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综治委 中纪委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事部 监察部 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
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
(1993年11月14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组织部,人事厅(局),监察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
为了更好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干部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推动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特作如下规定:
一、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要把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一方平安,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之一,并同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党政领导干部要把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年度工作计划和述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各级党委、政府在研究决定各地区、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等问题时,要把干部本人抓社会治安综-1-
合治理工作的能力和实绩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干部本人或其所负责的地区、单位受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一票否决的,在这些地区、单位的治安面貌改变之前,取消干部本人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
三、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治安工作的领导干部政绩,办理他们晋职晋级工作时,须征求所在地区、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的意见,认真考察上述领导干部抓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能力和实绩。
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严重失职,导致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或发生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重大治安事件的地区、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要根据其应承担的责任,按照中共中央纪委《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中纪发[1988]7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有权对上述地区、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提出建议。
五、县级以上(含县级)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要认真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定期检查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治安工作的领导干部抓治安综合治理的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并向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通报,不得弄虚作假,更不得隐瞒不报。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对干部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可根据此规定,并参照《中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试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993年11月14日
第二篇:中央综治委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的规定
中央综治委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的规定
(1991年12月25日)
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实行一票否决权制,旨在建立一种奖励结合、赏罚分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督促后进单位和个人改进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一票否决权制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推行目标管理,完善治安责任制、经常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行使一票否决制。
四、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全面衡量、公开进行的原则。五、一票否决制是由县级(含县及相当于县级的单位,下同)以上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行使。乡镇、街道及各部门所属的县级以下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有一票否决的建议权。
六、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对驻在辖区内的各部门、各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严重的要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改进,并在做好调查、考核的基础上提出是否否决的建议,为县级以上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要在充分考虑乡镇、街道意见的基础上,行使一票否决制。
七、否决内容包括:县(市、区)乡镇、街道以及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评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上述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治安责任人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
否决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或治安责任人的晋职晋级资格,要按照管理权限,与有关党委组织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协商决定。八、一票否决制应与评先晋级等工作同步进行。
九、对没达到当地或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或有下列情形之的予以否决:
(一)因领导不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不健全,造成本地区或本单位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的;
(二)对不安定因素或内部矛盾不及时化解,处置不力,以致发生集体上访、非法游行、聚众闹事、停工、停产、停课等问题或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
(三)因主管领导、治安责任人工作不负责任,发生特大案件或恶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四)因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刑事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又不认真查处、改进工作的;
(五)存在发生治安问题的重大隐患,经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部门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提出警告、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整改建议,限期改进,而无有效改进措施和明显效果的;
(六)因教育管理工作不力,本单位职工违法犯罪情况比较严重的;
(七)发生刑事案件或重大治安问题有意隐瞒不报或作虚假报告的;
(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认为其他需要予以否决的。
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否决: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向做得较好,但也发生一些刑事案件,未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并能及时上报,积极配合查处的;
(二)发生难以预防的突发性案件、治安灾害事故或其他治安问题后,及时挽回损失、主动认真改进工作的。十一、一票否决权的适用条件应纳入各部门、各单位评选荣誉称号和本规定第七条所列人员的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考核标准。各部门、各单位的初评意见要经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审核。
十二、自本规定实施之日起,凡未经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审核,已评先晋级的,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有权对其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情况进行重新评定;如评定不合格,应取消原评定的荣誉称号或晋升的资格。
十三、行使否决权的机构应将否决的决定书及时送交被否决单位或个人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要时还可在内部通报,或登报、广播,以扩大教育面。
十四、被否决者对否决决定不服,或被否者的上级主管部门有不同意见,可向作出否决决定的机构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提请复议。受理复议的机构,应在接到提请复议的要求一个月内复查完毕,作出是否变更个、否决的决定,并答复要求复议的单位和个人。复查期间否决决定暂不执行。对复查决定仍然不服的,由受理复议的机构根据否决的内容不同分别提交同级党委或政府作出最后决定。
十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办法,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三篇:中纪委监察部就《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颁布实施答记者问
中纪委监察部就《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颁布实施答记者问
《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11月10日修订后颁布施行。为深入学习贯彻《规定》,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负责同志就《规定》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规定》,请您介绍一下修订这部法规的背景情况及修订的简要过程。
答: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十多年来,《规定》对于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党风廉政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修订《规定》。
2008年5月,中央纪委成立修订工作小组,着手开展修订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修订稿送审稿。2009年11月,中央纪委书记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修订稿。2010年8月,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修订稿,决定呈报中央审议。10月9日,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修订送审稿。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送审稿,并于11月10日印发。
问:请您谈谈修订《规定》的基本思路。
答:此次修订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落实
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规定》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法规,应当将这些新要求吸纳进来,使《规定》更好地体现时代性。二是积极吸收借鉴实践经验。原《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出台了一批制度规定。其中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做法,有必要通过修订加以吸收,上升为全党遵循的制度要求。三是着力解决影响责任制落实的突出问题。原《规定》在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以充实和完善,增强其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责任明确、考核到位、追究有力。四是保持与其他党内法规的衔接。近年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修订,可以使《规定》与其他党内法规更好地衔接,发挥好法规制度的整体效果。问:新颁布的《规定》与原《规定》相比有哪些创新?答:一是全面贯彻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修订后的《规定》在总则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规定》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突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是充实完善了责任内容。修订后的《规定》在原《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结
合实际,增加了三个方面的责任内容:第一,增加了责任分解的内容,要求各级党委明确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分工,使责任制落到实处。第二,增加了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内容,要求各级党委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第三,增加了加强作风建设的内容,要求各级党委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修改,使责任内容紧紧围绕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纠风、惩处六个主要方面展开,更加符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
三是充实完善了检查考核与监督的措施。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检查考核与监督的制度和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对检查考核的总体要求,要求党委(党组)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制定检查考核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第二,增加了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责任制执行情况、加强巡视监督等监督措施。第三,增加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的要求,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具体形式。
四是充实完善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修订后的《规定》重新归纳列举了应当实施责任追究的七种具体情形,这些追究情形的设定,重点突出了对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领导责任的追究。五是充实完善了责任追究方式。修订后的《规定》明确了对
领导班子的三种责任追究方式,解决了原《规定》只有领导班子责任内容,没有相对应的责任追究方式的问题。同时,还充实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方式,并规定各种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加大了惩处力度。
六是充实完善了责任追究的办理程序、时效和影响期以及再追究程序。修订后的《规定》明确,需要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追究责任的,由有关机关、部门按照职责和权限调查处理,并按照追究方式的不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调查主体和处理程序。这样就解决了原《规定》责任追究的主体和程序不明确的问题,有利于责任追究的实施。修订后的《规定》还增加了责任追究的时效和影响期。同时,增加了再追究程序,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实施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发现有应当追究而未追究或者责任追究处理决定不落实等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纠正。
七是充实完善了责任追究的从重、从轻情节和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划分。责任追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追究的力度和效果。为此,修订后的《规定》增加了责任追究的从重、从轻情节和责任划分标准,同时,完善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划分,进一步增强了责任追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权责一致,赏罚分明。
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定》中的责任追究与《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问责的暂行规定》)中问
责的关系?
答:《规定》所规定的责任追究与《问责的暂行规定》所规定的问责都是对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适用对象不同,《规定》的适用范围大于《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情形不同,《规定》的追究情形侧重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渎职行为,《问责的暂行规定》侧重于决策管理失误和滥用职权方面的行为;追究方式不同,《规定》对领导干部的追究方式既包括组织处理,也包括党纪政纪处分,《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的问责方式主要是组织处理方式。
问:请您谈谈中央纪委对学习贯彻《规定》有什么要求?答:各级党委(党组)、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党组)、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学习,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规定》,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规定》,为贯彻实施《规定》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要认真查找并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规定》,认真分析查找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严肃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严格实施责任
追究。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规定》,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履行自身职责,推动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局面。
第四篇: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关于开展评
【发布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4-07 【生效日期】2004-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人事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
关于开展评选表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政府人事厅(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的“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公务员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决定,今年在全国评选表彰一批“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的要求,强化公务员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引导广大公务员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内容
今年开展评选表彰工作,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为主题,把对公务员的教育引导与评选表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表彰工作重点围绕三个当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宗旨教育,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公仆意识,引导广大公务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引导广大公务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三、表彰项目、数量和评选范围
各省(区、市)在认真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的基础上,各推荐1-2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选和1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国务院各部门可推荐1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选。在各地、各部门推荐的人选中评选表彰50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31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四、评选程序、办法和工作要求
(一)评选程序和办法
评选的程序和办法,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办法(试行)》(见附件2)执行。
(二)工作要求
1、评选工作要坚持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的原则,侧重评选表彰乡镇、街道办事处、直接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和基层执法监督部门的个人和集体;要统筹兼顾,面向公务员工作的各条战线,推选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要具有广泛代表性。
2、要严格执行评选办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有关要求,坚持标准,确保质量,走群众路线,对推荐人选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确保评选工作的群众性、公开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3、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评选工作,使评选过程成为教育公务员的过程,成为宣传公务员先进事迹的过程。
4、认真做好推荐材料的报送工作。推荐部门要认真填写《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推荐表》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推荐表》(见附件3、4、5),并附3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一式五份,其他相关材料(如公开报道过的文字材料、表彰决定和奖励证书复印件等)附后。推荐材料经地方和部门严格审核后,于6月底前上报。各省(区、市)的推荐材料直接报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各部门推荐材料送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审核后,报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表彰时间和奖励形式
拟定于2004年9月在北京召开“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
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奖牌、证书。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的人员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六、组织领导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评选表彰工作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人事部共同组织开展。为加强对这次评选表彰工作的领导,四部门联合成立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研究部署,分工专人负责,加强督促检查,科学合理安排,扎实细致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宣传工作
各级新闻单位要密切配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主题,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宣传报道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开展评选表彰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先进事迹,为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 央 文 明 办 人 事 部
二OO四年四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
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领导责任制规定
(中办、国办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
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领导人员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应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抓住“关键少数”,强化担当意识,落实领导责任,科学运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措施,形成正确导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 责任内容
第四条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第五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
第六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动承担好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责任,认真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综合治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第七条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组织各有关单位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分析社会治安形势,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统筹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第三章 督促检查
第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制定易于执行检查的措施,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制度、定量考核制度、评价奖惩制度,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第九条 各级党委常委会应当将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向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应当将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十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每年应当对本单位本系统部署和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对下一的工作作出安排,并报同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下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每年应当向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工作督促检查范围,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促检查。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动员组织党员、群众有序参与,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十二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制度机制,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
第十三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挂钩。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推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绩档案。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管领导干部实绩、进行提拔使用和晋职晋级时,应当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情况。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加强与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协同做好有关奖惩工作。
第四章 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对真抓实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嘉奖。对受到嘉奖的领导干部,应当将有关材料存入本人档案。
第十六条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每四年开展一次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
第十七条 对受到表彰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应当进行嘉奖。对受到表彰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应当落实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第十八条 对连续三次以上受到表彰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以适当形式予以表扬。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组织人事部门要配合做好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等的评选表彰工作。
第五章 责任督导和追究
第二十条 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违反本规定或者未能正确履行本规定所列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
(一)不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相关工作措施落实不力,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的;
(二)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
(三)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
(四)本地区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安建设)考核评价不合格、不达标的;
(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公共安全、治安问题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或者出现反弹的;
(六)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认为需要查究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对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的方式包括: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的地区、单位,由相应县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书面形式进行通报,必要时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进行通报,限期进行整改。
第二十三条 对受到通报后仍未按期完成整改目标,或者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且危害严重或者影响重大的地区、单位,由相应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对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分管领导干部和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约谈,必要时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约谈,帮助分析原因,督促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对受到约谈后仍未按期完成整改目标,或者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且危害特别严重或者影响特别重大但尚不够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的地区、单位,由相应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挂牌督办,限期进行整改。必要时,可派驻工作组对挂牌督办地区、单位进行检查督办。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每年从公共安全、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的市(地、州、盟)中,确定若干作为挂牌督办的重点整治单位,加强监督管理。
对受到挂牌督办的地区、单位,在半年内取消该地区、单位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的资格和该地区、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主管领导干部、分管领导干部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
第二十五条 对受到挂牌督办后仍未按期完成整改目标,或者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且危害特别严重或者影响特别重大的地区、单位,由相应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实行一票否决权制。
第二十六条 对受到一票否决权制处理的地区、单位,在一年内,取消该地区、单位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的资格,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权限和程序办理;取消该地区、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主管领导干部、分管领导干部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办理,并会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备案。需要追究该地区、单位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处理。第二十七条 对中央驻地方单位需要实行一票否决权制的,由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向其主管单位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提出书面建议。
第二十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应当采取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问责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办理。
第二十九条 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并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
(一)干扰、阻碍调查和责任追究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瞒报漏报重大情况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等打击报复的;
(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第三十条 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情形,并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情节。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6年2月27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