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16: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卢展工

(2007年6月7日根据记录整理)

今天,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调研组”到福建来开展大型综合调研,这是福建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从2004年初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这期间,来过很多的调研组,有全国人大的,全国政协的,各民主党派的,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调研,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海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此,我们十分感谢。福建省为这次调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天我在这里主要阐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我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应该研究、应该支持或者说应该给予确认的重大战略,这个问题一旦能够确定,其他相关问题都比较好解决。

第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从地理的定位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联接点。

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我国沿海从环渤海开始,到长三角、珠三角,再到现在提出来的北部湾,经济区的布局基本形成。在这个布局中,福建在哪里?作为我们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湾在哪里?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应该有他们的定位。理论界已经提出有一个海峡经济区,或者叫环海峡经济圈,福建是其中一部分。当然,福建作为一个省份很难去提海峡经济区的概念,所以我们提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大陆来讲这是个完整的概念,但从全国来讲可能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从经济区域的板块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福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福、厦、泉为中心,南承珠三角,北接长三角,背靠祖国广大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刚提出时有过争论。比如有的说,一个省怎么能成为一个经济区呢?实际上我们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从理论上讲,最强的中心城市,中心辐射距离也就是300到350公里,长三角辐射不到我们这里,珠三角辐射不到这里。凡是和福建接壤的,比如广东的潮州、汕头、梅州,都不如与之接壤的福建相关地区的实力,这正好说明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存在。广东提出泛珠以后,曾经组织了百家媒体到福建来采访,来之前很多记者以为福建的发展是靠广东的辐射,但是调研后发现,福建的发展不仅基本上没有得到广东的辐射,恰恰是广东的发展受福建的影响很大。在广东的东莞、深圳有大量的福建民营企业,这说明福建在广东产生了很大的虹吸效应。经济区域的概念,按我们的划分,是从中心开始,然后向外面画圈,一直画到收入水平、发展水平相等的地区,可能就是这个经济区域的边缘。区域经济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圈。

从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从长三角的上海,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整个东南沿海没有一个真正的、大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福建南面跟珠江三角洲连接,北面跟长江三角洲连接,面对台湾,背靠祖国广大腹地,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这个特殊的区位优势,我觉得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这个区域成为了一个薄弱的环节。但是,在整个国家大局中,无论是政治战略地位也好,还是经济战略地位也好,恰恰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个历史的必然,所以这次调研很可能将会在我们国家发展史上,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从历史沿革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这是福建第一次有行政建制。那时福建的地位,主要还是疆土的概念、抵御外敌入侵的概念,是国家的边陲。从唐代开始,经宋元时期,福建的经济地位慢慢凸显出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福建。宋元时期全国最繁荣的对外开放的港口,真正的东方大港,就在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当时通过这个港口去连接现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海外。马可波罗游记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记载,认为刺桐港可以和当时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它商贾如云、货物堆积如山。游记里面还描述到,当时有lO万阿拉伯人在泉州长期定居。所以我建议调研组要到泉州去看看,到闽台缘博物馆、海交馆去看看,这样可能会对福建有更深的印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都只记得郑和,实际上还有一个与郑和同为

正使的叫王景弘的福建人。他们两个都是正使,都是太监总管,郑和排在前,他排在后,所以人家都记得郑和,却忘记了王景弘。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垮上就去世了,是王景弘带队回来的。然后王景弘又第八次带船队出去。上世纪末一些地方有过郑和下西洋起点的争论,我想不管怎么争论,郑和、王景弘在福建造船,在福建招募船员,从福建扬帆出海是不争的事实。从明代到清代,两次收复台湾,一次是郑成功,一次是施琅,都是以福建为基地出发的。清代的五口通商,有两个在福建。历史上的福建,就已经是一个综合的对外开放通道。到了清末,福建又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造船业基地,为全国的造船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创造了闻名世界的船政文化。中国第一艘巡洋舰、第二艘铁甲战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批的留学生都产生于福建。从清代的海军到国民党的海军,一直到我们共产党的海军,都有福建籍的将领。在革命战争时期,福建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全国一共有23个中央苏区县,其中福建就有12个。现在一讲到中央苏区县,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江西,因为当时苏区的首都在瑞金。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央苏区县是在福建。当时,一方面福建人民承担着部队所有的后方供给,医院、军工厂设在福建,财政保障、粮食等物资供应依靠福建,大部分兵源也来自福建;另一方面,长征中打前战的、打后卫的基本都是福建的子弟兵,所以福建籍的红军在长征中牺牲很多,仅湘江战役一战,闽西子弟兵就牺牲了8000多人,整个长征过程牺牲了2万多人。福建子弟兵活下来的很少。以福建为主体的闽浙赣粤革命根据地,坚持了l0年的敌后斗争,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都望而却步。福建始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毛主席讲的红旗不倒,就是指福建。福建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同时,福建的 对内开放也是最早的。两次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福建就是证明。一次发生在唐代,王审知带兵领着大量的中原移民 来到福建开垦;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则是从宋代开始。经济与人文是相联系的,人文是经济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长三角,历史上是吴越地,上海人、浙江人、江苏人基本都属于吴越人,所以就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珠三角,广东称粤,也是本地人,也就自然地形成一个经济区。福建叫闽,现在主体是中原人,也就是说福建大部分人都是从中原过来的,原住民已经很少了。我们都知道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是一个特区,其实唐代时候的福建就有大量移民,就是一个特区了。当时,朝廷在福建驻扎大量的兵力,所以福建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非常传统的理念,那就是维护中央权威,维护祖国统一。这点我们从海外闽籍华侨身上也可以看到。福建人在香港的数量仅次于广东,l20多万人,有120多个社会团体,但没有一个搞“民运“的。所有在海外的福建人,无论老华侨、新华侨,都很爱国,都是拥护祖国统一的。我们经常举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点。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国外受到“民运”分子、“法轮功”分子骚扰的时候,挺身而出排除干扰的往往是闽籍的华人华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加大。福州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厦门是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还批准设立了4个台商投资区,全省范围的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批准了台湾水果集散中心,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批准了35个台轮停泊点,27个小额贸易点;批准了福建沿海对金门、马祖、澎湖、高雄的客运或者货运的试点直航等等。现在福建利用外资在全国排第4位,但利用台资是第3位,农业利用台资是第l位。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福建有这样的发展状况,跟台湾有这么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两岸没有实现直接三通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闽台合作前景相当广阔。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亲自决定在厦门建设经济特区。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当初中央设立这个经济特区就是为了对台,其功能是非常明确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规划和初期建设。《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一篇是他当时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作的报告,内容就是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2004年江泽民同志卸任之前到福建考察,为福建题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后来,陪同考察的曾培炎同志介绍,江泽民同志题词不少,但为一个地区题词,之前还从来没有过。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份来福建视察,在听取福建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其中3处讲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中央文件对福建的定位在十四大报告中就有表述,当时表述为“闽东南地区”,要求“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纲要提出“东南沿海地区……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

主……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提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从我们省委省

政府来讲,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不是谁说一下就定下来的,从提出随闽南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到现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届一届对这个经济区的认识不断地延续、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所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第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举措。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其它经济区有不同的地方,它的内涵更宽、更深。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最为忧患的一个问题,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组在讨论时,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发了言。他动情地说,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是最悲壮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拿台湾问题来挤压你,给你讲条律,因此我国所有的外交工作、对外工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我们国家在外交上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所以,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中央文件。在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部队的同志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很深刻,支持很有力。2004年,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以经济促政治,以文攻促武备,以西岸牵制东岸,以发展促交流与合作”,很有意义。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和中央军委三总部正好编在一个组,部队同志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都表示支持。

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从叶剑英同志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叶九条”,到“江八点”,再到胡总书记提出的四条意见,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精神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最核心的问题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归根到底取决于综合实力的增强,就是大陆的发展水平超过台湾,解决台湾问题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关键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第三,做好遏制台独的军事斗争准备。贯彻落实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当然要靠大家来做,全国人民一起做,全国人民也都会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对报告的掌声有很多,但鼓掌时间最长的、最热烈的,是报告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时候,这充分反映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来与我们交换意见,我们也提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在政治上要讲,而且要在经济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有所体现。台湾人民也有这个呼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在我省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台湾大学的校长就提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布局要把台湾包括进来。另一方面,要让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多做。从全国来看,这个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就是福建。我不是福建人,原来对福建也不是很了解,但在福建工作多年后,感到福建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对台资源和优势,不发挥出来太可惜了。

一是福建有“五缘“优势。地缘,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相距最近。血缘,台湾同胞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文缘,闽台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艺、语言相同相似。台湾有很多的村甚至乡都是从福建移过去的,那边的一些村名和福建这边的村名一个样,村民大都是早期从福建迁过去的。商缘,闽台的联系,即使是在两岸军事对峙最严重的时候,也是“隔不断,理还乱”,相互交错,密不可分。台湾的经济发展,从当时的农业发展开始,都是从大陆这边传过去的,又首先是从福建这里传过去的。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从看福建中感受到的。2005年,宋楚瑜第一次来福建,到了厦门机场,就说厦门跟台北一个样。他曾经在40年前作为国民党后备干部到金门,从望远镜里看厦门,那时候厦门根本什么都没有。现在,厦门发展大不一样了。宋楚瑜到了厦门市区转了一圈后就说厦门比台北好;到了厦门环岛路,他就说应该让陈水扁来看看现在大陆在干什么。以前台湾的宣传就两条,一条是大陆军事打压;另一条是中共腐败、大陆腐败。自从连、宋访问大陆后,台湾媒体报道稍微客观了一点。看看大陆,特别是看看福建,这些宣传就不攻自破了。连战是福建人,他访问大陆期间从北京过来,一到福建就有到家的感觉,包括水果都觉得很熟悉。他要回乡参拜宗祠,在漳州的那天晚上,心情不能平静,提出一定要叩拜祖先,就连夜去买叩拜的蒲团。从宗祠叩拜出来后,他对媒体讲,我在西安,小朋友们朝他喊“连爷爷你回来了”,今天在漳州,我要叫一声“爷爷我回来了”,十分激动,老泪纵横。在厦门,厦门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证书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他把证书举得高高的,台湾的报纸都登出来了,影响很大。福建就有这样的优势。法缘,这是中央领导视察福建时提出的。台湾历史上归福建管辖,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归福建管,直到1885年建省,还称为福建台湾省。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陈列的台湾官防和官印,写的都是福建台湾省、福建台湾巡抚。历史上福建管台湾,主要管三个方面。一是科举,台湾的科举考试是与福建连在一起的;二是重要文件的传达,当时只有两个地方比较特殊,一个是甘肃新疆省,另一个是福建台湾省,朝廷与台湾的文件都要由福建来转送传

达;三是转移支付,朝廷每年给台湾白银44万两,其中22万两是中央的海关税,还有22万两是福建的地方税,现在叫转移支付,那个时候叫协银,目的是帮助台湾的发展,一直给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为止。这一历史,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我们现在突出宣传这一条,强调法缘这个概念,就是要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做对台工作,福建最有条件,应该把福建的这一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是福建有海外优势。除台湾、香港、澳门有福建籍的乡亲外,誉建还有l000 7余万闽籍华人华侨在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9台湾邻近的几个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命脉都控制在华人华侨手里,他们甚至可以左右政府的决策,这些华人华侨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华人华侨早年漂洋过海,经过努力打拼,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的力量和优势,对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很有利、很有力、很有效的。

三是方方面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可也是个优势。福建上上下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识是高度统一的。之所以能够在全省干部群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福建自身发展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有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考虑。福建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好几个省工作过,都没有这种感觉,但在福建就有这种感觉。福建人民就是有这么一种特殊的责任心:台湾是我们的,我们要收回来。福建的干部群众,包括企业家,包括海外闽籍乡亲,都自觉地把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己任,主动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事。.香港有一个福建省的政协委员,她在2004年陈水扁参加第二次选举的那天,到台南的一个村开座谈会,谈家乡的发展变化,使200多名台湾乡亲忘记了去给陈水扁投票。这些年来福建的对台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东南卫视、平面媒体等实现了入岛宣传,文艺团体、科技团体等也都相继入岛举办活动,在台影响逐步扩大。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国家发改委、国台办、海关总署、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不断加大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具体政策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支持,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部委-9福建签订了支持海西建设的协议。这是因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仅是福建的事,而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事。有这种支持在。福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优势更凸显了,信心更足了。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我国东部沿海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惟独福建这个地方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福建这个地方断档了,如果没有一个衔接,让人觉得总是一个遗憾。而且,东南方向的这个区域经济布局应该包括海峡东岸的台湾,有西岸也就应该有东岸。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拍板,决定把“海峡西岸“写入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我们理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目前情况下,专家研究时可以讲海峡经济区,但考虑到两岸分隔的现实,我们认为现在提海峡经济区的条件、时机可能还不成熟。至于党委政府现在能不能这样提,提了是不是时机合适,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但不管怎么说,提“海峡西岸”是没有问题的。有“海峡西岸”就有“海峡东岸”,它蕴含着海峡两岸是相连的,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统一。

二是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的优势。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某种意义上说是福建人民对全国的贡献。解放后,福建处于战备的第一线,处在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的第一线。福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武夷山脉基本上把福建与内地隔绝开来。所以按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是准备在福建布下口袋阵,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然后聚而歼之,乘胜反击,解放台湾。因此国家基本上对福建没有投入,以致福建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少。比如,国家不在福建投资修路,因为一修路福建就通到内地去了,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直到1956、1957年,福州还经常遭到台湾飞机的轰炸,我们当地很多干部都还记忆犹新。厦门就更不用说了,几乎都在打炮。所以,福建的发展滞后不能怪福建,如果老是对福建有非议,显然不公平,那个时候以舍弃福建来保证国家全局的安全和发展,这是福建作出的一种贡献。尽管福建发展相对滞后有历史上的各方面原因,但福建发展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港口资源,福建的条件在全国属最好,这是得到论证的;福建的陆地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比广东仅少4公里,但福建建港条件最好。现在,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支持下,这几年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五”期间投资额成倍地增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大的规划格局也很不错。这些都是福建发挥后发优势,在为全局做贡献。如果福建发展好了,促进我们整个东部连成一片,对全局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们总觉得,福建作为一个沿海地区,应该为全局做更多的贡献,其中也包括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近年来,这个通道的优势,随着我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慢慢显现出来。现在,沿海大通道的高速公路已经全部贯通,铁路正在贯通。以往,我国沿海地区就是福建的铁路建设很滞后,福州到厦门就没有铁路,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福厦铁路正在建设。福建通往内地的铁路,也正在加紧建设,通往江西的向莆铁路有望年内开工,这条铁路建后,从福州到北京坐火车仅需11个小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有的部队同志形象地说,这条铁路对台湾就像一把很有力的利剑,需要时能把大批的部队、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进福建。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更顺畅地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福建铁路原来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现在已经调整为南昌铁路局管辖,江西省的货物通过福建、厦门走就更加便捷了。高速公路不仅有到北京的,而且有到宁夏银川的、四川成都的,正在不断地往中西部延伸,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是有利于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发挥福建的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方面对此非常敏感,我们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后,民进党、国民党、台湾军方、台湾警方非常紧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研究,并大概于2005年、2006年上半年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报告。所以,福建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其他地方确实有所不同,在福建建一条铁路,与别的地方建一条铁路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与祖国统一大业有关的。我们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福建人民群众拥护,台湾人民也拥护。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发展思路的提出,向台湾人民表示了最大的诚意,说明祖国大陆没想打战,而是在积极搞建设。对于闽台的交流合作,台独势力很紧张,总是用很多的理由卡福建。比如春节包机直航,台湾立法院辩论时说,别的地方都可以开通,就是不能让厦门开通,理由就是怕大陆利用民航飞机搞特攻战。比如办签证,对福建卡得也最严。他们这样做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陈水扁当局怕福建,怕福建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太大了,动摇他的根基。民进党的海西调查报告认为,“看起来不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支持举措,只不过是中共的统战伎俩罢了”。而国民党、亲民党都对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这个愿景比较认同,认为这个愿景中央是在认真推进的。

现在,中央已经有了“海峡西岸”的概念,但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所以,刚才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就我们认为的可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优点,给大家作了介绍。我们希望,下一步国家在大的决策上,只要有长三角、珠三角,就应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这不仅对全国发展大局,而且对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十分有利的事。

第二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文章标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1)基本战略构想。就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它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着力”、“四个重要”,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挥对台优势,扩大闽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着力加强与港澳、珠三角、长三角和内地省区的合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性重要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六个突出”,即:突出发展、突出对台、突出统筹、突出创新、突出为民、突出落实。

其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新”,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形成“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

(2)基本战略思路。就是包括“四个三、四个二、六项举措、九大支撑、一项根本建设”在内的基本发展思路。

四个三,就是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全省九个设区市按区位特征和发展取向分成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个二,就是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六项举措,就是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

九大支撑,就是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镇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支撑体系和和谐社会的管理协调服务支撑体系。

一项根本建设,就是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认真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根本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此保证和推动福建各项事业的发展。

(3)基本发展态势。就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发展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就是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闽江口城市圈,壮大闽东北一翼;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泉州侨乡工贸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构建闽南三角城市圈,壮大闽西南一翼。以南北两翼的发展,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带动闽西北一片,实现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即依托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日益壮大的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提升沿海实力,拓展内陆腹地,强化沿海意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扩大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强化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兼容性,构筑区域经济制高点,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即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优势,开拓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密切和内陆地区的联系,加快构筑国际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增强极化与扩散效应,推动省际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服务全局,即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运用侨力资源,提升开放层次,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国发展大局、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4)基本发展格局。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发展格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第三篇: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1-10-1

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

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周边经济协作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099-05

作者简介:黄国良,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是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经济区域,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全国区域定位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福建省地处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又是海峡两岸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南承北接中心地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海峡西岸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

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

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

第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充分突出区域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生产力优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又包括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根据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并将首先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但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由沿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内陆山区流动,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将逐步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业、生产要素的梯度推进,促进内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1、沿海经济密集区

沿海经济密集区是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莆田、宁德、漳州三大次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厦门市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沿海经济密集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一是突显产业带动功能。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承接的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连接漳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向六大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闽江口城市群,带动宁德、南平经济发展并向浙南地区拓展。

——厦门市。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厦门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厦门湾城市群,带动漳州、龙岩经济发展并向粤东、赣西南地区拓展。

——泉州市。大力发展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湄洲湾城市群,带动莆田市、三明市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是突显港口带动功能。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在3000多公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港口运输、临港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得天独厚条件。

根据沿海经济密集区港口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带动能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厦门自由港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此,必须加快港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集装箱、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以及三都澳港口建设,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口,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加快温福、福厦、厦漳潮铁路建设,推动浦南、泉

三、宁邵、武夷山——上饶等高速公路建设,拓展沿海经济密集区发展腹地,提高港口、重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突显农业示范功能。沿海经济密集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吸收、引进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培育蔬菜、食用菌、花卉、畜牧等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行绿色产业计划,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沿海经济密集区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化、生态化农副水产品的重点区域。

四是突显物流产业功能。充分发挥福州、厦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用,加快发展仓储业和物流业。重点(1)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推动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的发展;(2)选择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3)发挥CEPA作用,吸引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设立物流中心,发展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推动闽港澳与闽台物流产业合作的深化。(4)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形成。

2、内地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的直接腹地、山海协作的重要枢纽和省际交流的中介纽带。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通道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平市区为中心,邵武、武夷山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和316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旅游为主导,绿色食品为特色,林产、水电、轻纺、建材、特色种养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三郊线省道、205国道、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形成机械、化工、林产、冶金为基础,旅游、建材、食品、商贸流通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龙岩市区为中心,漳平、永定、长汀为副中心,漳龙梅铁路、319国道和205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建材、烟草为支柱,林产、旅游、商贸、轻纺、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

考虑内地经济发展区生产力布局,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山海共同繁荣的生产力布局。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加大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针对当地资源、人才、市场等条件,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型工业、配套型加工企业、出口型龙头企业。

三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

四是全方位推进山海协作。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开拓等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沿海延伸内地,内地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扶持内地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早日形成。

3、周边经济协作区

该区域包括浙南、赣南、粤东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的外围腹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密集区、发展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周边协作区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此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赣闽两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出台湾海峡,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延中南广大内陆腹地,在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做到外引与内联并举、并重,软、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全面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大力发展省际经济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中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国经济布局优化,致力实现“双赢”。

一是发展与周边协作区的合作,拓宽发展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经济协作区,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

二是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增进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协作从单一物质协作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协作发展,从自发分散协作向有计划、有组织、高层次、大规模协作发展。并通过两个三角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经济区的合作,密切与众多的跨国公司驻我国总部、办事处的联系,在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三是发展与西部省份的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与西藏、宁夏三峡库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与中西部地区一起,携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四是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的契机,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全面推动闽台两地的贸易、科技和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合作区建设。充分利用大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契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争取港澳地区的金融、物流、贸易、旅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利用港澳地区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推动高科技企业在港澳地区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筹资,支持港澳地区企业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充分利用侨的优势,利用闽商网络,促进引资、引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要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周边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更要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台合作交流优势,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还应关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互动,沟通发展。要根据各市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对中心城市实施一定程度的分工,突出强项,错位竞争,以增强城市互动和内聚外射活力。

2、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重点从规划布局上引导产业集群形成。要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中心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市)、镇撤并入城区区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在不对原县(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将该县(市)区划内的部分镇并入城市区划。要强化省政府对城市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等前期工作。当前,要围绕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抓紧修编各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控规覆盖面积和质量。强化规划的监管,要抓紧成立规划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加强城市建设协调,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城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淡化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同城观念”,强化统筹观念,从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加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加强城市联盟战略研究和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融合,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环境。要尽快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专业部门办事机构,重点做好厦、泉、漳城市联盟试点和泉州地区市县联盟试点。厦泉漳城市联盟要从易于推动、易见成效的项目入手,逐步在各项具体业务中推出“同城业务”,如同城一卡通,银行间的同城业务,某些邮电的同城业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变城际公路交通为城市间公共交通等,推进城市联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协调建设。泉州市政府要成立市、县联盟协调领导机构,做好相关市县规划协调衔接,实现城市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公交、社会事业等具体项目的协调共建,推进泉州地区内部城市联盟试点的开展。

4、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构建大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要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实现港口、中心城市与内陆区域和省份的铁路运输线路畅通。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不断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出入城快速干道和联结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网络的快速干道,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中心城市之间要重视城市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贯穿整个沿海都市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准高速铁路等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

5、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做大、人口增加的需要

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形成与区域开发相适应的供配电系统,保证各城区的电力供应;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集约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省、市、区政府的职责调整,按照集权分权结合、事权财权相称的原则,在强化省级政府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唐礼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叶飞文:《推进福建省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2期。

4隋军、张鸿:《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9期。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1期。

6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第四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范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二、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

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加快文化资源整合,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在福州、厦门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

第五篇: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摘要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意义受益行业战略定位劣势加快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关系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发挥“五缘”优势,与台湾在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有新突破,福建在大陆对台交流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经中央批准,福建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台湾渔船停泊点,率先开通了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开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海上直航,率先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四个台商投资区与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等。这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使闽台交流日益广泛,经贸合作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福建已经成为两岸交往合作的重要地区。今年以来,海峡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福建省认真贯彻、主动呼应中央对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依托“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即通过求紧密经贸联系,促闽台两地共同发展;求两岸直接“三通”,促往来更加密切;求旅游双向对接,促先行效应扩大;求农业全面合作,促产业发展双赢;求文化深入交流,促“根”“祖”“脉”认同;求载体平台建设,促合作更富实效。这些措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福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强烈责任、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为我们把握新机遇,在发展两岸关系上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方向。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先后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东中西全面开放开发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雏形基本显现,但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整个布局中位置不够突出。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浙南和粤东成为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而这一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大、势头好,经济上与两大三角洲多有互补之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及周边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起来,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大平台。这既能够大大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壮大规模和实力,使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又可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作用更加凸显,竞争力更加强劲,从而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呼应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福建审时度

势、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正确选择。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受益行业

基建: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加快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得部分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受益颇多,包括港口、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完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八纵九横”的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加快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周边省市之间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由于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基建工程量较大,有望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

金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其中重点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同时根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在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展开,产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都有望获得长足发展。

制造业:为全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今年将争取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今年起3年内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专项工作。“金厦大桥”项目工作也正在推进,与金门共同打造金厦生活圈。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发展方面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港口、基建、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受益明显。同时,福建省属企业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能源、投资、交通、外贸、电子信息等5大集团正在积极组建之中。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

商业贸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两大经济圈的断裂地带,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距离港澳较近,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加速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的步伐。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

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劣势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福建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是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加上历史上福建长期作为国家的对台前线,因而造成福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健全。近几年,福建许多较为著名的民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福建迁往上海、北京甚至香港。很多“闽商”也“舍近求远”,纷纷到外地投资。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2.城市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人口之和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福建不仅在人口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严格讲,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座城市只能算是“中小城市”。

3.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2003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福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居全国第15、20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企业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4、2l位。又据《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资料显示,1985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福建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在第20位至第28位之间徘徊。这与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相称。

六、如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对台优势,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的区位特点就是对台优势。目前,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竞争力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但由于海峡两岸的“五缘”优势和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一旦两岸“三通”实现后,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构建海峡经济区,其GDP将超过长三角、珠三角,成为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主动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并积极建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把海峡经济区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争取特殊政策,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

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彻底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北启南、东出西进”的对外交流能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聚集中加快人才聚集,在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争取早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和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政策支持的大好前提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正.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2]张志南.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3]伍长南.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4.[4]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0.联系电话:***

下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展工省长在本届人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福建应当“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是福建区域定位的现实选择。......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28日上午,福建省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孙春兰在会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是福建对台湾优势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降低两岸经济落差的重要途径。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也将我省设为了两岸合作交流的先行先试区。 五年......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1、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2、 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3、 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 4、 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5、 形成科学合理......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 (一) 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重视人才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积累的两种不同发展战略。其结果是注重人力资......

    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

    海西高速公路规划重新修编更新时间:[2009-06-08] 字体:大 中 小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先后经省长办公会、省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修编后的海西区高速公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认识与感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认识与感想 一、两岸经贸趋势及影响 (一)两岸经贸快速发展的原因 两岸经贸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市场,大陆经济......

    在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3日 各位领导: 围绕校第五次党代会、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学校“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务虚会精神,我处认真组织学习和研讨,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