儿童、青少年以及家庭,提供情绪疏导、主题讲座、文体活动、亲子活动、子女教育、婚恋辅导、家庭关系促进、社区关怀和支援等,形成专职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力量。

5.倡导培育社区关爱文化

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爱、互帮互助是凝聚社区意识、培育社区亲情、融洽邻里关系的重要形式。因此,应主要依托社区自身力量,建立健全社区爱心组织,通过社工、志愿者等组建献爱心义务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关爱服务,帮助社区需要救助和关心的人们。比如,为辖区老人举办生日活动,对生子、乔迁、结婚等家庭上门庆贺,慰问病困人员,调解邻里纠纷,等等。通过这种超脱出经济层面的社区救助和社区慈善,更好地从心理上的溶入抚慰和推动情感上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心,促进邻里之间互助互爱、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体现社区人文关怀与和谐邻里关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篇:香港先进社区经验

学习借鉴香港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利于居民自治、行政事务、服务居民的社区管理机制,近日,我们就香港社工工作及社区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对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圣雅各福群会及其社区服务中心的运作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加深了对香港社区建设情况的认识,学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香港社会工作的情况

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最早出现于1950年,到1972年社会福利署出台政策规定只能聘用受过训练的社工毕业生从事助理社会福利主任一职,社会工作才正式开始。在香港,“社会工作”是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帮助人们“自助”,运用专业化的工作手段和方法,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

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大致可分为社会福利署、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社会服务联会、各类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福利署是代表政府实施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职能机构,负责向社会工作者机构进行社会服务计划的项目招标,并跟踪考核计划实施过程。社会服务联会是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行业协会。遍布香港社会各角落的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则负责提供各种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则负责社工的注册事宜及处理社工违纪行为。@Tt&>Y

(二)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基本情况。^L>MZe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以下简称“注册局”)成立于1998年1月16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非政府组织,不受政府资助,*收取注册费用维持运作。其具体职责是:制订及检讨注册为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注册事宜;处理注册、续期注册及注册社工的违纪行为事宜;备存注册纪录册。Gh

注册局下设行政事务委员会、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专业操守委员会、社会工作者雇用机构参考手册工作小组、督导实习工作小组。行政事务委员会负责人事、财政、行政事宜及宣传工作。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负责草拟、制订、检讨认可的注册资格标准,评核有关资历,并研究持续进修和专业发展事宜。专业操守委员会负责处理注册社工专业操守的事宜。社会工作者雇用机构参考手册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参考手册,以协助机构在制订相关制度时能处理其辖下社工的注册问题、照顾其员工在执行职务时能遵守《工作守则》,加强注册局与雇用机构在处理对注册社工投诉的纪律程序上的沟通。督导实习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及草拟社工界的专业督导制度。此外,注册局还有68个纪律委员会备选委员,在接到社工违纪投诉时便会临时组成纪律委员会进行处理。这些委员并非由社工选举产生,没有利益联系,因而在处理投诉时能公正地保障社工服务对象的权益。zb48<:

注册局的决策层由15名不受薪的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包括社会福利界、法律界、建筑界等界别的人士和社工、服务使用者的代表,其中8名由注册社工选举产生、6名由行政长官委任、1名为社会福利署署长或其代表,任期3年。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注册局的有关工作,包括订定及检讨注册为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注册事宜;审查和核实申请注册为注册社工的人士的资格;收取、审查、接纳或拒绝注册申请及续期申请;按照社工注册条例处理违纪行为等。(b]#&

注册局的执行层由若干名受薪成员组成,负责办理社工的注册手续及相关工作,无权决定社工是否符合资格注册或免除注册社工的身份。`B;

(三)香港社工制度的特点。3}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工是协助香港政府进行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活跃在学校、社区、医院、救助中心等社会福利部门,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协助其处理社会问题,并致力推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订、完善和实施。香港社工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6k1、社工职业化且任职要求较高。在香港,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要以“社工”的身份从事社会工作,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注册。注册条件有两项:一是持有获注册局认可的社会工作学位、文凭,或具备《社工注册条例》规定的社工年资;二是非持有认可学历但现正担任或已接纳担任社工职位,而且须在注册后两年内提交修读计划,以获取为注册局认可用以注册的社会工作学历。关于社工的学历,注册局只认可本地6所大学和英、美、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历,一般要求取得学士学位或相关文凭。目前,全港共有注册社工11883名,其中获认可社工学位的占55%,获认可社工文凭的占43%,有社工经验或正担任社工职位的占2%。T2、以法律形式规范社工的专业行为。注册局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在1998年10月出台了《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该守则列明了社工与其服务对象、同工、所属机构、专业及社会建立专业关系时的道德行为标准,应用范围包括社工以社工身份所从事的一切有关活动,是裁决社工是否违反专业操守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当注册主任接到注册社工违纪行为的投诉后,先交由2名成员组成的初步侦讯委员会研究,若认为投诉初步成立便将投诉个案转介注册局,注册局从纪律委员会备选成员中委任5名成员组成纪律委员会,召开纪律研讯,听取双方举证,然后作出建议裁决,注册局根据建议裁决作出社工处分或除名的决定。《守则》的出台一方面保障了服务对象及社会人士,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人士对社工专业的信心。:63、社工薪酬较为优厚。香港社工虽然不是政府公务员,但其地位与公务员相比并不逊色。一般初级社工月薪约1.2~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近年香港政府将原来社工按等级发放薪酬的方式改变为整笔拨款给社会服务机构,由机构自主决定发放社工薪酬,社工薪酬有一定的波动,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Df[

二、圣雅各福群会社区服务工作情况L`F3>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圣雅各福群会及其多元化社区服务中心的运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香港社区服务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N]4-

(一)圣雅各福群会概况。{6|.n

圣雅各福群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民间服务组织,由宗教组织圣公会于1949年创办,其宗旨是以基督精神设立社会服务中心,进行社会福利工作;明察社区之不同需要,计划新方法推行服务,以适应此等需要;供应场地,以作训练社会工作学生及社会服务之用。其属下有20多个单位,800多名员工,服务范围主要分布于港岛北岸,为社区内不同需要的人士提供高质素的综合服务。,bc@

(二)圣雅各福群会的基本架构。/4)V

圣雅各福群会的最高层为执行委员,下设总干事和总经理,总经理下设6名高级经理,分别负责复康服务、持续照顾、青年服务、家庭及辅导服务、综合支持、企业拓展六大服务团队。持续照顾服务团队以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护老者资源中心、退休人士服务中心、社区护理团队等为载体,提供社区支持、家居及社区照顾、院舍及健康服务。家庭及辅导服务团队提供个案辅导、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单身人士宿

舍、临床心理、驻屋宇署支持及露宿者服务。青年服务团队为年青人提供驻校服务、外展服务、中心服务及学校支持服务,协助他们认识自我,发展潜能。社区发展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笼屋、综援、楼宇管理维修、社区经济互助、深入就业援助等服务。复康服务团队为弱能人士提供就业、展能训练、社交康乐、职业治疗、住宿和家居训练及支持等服务。企业拓展团队负责拓展自负盈亏服务及发动社会各界服务社群,主要提供延续教育、学童课余托管、企业培训、综合医疗保健、高效学习辅导、机构协作、慈惠计划、众膳坊、“后顾无忧”规划等服务。

(三)圣雅各福群会提供的社区服务特点。

圣雅各福群会以社区服务中心、老人院等为载体,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创立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

1、服务范围广覆盖。在成立初期,圣雅各福群会的服务对象是儿童。60年代起,服务渐趋多元化,服务对象逐步拓展到幼儿、学童、青少年、退休人士、老人、弱能人士、露宿者、企业等,目前服务人数达13000多人/天。如学童课余托管中心为无暇照料子女的人士提供优质的子女托管服务,提供专业的全人照顾;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为65岁以上的长者提供基本护理、复康练习、住宿暂托、家居照顾、交通及护送服务等服务;庇护工厂为145名弱能人士提供培养工作技能的机会;重建社区服务队努力协助受重建影响的街坊面对和解决重建、搬迁及适应等问题;企业培训中心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员工心理辅导、设计雇佣双方沟通课程等等。

2、服务内容多样化。圣雅各福群会的服务领域涉及到住宿照顾、庇护工厂、辅助就业、社交康乐、家居训练、医疗康复、社区教育、中介服务等多方面,相当广泛。如“众膳坊”服务项目通过筹集食物及善款,借助多个伙伴机构,为未能解决“三餐”基本需要的人士家庭提供紧急及短暂的膳食援助,仅2003~2004就提供援助1103人次;“后顾无忧”规划服务则鼓励长者、长期病患者、护老者以开放、正面的态度面对死亡,协助其安排好身后事,协助经济困难的突故者解决殓葬费用;综合医疗保健中心不时为居民提供脂肪测试、营养咨询服务等多元化的医疗及保健服务,2004年共提供服务12001人次;临床心理辅导服务通过心理评估诊断、心理治疗辅导、危机处理、心理健康推广等形式,帮助当事人积极面对心理困扰和生活上的难题,提高适应能力。

3、服务队伍社会化。圣雅各福群会众多服务项目的实施,有赖于其庞大的专职社工和义工服务队伍。该组织凭借密切联系社区各方的资源优势,动员了大批义工参与社区服务。他们组建了退休人士义务工作协会,700多名退休义工每年担任义工时数达14000多小时以上;推行“社区经济互助计划”,居民可通过社区中心为他人提供煮饭、清洁、照顾幼儿、织衣等各类服务来换取时间券,凭借这些时间券可通过社区中心获取他人提供的同等时长的服务;成立企业拓展团队,加强与不同界别的机构联系工作,争取到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

4、服务性质以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圣雅各福群会服务经费来源于政府资助、民间筹募基金和服务收入三大部分。2003~2004,该组织的总收入为22169.1万元,其中社会福利署拨款为11623.3万元,占52.43%;香港公益金、香港赛马会、热心人士等各方面的捐赠2553.9万元,占11.52%;经营性服务收入7991.9万元,占36.05%。对于政府和其它社会力量全额或部分资助的项目,该组织提供无偿服务或只象征性收取少量费用。对于没有受到资助的项目则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同时通过开办企业培训中心、延续教育中心等服务项目赚取收入。由于该组织是慈善团体,其服务经营活动的收入盈余部分并不用作员工的奖金分发,而是用于服务拓展或社区中心设施的更新维修,从而为不断改善服务提供了资金保障。、香港社区建设经验的几点启示

在这次调研中,香港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使我们深受启发。

(一)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圣雅各福群会等民间组织,机构管理科学、运作方式灵活、服务内容丰富、社会影响较大,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同时也显示出在社会服务方面香港政府与民间组织分工明确、配合密切。香港政府在社区发展中一直较好地扮演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角色,而具体运作多由民间组织实施。负责社区工作的民政事务局着重抓好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对各互助群体、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本身很少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署则以社区为单位和载体推行福利工作,并不负责全港社区发展,其运作方式是采取“整笔拨款”的方式,将许多福利项目通过契约方式交给民间社会团体运作,得到资助的组织每年向政府汇报服务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政府每隔3年派专员到该组织进行考察,根据表现来决定是否续约。每年香港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署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资金超过70亿港币,加上其它政府部门、法定机构资金和香港公益会资金、香港慈善机构信托基金、奖券基金的相应比例投入及捐款等,总计超过115亿港币。各类民间服务组织不仅承担起大量的社区服务事务,更及时将公众诉求传达给政府,在为社区争取各界捐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香港这种民间组织运作与政府社会管理有效对接的做法是我们社区建设发展的长远方向。当前,我们首先应加大对各类中介组织尤其是民间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在条件成熟和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作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这样不仅可降低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提升服务效能,而且能使政府“轻装上阵”,社区居委会便得以从根本上脱离政府事务工作的困扰,真正回归到为居民服务的本位上来。

(二)注重社工职业化建设。

在香港,“社工”一职已发展到非常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成员与从事经济、行政、教育等工作的成员一样,须经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文凭才能就业上岗。反观内地,直到2004年,“社工”才首次被载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目前,广州市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但他们多数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从事的多为政府下派到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为民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部门也未曾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对于社工的资格认证、工作评估等方面仍缺乏规范。尽管我区在2002年已出台了《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但今后还要在社工发展的指引、宣传、规划、政策支持方面多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社工的监督、管理和服务。

(三)社区服务注重“以人为本”。_

这次调研,我们深深感受到香港在社区服务方面非常注重“以人为本”,他们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兴建服务设施、设置服务项目,适用服务手段。在香港,被列入社区服务内容或范畴的有7个方面:一是旨在帮助需要经济或物质援助的人士渡过难关,满足其基本及特别需要的社会保障服务;二是旨在协助家庭建立相互关怀的家庭关系,预防及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帮助家庭解决需要的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三是旨在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及有贡献的一员的青少年服务;四是旨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在其自身条件下

尽展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康复服务;五是旨在帮助60岁或以上的老人享有受尊重、有保障的晚年的老人服务;六是旨在促进社群关系,在社区内建立团结精神,并鼓励个人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务求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社区发展服务;七是旨在帮助违法者重归正途、改过自新并重新融入社会的违法者辅导服务。以上服务的内容都是香港居民最关注、最需要的事情,而且每项服务内部分工很细,专业性很强,照顾到不同层面的需求。以老人服务为例,就分别设有综合性、医护性、生活性、娱乐性、学习性服务,上门、户外、安老院服务,紧急性、长期性、白昼、夜间等服务,使不同层面的老人都得到了较好照顾。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目前,我们为居民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为单一且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对居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关注得比较少;在服务项目设置上多以政府行政性指令为依据,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居民参与度不高。要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借助各种渠道了解群众各方面需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提供优质、高效、针对性强的社区服务。在服务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百花齐放,又要突出特色、富有个性;既要满足群众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需要,务求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更多实惠。

(四)注重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十分发达,其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专职社工、宗教组织、义工等各方力量,其中志愿机构更提供了2/3以上的服务,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与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志愿工作分不开的。早在1968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就成立了服务咨询委员会及志愿者服务部。1970年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独立性机构──志愿工作协会(后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正式成立,在推动志愿工作协调发展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随着公民教育的灌输及大众传媒的推动,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企业员工、学生、伤残、弱能人士等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其服务范围覆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娱康体等众多领域。据专门从事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家发改委研究员丁元竹叙述,目前香港约有200万志愿者,占了其人口的28.6%。由彼及此,我们也应重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目前我区有义工5.4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8.3%,与香港地区相比,社会参与面还不够广,而且大部分义工活动是配合政府工作而开展,自发性不够强,发挥的作用不大。下一步应加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为居民群众创造各种参与义务活动的机会,促进义工队伍的发展,形成专职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力量。

(五)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香港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占了14%以上。不少老人独居在家,缺乏专人照顾,对紧急事故处理、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为满足这些人士的紧急呼援服务需求,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于1996年9月在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支持下开通了“一线通呼援服务”,即“平安钟”。平安钟是一固体感应电话,通过系统连接服务使用者及24小时运作的呼援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计算机系统,可即时查阅使用者的资料,并可与医院实现使用者病史资料的即时传输,大大加快了救援速度;中心由专业社工管理,现有服务人员约90人,这些人员均要经过培训方可上岗。服务使用者在居家范围内只需按动“平安钟”的按钮,便可与中心服务人员通话。服务人员实时确认求助者身份及其详细资料,提供第一时间的救援及全面关怀照顾服务。如属紧急事故,将即时召唤救护车到场协助或报警,并通知紧急联络人;如按钟两分钟后使用者仍未有响应,中心亦会视同紧急事故处理,通知消防处上门救援。除紧急服务外,服务使用者亦可随时按动平安钟,中心职员会因应情况提供以下配套服务:一是社会服务信息及转介服务。使用者可透过救援中心查询安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中心亦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代其申请安老服务资源。二是物资送赠服务。遇有生活困难的使用者,中心将提供物资如御寒衣被以应急需。三是倾诉心声服务。使用者可透过平安钟联系老人热线服务,倾诉心声。四是电话慰问服务。中心职员和受训义工会经常致电慰问体弱或独居的服务使用者,了解他们近况,送上关怀。平安钟的机价为1500元,服务使用者可选择购机或租机服务,服务月费为70元。对于领取综援的贫困人士,政府提供免费安装及使用平安钟的资助;对不符合申请政府津贴条件而又属经济困难的长者或长期病患者,香港房屋协会、房屋署及各类慈善基金亦

提供资助。“平安钟”自96年开通以来,累积服务使用者已达67437人,按动平安钟131.8万人次,共提供服务39753人次,在协助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区老年人的比例已达16.9%,社会老龄化程度与香港地区较为接近。据区民政部门前一阶段对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时我区独居老人的比例占了20.4%,另有45.1%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更有42%的老年人认为安装急救呼应系统“很有必要”。为此,我区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着手建设“星光平安钟呼援热线”。该热线将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采用香港“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的模式,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探望慰问、紧急事故处理等呼援服务,使老人实现“独居无惧、老有所依”。

第三篇: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求是:烟台建设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青岛新闻网2006-03-03 14:15:19 《求是》杂志

【现有新闻评论】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烟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美丽的胶东半岛烟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调研。党的十六大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跨越发展,以生动的实践诠释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命题。烟台的实践深刻昭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实施“三大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烟台市坚持以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跨越。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九五”末增加1206元,增长34.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谱写了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培植优势特色支柱农业。科技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症结。为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烟台市坚持以市场为杠杆,以科技为支点,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认真把握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立农业生产“稳一块、活一块”和渔业生产“耕海牧渔”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田里烟台”三大开发战略,相继推出“林果开发工程”、“畜牧双百工程”、“海上捞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瞄准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打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大做“引洋、养野、串季、仿古”农字文章,规划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示范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开发花卉、食用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全市建成90多个特色镇,4000多个专业村。坚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55万亩,其中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年总产

值超过40亿元。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推动力。烟台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之路。按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合资合作兴办一批,乡镇企业转化一批”的方针,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培植了一大批知名的农字号企业群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1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家,过10亿元的有8家,过20亿元的有4家,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的有43家,带动260多万农户,增加农民收入50多亿元。2004年,烟台市6个县市区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行列,30家企业获“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称号,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实施“产业联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烟台市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圈、特别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战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做大做强城乡工业。以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烟台连通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日韩国际经济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南资北上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和发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葡萄酒、果蔬食用油水产等10大产业集群,精心打造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以此吸纳110多万农民就业,并以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继续吸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做大做强民间经济。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营造氛围、拉长产业链等形式,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间复合型非农经济。依托港口、城市、集镇、交通干线搭建商品流通平台,拉动农村经济。在中心城区建物流集散中心、综合商品交易市场群、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各县市建起了一大批物流园区、专业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目前,烟台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9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5万户,65%以上的业主来自农民。

立足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文明

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广大农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5年10月,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立足改善农民生活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烟台市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把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是抓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和创建“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庄”、“和谐村庄”活动,全面实施治污、治脏、治乱、治差“四治”工程,切实解决长期影响农村环境文明的老大难问题,全市90%以上的村庄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实施“四通四化”工程。即村村通柏油路、通路灯、通自来水、通闭路电视,实现村庄绿化、路面硬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三是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坚持城乡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合理建设乡镇级小城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为两翼、一批重点城镇为纽带,着力抓好绿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使2600多个村庄得到辐射和拉动,占农村总数的40%以上。

立足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烟台市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帮助农民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培育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貌作为着眼点,努力加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围绕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围绕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万农民受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科技系统培训,有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建立3514个村级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科技实践;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信息网”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形成了一支45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和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建诚信农村、做诚信农民”和“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逐步形成。围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和文化模范村、文化模范户活动。全市建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室等不同档次的农村文化大院3650多个,建设农村文化广场1680多个,组建各种民间业余文娱团队1100多支。先后有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单位,8个县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烟台市坚持从增强民主选举意识、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入手,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全市6449个村委会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村务管理制度。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在参与决策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全面行使民主权利。全市80%的农村推行《村“两委”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和《村民权利与义务约定书》“两书制”,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烟台市坚持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努力打造平安农村。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法律知识进万家”和争创“遵纪守法模范户”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工作机制,做到化解一般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不出村民小组,化解一般社会矛盾不出村民委员会,使95%以上的农村矛盾在农村第一线得到解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烟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关键是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工作基础。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烟台市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观念,从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入手,努力构建支农惠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5亿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等。全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50%用于支农及相关产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资金引进和农产品销售机制。连续举办七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500多项,招商引资57亿美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带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家门、国门,先后在国内外30多个大中型城市举行50多次大规模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开辟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拓展欧美、中东、独联体等市场。为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农产品销售走势,分析出口产品安全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防范。目前,烟台市农业外向度已达70%。

三是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困有所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烟台市确立了“群众自愿、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对保费收取、基金运营、保险金发放实行联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运营风险准备金”和“给付风险准备金”制度,确保保险金及时发放。目前,全市98%的农村实行了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90万人,占适龄农民的90%。特别是十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除对所征用土地按照市场标准进行补偿外,还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由政府补助不少于220元的生活费。围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有161.4万农民参加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参保率达76%,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积极探索后进村帮扶工作新机制。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

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突出抓好后进村的帮扶改造工作,使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以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一百个“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一百个重点帮扶村),开展“万名机关干部下农村”活动,从2003年起集中3年时间,对后进村进行全面帮扶,从根本上改变后进村的面貌。全市共确定帮扶后进村1014个,集中市、县、乡三级力量联动帮扶。安排联系村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450人、市县两级干部9481人,直接到村任职的干部305人。将132个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的村列为重点,由市直单位、中央暨省属驻烟台单位和县市区共同包村帮扶,将882个村列为相对后进村,由县、乡两级负责帮扶。制定《全市重点帮扶村验收标准》,由组织部门牵头进行考评和3年总评,凡达不到要求的,市直单位不脱钩,县里不撤人,延长帮扶时间,限期达标,形成了“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效果严考核”的有效帮扶工作机制。迄今,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帮助后进村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544个,为群众提供科技、法律咨询服务31万人次,救助贫困户5453个,资助贫困学生2529名。2005年,132个重点帮扶后进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农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帮扶常常是刮旋风,见人不见事。这次‘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是既见人又见事,包村干部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动的是真感情”。

牢牢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高高飘扬。烟台市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牢牢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以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驾驭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强)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先由群众推荐,再由党员推荐,然后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和公开考试等形式,严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全市共选出村“两委”成员21943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村支部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对305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由市、县、乡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对527个年经济收入5000万元以上、224个过亿元的经济强村,着力抓好新老班子交替,保证发展后劲。

二是夯实农村党员队伍基础。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发展新党员中坚持“两个突出、五个倾斜”:突出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的优秀青年,突出发展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适当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向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倾斜、向没有支部班子后备力量的村倾斜、向后进村倾斜。坚持组织选人与群众选人相结合,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组织程序发展新党员,保证农村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重视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维护稳定的“掌舵人”。

三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农村干部就说话不灵、办事不成,服务职能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党组织就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烟台市通过对村级经济实行集体控股、合作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0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86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262个。同时,通过建设村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村级收入3亿多元,使650多个村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保障。

第四篇: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创新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全域谋划融合发展之路 ——甘井子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一、全面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巩固社会发展基础。

(一)以加大投入保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的发挥社区在建设和谐甘井子中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基础作用,我区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在社区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社区基础建设。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内部设施的达标问题。目前,到目前为止,全区陆续投入4500万,131个社区居委会实现400平独立单体达标的占81%,社区功能日臻完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得到了有效利用。二是在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上加大投入。自2011年,甘井子区增加社区办公活动经费,在全市规定社区办公经费每年4万元的基础上,又额外为每个社区增设活动经费3万元,使每个社区年办公活动经费达到7万元,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二)以“三位一体”保障社区发挥各项职能。根据甘井子区《关于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委发【2012】12号),在今年制定了《甘井子区组建社区服务站的实施方案》,甘井子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入重要阶段。全区的社区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两翼的管理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党建及对社区各类组织实行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社区自治组织功能;社区服务站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这一举措成功改善了过去社区行政性工作过于繁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被事务性工作困扰,领导和自治职能难以发挥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领域,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

(三)以品牌建设保障社区影响深入民心。

甘井子区在精心打造精品社区及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成功打造出“家家乐”、“合家欢”、“548”等一批个性化社区服务品牌,同时注重规范社区各类牌匾标志,在全市率先落实“中国社区”标识的启用工作,多个社区在醒目位置悬挂统一样式标识,成功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品牌多样化、个性化与规范化、整体化的统一,大品牌与小品牌的融合发展,社区“接地气”、“一家亲”的形象也深入民心,影响广泛。

二、全面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激活社会发展节点。

社工,作为“三社联动”工作机制运行的原动力,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改革攻坚,甘井子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待遇偏低等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一)综合素质提升双管齐下,社工人才日益增多。近几年,甘井子区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力度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一方面,是新鲜血液的引进。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入职标准,本着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原则,鼓励、推举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年轻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经选聘的社区工作者中,党员占总数的45%;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6%;获得国家社会工作师中级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36人;另一方面,是优秀人才的再培育。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机制,创新开展了“锻炼式跨区挂职培训、互动式经验交流培训、观摩式外出考察培训、专家式集中授课培训”四种培训模式,与高校联手组织实施了“三练三强”、“社区骨干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素质提升活动,极大地锻炼了社区干部工作能力,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二)组织管理考核有机融合,社工服务日趋专业。

在经过多年的精心构思、认真摸索、参考成例与多方调研后,甘井子区启动了针对社区干部的组织与制度相融合的管理考核方式。一是于2013年上半年出台《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与《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全区一千名社区干部自此纳入区一级部门统筹,社区工作者的产生、条件、职责、管理、培训、退出、考核及结果的运用等拥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依据,二是根据大连市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建立“甘井子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这一联合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除了承担社区工作者“五险一金”的缴纳工作,更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甘井子区内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职业资格评审等相关工作,努力推动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一方式,不仅极大程度上规范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而且对强化社区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和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起到了绝佳的促进作用。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人才保障。

三、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盘活社会发展纽带

(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为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试点在大连湾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孵化出10个街道层面的文化演艺协会、义工志愿者队、书画摄影协会等; 1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协会、老年文体协会等294个村级社区社会组织。已有18个社会组织参与和进驻,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专业支持30余次。共受理居民诉求、邻里纠纷、社会保障、动迁纠纷等方面问题的求助120余次,求助办结率98%。完成了26家企业、1386户居民的动迁。14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协会,实现了殡葬服务一条龙。形成了横向集文体、养老、帮困、调解等各类便民服务,纵向贯通街道、社区、民间三级于一体的网络化社会组织体系。

(二)发展协会建设,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行业展览,并在规范市场秩序、应对贸易纠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区行业协会28个,涉及工商、教育、卫生、交通、民政、农业、建筑行业等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弥补公共服务不足,逐步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新主题,促进了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其中大连湾街道民营企业协会自成立后,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行企业合作平台。与民生银行对接,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协会立足为企业服务,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的业务品种和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开设了很多信贷资金业务。

(三)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积极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渠道,通过项目购买、项目奖励、项目补贴、公益投入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区、街两级共投入上亿元资金,建成14个社区公共服务社、21个爱心超市、87个养老机构、70个社区幸福老年之家。区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为全区530户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目前,全区以“八个一”爱心工程为平台的爱心服务网点已达137个,开展了100多个家政服务项目。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引导方式,迅速产生了示范效应,有力地引导了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生领域和社会群众广泛需求的服务领域,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我区的“万众社区智囊团”、“红旗足球公园”、“彩虹艺术团”、“甘井子爱心超市”、“刘凤茹纠纷调解室”、“家政服务中心”、“爱心医院”、“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正成为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左膀右臂。

第五篇:社区建设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

××社区是我市社区建设暨“村改居”工作的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围绕“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的社区建设新思路,积极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推动了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目前,整个社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居民2100户,总人口8500人;辖区内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25个,个体工商业户45户。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健全组织,形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社区建设工作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一名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了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共建单位参加的社区共建委员会,共同讨论协商社区的事务管理,从而加快了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为使“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在街道和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守则》、《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设立了两个居务公开栏。通过建章立制,划分了职能,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建立管理服务中心。要搞好社区服务没有场所不行。为此,我们筹资建成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社区警务室、卫生室、老年人保健服务室、阅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抓了服务队伍的建设。居委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7名同志协同有关部门组成了工作机构,全身心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二、打牢基础,构筑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是调查研究,合理划分社区。一方面,我们组织“两委”干部到广东、青岛等地参观学习社区建设,学习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原村辖区内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在划分区域时,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所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在界定区域时,走街串巷,实地勘察,确保准确性、实效性。对一些有争议、难以界定的地块、路段,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并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汇报,由街办统一协调解决,最终界定出了东起北三里庄社区,西至扶淇河,南至密州路,北至潍河的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划出了辖区平面示意图,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成方成块。

二是建设玉山文化大院,提供活动载体。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处集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活动场所:玉山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起了玉山社区公园、玉山书屋、玉山美术馆、健身俱乐部、门球场、儿童活动室、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等休闲娱乐场所。相继成立了玉山文化艺术团、××市超然台诗社、××市书法家协会、《玉山报》报社、玉山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新社区。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创建优美环境,建设新型社区”的倡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抓好社区环境治理。在玉山“商业街”和玉山“天江路”形成三化(绿化、美化、硬化)规模的基础上,着手抓了背街小巷的硬化,硬化了6条背街小巷,全部接通了排污管道,安装了148盏路灯,绿化了1000平方米的绿化带,路边植树10余里,实现了迈进社区不见“三堆”,走街串巷不沾泥水,主要街道和路口灯光齐亮,污水地下畅通排放的社区环境建设新格局,赢得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赞同和认可。

三、开展活动,推动社区建设上台阶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立足大院办文化,始终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参与、自娱自乐为目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楼院和家庭中异常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一是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弘扬家庭美德,美化家庭环境,更好地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篇大文章。艺术节上参展的作品全部由社区居民自发创作,主要有书法、美术、民间工艺品、花卉盆景等。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10月份将举办第三届。

二是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实行每户一本档案,每月一次记档,年底进行总评。去年,共评出“六星级”以上文明户480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43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58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比文化品位、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三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社区单位联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行业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像在社区环境建设中,国税局、审计局、学校等单位积极献言谏策,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驻诸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并在社区设立了我市首家双拥工作站。今年植树节,驻诸某部官兵50余人在政委梁玉华的带领下,来到了××社区与社区居民群众携手并肩栽下了军民共建常青树,共植树200余棵。“八一”建军节前夕,居委会和玉山艺术团的同志先后到驻诸部队和驻诸空军某部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推动了社区双拥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玉山商业大厦、玉山乐园、玉山植物园及天江路市场等社区硬件建设,牢固树立大社区、大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干事创业,扎实工作,更好地做活社区文化、繁荣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建设迈上台阶,促进玉山“两个文明”齐发展。

谢谢大家!

下载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赴凉州甘州白银秦州四区学习考察报告闫耀杰王玉璧曹敬宗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区工业园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典型经验

    诸城市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以龙都街道大源社区为例 2007年,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来,积极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孙琳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添加日期:10年01月07日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党的......

    办事处特色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办事处特色社区建设经验材料六角亭街道办事处面积83.3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居委会,4个村委会。其中城区居民常住人口24000人,外来人口8000人。城区面积3.7平方公里,是恩施市的老城......

    香港找工作经验贴

    By:小丸子的笑 我是一名今年master毕业的应届生,是香港一间top3的学校。找工作从去年9 10月就开始,一直持续了大半年,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间公司。想和大家分享下中间......

    如何借鉴香港经验

    XXX: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反腐廉政建设战略立足于三个方面,即“三项格局”:一是查处大要案,二是对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进行综合治理,三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查处大要案被列为重中之重,......

    香港廉政建设经验学习

    香港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起飞,香港贪污贿赂横行,尤其是警察系统贪腐成风。1973年6月“葛柏案”发生后,香港成立独立的反贪机构——廉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