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规范社区党建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09〕4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基层建设、激发基层活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省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组织建设显著加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社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发展规划、服务场所建设滞后、服务不到位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基层社会管理的新需要、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不相适应。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着力推动我省社区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着力解决居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解决薄弱环节;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既要突出城市社区,又要协调城乡社区发展。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依托信息化平台,注重工作综合、社区各类资源整合和政府部门政策聚合,加强工作协调和联动,实现社区设施配置合理、服务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主要任务。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三、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等,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和再就业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增加就业途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加强信用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加强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整合、提升、完善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作为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依托,在登记参保、变更信息、政策咨询和就医管理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三)加强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的新型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省辖市、县(市、区)、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残疾人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社会捐赠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四)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卫生服务结构,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咨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五)加强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落实国家关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扶持、组织社区居民成立业余文艺团队,建立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支持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技术、生产技能、法制宣传、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培育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修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健身器材,鼓励社区内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向居民开放,增强居民体质。
(六)加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
构建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适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搞好社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抚养人和赡养人)对象、“五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身边无子女的独生子女父母的保障服务。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实施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进社区工程。严格执行有关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创造无障碍社区生活环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培训、就业、维权、文体等方面的援助服务。
(七)加强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将其纳入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整体规划统一解决。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人员相结合的治安巡逻、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活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社区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依法打击“黄赌毒”和非法传销。加强消防教育,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完善疫病传染、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八)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网络。加强对暂住人口登记和暂住证办理的管理,建立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制度,加强经常性检查。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所在地配合”的原则,实行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投入、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规范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程序,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九)加强社区环境保护和服务。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营造社区环境文化氛围。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和资源回收的长效运行机制,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居民对社区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四、充分发挥社区各类组织、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居委会要协助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定期听取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意见,及时向政府反映,充分发挥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要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社会捐赠、邻里互助、扶残济困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要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方便社区居民生活。要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要正确处理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支持和指导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
(二)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广泛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
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壮大志愿人员力量。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在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
(三)引导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将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参与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医院、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营共建。支持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大型服务企业兼并、控股国有及集体所有的社区服务企业,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兴办或参股社区服务企业。对新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依法保护社区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严禁向社区服务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
五、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工作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要分级制定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及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工作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制定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社区发展。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形成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合力。
(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要把社区公共服务作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公安、人口计生、环保等部门要把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联合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服务的水平。政府职能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确需社区组织协助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严禁政府各部门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名搞检查评比、达标升级、考核验收等活动,加重社区组织的负担。
(三)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根据社区管辖范围、户数、人数、工作量等因素,合理核定社区工作人员,具体数额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确定。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确保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收入不低于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待遇。各地要按照每户10元的标准,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工资、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予以保障。财政困难县(市、区)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适当补助。
(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组织办公、服务、活动用房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保障性设施,要纳入各级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统筹推进。建设费用主要由县(市、区)财政负担,省、市给予适当补助。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统筹规划,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补助。要重点解决社区没有办公用房,或在危房、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办公等问题。全省市辖区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县级市和县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社区活动用房面积。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产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依法协助、督促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商)按照规定的标准把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公共建筑规划进行建设。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批新开发小区的详细规划时,应当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严格把关,确保配置包括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在内的管理服务和文体设施建设用地。建设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规划确定应当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而未建设的,要责令建设单位限期纠正;对拒不改正的,予以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民政部门要掌握进展情况,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要指导社区组织加强对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社区规模调整后,民政部门应当对腾出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提出调整方案和处理意见。
(五)加强政策指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社区落实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社区营利性商业服务,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通过发行福利、体育彩票筹集的公益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对社区社会福利项目和开展体育活动给予资助。(六)加强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制定各类社区服务的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逐步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五日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87号《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消防工作,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危害,维护农村消防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村庄和集镇。
第三条 农村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
第三条 农村消防工作由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消防组织和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农村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农村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对火灾隐患及时组织整改。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承担火灾扑救工作。
第五条 县(市)公安机关依法对农村消防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由当地公安派出所负责实施,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业务指导。
第六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公安、民政、建设、农业、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提供服务,共同做好农村消防工作。
开展农村消防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农民负担。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农村单位和居民的自防自救能力。
县(市)、乡镇、村应当利用电视、广播以及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指导安全用火、用电、用油,掌握家庭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的方法,农村学校每学期应当安排两次以上消防安全教育课程。
第八条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79号)的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同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有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消防工作。驻村企业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应当贪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消防工作领导,根据消防安全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防火安全组织和义务消防队,或者指定专(兼)职防火人员,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条 农村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建设应当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 乡镇、村应当加强农村消防水源建设。供水单位在建设农村给水管网时,应当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并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没有给水管网的,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渠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点等取水设施。
天然水源缺乏的村庄和集镇,可以结合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消防替代水源。
第十二条 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的村庄和集镇,应当在规划治理时,根据消防安全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改造,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第十三条 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防火季节、重大节假日,以及农村庙会、各种集会期间,乡镇、村应当制定消防安全方案,并加强消防安全检查。
第十四条 农村加油站、燃气充气站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林木存放加工场所、造纸行业原料存放场所,以及粮食、棉花、秸杆等农产品场院和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专门消防安全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措施。第十五条 在农村的学校、医院(卫生所)、图书馆和歌舞厅、影恢剧院、网吧、旅馆、商店等公共娱乐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保证消防安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农村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经营特点采取防火安全措施。
第十六条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农村电力用户使用的用电设备、设施、材料应当符合质量标准,并应当由持有安全操作证的电工负责安装、检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章用电。
第十七条 农村家庭和居民应当加强火源管理,不在可能引发火灾的地方使用明火、燃放鞭炮和吸烟,并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有关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第十八条 对违反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单位和个人,贪污予以处理或者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
豫政 〔2009〕32号
▬▬▬▬▬▬▬▬▬▬▬▬★▬▬▬▬▬▬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04年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完善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优化财力分配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
基本原则:
一是鼓励科学发展。引导市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收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财力和事权相匹配。按照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市县基本支出需求。对自有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的,相应增加基数性补助,确保市县基本支出需要。
三是保存量、调增量。确保市县既得利益,逐步调节财力增量分配格局,优化财力分配结构。
四是公平和效率相统一。实行规范统一的财政体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兼顾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完善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增值税分配政策。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市县增值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取消省下划郑州市增值税收入上解递增规定。
(二)增加企业所得税市县留成。为促进各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部分省级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同时,将安阳钢铁集团和河南安彩集团(含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下划安阳市,下划收入基数按2006—2008年三年平均数核定。
(三)加大对资源类税收的调控。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07—2008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07年1/3和2008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
(四)调整非税收入分配政策。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经济环境,市县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中的社会抚养费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别集中20%。省级集中收入全部用于市县执法部门经费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五)提高市县“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市县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增长与上划中央“两税”增长率的比例系数从1∶0.15提高到1∶0.3。
(六)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2008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情况,对存在基本支出缺口的县(市),缺口部分全部纳入县(市)补助基数;对省辖市本级财政困难比较突出的,按2008年补助额纳入补助基数,增强困难市县政府的统筹能力。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核定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支出需求,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鼓励县(市)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七)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2009—2012年,对开封、南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6个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三税”)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加快发展;对其他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三税”收入按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分成收入增量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率先发展。
(八)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增加兰考、宜阳、郏县、滑县、封丘、温县、范县、鄢陵、卢氏、唐河、夏邑、潢川、郸城、新蔡、正阳等15个县为省直管县。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豫政〔2004〕32号),赋予省直管县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省直管县。
(九)明确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政策。因企业重组对省辖市之间和省与省辖市之间财税利益造成较大影响的,以重组前一年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和附加为基数,按照“依法征收、按基数同比分享”的办法进行调整。探索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鼓励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三、完善财政体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归并简化结算事项。将企事业单位财务划转、农村低保、五保户补助、贫困县公检法干警服装经费、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经费等项目归并,按2008年补助数纳入补助基数,简化结算事项。基数性补助列入市县年初预算,提高市县预算的完整性。
(二)改进转移支付办法。市县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全额计入标准收入,鼓励市县优化收入结构。标准支出测算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根据总人口、学生数、面积等客观因素和平均支出水平确定,并适当考虑支出成本差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补助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对省辖市撤县(市)改区,原享受的转移支付以上年为基数继续保留,2009—2012年纳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完善省辖市以下财政体制。本次体制调整省对各省辖市提高“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增加的财力要全部落实到县(市)。各省辖市要切实承担分级管理的责任,财力状况较好的省辖市要建立市对县(市)转移支付制度。省辖市对县(市)的体制调整,财力要向县(市)特别是困难县(市)倾斜,调整方案实施前须征求省级财政部门的意见。县(市)要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其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代发办法,建立乡镇干部工资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税收征收和优惠政策,按照依法征收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严禁虚收空转,切实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市县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按“零基预算”办法编制预算,合理安排基本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和地方津贴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事、实事落到实处。推行综合财政收支计划,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简高效”原则,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豫政„2007‟81号)精神,特制定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
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
二、建设任务
(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421.1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190.2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230.9万亩(含飞播造林2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14.5万亩。
(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25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1.5万亩,培育优质苗木4000万株。
三、安排原则
(一)营造林计划。2011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41%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55%、10%、33%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8个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
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
(二)投资。2011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11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11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
四、建设重点
2011年重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适当安排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突出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适当安排其他
工程建设任务。营造林工程重点安排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
五、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营造林计划。本次下达的营造林计划已将2011年营造林任务分工程类型全部落实到县(市、区),各地要严格按照营造林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单位编制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各项目作业设计按审批权限报批后实施。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验收。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3个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按照《规划》确定的宽度为限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各生态工程及中幼林抚育任务在省级核查时核实面积在该工程下达计划103%以内的,验收合格部分兑现省级奖励资金,超过103%以上的部分省级不核查、不兑现奖励资金。
(二)保障建设资金。为完成2011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豫政„2007‟81号文件的要求和省下达的2011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足额落实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同时,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
(三)实行“以奖代补”。林业生态省项目资金安排要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奖励资金。省安排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按照《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奖励标准》分阶段兑现奖励资金。省级财政林业预算支出确定后,按省下达的计划任务拨付奖励资金的50%;经省核查(稽查)合格后,拨付全部奖励资金。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严禁挪作他用。对林业生态省建设急需的优质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珍稀濒危树种、优良乡土树种和优质经济林苗木的培育,根据繁育成本制订补助标准,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择优扶持。经省稽查后,对核查结果符合《规划》要求、达到相关技术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奖励标准及时兑现奖励资金;对核查结果不符合规划要求、达不到相关技术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削减直至取消奖励资金。
(四)强化监督检查。2011年林业生态工程和有投资的林业产业工程的建设任务全部纳入省级核查范围,建立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和质量管理考评体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基本要求是:2011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当年林业生态省建设营造林任务;待新造林成活稳定后,省林业厅组织全面核查和稽查,核查由往年的按一定比例抽查改为全面核查,稽查比例不低于营造林任务的5%。
林业生态省建设全过程实施阳光操作。对营造林计划、奖励标准、各项目作业设计的审查及批复结果、核查结
果、奖励资金、育苗补助办法和补助费发放情况等全部公开,各个环节均在河南林业厅网站进行公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符合招投标条件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都要按规定组织招投标和政府采购。
(五)加强组织领导。2011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一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乡镇,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各部门、各系统要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依据《规划》认真研究制订本部门、本系统绿化措施,高标准做好各自的绿化工作。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做好部门绿化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部门承担的绿化任务顺利完成。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
洽谈会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11〕7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商务厅制定的《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
合作交流洽谈会工作方案
(省商务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省政府定于2011年8月26—28日在郑州举办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为做好洽谈会筹备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和优势产业推介为重点,以投资说明、对接洽谈、推介展示、实地考察为主要内容,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设计
活动名称: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
举办时间:2011年8月26—28日。
举办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河南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承办单位: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外侨办、郑州海关、省贸促会、科学院、郑州市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外资企业协会等国(境)内外知名商协会。
活动规模:拟邀请5000名左右的国内外客商参会,其中国(境)外客商约1500人、省外客商约3500人。主要包括联合国有关组织机构官员、部分外国政要和驻华使节、国(境)外知名商协会代表,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及国(境)外知名企业高管,国内500强企业及知名企业高管,国(境)内外新闻媒体记者等。
三、活动安排
(一)主要活动
1.欢迎晚宴及文艺演出。8月25日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2.开幕式。8月26日上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举行。
3.中原经济区投资说明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8月26日上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举行。
(二)专项活动
1.项目对接会。
2.跨国公司对话会。
3.豫粤经贸合作交流洽谈会。
4.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论坛。
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
6.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
7.“走出去”国际合作项目恳谈会。
8.企业境外上市对接会。
9.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洽谈会。
10.跨国公司中原行系列活动。
11.加工贸易进中原系列活动。
12.河南省技术转移洽谈对接系列活动。
13.第六届豫商大会(8月28日在商丘市举行)。
14.郑州都市区建设暨国际物流产业园推介说明会。
15.省教育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农业厅、文化厅、旅游局、文产办、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充分利用洽谈会平台,各自开展招商活动。
16.各省辖市专题活动。
(三)展览展示
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览中心举办。一层主要是省、省辖市、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综合展区和技术转移项目展示区;二层是省外、国(境)外展区。整个展览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为主题,整体策划,统一布局,分块实施,彰显“自信、开放、创新、崛起”意识,以实物为主,辅以模型、大屏幕现场演示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我省及各省辖市、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展前景相互融合,使展览展示有新意、有亮点、有特色,水平明显提高,档次明显提升。
一层分设4个展览展示区和项目对接区,分别为:
1.省情综合展区。突出中原经济区建设,集中展示我省基本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成就、发展规划和区位、交通、资源、人力等比较优势,宣传我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贸易促进政策。
2.各省辖市展区。集中展示各省辖市基本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发展规划、比较优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贸易促进政策。
3.开发区、城乡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展区。以省辖市为单位,组织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组展布展,集中展示基本概况、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比较优势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技术转移项目展示区。集中发布我省企业的技术难题项目,集中展示推介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成果项目。
5.项目对接区。由大会统一组织,以各省辖市为主,集中开展项目对接和政策咨询。
四、组织机构
为做好本次洽谈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成立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
组委会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郭庚茂(河南省省长)
副主任: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负责同志
史济春(河南省副省长)
徐济超(河南省副省长)
陈雪枫(河南省副省长)
秘书长:安惠元(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
副秘书长:介新(省政府副秘书长)
寇武江(省政府副秘书长)
万旭(省政府副秘书长)
赖谦进(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孟令峰(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李清树(省商务厅厅长)
张维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贾跃(省科技厅厅长)
杨盛道(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刘洪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
钱国玉(省财政厅厅长)
朱清孟(省政府外侨办主任)
栗洪显(郑州海关关长)
袁长祥(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
李建中(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吴天君(郑州市代市长)
余学友(商丘市代市长)
郭新和(省科学院院长)
宋国卿(省商务厅副厅长)
谢增福(省贸促会会长)
成 员: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财政厅、安全厅、教育厅、交通运输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文化厅、卫生厅、省政府外侨办、国资委、省旅游局、台办、贸促会、外宣办、文产办、省政府金融办、省科学院、工商联、侨联、河南海外联谊会、省广电局、郑州海关、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政府口岸办、省接待办、事管局、省委警卫局、省公安边防总队、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省电力公司、通信管理局、豫商联合总会、郑州市政府、商丘市政府等单位分管负责人。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任主任,省商务厅副厅长宋国卿任常务副主任,省直有关厅局和郑州、商丘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主任。
五、工作分工
(一)省商务厅
1.负责洽谈会的总体策划、筹备和协调组织。
2.负责重大活动的统筹策划和组织实施。
(1)策划和组织实施开幕式、欢迎晚宴等重大活动。
(2)承办项目对接会。
(3)承办跨国公司对话会。
(4)牵头组织相关省辖市共同承办跨国公司中原行系列活动。
(5)承办豫粤经贸合作交流洽谈会。
(6)会同省文化厅组织文艺演出。
(7)牵头承办中原经济区投资说明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8)牵头承办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论坛和加工贸易进中原系列活动。
(9)承办“走出去”国际合作项目恳谈会。
(10)会同省政府金融办承办企业境外上市对接会。
(11)配合商丘市政府举办第六届豫商大会。
(12)统筹协调各省辖市举办项目对接洽谈活动。
3.负责展览展示的整体策划、组织实施。
4.统筹组织、协调邀商工作。邀请国(境)外和国内沿海地区1000名重要客商(其中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高管200名左右)参会。
5.收集、整理、发布招商项目并做好前期对接工作。
6.安排大会期间省领导出席活动。
7.组织安排国(境)外重要客商团组参加各专项活动并做好接待协调工作。
8.审查、协调和统计大会签约项目。
9.编制大会经费预算。
10.负责组委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省发展改革委
1.承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
2.会同省商务厅承办中原经济区投资说明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3.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4.提供基础产业等方面的招商项目。
(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承办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
2.邀请4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3.提供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招商项目。(四)省科技厅
1.承办河南省技术转移洽谈对接系列活动。2.邀请500名以上重要客商和10个团组参会。3.提供高新技术产业招商项目。(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1.承办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洽谈会。2.邀请5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3.提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及城市改造招商项目。(六)省工商联
1.负责邀请国内沿海地区200名以上重要客商(其中国内500强企业高管50名以上)参会。2.会同商丘市政府承办第六届豫商大会。(七)省侨联
邀请2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八)省贸促会
1.邀请300名以上重要客商和10个国(境)外团组参会。2.配合省政府金融办承办企业境外上市对接会。3.配合省商务厅组织省外、国(境)外企业展览。(九)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文产办)1.负责协调组织大会对外宣传推介和新闻报道工作。2.负责新闻中心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3.负责协调组织领导会见外宾、客商及大会主要活动的新闻采访和宣传报道。4.组织安排领导专访、新闻发布会。5.牵头邀请100名以上国(境)内外记者。6.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7.提供文化产业领域招商项目。8.策划举办专项活动。
(十)省委统战部(河南海外联谊会)1.负责邀请港、澳地区知名人士。邀请100名国(境)外重要客商和5个以上知名商协会参会。2.协调大会期间对口联系单位客商接待工作。(十一)省文化厅
1.牵头组织文艺演出。
2.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3.提供文化领域招商项目。4.策划举办专项活动。(十二)省农业厅
1.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2.提供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3.组织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会。4.策划举办专项活动。(十三)省教育厅
1.邀请5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2.提供教育领域招商项目。3.策划举办专项活动。(十四)省政府国资委
1.邀请150名以上重要客商(其中国内500强企业高管100名以上)参会。2.提供与央企合作及省管企业招商项目。
3.策划举办专项活动。
(十五)省政府金融办
1.牵头承办企业境外上市对接会。
2.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3.提供金融领域招商项目。
4.策划举办专项活动。
(十六)省旅游局
1.协调大会期间旅游工作,为客商观光提供服务。
2.协调旅游公司、酒店、宾馆做好参会客商接待工作。
3.邀请100名以上重要客商参会。
4.提供旅游业招商项目。
5.策划举办专项活动。
(十七)省政府外侨办
1.负责邀请10个以上国外友好省州代表团和50名左右驻华使节参会。
2.统筹安排大会期间省领导外事会见及宴请工作,为开幕式、欢迎晚宴及文艺演出提供翻译。
3.负责受邀外国政要参会报批工作。
4.负责大会期间涉外管理工作。
5.负责接待参会的外国政要、驻华使节。
(十八)省台办
1.负责邀请台湾地区政要和重要客商参会并做好接待工作。
2.策划举办专项活动。
(十九)省财政厅
负责大会经费预算审核、拨付及监督使用。按照筹备工作进度,拨付前期费用,确保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二十)省公安厅、安全厅、省委警卫局、省公安消防总队
由省公安厅牵头组成大会安全保卫部,全面负责大会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具体职责:
1.负责开幕式、欢迎晚宴及文艺演出现场和各项专项活动现场等重要场所的安检、保卫和消防工作。
2.负责国家部委领导、国(境)外政要的安全保卫工作。
3.疏导交通,保证参会车辆顺利往返各活动场所。
4.做好各项活动现场及周边交通指挥、车辆停放、交通疏导等工作。
5.为国(境)外政要出行提供警车引导。
6.维持大会各项活动秩序,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7.负责大会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工作。
(二十一)省交通运输厅
1.大会期间为大会专用车辆在省内高速公路行驶提供免收费用服务。
2.保证大会期间郑州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畅通。
3.在郑州市的高速路口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收费站悬挂欢迎标语,并在郑州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电子显示屏上显示欢迎标语。
4.提供我省交通运输业招商项目。
(二十二)郑州海关
1.与省商务厅共同承办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论坛和加工贸易进中原系列活动。
2.简化重要外商和贵宾通关手续,做好外商参展物品报关、出关事宜。
(二十三)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做好外商及其参展物品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二十四)省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大会期间医疗保健和饮食安全工作。
(二十五)省政府口岸办协调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边检、机场做好重要客商的迎送工作。
(二十六)省事管局
会同省商务厅协调大会公务用车。
(二十七)郑州铁路局
1.做好大会票务和重要客商迎送工作。
2.在郑州火车站设置大会接待站并悬挂欢迎标语。
(二十八)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有限公司
1.做好大会票务和重要客商迎送工作。
2.在机场设置大会接待站并悬挂欢迎标语。
(二十九)省气象局
负责会前及大会期间的天气预报工作。
(三十)豫商联合总会
与商丘市政府共同承办第六届豫商大会。
(三十一)郑州市政府
1.与省商务厅共同承办跨国公司中原行相关活动。
2.承办郑州都市区建设暨国际物流产业园推介说明会。
3.邀请500名以上客商(其中国、境外重要客商150名左右)参会。
4.负责整治市容市貌,负责大会期间客商及来宾考察地和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及车辆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5.做好大会期间市区道路交通保障工作。
6.按照组委会要求在市区主要路段和窗口单位悬挂欢迎标语;负责大会户外宣传标语、海报和公益广告的张贴、投放工作。
7.做好大会期间宾馆、酒店的接待、服务及卫生防疫工作。
8.确保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各种设施完善,并协助做好布撤展工作。
9.做好组委会办公室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十二)商丘市政府
1.与豫商联合总会共同承办第六届豫商大会。
2.邀请300名以上重要客商(其中国、境外重要客商100名左右)参会。
3.做好组委会办公室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十三)其他省辖市政府
1.与省商务厅共同承办跨国公司中原行系列活动。
2.负责本市展览展示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3.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洽谈工作。
4.策划举办专项招商活动。
5.各邀请300名以上重要客商(其中国、境外重要客商50名以上)参会。
6.收集、整理、上报本地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7.做好客商及来宾考察地和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及车辆管理工作,为外商参观考察提供方便。
六、工作要求
举办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是今年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各省辖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洽谈会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要全力做好邀商工作,确保受邀客商的数量和层次,完成所分配的邀商任务。要提前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征集、筛选、包装和对接等工作,确保洽谈会取得实效。要加强会前、会中、会后的宣传,营造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氛围。要按照“高效有序、热情周到、文明规范”的要求,认真细致做好会务接待工作,国家部委参会领导由省直对口单位负责接待,各省辖市所邀客商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接待。要加强安全保卫和饮食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