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省重点高中
东至三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人:施飞
第Ⅰ卷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
1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
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根据文言单元课文,完成4-9题。(4-8每题3分,9题6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④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焉”的理解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C,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D、复驾言兮焉求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8.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B、问征夫以前路C、莫之夭阏D、复驾言兮焉求?
9.翻译:(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答: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0.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答:
11.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2)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三.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24题。(21分)
秋日的灯盏(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
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
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
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
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
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
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
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
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
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
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
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
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
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
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
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
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
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
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13.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分)
答:
14.文中第3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
15.“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答: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并分条加以概述。(6分)
答:
第Ⅱ卷
1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bì)xǐnɡ)jī)wǎn)
Bmào)zhuàn)chánɡ)xián)
Cì)(yínɡ)yùn)jǔ)
Djiâ)zī)chī)jiã)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兴高采烈斩钉截铁变本加励热情洋溢
B.合盘托出诚惶诚恐日薄西山咬文嚼字
C.黄粱美梦深恶痛绝形影相吊陈词烂调
D.安然无恙不识抬举庞然大物鲲鹏展翅
1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童梦圆”中的“童”是指一些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上学机会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正值10—18岁的豆蔻年华,生活在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
B.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C
D.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
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
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D.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
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21.请根据下列语句,给“博客”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
息。(可增删词语)(4分)
①博客是一种简便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②博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在不断更新。
③博客能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④博客能提供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提要。
答: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
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
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
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转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第二篇:2013--2014下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A)
高二语文复习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凄怆(chuàng)迂曲(yū)慰藉(jiè)矫揉造作(jiǎo)...B.讥诮(qiǎo)气氛(fēn)祈祷(qǐ)毋庸赘言(zhuì)....C.踌躇(chú)攫住(jué)胆怯(què)迥然不同(jiǒng)...D.汲取(jí)怂恿(sǒng)媲美(bì)驰骋想像(chěng)...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项()
A胜券在握迫不急待同流合污顺理成张 B维妙维肖原形必露漠不关心标新立异 C殉私枉法辐员广大辞不达意出神入画D销声匿迹层峦叠嶂拭目以待心慌意乱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⑪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的______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的气氛。
⑫过一次三峡,足可催人生出白发来的。怪不得行人要和两岸的猿声同悲了。这是那古远的、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的_______ ⑬西藏人在_______中听见了宇宙的呼吸声,他们早已接受人类并不伟大这一教义。
⑭原来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外,也要懂得________许多知识才行的啊!
A.散发呜咽冥想排拒 B.散布叹息冥想排斥 C.散发呜咽思考排拒 D.散布叹息思考排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B.能否再年轻一次,是每个人心中的渴望。
C.通过《雄关赋》一文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祖国是信心。
D..邮电部门做出了不用标准信封和不按标准书写就不予投递。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重庆人民大礼堂气势恢宏,构筑奇特,令人叹为观止。....B、他学识丰富,才思敏捷,文过饰非,令人钦佩。....C、刘玉为人正直,廉洁自律,从不搞礼尚往来那一套。....
D、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功败垂成在此一举。6.下列各句中....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村长说:“这里原是一片荒野,走出四、五十里也见不到一个人。” B.这件事是不是他干的?我们调查清楚后再下结论。C.刘老师说:“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D.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应该怎样提高服务的质量,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8.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于是从散约败暴秦之欲无厌B赢粮而景从当与秦相较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F.弊在赂秦
10.下列特殊句式判断不对的一项是()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句)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定语后置句)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
二、常识复习(共10分)
(一)判断(1分×5=5分)1.“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
2.《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3.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著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填空(1分×5=5分)
1.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是。
2.文学作品的体裁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3.,使我不得开心颜!
4.此时无声胜有声。5东船西舫悄无
言。6.同是天涯沦落
人。7.座中泣下谁最
多?。8.小说的三要素是、、。
9.杜甫的三吏指的是、、。10.鲁迅的小说集有、、。
三、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1.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2.①。3.②。2.这段文字突出________的气氛,作用是________。
3.最后一段的画线句是写乌鸦向着远处的天空飞去了,而作品中夏瑜母亲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只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乌鸦的飞走是不是说明夏瑜的死并不冤枉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2、“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请加以分析。
3、“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这句话反映的是什么?
4、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B.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思想麻木僵化。
C.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的代表。
D.别里科夫的孤僻虚伪和惶惑不安揭示了他维护沙皇统治的反动立场和变态心理,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典型。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11-14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A.诸侯之所亡B。犹抱薪救火..
F.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子孙视之不甚惜D。至于颠覆...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次的是的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5.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
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
有气势又有变化。
E.本段论述赂秦的危害,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答案
一、1—5DBBAB6—10DBDBC5、.解析(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应该用“兴高采烈”,兴致和情绪都非常高昂热烈,形容十分愉快)
7、[解析]这里既考了“得体”也考了“连贯”。考虑是否符合语境,可以排除 A.“他本人”“敝校”太过于书面化;考虑是否连贯,可以排除C 和D,C由“学校”到“本人”不合逻辑,D中由“他”个人到“全国人民”跳跃性太大,且与前面“校友”的交代无照应关系。
二、(一)判断
1× [解析]归有光是明代人,不是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2 √3√4 √5√
(二)填空
1.彤管有炜,悦怿女美。2.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安能弯腰摧眉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一)
1.AE(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2.(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
(2)让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因时间久远而泯灭。(或答“让每个
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3.隐藏那两条玉臂的目的和愿望。
4.这句话的含意是玉臂的恢复,表面看似完整,实际上会破坏断臂所散发的神秘气氛,限制人们的想象,也就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天地神妙的整体美。
(二)1.B2.D3.B4.A5.C(三)
1、《 新书》西汉贾谊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鞭子登上登可靠 3D、4C
5(1)于是废除之前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毁各学派的理论文学思想著作,已达到使百姓愚昧的目的(2)于是秦始皇便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国家,使北方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第三篇:语文期中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10%)
bǔyùwēixiéchájuézhōuxuáncáibiànwúshuānɡ
ɡōnɡxínɡtánɡlánɡcānɡlǎoménɡlónɡzhìrénzhìyì
二、基础知识的练习及词句的积累:(27%)
1、查字典:(5%)
“盛气凌人”的“凌”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除部首外再查()画。在字典里“凌”字的解释有四种:
①冰;
②欺凌、侵犯、欺压;
③升、高出;
④迫近。在“盛气凌人”这个词中应取第()种解释。
2、写出三个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3%)
3、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名句:(4%)
4、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6%)
(1)、这学期,全体六年级同学都参加了“我读我演”阅读竞赛活动。
(2)、宣传委赵刚记录并听取了“庆祝元旦准备会”上老师及“班干”们的发言。
5、用适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4%)
(1)、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
(2)、侍奉吴王的少年没有被吴王处死。
侍奉吴王的少年巧妙地使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作者是()代诗人(),“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5%)
三、阅读:(30%)
(一)、阅读课文片断,完成后面的练习:(11%)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
专心致志()辩护()
2、你知道“竹简”是什么吗?(2%)
3、请写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的意思。(3%)
4、很多人都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件实实在在的事,读了司马迁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4%)
(二)、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19%)
游龙华公园
星期天,我们游览了桃花盛开、曾经洒过烈士鲜血的地方——龙华公园。
进了公园,我们先走向“桃园”。不一会儿,满园桃花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的桃花品种繁多,有“仙桃”、“白桃”、“日日桃”,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一团火,白的像一片云,还有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微风吹过,送来屡屡清香。
“你们看,那儿有许多蝴蝶!”一个同学指着前边说。我们望去,一些枝头果然有许多蝴蝶在随风摆动。可是走进一看,他们不是蝴蝶而是一种奇特的桃花。这种花的形状、颜色和蝴蝶十分相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蝴蝶花”。
饱览了桃花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两旁松柏耸立,四周铺满嫩草,外面围上一圈整齐的冬青,显得庄重、肃穆。纪念碑上刻着:“龙华载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读着碑文,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正横眉冷对带血的刺刀,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龙华的桃花……
离开纪念碑,鲜明的路标把我们引向画廊。画廊里展出了许多烈士的照片,照片下有烈士的生平简介,还陈列着烈士的手稿。这些手稿记录着烈士们的战斗历程。
我不禁低语着:烈士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沿着你们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
安息:
耸立:
2、短文的第(、)自然段是描写桃花的,作者抓住了桃花的()和()来描写桃花的。(3%)
3、用波浪线画出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2%)
4、填出作者游览龙华公园的路线。(3%)
5、读了短文,你觉得龙华公园主要是用来纪念什么的?(2%)
请你写出我们南京一个类似的公园名称:(2%)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自己实际谈一谈。(3%)
四、作文: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有真情实感。(30%)
五、附加题:(3%+2%+3%+2%)
1、我们学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后知道聂荣臻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请你再写出三个元帅的名字()、()、()。
2、你知道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吗?
3、学习了《埃及的金字塔》之后,我们知道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
4、司马迁编撰的《史记》里面记录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分别是按照本纪、表、世家、列传和书这五种体例来记录的,你能写出其中的两个历史故事的名称吗?()、()。
第四篇:2017_2018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17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 积累运用(20)
1、按题目要求填空。(1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
”,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
”;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
”。(3分)
(2)《雨霖铃》一词中对一对恋人分别时痛苦之情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2分)
(3)
,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1分)(4)鸟雀呼晴。(《苏幕遮》)(1分)
(5)《声声慢》中有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词人情感融入落花中的句子是“
,?”(3分)(6)夕阳下。(《远浦帆归》)(2分)(7)《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
,”。(2分)(8)上善若水。(《老子》)(1分)2.下列诗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3分)
A.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B.可怜后主还寺庙,日暮聊为《梁甫吟》。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15分)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 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年12月4日)(有删节)4.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一词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B.第②段中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而受到了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约束。
8.第⑥⑦两段,都阐述了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4分)
(1)文学肩负的责任是:
(2)文学传达的道理是:
9.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从心,但是仍抱有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7分)
静 夜 功 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15)那筑是凶器……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 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10.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第(8)段中划线句的空格处。(填入符号)(2分)…………()
“ 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 A.升起 B.笼罩 C.降临 D.漾出 11.请赏析文章第(2)段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根据文意,指出第(18)段中划线句“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章第(26)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久久地感动”。(3分)
14.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第(12)段中,“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这汽笛声与筑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撕裂那墨般的黑暗。B.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高渐离和鲁迅是两个身处黑暗社会却勇敢抗击恶势力的典范。
C.作者独自一人静坐于黑夜之中,虽目无所见,但心眼洞开,在静思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激励。
D.通过静夜沉思,作者体悟到用生命与热血同“黑暗”进行搏杀,无论“武道”与“文途”,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其行为都是可敬的。
15.请联系全文内容,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8分)
①
[双调]折桂令·九日
②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16.综观全曲,一个“ ”字贯穿全篇。(1分)17.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B.“归雁横秋”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C.“金杯错落”是写昔日繁华热闹的官场生活。D.“西风白发”极写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的惆怅。
18.作品末尾三句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9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仲尼亟称于水()..夫唯不争,故无尤().20.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D.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诸子喻山水》).21.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2.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1分)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23.(1分)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24.(2分)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26.(3分)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3分)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①
三、写作(70分)
28.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 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 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参考答案
1、(1)(3分)寒蝉凄切 满地黄花堆积 楚天千里清秋 2/C
3/D
(一)(15分)
4.(2分)人们能够主动抵挡各种诱惑。(意思相近即可)
5.(2分)此句将人们的欲望被法律束缚比喻为猛兽关在笼子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法律对人们贪欲的制约作用。(比喻分析1分,作用1分)
6.(2分)第4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人类应克制欲望的论述,引出下文对国家控制欲望的意义的论述。(结构作用1分,结合文意1分)7.(2分)C(猴子不属于欲望无限扩大)8.(4分)
(1)文学要使人们自觉克制欲望。(角度针对“人们”1分,表述1分)(2)一个国家或社会不能因加快发展速度而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角度针对“国家”1分,表述1分)9.(4分)观点1分,举例阐述2分,语言表达1分。(应以文学对人的精神有积极意义方面谈,若否定文学价值,最高给1分)
(二)(17分)
10.(2分)D(与“浸入”呼应,更具形象性)
11.(3分)通过对椅子发出的轰隆砰然的炸响声音以及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声的描写,以声衬静,突出了夜的静、黑,为后文叙写黑夜静思做了铺垫。(每点各1分)12.(2分)黑暗社会的恶势力摧毁、封锁进步力量。(“黑夜”、“利器”、“吞掉”意义揭示,两点1分,三点2分)13.(3分)因作者在静夜中联想到诸如高渐离、鲁迅那样勇于同“黑暗”作殊死抗争的人,能从中获得启示,汲取前行的力量(正气得到弥补)。(联想内容1分,产生作用2分)14.(3分)B(B项,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不是全文线索;
15.(4分)经过执着的通宵思辨,作者走出迷茫与困惑,获得前行的力量,对未来充满希望。(联系前文作者思想、内心变化2分,对未来的启示2分)
四、课内古文(9分)
19、略 20.A 21.答案示例: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判断句、“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4点,译文中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2.答案示例: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六、23.桐城派(1分)24.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2分)25.B(3分)26.(3分)参考角度:
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动词如“携”、“挈”、“攀援”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登山之乐;运用对偶如“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化用苏轼名句,文意典雅,如“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表现登游凌云的超然洒脱,心旷神怡。
27.(3分)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1分)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意思对即可。)【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第五篇:高二语文测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诗歌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的《“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谓“去其重”?从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雠校《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摘编自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而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表示数量多。
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D.本文作者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成书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切得出孔子删诗的可信性。
C.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雅》《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D.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将自己编订的诗歌集定名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B.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原意,主观臆断。
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修鞋摊 左岸
五十二岁的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铃声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
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长得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表情简单,语言金贵,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
老于是个好善施乐的人。他了解到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天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女寡母,家境越加贫寒,促使年纪轻轻的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了很远的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老于义不容辞经常帮助小枣这个那个的就成了他业余爱好的一部分,小枣感激不尽,但嘴笨,只会说“大叔歇歇,喝口水咧”。
别瞧小枣一个女娃家,能吃苦耐劳,鞋修得好,远近闻名,男女老少异口同声公认,小枣服务态度绝对够上四星级标准,甚至有的老客户搬走后还特意坐公交来她这里修鞋。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
“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快说,你急死人了。”老于越加狐疑。“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家里再没别的亲戚了吗?”“没。俺只有回家。”小枣狠狠咬了一下自己的嘴唇。
“那,你走后,这个鞋摊怎么办?”
“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
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
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
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这事包在我身上。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呐,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事不宜迟,小枣收下老于的钱,擦擦眼泪,千恩万谢,一步一回头地从老于的视线里消失了。第二天一大早,老于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来到修鞋摊开始上班了。修鞋是个又脏又累的手艺活,他老于虽说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给人家修坏了不少鞋,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痛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这期间老于间或给小枣打过电话。告诉小枣鞋摊一切都好,叫她放心,还问了小枣娘病情.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越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
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老伴和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前者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后者瞅着老于的手粗糙不堪,都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
事情早晚是要露马脚的。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老于是个老实巴交的人,面对老婆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看摊修鞋辞职的事情一五一十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的准是叫那只小狐狸精给迷住了,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正常人哪有无故砸了自己金饭碗的呢。
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这个鞋摊。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他认为小枣的手机停机是因为没钱续了,他甚至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留下小枣家的地址,好给她寄些钱去。
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老于对于这个,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桑塔纳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
“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老公显然对少妇的举动有奉承的成分。
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到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的脚下。
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描写小枣狠咬嘴唇、扑通跪下等的动作和“你帮俺看个把月……俺还会回来”之语,寥寥几笔活画了小枣善于演戏、装可怜的虚伪形象。
B.“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这句话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说明老于长期吸烟导致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也能表现他忘我修鞋的习以为常与专注。
D.小说中写到修鞋摊易主,老于一直坚守修鞋摊,终偶遇旧主小枣,两人境况前后迥异,深化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诚信的主题。
5.小说以“修鞋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结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尽。有人认为小枣会装作不认识老于;也有人认为,小枣会良心发现,向老于道歉、解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故宫画医单嘉玖
每天早晨不到7点出门,下午5点下班,从鼓楼的家里走到故宫,不疾不缓,正好50分钟。这条路,故宫书画修复师单嘉玖一晃就走了快40年。
古人把书画修复形容为“病笃延医”。所谓“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甚至提出“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主张。书画时间久了如同人老了生病了,难免出现断裂、破碎、糟朽、霉烂等问题,修复一次,至少可以使其生命延长上百年。这样,良好的画医就成为稀世珍宝。
故宫古书画修复对象为两大类:一是以传世文物为主的宫廷收藏,包括书法、绘画、碑帖拓片、帝后画像等,如《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另一类是宫廷史迹,包括宫殿中的匾额、台阶、石碑等。这些古董如果没有修复技术的保护不可能流传到今天。
“1978年冬,刚刚结束插队回到北京,正好故宫博物院招收文物修复人员,我就这样成为了故宫人,一干就近四十年。”那时,单嘉玖对书画装裱修复一窍不通。第一天上班,师傅孙承枝把一沓纸往桌上一搁,让单嘉玖把纸上的草棍、煤渣刮掉,还得保持纸张的完整和光洁,这一刮就是3个月。“一开始觉得枯燥,但慢慢的,你能感觉到那个鬃刷划过不同纸面的阻力,甚至能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修复书画所需要的那种定力也慢慢地培养出来了。”单嘉玖回忆说,“3年的工夫,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各个朝代用纸特点和选纸方法,那些一开始觉得拗口的专业术语也变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书画修复,既不能不管不顾乱逞能,也不能缩手缩脚,真就需要胆大心细。”单嘉玖对明代《双鹤群禽图》的修复依然记忆犹新。这幅我国流失海外的遗珠,现存德国柏林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当单嘉玖清洗这幅画作时,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出现了——画作局部出现鼓胀,致使画中形象严重变形。单嘉玖停下来寻找原因。原来,这幅画曾经过日本修复师之手。根据多年经验,单嘉玖怀疑是日本使用的“和纸”的膨胀系数与原作画绢不一致所致。后来的结果证明了她的这一判断,通过不断地闷润画心并及时控制与调整水分等方法,问题才迎刃而解,最后足足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完工。
“我们之所以被称为‘画医’,是因为真的很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人病了,吃什么药、打什么针,取决于病体和病情。书画病了,怎么抢救、如何修复,则取决于作品的受损状态,而不是文物等级的高低。”
单嘉玖有个习惯,每修复一次具有挑战性的书画作品后,她就将修复过程与心得撰写成文,让大家分享它的修复过程。如今已经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
“故宫的书画修复基本上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这样可以保证修复风格的一致性,这就像病人得有主治医生一样,你得对自己要修复的这张画负责,全盘考虑,如果不同的人做不同的程序,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推诿,而且你自己用足够的耐心赋予一幅画新的生命,也特别有成就感。”
有一次,一起采访的同行问单老师,“你修过的最有名的最有价值的书画是哪幅?”单老师慢条斯理地说,“对修复师来说,每幅书画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比性。一些并不那么有名的画,也都是经历了岁月的侵蚀、战争的流离,还有各种不可避免的损坏,才有缘与我们相识,它们也反映着画家的精神世界和当时的艺术追求,承载着过去的重要信息,在我们眼里也都是宝贝。就像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哪有挑病人的道理。”
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而对修复室里的他们来说,时间停留在每一个不急不躁、修复书画的细节上。
(节选自《光明日报》记者:杨雪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单嘉玖从一开始对装裱修复一窍不通,到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故宫画医,说明坚持不懈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B.单嘉玖认为他们与要修复的书画的关系就如同医患之间的关系,修复的方法取决于书画的受损情况而不是作品的等级高低。
C.单嘉玖认为书画修复需要足够的耐心,也要胆大心细,既不能胡乱逞能,也不能缩手缩脚。D.在单嘉玖看来,每幅书画都是一样的,都要用心完成修复,只是最修复有价值的书画能给人特别的成就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B.C.D.E.书画修复要求极高,如果没有优秀的工匠,宁可不修而保持原状;但修复工作有时又刻不容缓,因此反复刮去纸上的草棍、煤屑培养了单嘉玖对宣纸特性的感受力和修复书画所需要的定力,这是师傅教在对《双鹤群禽图》的修复过程中,出现了画面局部膨胀、形象严重变形的问题,单嘉玖用自己独特为了保证修复风格的一致,防止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故宫书画的修复都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单嘉玖有个习惯,她将每一次书画修复过程与心得都撰写成文,至今已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迫切需要优秀的“画医”。会她书画修复技艺的第一步。的技术,挽救了这幅珍贵画卷的生命。
9.故宫画医单嘉玖有哪些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可贵做法?请结合材料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B张冠李戴“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错,原文说“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这里的“是年”应该指的是“鲁定公八年”。
2.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参考答案:B以偏概全,原文是“ ‘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
3.考点说明:考查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A于文无据,“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
4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和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参考答案:A C 5.参考答案:①可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老于和小枣,因“修鞋摊”被联系起来,一个恪守诚信,一个不讲诚信,对比鲜明。②使情节集中,波澜起伏:作者围绕“修鞋摊”来组织情节,修鞋摊易主,两人前后境况迥异,这样使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③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用“修鞋摊”连接人物、组织情节,可以很好地突出两人在“信用”方面的不同表现,凸显出老于诚实守信的可贵,进而表现出呼唤诚信的主题。
6.考点说明:考查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F级。
(示例一)我认为小枣会装作不认识老于。
①从人物形象方面看,小枣故地重来,主要想看看自己原先的修鞋摊在三年后会是谁守着,鉴于自己的失信,也许会因羞愧而装作不认识老于,不愿相认;②从表达效果方面看,这样安排情节的反转,更容易达到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效果;③从揭示主题方面看,这样安排,更能表现出小枣的改变,讽刺社会上诚信缺失的现象。
(示例二)我认为小枣会良心发现,向老于道歉、解释。
①从人物形象方面看,小枣虽然境况大大改善,但纯良的本性应不会轻易改变,面对自己的恩人,小枣会因羞愧而良心发现,向老于道歉、解释;②从故事发展方面看,小枣既然来到故地要修鞋,就势必做好了坦诚面对故人的心理准备,会与恩人坦诚相见;这样安排情节,更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③从揭示主颗方面看,老于诚信坚守固然可贵,这样安排更能表现出小枣因感动于老于诚信坚守而展现的美好人性,也为揭示出呼唤、赞美诚信的主题而形成了合力。
7.8.9.D(错在“只是最修复有价值的书画能给人特别的成就感。”)AB(C“用自己独特的技术”于文无据,D过于绝对,E改变范围,)
可贵品质:(1)敬业、负责、做故宫画师近40年,仍孜孜不倦。(2)胆大心细有耐心有定力。
可贵做法:(1)迎难而上,善于探索修复方法。(2)实践与研究并重,修文物,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