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本土化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本土化探索
——以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史铁尔王松
摘要:汶川大地震后,大批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进入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促进了当地恢复重建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灾后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这一过程,包含了灾后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及组织发展的本土化探索。
关键词:灾害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技巧本土化
在国外,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的职业有长期且丰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Zakours在1996年即指出社会工作者在灾难管理的各个阶段(备灾、减灾、恢复重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亚洲印尼海啸后,许多社会工作者都参与了灾后心理支持和恢复重建工作。在我国,汶川特大地震成为国内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元年,大批社工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纷纷涌入四川灾区,从事的社工服务集中在个体心理辅导、青少年团体服务、社区活动、老年人服务、弱势人群的救济等方面。虽然他们背景各异且服务领域差异较大,但都在调适灾后适应性、重建社会关系并重塑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从介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类型及服务方式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灾害社会工作模式,积累了有效的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经验。
虽然社会工作力量在介入灾害救援与恢复重建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性、完整性不够,服务时间短,服务频率越来越低,在国家两年重建计划完成后仍驻守的服务数量大为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本土社工组织培育不足与长效机制建立不全而导致的;另一方面,尽管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派驻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但在项目设计、服务实施、效果评估等与当地的适切性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程度不高,没有考虑我国国情及灾区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从这两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来分析,我国灾变社会工作有一个急迫解决的任务,即探求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本土化。
从起源与发展来看,社会工作属于粕来品,其伦理根源、价值观念、服务技巧等都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由此,本土化一直都是社会工作领域的永恒议题。灾变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对社会工作面对灾民问题及需求时如何适应当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过程,具体表现在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及可持续发展的构建。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随地震灾害而产生、借灾后重建而
发展、应理县需求而扎根本土,可谓是在四川从事灾变社会工作组织的典型代表。服务中心从前期筹备到扎根理县发展,已经历了近三个年头。回顾三年来服务中心各种变迁与发展,其中饱含了服务中心社工人的辛酸与喜悦,凝聚了对灾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
一、运作机制本土化:纳入援建规划由政府主导
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前身及主体是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而服务队是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高校支持、社会参与的专业社工组织。
汶川特大地震给理县带来的损失和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有形损失,还包括灾区群众的心理创伤和社会关系的断裂等无形损失。面对如此大规模、多方面的灾害冲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可想而知。不仅需要物质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精神的抚慰和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而后者将是一项更长期、更艰巨的重建任务。湖南援建工作队于2008年8月底进驻理县后,在调查实践中最后达成共识:经济系统与生活设施的重建属于灾后物质建设的范畴,而社会支持、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则属于灾后非物质重建的范畴,在灾后重建中,物质重建与非物质重建都不可或缺,两者应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为此,湖南援建队整合了活跃在地震灾区开展社会工作与心理援助的两支湖南队伍,一支是被四川省评为“抗震救灾先进模范”的长沙民政学院社工服务队,社工服务队由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师生组成,从08年7月5日进驻理县甘堡乡、杂谷脑镇开展青少年服务与社区服务;另一支是被“5.12震后心理援助首届国际论坛”授予“国际莫尼卡人道主义奖”的湖南娄底残疾人爱心互助会心理援助大队。同时将湖南芙蓉心理咨询中心、湘理相亲社会公益组织加入进来,于2009年3月组建成立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针对灾区敏感社会现象和问题,确定了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几类特殊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深入全面的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和灾害心理援助服务。
服务中心的这种运作机制,是对传统灾后重建模式的突破,也是借鉴与扬弃国外灾变社会工作经验的产物。国外的政治体制实行职责导构,在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协调能力差,这为原本发展强大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灾后重建空间;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行职责同构,具有较强的群众动员能力,这就说明原本在筹资能力较弱的非政府组织需要与政府保持紧密的关系。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正是为适应我国政治体制而做出本土化的尝试。借助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服务中心很快融入进灾区理县;借助政府的经济资源,服务中心在理县持续了两年多并将持续坚守下去;借助政府的强大凝聚力,服务中心获得了大量专业力量的支持;借助政府的媒体资源,服务中心在成立不久便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
二、服务内容本土化:兼顾政府与服务对象双需求
服务中心承接了湖南援建的精神家园重建项目,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与心理援助。因而,服务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其回应群体不单纯针对服务对象(灾民),还需要回应政府的需求服务于他的任务目标。
一方面,服务于民族工作与援建工作同时,解决灾民困难问题并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中心把社会工作运用到民族工作中去,以社会工作理论、价值为指导,以少数民族及其周边环境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发掘少数民族的潜能,助其自助,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解决民族社会问题,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一是宣传援建政策,消除误解,化解纠纷。在灾后房屋重建过程中,社工针对理县一些民众进行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风貌改造、房屋维修和重建等政策宣传和深入解释,特别是对余震造成房屋新的毁坏是按维修还是重建拨付救助资金,村民意见比较大,他们诉求当地政府,个别利益被忽视,社工就介入其中,帮助他们与理县政府与湖南援建队进行协调,解决个别困难,有效地消除了不良情绪,预防了问题的发生。二是反映社情民情,协助解决困难问题。在驻点社区设立了信息窗与居民信箱,让居民及时掌握社会重建的动态信息,反映社区问题,构建了一个立体、便民的信息网络平台,适时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如在援建队宣布理县饮水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家家可以喝上甘甜的水时,处在高半山的甲米村藏寨日落寨却向我们反映他们还是靠走到五六里路远的地方挑水喝,我们将这一情况马上向湖南援建队汇报,队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派人查明原因并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问题。
另一方面,服务中心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服务时,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任务目标融入其中。服务中心开展的每一项服务、每一个辅导、每一次培训、每一次主题活动都坚持调研评估为先、跟进服务在后的原则,以确保服务质量,最后确定以地震伤亡家庭、党政干部、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等四类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突出运用民族社工专业方法,为他们提供复合型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也扮演着多元角色,使受灾社区、受灾居民及民间社会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齐心协力应对灾后重建所带来的各种挑战,降低灾民所面对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同时,服务中心极力配合这些服务群体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服务。如,针对理县青少年群体开展灾后适应性恢复、成长小组、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等服务时,我们还极力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五好少年”建设;针对甲米村、沙金村、克增村三个农村社区开展社区文化、社区组织及社区发展服务时,极力配合村支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针对残疾人开展自信、自强、自立等服务时,极力配合理县残联开展地震致残的康复工作与社会功能恢复工作。
三、服务技巧本土化:手段多元化运用
在接受社会工作系统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接触与了解到基础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与过程,也会涉及到相关的服务技巧。但是基础性的知识并不代表普适性,而需要“在场景”,也应该领悟社会工作“当时当地”的内涵。这就说明,服务的技巧应符合本土场景。服务中心在开展灾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要求一成不变的程式,也没有硬性的服务技巧要遵守,主张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推动服务进程与服务效果的凸显。
服务中心与灾区本土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在灾区理县,服务技巧更多的融入进这些技巧。理县是处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是一个藏羌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藏族与羌族占到80%以上。服务中心在开展各项服务时,都极力的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如在关系建立阶段,当地村民与群众都习惯将社工引入家中,并用酒来接待,我们也会尽量适应这样的习俗;在开展服务后,当地老百姓也会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将他们自产的一些小特产送给社工,服务中心社工也不会因社工价值要求而拒绝接收,因为按当地的习俗不接受会让他们感觉到社工的高傲与陌生; 当地藏族羌族都有跳锅庄的习惯,服务中心也会尽力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条件。
服务中心与灾民问题的复杂性紧密相联。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采用多元手法的整合运用。随着个人及社会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整合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新生议题。服务中心在理县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也更多的采用适合本土的整合方法。如面对青少年厌学问题,社工们往往会通过个案方法、小组方法及社区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问题体现“人在环境的”价值与观点。
服务中心与灾害的特殊性紧密相联。灾害的发生,无形中给灾区理县人们心理留下了无情的伤害,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中心社工会尽量回避灾难,会很少涉及灾害发生的场景。尤其是,面对伤亡家庭,社工不能无情的揭开他们的伤疤。通常,社工都会从侧面如邻居、社区等了解一定的情况,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也会根据了解的事实尽量回避他们所忌讳的内容,除个人情绪特别严重的案主进行情绪辅导外,一般都会通过侧面给予帮扶。
四、组织发展本土化:可持续机制的构建
服务中心从申请本土组织、培育本土力量及长期规划三个方面来推动组织发展的本土化。
服务中心是理县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是完全由湖南高校及非政府组织构成,进入理县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具有植入性特征。如何将植入性社会工作发展为本土性社会工作一直都是服务队所思考的内容之一。为此,服务队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努力,申请为挂靠在民政局下的理县
第一家民办社工组织(“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和站务会,形成了完善的专业组织架构,为该项目介入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服务中心还成立了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工作水平进行创新,为了保持高昂斗志和工作热情,还通过召开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发起向抗震救灾的模范理县羌族党员李贵全同志学习活动,特别要求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模范践行党的先进性。
服务中心致力于本土力量的打造。服务中心不但帮助理县人民有效解决了面对的急难问题,而且还成功输入了社会工作理念,推动理县社会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服务中心坚持把培养社会工作本土人才作为长远、根本和基础之举,目前已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4期、基层干部社会工作培训班2期、经络催眠等其它培训班若干期,为理县培养了各类本土人才160名,其中有12名学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并在理县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协会,42名学员已取得经络催眠师资格,还有62名学员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职业培训。他们将是今后理县开展社会工作的本土中坚力量。
服务中心以远期发展为根本目标。在灾后重建期间,服务中心凭借专业优势与政府推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获得了中国社工协会“民族社会工作集体奖”与“民族社会工作组织奖”,也作为典型在各种国际性、国家级等研讨会上推广。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发展的远期规划,应将服务中心培育成立足本土、长效发展的社工组织。对此,服务中心于2010年4月从理县中学高三毕业班通过单独招生的形式,招收了17名学生进入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进行系统的社会工作学习,在学习的寒暑假期间也让其返回理县在服务中心进行实践性活动,服务中心最后将由这批学生来接手。
本土化探索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与经验积累的过程,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失败的过程我们更应反思与改进。很幸运,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嵌入到融入、外推型到内生型的转变获得了成功,在运作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及组织发展等方面获取了本土化经验,也为灾变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作出了些微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曦影 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评估:“三个阶段”的理论维度与实践展望
[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 史柏年 社会工作在灾害社会救助中的使命与发展策略[M]灾害救援与社会工作资料汇编.2011年3月
[3] 边慧敏 汶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M] 灾害救援与社会工作资料汇编.2011年3月
[4] 倪勇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上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第二篇:灾后恢复重建计划
岩脚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计划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救灾救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镇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给我镇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生产、生活资料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我镇灾民生产生活问题,有效减少因灾至贫、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根据我镇具体情况,特制定岩脚镇灾后恢复重建计划。
一、针对受灾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灾害发生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抗灾、救灾,同时开展灾情调查工作,根据灾害轻重程度,提出恢复重建方案。
二、及时上报灾情,争取多方支助。为使灾民尽快摆脱困境,安居乐业,灾害发生后,由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分别向上级部门作出书面报告,争取救灾物款,解决灾民生产生活问题。
三、积极宣传动员,开展生产自救。对灾情较轻、自救能力较强的灾民,采取宣传动员的方式,鼓励其自力更生,自救为主;对灾情严重、自救能力较弱的灾民,由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扶助措施,帮助灾民开展生产自救。
四、配合协调,搞好恢复重建工作。镇社会事务办、扶贫办、财政所、村规、土管等部门应相互协调,对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给予及时的救助;对因灾造成住房困难,需重建住房的灾民,在建房占地和建房规划上,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灾民重建家园提供政策帮助。
岩脚镇社会事务办 二○一四年二月十六日
第三篇: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2011年4月)
“5.12”特大地震发生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浙江人民的倾力帮助下,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全县人民大力发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青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不屈的青川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一是克服了县城重建时间紧迫的特殊困难。县城选址2009年5月底才正式批复,比其他灾区晚了近一年时间。二是克服了建设用地不足的困难。青川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民建房找不到宅基地,城镇建设缺少平坝地。靠开山劈地、围河筑坝寻找建设用地,全县新增建设用地3255亩。三是克服了重建任务繁重的困难。青川灾后重建面广量大,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需恢复重建;全省38个重建重点集镇中,我
2生活困难。广电通讯实现全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农村“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城乡困难群体贷款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困难弱势群体贷款难题。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2920名贫困教师和学生受到资助和救助。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二是各项社会事业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76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保持较低水平。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6亿元。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和全县52所学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县级医院和35所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医疗水平实现整体跨越,230个村级卫生站全部建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三是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集中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投入各类资金2.4亿元,启动实施生态小康示范片1个、生态小康新村107个,统筹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改造,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四是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大下访、乡镇大接访和联系领导包案活动,妥善解决了征地拆迁、安臵补偿、住房保障、质量安全、劳资矛盾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四)实现了重建项目和援建工作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规划任务的90.7%,“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加大了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全县共排查出12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79处、排危除险168处、避让搬迁434处,完成监测预警网络建设492处,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浙江举全省之力援建青川,全体援建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发扬“四个特别”、“四不怕”精神和“五干”作风,坚持科学援建、高效援建、安全援建、廉洁援建,为重建美好新青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累计完成援建项目547个,完成投资86亿元,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浙江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浙江省及其44个市县与我县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援建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五)实现了经济持续向好发展。2010年,全县GDP实现15.94亿元、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1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达到387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达到1172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8%。一
6坚决查处各种危害软环境的行为,大力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农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山珍食用菌、茶叶、生态水产、干果油料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基地。瞄准大城市,以富民为目的,大力发展风景林产业,强力推进“银杏富民”工程,农村群众每人栽植10株银杏树,力争两年内全县完成220万株银杏树栽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提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长期持续增收。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美化县城、完善功能、开发竹园、活乡强镇,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二是建成生态旅游强县。坚持“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精品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服务体系”的思路,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独特自然山水风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开发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三是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诚信社会,做到政府带头讲诚信,企业自觉讲诚信,社会人人讲诚信;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开展“感恩奋进、回报社会”主题教育;建设廉洁政府、廉洁社会。
(三)发展措施。一是坚持产业支撑。突出项目工作,多上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全力支持广甘高速、青川到平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争取在3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目标。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改革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务环境,解决办事拖拉、服务欠佳、从政不廉的问题。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在全面落实省、市各项民生工程的同时,切实抓好青川“贫困救助、司法救助、白血病救助、火灾救助、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贫困党员救助和老党员定补制度”等各项救助制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五是坚持党建保证。以县、乡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富民惠民安民”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争做“政治坚定、勤奋工作、真心为民、廉洁从政”的表率,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第四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县重建办:
按照三重建办﹝2011﹞10号通知要求,对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们认真组织对我乡2011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2011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机遇,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重建、艰苦重建,强力项目建设,强化质量、资金监管,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保质保量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2011年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除农房、场镇居民住房重建重建和加固维修、政府办公楼、政府公共住房、学校教学楼、司法所、卫生院加固维修、新建学生宿舍楼、派出所已在2010年完成,2011年尚有敬老院、村级活动室、劳动保障平台、综合文化站、周转房以及道路、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等2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额1630万元。完成情况:截止2011年12月20日,22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竣工21个,在建1个,完成投资额1630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速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要切实加强织领导,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充实调整重建力量,确保重建工作机构、领导、人员、经费落实到位,做到一个项目一套领导班子、落实一名领导负责。继续实行灾后重建“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和重建合力,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们对2011年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详细分解目标任务,认真制定了计划和阶段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明确了重建内容、重建重点,通过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的方式,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三)、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做到加速不违规,提速不越轨,强力推进重建速度,确保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二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重建优质高效。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严格执行项目程序,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资金物资监管制度,加强对资金、项目和重要物资的跟踪与管理,确保重建资金按照规定使用。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规范招投标行为。严格坚持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恢复重建质量,保证每一个工程和项目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三是严格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一个项目一套专帐、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四是制定和完善建成项目管理使用办法,努力使建成项目发挥最大作用和产生最大效益。
第五篇: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农业自救组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12年8月20日)
自进入汛期以来,农口各局迅速成立防洪救灾领导小组,制定防洪救灾预案并一直保持临战状态。7月31日至8月4日暴雨成灾后,各防洪救灾小组立即组织人员下乡验灾,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县农业自救组成立后第二日,组长彭树香立即组织召开了农业自救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会议决定4位组长分包农、林、水、畜4个小组,按照“逐户调查、逐村统计、逐乡上报”的原则,进一步做好灾情统计,准确掌握灾情,迅速拿出救灾方案,积极组织救灾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一、全县农业受灾情况
经过各小组进一步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1.6万亩,水毁或绝收1.19万亩,设施蔬菜大棚倒塌141栋,近200栋水淹变形,食用菌棚倒塌59栋,小部分食用菌棚水淹变形;林果受灾总面积4.11万亩,其中,苗圃0.4万亩,果树1.5万亩,林木
2.2万亩;畜牧养殖场受灾428个,圈舍倒塌损毁1.9万平米,畜禽死亡16.8万只(头),饲料损失520吨。水利方面,局部损毁的塘坝有22座,局部损毁的水库有2座,水毁堤防367公里,水毁渠道2公里,水毁机井581眼,水毁水池水窖785个,水毁扬水站77处,水毁涵洞25个,水毁水源井54眼饮水管路7.65万米。这次灾害给全县农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其中 1
设施农业损失2000万元。
二、各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种植业
1、组织推广、土肥、种子、植保、蔬菜等技术人员30余名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分类指导,与生产基地、规模大户、重灾户等“一对一”结对,手把手进行指导培训,加快恢复生产。目前,组织农民进行灾后应对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00余份。150栋水淹日光温室完成排水,修复日光温室20栋,正在抢修中的80个。修复倒塌食用菌大棚70个,240万棒水泡菌棒已做清理并重新栽植,目前出菇良好。36万袋腐烂感染菌棒已做深埋处理。
2、及时调配农资,从张家口调进荞麦种两万公斤,及时发放到23个乡镇310个行政村,补种被冲毁大田2000亩。补种大白菜、萝卜等蔬菜面积1.1万亩,另外,申请省农业厅拨付2万元用于购买蔬菜种子,近日即可发放到菜农手中。
3、农工委、农业局、农投公司、农行组成“灾后重建服务”小组,分别到祖山镇、双山子镇、三星口乡、木头凳镇、大巫岚镇、朱杖子乡等灾情较重的蔬菜、食用菌基地,协议协调农行贷款1810万元,同时与中国民生银行秦皇岛分行密切合作,为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基地协调贷款,达成贷款意向近亿元,组建“农工贸农业产业化联合协会”,解决灾后重建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二)林果业
1、针对全县在水灾中出现的个别陡坡果树根系裸露等问题,积极组织广大果农开展生产自救,进行培土修复,新栽果树做好扶正工作,保证成活。截至目前,果园修复完成9770亩,占受灾面积15031亩的64.9%。为最大限度减小果树损失,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32次,培训果农4000多人次,重点培训果树管理、病虫害灾后防治等内容。
2、邀请省林业厅林政资源处魏处长来我县指导救灾。魏处长先后到肖营子镇、青龙镇、朱杖子乡、双山子镇、茨榆山乡等5个乡镇10个行政村指导救灾,并当即表态:倒伏的杨树砍伐不占采伐限额指标,对于在灾后死亡或病虫害严重的林木,只要林农需要采伐,就给采伐指标,增加青龙的林木采伐限额。同时,在明年林业项目资金安排方面,权衡全省情况予以考虑。
3、扎实做好河道清理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林业站长工作会议,在扎实做好灾后重建等项工作的同时,做好河道清理,保证行洪,避免更大灾害发生。
4、提前做好水毁林地补助规划。对于水毁的杨树林等地块符合造林要求的纳入今秋明春造林绿化补助工程。我县每年三北工程造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每亩补助标准300元,对于今秋明春造林工程的安排,将重点倾斜水灾受损严重区,力争将林业经济和生态损失降到最低。今年林木受灾面积达到2.2万亩亩,计划初步预留造林补助工程5000亩,合补助款15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如果不足,将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异地造林、公益林补植补造等项目弥补,保证今秋明春林业生产恢复重建工作100%
满足林农的政策帮扶要求。
(三)畜牧业
1、根据实际情况,目前重点加强疫情监测、消毒灭源、实施补免等疫情防控工作。灾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全县14个动物防疫站和41个兽医站技术人员,走村入场(户),临场临圈,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截至目前,所调查规模养殖场106个(其中猪场38个,牛场2个,羊场16个,蛋鸡场26个、肉鸡养殖场24个),散养户410个,还未发现疫情。同时开展灾后大消毒和动物免疫查漏补缺工作,现已投入疫苗、消毒药、器械的采购及监测经费26 万元。储备消毒药品120件,已发放86件,消毒畜禽养殖场(户)127个,26.5万平方米;补免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点动物疫病1.8万头(只)。
2、加强对死亡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监督和指导养殖场(户)及时按照规定处置死亡畜禽。已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65480头(只)。
(四)水务
1、派遣技术骨干到重点乡镇、村,进一步摸清水利水毁工程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技术指导,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生产自救实施方案。
2、积极向上级水利部门反映灾情,争取资金补助,弥补水利历史欠账。
3、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恢复机井11眼,修复24个村25处饮水管道4450米。抢险救灾中调拨铅丝15吨,沙袋30万条,小高抽5套,水泵11台套,电缆线100米,柴油机2台。
4、做好青龙河等流域管理工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受行洪影响,尖山子、厂房子等水库蓄水淹没区域受灾面积新增100亩。针对库区周边遭受水库回水严重影响的尖山子等三村受灾情况,向省水利厅等部门寻求资金帮扶,力争使村民土地受淹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二是深入青龙河及起河等三条支流,投入资金5.3万元,动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对双山子、平方子段拦洪大坝受损段进行加固,对库区17户房屋受淹、受损承包户逐一指导房屋加固。现已投入资金8.1万元,为17户承包户35人建起了临时用房,受淹户得到妥善安置,生产自救已全部展开。三是指导库区承包户清淤、排水、扶正倒地林木、林地320亩,受损林木砍伐手续正在核实拟办中,补植调查也同步进行。四是对进出库区的5条冲毁路段进行抢修。目前,金浅、碱厂两条9公里道路已全部修复,清理山体滑坡土石方8000立方米,齐巨口、大岭、黄木厂三条主要路口已打出便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灾后生产自救的技术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涉及面广,综合技术性强,农口各部门要继续派出精兵强将和技术骨干,深入重灾乡镇,积极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让灾区农民掌握生产自救中的关键措施和关键技术。
(二)加强物资筹措。灾后生产自救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继续发挥各类种养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经纪
人的作用,及时组织、调运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所需物资,确保灾后生产自救工作顺利进行。
(三)继续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环境消毒,紧急开展疫病综合防治,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消除疫情隐患。
(四)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深入开展。八月底前,与农行共同召集各设施农业重灾企业和生产大户对接会,集中审议贷款审批事项,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尽早落实到位;广泛与其它金融部门联系,积极推进与民生银行、农发行的合作。八月末完成与民生银行联合组建的“农工贸农业产业化联合协会”的前期工作,尽快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积极推进与农发行的合作,协调贷款、推介项目,确保更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信贷支持。另外,由于这次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巨大,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无法维持,一些基地大棚全部被毁,农民维持生命的产业被破坏,情绪非常不稳,恳请县委、县政府再增加支农资金500万元,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农业生产尽快恢复。
(五)强化督促检查。县农业自救组成立工作督导组,对县直农口部门及各乡镇的农业生产自救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