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治理网上作业三
社区治理网上作业三
1、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A群体化B个别化C小组D团体化
2、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的学者是_______
A詹姆斯•N•罗西瑙C罗纳德•J•格罗索普
B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
3、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A功能派B发展心理学C系统论D控制论4、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
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_______
A美国学者桑德斯C美国学者华伦
B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A2年B3年C4年D5年
6、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
A村民代表会议B村民直接 C村民户代表会议 D村民小组代表
7、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所证明。
A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手” 的论述C帕金森定律
B“马太效应” 理论D“消费驱动”理论
8、社会福利社会办”基本思想提出的时间()
A1983B1984C1994D19959、人本治疗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卡尔•罗杰斯B约翰逊C玛丽•李士蒙D斯金纳
10、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11、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工作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C开展民间调解工作
B进行法制教育D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1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它用途物业
13、物业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年代初从国外传人的。
A80B70C60D9014、了解受助者的来源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哪个阶段()
A约定阶段B评估问题阶段C计划、合约阶段D工作介入阶段
15、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是适用于以()为目标的小组。
A成长B治疗C预防D行为修正16、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_______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C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B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
17、《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发布的时间()。
A1993B1994C1996D199518、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_______
A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C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B城市群众性社会团体D城市最基层政权形式
19、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是()。
A标签化理论B正常化理论C人道主义理论D社会关系网络
20、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
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 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
21、我国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方式是()。
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22、英国社区照顾的照顾管理模式强调三个核心过程分别是()。
A评估B服务包裹的设计C执行和监视D信息处理
23、涉及到社会变迁问题的理论学派有_______
A马克思主义理论C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B文化解释主义D经济发展理论
24、“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
A行为主体不同C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B管理的范围不同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25、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A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B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C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D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6、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A社区医疗B社区预防C社区保健D社区康复
27、市场机制及其优越性()
A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和创造性C能够使得供求关系实现平衡
B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D有利于打破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起新的平等、自由、开放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8、社会行动策略的要点包括_______
A目标分类C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
B基本的改变策略D有特征的改变战术和技巧
29、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民间调解B法制教育C流动人口管理D社会矫正
30、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由社会控制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_______
A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开展C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
B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D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31、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情感、血缘或亲缘等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网络.32、社区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33、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就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34、社区治安也称社区安全.35、古代传统社会是指那些未曾遭受现代化冲击的传统社会。
36、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37、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中产生。
38、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
39、物业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40、约定阶段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阶段.41、社区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42、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43、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
44、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商用物业管理.45、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上海成立.46、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
47、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特殊性的服务两大类。
48、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49、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团体化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50、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最早产生的一种工作方法。
第二篇:电大网上作业社区治理(一)
电大网上作业——社区治理作业一(1、2章)
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A
A.腾尼斯B.迪尔凯姆
C.韦伯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3.()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C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D.美国学者法林
4.()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A
A.美国学者法林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5.198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C
A.联合国开发署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世界银行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6.()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A
A.1989年B.1998年
C.1988年D.1978年
7.学者()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A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鲁
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
8.学者()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C
A.詹姆斯·N·罗西瑙B.格里·斯托克
C.罗伯特·罗茨D.卡洛林·安德鲁
9.全球化首先是指()。B
A.政治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10、提出以乡村贸易圈作为乡村社区的边界观点的是美国社会学家()A
A贾尔宾 B迪尔凯姆
C韦伯 D 帕森斯
11、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A
A.社区B.城市
C.国家D.乡村
12、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B
A.人口B.地域
C.社会互动D.乡村
13、()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B
A.社区治理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D.社区工作
14、()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C
A.社区治理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D.社区工作
15、()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A
A.社区治理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D.社区工作
16、“社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D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D.美国学者罗斯
17.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A
A.人口B.地域
C.社会互动D.乡村
18.()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D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美国学者帕森斯
19.()提出了“善治”的十个基本要素。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中国学者俞可平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美国学者帕森斯
20、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A
A.治理B.统治
C.管理D.组织
二、多项选择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B.身份利益社区
C.个人网络社区D.行政社区
3.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D
A.面对面的社区B.标准社区
C.具有共同感的邻里社区D.扩大的社区
4.根据形成方式或形成历史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
A.传统老居民区B.新建小区
C.单位家属院社区D.个人网络社区
5.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D.文化系统
6.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几个因素的配合,它们是()ACD
A.社区居民的参与与组织B.主要靠市场机制的渗透
C.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D.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
7.“治理” 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
A.行为主体不同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8.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ABCD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即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9.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ABCD
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10.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ABCD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11.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BCD
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12.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ABCD
A.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B.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
C.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D.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13.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ACD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14、社区问题的归因理论包括()ABCD
A社会病态论 B社会冲突论
C社会解组论 D价值冲突论 15.()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CD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D.美国学者威尔士
16.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BCD
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B.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
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D.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
17.社区问题的类型包括()ABCD
A.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B.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
C.社区环境问题D.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18.全球性包括()ABCD
A.经济全球性B.社会和文化全球性
C. 军事全球性D.环境全球性
19.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ABCD
A.福利性B.群众性
C. 服务性D.互助性
20.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ABCD
A.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三、判断题
1、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2、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
3、系统功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主流理论,主要由帕森斯创建。
4、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
5、社区作为人们的共同生活体,它在人类生活中自古就有。
6、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7、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8、全球化首先是指政治全球化。
9、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法林顿。
10、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11、社区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组织化互动。
12、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客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13、单位组织是国家分配社会资源和实现社会控制的形式。
14、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
15、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16、街道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辖区的经济。
17、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1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
19、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华伦。
20、新管理主义源自于新泰勒主义。
1√2 √3√4√5√
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四、简答题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
(4)社区环境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6)社会解组的问题。
2、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论述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2.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1答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
2答
第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城市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在于能够给基层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场合,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经济体,这种社区经济体比较稳定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尽量免除市场资本带来的风险和剥削。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城市社区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比较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比农村社区强,所以城市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空间大,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城市社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网络的选择性和超地域性,所以城市社区的团结和控制的纽带变得弱化,由传统社区的靠情感和道德维持社会团结走向靠理性和法制来维持社会的分工整合。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城市社区的社会地位分化和身份显现功能的一个趋势是社区间的差异大于社区内部的差异。教育的同质性增强,从而减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
第五,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城市社区的居民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加上大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弱化,所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主要靠体制化的制度和专业,而社区内部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成为一种补充和辅助。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不同于农村社区对传统的较强的依赖性,而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繁荣性。
第三篇:社区治理作业参考答案
2011年电大《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作业辅导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辅导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D)在1887年提出。F·滕尼斯
2、(B)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围绕着日常交往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戴维波普诺
3、目前西方国家主要存在(C)社区管理模式。三
4、在(C)国家普遍实行“政府主导模式”这种社区管理模式。新加坡
5、社区管理体制是一个(A)范畴。历史
二、名词解释
1、社区----社区是指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第二,社区都以特定社会管此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第三,生活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即参与社区管理的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3、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基层的政权组织、社区居民、住区单位等为了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进社区的全方位发展,或者说是为社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对社区内的各项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该活动是动态,会随着社区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灵活选择的。
4、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社区环境与结构特征,党的领导和政府职能,市场作用与影响,以社区为基础民间组织的地位与角色,社区工作者作用与角色,社区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范围,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
三、简答题
1、试阐述社区管理的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2)社会化服务功能;(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5)社区文化教育功能(6)社区环境维护功能(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功能(8)社区社会保障协管功能
2、简述社区的特征和功能。
社区的特征主要有:(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4)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5)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社区的功能:(1)政治功能;(2)文化功能;(3)维系功能;(4)服务功能。
3、按照不同的标准,社区可以分为哪些?
按照社区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把社区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和特殊社区等等。按社区的空间特征分,社区可分为,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和专能的社区三种。按照社区内部的组织形式,可将社区分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按社区规模分,可将社区分为大社区和小社区。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发达社区)。按多元标准分,可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城市社区。
4、简述社区管理组织的类型。
行政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街道直属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外部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治管理系统:包括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其职能是提供各类公益性、群众性的服务;社区管理支持系统:主要由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构成。
5、简述社区管理组织的功能。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满足需求功能。(2)管理功能。(3)组织功能。(4)协调功能。(5)稳定功能。
四、论述题
1、试阐述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措施。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克服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科学构建社区管理运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将社区各系统的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素质;建立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等手段并举和组织、动员等具体方法协调的运作机制。
2、简述西方国家社区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
一是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西方国家的社区内都建有社区委员会、社区顾问团等组织机构,并有相应的法律对各种社区组织机构的组成及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二是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的各国,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营利性中介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由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体。国外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1)组织形式多样,服务方式灵活。(2)社区志愿者来源广泛,数量众多。(3)“三位一体”的资金扶持。
3、我国社区管理的实践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1)行政推进:街居一体化进程中的上海模式;(2)组织构建:以政治模仿为鲜明特征的沈阳模式;(3)自我革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武汉江汉模式;(4)武汉市汉口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模式;(5)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社区模式;(6)深圳盐田模式;(7)北京石景山区鲁谷社区。
4、结合实际,试阐述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完善“街道”职能,还是取消“街道办”,或是将“街道”建成一级政府,都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宏观体制而自行其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解决了“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全能主义”还是“专能主义”、“政府管理社会”还是“政府服务社会”等问题,采取哪种“街道”改革方案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走社区自治模式道路;走多元化模式道路;走开放模式道路;走法治化模式道路;走量化管理模式道路。
形成性考核作业
(二)辅导
一、不定向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的是(A.行政手段 B.思想教育手段)。
2、下列要素中属于社区空间要素的有(A.社区整体建筑风格 B.马路的宽窄 C.日照时间 D.饮用水质)。
3、从社区环境对社区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分为(A.宏观社区环境 C.中观社区环境 D.微观社区环境)。
4、根据参与主体意愿的强烈程度,社区民主政治参与可分为(B.动员型参与 C.主动型参与)。
5、下列(B.物质要素 D.社会关系)不属于社区文化中“四要素说”的构成要素。
二、名词解释
5、社区管理方法----社区管理方法是指社区管理主体为履行社区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称。它包括社区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指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社区本身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7、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过程。同时业市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
8、社区文化----广义上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区内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的其他社区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9、社区教育----所谓社区教育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
三、简答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是社区问题分析:调查分析社区各要素的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查分析社区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功能特征,调查分析社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建立关系,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有关团体建立关系;三是资料收集;四是制定社区规划: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社区工作实施计划制定;五是社区行动;六是效果评估。
2、简述社区环境的特征。
社区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一是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环境质量的关系十分紧密、相互依存。二是社区环境的易遭污染性。三是社区环境的广泛性。四是社区环境的复杂性。五是社区环境的差异性。六是社区环境的动态性。
3、结合实践,简单谈谈我国城市社区文化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准。二是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三是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五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六是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七是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
4、如何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理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机制,明确社区环境整治责任;制定城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立城市社区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为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创造条件;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健全监督执法队伍;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展社区环境教育;实现“政社分开”,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四、论述题
1、结合目前现状,我国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中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是社区自治制度行政化趋势亟待变革。长期以来,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尊重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误把居委会当作部门的延伸,把法律规定的对居委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义务变成了“派任务、下指标”的权力。二是社区公民民主意识亟待提高。很多人是“明哲保身”,“不操闲心”,有的人不仅对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而且连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不愿主动维护权益,积极设法解决,总是期盼别人出面,等待有关部门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三是社区社团自治作用亟待增强。社区生活中缺少志愿型社团,使得居民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决策的机会与能力大大降低。许多居民并非不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也希望参与社区的管理,但都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或感觉自己“人微言轻”。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自治建设的桎梏。
2、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转变职能,还权于民。在目前实践中,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部门、街道与社区三者各自的职责,并采取相应措施,真正做到政府的职能由相关部门独立履行,不随意转嫁到社区;确实需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好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在以横向决策为主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社区居委会结合街道办事处的总体要求,落实任务,开展工作,从而形成更科学的横纵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效率,也使社区自治权得以充分体现。三是创新社区自治体制。四是营造自治环境,培育公民自治意识。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社区民主自治,没有居民真正意义上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自治就是一句空话,也不可能实现社区自治。
3、简述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是:(1)社区文化的区域性(2)社区文化的继承性(3)社区文化的融合性(4)社区文化的共享性(5)社区文化的普遍性(6)社区文化的渗透性(7)社区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文化的功能:(1)社会沟通功能(2)心理凝聚功能(3)价值导向功能(4)行为规范功能(5)文化传承功能;(6)协调发展功能。
4、结合实际,试阐述我国社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结起来,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三是来自管理方面的制约。我国现在的社区教育,目前存在着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社区教育目标的模糊性;二是社区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三是社区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完善途径主要在于:一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二是规范社区教育管理;三是进行社区教育创新,不断拓宽社区教育领域。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三)辅导
一、不定向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D、社区体育服务)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范畴。
2、社区治安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包括(A.全职性和区域性 B.群众性和长期性)。
3、按服务对象划分,社区服务可以分为(A.社区养老服务 D.便民利民服务)。4、1869年,(A.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以济贫圩主要功能的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
5、城市社区社会保障一般可划分为(A.社会救济和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
二、名词解释
1、社区治安管理----简称社区治安,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会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调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
2、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的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动性服务,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
3、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中的一种,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主要保障对象底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从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到社会福利等诸多社会保障内容。
4、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的医疗服务方式。
三、简答题
1、简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及其主要内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有利于改革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有利于促进“预防为主”卫生医疗目标的实现;四是可以有效克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弊端;五是有益于增强政府对社区卫生事业的责任意识;六是有益于强化全科医疗服务观念;七是有利于促使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的广泛参与。主要内容;社区疾病预防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社区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服务。
2、简述发展社区体育的积极意义。
一般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3、在从事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那些原则?
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3)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4、简述社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5、简述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积极探索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价格体系;进一步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及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社区行业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四、论述题
1、结合目前现状,试阐述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治安管理工作。
第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1)地方努力将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安管理的措施、规定和要求,通过制定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形式逐步加以完善,最终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使之更具权威性。(2)将社区治安管理的制约监督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3)坚持将居民自治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制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法制化的社区治安防范和管理体系。第二、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设。(1)明确界定政府治安管理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关系;(2)完善治安警力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强化社区警务建设(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治安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区治安综合网络。第四、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第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2、简述目前我国社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救助机制相对失衡。低保人群、低保边缘和一部分低收入群众,一旦遭遇突发灾害和事故,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对临时救助依赖性较大,因没有一个完善的临救制度,难以把握救助额度。二是救助对象理念相对落后。受助对象对社会救助的作用期望过高,对社会救助过分依赖,并且存在有“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救助政策重点还停留在救助项目生活救助上,没有开发性扶贫救助以及对救助者思想的引导、启发,导致有一部分受助对象没有积极的生活创造力,等着政府来救助,有的甚至编出各种原因定期要求救助。三是救助资源相对分散。社会救助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救助活动有时会有各自为政的现象,重救、漏救情况时常发生。救助工作形式多样,参与的部门也比较多。四是救助工作力量相对不足,街道、社区民政工作力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3、结合实际,你认为,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哪些现实问题?有什么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下,一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现实问题: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状态;二是卫生资源流向不合理;二是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三是我国社区卫生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管理权限不顺畅;个人医疗帐户的不完善;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差;四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解决对策,一是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强化社区卫生管理,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卫生管理制度,理顺社区卫生服务各级机构间的关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收入机制;二是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三是积极进行教育引导,争取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4、结合实践,试论述我国社区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⑴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⑵目前社区服务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观念滞后;缺乏总体的计划性;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服务体制不顺,街道在社区中综合管理职能不强,缺乏整体性;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⑶可通过以下这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其二,积极探索和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其三,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其四,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其五,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其六,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价格体系;其七,进一步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及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其八,加强社区服务行业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最后,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5、结合实践,你认为,作为一名社区警务工作者,应该树立怎样的理念来开展工作?其管辖范围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应该树立的理念:(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3)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根据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目的,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发展壮大治安防范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2)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建设。(3)拓宽社区治安的领域。(4)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维护社区稳定。(5)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等。(6)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教育,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参与社区治安管理,促进社区治安管理环境的良性运行。
形成性考核作业
(四)辅导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社区管理创新的特征主要有(B、创新性 D、实践性)。
2、下列属于社区物业管理内容的有(A.对社区居民的服务 B.社区设施、设备管理 D.居住环境的管理)。
3、美国学者罗斯曼把社区工作分为三大模式,即(A.地区发展模式 B.社区计划模式 D.社区行动模式)。
4、“社区发展”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D.戴维•伊斯顿)在1951年提出来的。
5、现阶段,我国的社区管理观念应该实现(A.从静态观念转为动态观念 B.从单一管理观念转为系统管理观念)的转变。
二、名词解释
1、社区物业管理----社区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依法或依合同对其负责社区内的居民、房屋建筑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绿化、交通、治安、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整治及服务的过程,使社区内的居民有个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2、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特点:纠纷的多发性、群体性、多样性,纠纷处理的复杂性;当前,社区物业管理纠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管理权纠纷、管理费纠纷、管理责任纠纷、代收代缴纠纷、其他纠纷。
3、社区发展----在政府、居民和有关的社区组织努力下,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以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培育参与意识和互助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建立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推进社区进步的过程。
4、社区管理创新----社区管理创新就是对原有社区管理体系的新的创造,是对旧的社区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全面的质的突破。内容: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过程创新和管理理论创新。
三、简答题
1、结合实际,试阐述影响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发展战略对社区发展的领航作用;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是社区发展规划对社区发展的指导作用。
2、阐述社区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是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 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 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治化、规范化; 四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五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是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
3、试阐述社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过程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有关社区结构变迁方面的理论创新;有关社区功能方面的理论创新;有关社区内部关系方面的理论创新。
四、论述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其处理原则。
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特点:纠纷的多发性,纠纷的群体性,纠纷的多样性,纠纷处理的复杂性.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原因:有关物业管理配套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是物业管理纠纷不断增多的根本原因;建管不分的管理体制,是引发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物业管理公司角色错位,行为不规范;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纠纷的处理原则:严格执行法规和政策的原则;维护合法的业主团体自治规约效力的原则;确认和保护合法产权、债权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保障社会公益优先实现和社会安定的原则;严守法律政策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篇:社区治理作业一
12春《社区治理》作业一_0004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联合国开发署
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A)。
A.人口
B.地域 C.社会互动
D.乡村
3.(C)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C.社区组织D.社区工作
4.(A)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5.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A.詹姆斯·N·罗西瑙
B.罗纳德•J•格罗索鲁 C.保罗·韦普纳
D.奥利弗•E威廉姆森
6.“社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D)提出的。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
D.美国学者罗斯
7.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8.(D)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美国学者帕森斯
9.(A)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10.(C)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A BCD)。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2.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3.“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4.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2.(CD)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C.美国学者希拉里
D.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3.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4.全球性包括(AC DB)。A.经济全球性
B.社会和文化全球性 C.军事全球性 D.环境全球性
5.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BCD)。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 D.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
6.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BCD)。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7.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ABCD)。A.福利性
B.群众性 C.服务性
D.互助性
8.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9.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ABCD)。A.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
B.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C.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
D.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10.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ABCD)。A.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B.正确
2.全球化首先是指政治全球化。A.错误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错误
4.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B.正确 5.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客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B.错误
6.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B.正确
7.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B.正确
8.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B.正确 9.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B.错误 10.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华伦。A.错误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答:社区问题的类型: 第一、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它是指社区中存在的部分群体主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过程导致的群体群体对社区主流价值、利益和行为方式的偏离和越轨行为。比如色情、偷盗、吸毒、赌博、抢劫、强奸、打架斗殴、黑帮势力等。
第二、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主要指社区中存在的对少数群体的孤立和社会排斥、把他们限制在主流生活之外的现象。比如对城市农民工的排斥和孤立、对少数名族的歧视和排斥、对妇女儿童的排斥和孤立、对残疾人的孤立和排斥、对艾滋病人的排斥和孤立等。
第三、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比如收入两极分化、社区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社区医疗缺乏问题、社区教育缺乏问题、社区福利服务的缺乏等。
第四、社区环境问题。它是指社区的物资环境污染、肮脏、社区治安环境的混乱、社区经济环境的萧条、社区的社会环境孤立矛盾等现象。
第五、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比如家庭暴力,遗弃老人、孩子,邻里关系冷漠,群体间的过度竞争、互不关心等。
第六、社会解组的问题。它是指社区组织严重的分解、社区秩序剧烈变动、社会行为严重对抗、社会生活的破坏等问题。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答: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
第五篇:电大金融学网上作业三
【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进入21世纪,中国为了应对入世承诺,以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因此引发了“国有
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议。其背景如下:2001年,汇丰银行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并拥有了19.9%股份。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05亿元人民币。按此估计,汇丰银行2005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引资更是激发了这一争论,成为“银行贱卖论”的主要导火索:2004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获得86%的资产溢价;2005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15%的溢价预期。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以每股1.15元左右的价格售予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仅建行公众招股价每股2.35元的一半;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10%的股份, 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9%和
5.1%的股份;高盛、安联和运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经济行为,“银行贱卖”论被激化。
考核目的: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内涵,增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与方法的理解,加深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求:
(1)认真研读上面给出的“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材料和教材第7~9章的内容,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对上述
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2)分析材料应完整、准确阐述案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建议。
(3)字数不少于600字。
解题思路:
(1)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2)从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水平角度分析;
(3)解释何谓“贱卖”?可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4)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也可有所分析;
(5)可以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
答:
一、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外引”有助于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种股权互相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金融主体,完善金融运行与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而仅仅引进国内投资者,是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国有银行股东,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在现实条件下都很难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并没有使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发生质的变化,就是一个实际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国有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是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更具备抵御行政干预的天然优势。
“外引”是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尽职调查,充分了解了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增进了市场对国有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股票营销。
“外引”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有人担心“外引”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安全取决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取决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取决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而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境外投资者入股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办理业务,主要为国内客户服务,要接受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从持股比例看,外资也不会超过中资。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有些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地区的“三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中资企业。数量庞大的“三资”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吗?恰恰相反,三资企业成了这些地区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推动力和重要引擎。
也不能过分夸大“外引”的作用
有人说,外资机构不是洋雷锋,外资投资国有银行是为了赚钱。此言不错。别说外资机构,中资机构入股银行大抵也是为了赚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中资和外资投资银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资的银行业绩好了,得到发展了,境外投资者才能赚钱。
由于对境外投资者所持股票有锁定期,其不能在国有银行股票上市后马上变现走人,这就要求境外投资者关心和促进国有银行的发展。“你赚钱,我发展”,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外引”的作用。银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入手,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过是改革的路径之一,不能奢望这种引进会解决国有银行的所有问题。但廓清在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上的种种迷雾,给“外引”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则不仅为顺利推进“外引”所必需,也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我国银行业一个颇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更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不是简单的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差距问题,而是理念和功能的差异问题。如果仅是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甚至是模仿,差距很容易缩小甚至消除,问题在于有无缩小这些差距的理念和动力。竞争理念的淡薄和竞争机制的缺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缩小差距的理念和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与创新理念的差异,二是银行功能的差异。
体制问题表现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资银行目前大多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股权制度大致以国有控股为主。在组织构架方面,尽管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但董事、监事以自身非为银行的股东者为主,几近于荣誉性或福利性的兼职。如此,使代表所有者利益、或者是银行整体利益的董事和监事缺乏对银行高管层监管的主动性,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形成了董事长为事实上的行长、行长则为事实上的常务副行长的领导层格局。因此,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领导层自身利益和银行利益相分离,形成特有的“领导文化”,从而使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求稳意识强于发展意识,创新与开拓的原动力不足。在这种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银行的竞争动力必然弱化,创新能力必然不足。
银行整体利益和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上的“错位”,是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和创新机制的重要原因。银行业的正常业务经营活动、以致创新与开拓,都必须通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来具体实施的。就商业银行整体而言,其期望通过业务活动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资产受损、支付发生困难;就银行经营管理人员而言,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收入,其所面临的风险是降职、免职、甚至失业。如果在体制上不能保持银行利益与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相统一,保证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责任相对称,就会产生银行的整体利益与风险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统一问题,并由此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商业银行的利益和风险,都必然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银行通过业务经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的经营目标,需经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而剔除本人违法犯罪因素外,风险本身存在于创造业绩的工作之中。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在实现利益目标的工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因工作失误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如果仅有强硬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而缺乏与之相对等的利益激励机制,就会造成银行整体利益与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因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而使银行的整体利益受损。可见,由于缺乏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机制,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相统一,从而使基层人员的安全意识强于发展意识,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更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机制。
从功能上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于业务结构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资银行还带有很大的行业性垄断或地域性垄断的惯性,竞争机制先天不足。特别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是由原专业银行转化过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1985年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划分资金”方式等,确定了四大国有银行在各自领域中的信用业务垄断地位。以后尽管几经改革,这一状况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加之为在资源约束下的短缺型经济背景下高速度发展经济,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体、银行信用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来解决资金严重短缺问题,更是助长了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银行成为向国有企业供给资金的部门,银行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长期的行业垄断,银行信用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的惯性,使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与网点分布、人员的技术素质、所拥有的客户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或优势,从而也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方面具有浓厚的管理型银行特征,固守着“信用中介”这一基本功能,以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提供金融服务性中间业务的功能很弱。而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利率的市场化以后,利用资金价格的竞争将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手段之一。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利差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经营模式,利用利率手段的空间很小,竞争能力就相对比较弱。
而同时,进入市场的外资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化银行业务,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金融服务性中间业务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利润来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非信用性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益中所占比重一般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不存在信贷风险和稳定性强的特点。因此,外资银行在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利差收益收缩的环境下,纷纷注重优先发展中间业务,将其作为竞争战略和功能创新的重点。相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的收益结构中,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小,仅在0.3%~0.7%之间,反映了国内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如果说,将来的利率竞争是银行间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那么争夺提供非信用性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市场将成为焦点。或者说,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的强弱将决定其核心竞争力强弱。因此,我国银行业加强竞争和创新势在必行,这是迎接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解释何谓“贱卖”?可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针对中资银行遭“贱卖”的传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日上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机会很少,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我们做到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因此在价格方面自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他的风险成本。从目前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价位来看,都高于他的账面净值,所以“并不存在着贱卖的情况”。
刘明康强调,选择战略投资人是有严格标准的:他在中资银行当中投资占股的比例不低于5%;最短的股权持有期必须是在三年以上;作为战略投资人必须要派出董事,并鼓励向中资银行派出高级管理人才,参与银行的运营管理等。
刘明康进一步解释说,建行股份的每股发行价格是2.35元港币,相当于建设银行2005年财务重组以后比较好的状况之下市净率1.96倍,处于五年来我们大型国企境外上市定价的较高水平,也是2000年以来亚太新兴市场所有银行上市股值当中比较高的。
A、165亿美元外资参股17家中资银行
截至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
B、8.6%不良贷款率首次降到一位数
截至9月末,全部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了55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8.6%,首次下降到一位数。资本充足率达到8%要求的商业银行已达35家,其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8.1%。
C、892人前三季度处理银行涉案人今年1到3季度,银行业的发案894件,其中自查发现的有613件,占整个案件数接近70%。共处理涉案人员892人
四、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分析
发达国家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多采用混业经营(即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采用专业银行体制。分业经营增加了成本,阻碍了竞争,最终影响了绩效水平。按照标杆管理的原理,我们选取全球范围内一级资本排名前5名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美洲银行、汇丰控股、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考察四大国有商行与国际最高水平银行的绩效差距。
1.盈利能力。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为22.34%,资产回报率平均为1.254%。而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回报率平均为4.325%,资产回报率平均仅为0.19%。可见,这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分别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5倍、6.5倍。这说明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2.资本状况。商业银行作为高财务杠杆率的金融企业,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2001年新资本协议强调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充足资本储备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支柱,包括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8%。国外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超过资本协议的最低要求,平均水平为12.126%,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54%、8.15%、6.91%,只有中国银行达到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
3.资产质量。银行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反映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并影响银行盈利的多少、资本损失的大小、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及银行信誉的高低。5家全能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仅为2.51%,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为22.49%、25.69%、30.07%、15.78%。
五、全能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作为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全能银行能利用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尽管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欧美各国金融机构纷纷走上混业经营的道路,说明这些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全能银行具有其他银行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完善金融系统功能对解决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至关重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金融市场的分割格局,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迎接外资银行的冲击与挑战。
1.建立全能银行促进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将置身于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全球性市场。在这种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国际化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金融体系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体制、政策和法律诸多约束,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存在着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足、资产质量状况不理想等问题,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利润、规模、资本回报率、资本充足率、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业相比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业务品种单一,业务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小,服务功能不完善。而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金融业已由传统的媒介金融发展到交易金融阶段,“综合化金融经营”成为各种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方向,有效地提高了金融业总体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基于这种比较,在分业体制框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无法与综合化全能经营的金融集团进行竞争,甚至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应付外资银行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国际金融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调整经营战略,积极探索和构建全能银行势在必行。
2.通过建立全能银行,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由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及其他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暂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经营的实施实际上是把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这样会使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同时,绝对化的分业经营会压抑甚至窒息我国本来就先天不足的金融体制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全能银行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增强金融业创新的空间和能力,为业务范围的拓展、客户和信息资料共享、收人结构的调整和盈利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2002年12月25日,“中信控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集中了中信集团的全部金融业务。其中,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嘉华银行、信诚保险、长盛基金管理公司。“中信控股”公司成为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大局下实现联合经营的第一例。从宏观角度讲,建立全能银行有利于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系而言,金融安全既取决于外部因素冲击的程度,更取决于内部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及抵御外来冲击和内部风险的能力。虽然在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高的条件下,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可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但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特别面对我国加入WTO这一客观事实,现有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的基础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制度,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能力。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全能银行,发挥金融协同效应,应对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
六、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
(一)从国内银行的同业分析角度来看,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不良贷款的准备情况最好,甚至在目前达到了美国银行业的水平,但其他方面比较起来,基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浦发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最好,主要得益于其
注重银行传统业务的稳健发展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能力,但其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也最为突出;招商银行已初步利用其技术优势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其非利息收入水平一枝独秀以及资产运用渠道的相对多元化,但是其资产质量情况以及在资本充足率状况方面的技术处理,使其稳健经营的形象打了折扣;深发展主营的存贷款业务特别突出,票据业务也是其强项,但是资产的质量问题和盈利能力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羁绊。
(二)通过与美国银行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上市银行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点上:1.不良资产的包袱较重,盈利资产的占比偏低。同时,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水平还显不足;2.资产的营运和管理能力较低,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渠道都相对狭窄,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远远低于美国银行;3.资本充足率水平令人担忧。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水平偏低,加上片面追求规模增长,导致未来持续的资本需求压力。
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上市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和收入利润率已经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银行,表明国内银行在控制费用支出、增进资本盈利能力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三)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笔者切实感受到国内银行与美国银行在观念上的重大差异。如对投资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对资产规模扩张的认识、对存贷比指标运用的认识、对费用支出和盈利产出关系的认识等等。这里,在总结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也想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提一点粗浅的建议:1.改变和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职,将使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强化风险管理,不应该仅仅盯住存贷比等单个指标的数值,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匹配控制和严格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2.银行没有规模是不行的,但片面追求规模增长,并不能够实现使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从趋势上看,未来资产营销比存款营销对于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3.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获得和维护,仅仅依靠压缩和控制费用支出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资产的营运和管理能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才是维系和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的根本课题。4.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与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休戚相关。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时拓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为商业银行创造稳健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应该成为银行监管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