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节: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视角与方法
包括理论思维方法与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需应用的技术和手段,即调查统计等方法,这些与各分支社会学的方法一致;而理论思维方法包括如下主要几种:
1.社会进化方法
社会学创立初期受到社会进化思想的强大影响。单线进化论或古典进化论:早期的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和每个社会都要喎着一定的阶段前进,每个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复杂更进步,最后达到完满阶段。
普遍进化论:每个社会不一定都经过几个相同的、固定的发展阶段,但人类的文化总的来说是遵循明确的进化路线而发展的。
多线进化论:它探讨的是特定阶段内的发展顺序,即探讨工业化所推动的社会现代化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实际上它并未真正利用进化模型,而是更多地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的模式对社会现代化这一特殊的社会进化形式予以解释。
总体而言,社会进化的视角与方法曾影响重大,但在当代的影响则不如以往。
2.结构功能方法
结构功能方法的渊源久远,帕森斯及其追随者对它予以发扬。该方法主要研究不同的结构如何一致以便保持社会人微言轻一个完整体系的统一性。它特别重视社会、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要求研究者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必须了解它在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担负的社会功能。
总之,系统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则是系统的表现,因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要求把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结合起来。
尽管有人指责结构功能方法重视社会的需要而忽略个体的需要,重视社会的均衡而忽略社会的变迁,但该方法在发展社会学研究中仍具有较大影响。因为首先它要求我们奉行改良的哲学而非保守的哲学,此外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于发展研究中的静态分析也是有价值的。
3.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各种系统所构成,在一个系统中,当特定组成部分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其他所有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修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系统正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的边
界。
因而分析社会现象时既要考虑一个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要考虑该社会与环境即其它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4.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动态的、纵向的而非静态的、横截面的研究。
运用历史方法可对发展和社会现代化问题进行动态的、时序的、脉胳上的研究,提示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通过研究过去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美国学者布莱克著有<现代化的动力>及<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等书,乃是历史方法研究的范例。
5.比较方法
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是社会科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是发展社会学常需用的方法。因为在研究时我们常需参照对象。
比较研究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刻度上对分布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进行比较;纵向比较研究是沿着时间顺序,对社会发展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点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如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
6.数量方法
数量方法指在研究中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指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对象的一种方法。在方法论上,当今的发展社会学继承了过去的实证和经验传统,更多地强调定量化研究。
当然必须看到数量方法的局限性。
7.制度分析方法
在社会科学中,制度通常指稳定重复的有意义的符号或行为规范。因此制度包括正式组织、规章制度、规范、期待、社会结构等。
制度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各种制度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制度对人们如何组织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者周雪光认为制度分析有两个主要流派即理性流派和新制度学派。理性学派的主要假设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是制度产生和变迁的主要成因。新制度学派则强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制度分析方法是分析当代中国市场转型、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法。人们用它来分析中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与体制、社会行为的变化。
8.国家-社会的视角
国家与社会在此有特定含义。
国家指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社会指与国家相对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它有三层含义;独立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建构自身并协调自身行为;社团相当有效地影响国家政策之方向。
国家-社会视角的理论着重于考察国家、社会以及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和关系,强调社会发育及成长的价值。
该理论与方法起源于欧洲的近代化,比如洛克主张社会先于国家,孟德斯鸠强调对国家权力的制衡。托克维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也阐述过他们的国家与社会思想。复兴于苏联东欧等国家的转变。而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引入该理论与方法,成为当今分析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于对中国的国家变化及市民社会的兴起与研究。
第二篇:结构化视角与数学教材研究
结构化视角与数学教材研究
【摘要】数学教材是结构性的,具有关联性、非均衡性和生长性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材解读。读通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是教材解读的三重境界。从结构化的视角来解读教材,要求教师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融会贯通。教师只有从结构化的视角来解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稳定、清晰、系统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数学教学;结构化视角;教材解读
实施数学结构化教学,必须注重结构化的教材解读。从结构化的视角来进行教材解读,需秉持整体、关联、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读通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在教材解读中,教师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还要融会贯通。教师只有从结构化的视角来解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稳定、清晰、系统的认知结构。结构化教材解读,要突破短时、孤立的“课时教材”解读窠臼,进而彰显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意义。
一、结构化数学教材的特征
数学教材是一种结构化的教材,关联性、非均衡性、生长性是结构化教材的主要特性。数学教材的结构化不仅包括知识结构化,而且包括编排结构化、解读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编排结构化是一种教材形态,而解读结构化是教师基于自身视角对知识、教材的再加工,是一种创造性开发。
(一)关联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必须从知识整体上解读教材,要以联系、系统、结构化的眼光来解读,让教材解读超越单一的知识点的限制,以更为广阔、更为科学的视野来确定教学内容。关注知识的关联,往往需要教师的教材解读超越单元,甚至超越教材。如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的法则,尽管表现形态不同,但其内在的数理是统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数理统一的视角展开,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来引导学生认知。把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就能根据关联进行组织、设计与安排教学,从而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展开。
(二)非均衡性
结构化的知识是均衡的,但结构化的教材知识却是不均衡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其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的年级也是不同的。比如人教版数学教材编排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编排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四年级上册)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材同样编排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四年级下册)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六年级下册)。在三种版本的数学教材中,连贯性、结构性体现较好的应当是北师大版教材。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从中汲取其他版本教材的优势为我所用。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以及对教材进行比较解读,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三)生长性
结构化的教材解读是一种生长性的解读,它对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性、融入性的姿态,去梳理、确定、整合教材内容。指向学科大概念知识,教师在教材解读中要凸显层级性、关联性和阶梯性。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拓展、延伸为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第三次安排在五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认识“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在每个学段,教师需要把握教学的侧重点,而不能揠苗助长,将后续的知识前置。同时,教师的教学应当具有一种开放性、概括性,以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积极迁移已有知识。教师只有把握了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开放性,才能让教学具有一种生长性。结构化教材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能助力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助力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生长。作为教师,要具有一种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以生为本,找到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佳整合点、效应点。通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充分生长。
二、结构化数学教材的解读
对数学教材的结构化解读,教师要思前想后、承上启下,加强数学知识关联性的认知,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浅层迈向深层。作为教师,要立足学生立场审视教材,要用整体思维把握教材,要从单元视角整合教材,要全面梳理教材。在教材解读中,教师要进行单元扩充、单元重组等。结构化的数学教材解读,要秉持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从而构建立体式的学习材料资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清晰、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一)读懂教材:让知识结构化
结构化数学教材的解读,首先要读懂教材。读懂教材,首先要让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化。在数学教材中,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的相同点、相似点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材内容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而且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不仅包括起眼的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包括不起眼的提示、旁白等。在教材解读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是什么”,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为什么”;不仅要解读教材中的文字表面的意义,更要解读教材中的文字背后的意义。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教学为例,“运算律”这一单元包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内容是“并列关系”,具有相似的学习结果结构和过程结构。为此,教师不妨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整合,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整合,并引导学生猜想“减法交换律”“除法交换律”等。通过结构化的知识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撇开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引导学生思考“交换律”“结合律”本身的特征,即“交换律改变数的位置、顺序,而计算的顺序不变”“结合律是数的位置、顺序不变,变化的是计算的顺序”等。将数学知识结构化,将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便捷、更加具有效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不仅可以将相关、相近的内容进行统整,而且可以将相反、相对的内容进行统整。如将正反比例的意义内容进行整合,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等内容进行整合等。数学知识的结构化,要高点定位,把握重难点。
(二)读透教材:让认知结构化
读懂教材,往往是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而读透教材,则不仅要求教师将着眼点放置在知识点上,更要求教师将着眼点放置于单元之中,着眼于整体教材之中,读透教材,要求教师将学生认知结构化。读透教材,不仅要把握知识生长脉络,还要把握教材脉络;不仅要静态地把握教材,还要动态地把握教材;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的阶段性,还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流动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重新组织,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如何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找准认知起点,明确认知重点,把握认知取向。认知的结构化,要求教师瞻前顾后,如“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是分两次展开教学的。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下册,其课题为“小数的初步认识”,主要让学生认知一位小数,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认知。教材中对于每一个小数,都配备了相关的插图进行诠释;小数的大小比较也仅仅限于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二次是在五年级上册,是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内容异常丰富,主要包括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化简、改写与保留等。瞻前顾后,教师要读透教材,把握每一学段教学目标,既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要明确该知识的认知发展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化。认知结构化是指在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之间搭建开放性、包容性的认知图式。比如在“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小数后,就为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知识结构化,认知结构化更牢固,更扎实,更具有迁移力、生命力。
(三)读活教材:让策略结构化
读活教材是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融会贯通,进而能将看似不相关的数学知识等关联起来。读活教材,往往能让数学知识产生一种生命活性。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材的灵活应用。作为教师,在教材解读中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的螺旋性,而且要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构流动性、意义增值性、关联融通性等。读活教材,要致力让策略结构化。所谓策略“结构化”,是指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教学为例,过去有的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才开始自觉地向学生渗透假设思想。读通教材,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渗透、融入;读活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鼓励学生应用自我的经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已有的假设经验、认知结构盘活起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结果不少学生都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将一个未知数量设定为x,另一个数量就用这个x来表示,再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有的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题意直观地解决问题;还有的学生将问题中的两个数量假设成一个数量,进而将另一个数量替换成这个数量,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的策略、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这些策略、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将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通过沟通及使用不同的策略,学生能更为深刻地感悟到假设问题隐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从而能灵活地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有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与方法等,往往有着共通之处。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而且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关联,关注问题解决策略的相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交流、研讨、展示,从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读活教材,就是要引导学生沟通问题解决策略、方式、方法的关联,就是要让学生建构问题的方法体系,就是要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策略融会贯通,进而走向结构化。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是教材解读的三个层次。只有真正将教材激活、盘活、用活,才能有效地借助教材实施教学。解读教材的过程,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梳理,而且是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耕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解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力。作为教师,要运筹帷幄,充分地解读教材,发掘教材的诸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思维通透、通达的境界。
第三篇:研究思路与方法
选题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刺绣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深入苏州刺绣产业密集区镇湖镇,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对这项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合理评估,并初步判定发展前景,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意义: 刺绣是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在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极有可能在转变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与风险。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考察一个产业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如何克服发展可能存在的阻力,找到适应时代要求,产业特点的最佳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将整体调研对象分解为多个分项,逐一核实。
第一步,对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进行学习,如产业集群的条件、优势等。
第二步,实地考察,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具体分析镇湖当地具体特点、条件、优势及不足等。
第三步:整理调研资料,统计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当地可推广的普遍经验,适当提出建议。研究方法: 通过资料来源和调查对象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得出“观察法”和“问卷法”结合、“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结合的方法,最终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
从资料来源来看,由于实地调研的特点,多数资料属于原始资料(即未固定未加工的素材)。小组成员将进入相关产业基地渗入交流研究,因此采用观察法,同时将分别对该产业业内人员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因此采用问卷法。从调查对象来看,由于时间和人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主要针对典型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企业展开研究,以此来近似代替当地整体状况。
第四篇:研究与方法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三个基本要素: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理论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有一系列概念和原理构成的抽象体系),方法与技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式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第二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弗兰西斯〃培根,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第三时期是系统综合时期,起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研究对象,他意味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按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应用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发展性研究(“如何改进”),比较与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判断),预测研究(“将会怎样”)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过去是怎样的”,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验证或回答有关现实问题),相关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四个不同水平:直觉观察水平(发生了什么),探究原因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迁移推广水平“不同环境下降发生同样想象吗?”
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基本要求:问题必须有价值(不仅具有好的学术效益,理论价值,而且有高的社会效益应用价值),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必须具体明确,要有新颖有独创性,有可行性“文献”最早见《论语》文献的三种等级: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原创文献(有创造性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二,加工整理是指传统条理化的检索兴文献(题目书目索引和文摘),三是在二次文献基础上。检索文献步骤: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正文部分 是文献综述报告的主体部分。除少数情况条查研究样本不能少于100,比价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研究
基本特点:历史性,具体性,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适用范围:对某一时期教育发展情况,历史上的,教育流派教育司炒的分析研究,制度如法令,外国教育状况,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搜集、分析与鉴别时聊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分析方法:历史的,逻辑的,阶级的。考证与评价过程:外部评论(真伪与真实性),内部(客观可靠真确)
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察研究
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为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观察类型:自然情景中的和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和间接观察,参与性于非参与性观察。描述记录分三种:日记,轶事,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方法:时间,活动,事件取样。
教育科学研究的调查研究
1864年英国费舍便指出世界上第一个成绩测验量表。研究特点:调查对象的广泛性,手段的多样性,方法的可操作和实用性,结果的延时性。类型:普遍、抽样、个案调查(按选择范围划分的),现状、相关、发展、预测调查(目的来分),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法(手段来分)。调查实施是整个调查工作的中心环节。特点: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调查形式的匿名性,调查范围广效率高。文体形式:开放封闭、半封闭。访谈调查的类型: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调查,一次性和重复性,个别和集体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分类:定名测量(简单的数值化性食物数量大小的含义),定序测量(依次排列进行比较分类,具有等级性和序列性特点),定距测量(用数值表示事物之间差异大小),比率测量(最高层次包含前三个特点,是与定距测量区别的唯一标准)。效度:是反映测量结果与测量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过程。
第五篇: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实施方案
《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本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旨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它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与内容 1.基本原则
本次调查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探索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功能和新领域。这项调查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2.调查内容
从2012年秋季开始,(以下简称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学生所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社会调查,由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题目,目前可立即开展以下专题: ⑴“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 ⑵“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各分校、工作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上列不同的题目进行调查,并以完成这些调查项目作为该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四、实施方法 1.调查对象
⑴“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为止未离开农村者。
⑵“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者。
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对象是前几年普通高校(具体详见网上填报系统中提供的普通高校本科院校名单)本科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本科毕业生受访条件为到目前为止未脱产进行学历提升,在过去六个月内未变换工作者;用人单位受访对象为该毕业生现在的直接领导,并担任其领导职务六个月以上者。
八、教学反馈
一、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1、方案制定的依据以教学大纲为主
2、课程的主要内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地理解理论原理,还注重操作技巧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的介绍本着“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方法的传授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调查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
3、课程的特点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关于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论、社会调查研究内容体系、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抽样、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调查报告等十三部分内容,以阐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特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一门内容丰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既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更要辅之以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理论提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员正确地把握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提高社会调查研究的实际能力。
4、课时的学时和学分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管理专业专科阶段必修课。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二、课程的内容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教学内容 导论 研究原理 研究设计 抽样 测量 问卷设计 问卷与访问
观察 资料处理 资料统计分析
课程时数 8 8 8 4 8 4 4 4 8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三、教学媒体资源
1.文字主教材
撰写调查报告 典型实例 6
主教材是由周孝正、王朝中主编的《社会调查研究》一书,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调查研究》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周孝正主讲的录像课,共27学时,其中两讲为期末复习课。
3.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本课程教学信息的集合,方便学生阅读、浏览。运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解疑释难非常方便,因此网上教学辅导将是本课程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辅导方式。网上教学辅导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课程说明
(二)教学大纲
(三)实施方案
(四)学习重点。设计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学习设计要求:按《社会调查研究》教材章节顺序,提供各章的要点,帮助学生们学习与理解。
(五)在线测验 设计目标:通过实践,强化训练,把握学习内容。设计要求:体现教学重点,按《社会调查研究》章节顺序编写练习题和答案,便于学生查阅。由分章练习、分章答案等模块组成(六)平时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强化学习效果。设计要求:基本上按照考试的题型设计,便于学生练习与复习。
通过QQ聊天的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其他教学手段
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电子信箱、电话和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 教学媒
主要内容
体
主要作用
排 时间安文字教系统介绍全部教学内容 材 录像教课件音像教材 材
教学大纲、课程说明、实施方案、学教学过程辅导、重点提网上辅习重点、在线测验、案例分析、代表示、习题解析、检查学导
人物、参考资料 四.教学建议
习情况
系统传授知识
共16周,自学为主
具体安排待定
1、自学:学生要明白自己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要在正确的学习动机指导下,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自学习惯包括:自学习惯、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阅读习惯、观察习惯、思维习惯、注意习惯、听课习惯、善始善终习惯等。学生要摈弃事事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要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整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和技能,取得自主学习实效的重要保证。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按照学习计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自主地学习文字教材,认真地流览计算机网页上提供的教学材料,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参加面授辅导、答疑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要认真地完成教材各章的综合练习题,因为这是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2、面授辅导: 在本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省电大及其教学点适当安排面授辅导,由辅导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面授辅导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可掌握在24学时左右。既可以分次进行,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方式及时间由各教学点自行确定。
3、函授辅导: 在本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函授辅导(文字辅导)。中央电大教师将撰写一些辅导文章、自我练习与测试题以及期末复习指导等。
4、网上辅导: 从中央电大、省电大网页上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师介绍、5、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作业四次。
6、教学研讨
7、社会调查
五、教学、学习计划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社会调查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2、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法概述
3、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历史
4、社会调查研究的当代特点
5、社会调查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6、社会调查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思考题:
1、试述划分社会调查研究的不同标准
2、结合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谈谈现代社会调查与传统调查的区别
3、谈谈社会调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原理(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4、社会调查的科学逻辑
5、社会调查研究的分类
6、各类调查研究的作用
7、几个重要的概念:变量、命题、假设、操作化等
8、研究过程概述 思考题:
1、试述各种社会调查研究的区别
2、谈谈变量中的相互关系
3、结合社会现实,谈谈社会的基本要素与社会调查研究的相互关联
第三章 研究设计(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社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2、研究课题的确定及影响因素
3、研究假设的意义和形式
4、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5、调查方案的一般性内容
6、问卷调查方案和实地研究方案的实例 思考题:
1、试述假设陈述形式与变量关系的联系
2、试述分析单位的含义及类型
3、谈谈如何在调查中避免层次谬误和简化论
第四章 抽样(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2、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3、概率抽样方法
4、非概率抽样方法
5、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思考题:
1、试述抽样的意义
2、试分析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不同侧重点
3、试比较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的异同
第五章 测量(4学时)本章重点内容
1、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2、测量的尺度:定类、定序、定距与定比
3、操作化的含义及相关内容
4、测量量表
5、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思考题:
1、试述操作化的内在含义
2、试分析测量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3、试比较总加量表和累积量表的差异
第六章 问卷设计(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问卷的概念及其结构
2、问卷设计的原则
3、问卷设计的程序
4、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5、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6、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7、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思考题:
1、试分析问卷的基本结构
2、试述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3、试分析问卷设计中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七章 问卷与访问(4学时)本章重点内容
1、访问的概念及类型
2、自填问卷法
3、结构式访问
4、无结构式访问
5、访问的过程
6、培训调查员 思考题:
1、试述访问的不同类型
2、试分析各种无结构式访问的不同特点
3、比较面谈和电话两种访问方法的差异性
第八章 观察(4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观察的概念及类型
2、参与观察的分类
3、实施参与观察的步骤
4、参与观察的效度与信度
5、参与观察中的伦理学问题 思考题:
1、解释观察法所具有的“理解”含义
2、试比较不同类型观察法的异同
3、参与观察中如何减少伦理冲突
第九章 数据处理
本章重点内容:(4学时)
1、原始资料的概念、类型、审核与复查
2、定性资料的分类、汇总与编辑
3、问卷编码
4、数据录入的不同方式
5、数据清理
思考题:
1、比较定性资料和问卷资料审核时的不同侧重点
2、试述定性资料分类的功能
3、资料录入和编码过程中建立数据文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 资料的统计分析(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单变量描述统计
2、单变量推理统计
3、相关分析
4、回归分析
5、理论分析常用的其他分析
思考题:
1、试述列联表中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2、试述假设检验中小概率原理和两类错误的关系
3、试述方差分析的原理
第十一章 撰写调查报告(6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调查报告的类型及结构
2、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
3、普通调查报告的写作
4、学术性调查报告的写作
5、撰写调查报告时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1、试比较两类调查报告在结构上的差异性
2、试分析普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3、试分析两类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素
第十二章 典型实例(8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问卷调查实例1
2、问卷调查实例2
3、社会调查报告1
4、社会调查报告2 思考题
1、结合工作实际,独立设计完整的调查方案
2、完成一项调查并撰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