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R如何处理好离职员工的关系
HR如何处理好离职员工的关系
很多HR都以为即将离职的员工没有任何的价值,其实不然, CubicHR团队说道,与离职员工的关系处理额不好,那将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波动。离职员工最重要的价值是在公司期间创造的知识、建立的流程、发展的新技能与方法、客户资源等。为了将对公司的影响减少到最低,HR应该尽可能的做好离职员工知识的延续管理。那HR将如何来维系离职员工的关系呢?
及时响应,情感安抚
人力资源部收到员工离职信后,必须第一时间响应,以表明公司对其离职的高度重视,这时候任何一丝的拖延和怠慢都可能会使员工的一时犹豫变成无比坚决。在接到员工离职申请一段时间内注意保密,因为有的员工并非真的想要离开,还可能在沟通后选择留下来。
在办理离职时,及时结算工资,办理相关手续,给付相应补偿,不要与员工过于计较,这也是体现公司人性化很重要的一点。有个制衣厂,经理级以上的人员如果辞职,老板都会送一套至少200美金的雪衣,这让员工内心感到温暖。
加强联系,维护关系
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旧雇员关系主管”,专门负责保持与前雇员的联系和交流工作。通过交流与沟通,这些离职员工不仅可以为原公司继续传递市场信息、提供合作机会,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供职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感受,对原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方式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离职员工其实与在职员工、外部客户同样重要,只要公司付出真诚的努力,有相当数量的离职员工都可以变成公司的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继续为公司创造财富。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朝是员工,永远是朋友”的氛围。
欢迎回流,建立制度
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离职员工对公司的业务流程与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可以用跳槽后的经历对原先不适合的地方加以改进;其次,员工选择再回到公司一般都已经过深思熟虑,忠诚度也会较高。所以,企业可把离职员工纳入人才招聘范围,建立返聘制度。
纠正“波动”
如果把员工离职看作一次小小的危机,那么危机也是机会,公司可以从离职员工那里找到一个自身改进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因为往往离职的员工比较了解公司而且也敢于说真话。
当员工提出离职时,他心里一般会有很多沉积的话,包括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人力资源部要尽量多地进行了解与收集。人力资源部一方面要与离职员工充分沟通,另一方面要与业务部门沟通,做好“中间者”的角色。有一家公司规定,员工必须在人力资源部领取离职申请单,为的是在员工填写申请前,人力资源部先做离职面谈,而不是等用人部门审批离职后再做面谈,这样就可以通过沟通尽量挽留人才。
与离职远远维系好关系,对公司的管理也是很有利的,可以让其他在职的员工看到,离开公司也还是朋友。同样对于HR来说,这样也是对人才的一个延续。企业只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第二篇:HR管理应处理好的九个关系
HR管理应处理好的九个关系
无论是平常与企业内部的HR人员或者其他HR咨询朋友交流,谈得最多的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实现问题,也就是“落地见效”的问题。但不约而同的是,这些HR管理从业者,几乎都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真正实现“落地”认为是企业内部环境因素造成的——比如领导的无意识、不重视等,似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真正的实现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无多大的直接关系。其实,人力资源管理要切实做到落地实施并且见效,矛盾与统一的九大关系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关键是平衡度要把握好,不可偏废。它们分别是:业务与人力资源,职能模块与体系构建,专业技术和人际关系,战略性与事务性,日常性和阶段性,专业性与有效性,通用性与原创性,设计与实施,稳定与变革。这些关系几乎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和
一些重要的工作原则。
一、业务与人力资源在某软件公司的咨询访谈中,我们惊讶地发现HR部门的4个人在一起,花了半天时间,居然无法清晰地介绍公司业务——软件外包的业务到底是如何开展、核心的业务流程、相应的岗位职责、组织架构图,根本就是“雾里看花”。难怪公司老总和业务副总对HR部门意见很大,而HR部门的抱怨居然是“连安排一次由我们组织的会议,都要总裁亲自督阵,业务部门才来参加”。某集团公司,在总部机关的薪酬和考核工作,分别由人力资源部和战略与企划部负责的,人力部经常跟老总抱怨,两个部门的工作边界关系很难界定,“两家经常打架”。所以,HR部总经理认为,考核工作应该合并且纳入到本部们的范畴来,而且,在某知名外资咨询公司为其所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中和公司决策层会议上,也曾通过了该思路方案的,质疑询问多次,老总总是不给答复,郁闷很久,终于有一次,和老总吵起来了,老总实在忍不住说,“你们部门谁可以把去年下属公司的业务数据和业务考核指标情况说清楚,哪怕五成也行,我马上建议调整机构,能吗?如果可以,我马上召集会议。”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哑然。人力资源工作能否切实做到落地实现,最关键的是要熟悉业务,不能只谈自己擅长并关心的培训、招聘、考核什么的,不能天天在办公室下指令、发表格、催数据,只做“表哥表姐”(喻指那些成天做表或填表的员工),根本不管业务线条如何运作的,否则,这些业务板块或业务人员在跟你打交道时,觉得很累,也就自然难以有效的配合人力资源工作,你的方案当然就总是“空中花篮子”。换个角度说:“有为才有位”。
二、职能管理模块与体系构建商业银行省分行在总部的系统改革推动中,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体系,由于自己的管理基础比较弱,而且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此时,要自己开始建立人力资源任何一个职能模块,同时也会遇到和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培训、职位管理和素质模型,到底应该先建立哪个,后建立哪个?他们之间的衔接配合如何把握?等等。这些问题在现实中,每天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具体工作的HR人士,如果没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不善于思考的话,要把握好体系构建和职能模块之间关系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现实的工作环境是具体的、零碎的,比如,薪酬体系建与不建,工资奖金必须是要发的,解决了今年的具体年终奖金发放问题,明年的系统性怎么办。而且,这些问题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中,疲惫中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要学会借助专业的外脑,尤其是“落地专家”,帮助自己系统梳理清楚这些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更为关键的是学习借鉴“别人走过的路”,看看别人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三、专业技术和人际关系某公司自己操作岗位评价,人力资源经理擅自根据领导意图,简单机械地调整评分结果,导致
高层之间既有的矛盾被引爆并激化加深,最后,薪酬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人力资源经理就被迫离职。实践表明,在组织变革咨询中,专业技术是基础,但是人脉关系价值也不可忽略,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有些人力资源经理误解了专业技术和人际关系两者的平衡特性,甚至,夸大中国特有的“潜规则”、人际关系的作用,把专业性的工作参与等同于职场人际关系的平衡,“7分江湖3分专业”是最典型的谬误说法,过分强调人际关系或过分的专注人际关系的直接结果,都是忽视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功能,忽略了对专业性的深刻理解把握,并把自己的工作置于了人际关系的旋涡中。我们诚然知道,两者平衡确实非常困难,但是必须要善于处理好两者关系。
四、战略性与事务性
某次咨询实践中,发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时间和人员分配方面,用在社保、档案、劳动合同方面的,远远高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变革策略等方面。所以,人力资源经理就开始想着如何多做一些战略性工作,争取变成公司高层决策上的战略合伙伙伴等。但是,结果事与愿违。这是战略性和事务性关系没有处理好。
人力资源部应该清醒认识到,只是战略伙伴的实现需要战略伙伴的能力,尤其是为决策层提供关键的人事信息和专业服务。这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而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做好则是前提,事务性工作的基础真正夯实并做好了从而才能确保“随需而动”。
中国目前很多企业发展阶段和管理成熟度,导致人力资源真正成为战略伙伴,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毕竟,事务性工作还要牵扯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这些却是公司维持常规运营的重要基础。
五、日常性和阶段性
在某集团咨询中,公司的社会保险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设立的社保所负责,人员编制7人,由于手工化操作,人力资源部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处理这种日常性工作,包括主任在内,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什么长期激励、考核体系建立、员工培训等。他们的日常性制度化建设工作没有做好,所以日常工作变成了阶段性工作,一般企业的阶段性工作变成了他们的无法完成的头等大事。
但是,也有特例,山东某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扩张阶段,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就是招聘,阶段性工作变成了日常性工作,可是新来的“海龟”人力资源总监认为,必须要抓好例行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甚至提出要做公司的战略规划,结果,公司需要的短期内快速扩张性招聘计划完成时间被一拖再拖,人力资源总监尴尬离开。这是日常性和阶段性关系没有处理好所导致的结果。
要深刻理解并处理好这些,也许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悟性”吧。
六、专业性与有效性
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有效性,专业性只是其次级的基准。但是现在,由于管理知识的广泛传播甚至泛滥,导致了许多从业人员误认为,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是最重要的,其结果就是“总把鸡毛当令箭”,有点本末倒置。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咨询中,也存在许多这样的经理人和咨询顾问,他们把所谓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工具(比如KPI、BSC、岗位测评技术)奉若神明,为自己把专业技术玩得游刃有余而兴奋不已,这种“自娱自乐”,给企业的现实带来了“灾难”,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我们可以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适用的管理学在中国还会是如此蛮荒的道理。
看看我们管理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很多还是在盲从和混沌中跟风**,忘记了管理有效性才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准。奈何!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学习和储备是HR从业者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七、通用性与特殊性
管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原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管理的通用性价值,它的普遍性和共性,在管理实践中被总结并广泛传播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我们处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多元化的时代,林林种种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都有其赖以信任和生存的土壤——企业客户。
在现在的中国,到处被宣扬的管理共性,在实践中很快遭到了企业强调的“特殊性”、“个性化”挑战。对于HR从业者来说,我们如何把握好管理共性逻辑、原理与企业自身特点、管理的原生特质、企业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难点。
如果过于强调通用性,这样的方案会“害死企业”;如果过于强调特殊性和个性,新的咨询方案必然成为“原地踏步”或者“穿新鞋走老路”。
某咨询机构总结出三种咨询价值标准:一是“高空轰炸”的咨询,做“花架子方案”;二是“原地踏步”的咨询,做“原封不动的方案”;三是“适度抬头,匍匐前进”的咨询,做“从现实向理想迈进的过渡方案”。而现实中的许多企业所需要的咨询都是“适度抬头,匍匐前进”式的。
其实,很多老总囿于现实的困惑,不敢大胆革新,并不是他不愿意或者不了解管理共性的道理,更多时候是他不知道如何操作,或者说缺乏变革技术和实证经验的支持。比如,通用性原理认为以绩定薪,但是,特殊性在于,本企业的组织和人事问题板结严重,一味强调业绩的方案势必难以执行,他清楚地知道,很多人事是不能动的,很多人的调整的风险和代价不是他可以操作或掌控的。对此,个
性与共性就需要结合并把握好,而到底该如何操作和结合,更需要外脑的咨询经验和智慧支持。
八、设计与实施
从决策风格上看,典型的西方管理决策是“台阶式”的,“决策方案+推销+实施”,要求的是设计报告和方案;典型的东方管理决策模式是“瀑布式”的,“决策方案、说服、实施规划和配套方案基本融为一体,由多个反复的小循环构成,对结果的要求是行动和结果。”
现在,很多管理者说,报告资料到处都有,设计方案好做,关键是落地实施难,需要人力资源部深度参与到各部门和业务口的具体执行中去,毕竟直线经理对HR理解还是会存在不到位或偏差。或者与咨询合作时,自身对方案的形成过程参与度很低,只是参与方案报告的汇报和提意见,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在设计方案时,如果仅有与其他部门开放的沟通、讨论、建议和培训还远远不够,没有为后期的有效实施培养人才,也就是等于没有做好思想和技术准备。某咨询机构的经验表明,这种工作模式也给HR方案操作实施以及员工的接受程度留下了隐患。比如考核实施的时候,具体指标如何选取,权重如何把握,考核结果出来了如何处理异常情况,都需要人力资源部的深度参与和帮助;岗位等级出来了,具体到个人身上,固定工资部分如何测算;考核周期末,个人的考核方法如何执行,奖金如何计算?这些往往都是设计阶段难以预计或者形势不断变化产生的。但是也不能因为过分担心忧虑方案实施后将会产生的种种风险和意外而迟迟不敢实施。总之,合理把握每次变革中,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的关系。
九、稳定与变革
变革落地专家某机构认为,HR变革的基本逻辑要点包括:利益再分配、思想观念、发展与变革、稳定与变革四个方面。而稳定与变革的关系至关重要。
某企业集团在薪酬改革中,分管副总曾含蓄地表示过,中层和高层工资可以考虑增长15-25%,主管和员工考虑增长5%。人力资源经理和咨询公司沟通后,认为那样的改革方案由于过分拉大了收入差距,肯定无法获得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而且,会引发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因此,联合项目组表示反对,建议重新考虑调薪思路。而与此同期的另外一个兄弟单位改革,由于人力资源经理和咨询公司都没有处理好类似问题,一味地支持老总的思路,并且坚定地支持,而没有理智地替领导把握好敏感事件,导致出现了员工大罢工事件。
所以,领导的意图或者意思,也不可以一味的迎合。作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应该有处理好变革与稳定关系的敏感意识,这是新时期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这个关系的处理显得更加突出。
第三篇: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
学院:医药商学院科目:管理沟通
学生:王剑平学号:1007509333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国民基本健康能否得到有效保证以及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形式下,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分析和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愿望是治愈疾病,消除痛苦。但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扭曲到势同水火频酿的地步?深入分析起来,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是由政府、患方和医方、媒体以及法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一、政府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医院体制改革以及对药品价格监管不到位、不健全,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缓解,再加之社会救助无门或杯水车薪,自然会产生、发泄不满甚至憎恨的情绪,并转嫁到医院,从而间接或直接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患者的原因。首先,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有时,患者还会因自身体质变化和特殊病种结合在一起,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这种医疗意外,不是医务人员本身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所能预见和避免的。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有些患者就迁怒于医院,产生纠纷。其次,患者对自身的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当医院、医生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认为自己权利被损害时自然会引起纠纷。另外,有一些出于经济承受力、家庭关系及存在某种不良动机的病人和家属,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试图发泄不满、减免费用或谋取钱财。
三、医方的原因。从医院来讲,受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以及不合理的补偿机制的影响,医疗机构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医院的生存发展基本上是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这两大块来支撑。使医院的公益职能与市场属性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医院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再有就是医院在服务设施、服务过程上没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存在瑕疵,为产生医患纠纷留下隐患。从医务人员来讲,一些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产生医疗事故,引发医患纠纷。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差,服务态度不到位,出现了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谋取“药品回扣”等丑恶现象,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更有甚者,一些医务人员不尊重病人,无沟通意识或技巧,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表露在病人面前,对病人“生冷硬顶”,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发医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四、媒体原因。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新闻监督,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氛围,对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个别媒体为寻求卖点,抢新闻,对医疗领域某一类或某一件事情在真相尚未弄清之前,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失实的报道。误导了读者和公众,强化了人们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不满和不信任。把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立起来,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纠纷的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法律原因。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在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很多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出于对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及司法机关公正和效率的怀疑,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评价对方,从而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再加上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过激的暴力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实施侮辱及人身伤害、破坏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迫使医院处于种种压力花钱买平安,用经济手段去平息事态,从客观上助长患者或患者家属不以法律解决纠纷的倾向。
随着现在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重中之重,也是医患双方的事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处理好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那么,应该怎样去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基础.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用过硬的技术来减轻患者身体的病痛,用真诚的服务减缓患者沮丧无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时刻不忘对患者说一句“我的治疗需要您的配合”,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一点在糖尿病患者及尿毒症患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
让患方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患方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让患方转变观念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渗透。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增加患者的日均费用或者总的费用。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得即使是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医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
加强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提高医疗技术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疗技术是产生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好医患关系的根本.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也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在病患伤医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电视剧《心术》的热播无疑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阵及时雨。它让我们走近医生的世界,让我们知道病患和医生并不是只有对立关系;它让我们打破先入为主的医德败坏的观念,更加理性客观地去区别对待我们碰到的医生,它让我们认识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烦恼的。它让我们知道,社会上坏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的。
其中霍思邈医生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不仅救死,还要扶伤。扶平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创伤,这也是很重要的。这句崇高的誓言鞭策他们风风雨雨走过泥淋和曲折的道路。作为一名医生,他们过着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喜怒哀愁装扮着丰富多彩的人生,但他们更需要的是拥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社会压力。大凡成为名医的人,脚下都踩着不少牺牲品,所以医生的压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作为一名患者,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怀,更有资历的医生: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当这种平衡的砝码偏向于一方时,患者将对医生失去信任,医生将对患者失去责任,我们将面临“信任危机”,这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期望和得到的最终结果。
当下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某医院医护人员被家属殴打,还要更恶劣的行为攻击医护人员,让我们防不慎防。曾几何时,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成了弱势群体。医患纠纷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似乎是考验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最低心理承受防线。让大家经常在是否要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打上沉重的问号。当真到了拯救躯体的灵魂工程师销声匿迹的时候,那我们的健康又有谁来为我们保驾护航呢?
医学事业的进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建、法律的保障是根本前提,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不能圆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与感情,依靠法的制约只能失去动力与生机,让医疗行为仅成为一项任务而已,而不能成为神圣的职责。信任、理解和尊重是医学进步的基石,和谐的医患关系将造福每一个人。
第四篇: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
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
——献给新生及困惑的同学
可以说,宿舍关系是我们大学阶段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日常最基本的活动单位。住集体宿舍,与宿舍成员搞好关系非常重要。关系融洽,心情舒畅,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也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倘若关系不和,甚至紧张,这就会给我们的生活涂上一层阴影,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宿舍关系呢?如果你能掌握以下八点,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与舍友统一作息。
一个宿舍有三四个、五六个,甚至更多的人在一起生活,宜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加以调整。只有大家协调一致、共同遵守,才能减少争执,消除摩擦,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如果你是“夜猫子”,晚上睡得很迟,待宿舍成员都睡了,才洗漱睡觉,这样就容易惊醒其他人,影响了别人休息。久而久之,你就会引起舍友们的厌恶。
因此,宿舍的全体成员应当尽量统一起居时间,减小作息差距。倘若实在有事,早起或者晚睡的成员也应尽量减少声响和灯光对舍友们的影响。
2、不搞“小团体”。
在宿舍,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厚此薄彼,和一部分人打得火热,而对另一部分人疏远不理。
有些人喜欢同宿舍之中的某一个十分亲近,在平时,老是同一个人说悄悄话,无论干什么事、进进出出都和一个人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引起宿舍其他成员的不悦,认为你是不屑与之交往。结果,你俩的关系也许搞好了,但却疏远了其他人。这就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反对建立有深度的友谊,但决不能以牺牲友谊的宽度和广度为代价。
所以在宿舍里,我们对每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和舍友们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不搞“小团体”。
3、不触犯舍友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足够的好奇心。对于舍友的隐私,我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对方把一个领域化为隐私,对这个领域就有了特殊的敏感,任何试图闯入这个领域的话题都是不受欢迎的.。尤为注意的是,未经得舍友同意,切不可擅自乱翻其衣物。我们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随随变变,以为是熟人就忽略了细节。
另外,同住一宿舍,有时难免知道舍友的某些隐私,我们也要守口如瓶,告诉他人不仅是对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以上就几个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到,否则触怒舍友,发生“干戈之争”也就在所难免。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宿舍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舍友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参与配合。
千万不要幼稚地把集体活动当作是纯粹是费财费力的无聊之举,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的样子。其实,那都是感情投资,不可或缺。舍友们决定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确实不能参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出来,不要勉强参与反倒让舍友觉得你在应付了事,更不要一口回绝而伤了舍友们的兴致。
可以说,集体活动的有无和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宿舍的团结程度。倘若这样的活动你老是不参加,多多少少显得你不合群了。
5、别人有难要帮,自己有事也要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
当舍友遇到困难,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自不必说。那么,当我们有事时,是否宜向舍友求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有事需请人帮忙,倘你舍舍友而远求他人,舍友得知后反觉得你不信任他。你不愿求别人,别人以后有事又怎么好意思求你帮忙?
其实,求助舍友,只要讲究分寸,不使人家为难,都是可以的。
6、不拒绝零食和宴请。
舍友买点水果,瓜子之类的零食到宿舍,分给你时,你就不要推,不要以为吃别人的难为情而拒绝。有时,舍友因过生日或其他事请你吃饭,你也应欣然前往。即使没有钱“回请”他,我觉得也无关紧要,因为互酬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不同于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它更体现在心理上。你接受别人的邀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别人面子。
倘若不论零食或宴请,你都一概拒绝,时日一久,别人难免会认为你清高傲慢,就对你“敬而远之”了。
7、不逞一时口快。
“卧谈会”是宿舍的一个重要活动项目。舍友们互说见闻,发表意见,本来是件很愉快的事,但也往往因小事而发生争执,“卧谈会”变成了“口舌大战”。
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笑话,讨别人便宜,哪怕玩笑,也不肯以自己的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试图通过说服对方显示自己的能耐,让舍友“尊重”自己;有些人害怕被人看不起,就故意在“卧谈会”中唱反调,甚至揭人之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喜欢逞一时口快,在嘴巴上占便宜的人实际上非常愚蠢,给感觉太好胜,难以合作。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你夸夸其谈,想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最后也只会引起别人反感,没人说你好。
8、完成该做的杂务。
宿舍每位成员该做的杂务,不仅仅指做好自己一个人的事,也包括搞好集体的事。有些人在家懒惰成性,所有的事都指望家人打理,住集体宿舍难免恶习毕露:开水从来不打,每天喝别人的;衣物不注重整理,乱扔一气;宿舍的公共卫生更是不闻不问,扫地、擦门窗等事都指望舍友来完成------我想,没有哪一个集体会欢迎一个自私、懒惰和邋遢的人。
因此,你必须尽力搞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杂务,不要指望别人来“帮助”你,凡事要养成亲力亲为的好习惯。集体的事,要靠集体来完成,你不做,或马虎了事,别人就有理由说你的不是了。
以上八点,虽都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倘若我们能够注意做到,对我们处理好宿舍关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小小“蚁穴”也能够将我们良好宿舍关系的“千里之堤”给毁了。
第五篇:项目经理如何处理好各方关系
项目经理如何处理好各方关系
项目部是项目组织的核心,而项目经理领导着项目部工作。所以项目经理居于整个项目的核心地位,他对整个项目部以及对整个项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强的项目经理领导一个弱的项目小组,比一个弱的项目经理领导一个强的项目小组项目成就会更大。
项目经理的工作对于项目的成功与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合同履约的负责人;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监督人;项目组织的指挥员;项目协调工作的纽带 ;项目控制的中心。项目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代理人。对外代表公司与业主及分包单位进行联系处理合同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对内全面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是项目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由于项目经理对项目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他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证明,纯技术人员是不能胜任项目经理工作的。按照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对项目经理有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1、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具备领导才能 ;
3、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
4、有工作干劲、有敬业精神、为人正直、敢于主动承担责任;
5、有成熟客观的判断能力及丰富的工作、社会实践经验;
6、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有了上述条件就是称职的项目经理了!错,具备上述条件只能说可以当项目经理。一个新的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决算,怎样管理才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这要看施工项目经理怎样管理这项工程,从那里下手抓管理,以什么为重点,主要控制那些经济指标。这需要项目经理精心的研究学习。其 1 中如何处理好各方关系为工程服务就是一门大学问,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担任项目经理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这个问题。
项目经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协调各方面关系、沟通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纽带作用,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在工程实施的进程中不仅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灵活自如地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还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多谋善断,灵活机变、大胆爱才、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大胆管理,为企业取得最大的利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项目经理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他必须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有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和敬业精神,勇于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他不能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与业主是一锤子买卖,管理工作不好定量评价和责难,工程不是他的,项目最终成果与他的酬金无关,而怠于自己的工作职责,应全心全意地管理工程。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项目管理是常新的工作,富于挑战性,所以他应具有创新精神发展精神,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勇于决策,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并努力追求工作的完美,追求高的目标,不安于现状。如果他不努力,不积极,订较低的目标,作十分保守的计划,则不能有成功的项目。同时为人诚实可靠,讲究信用,有敢于承担错误的勇气,言行一致,正直,办事公正,公平,实事求是,任劳任怨,忠于职守,他不能因受到业主的批评和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职责,不能因为自己与业主偶尔不正常手段的作用而不公正行事。他的行为应以项目的总目标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应以没有偏见的方式工作,正确地执行合同解释合同,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利益。在项目组织中,项目管理者即项目经理处于一个特殊的角色,处于矛盾的焦点,常常业主和参建各方都不能理解他。由于他责权利不平衡,项目经理一般是通过依靠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等去完成任务,责任比权利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与业主、监理、设计、地方政府协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因此项目经理要做好工作是很为艰难的,可能各方面对他都不满意。所以项目经理要处理好各种关系,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项目经理职务是个典型的低权力的领导职位。他的领导风格必须主要靠影响力和说服力而不是靠权力和命令。由于项目组织的特点,他能采取的激励措施是很有限的,他的行为必须注意:充分利用合同和项目管理规范赋予的权力运行组织;注意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在项目中充当激励者、教练、活跃气氛者、维和人员和冲突裁决人。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例如:能胜任小组领导工作,知人善任,敢于授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善于人际交往; 能处理好与业主等各方的关系,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 与企业各部门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外界交往,与上层交往;工作具有计划性,能有效的利用好项目时间; 善于观念矛盾与冲突;具有追寻目标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在工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容地处理紧急情况,具有应付突发事变的能力,及对风险、对复杂现象的抽象能力和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具有应变能力,工作需要灵活性。个人领导风格的可变性,能够适应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项目组织。#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工作很少能够使各方面都满意的,甚至可能者都不满意,都不能理解,有时吃力不讨好。所以项目经理不仅要化解矛盾,而且要使大家理解自己,同时又要能经得住批评指责,不放松自己的工作,应有容忍性。
#具有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共事,能够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事务,不能搞管理上的神秘主义,不能用诸葛亮式的“锦囊妙计”来分配任务和安排工作。
#具有很高的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高瞻远瞩,具有全局的观念。#具有长期的工程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特别有同类项目成功的经历,对项目工作有成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他的技术技能被认为是重要的,但又不能是纯技术专家,他最重要的是对项目施工过程和工程技术系统的机理有成熟理解,能预见到问题,能事先估计到各种需要,具有强的综合能力。
#等等
有了上述能力的提高,应该能够如鱼得水的应对好各方关系,具体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
1、由于业主和承包商利益不一致,会产生各种矛盾。例如业主希望项目经理听从他的指令,无条件维护他的利益,苛刻要求承包商;而承包商又常常抱怨不能正确执行合同,不公平,偏向业主。所以双方的矛头都可能指向项目经理。但一条基本原则是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理解业主,服务业主,能主动找理由解放业主,达到只要业主经济给予保证,业主的目标就能实现,建设相关方具有认同感;同时给业主找理由解决你的问题,从 而达到目的。
对实际过程中个别业主的某些要求不能一味迎合,应寻找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手段打掉业主一部分工作人员的优越感。此种做法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对业主主要领导和重要岗位人员不宜采取,而需要长期的沟通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通过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对部队的理解达到我们的目的。
2、沟通与跟踪:与设计沟通以求更好的理解其设计意图思想,从施工角度补充完善设计功能,寻求设计变更依据与设计的支持;与业主沟通以求完善总体规划,寻求变更设计的依据以及业主变更的理由;与监理的沟通是施工最终能否确立有效立据文件的关键。揣摸建设四方人员的心态是成功的要素,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是建设四方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各方隶属关系不同,目标相同而利益不同,利用战术方法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掌握业主的需求,理解业主,业主的第一目标是进度,又快又好,监理的管理核心是质量,承包商的管理核心是安全和效益,沟通是实现利益的有效途径。
有许多业主经常有新的主意,随便变更工程,而对由此产生的工期的延长和费用的增加又不能理解。此时项目经理要要充分发挥能力,协调沟通,游说各方,把握各方不同利益追求,寻求各方共同努力,问题应该迎刃而解,尤其在变更索赔工程中更要有效发挥各方作用,虽然过程可能艰难,但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3、工作千头万绪,抓好施工生产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只要解决好进度和质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本上取得了主动,能使业主和监理满意。因此项目经理还是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施工组织和管理上,确保工程进展顺利,质量过关,安全无事,这是增进各方关系,建立信任基 础,为以后一切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的基石,此乃重中之重。
4、对业主和监理提出的意见和指示,应充分重视,反应迅速,项目部有权处理的,应立即办理,对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上级审批后执行。过程中把握适当时机提出我部的困难和要求,求得支持,为今后变更索赔预埋伏笔。
5、注意发挥部队的优势:要经常大力向各方宣讲我部的历史和成就,比如结合抗震救灾等时事寻求业主、设计、监理、地方政府等支持和理解,同时利用部队特有优势为各方提供不违背原则的服务、利用部队特有节日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活动等,让各方深入了解部队,进而了解我部的真诚和确实存在的各种困难,尽可能的帮助我们。
6、细致把握各方人员的集体荣誉心态,个人需求心态,充分利用规则,营造较好的个人关系资源,从而达到与业主和监理等保持融洽的工作关系。
7、定期进行汇报,及时请示,取得上级的支持和指导理解。在施工项目进程中,项目经理受承包人的委托完成承包人应当完成的各项工作,对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负全面的责任,这是项目经理重要的责任。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发生,对于出现的超过自己权限的范围的事件,应当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人员汇报,请示处理方案或者取得自己处理的授权,切勿为了隐瞒一点点小问题使事态扩大铸成大错。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三角平衡’,即质量、成本、进度三个方面保持平衡。在大部分项目实施中,往往无法确立和实现项目成本的指标、考核和控制,资金的支配权往往不归项目经理,而由上级决定,这样导致公司与项目经理 之间的责任不清,对于某些制度也无法贯彻执行,不能很好地实现项目经理负责制。所以汇报和沟通尤为重要,任何一个项目部要建设好、经营好,都离不开集团公司、总公司、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总总公司、分公司在资金调度上的支持。而要保证总公司、分公司有力量扶持指导项目部,其前提就是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部本身必须有大局意识,服从分公司、总公司的统一协调管理,不能只看眼前,只重一时,抱临时思想,搞本位主义。
8、严于律己,特别要正确处理与施工协作队伍的关系。要将协作队伍看作我们的施工队,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将施工队伍的困难当作自己的,正确引导,让施工队相信理解项目经理,有力促进施工。这点说起容易做起难,我们也反复说了很多年,收效不大,好的项目这方面是很和谐的。一句话,对协作队伍,我们要勇于打掉我们自己部队的优越感。
等等。
长期以来,在工程项目取得成功时,人们常常将它归功于技术人员攻克了技术难关,或业主决策、领导有方;而如果项目实施失败,出现故障、困难,则常常归咎于项目经理。因此项目经理必须对所从事的项目迅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矛盾,识别技术和实施过程逻辑上的联系。同时一定要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项目经理必须充当队员的激励者、教练、活跃气氛者、维和人员和冲突裁决人,共同解决处理好各方关系。
我最深的体会之一是:项目经理不是一个爵位,而是排球比赛中的自由人,是要比别人更多干活的人。因为别人有明确的具体工作,而你没有:项 7 目工作哪里有空缺,你首先就要先补上,然后再研究今后怎么办(加人或修改工作程序);项目哪里有问题,提出来,你就要解决,全力支持各部门的工作。人家提出问题,肯定是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不了,这时你再说三道四,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大不了人家下次不找你了,但受影响的是工作。项目经理的权利,正是因为这种工作关系的归集而自然形成的。正是因为如此,不是表功,在项目里,深夜我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这一天我做过哪些决定,有没有失误的地方,如果有失误或不完善该怎样修正;没有解决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更好,下一步还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第二天一上班,我会做出新的安排。
个人认为项目经理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1、首先,在项目经理的岗位上要注意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结构。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都会受到一些限制,而项目经理这个岗位恰恰要求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业务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情况加强学习,比如对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等等,做到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利用一切机会向闻道在先者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达到在外行面前是内行、内行面前不外行的程度,以便在工作中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和决策,防止自己由于是外行又放不下架子,而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性意见对需要处理的工作事项敷衍塞责。
2、项目经理需要有勇于实践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不是仅仅是靠书本知识学出来的,更不是吹出来的,是靠实际工作的磨练干出来的。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 项目经理,首先要敢于承担责任,其次要善于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经理应该通过以身作则,在项目中形成一个平等协商、实事求是的工作风尚。同时,项目经理还应注意不断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如: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努力做到在工作中要果断但不武断,要稳重但不拖拉。
3、要敢于面对自身的弱点,不断完善个性修养。有位哲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体会这句话放到项目里说,就是一个项目经理的个性、品质会对项目面貌产生影响。每一个工程项目中的管理者,都会面临由于所负的工作责任重大而感到精神压力大的问题,如果自身不能控制好,可能就会表现出说话急躁等一些不良表现,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虽然说一个没有责任、或者有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会为工作上的事情着急上火,但是,这绝不能掩盖这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欠缺。
总之,沟通协调是一门大学问,我认为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项目经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项目建设的成功不仅依靠项目部的工作,还需要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公司本部、协作队伍的支持协作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指导与支持。项目经理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合理和潜在的利益,建立良好的关系。项目经理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使之相互紧密协作配合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