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探索
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探索
----记某某农商行“体(机)制转型思想大讨论”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经营模式非常多,比较成熟的模式有:社区银行、金融便利店、“三农”服务终端便民金融服务点、助农取款点等模式。这几种服务模式在中国也是遍地开花,上海农商行运行的金融便利店模式非常的成熟,推广的也非常顺利。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机动灵活、定位独特、服务方式有特色。
某某农商行目前也在积极探索网点建设,如何布局、定位、抢占市场?形成具有农商行特色的经营模式,在某某市辖内,城乡有一定的差距,正处于大拆大建的高速发展期,城市扩容速度特别的快,再加上某某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某某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网点战略模式,探索服务形式的创新。
一、社区银行模式的探索
社区银行对人口密集程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在某某市城区可以探索采用这种模式来对网点进行布局,大型社区(中岳庙储蓄所地处东城花园、观山悦、中岳庙安置小区、新店安置小区、花汇小区,具备了发展社区银行的条件)、人员集中的超市、比较繁华的街道(如西商埠街的两个营业网点可以改造成这种模式,对经营面积要求不大)。
这种模式最初的发展是银行和大型的连锁超市、便利店合作,在门店内布防多功能的自助设备,为客户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这种“店中店”是社区银行的初期发展形态,随后,相继在社区推出以自
助设备加人工服务的小型社区网点,通过特色的营销模式,为客户提供便利化、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下面我介绍一下社区银行的运行模式:
(一)、网点建设方面。主要开设在大型居住社区、人员比较繁华的地段、人流量大的地带和小微企业聚集区,方便居民办理业务,形象的形容为“家门口银行”。
(二)、设计便利的服务时间。目前,大量客户对银行营业网点结束营业时间太早、办理业务不方便的反映,在某某城区可以施行“36588延时服务”,即一年365天,营业时间从早8点到晚8点,或者采取错时营业模式,可以把“延时服务”打造成亮点服务项目,为客户办理自助机具所不能办理的传统业务,弥补自助银行取款额度的限制,打破传统营业网点柜面时间服务局限,使社区居民、上班族、小微企业主可自主选择办理金融业务的时间,更加体现人性化的服务,让银行的营业时间随着居民的生产作息习惯。
(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社区银行各营业网点应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走“一行一特色”或“一行多特色”的差异化社区发展之路,如让员工定期深入社区普及理财、保险、贷款、反假、防诈骗等金融知识,定期举办社区大型宣传、宣讲活动,推动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活动。
(四)、推出人性化的增值服务。提供健身房、阅览室、免费代送鲜花、蛋糕,免费代取送干洗衣物,通过与第三方开展商务代理合同,推出代缴话费、代收水电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和公交卡充值,拉近银行和社区居民的距离,加深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提高社区银行品牌的知名度。
(五)、在安全防范方面,加强社区银行网点保安力量,在延时服务期间,配备两名保安人员,强化安全防范工作;加强技防设施,远程监控中心通过远程监控设施与远程对讲装置,对社区网点进行24小时监控;加强与公安、社区联防和社区物业的协作,积极与公安部门沟通协调,将社区银行网点直接纳入治安街面探头的监控范围,与派出所或社区联防队员建立联勤监督巡查机制,与社区物业协作,让社区保安定期定时对网点的安全情况进行考勤巡查。
二、便民金融服务点的探索
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在农村推广,地广人稀,功能要齐全,具备ATM机等自助设备,方便对财政补贴款项的办理,需要对自助设备深入开发,在目前查询机的基础上,添加存折取款功能,全天候服务,可以探索商户模式、村委会模式、家庭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合作运营的第三方承办的业务代办点,无营业执照和金融许可证,无重要空白凭证,无大量的库存现金,管理员不是农商行员工,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商户是运营的合作方,规避劳务用人上的法律风险。可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缓解财政补贴发放后柜台压力,目前,某某农商行办理的助农取款点与之有些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些服务点上增加更多自助设备。
“进村入社区”工程,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的市场细分,必须兼顾金融服务的普惠大众与求异发展。通过推动服务网络多
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扩大“三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社会责任。因此,“进村入社区”工程必须以最广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完善机构网点布局,加快自助设备和金融电子机具布设,延长营业时间或采取错时营业方式,扩大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同时,随着农村经济进入转型期,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一“存贷模式”向理财、代理、结算等多元化需求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消费、教育等资金需求转变,必须采取“求异型”发展战略,面向所在社区的经济特点,有侧重的选择适用的产品。
需要兼顾金融服务的优势发挥和功能延伸。某某农商行是某某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区域内的居民,对市场和客户都很熟悉,掌握着大量客户的“软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把本区域吸收的资金投入到本区域,在经营区域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目前,某某农商行各家支行都代理粮食补贴,能够接触到全辖所有的客户,加大与政府的沟通,要把这项工程办理成亮点品牌,给客户留下好的口碑,凭借良好的口碑能够获得大量的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获得较低的资金配置成本。
必须兼顾金融服务的风险防控与质量提升。要整章见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抓好制度执行和措施落实,风险防范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网点覆盖率、自
助机具布设、金融知识普及以及农户金融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考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金融网点进社区,入村镇,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及社区金融服务水平,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发展模式我们某某农商银行在以后的网点布局上也可以参考。
第二篇: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实施方案
澄城县信用合作联社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三大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根据银监会《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求,强化“三农”市场定位,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安全、便捷、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共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二、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组织领导。县联社针对工作需要成立 “阳光信贷”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姜建鹏
副组长:权佩丰、张波
成员:陈宏斌、王建刚、李少华、张利锋、陈卫民、赵宇哲、王军虎。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业务发展部。
(二)落实五项工作。
1、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全面,疏密有度,竞争有序”的要求,统筹网点增设;对农村金融需求旺盛的行政村、自然村和中心社区优先增设机构网点。对于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的村镇,在满足基本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今年计划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点”5个。
2、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车、背包银行等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扩大服务范围。
3、广泛布设ATM机、POS机等金融电子机具。计划在存款余额达8000万元的集镇信用社安装ATM机,今年计划安装4台。在全县40%的行政村和中心社区安装助农POS机,今年计划安装70台助农POS机,30台消费POS机,解决群众小额现金存取、转账、查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依托助农“POS”机,不断加大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推广。
4、有效提升银行卡应用水平。加强富秦卡功能的宣传,年内发卡量突破9万张,积极营销富秦贵宾卡,年内突破500张。同时,利用我联社网点众多的便利条件积极向农户宣传银行卡知识,培养群众用卡习惯,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支付结算渠道的宣传推广应用。
5、加强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定期深入村组,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与教
育活动,年内计划开展活动5次以上。
(三)推广建档评级。
1、职能分工:基层社和城郊信用社负责辖区内农户、个体 工商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城关、城区、营业部等三社负责县城的个体工商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公司部负责对全县法人类客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客户经济档案资料统一使用联社制式文本,在完善经济档案及评级授信后及时对农户电子经济档案进行完善并打印资质资料作为客户。
2、目标任务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三季度农户建档、评级面达到25%以上。
第二阶段,2012年四季度农户建档、评级面达到50%以上。
第三阶段,2013年一季度农户建档、评级面达到80%以上。
第四阶段,2013年二季度农户建档、评级面达到90%以上。
3、具体措施:一是严肃工作纪律,在建档、评级过程中客户经理必须坚持上门入户调查,做好建档工作,认真采集客户基础信息,对客户的经济能力,经济状况,信用评价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调查资料全面内容详实。二是抓点带面,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步伐。联社按照活动安排随机检查,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保障活动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责任单位的负责人每月向联社业务部汇报活动进展情况,业务部进行统计评比并通报全辖。
三、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各社负责人主抓该项工作,要
加强工作计划性,保持工作连续性,做到责任到位,任务到人,推进有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联社各部门要加强对包联社工作的督导,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提升形象。联社要充分运用各种会议、标语、横幅、各种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宣传活动。各社要在营业场所内摆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标语和及时更换电子屏内容积极开展宣传,不断增进广大群众对信用社的信任感,提升满意度。
(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各基层社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力量,在开展农户建档评级、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广、服务网点进村入社区等方面加强沟通、联系和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解决信贷人员困难,扩大服务面,提升支农服务便利性和有效性。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意见(终稿)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建立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的长效机制,促进我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深入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逐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密度,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安全、便捷、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社会影响力和同业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普惠原则。坚持固定网点建设与简易便民服务相结合,产品服务与宣传知识同步推进,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地情、民情、行(社)情等因素,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3、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扶持引导相结合,实现成本核算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科学平衡。
4、内控先行原则。坚持便民服务与风险防控相结合,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严守风险底线,保证业务安全。
三、工作任务
1、加快实施营业网点升级改造。在原有VI基础上,按照最新SI网点识别系统标准,全省统一实施营业网点升级改造。年内完成当年新建、改建、扩建营业网点252家计划,年底全面实现三年累计新建、改建、扩建营业网点864家的目标,让农信社网点形象在龙江大地“亮起来”。
2、丰富流动服务方式。针对偏远村屯农户、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组建成立100组背包银行,定期开展基础性金融服务。针对优质客户群体和特殊化金融服务需求,增设流动服务车35台,定时定点开展汽车银行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3、广泛布设金融机具。兼顾人、物和商流密集地区及偏远欠发达地区,增设ATM机400台,力争年内全辖ATM机达到1200台,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力争年内发展POS特约商户6200户以上,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4、提高农民自助终端覆盖面和功能。在现有2004台自助终端基础上,按照每家县级联社10台为基数,综合行政
村数量等因素,年内再增设996台,总数达到3000台,覆盖全省三分之一行政村(社区)。在原有存取款基本功能基础上,增加个人贷款查询、还款及他行卡受理功能,尽最大努力降低农民成本和节约农民时间。新增自助终端主要集中布设在各村屯的仓买、超市和食杂店,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延伸最后一公里”,真正便捷偏远地区农民。布放采取自助模式,不搞柜台模式,尽可能简化设施,降低安装成本。
5、完善现代化支付结算渠道。在电子汇兑支付结算系统已经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年内全省逐步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业务,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功能,让农民坐在家里即可享受到综合性金融服务。
6、提升银行卡服务功能。在年初存量“鹤卡”533万张基础上,年内再增发300万张,累计发卡量达到833万张。不断丰富、提升银行卡服务功能,使“鹤卡”真正成为农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贴身载体。
7、加强银村(社区)合作共建。以开展目标客户评级授信为契机,全省遴选近万名村(社区)干部共同组成评级授信小组,协助开展农户评级授信工作;建立农信社与村(社区)金融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银村农三方联席商谈,掌握了解辖内各村(社区)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金
融服务中的桥梁作用,促进银村(社区)精诚合作、健康发展。
8、开展送金融服务知识下乡活动。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手段,每年定期开展“系列金融知识宣传”活动。积极宣传龙江农信社“鹤卡”在全国8万网点通存通兑,广泛宣传开卡免工本费、免收年费、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免收全省系统内通存通兑手续费、免收全国ATM跨行交易手续费等“五免”优惠政策。基层社每年定期组成宣传队,深入辖内村屯与农民互动交流,以喜闻乐见形式,大力宣传现代金融服务知识、金融法律政策,增强农民获取金融服务自觉性,全面提高自主维权意识。
第四篇:供销合作社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路
供销合作社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路
11月28日—29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和台湾省农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两岸合作社在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解读国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会议邀请了央行、银监会和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就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各类新型机构在实际运行中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台湾地区农会的农村金融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农会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情况,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村金融问题,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组织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提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微型金融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国家对于参与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开放性政策,为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机遇,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舞台上,一批新的参与者正
1在成为演绎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长期扎根在农村的供销合作社,也正在探索成为这股农村金融“新势力”中的一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薄弱的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众多商业银行的撤离,使得“三农”金融服务被边缘化的情况更加严重,丧失了金融支持的农村经济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对于这样的发展困局,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供销合作社有着更深刻的感受,这也成为供销合作社尝试农村金融试验的原动力。就在众多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退”时,一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村金融试验却在悄然进行。
试验一:组建担保公司
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农民“贷款难”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贷款担保难,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浙江省瑞安市供销合作社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了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把注册资金存入信用社,并以此为担保金,获得10倍于担保金的贷款,信用社对担保公司推荐的客户给予融资服务,这一尝试大大缓解了部分农民的融资难题,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金融试验中投下的第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逐渐繁衍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成立农信担保公司38家,注册资本金约
4.5亿元,为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和农户提供担保业务5213笔,担保额约18.3亿元,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题。
试验二:“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2004年,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局、科技局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发起,组建了瑞安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在协会的框架内,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供销合作社利用网络优势帮
助专业合作社产品开展市场销售,信用社为农民生产提供融资支持,农业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技术支持,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目前浙江已有20个县开展了“三位一体”试点。试验三: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的融资难,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服务。
山东沂水县姚店子镇供销合作社,指导农民在蔬菜协会的基础上自愿发起组建了“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生姜产业,利用生姜在种植、收购和加工环节资金需求上的季节差异,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成立以来,已经为社员提供22笔资金互助业务,累计互助金额83.7万元。与此同时,一些资金互助已经突破单个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专业合作社已达60家,互助业务量累计13129笔,互助金额累计2.2亿元。
试验四:参与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
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发挥基层网点熟悉农民和农村经营业务的优势,与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如安徽省利县供销合作社参与了该县农信社改革,芜湖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发起成立了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等。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组建村镇银行的有2家,参与农信社改革的有10家。
新课题:诸多问题亟需探讨
尽管金融试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性政策也
给供销合作社的农村金融探索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对于长期以来以农村流通服务为“三农”主渠道的供销合作社而言,在探索参与农村金融服务这条“陌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道。第一,如何广泛推广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类似于山东沂水姚店子“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实质是产生于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是以生产合作推动信用合作,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在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信用合作是农民自发成立,自己制订规章制度,自我管理,是真正的农民的合作金融,很受农民欢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何进一步推广?
第二,如何认识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根据调查,当前农村的信用合作发展很快,仅供销社合作社系统就有60多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但目前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并注册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10家,村镇银行有62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农民不愿意注册登记,还是银监部门的审批限制了这种组织的成立,对资金互助社的某些规定还有待完善?另外,对没有注册登记的农村信用合作,如何去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强风险控制?
第三,如何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多年来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经营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那么这种信贷担保的机制具体如何建立?市场主体是什么?政府以何种形式介入?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
第四,供销合作社如何找准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对供销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伊朗等亚
洲各国合作社以及台湾地区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有了金融的支持,合作社能得到较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发挥优势。对县级供销社来说,应积极指导推动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同时,有条件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可参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设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等,关键是如何具体操作?如何解决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不仅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探索面临的问题,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国家政策为市场参与者去破解,正是这些问题的破解,可能是我国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破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
面对金融这样一个陌生的行业领域,面对农村金融探索之路上的诸多待解之谜,供销合作社选择了对外“取经”。此次“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了各路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研讨,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些设想和尝试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期找准供销合作社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台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是台湾农、渔民成立农渔联合会,进而在农渔联合会(生产合作)基础上产生信用合作发展而来的,与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合作,具有较高相似性和可比性。此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农村金融专家就台湾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状况与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进行了交流。央行、银监会的代表详细讲解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相
关政策,为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理清了政策思路。来自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借鉴花旗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经验,为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介绍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治理与风险防控的运行操作模式。
“研讨会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尝试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位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省(供销社)也有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打算,这次参加研讨会,也算是项目开始前的一次培训吧,确实收获不小。”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2454期作者:孙思磊
第五篇: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2014实施方案
附件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方案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确保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需求导向、社会共建,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立足现有、完善发展”为原则,以12316服务基础为依托,以村级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落脚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民、建设农村、服务农业,大力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致富增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支撑。
二、实现目标
促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初步解决,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政策法规、村务管理、生活服务、权益保障及个人发展等各类信息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
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三、重点任务
围绕信息进村入户目标,2014年试点工作重点任务是,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甘肃等10个试点省市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培育一批村级信息员,推动各类农业公益服务和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村级站,并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试点省市全面完成12316标准化改造,重点完成12316与农技推广体系融合;构建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推进试点省市相应信息服务系统切换、并入和村级站的全面接入。
(一)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
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应优先选择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原则上每省市选择2个县整体推进,保证每个行政村不少于1个。
村级站要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重点在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村商超及服务代办点中建设或认定。站点应有专门用于信息服务的场地,配备计算机、专用电话、视频设备、打印机等
硬件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条件,网络带宽不低于4M,能提供无线WIFI环境。站点要使用统一标识。
每个村级站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要按照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标准,选择有初中以上文化,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互联网,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可重点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商超店主中选聘。
村级站要依托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开展服务,并要具备以下功能:提供12316语音电话咨询,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政策法规、村务管理、权益保障及个人发展等各类信息服务;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开展各类培训;开展便民服务、农产品营销、农资及生活用品代购、农村物流代办等经营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村务公开、土地流转和相关涉农信息采集和发布。要建立健全站点、信息员动态管理考评机制。
(二)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
试点省市要在12316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服务队伍组建,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全面推动信息服务体系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
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制定全国统一的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
系与交换标准,推动建立部门内外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强化对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及专家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并建立动态修正机制,逐步实现服务的精准投放。
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以农技员和生产经营主体技术员为核心,省市县话务为保障,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为补充,区域性行业专家为支撑的信息服务团队。
全面整合涉农热线和投诉举报电话、服务网站、短彩信系统等各类服务资源,推动12316成为农业部门内部信息交流通道平台,成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作业调度、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农村“三资”管理、政策法律咨询等农业领域以及社保、金融、电信等有关部门服务“三农”的手段。
试点省市要推动12316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村务公开、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体系的融合。今年要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结合,重点推动12316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融合,在乡镇农技站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彩信等系统,建立乡镇农技站与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互助合作关系,畅通农技员与农民之间信息交流通道,提升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和效率。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要为农技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服务质量考核提供支撑。
(三)构建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
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设计、建设由农业部统一负责。公共模块主要包括12316呼叫调度系统、短彩信系统、移动互联支撑系统、门户网站集群、村级站支撑系统、用户实名制管理系统、农技推广专用模块、农业农村人才管理服务模块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块等。云平台将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兼顾利旧和新建,探索市场化建设和运维机制。试点省市要统一使用云平台资源,配合开展已有信息服务系统切换、接入和相关信息资源导入,并可在公共模块外开发特色服务系统。
(四)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
要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电信运营商、生活服务商、平台电商、金融服务商、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商等企业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发挥各类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村级站和云平台建设与运营。利用站点实体网络优势,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农村物流,积极协调水电气、金融保险、票务、医疗挂号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接入,为农村信息员提供创业条件,增强站点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可探索以合作社方式实现站点的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各地要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生产经营及各
类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服务产品,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便捷性。
要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站点建设、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要重视农民体验并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乡镇农技员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和培训。
四、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年1-4月)
农业部研究编写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云平台建设方案;研究市场化方案。试点省市开展村级各类服务设施状况、12316服务基础、各类农业公益服务机构设置、市场化信息服务资源摸底等情况调查。
(二)实施阶段(2014年5-11月)
农业部组织召开试点工作现场部署会;组织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现场交流、督促工作进展;编制村级信息员培训方案和教材;组织开展云平台建设。试点省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村级站建设和信息员遴选;开展信息员培训;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完成乡镇农技站12316服务系统接入;确定村级站运营主体并建立运营机制,组织服务资源接入,制定站点服务项目清单;配合开展已有信息服务系统切换、接入云平台。
(三)总结阶段(2014年12月)
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修改完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示范站评选。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试点工作在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会同人事劳动司、财务司、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共同推进,科技教育司要重点推进农技推广体系与信息服务体系的全面融合。试点省市要建立农业主管部门牵头、涉农部门共同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依据本省市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县级农业部门实施主体和村“两委”组织协调作用。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试点方案安排,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要充分整合利用不同渠道资金,已有信息化项目资金要向信息进村入户倾斜,保证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有足够的引导资金。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发挥电信运营商、平台电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等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村级站和云平台建设与运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信息系统和终端产品。
三是强化信息员培训。农业部组织制定培训方案、编写培训教材,并充分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资源组织开展村级信息员培训。试点省市要制定信息服务培训规划,加强信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要依托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和市场培训机构,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培训基地,开展规范化培训。
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农业部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示范站评选工作,确保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试点省市要按照进度安排,定期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安全。要建立村级站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和信息员动态考评、量化管理及奖励制度,切实提高村级站的服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