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基层社区文化管理的探索大全
关于我国基层社区文化管理的探索
姓名:蔡国波学号:10005002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摘要】:社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尽管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一定的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因此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之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水平问题 突出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被带到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问题汇集之处,社区文化的凝聚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社区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区文化。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地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地域内,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邓文文化观念的集合。社区文化可以看成是社区中的人在其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使用或表现的一切事物的总称,是具有社会特征的的文化风貌。
不同的社区文化特质造就了人们特殊的习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提升对社区文化的认识水平,提高社区管理艺术,促进社会和谐都十分必要。
(二)社区文化管理的意义
所谓文化管理社区组织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遵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思想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及教育的等各种手段,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区文化的形成、演化与发展加以有效控制的过程。它在社区管理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管理有助于加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文化就像社区的聚合剂,促进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满足居民的生存需要和改善社会关系。第二,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增长。社区文化管理可以将社区文化资源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经济资
源形成社区文化产业,进而促进社区经济增长。第三,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由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不断提供动力。
二、我国社区文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经过20余年的积极实践,我国的社区文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区文化观念不断更新;社区文化经济投入不断增加;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有所提高;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内容越来越丰富、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在社区文化管理上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社区文化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不准确
目前,在领导层以及社区文化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着狭义地理解社区文化管理的情况。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得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在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成员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
(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在社区中很少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激情,对社区文化活动没有积极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
(三)社区文化管理机制问题多
很多社区的文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工作任务不明确,使得社区文化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虽然不少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文化共建组织一类的机构,但也往往是配合其他部门,在参与中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这种现象反映了社区文化管理部门其实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使用欠规范
社区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社区建设普遍缺乏资金,其来源不稳定,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政府的资金投入缺乏计划性和经常性,而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投入,往往根据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要,资金使用分散,管理不规范,从筹资、使用到监督的各个环节尚未制度化,综合效益不佳。另外,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以项目投资为主的政府投入外,街道、居委会需要自筹社区建设资金,往往困难较大,且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
(五)社区文化管理人才匮乏
文化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是各类活动的领衔人物,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群众文化活动不但积极参与,而且热心组织,他们可以提升活动的档次和水准,推动活动向专业化发展。然而社区难以吸引文化骨干人才的加入,导致社区文化管理中没有推动文化活动的骨干人才和积极分子,这从人力上限制了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
三、推进社区文化管理建设的对策措施
虽然早在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但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社区建设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年十六大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后,社区文化的意义得到重新认识,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意见的通知》文件(国办发〔2002〕7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9部门也同时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此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相继提出,城市社区建设成了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城市社区逐渐掀起文化建设高潮。那么如何去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在我看来,以下几方面是当前社区文化管理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多头管理的旧模式,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盘活文化资源存量,向群众开放。要探索在市场 经济 的条件下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二是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社团、协会、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以有偿补无偿,达到“两个效益”并驾齐驱,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文化馆为龙头,以政府投入为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广场和文艺演出,寓教于乐,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加强群文工作骨干队伍建设
提高群文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努力拓展群众文化市场,是发展社区的根本保证。目前,群众文化事业面临着人员年龄偏高,业务人员与行政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远远不能适应群众文化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不再是群众文化部门一家独揽,各种文化活动形式也纷纷出现,那里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场所,如果我们群文工作者素质低,就会失去群众,失去市场,失去群众文化的凝聚力和主动权。因此,我们要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努力方向,找准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尽力适应大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群众和市场,使群众文化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做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发扬地方风格、与时俱进
多样化是“大文化”的必然,也是人性化服务的需求。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需要克服千篇一律的现象。发展社区文化,应当满足广大居民的多种兴趣,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格。首先,应从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等方面,丰富社区 现代 文化服务的范围。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要。社区应成立合唱队、舞蹈队、老年交谊舞队、太极拳队、京剧队、腰鼓队、门球队、书法绘画组、手工艺制作组、科普小组、棋牌组、学到老读书会等团队。其次,应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我国 历史 悠久、人杰地灵,社区应定期举办文化 艺术 节,举办各种讲座、巧厨娘厨艺比赛、趣味运动会、健身表演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的平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品牌文化,使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单位,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应当明确文化行政部门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管单位,在社区内可建立由其领导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工作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各种社区文化活动,跨社区的文化活动可由街道办事处或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协调。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从市区政府、街道,居委会乃至家庭层次有关设施,形成戏剧、音乐、影视、广播、收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各个街道社区互相贯通,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文化 网络。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体制,调整各类组织的运作方式,培育各方共建社区文化的健康机制,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协调化、网络化和高效化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范畴,它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郑杭生.社区文化建设与共同意义创新红旗文稿,2007
[3] 赵勤/周良才 社区管理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4]陈钟林 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王晓君 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4
[6]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第二篇:浅谈我国当前社区文化管理
浅谈我国当前社区文化管理
摘要: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社区文化管理方面上也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我国的社区文化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就其问题,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社区文化管理 作用 弊端 对策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二、社区文化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统一。目前,在领导层以及社区文化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着狭义地理解社区文化管理的情况。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说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在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成员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由此,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规划上一笔写过,总结上一笔带过,缺乏对本社区文化管理具有个性的部署和总结,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居民之间的社区意识缺乏,存在着对社区文化事务冷淡的态度。随着电视机、VCD、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到家家户户,使得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
第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文化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就居民而言,有三个方面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从总体上说,由于社区发展较快,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再加上市民参与社区生活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就参与面来说,还是很不够的。一般来说,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20%是很高的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是在5%至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生力军,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城市社区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里弄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比较冷漠,对社区生活关心参与度较低。据对上海市一个新村的调查,居民之间在春节期间不相往来祝贺的占40%。这种善不加改善,不利于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不利于社区的发展。
第三,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应是社区文化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产生一个矛盾: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居民的文化需求却没有合适的文化供给。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得依靠社区管理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做到雅俗共赏。目前这种矛盾的主要根源,可能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居民的文化需求很好地相协调,许多社区文化还是几十年的老面孔,对现代都市人追求时尚、新颖的心态无法一致。
第四,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的社区文化机制基本上是每组织一次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都是由社区中的政府代表——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不少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文化共建组织一类的机构,也往往是政府代表讲什么,大家做什么,在直接的配合、参与中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这种现象反映了企事业单位其实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当然,有不少单位已将社区文化作为自己企业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主办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但更多的单位不将社区文化环境看作是自身发展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加以重视。在对一个街道社区的72个社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中,26%的单位表示积极参与,52%的单位表示愿参与但有具体困难,主要是经费缺乏,时间难以保证。
在社区文化资源的管理上,条块分割造成了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紧缺,苦于无奈。在利用资源上,缺乏搞活得有效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对有形资源重视多,对无形资产利用少;对现有资源使用多,对潜在资源挖掘少;对自家资源管得多,对盘活资源协商少
第五,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科普站,有的还建有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及老年人谈心站、心理咨询站等注重人际互助的机构设施,主体设施是文化中心(文化站)。许多社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往往
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得到起码的保护,更无法合理开发利用了。
第六,社区文化人才匮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的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则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不可能吸引新的优秀人才近来。另一方面,即使留下来的人员大多数是70年代参加文化站工作的,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年龄在45岁左右,文化程度一般为高中。这些人员虽在社区文化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却一直未纳入事业编制,评职称困难,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三、针对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对策
随着社区文化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在社区管理中更加重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把社区文化当作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为此,必须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要有深刻的认识
政府、社区管理机构及社区成员都应该对社区文化管理有准确的认识,正视社区文化管理的问题,是发展社区文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在社区文化管理中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培育和改造社区自发形成的亚文化,使之既符合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自觉认同,又与整个大范围社会里的文化氛围相协调,增加居民参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取得更高质量的社区生活。
(二)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社区文化管理者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关键性的作用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四)加大文化投入的力度,规范资金募集渠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政府有计划性的、经常性的向社区提供专项资金。社区内完善资金筹集系统,多多开展向居民或物业公司募集资金的活动。
(五)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向社会招聘有志于社区文化
事业、年纪较轻的人员加盟社区文化管理部门,同时,可安排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生来工作。社区还应当创造各种机会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好地承担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管理,制定激励等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社区科普、教育、文娱、卫生、体育等社区文化各领域的建设更具有生气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3]何云峰 董幼鸿.当前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姜鸣.《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得可行性和艰巨性》
[5]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6]汪大海等.《社区管理——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蒋奇.《21世纪全国高校民政类规划教材—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三篇: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成功探索
十几年前,人们还对“社区”这个概念觉得有些陌生,如今它已深入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课题,许多城市纷纷响应。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北京市的西城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
设实验区。
一年多来,各实验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为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抓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
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建设城市社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城市基层的社会化管理。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是要把社区党建搞好。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随着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逐步密切,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这些街道、居委会直接面对着数亿居民,担负着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服务居民的繁重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急迫的改革和调整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路子,正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抓关键———以社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破解难题
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北京市西城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西安市新城区,武汉市江汉区,海口市振东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同时,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近100个省(市)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各实验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规模,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前提。天津、沈阳、本溪、南京、青岛、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在这个思路下,他们按照1000户—户的规模,对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确保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到位。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
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重要部分。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南京市玄武区广泛开展了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社区义务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社区建设。居民们高兴地称赞:“在职党员真不愧是社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各实验区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如今,实验区普遍成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通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评议。北京、上海、青岛、武汉、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还尝试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主任,并制定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一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在各实验区逐步形成。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这项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区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将该由社区管理的职权还给社区。沈阳市东陵区泉园街道办事处赋予社区决策权、财务权、协调权、监督权。过去,社区对财务管理没有自主权,一切财务收支都由街道审批。在调整中,街道把原来所有权归街道的房屋使用权交给社区经营,连同社区有偿
第四篇: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
民主政治建设
【摘要】: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靠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民主建设,历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基层矛盾。矛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发展成大问题,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根源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就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关键词:社区 基层民主 居民自治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抓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保持基层稳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实践
证明,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方式, 如何完善村民自治, 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民主的功能、定义、特征 1. 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要为核心,通过发挥社区的功能将城市社区所辖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促进社区内居民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社区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医疗功能、社会管理、文化娱乐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社区的管理控制功能。这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通过现有的管理机构和控制体系,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性事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并建立健全法规,规范个人的行为,使规范和行为模式涵盖到社区成员活动的各个方面,同社区的保持高度一致,防止出现无序、混乱的秩序。强化的管理可以维护社区治安的、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但有管理控制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对社区成员社会化的功能。社区内的人们进行经常性的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组织机构提供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会不断渗透各自的世界观,并且一些行为意识、价值观念也会互相影响和传承,这些社会活动和世界观的促成,很好地把人们融入社会,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社区的联结功能。人们在社区范围内共享某些资源,这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形成暂时性的社会关系,把人们从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上联结到一起,在这种联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例如,在政治上城市社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保护居民的政治权利,促进基层民主建设。这时居民对政治的参与性活动,就是对政治资源进行分配享有的过程,人们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在其他方面也会形成别的社会关系,使成员有一种潜在的互动、联结关系。
不管是社区的管理功能、联结功能还是社会化的功能,其力量都来源与社区成员自身,因此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发挥起最大的功能性。这就需要积极动员,提高大家参与的热情,释放社会发展的潜能,在广泛的活动区域内能够将资源有效发挥,来满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让社区协调有序的运转。
2.社区民主的定义及涵义
社区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的、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机关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新局面一项重大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民主发展不论是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是对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区民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行的良性与否,构建和谐民主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城市社区民主是指人民群众以社区居委会为载体,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治理国家,在调整群众自
治组织与基层政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民主制度。
3.城市社区民主的主要特征
从城市社区民主的涵义中,我们可以把社区民主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点:第一、城市社区民主的组织载体:社区居委会;第二、城市社区民主的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运行程序;第三、城市社区民主的关键:调整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第四、城市社区民主的价值追求: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二)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建成社会生活共同体 和谐来自对矛盾的合理解决,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广泛的矛盾存在在基层。因此,把矛盾在基层化解,通过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民主自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民主制度等方面作用,营造了一个和谐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权力的下放。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民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参与渠道的畅通,使人民的利益表达直接而且迅速,不会形成积压,并有了合理的利益诉求途径,各种由于矛盾引发的对立关系便会很好的得到解决。
其次,社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和谐社会发展。社区基层民主的法治建设,可以针对基层范围内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的法治建设更趋于完善。同时,弥补了我国大的方向法治建设上 的具体空白。给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的完备保障,让法律渗透到公民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社区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在民主参与,民主方式,民主内容等方面在各地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使整个民主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上的支撑,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和规范,对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把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这些具体建设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现实状况
1、社区在居民眼中的地位
社区主要是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管理社会日常生活、服务居民集体的组织。有28%的居民认为,社区业余生活单调,社区管理可有
可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71%的居民在平时感受不到社区的存在,只有在社区收费或是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的时候才感觉到社区的存在。其中将近60%的居民不知道社区驻地。
2、民主在居民眼中的看法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57%的居民认为对于公共事务每个居民都有监督权与质询权就是民主;42%的居民认为进行直接选举,由居民自己投票选出中意的人选就是民主。对于社区基层民主,90%的居民认为很重要,因为基层民主是居民实现自治、直接参与民主的方式与途径。但是,居民对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的民主意识的看法却是一般,甚至觉得很差。
3、居民对社区民主事务的态度
通过调查及走访,我们发现有43%的居民表示对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漠不关心,仅有9%的居民表示会积极参与社区民主事务,对于社区事务都会热烈讨论发表自己意见。在问及为什么不关心或是不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时,有57%的居民表示,在决定事务时,大多是有关部门直接做决定,居民缺乏参与途径;28%的居民认为,民主没有实际效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5%的居民遍抱有只要与自己利益无关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是忙于各自工作、家庭,无暇参与社区事务。
4、居民对社区选举的观点
对于选举,社区居委会是实行直接选举的形式,但是社区居委会
对基层选举的宣传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仅有57%的居民有所了解。令人吃惊的是,居民对候选人的了解程度,75%的居民表示,不认识这些候选人,也不知道是如何确立的;15%的居民表示,原本是不认识的,在选举前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介绍他们的情况时才知道;仅有少数的居民对候选人有所了解。因此,居民对参与社区选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58%的居民表示,能亲自到现场,但是是随机投票或是在工作人员的授意下投票或是委托他人投票或由工作人员代为投票;15%的居民认为与自己无关,只要不强制我就不去投票。当问及是否会考虑参加社区竞选的时候,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会参加竞选。
5、居民对事务、政务、决策的公开性的看法
居民委员会在落实事务公开、政务公开上,42%的居民认为居委很少主动公开社区事务;43%的居民则表示居委会对居民关心的问题、涉及居民利益的问题都能向居民公开;仅有少数居民持不关心的态度。然而对于一些事关社区利益的决策前,82%的居民表示居委会并没有会召开听证会、协商议事会等会议进行民主决策。
6、居民对社区基层民主的效果满意度和相关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民主建设,更好地体现居民自治,我们对居民进行了对所在社区的民主建设效果满意评分,71%的居民表示效果较差,居民的意见得不到充分考虑,民主只停留在形式上;14%的居民则表示,效果一般,居民能反映自己的意见,但对最后决策的影响不大,得不到反馈。对于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居民们希望干部与群众
间更亲近些;能够很好的帮助居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居委会应该很好地听取居民的合理意见;应该不断完善社区的基本设施,比如社区的道路、社区的卫生等。
(四)、对加强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还是存在弊端,那应该如何避开这尴尬的境地,又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我国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更加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一)社区参与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自治。实行社区自治就必须吸引广大居民群众,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和建设。社区参与就是社区成员以各种方式,在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领域中,参加社区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发展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社
区民主的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广泛程度以及参与的有序程度,是衡量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高涨,参与的有序程度越高,说明民主化水平越高。
当前,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使社区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之中,整合社区资源,共创共建美好家园。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区发展的程度。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通过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建设、解决社区问题、谋求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管理等活动,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社区自治。
(二)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努力提高民主自治水平
民主决策是民主自治的关键,也是居民参与决策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基层民主,关键是使广大居民真正拥有决定本居住地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建立新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社区居民有权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宜,这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通过建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把居民联系起来,使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正式组织是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正式组织承担着非正式社区组织不能做的事情,例如解决各个非正式社区组织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难以调解的关系,为难以管理的事务提供支持和帮助,还有召集社区成员大会就涉
及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事情进行决策。
(三)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民主监督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加强民主监督,是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的重要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及细化社区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事务公开等制度,使公示的具体内容、具体标准等为居民所知。其次,还应重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执行机构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其决定社区重大公共事务、审议各类规章制度等的功能。最后,要搞好民主评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居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以及社区自治组织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创新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党才能通过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并保持密切的关系。社区党建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其核心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显然,党要实现这个核心任务,除了要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外,还要努力使党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导力量。党要成为自治的主导力量,就要争取群众,赢得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只有党在社区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群众真正接受,社区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有力的社会基础。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一定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宗旨。在工作内
容上,要注重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应以社区居民的基本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深入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普受居民欢迎的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引导,不断发掘居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从而来推进基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社区民主建设制度,实现居民自治,才能充分体现社区意义。社区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社区管理的探索思考2
对柳城辖区流动人口管理的几点思考
柳城街办作为温江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形态,经济结构,社会管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区域范围的扩大,旧城区改造,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也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建设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的战略布署,坚持“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平时所辖社区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柳城街道办事处是成都市温江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万,流动人口XXX万,共有15个居民社区,590余个小区。柳城辖区也是接纳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区域。根据柳城辖区柳城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小组提供的数据显示:整个派出所分管的鱼凫、北街、南街、东街、黄金路、红光、新华、燎原8个社区2011年上半年统计的流动人口为14505人,居住时间超过一年的仅为339人,其余14166人均为一年以下居住期。居住及暂住事由为务工的为11604人、为经商为1450人、为借读培训的为290人,为投靠亲友的为1161人。对于常住人口仅有59000余人的辖区外来流动人口就有14505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流动人口管理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中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现行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公安部实施的《暂住证申领办法》等,这些法规、条例其核心主要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的利益,而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流动,保障流动人口权益方面的内容不多甚至没有,其内容多以限制性规定为主。
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动态信息库。现行人口管理的模式是依托户口本、身份证进行管理,主要是管户籍人、“单位人”的,这种模式在人口大流动的现实条件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管理功效。近年来,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金融、工商、税务、统计等行业都分别在努力探索依托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模式,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尚无全国性标准和规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能完全共享。有的行业由于收集信息过多过细,一定程度上引起办事群众的不满。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覆盖流动人口的人口动态信息管理体系,以便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公共服务、实有人口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三是户籍改革需要全国性的配套政策。我国现行的户籍政策是将全国人口人为地分成了农村户口及非农村人口,造成城乡二元对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温江区在成都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2004年开始探索“一元”化户籍制度,在建立和完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保障性机制的基础上,将区域内的居民全部登记为“居民家庭户口”。“一元化户籍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受到了群众好评,但由于人口流动是跨省跨市的大流动,需要在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行业建立全国性的配套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合法利益,使流动人口离开家乡放心,外出务工安心。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 广州等沿海流动人口输入城市经济发展显示,产业布局决定流动人口技术含量。温江区坚持城乡统筹的思路,以“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为取向,科学规划了6大功能片区和2个项目区,以功能片区为基本单元,强势培训高端产业,为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奠定了基础。柳城街道办事处地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各类人员集中居住区,承载了大量流动人口。在产业转型长升级中,柳城街办要抓住机遇,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改变流动人口结构,使流动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能型人口转
变。
(二)强化流动人口登记,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
加快建立区域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流动人口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动人口信息管理要解决底数不清,概念不统一、多部门重复投入等诸多现实问题。
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登记是基础。充分利用 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搭载流动人口管理模快,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基本掌握了流动人口底数和基本情况,实现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实名、实情、实时、实数”的目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由于流动人口固有的特性,当前,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为流动人口登记、出租房屋申报提供更便捷的方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居住证推广应用、宣传教育、动员申报、拉网式排查、加大处罚力度等手段,促进出租房屋备案率和流动人口登记率的提升。
(三)做好综合配套规划,提高我区流动人口服务水平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统筹考虑长期在本地就业和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要创新服务理念,将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之中。坚持全社会协同,广泛形成本地人、外地人都是温江人,都是田园温江建设者的共识,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居住证”持有者享有的十二项权利。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温江区已全面推进了“居住证”制度。柳城辖区是医疗卫生、教育、劳动就业集中服务地,应率先落实《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明确了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将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益。
(四)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工作机构
进一步增强街办社区管理科室职能,着重加强社区服务功能。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对城市社区集中,且人口较多的社区给予人员配置上的顷斜。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联合议事)、监事会的作用,推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