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好社会管理“组合拳” 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2稿)
打好社会管理“组合拳” 构建和谐文明新界市
——加强乡镇社会管理的经验交流材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界市镇党委在加强社会管理过程中,牢牢把握农村群众工作新形势,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服务体系,搭建互动平台,健全管理机制,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组合拳”,为构筑和谐文明新界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多元矛盾化解模式,在疏控并举中强化社会管理。面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客观实际,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多元矛盾化解格局,实现矛盾化解从单一模式向综合联动转变。采取镇村干部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辅相成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矛盾解决机制多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一是创新设置调解机构。针对界市建设成渝高铁、隆界快速通道等引起的征地拆迁、信访维稳问题,创新设置了征地拆迁调解中心;针对场镇改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由社区干部、街坊代表组成的争议纠纷调解小组,通过设置专门的调解组织,切实增强了矛盾调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完善综合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应急处置预案,根据不同纠纷类型,启动相应的矛盾化解举措,充分整合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 1
与矛盾调解;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亲情、友情等人际资源参与调解,大大提高了调解的效率。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种矛盾纠纷200余起,保证了高铁等重点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二、构筑立体式服务体系,在惠民利民中强化社会管理。融管理于服务,构建优势互补的立体式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注重关注民生,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建设,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注重倾听民意,建立大走访的工作机制,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分点包干,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注重解决民忧,推行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三级联包”制度和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建立镇、村、社三级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村干部坐班制以及镇干部下村领办、代办、协办、督办制。注重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深入开展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和孤寡老人“轮值照顾制”,构筑并完善了立体式惠民利民服务体系。目前,镇村干部走村入户1200余人次,落实农村低保资金20余万元,照顾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60余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400余件,争取和落实各种惠农项目30余个,营造了乡风文明的社会管理氛围。
三、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在固本强基中强化社会管理。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亮诺”、“七千书记承诺践诺”
和“富民强镇工作问责日”活动,每季度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对镇村干部年度目标承诺践诺等情况进行问责。加大对镇村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提高镇村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和科学履职能力,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组建了界市社区秧歌队、腰鼓队,成立了界市社区文化娱乐中心,离退休人员组建了老年文艺协会,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共选派30名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全镇1451名党员完成示范岗述职承诺,践诺率达到96.8%,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四、健全科学化管理机制,在建章立制中强化社会管理。一是继续推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一事一议、党(村)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保障社会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一述三评”制度,实绩公示、管理台账等制度,促进社会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让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发挥服务群众、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作用。
第二篇:打好改制转型的组合拳
打好改制转型的组合拳
赵学奎
公司的前身是合肥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市政工程办公室(简称“市政办”)。2008年底,经市事改企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市国资委、市重点局、市国资控股公司启动市政办的改制转企工作,至2009年3月完成改制工作。
改制中面临的问题
生存问题。公司成立后,延续市政办的存量业务只有自有房产出租一项,该项业务年收入仅500多万元,扣除房产折旧约300万元、房产税约80万元后,无法维持公司的生存。
发展问题。市政办改制领导小组在改制方案中曾设想新体的主营业务方向为大建设主材采购供应、工程总承包等。经过调研分析,这一设想不切实际、无法实现。
观念问题。员工的思想观念亟待转变、对公司未来信心不足。少数有才能的员工包括个别高管人员已经或计划“另找门路”。
人员问题。员工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需要的问题。公司绝大部门人员来自市政办,过去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房屋拆迁等工作,年龄偏大(平均43岁)。
制度文化问题。市政办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基本上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经营核算体系等无法继续沿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亟待重建。
激励不足问题。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主要体现论资排辈,以工龄为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岗位责任轻重、贡献大小几乎得不到体现,资深人员的工资甚至高过单位主要领导;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
采取的具体措施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公司领导层,尤其是主要领导面对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经过深思熟虑、充分研讨,有条不紊地打出了“促转变倡精神、搭班子建队伍、定战略拓主业、建规章立准绳、抓培训提素质、建文化增实力”等组合拳。
促转变倡精神:改制转企前后,面对员工思想情绪不稳、不稳定因素暗流涌动的局面,公司领导认识到,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尽快完成从准政府官员向企业家的角色转变,展示创新、诚信、和谐、执行、奉献等企业家精神,引领全体员工走出迷茫和困境。经过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党委中心组生活会上大家的思想碰撞,公司领导班子很快从改制时的彷徨、失落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肩负对组织对员工对社会的重任,坚定了二次创业的思想。
搭班子、建队伍: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的规定,国有企业中层以 上的高级管理人员由出资人(即国资委或国资授权经营主体)委派。我公司作为一家事改企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与完全新建的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尊重历史、适当兼顾既得利益,以减少阻力、团结带领绝大部分人干事创业。公司领导体制由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组成,由市政办老人、上级组织派来的人员共同组成。对市政办原两位副主任,上级组织考虑其年龄问题,改任公司调研员。后来,公司根据其本人的意愿、能力和公司的实际需要,为充分尊重和发挥老同志的才智,分别提名担任公司工会主席、子公司执行董事,获得上级组织的批准。原来的两位资深中层干部,一开始没有进入领导层,在公司成立党委会前,我们积极向上级组织争取将他们列入党委成员候选人,并最终被选入公司党委。这两位同志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在市政办改制、公司成立初期稳定局面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能形成有效互补。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领导班子公正、团结、进取,得到了群众公认。在主业和发展战略确定、部门设置后,公司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对普通员工实行部门和岗位双向选择,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尤其注意从内部抽调、外部公开招聘专业对口、素质比较全面的员工到决定公司能否成功转型、新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公司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担保投资部。截止目前,公司已基本建立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的治理结构、领导体制,完成了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开展需要的“六部一室”。
定战略、拓主业: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结合建设部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试点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以及政府明文规定逐步实行市政建设工程层层担保制度所带来的商机,立即牵头组织了相关部门赴深圳、北京、杭州等工程担保试点先行城市进行我市工程担保试点考察调研活动,理清了开展工程担保业务的思路。经过充分研讨,逐步确立了“以存量业务保生存、以增量业务促发展”的经营方针和“以工程担保为主业,争当合肥工程担保行业龙头、全国同行业一流的”发展战略,获得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和上级组织的批准。
为使公司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深入人心、统一行动,公司精心组织开展了“挑战与出路”为主题的系列学习培训活动,先后由公司领导、专业人员和外请专家举办各类培训20多场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抽调、外招专业人员组建担保投资部、开展业务培训的同时,公司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拟定了我市开展工程担保的试点意见、实施方案和业务操作流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通公司网站、印制宣传画册、印放信息简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工程担保制度,主动到各建设主管部门和业主单位营销工程担保业务,多次邀请相关部门来公司 考察、指导,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经过不懈努力,得到了主管部门、建设施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认可,最终被市招管办选定为我市工程担保制度试点的首家专业担保机构。
建规章立准绳:公司成立后,单位性质由国有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来的规章制度不再适用。公司成立之初,公司领导就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对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打造公司文化、奠定长青基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制度建设具有制度经济学所谓的“路径依赖”的规律,为此,成立了公司制度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制定了拟起草的规章制度目录,确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起草人(组)和提交时间,逐项提交经营工作例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各部门讨论修改、董事会审批、公示,再印发执行。通过全员参与、公开公正透明的操作,把制度制定的过程变成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制度宣传的重要手段。公司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先后共制定、修订规章制度30多项(目前正在进行公司规章制度汇编),初步完成了公司的制度建设任务,基本满足了公司现阶段经营管理的需要,实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行严格、自觉遵守、依法治企的目标。
抓培训提素质:公司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经营企业首先要经营好人才。人才经营得好坏决定了每位员工是“资产”还是“负债”。经营人才要树立德才兼备的指导思想,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员工教育培训机制,树立“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的观念,把教育培训作为员工“资产增值”、“负债减少”的重要手段。为此,公司提出了打造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目标,要求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人生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把它摆在专业培训之前。刻录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系列光盘,员工人手一份观看,购买并发放各类专业书籍供员工自学,开展读书竞赛,采取请进来、派出去、走出去等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仅2009年一年,为适应担保投资业务开展的需要,公司就全后派出9批次、十多人参加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由不同机构组织的各类担保、投资培训班、研讨会等。
针对公司成立初期,工作质量不高、任务计划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公司开展了执行力建设专项治理活动和查摆找补创活动,要求各部门、每位员工自己查摆在办事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对策,公司则形成每周一经营工作例会检查落实上周工作计划完成结果、质量、原因的制度,注重从一件件事务、一项项工作、一个个细节抓起,初步形成了工作有计划、执行有督察、问题有反馈的工作机制。经过近1年的教育培训,包括公司高管人员的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公司业 务的顺利开展和争取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建文化增实力:企业管理经历了人管人、制度管人和文化管人或者说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目前,各国企业都认识到文化管理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竞争已进入文化竞争的阶段,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灵魂。如果说企业起家可以靠好产品,短期成功可以靠好的营销管理,中期成功可以靠好的战略管理,那么,企业要想长期成功,则要靠企业文化。公司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2009年初步完成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后,提出2010年的重点工作为“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担保上台阶、公司创品牌”。企业文化赫然在首,确定2010年为“企业文化建设年”,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活动计划,并已按时间进度要求完成了部分计划,通过广泛征集、提炼,形成了公司文化核心理念。公司将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着手,打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软实力。
“赛马”比优劣,实干见分晓:公司员工绝大部分是市政办老职工,为兼顾历史、减少阻力,公司成立时,除管理人员外,员工起聘的岗位级别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没有拉开差距。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业务一线和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为此,公司将以薪酬制度为裁判标准,以成立时的薪酬为起跑线,让员工“赛马”,不定期对赛马成绩优秀者,实行多频次、小范围提级、提职、加薪和特别嘉奖,坚决杜绝老国企和政府机关里全员普调的做法,逐步拉开员工收入差距,让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有成就感。
华丽转身,焕发活力
成功改制转型后,公司发挥工程管理人才和投融资人才等资源无缝对接的独特优势,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向金融服务行业的华丽转身,取得了经营业绩连年跨越式增长的骄人业绩,初步奠定了工程担保“地区龙头、行业一流”的优势地位,成为我市事改企的成功典范。
2年多来,公司抢抓合肥大建设带来的难得商机,为建筑企业提供高效、快捷、低成本、优服务的工程担保、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工程担保市场覆盖面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及、开发园区,涉并延伸到周边地市,为建筑企业盘活资金、解决流动资金2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建筑企业的融资难、担保难,受到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公司通过深入细致的保前调查、项目评审和保后监管,协助建设主管部门和业主单位防范和加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被誉为大建设不可或缺的“第四方”。
截至2012年1月底,公司已累计办理担保项目近600个,担保额突破34亿元,累计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提取担保准备金2000多万元。其中,2011年,担保额达21.9亿元,业务收入突破6000万元,实现净利润2008万元。
公司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2009年、2010年、2011年,公司连续三年被市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2011年9月,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根据省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公司名称已变更为“合肥市国投建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引导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股东单位计划近期向公司增资1亿元,将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2亿元。
第三篇: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一)这套组合拳突出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
在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之中,在浙江发展的峰回路转之处,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以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可谓顺时应势、谋定而动,打在了要害,打出了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两美”浙江,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一套以治水为突破口,以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浙商回归——吸引在外闯荡的浙商回浙江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
“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家名品。
“四边三化”——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一打三整治”——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船舶)和违反伏休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开展渔船“船证不符”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
创新驱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
市场主体升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自2015年起,用三年时间,形成全省小微企业创业、培育、成长、升级的梯次发展格局。
七大产业培育——培育发展信息、健康、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个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万亿级产业。
以上10招拳法,环环相扣,招招相连,拳拳相接,既各成套路,取“单打”之功,又浑然一体,收“组合”之效。
从哲学的高度看,这套组合拳坚持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要求推进转型升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围绕制约浙江发展的顽疾要害,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把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标准,找准穴位,精准发力,精细施策,以重点突破推进全局工作,取得一锤定音、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实践的广度看,这套组合拳坚持抓统筹、统筹抓,抓系统、系统抓,抓具体、具体抓,着眼于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又积极提升企业发展层次,既加快陆域经济调整,又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既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加快省内存量经济调整,又着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使转型升级真正体现到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从治理的深度看,这套组合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不仅有直击违法活动的“铁砂掌”,而且有防护生态环境的“金钟罩”,不仅有革除陈规陋习的“截拳道”,而且有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梅花桩”,不仅有势如破竹不可阻挡的“无影腿”,而且有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太极拳”,是对我省经济形态的系统性改造和根本性调理。
从为民的角度看,这套组合拳坚持以人为本,饱含深切真挚朴实的群众感情,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把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持续增收、改善环境和保障权益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有更多更切实的获得感。
两年多来,全省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勤练拳、善出拳、出重拳,拳所到处,势不可挡,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成效。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同 比增长7.6%;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增长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93元和19373元,分别连续14年和30年居各省区首位。今年1~3月,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342.38亿元,增长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实现了开门红。实践充分表明,这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八八战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这套组合拳坚持强优、挖潜、转劣一同实施,传承和发扬了“八八战略”中的优势论
“八八战略”的核心要义是发挥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条件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转型升级组合拳始终贯穿这一核心要义,做深做透“优势”文章,保持和提高浙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强优:强化浙江人善于创业创新的传统优势
浙江人的血液中自古以来就流淌着创业创新的独特基因。在浙江,不论贫富,不分地域,皆有经商,皆能成商。大约每5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是经商办企业的老板。在全球,只要有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就有浙商活动的足迹。目前有600多万浙商分布在省外各个角落,有200多万浙商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地区。天下浙商,这是浙江多年发展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战略依托。
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总动员令,把浙商回归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为此,时任省长夏宝龙同志两问“四个够不够”:一问各级党委、政府,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二问广大浙商,企业回归回得够不够?实体经济做得够不够?转型升级转得够不够?社会责任尽得够不够?
这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大力营造让每一位浙商都能在家乡安心、顺心、舒心兴业的良好环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归。广大浙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回归热情空前高涨,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源泉。2012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引进“浙商回归”500万元以上项目4813个,到位资金5285.73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501个,到位资金3836.93亿元,总投资5亿元以上、目前到位资金50%以上的项目194个,2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挖潜:挖掘优化资源要素配臵的潜在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低成本的资源要素,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去一段时期,资源环境空间相对宽裕,要素价格比较低廉,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日益攀升,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
2013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腾挪闪移”的办法,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支撑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腾笼换鸟”,实质是产业选择创新,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
“机器换人”,实质是产业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减员增效,切实提升劳动生产率。
“空间换地”,实质是要素配臵方式创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单位亩产。
“电商换市”,实质是商业模式创新,把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大省”融合起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培育“名企名家名品”,就是花大力气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用优势龙头企业支撑浙江制造。
通过“乾坤大挪移”,仅2014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3500多家企业,主动关停重污染高耗能企业1133家,关停高污染小作坊1.88万家;完成技改投资5420亿元,增长16.2%;全省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总量约占全国的15%,居各省区市第1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5万亩,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8.6万亩;实现网络零售额5642亿元,增长47.6%,省内居民网上消费增长41.2%;42家企业参与工业企业品牌培育 国家试点,100家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品牌推进、认证试点工作。
转劣:把“低小散”的劣势转化为“高大上”的优势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浙江经济是千家万户式的草根经济,很大一部分是个体户、小作坊、小企业。创业初期,船小好掉头,适应能力强。但也普遍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一大硬伤,对各类市场主体来一次全面的“强筋健骨”迫在眉睫。
201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主体升级,强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提升市场主体层次。两年来,省委、省政府针对一些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主不想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切实加大对个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转型提升的支持服务力度,增强业主转型提升的内在动力。两年来,全省共实现个转企16.2万家,小升规8500家。目前全省共有市场主体430万家,其中企业130.7万家,个体工商户293.6万家,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居全国第1位。
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并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根据扶优汰劣、结构优化的原则,做好“加减法”,引导小微企业走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和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 方面,持续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力争到2017年,新增信息、环保等七大产业小微企业10万家,新增“个转企”和“小升规”各2万家,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万家以上,重点扶持1000家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另一方面,继续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再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等企业(作坊)5万家以上。
(三)这套组合拳坚持引领、倒逼、助推一道发力,传承和发扬了“八八战略”中的系统论
“八八战略”坚持系统思维,从多个维度去全面分析研究问题,以多项举措综合施策解决问题,注重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充分体现了开阔的视野、统筹的理念和缜密的逻辑。转型升级组合拳延续这一系统思维,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从引领、倒逼和助推各个方向提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法,形成了政策举措的叠加效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
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转型升级中的浙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科技创新力量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引领。
2013年5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强调,要紧紧抓住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核心问题,着力解决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四不”问题,到2017年实现全省R&D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等“八倍增”,力促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两提高”。
近两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专利授权量名列前茅,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迅速崛起,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绽放异彩……一项项政策举措的相继实施,一个个创新载体的次第开花,推动我省科技创新迈上了新的台阶。仅2014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208亿元,增长8.4%;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70亿元,增长13.7%;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提高到2.3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01家,累计6232家;新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8家,示范企业50家,累计分别为492家和296家。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1.6%,高于工业总产值增幅1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9.2%,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18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
曾几何时,“小商品、大市场”一度成为浙江经济的代名词,鞋子、袜子、帽子……传统制造业支撑着过去30多年 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现在,同全国一样,浙江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同时一些新的力量正茁壮成长,有的新产业、新业态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能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衔接”,率先迈向中高端水平,对于浙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为抢占先机,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系统部署,大手笔推进产业创新。大力培育信息、健康、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突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作用,推进“互联网+”与浙江经济加速深度融合,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省委、省政府产业创新政策的暖风频吹之下,浙江的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按下了“快进键”,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强劲发展之势。比如,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25%,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乌镇。目前,全国约有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电子商务及60%的企业间电商交易都是依托浙江的电商平台完成。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浙江这片创业的热土中,今天 播下的创新种子,不久的将来必会结出转型升级的累累硕果。
倒逼: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对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转型升级不仅要正向的“引”,更要逆向的“逼”。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往往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当这种生产方式还有生产力容纳空间的时候,人们是不会轻易去改变它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挤压、去倒逼,使传统生产方式失去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就是有效的倒逼机制。
2013年2月,有人在网上宣称,愿意出20万元请瑞安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一时间,“寻找可游泳的河”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也击中了浙江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痛”。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治理水环境不能再拖了!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面对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省委、省政府毅然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五水共治”,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发令枪一响,全省上下同心同德,迅速投入战斗。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从省领导到普遍群众,浙江大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的人民战争。短短两年时间,全省共清理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486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355公里,7562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195万户。全省221个省控断面中,劣五类水质断面占比由2012年的14.5%下降到2014 年的10.4%。
实践表明,治水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实实在在地倒逼了转型升级,浦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2013年,浦江县以治理浦阳江为突破口,集中整治其支柱产业——水晶加工业,关停取缔1.4万多户水晶加工户,外来人员离浦返乡8万人,浦阳江水质大幅度改善,其中同乐段这一曾经的“牛奶河”成为可游泳的河,而当年该县生产总值增幅仍达到8.9%,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0.3%和10.7%。
助推:强化规范秩序对转型升级的助推功能
在生产秩序不规范的情况下,一些粗放落后的市场主体往往容易挤占有限空间,它们以极为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极具破坏性的生产方式阻碍转型升级进程,从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要克服这一现象,只有大刀阔斧地拆、改、治。
2013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两年多来,全省各地坚持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势如破竹地推进“三改一拆”,原定三年任务不到两年就提前完成,改出了生产生活新空间,拆出了转型升级新天地。截至2015年2月底,全省累计改造城中村1.74亿平方米、旧住宅区1.1亿平方米、旧厂区9416万平方米,拆违3.24亿平方米,整改3.8亿平方米,193.7万户群众直接受益。
凤凰涅槃,方能浴火重生。“三改一拆”在痛定思痛中更觉紧迫、更显勇毅。2014年1月14日,温岭市原台州大东 鞋业发生严重火灾事故。火灾后,该市开展大规模整治,关停淘汰6000多家无证照、存在安全隐患、涉嫌违法建筑的小作坊,全市鞋企和家庭作坊由整治前的1.1万家减少到5000余家。通过整治,温岭制鞋业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得到了重生。去年温岭鞋业实现产值、效益、税收“三增长”,其中产值增长8.1%,利润增长3.7%,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增长28.2%和9.4%。
如果说“三改一拆”是陆域规范生产秩序的抓手,那么“一打三整治”就是海域规范生产秩序的载体。近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打三整治”工作强力推进。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核查出涉渔“三无”船舶12928艘,已取缔11350艘,其中拆解8935艘,通过转养殖、休闲或景观展览等其他非捕捞用途的1583艘;5108艘“船证不符”渔船已进入整治环节;取缔禁用渔具93316顶(起);完成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整治及禁限养区划定27.5万亩;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各类海洋生物苗种210830万尾(粒)。通过持续的严打严控,极大震慑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了海洋捕捞“无序、无度”现象,切实保护了海洋生物资源,为转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这套组合拳坚持制度、能力、作风一体建设,传承和发扬了“八八战略”中的治理论
“八八战略”致力于在统筹中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加强党建,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实质上构建起了全面治理的工作体系。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贯彻这一治理理念,立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其中,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浙江的实践探索。
制度:建立健全促进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
“拳脚”之中定制度。组合拳的10招拳法中,每一路都蕴含着改革,每一路都体现着法治,既倒逼而“破”,又顺势而“立”,是“破”与“立”的有机统一。
在“五水共治”中,各地各部门坚持由水患倒逼改革,用改革解决水患,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机制,以制度的成果改善水环境、配臵水资源、搞好水生态、防范水灾害,保障“水”的长治久安。比如,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各级河长负责牵头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源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每条责任河道都有“一张水系图、一本任务书、一个时间表、一份报告书”。从2014年开始,“河长制”实施工作实行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三改一拆”中,坚持拆改工作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探索建立防范和控制违法建筑的长效机制,省人大专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违法建筑处臵规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 《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各地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有序推进“三改一拆”,广泛深入开展“无违建县”创建活动。两年来的“三改一拆”行动,不仅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生产要素无序配、低效配、违法配问题,而且成为依法行政的生动样本、规模浩大的普法运动。“三改一拆”之所以得到群众广泛拥护,根本原因就在于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拆违行动,这在全省形成氛围后,群众再也容不下法外之地、漏网之鱼。
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拳脚”之中练能力。车越快越难开,山越高越难爬。如果说浙江过去爬的是15度、20度的缓坡,那么现在面对的就是70度、80度的陡坡。如何顺利翻过这座陡坡,是对全省广大干部能力素质的重大考验。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浙江经济爬坡过坎的每一步前进,转型升级的每一个胜利,无不是各级党委、政府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五水共治”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
细微之处见真章。小小一滴水,也能折射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反映老百姓的愿望。江南水乡没水喝,问题出在水中,根源却在岸上。打扫卫生式的保守疗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使用外科手术式的方法从根本上彻底治理。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水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紧迫性,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治理浦阳江撕开口子,以“五水共治”撬动 转型升级全局。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治污水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治好污水,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正因为“五水共治”打到了点子上,抓在了关键处,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一出招就形成雷霆势。一场全民性的治水运动,俨然成为各级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转型升级的练兵场和活教材。
作风:培养干部队伍的良好作风
“拳脚”之中见作风。都说治水违拆是天下第一难事,浙江为什么能?因为浙江有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善于落实的狮子型干部队伍,因为浙江广大干部确实是“蛮拼”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以作风建设开局,以转型升级组合拳为实践平台和检验标准,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力弘扬“四干”(夙兴夜寐抓紧干,甩开膀子放手干,寻找窍门科学干,鼓足劲头拼命干)、“四气”(守土有责的志气,“舍我其谁”的豪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四在前”(干工作冲在前,转作风做在前,谋发展想在前,带队伍抓在前)精神,高标准正风肃纪,像治水那样治吏,像除违建那样除陋习。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省委每季度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议,多次召开省直机关党支部书记会议、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会议,号召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共产 党员投身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实践,当“战士”不当“绅士”,把心思和劲头放在实干上,以愿干来提升实干境界,以敢干来展示实干气魄,以会干来增强实干绩效。
说起浙江的治水拆违,许多外地干部震惊不已,对短时间内关掉这么多小作坊、拆掉这么多违法建筑感到不可思议。其实答案很简单。无私方可无畏,正气就能硬气。只要各级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拆,只要各级干部顶住压力坚决拆,只要各级干部不在拆改中徇私情,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就没有拆不掉的“钉子户”。深入市县、乡镇(街道),我们经常可以在政府办公楼最显眼的地方看到悬挂着转型升级组合拳的作战图、计划书、进度表、责任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从广大干部坚定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中,我们真切感觉到,在浙江大地上,一大批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作风硬朗的狮子型干部正在迅速成长起来,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就像那些乱排污水的小作坊、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一样,正渐渐失去其生存的空间。
(五)以“三严三实”精神将转型升级组合拳进行到底
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转型升级组合拳之所以成效显著,一靠严,二靠实,别无他法。坚定不移打好这套组合拳,仍然要“严”“实”二字当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
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长期演化形成的,具有很强的 顽固性,稍一松懈就会卷土重来。这就决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组合拳要完全见效也非一日之功,既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有必胜的决心,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冲劲,更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同时也要看到,转型升级组合拳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体系,目前的10招拳法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威力也必将更加强大。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坚决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要更全面地打、更精准地打、更有力地打,一路路打、一组组打、一遍遍打,久久为功,年年有成,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打出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打出浙江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篇: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摘要:数十年来,随着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出生率持续下降,特别是近些年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台,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就读的人数日益增加,乡村小学人数不断减少,本文重点叙述了如何办好乡村撤点并校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乡村学校;撤点并校;探讨
2001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均衡发展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各地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在此背景下乡村小学似乎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软肋和障碍,“撤点并校”成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次“革命”,十余年时间,过半的小学被撤掉。
一、“应然”与“实然”,“撤点并校“最终伤了谁
第一、“撤点并校”,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撤点并校”后,大多数的学生上学的路途远了,几岁的孩子每天来回走几公里甚至十余公里所耗费的体能和时间可想而知,一些家长不得不放下农活和家务,早中晚来回接送孩子,有些路途远的还得在学校用午餐,夏天饭菜容易变馊,冬天饭菜冰冷难咽。如果在学校寄宿,每天的伙食费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去年十月笔者对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中心小学的289名寄宿生伙食费、交通费、零花钱做了统计,男生每月平均约267元,女生每月约216元,尽管大多数寄宿生每月享受国家寄宿生生活补贴,但对于白沙这样的国贫县大多数是两孩以上的家庭来说,许多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一些家庭困难、成绩不好、厌学淘气的孩子可能选择辍学。
第二、“撤点并校”,明显增加了学生往返家校路途中不安全的因素
海南属于热带气候,山塘、沟渠、河流遍布,容易造成学生下河(塘)游泳。据上月底在文昌市举行的全省校园安全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可知[2],2013年全省学生发生安全事故72起,造成71人死亡,其中溺水死亡占近50%。江苏丰县四年撤并了335所村小[3],最多一年撤并212所村小。2011年12月,该县一辆校车侧翻,15名学生不幸死亡,全国校车所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难计其数,校车也不是解决小学生上学难的良策。
第三、撤点并校,寄宿生的在校睡眠严重不足、亲情教育缺失,一些学生营养不良
“撤点并校”后,一些小学生不得不寄宿读书,乡镇中心小学虽然师资、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吃饭、洗澡、睡觉等也难如学生所愿。全省乡镇中心小学大多数没有安装热水器供学生洗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2013年11月,笔者对我校小学部387名寄宿生做过调查,有19%的学生遭到过同学的欺负,14%的学生的钱物在宿舍被偷窃过,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不好吃,83%的学生每晚十一点后才能入睡。
第四、撤点并校,造成撤点学校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
“撤并学校“并不难,一个红头文件就可将一所开办了数十年的村小废止,但”并校”却一点都不轻松,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厕所,不得不扩大运动场地,不得不增加设备,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被撤并的学校场地被挤占,校产被废弃。从白沙县打安镇调查情况来看,全镇12所村小均无用地红线图和校舍《房产证》,被撤掉的5所村小要不被村民挤占要不闲置荒废,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小学校,曾经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方圆最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谈到“撤点并校”,不少村民一脸的无奈,尤其是一些村与邻村之间,纠纷与矛盾历史渊源,让这些村的孩子到邻村去就读,学生家长难以接受。
二、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
第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标准化建设乡村“教学点”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和教育扶贫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乡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
①校舍建设标准化
建好安全的教室,建好校园围墙、厕所和教师厨房,给教师的办公室安装空调,给缺水的学校打好机井,有条件的地方可建好教师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的工作间。
②公用经费正常化
要给予基本办学经费,一所教学点少则十几名多则数十名学生,不能完全按照学生人数而应按照学校最基本的需求下拨公用经费,政府还应对寄宿生实施营养干预并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寄宿制学校食堂员工问题,否则食堂员工的工资有可能转嫁到学生伙食费上。
③教师编制倾斜化
一些教学点,学生虽不多,但学段和班级不少,如果按照学生人数核算教师编制,教师难免超负荷工作,既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师编制方面应该给予倾斜。
④教师培训常态化
不可否认,各少数民族市县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师转正或顶职的“以工代教”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师范教育,而这些教师中的大部分基本上分配在乡村小学(有些教师原本就在这些小学代课),在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还可以通过县城和“教学点”教师的“轮换”方式,进行“实战”培训,让他们在业务上有提升,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⑤学校管理规范化
在调研中发现,“教学点”的教师大部分是男性,他们的妻子几乎都是农民,家庭一般离学校不远,责任心强的教师尚能分清主次,做到教学和农活两不误,责任心稍差的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有些教师还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清高,而有些教师的谈吐与举止看上去与农民无异。在不少乡村“教学点”,常常是上午九点上课十一点放学、下午三点上课五点放学,上午语文、数学,下午语文、数学,音体美思品劳技等课程只是课表上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教学点”作息时间和课程开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出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德育活动、质量检测和学生安全护导等要有实质性的监管,“教学点”教师应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小班化、复式教学水平,把教出好成绩、教出好学生当做自己的至高荣誉。
第二、别具一格选人才,定期补充乡村教师
师资匮乏是制约乡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高的主因,“一师一校”和“一师一班”的情况尤其如此。从白沙黎族自治县情况来看,近十年来,乡村教学点均未补充年轻教师,所招录的特岗教师也大多数都分配在县城,即使是青年志愿者也都安排在乡镇中学或中心学校任教。因为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现实问题,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乡村“教学点”去工作。他们担心,社会发展越快,他们被抛弃的越远。当下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随着教师不断老龄化师资青黄不接将是乡村教育最致命的问题。2014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教学点老教师快退休了”话题报道了湖南省隆回县几个教学点的遭遇。是啊,他们退休了,将来谁去接班呢?
笔者认为,对于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老化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与其难以留住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如降低学历门槛,招收当地素质全面的中师、大专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只要给予他们正式教师编制,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第三、充分利用好教育部“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保障“教学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一直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2012年,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有了这些资源,教师只需要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帮助农村教学点教师克服了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的难题。当然,如能将全国优秀教师在不用现代教学手段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实况刻录成光碟供乡村教师使用或许实用更受欢迎。
第四、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直接对乡村“教学点”输血
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还是要从提高升“教学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境界着手:一方面,“教学点”教师当自强,增强职业情怀和操守,注重专业发展,树立社会榜样。另一方面,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直接对教学点“输血”。海南师大的“顶岗支教”的做法是个有益的借鉴,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工作半年或一年,“教学点”的教师到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任教,实行对等交换,这样既让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当地最优质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让教学点教师学习和体验好学校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具有高尚情操的青年志愿者、具有教育情怀的退休教师或候鸟型人才到教学点任教。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虽地处偏远却不蔽塞,虽孤陋而不寡闻,在恬然、和谐、清新的乡村里教书,不正是我们许多在城里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沧海的志士的一种向往吗?
第五、办好本县高中,让上高中考大学成为农家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和幸福,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当前或者更长的时期内基础教育的直接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考试与升学,一切抛开升学和考试的教育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教育漠视了对孩童生命的尊重,漠视了对孩童天性的顺应,漠视了对孩童体魄和精神的修炼,这样“不成人”的工具式教育则滑向了另一个危险的极端。每个农村孩子就应把上小学读中学作为人生的必经过程,就应把考大学干事业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百姓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一位家长都能预设孩子在读书这条人生路上所呈现的美好未来,让“寒门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信条,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基础教育的催化和牵引作用,让社会对教育产生信心,让当地文化生态对教育产生依恋,让更多的百姓尝到送子读书的甜头。倘若一个县没有像样的高中,这个县的基础教育无论如何是难以发展的。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面向未来的赶考,让乡村“教学点”成为农村产生思想的摇篮、成为农村播撒文明的原地、成为农村孩子成人的第一站,只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打好组合拳,乡村“教学点”一定能办好。
参考文献:
[1]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2]2014年3月31日,在文昌市召开全省校园安全会议公布的数据.[3]2011年12月15日,山东商报.
第五篇:打好落实两个责任组合拳
打好落实“两个责任”组合拳
今年以来,**检察院牢牢把握中央、高检院和省市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打好“组合拳”,细耕“责任田”,把“两个责任”放在心上、抗在肩上、落在实处,精心打造具有检察特色的履行党风廉政责任“样板间”。
一、抓部署,知责任。*月**日,院党组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两个责任”,对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不松手、不甩手、不缩手、齐动手”。修订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按照检察长负总责,副检察长分工负责,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的原则,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相关领导及分管部门,形成纵横全覆盖的责任网络。
二、签“契约”,明责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检察长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本部门干警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今年,全院共计签订责任书**份,自上而下将责任落实到岗位、人头,形成纵横交织的责任网络。
三、作表率,履责任。检察长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践行“四个亲自”要求,做到“重要工
1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坚持执行党政“一把手”廉政谈话和上廉政党课制度,明确每年至少对责任对象进行一次集体廉政谈话、上一堂廉政党课、召开一场警示教育大会。带头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纠正“四风”、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带头接受监督。
四、真监督,尽责任。纪检部门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牢记职责使命,突出主业主责,真监督、敢监督、善监督、广监督,切实把好关、执好纪、问好责。坚决落实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取消纪检组长分管业务工作。今年3月,由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及检务督察办主任三人组成干部作风检查小组,集中检查“庸懒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办案纪律和遵守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5月中旬,**检察院组织中层正职竞争上岗工作,纪检部门主动前移监督关口,有效防止和杜绝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五、严考核,追责任。修订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出台2014年考核细则,发挥“两个责任”考核导向、激励和“指挥棒”作用。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对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党政处分、造成较大损失、弄虚作假的干警,坚决予以“一票否决”。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
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要倒查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以严肃有力的责任追究推动“两个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