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5: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美发展银行执行副总裁南西·博德塞奥说:“自《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有150年有余,全球不平等在不断加剧”。在众多不平等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尤为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重温《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平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平精神《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根据,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真正的的公平社会指明了方向--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宣言》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并提出了实现公平社会的必要手段--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为实现真正的公平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堪称社会公平的伟大旗帜。

(一)追求公平是《宣言》的价值起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被奴役的的悲惨处境。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所追求与向往的平等是人们作为一定的商品所有者,在进行“等价交换”时主体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对于广大无产阶级来说,它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是虚伪的平等和公平。《宣言》指出,“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二)《宣言》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实现公平社会的最高目标恩格斯晚年有记者问他: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恩格斯回答说是《共产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全人类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真正的公平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的发展不仅不会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的作用。建立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够保障真正的公平得以实现。

(三)《宣言》为实现公平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宣言》指出,公平的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必须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且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指明实现公平社会的主体力量、革命手段以及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独立运动”,为公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彰显公平精神,划解贫富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07年8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亚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报告,在22个纳入亚行研究范围的国家中,中国的贫富差距成为亚洲之冠。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两个常见指标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国是11倍。可见,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严峻现实。为此,必须坚持和贯彻公平精神,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优化社会底层人民谋生的社会生态在扶助弱势群体方面,近年有一些好的进展,各级政府用于扶助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的开支在较大幅度地增加,低保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在我们社会中规模仍然不小,而且现在贫富差距开始定型为社会结构。即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已经开始落实到人头,不太容易发生变化了。认识到这一点

很重要,因为如果仅仅是贫富差距的话,靠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使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的高度来说明人的现实存在,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确立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后,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通过对现实的生活过程的考察,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深刻的规律。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在生产中结合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也即生产关系。马克思进一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指出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又因成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被变革,因而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从而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指出,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也将随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来认识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从而达到科学。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出人的本质体现为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超越了历史上一切把理性、精神或灵魂当作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同时,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的高度来说明人的现实存在,认为人的本质随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而超越了历史上种种孤立地把人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某一特性推向极端,看成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克服了历史上种种人的本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贫富差距定型为社会结构的情况下,仅仅用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使社会的底层能有一种谋生的机会,谋生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有一种能使这种能力存在的社会生态。但是,今天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弱者的生存生态为代价的。弱者生存的社会生态,不仅受到普遍的忽视,甚至在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城市,营业面积达不到多少平米的小饭馆和小食摊被一律取缔,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失去了谋生的机会。藏在这背后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美轮美奂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一切有碍观瞻的事物,比如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等,都在清除之列。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我们,政府的财政能力也远远高于我们,也不能将贫民窟全部铲除,原因就在于这是下层群体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尊重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尊严评论家何三畏先生提出一个观点,穷人需要一个保底的尊严。例如一些商场或厂家策划的以优惠价卖鸡蛋,结果很多人仅仅为了买到几个便宜的鸡蛋就挤得一塌糊涂,尊严尽失。徐贲在介绍马格利特《正派社会》一书时,用了“正派社会与不羞辱”。马格利特把“羞辱”定义为“任何一种行为或条件,它使一个人有恰当的理由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嫌贫爱富就是近年来在我们社会中不断生长的一种羞辱形式。大学为企业造势,政府为企业家护航,媒体对社会中的富人充满了溢美之词等等,都是嫌贫爱富的典型表现。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的冷漠甚至不屑。不羞辱特别重要,但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那些见怪不怪,甚至是在善意的动机驱动下发生的羞辱。例如“感恩门事件”,我们不能否认有关机构是在善意地促成一件善事,但我们可以看看这件善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一位被资助的大学生回忆,他们被要求上台和跳舞———《感恩的心》。对这群贫困的孩子,这是尴尬、是自卑,甚至是屈辱。一篇报道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捐助仪式的现场,一位受助者向前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了下去,全场愕然的注视下,男孩眼泪直下流。“我的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贫困所导致的自卑与自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在这样的仪式中,我们很难说组织者是有意识地进行羞辱,但捐助的仪式却无疑成了羞辱的仪式。更值得重视的羞辱是来自公权力。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为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某市推出的企业家绿色就医卡,可以在若干医院享受不挂号、不排队、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应诊等待遇。对于社会中一部分人给予的特权,实际上是对其他人特别是弱势者的羞辱。而这种羞辱是以对公民的平等权利甚至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权利的破坏为前提的。总之,虽然造成现今的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公平的思想和原则,政府有职责、有义务具备防范意识,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尽量减少他们的利益损失,限制优势群体利益的过度扩张,从而才能真正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协调处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世界霸权主义;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更加明确地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概念,而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是对十六大确立“全面小康”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它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我们党执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思路上的重大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顺应时代特征和矛盾性质变化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从2003年的人均1000美元到2020年达到人均3000美元,对于我国而言这一阶段机遇良多,是一个 “黄金发展期”,同时隐忧不少,又是“风险高发期”。而这种隐忧和风险,又主要来自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不仅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而且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现实矛盾更加难于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执政所必须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不是一劳永逸就能解决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个政党要掌握政权并巩固政权,不仅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要竭力获取社会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善于增强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政党要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历史发展的目标。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和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党才能真正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并且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第四篇:谈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谈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1级工程造价七班刘伟杰学号111343099

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

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

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理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

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在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有很多学者也提出过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一些国家还提出和实施了加强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

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党不断探索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

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

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

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

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证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

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

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

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

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

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领域,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

执政理念的升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

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

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

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

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

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

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运用联系和系统原理的有关内容,分析说明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最近的“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只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材料分析题出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2006年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等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知识点,考生还

要特别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联系与系统

1.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2.系统的含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含义有两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要素之中,但又不是个孤立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二是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要受整体系统的影

响和制约。

(2)结构性,及系统诸要素的结合方式,系统的功能和属性既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的结合方式。

(3)层次性,及系统的结构的一次隶属关系,不同层次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不同,其运动规律也完全不同。

(4)开放性,即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4.联系和系统的现实意义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发挥整体的作用。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小编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教材知识点: 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⑶依法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将建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宪法是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标准化战略[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出发,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功能,论述了加强标准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20141305104王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再次被提上议程,十八大报告首先对和谐社会的......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案纸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内容主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宿迁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马原课期中检测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宿迁学院 11级行政管理2班 马钰龙 2011010523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实行村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前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之比较分析的调研 XX镇位于XX县东南部,是XX东南五镇的交通枢纽及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省政府确认的中心镇和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