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多,信息化应用需求和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街道办事处本身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逐步深入,这对地区信息资源协同的要求日益紧迫。社区信息化显然是优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应当看到,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使百姓获得幸福的生活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人们社会焦虑程度的降低。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国内诸多案例的研究,当前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二是殊途同归。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投入高度的热情关注社区信息化建设,尽其所能地充实着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各地区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思想和认识也逐渐走向统一,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取得了共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社区信息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国外类似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选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层面,也更为强调信息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欧盟制定了在《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并展开免费培训等。英国政府还通过与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了多种推广活动,提高还未上网公众的互联网意识,并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和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并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公众提供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教育部、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委员会还共同开发了在线指导方案,并将其分发给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用以向公众讲解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并提供在线资源指南。
经过多年建设,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同时,政府的一批重大应用系统也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众服务、辅助宏观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进一步建设一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实现街道社区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也遇到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尚需完善,多口重复采集的现象仍然严重,难以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由基层采集给上级部门的各类数据不返还给街道和社区,基层难以掌握法定的地区信息数据。其次,公共服务延伸到基
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另外,街道和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居委会上网经费存在问题,管理和维护不足。随着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而IT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经过调查,目前的社区计算机维护以专业部门为主,街道自购设备维护由街道网管或志愿者、服务商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通过对各地社区信息化状况的汇总和整理,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当前工作的现状。首先是整体规划。各地对社区信息化的规划比较重视,北京、杭州、宁波、扬州都形成了市一级规划文件,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建立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目的,其基本内容包括网络建设、综合服务、综合管理、智能小区等。除市级规划外,各城区、街道也提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信息化规划,如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二化三网”;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提出了381工程;嘉兴市提出“六个一”目标。
其次是业务应用。业务系统的建设与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及各类管理事务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认识相对比较一致。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服务热线、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社区服务热线以呼叫中心为支撑,以区级接入为主;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以政务工作为主要内容,涉及社区各项事务的办理,并包括街道OA系统,建立区街居三级网络,实现信息互通;网站以政府网站为依托,普遍建立街道服务网站,个别社区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其中,社区服务热线在各地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社会影响力参差不齐。81890热线利用服务平台无偿的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区内做活”的基础上发展到“市级做大”。部分地区依托呼叫中心实现了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应急呼叫服务,如“一键通”。网站的利用效果较为显著。各地的网站既有综合式街道门户网站的,也有网站群式,如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在街道门户网站基础上建立鹤人鹤语、日月星城网上家园和奉献超市社区网站,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建立“红色港湾”网站。社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则以社区为点,以街道为线,采用多种模式建立社区管理平台,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建立了与区政府部门联动的街道OA和包括“信息管理网站和事务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平台。其中,社区事务管理软件主要目的是实现台帐电子化,从而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部分地区也采用独立的业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如宁波市江东区东柳街道分别建立了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社区财务管理系统等。其他应用包括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系统、数字电视频道、信息亭,在智能小区方面则主要应用安防监控系统。
第三是投资运营。各地社区信息化投资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北方地区以北京市为突出代表,以政府投资为主,浙江等地区则网络运营商的参与度极高,政府以维持系统正常运行投资为主,二者共同进行建设。宁波、杭州、嘉兴等地均有当
地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参与运营,个别地区运营商也参与投资,特别是呼叫中心系统多采用运营商原有设施和人员。同时,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启动资金和维护保障费用。
第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多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如杭州市96345热线是由市民政、市信息化、市贸易局主办,依靠杭州市电信呼叫中心平台及客户服务人员,上城区湖滨街道则在街道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5A社区服务模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得到任何服务,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选择服务主体,获取满意的服务。体制创新也体现在对政府体制改革上,如嘉兴市建立社区事务所(站),将政府行政河公共服务工作从社区居委会剥离出来。
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强烈的服务性和可操作性,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享受贴心服务的平台。根据对国内社区信息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将会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
首先,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社区信息化要强调服务居民的特质,从管理政策上明确社区的职责、权限与地位等,对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建立数据采集准入制度,有效改善公共服务在社区无序延伸的局面。为此,根据社区信息化的要求,从根本上理顺条块关系,以便民为出发点合并同类管理职能和同类管理机构。
其次,推进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各类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以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范围内的基础网络,增强社区居委会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社区自治工作透明度,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对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和为满足群众生活文化需求而建立的临时性组织,要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化认识,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
第三,加强基层民主的信息化渠道建设,推进社区居民民主决策社区事务。发展基层民主,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信息化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各地将以多种信息介入渠道建设为重点,由社区自治组织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将“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作为主要内容,建立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矛盾在社区内的自我化解,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吸引包括年轻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管理监督制度、标准规范等方面内容,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提出了“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社区信息化正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多,信息化应用需求和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街道办事处本身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逐步深入,这对地区信息资源协同的要求日益紧迫。社区信息化显然是优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应当看到,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使百姓获得幸福的生活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人们社会焦虑程度的降低。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国内诸多案例的研究,当前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二是殊途同归。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投入高度的热情关注社区信息化建设,尽其所能地充实着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各地区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思想和认识也逐渐走向统一,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取得了共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社区信息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国外类似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选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层面,也更为强调信息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欧盟制定了在《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并展开免费培训等。英国政府还通过与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了多种推广活动,提高还未上网公众的互联网意识,并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和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并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公众提供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教育部、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委员会还共同开发了在线指导方案,并将其分发给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用以向公众讲解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并提供在线资源指南。
经过多年建设,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同时,政府的一批重大应用系统也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众服务、辅助宏观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进一步建设一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实现街道社区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也遇到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尚需完善,多口重复采集的现象仍然严重,难以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由基层采集给上级部门的各类数据不返还给街道和社区,基层难以掌握法定的地区信息数据。其次,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另外,街道和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居委会上网经费存在问题,管理和维护不足。随着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而IT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经过调查,目前的社区计算机维护以专业部门为主,街道自购设备维护由街道网管或志愿者、服务商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通过对各地社区信息化状况的汇总和整理,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当前工作的现状。首先是整体规划。各地对社区信息化的规划比较重视,北京、杭州、宁波、扬州都形成了市一级规划文件,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建立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目的,其基本内容包括网络建设、综合服务、综合管理、智能小区等。除市级规划外,各城区、街道也提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信息化规划,如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二化三网”;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提出了381工程;嘉兴市提出“六个一”目标。
其次是业务应用。业务系统的建设与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及各类管理事务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认识相对比较一致。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服务热线、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社区服务热线以呼叫中心为支撑,以区级接入为主;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以政务工作为主要内容,涉及社区各项事务的办理,并包括街道OA系统,建立区街居三级网络,实现信息互通;网站以政府网站为依托,普遍建立街道服务网站,个别社区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其中,社区服务热线在各地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社会影响力参差不齐。81890热线利用服务平台无偿的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区内做活”的基础上发展到“市级做大”。部分地区依托呼叫中心实现了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应急呼叫服务,如“一键通”。网站的利用效果较为显著。各地的网站既有综合式街道门户网站的,也有网站群式,如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在街道门户网站基础上建立鹤人鹤语、日月星城网上家园和奉献超市社区网站,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建立“红色港湾”网站。社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则以社区为点,以街道为线,采用多种模式建立社区管理平台,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建立了与区政府部门联动的街道OA和包括“信息管理网站和事务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平台。其中,社区事务管理软件主要目的是实现台帐电子化,从而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部分地区也采用独立的业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如宁波市江东区东柳街道分别建立了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社区财务管理系统等。其他应用包括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系统、数字电视频道、信息亭,在智能小区方面则主要应用安防监控系统。
第三是投资运营。各地社区信息化投资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北方地区以北京市为突出代表,以政府投资为主,浙江等地区则网络运营商的参与度极高,政府以维持系统正常运行投资为主,二者共同进行建设。宁波、杭州、嘉兴等地均有当地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参与运营,个别地区运营商也参与投资,特别是呼叫中心系统多采用运营商原有设施和人员。同时,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启动资金和维护保障费用。
第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多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如杭州市96345热线是由市民政、市信息化、市贸易局主办,依靠杭州市电信呼叫中心平台及客户服务人员,上城区湖滨街道则在街道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5A社区服务模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得到任何服务,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选择服务主体,获取满意的服务。体制创新也体现在对政府体制改革上,如嘉兴市建立社区事务所(站),将政府行政河公共服务工作从社区居委会剥离出来。
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强烈的服务性和可操作性,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享受贴心服务的平台。根据对国内社区信息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将会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
首先,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社区信息化要强调服务居民的特质,从管理政策上明确社区的职责、权限与地位等,对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建立数据采集准入制度,有效改善公共服务在社区无序延伸的局面。为此,根据社区信息化的要求,从根本上理顺条块关系,以便民为出发点合并同类管理职能和同类管理机构。
其次,推进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各类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以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范围内的基础网络,增强社区居委会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社区自治工作透明度,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对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和为满足群众生活文化需求而建立的临时性组织,要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化认识,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
第三,加强基层民主的信息化渠道建设,推进社区居民民主决策社区事务。发展基层民主,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信息化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各地将以多种信息介入渠道建设为重点,由社区自治组织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将“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作为主要内容,建立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矛盾在社区内的自我化解,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吸引包括年轻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管理监督制度、标准规范等方面内容,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社区信息化正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主持人:感谢袁老热情洋溢的讲话,下面有请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邓寿鹏先生做主题报告,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邓寿鹏:我同意刚才那位先生的发言,中国酒店的硬件建设处于世界前沿,我到很多国家,他们星级饭店未必由我们后发的新建的星级饭店基础设施更好,但是我们的软件差距很大。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顾客,希望酒店业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今天我第一次到汉华,我也佩服汉华恢宏的气势,当然我还没有领会它的软件,我希望所有的饭店,软件服务和硬件设施相匹配,这样中国的旅店业在世界会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根据会议的安排讲国家信息化的现状与展望,我觉得这个题目对大家未必有用,因为你们更关注的是饭店业的管理,但是我要讲的是世界信息化前沿的动态,如果不符合你们的需求请谅解。
第一点,国家信息化进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从1982年就开始准备阶段,到1993年,我们启动了“三金工程”,1997-2000年我们首次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0-2007年,党中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就是中国从80年代初期经历了20多年,我们走过的大概五个阶段。今天,中央强调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国家信息化历来是在总理、副总理一级直接领导,从1993年邹家华,一直到1999年吴邦国,到2001年朱熔基到2003年现任总理温家宝,理解的最高领导就是这些国家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因此国家信息化的领导体制,反映了国务院、党中央对信息化发展关注和对这个工作直接干预。
中国的信息化可以用这样一个框图表示,我们首先有信息基础设施,这就包括信息源、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应用系统,所谓的信息源是数据库、信息库,所谓传输系统就是有线网络和无线的网络。信息应用系统就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应用,包括在旅游饭店业的应用也是信息应用系统。这样一个系统支撑在两个基点上,一个是信息人力资源,必须要有合格的专业人士和操作者,另外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上,应该说今天中国做的还可以,我们有强大的ICT产业在支持着我们的信息化。最后信息需要软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都应该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这样中国的信息化基本框架就是这样一个图示。要说信息化最主要的体现在信息网络和互联网的联络,现在中国政府授权有八个网络可以通过国际出入口局进入互联网,这八个授权的网络它们的带宽在不断发展,因为用户越来越多,所以总共八个骨干网络总的带宽已经到了493729M,这个数量很庞大,要知道中国的网民也是世界最多。
到最新的统计,去年6月30日,上网的用户已经有2.53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是19.1%,应该指出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值,所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有发展的空间,19.1%和21.1%还差2个百分点。现在我们大量的使用移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7305万,网民在网上子开的博客人数也达到7092万,这是最新的统计,下一次统计应该截止到去年年底,今天才1月8日,还难以做到,我们应该拿出2008年12月31日的数据。中国的网民从2004年到2008年上半年一直是在增长,从不足1亿人,到去年上半年达到2.53亿人,看得出来我们增长是非常迅猛的,中国网民总数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互联网的普及率我们并不怎么样,全球的平均普及率是21.1%,俄罗斯没有达到是20.8,中国19.1,印度5.3。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韩国、美国,他们都高达70%多一些,应该指出世界上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是冰岛达到85.4%。
我们简单描述了一下互联网,看一下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这支持着今天所有技术系统的进步,是今天科技力量的一个标志。我们都知道,集成电路的进步是惊人的,现在已经到达第四代,每10年集成电路要发展一代,它的特征尺寸要缩小1/3。集成电路的标志就是微电子,我们做集成电路,电路的特征尺寸指最小宽度越来越细,今天已经到了纳米阶段。所以我们除了单核的架构以外,现在许多集成电路都是多核结构。因此在目前一个集成电路里面拥有的晶体管数量都是以亿来计算的。
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是如此之快,是不是价格难以承受呢?刚好相反,集成电路的成本在大幅下降,在1980年,1G的动态随机存储器需要70万美元,2005年只需要10美元,过去25年及IC的价格下降了7万倍。这就是高技术。还有什么产业能够把你的价格20年内降低7万倍?只有集成电路。有人说我们集成电路和汽车一样,那我们几分钱就可以买汽车,不可能有几分钱的汽车,它大量是永远材料,集成电路多大?你指甲盖那么大,所以能源材料消耗最少,但是它的技术是最前沿的,没有几个国家能把集成电路做好,今天中国也在突破。
每一个计算机都有CPU(中央处理器),在1971年,当时CPU有2300个元件,能执行的速度是6万条/秒,2006年,芯片的集成度已经达到17亿/芯片,能执行的速度是200多亿条/秒,这就是技术今天创造的奇迹。35年间,CPU集成度提高70多万倍,执行指令的速度提高了30多万倍。
今天微电子技术已经跨入纳电子技术的门槛,所以我们今天在以微米来计量微电子不够了,我们今天应该用纳米,把微米分解1千份占了多大尺寸比例。所以今天在技术前沿的进步,是你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实验室,在IC企业,每天都再创造奇迹。
有了集成电路我们就可以建造世界的超级计算机,目前世界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进入每秒百万亿次,这个速度与人类大脑中信息传输的速度已经接近,以前说电脑再快没有人脑快,这个结论今天已经证明,如果只讲速度,将来电脑比人脑跑得快,但是计算机程序是人编制,计算机不可以创造人的智慧,人可以创造计算机的智慧,这就叫智能化。应该指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处于前列的国家,我们当然不可以和美国、日本这些最前列的国家相比,但是今天中国已经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
美国超级计算机已经达到每秒千万亿次,1秒钟的时间距离,计算机已经完成千万亿次运算,这就是超级计算机。美国的“走鹃”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26万亿次,要这样的速度干什么?因为它可以大量替代人力难以完成,甚至不可以完成的任务。“走鹃”的运算能力相当于全世界60亿人,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休息不间断的计算需要46年,这就是一台“走鹃”相当于全人类46年去计算。中国比美国低一个数量级,是每秒百万亿次,我们最新建造的曙光4000A已经达到11万亿次,它的性能可以相当于多少中国人计算,不言而喻,这个数也是令人惊奇。现在曙光2000需要288个机柜,占地75平方米,成本2亿人民币,这个数量够便宜了,如果你要买日本和美国的计算机,可能要花十倍的价格,也许别人不卖给你,因为有了这样的计算机可以大大增加我们的国防威力。
世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不断攀升的,从2004年40.96到了2008年已经是1026,预计2012年达到10000。模拟一条峰值曲线是绿线,不断的上升。超级计算机的能力,做这么大干什么?因为对超级计算能力的需求没有止境,超级计算在国防尖端领域需求日益剧增,在民用领域,石油、医疗、金融、气象等部门的需求也十分强劲。美国NASA无为了精确预报气象数据,因为要做航天发射,在构造气象模型的时候需要使用巨量的参数进行计算。对计算机运行能力的要求是,形象一点说,把现在全世界计算最快的500台计算机能力加起来还要×10万倍,所以不用操心这个计算能力有用吗?今天没有满足气象图形的构建上,NASA需要全世界500台最前沿计算机能力加起来还要提高10万倍,这就指出超级计算机的能力需求没有止境。
今天要特别讲到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刚才这位领导提到,很多事情需要手机,也就是移动化,不需要守在终端上,信息领域移动化是普遍的趋势,现在各个领域有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移动电视,移动搜索,移动博客,移动计算等等应用层出不穷,越来越强调移动化。全球目前移动通信,所谓的3G,国际电联已经确认3G是个标准,美国提出的CDMA2000,欧洲提出的W-CDMA,中国提出的TD-SCDMA,Intel提出的Wimax,现在是四角竞争,但是三大主流,Wimax还没有在全球布网,但是它是ITU同意的国际标准。
我国现在有三大运营商,在移动业务上,这是九月份统计结果,中国移动有4亿多用户,中国联通有1.3亿多用户,中国电信只有4千多万用户。这三大公司,业务收入,中国移动达到3013亿元,联通536.7亿元,中国电信1343.5亿元。请注意净利润,中国移动825.9亿元,中国电信已经盈利172.3亿人民币,中国联通只盈利41.1疑人民币。大家都在向移动缴费,缴电话费、手机费,我们都感到困扰,方便是方便,买单对中国人来说还是过高。中国移动每天的净盈利是2亿,我们开会到现在有多少利润进入中国移动?因此中国的电信改革没有彻底完成,这种过高的利润,实际上是垄断造成的。今天三个公司都是全业务,这是国家希望看到三家竞争,但是三家竞争仍然是一家独大,所以中国电信的改革没有完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中国的移动通信,特别它的资费应该更可以接受和更加合理。
今年已经宣布了3G牌照,去年10月16日我在深圳指出,我国发展3G牌照的时机成熟,我提了四点理由,第一网络技终端系统总体成熟、公平竞争格局基本形成、IPR权益及共享机制确立?已经经历了预商用/商用的验证。所以我当时说牌照应该发放。
今天牌照已经落定,中国全面进入3G时代,去年最后一天,国务院通过了3G牌照发放,智能化峰会正好是中国3G牌照宣布后第一天,昨天已经宣布了,工薪不把三张牌照发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连通,分别执行的制式的是,移动TD-SCDMA,中国电信CDMA2000,联通W-CDMA。这个事情争论若干年,用胡主席三个不,中国移动还做TD不动摇,过去对中国TD有很多质疑,总不如国外的好,要说这是缺乏自信的观点,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不是也有原子弹,也有洲际导弹,也可以载人航天,为什么自己标准就不可以,本人一向支持TD不动摇,今天中国政府明确表示TD是我国主流标准之一,我相信这是件幸事。我们大家将来很多用户将会使用自己的标准进行3G通信。中国电信过去没有被允许搞移动电信,今天切入了CDMA2000,因此我认为它不要现在。中国联通过去有两张网有G网有C忘,现在把C网卖了,留下G网延伸到W-CDMA,所以我说联通也别再折腾,就一心一意搞W-CDMA,这样中国用户有三种选择,我们可以搞TD,也可以搞CDMA2000,也可以用W。这样谁的服务好,谁的资费合理就选择谁,这样可以促进中国的移动时代全面进入每个家庭。今天已经宣布3G不能高于目前2G的收费,这就告诉你,我们用3G有更好的性价比,但是我们付费只维持现在的水平。现在各个公司以各种方式返回资费,这也是竞争促进的,谁也不敢失掉自己的用户,在未来更不敢失掉自己的用户。用户就是上帝现在我国三种造式进入恩新起点,现在2000进入了3X时代,TD进入了HSDPA,现在已经进入3G时代,将来还要进入3.5G,4G。
我对饭店业的信息化提几点建议。在科技奥运和科技奥运信息化的基础上,在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目前的契机第一个可以充实调整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应用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下一代移动通信。第二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网上国内外的业务协同,我们可以大量的对海内外的用户都可以结束网上订房,手机订房,一切方式都可以协同。有些较小的饭店或低级别星级反,比较难以完成信息化平台,可以由一些通信制造业为它们制造金戈一般支撑中小饭店的信息化平台。他们以托管的方式,不用养那么多信息化的人,但是它的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升级。最后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面,应该率先实现高档商务饭店无线接入。今天到一个看,一个网卡放在办公桌上,但是收费挺贵,也想问问用户,是不是以高收费使用,还是一揽子计划,就不另外收过高的费用,对于一个经常住饭店的人,希望在饭店可以无线接入,不必使网卡,这样我信心旅店业会更人性化服务,会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中国的旅游业,中国的饭店业应该成为世界最好的旅游业和世界最好的饭店业。感谢!
第四篇: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姚坦 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吸取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起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全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
(一)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六个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处理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依据。
(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形成一定规模和初步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二步,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有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五)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如: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第二,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和调整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尽快形成国家信息网络。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并逐步促进相互间融合。
第三,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第四,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已经启动的“金”字工程,都是国家急需的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必须集中力量,抓紧抓好。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培育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流通,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
第六,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农业、工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第七、促进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多出科技成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八,研究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调整社会信息关系,规范社会信息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总结多年来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以厂原则和发展方向将得到进一步的把握。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是国家统领,要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国家一定要抓好符合国情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发挥整体优势。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要紧紧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以信息化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带动我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总的目标,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上述原则和方向指导下,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进。
(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
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
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
(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当前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
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 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L是与物质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
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
总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点,共同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
第五篇: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编者按:
在农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当前我国的农业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对信息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有多高?本报信息化应用调查小组深入河南、四川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省,就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以及问卷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和超过了1000美元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近年已达70%以上;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进入到提供食品安全的阶段。
农业专家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目前我国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具有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形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能够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
在此次调研中,无论是农业部门的领导还是农业研究的专家,都着重强调,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必须依赖信息化。和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的大产业;现代农业采取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的产品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现代农业的参与者是知识型劳动者。现代农业的这些内涵和特点,无一不对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引导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是最紧迫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还不高,但市场化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总商品率达到60%以上,农民家庭经营费用的货币化程度达到80%左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农民对市场状况了解甚少,只能“跟着感觉走”或“随大流”。因此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滞后,对于实用的市场信息需求,已经可以用刻不容缓来形容。据本报信息化调查小组调研得到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40位农民中,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共有232人选择;对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有190人选择;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专家咨询信息也分别有178人和112人选择。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在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而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必须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安排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出路问题;要借鉴工业企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农产品生产要像工业产品的生产一样,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对农业市场相关信息的需求尤为强烈。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农业企业,都迫切需要市场供求、产品价格、法律法规以及专家咨询等信息。因此,农民对信息交流的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1998年,我国农村每户家庭在生产中邮电通信类消费的投入仅有169元,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384元。
专家指出,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支撑。市场化对信息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的大平台,让农民在这一信息平台上获得信息,并且上传需求,实现信息交互。尤其是当前发展的订单农业,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的具体要求,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来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接受调查的农民
表示,在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准确畅通,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规避生产经营的风险,获取更高的回报。
2.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规格质量都有统一严格的标准,现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农产品生产也是如此。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公平、公正交易是现代经济的市场规则,也是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的保证。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也是遏制市场欺诈、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保障。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要与国外廉价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作为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农产品贸易壁垒之争正愈演愈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体现在产品之外的标准制订、预警机制等“高端竞争”能力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是“短腿”。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至今约有90%的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影响。很显然,现在农产品生产如果再像传统农业那样,不按标准生产,没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检测,且不说价格卖不上去,连市场准入都很困难。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至关重要。
当前,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已经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传统的个体农户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目前我国主要推广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课题,即龙头企业对零散的农户,如何统一组织生产,制造标准化的农产品?最佳的解决途径是依*信息手段来规范。
专家表示,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对此,可以借鉴工业生产中的规范化理念,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通过全面覆盖的大信息网络,采取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对单个的农户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明确生产的技术指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全面实时的监控,确保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长状况和产品数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独立的生产农户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得到准确的解决办法;在最终产品的采集、运输中,先进的信息手段也对市场的整体调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生产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实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意义十分重大。考察世界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工业生产之所以能迅速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主要原因是机器大工业能够产生大的规模效益。现代农业要获得高效益也必须走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路子。
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土地的经营与生产规模太小,在小块土地上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投入多、产出少,农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等方面。
农村改革广泛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能够适应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以机器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长期不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资源条件约束更加刚性地摆在中国农民面前。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等)占有量极低。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两者均导致了超小的农业生产规模以及较低的收益水平。
那么,能不能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呢?研究学者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下,在坚持家庭承包制的同时,要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是*体外信息交流来组织和管理。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规模化产业的关键。
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大城市郊区和一些省区、农垦企业等,正积极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了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使全国800多个县的700多万农户受益。在北京示范区应用后,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通过信息化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专家表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来实现。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能够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农业信息化,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真正成为规模化的产业。
4.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农村适龄劳动人口的61.6%,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占17.7%,从事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的占2.8%,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占3.8%,从事信息服务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占14.1%。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很显然,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具备一个新兴产业的各种特征,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对这样一个大产业的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依*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来实现管理和协调。
专家指出,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随着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的加深,管理信息化以及服务网络化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三大产业领域的沟通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的保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贯穿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是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准确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
5.现代农民知识化需要信息应用提升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现代农民的知识化是实现顺利转化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知识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耕地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理应主要*科技进步。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知识化的发展阶段,要用信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知识化问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当前,要实现现代农民知识化,最主要的当然是抓好农村农民子弟的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像工业的技术培训那样,加强对成年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目前因农民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单一而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现状,进而推进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当前提升农民知识化水平最见效的举措。而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采取信息化的远程教育手段易推广、见效快,事半功倍。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河南省9700万人中,农村人口
占了72.8%。河南网通首先在民权县试点建设接入网,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兴农网、小学远程教育网和金牧阳光网合一,给全县农民提供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此后,河南网通又在全省推广,为农村搭建了党员干部远程网络教育视频系统,使得农村不仅可以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对党员进行时事政治形势教育、革命历史传统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信息,对村民传授致富本领,普及科技、卫生、法律知识。农民的劳动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对信息化教育的呼唤更加强烈,“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实现信息村”等标语在河南农村随处可见。
专家指出,现代农民知识化需要信息应用提升。对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改革,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要通过信息化,建立农业技术的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经纪人、企业家转化,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