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瑕疵票据责任证明书
瑕疵票据责任证明书
:
本单位背书的票号为、金额大写,金额小写的银行承兑汇票壹笔。该票据的要素如下:
出票日期:年月日;到期日:年月日;
出票人:;出票人账号:; 收款人:;收款人账号:;以上票据由持票人到期托收,因,特此证明。若由此而引起经济纠纷,由我单位承担一切责任。
谢谢合作。
公司名称:
日期:
第二篇:票据瑕疵及处理措施
瑕疵票据
瑕疵票据主要分以下几个类型:
一。微小瑕疵票据
1、背书章和被背书相符,但背书位置偏离,压框或完全出背书栏框外。
2、背书公章和私章外框重叠。
3、票据正面记载事项或背面被背书栏未使用黑色或蓝黑色。
4、被背书书写不规范,辨认字迹困难,但无明显错字。
5、刻制的被背书人名称印章加盖时字样颠倒。
6、票据正面非必须记载事项存在瑕疵,且未得到承兑行认可。
7、粘单使用不规范
① 未使用两联式粘单、“背书人签章”字样印制成“被背书人签章”字样或无“背书人签章”字样。
② 粘单未按照标准规格制作,造成骑缝章压框。
③ 没印“粘单”字样。
④ 印刷“粘贴单”字样。
二。一般瑕疵票据
1、票据纸张缺乏完整性,缺边、缺角,但不影响票据正反面要素的验审。
2、背书章、被背书位置进入相邻栏内超过四分之一。
3、背书印章或骑缝章色浅模糊。
4、粘单撕过重粘,但骑缝章与被背书连续且被背书无涂改现象。(需逆光查看看粘单处)
5、同一栏中背书章重复加盖或被背书人名称重复书写。
6、背书日期不符合逻辑规则,前后不连续或存在涂改现象。
7、背书章与被背书不连续,票面已由原记载人在更改处签章做更改,但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签章更改和证明缺一不可)
8、出具的承诺函不规范。
9、粘单发生断裂,使用玻璃胶重新粘贴,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
10、票据记载事项为复写纸或机打非黑色或蓝黑色,且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的。
11、金融机构背书无汇票专用章,且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的。
三。重大瑕疵票据
1、票据有污迹造成正面要素或反面背书难以辨认。
2、汇票票面有破损或撕裂。
3、被背书添加或涂改,有错字、漏字、自造字现象。
4、背书或骑缝漏盖公章或私章。
5、同一背书人连续重复转让背书。
6、背书或骑缝章因叠章造成字迹难以辨认,或背书盖章存在模糊不清、缺损。
7、骑缝章加盖未骑缝,且未由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和前一手背书人都出具书面承诺函。
8、骑缝章与背书人签章有重叠。
9、背书用章不规范,或银行未使用汇票专用章且责任人未出具承诺函。
10、第一手背书章与收款人名称不符或被背书人与背书章不符。
11、被背书人名称简写。
12、机打式票据因出票人或收款人名称过长,由经办人手写补全,且承兑行未出具书面承诺函。
13、票据存在其他影响背书连续性的重大瑕疵问题。
四。不合格票据
一、伪假票据
二、无效票据
1、票据要素缺失。
2、出票人的签章与出票人名称不一致
3、票据金额、日期、收款人名称书写不规范或有涂改现象。
4、票面记载到期日早于出票日。
5、大小写金额不一致。
6、付款期限长于6个月。
三、权利障碍票据
1、票据正面或背书人签章栏注明“不得转让”字样的票据。
2、已做成“质押背书”的票据。
3、已被人民法院公示催告的票据。
4、票据正面加盖承兑银行结算专用章。
5、背书栏已记载“委托收款”字样或加盖过银行的结算专用章。
6、非付款人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
票据瑕疵处理措施
1、如果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申请人能够到出票行进行补记或更新新的汇票,则进行补记或更换。
2、用查询的方式得到承兑行“不影响到期解付”的承诺。
3、向承兑行进行电话征询,并根据其意见决定汇票的取舍。
4、根据以往验票及托收的经验,对承兑行的处理方式直接作出判断。
第三篇:增资瑕疵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
关于股东因公司设立后的增资瑕疵应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
责任问题的复函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02]苏执监字第171号《关于南通开发区富马物资公司申请执行深圳龙岗电影城实业有限公司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我们认为,公司增加注册资金是扩张经营规模、增强责任能力的行为,原股东约定按照原出资比例承担增资责任,与公司设立时的初始出资是没有区别的。公司股东若有增资瑕疵,应承担与公司设立时的出资瑕疵相同的责任。
但是,公司设立后增资与公司设立时出资的不同之处在于,股东履行交付资产的时间不同。正因为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导致交易人(公司债权人)对于公司责任能力的预期是不同的。股东按照其承诺履行出资或增资的义务是相对于社会的一种法定的资本充实义务,股东出资或增资的责任应与公司债权人基于公司的注册资金对其责任能力产生的判断相对应。
本案中,南通开发区富马物资公司(以下简称富马公司)与深圳龙岗电影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岗电影城)的交易发生在龙岗电影城变更注册资金之前,富马公司对于龙岗电影城责任能力的判断应以其当时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为依据,而龙岗电影城能否偿还富马公司的债务与此后龙岗电影城股东深圳长城(惠华)实业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惠华集团)增加注册资金是否到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惠华集团的增资瑕疵行为仅对龙岗电影城增资注册之后的交易人(公司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富马公司在龙岗电影城增资前与之交易所产生的债权,不能要求此后增资行为瑕疵的惠华集团承担责任。
此复
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2002年5月,江川公司与浩生公司合资设立一家模具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江川公司以500万元现金出资,浩生公司以300万元的机器设备出资。2005年某原料供应商与模具公司签订了1000万元的供货合同。为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公司实力和声誉,2006年1月公司股东会做出决议,由原股东按公司设立时的出资比例增加对公司的出资,将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200万元。2007年初,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公司出口业务大幅萎缩,公司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某原料供应商将模具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偿还货款。经查,2006年1月江川公司和浩生公司的增资不足,存在增资瑕疵。问:原料供应商是否可以将模具公司的股东一起诉至法院,因股东增资瑕疵,要求其对2005年的债权债务承担责任?
解答:
公司法第94条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的出资瑕疵做出了规定,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对于公司成立后的增资瑕疵未作规定。根据公司增加注册资金行为的性质可以认为,公司增加注册资金是增强责任能力的行为,公司股东若有增资瑕疵,应承担与公司设立时的出资瑕疵相同的责任。
公司设立后增资与公司设立时出资的不同之处在于,股东履行交付资产的时间不同。正因为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导致交易人(公司债权人)对于公司责任能力的预期是不同的。股东出资或增资的责任应与公司债权人基于公司的注册资金对其责任能力产生的判断相对应。本案中,原料供应商与模具公司的交易发生在2006年1月模具公司变更注册资本之前,原料供应商对模具公司责任能力判断的依据是当时的注册资本800万元。而模具公司能否偿还原料供应商的货款与此后模具公司的股东江川公司、浩生公司增加注册资金是否到位并无因果关系。江川公司、浩生公司的增资瑕疵行为仅对模具公司变更注册资本后的交易人(债权人)承担责任。原料供应商在模具公司增资前与之交易产生的债权,不能要求此后增资行为瑕疵的江川公司和浩生公司承担责任。
执行程序中对公司瑕疵股权转让被执行人的追
【裁判要旨】
被执行公司无财产清偿债务,但增资时股东有抽逃出资行为,并将该股权转让,此时应当区分瑕疵股权受让人受让股权时是否善意,并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裁定追加原股东或现股东为被执行人,在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案情】
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新型管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法尔胜)。
被执行人:河南省龙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龙光)。
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与被执行人河南龙光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江阴法院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依据调解书,河南龙光尚应给付江苏法尔胜货款1056836.9元,负担诉讼费6825元。根据江苏法尔胜的请求,江阴法院于2010年5月17日立案执行。执行中,法院扣划了河南龙光银行存款33400元,扣押现金11600元,除此以外,未发现河南龙光有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
执行中查明,河南龙光系于1995年9月8日设立,设立时企业名称为河南龙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2004年4月10日变更为现名称),注册资金100万元,分别由海南龙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龙光,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郭奋龙)、袁振范各出资50万元,均以货币出资。2002年3月16日,河南龙光申请变更注册资金为600万元,即由海南龙光增资500万元。同年3月21日,河南豫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美公司)以转账支票的形式将500万元转入河南龙光银行账户,用途为转款,该款被当作海南龙光的增资款并经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验资后,于次日又被河南龙光以转账支票的形式转入豫美公司的银行账户,用途也为转款。该增资行为已被工商行政部门核准。2007年9月26日,河南龙光的法定代表人郭奋龙与海南龙光签订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海南龙光将其在河南龙光的股份550万元全部转让给郭奋龙,海南龙光从转让之日起不再享有和承担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前后的债权债务由郭奋龙承担。股东变更行为经工商行政部门核准。2010年5月26日,江苏法尔胜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认为河南龙光的股东海南龙光在增资时,抽逃注册资金,且原股东海南龙光的权利义务已有新股东郭奋龙承继,申请追加郭奋龙为本案被执行人,在抽逃出资范围内对其承担责任。
【审判】
江阴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海南龙光在增资时,以豫美公司的500万元当作增资款在验资后的次日又转给豫美公司,用途均为转款,应认定河南龙光的股东海南龙光抽逃注册资金。现被执行人河南龙光已无财产清偿债务,其股东海南龙光应在抽逃注册资金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又因海南龙光与郭奋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约定转让前后的债权债务由郭奋龙承担,故应视郭奋龙为海南龙光权利义务的承受人,郭奋龙应在海南龙光抽逃的500万元注册资金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承担责任。现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申请追加郭奋龙为本案被执行人,并要求在500万元范围内对其承担责任,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予以支持。据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之规定,裁定如下:
一、追加郭奋龙为本案被执行人;
二、被执行人郭奋龙于本裁定书送达之日起五日内在500万元范围内按本院(2009)澄民二初字第1640号民事调解书对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承担清偿责任。逾期履行的,法院将依法强制执行。如不服本裁定,可在收到本裁定之日起十日内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追加裁定书送达后,郭奋龙提出执行异议,后又撤回,本案最终执行和解。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股权的合同效力
抽逃出资是指公司发起人或者股东将已经缴纳并打进设立账户的货币出资或已经转移了所有权的财产等出资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去。抽逃出资属于瑕疵出资,发起人或股东将出资打入公司账户后,该部分出资就转化为公司的财产,《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公司成立后,股东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为股东抽逃出资:
(一)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
(二)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
(三)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
(四)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
(五)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本案中,海南龙光在增资时将500万资金打入河南龙光银行账户,并在验资后的第二天即将该500万转走,属于典型的验资后抽逃出资行为。因此,海南龙光持有的对河南龙光的550万股权属于瑕疵股权。本案是否追加郭奋龙为执行当事人的前提是海南龙光将瑕疵股权转让给郭奋龙的合同效力问题,即瑕疵股权是否可以转让。
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发起人或股东只要于公司成立后,其名字在公司内部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外部记载于公司登记机关,并取得出资证明书,就享有股东资格,可以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即尽管瑕疵出资对该股东的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会有所影响,但并不影响股权的设立和享有,不能因为其出资瑕疵而轻易地否定抽逃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瑕疵股权仍具有可转让性。此外,股东与公司之间出资义务的履行和股权转让协议合同双方的股权转让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股东抽逃资金并不影响其股权的真实性,因此,股东抽逃出资与否不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只要转让协议不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转让协议就是有效的。本案中,海南龙光将瑕疵股权转让给郭奋龙,不存在转让协议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并且股东变更行为经公司章程明确且经工商行政部门核准,瑕疵股权转让协议有效,郭奋龙成为河南龙光的股东。
(二)被执行公司无财产清偿债务时被执行人的追加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司,在无财产清偿债务时,能否追加瑕疵出资股东为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的规定,本案海南龙光在增资时有抽逃资金的行为,当然可以追加被执行人。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公司资本的充实和加大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但本案的问题是海南龙光已将瑕疵股权转让给郭奋龙,追加谁为本案的被执行人成为焦点问题。
1、对于瑕疵出资的股东即股权转让人,转让股权后能否免除其瑕疵出资的民事责任,《公司法》并没有规定。笔者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转让其瑕疵股权,并不意味着免除其民事责任。首先,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司法》对法定资本制度的立法本意,以及《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瑕疵出资的股东不管其是否转让股权,对公司都应当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其次,如果允许因转让股权而免除该瑕疵出资责任,则无异于给瑕疵出资的股东打开了“金蝉脱壳”的方便之门,纵容和鼓励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这显然有违立法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诚信原则的本意。因此,本案中海南龙光在对河南龙光增资时抽逃出资,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仍可以追加海南龙光为本案的被执行人。
2、对于瑕疵股权的受让人即新股东。如果新股东已经补足出资或者已对公司债务承担了相当于抽逃出资数额及利息的赔偿责任,债权人提起诉讼,请求新股东或原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应支持,因为此时抽逃出资的金额已经由新股东予以弥补。如果新股东没有补足出资或已对公司债务承担了相当于抽逃出资数额及利息的赔偿责任,此时,能否追加新股东为被执行人,还应当考虑新股东在受让瑕疵股权时是否为善意。
善意股权受让人是指在受让股权时不知道或不应知道所受让的股权存在瑕疵,并且已经按照合理价格支付了受让股权的价款。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和法理,股权出让人应该承担股权瑕疵担保责任,确保出让的股权不存在权利瑕疵,且受让人在受让股权时没有调查股权是否因抽逃出资等原因存在瑕疵的义务,因此,善意股权受让人即善意的新股东不承担瑕疵股权出资清偿责任,否则不符合交易安全的要求和公平原则。若原股东在转让股权时向新股东隐瞒了出资的真实情况,则新股东可以欺诈为由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转让合同。若新股东没有申请撤销合同或明知、应当知道股权存在瑕疵而受让,即使新股东向原股东支付了相应转让价款,新股东的出资补足责任也不能免除,新股东仍应当与原股东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在瑕疵出资范围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之所以承担连带责任,一是因为此时新股东与原股东主观上对股权存在瑕疵都处于明知状态,并且客观上都实施了规避公司资本充足的行为,二是只有用严厉、明确的连带责任,才能充分避免实践中出现的原股东或新股东借股权转让以“脱壳”逃避债务的行为,并从立法上维护公司资本充实、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本案中,郭奋龙同时作为海南龙光和河南龙光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对两个公司的增、转资及工商登记变更情况知晓,且郭奋龙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对海南龙光的抽逃出资行为不知情,因此,综合全案情况,可以推定郭奋龙对海南龙光抽逃出资的行为应当是明知的,对于受让的股权存在瑕疵也应当是明知,且受让股权后没有补足出资,也没有对河南龙光的其他债务对外承担责任。因此,不管郭奋龙在受让股权时是否对海南龙光支付对价,都可以追加郭奋龙为本案的被执行人。
3、对于海南龙光抽逃出资时河南龙光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等。如果海南龙光在抽逃出资时,河南龙光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等为抽逃出资提供协助,那么为抽逃出资提供协助的相应主体应当对海南龙光承担的债务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第二款对此予以明确。当然,此时要求协助抽逃出资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责任,因为牵涉到证据的审核、诉权的保护等,必须通过审理程序裁判后才能确定,而不能在执行程序中直接追加。
应当明确的是,虽然法院可在执行程序中依职权追加相应责任主体,但由于多个责任主体在履行能力方面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偿债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基于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对责任主体的情况较为关注,因此,追加谁为被执行人,还可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予以确定。如果江苏法尔胜申请追加海南龙光、郭奋龙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他们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河南龙光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且相互之间承担连带责任的,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尽管海南龙光与郭奋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海南龙光从股权转让之日起不再享有和承担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前后的债权债务由受让人郭奋龙承担,但该协议只在海南龙光和郭奋龙之间有约束力,不能对抗江苏法尔胜。最终,法院依江苏法尔胜的申请,裁定追加郭奋龙为本案被执行人,郭奋龙在500万元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江苏法尔胜承担清偿责任,最终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
第四篇: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瑕疵
瑕疵票的判断标准
A。微小瑕疵票据
1、背书章和被背书相符,但背书位置偏离,压框或完全出背书栏框外。
2、背书公章和私章外框重叠。
3、票据正面记载事项或背面被背书栏未使用黑色或蓝黑色。
4、被背书书写不规范,辨认字迹困难,但无明显错字。
5、刻制的被背书人名称印章加盖时字样颠倒。
6、票据正面非必须记载事项存在瑕疵,且未得到承兑行认可。
7、粘单使用不规范① 未使用两联式粘单、“背书人签章”字样印制成“被背书人签章”字样或无“背书人签章”字样。
② 粘单未按照标准规格制作,造成骑缝章压框。③ 没印“粘单”字样。④ 印刷“粘贴单”字样。
B。一般瑕疵票据
1、票据纸张缺乏完整性,缺边、缺角,但不影响票据正反面要素的验审。
2、背书章、被背书位置进入相邻栏内超过四分之一。
3、背书印章或骑缝章色浅模糊。
4、粘单撕过重粘,但骑缝章与被背书连续且被背书无涂改现象。
5、同一栏中背书章重复加盖或被背书人名称重复书写。
6、背书日期不符合逻辑规则,前后不连续或存在涂改现象。
7、背书章与被背书不连续,票面已由原记载人在更改处签章做更改,但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
8、出具的承诺函不规范。
9、粘单发生断裂,使用玻璃胶重新粘贴,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
10、票据记载事项为复写纸或机打非黑色或蓝黑色,且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的。
11、金融机构背书无汇票专用章,且未由相关责任人出具证明的。C。重大瑕疵票据
1、票据有污迹造成正面要素或反面背书难以辨认。
2、汇票票面有破损或撕裂。
3、被背书添加或涂改,有错字、漏字、自造字现象。
4、背书或骑缝漏盖公章或私章。
5、同一背书人连续重复转让背书。
6、背书或骑缝章因叠章造成字迹难以辨认,或背书盖章存在模糊不清、缺损。
7、骑缝章加盖未骑缝,且未由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和前一手背书人都出具书面承诺函。
8、骑缝章与背书人签章有重叠。
9、背书用章不规范,或银行未使用汇票专用章且责任人未出具承诺函。
10、第一手背书章与收款人名称不符或被背书人与背书章不符。
11、被背书人名称简写。
12、机打式票据因出票人或收款人名称过长,由经办人手写补全,且承兑行未出具书面承诺函。
13、票据存在其他影响背书连续性的重大瑕疵问题。
第五篇:责任证明书
责任证明书范文3篇
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和证明评价三种证据法上的制度之间存在着互动与制约的关系,对其中一种制度的操纵,可以影响到另外两种制度的效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责任证明书范文,仅供参考。
责任证明书范文篇一:
无责任证明
今我司报建海南临高质量安全监督站备案手续,缺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凭证,我司已正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凭证手续,相关资料还未出来,通过与海南临高质量安全监督站协商,现先做好报建工作,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凭证办理完成后,再补齐资料。
在此期间,因未办理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凭证而发生一切事故所需承担法律责任由我司独立承担,与海南临高质量安全监督站无关。
特此证明!
证明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日 期:20xx年x月x日
责任证明书范文篇二:
比较提出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
在民事诉讼理论中,证明责任与提出证据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名词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不同之处。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进行证明,当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要件事实在诉讼中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负有举证证明义务的当事人应承担败诉的风险。提出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避免败诉危险而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必要性。
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1)对负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来说,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是为了避免证明责任在诉讼终结时实际发生;(2)在案件事实发生争议时,负担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在诉讼中负担首先提出证据的责任;(3)两者都是因为有争议的事实发生而存在。也就是说,提出证据责任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当负有证明责任义务的当事人为了避免败诉,必须承担提出证据责任,在存在证明责任分配时,必然同时存在当事人的提出证据责任。
而两者之间的有存在大大的不同:(1)两者发生的原因不同。证明责任的所需要证明的争议事实是处于“真伪不明”的前提下,即原告方提出有说服力的主张,被告方提出实质性的反主张,对争议的事实主张有证明需要,用尽所有程序上许可和可能的证明手段,法官仍不能获得心证,且口头辩论已结束,上述情况仍无法改变。而提出证据责任则是在诉讼过程中只要有争议事实需要证明,当事人就有义务承担此项责任。(2)能否预先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担不同。证明责任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应是: 主张权利义务关系成立的当事人,应就权利义务关系成立的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对妨碍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事实不负证明责任,而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主张权利义务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应就权利义务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对于妨碍权利义务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不负证明责任,而由对方当事人负证明责任。而提出证据责任由于其并非发生在“特殊”阶段,只是一种普通的诉讼行为,所以既没有必要预先分配,也没有可能离开诉讼的具体情形来预先分配。
(3)责任转移与否不同。证明责任按照实体法的规定或分配证明责任的标准确定归某一方当事人承担后,始终固定于该当事人,不会随着证据的提出转移于对方当事人后者则会在举证过程中发生转移。提出证据责任的转移与败诉危险的暂时转换具有对应关系,由于提出证据责任是当事人为了避免败诉而向法院提供证据,原告和被告在争议事实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努力寻求证据提出证据力求胜诉,所以它随着败诉危险的转移而转移。
(4)能否由双方当事人负担不同。证明责任只能由一方当事人负担,当案件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时,法官需要按实体法或者分配原则将证明责任分配给当事人一方,因为如果让双方当事人对同一案件事实负担证明责任,法官仍然不能获得心证,对案件事实仍然无法查清,证明责任将失去其存在的作用,提出证据责任则有可能由双方当事人负担,即一方负担提供本证的责任,另一方负担提供反证的责任。
证明责任与提出证据责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大体如上所述,同时关于两者的制度在我国立法上都存在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责任证明书范文篇三: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责任作为裁判规范指示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作出裁判,证明责任(客观证明责任)规范的实质是在案件事实不明的场合,谁最终应当承担不利后果。证明责任分配理论要研究和探讨的正是应当根据什么因素来决定谁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以及为什么要由这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而不由相对方承担,并且根据这一因素或这些因素来决定谁承担不利后果又是公平、合理和符合理性的。
一、罗马法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则和许多法律原则一样,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初期,人们对证明责任的认识仅限于提供证据的责任,即主观上的证明责任.法学家们提出了分担举证责任的两条原则:(1)“原告应举证”:“原告不尽举证责任时,应作出被告胜诉的判决”:“原告尽其举证责任时,被告就应以反证推翻原告所提出的证据”。当时,提出这样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应当说是比较自然的。因为原告通常是主张权利的一方,主张权利就应当提出权利的事实依据。
(2)“提出主张的人有证明责任。否定的人没有证明责任”(ei incumbit probatio,qui dicit,non qui neget)。“根据事物的性质,否定无须证明(”cum per rerum naturam negantis nulla probation sit)。这一原则源于罗马法中这样的法谚:“肯定者应证明,否定者不应证明(”affirmanti incumbit probatio non neganti)。①这两个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恒定为以前一原则为主,后一原则为辅。也有以后一原则为主,前一原则为辅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原则的认识不同。因为,这两个原则,前者是从当事人的性质来划分的;后者是从主张者与证明责任的关系上来划分的。
二、证明责任分配两大分类学说
(一)待证事实分类说
待证事实分类说(要证事实分类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要证事实证明的难易,决定证明责任的分配。具体做法是将事实按某种标准加以分类,以明确对哪些事实须承担证明责任,而对哪些事实无须承担证明责任。主要包括了,消极事实说、外界事实说和推定说.消极事实说(Negativentheorie)是将待证事实分为积极事实说和消极事实说,主张积极事实的人应承担证明责任,主张消极事实的人则不承担证明责任。积极事实即肯定事实,也就是主张存在某种事实。消极事实即否定事实,也就是主张不存在某种事实。主张消极事实说的人认为,积极的事实容易证明,也能够证明。消极事实则不容易证明,也难以证明。例如:主张“没有认可”、“没有注意”、“无过失”、“不作为”、“没有到期”。这一类消极事实就很难证明,强迫主张消极事实的人承担证明责任必然有失公正。消极事实说直接来源于罗马法否定者无须举证的原则。
外界事实说将事实分为外界事实和内界事实两大类,主张外界事实的人应承担证明责任,主张内界事实的人不承担证明责任。因为内界事实的证明是相当困难的。所谓外界事实是指人的五官能体察的事实,如物的大小、颜色、运动方式等等。所谓内界事实指人的心理状态,如知与不知、故意与恶意、真实与虚伪。按照外界事实说的观点,正是由于内界事实是人的内心活动,故难以证明。此说的缺陷虽不多,但却是致命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间接① 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古老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则时,也提到了两个基本的成文法则,即“主张者应证明,否定者无需证明”和“从事物的性质上,否定者不应证明”。没有提到原告应举证的原则。(见村上博巳:《证明责任の研究》,新版,第70页,有斐阁,1986。)实际上,村上所谈到上述两个原则实质只是一个原则。
事实仍然能够证明,并非不能证明,而且在双方均主张内界事实时,证明责任如何分担仍然无解。
推定说实际上是消极事实说的进一步补充,该说主张,不能只按照消极事实产积极事实的划分来确定证明责任,还应配合推定才能实现科学的分配。主张没有推定的积极事实或主张有反对推定的消极事实的人应承担证明责任,反之,则不承担证明责任。例如,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返还贷款,理由是借贷期届满,对于借贷期届满这一肯定说,如果法院没有规定清偿期届满的推定时,原告就要对该事实举证,有关于清偿届满的推定地须证明.(二)法律要件分类说
法律要件分类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主张权利者,应对权利根据的事实举证;对方则应对权利妨碍的事实或权利消灭的事实举证。法律要件分类说是在韦贝尔、贝特曼和赫尔维格等人对消极事实说和推定说进行彻底批判后建立起来的。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基本法则仍然起源于罗马法注释法学家和德国普通法时代所承认的法则,即“原告应对诉的原因举证,被告应对抗辩事实举证”。主要包括有基础事实说与特别要件说。
基础事实说的分配法则是,各当事人应就各自在诉讼中主张的权利事实基础加以证明。基础事实说之所以在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这一学说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是方法论上的一次创新。以后几乎所有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都是建立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之上的。由法国人布瓦西朗德(Boisssonade)起草的日本旧民法证据编中就采用了基础事实说的观点。
特别要件说就是在基础事实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要件说的开山鼻祖是德国的韦贝尔(Weber)。韦贝尔认为:“主张权利存在的人,能够证明该权利的重要事实就足够了,相反,不必证明所有权利共同具有的一般要件。”[9]特别要件说的特色是将实体法上的权利发生、变更、消灭的要件,分为特别要件和一般要件,主张权利存在者,应就权利发生的特别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该权利的一般要件欠缺时,由被告主张并加以证明。主张已发生的权利变更、消灭的,应对主张权利变更、消灭的特别要件事实举证。权利变更、消灭所必须的一般要件事实则由对方举证。
(三)法律要件分类说与待证事实分类说的关系
法律要件分类说与待证事实分类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待证事实分类说把举证的难易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的决定性因素;法律要件分类说不着眼于举证的难易,而是直接从当事人平等原则和事物的盖然性出发设置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根据当事人平等的思想,当事人在诉讼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适当地分担责任,才能达到法律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原告和被告都没有必要对全部案件事实予以证明,原告应对权利存在的事实举证,被告应对否定权利存在的事实举证才能实现诉讼的公平。从事物的盖然性考虑,主张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有其盖然性,对已经发生的事物以“存在不变”为常态,以“消灭变更”为变态。常态为通常的现象,变态为异常的现象。前者为原则,后者为例外。如果让原告就权利存在以及权利变更、消灭的一切要件事实均加以证明的话,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就极少,不利于保护私权。因此,原告仅对权利存在的要件事实举证,被告只就权利消灭、变更的要件事实举证,既有利于保护私权,又符合公平理念。①(日)松本博之:《证明责任的分配》(《新实务民事诉讼法讲座》第2卷第252页)。
① 日本旧民法将证据规范规定在实体法中,民法修改时,立法者将民法中的证据编删掉,并纳于民事诉讼法中。
法律要件分类说与待证事实分类说在将要证明的事实进行分类后才决定其证明责任的分担这一点是相同的,只是对要件事实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以及如何分配方面有所不同。就是在主张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学者中,也因对事实划分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分支学说。
(四)其他证明责任分配学说 因果关系说在实质上仅将拜特曼、霍尔瓦克对法律构成要件的三分类法简化为两分类法,-保留权利发生要件,将这种事实称为“原因”,将后两类一律划为权利欠缺要件,这种事实称为单纯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分担证明责任的方式与特别要件说一样,主张一方仅承担证明“原因”的责任。罗森贝克提出的规范说是依据实体法律规范之间的补充、排斥关系,将实体法中无数的法律规范分为权利发生规范、权利妨碍规范、权利消灭规范三个基本分类在此基础上日,分配证明责任应当是:主张权利存在的一方当事人应就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相对方应对后两种事实负证明责任。
莱昂哈特的完备说的理论前提与规范说保持一致,差别在于此说仅将法律规范分为两类权利发生规范和权利消灭规范,权利发生规范包含着权利妨碍规范。分配时,要求主张者要对满足权利发生要件的全部事实负证明责任,和规范说相比,主张权利存在方多了一份证明权利妨害规范事实存在的的责任。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价值
证明责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争议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由谁提供证据证明并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在研究举证责任的过程中,从宏观上对影响和支配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价值做考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程序公正。在法律制度中,诉讼程序公正有其独立的价值,人们通过诉讼来解决法律纠纷时,不仅期待案件处理结果与正义、公平的要求相吻合,也希望诉讼过程本身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因此,在建立民事诉讼制度时,无论整个诉讼程序的设计还是某项具体制度的建构,都应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举证责任分配也应当如此。这样一来,程序公正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派生了一系列的要求,例如原被告负担的举证责任大致均衡、应将举证责任置于有条件、有能力举证的一方、故意妨害举证的一方应该承担举证责任等。这些要求不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条件,对于实现程序公正也是非常必要。
2、实体公正。进入20世纪后,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公害事件增多,在这种压力下,以过错为基石的传统归责原则发生了动摇,一些国家对相当一部分案件实行无过错责任,另一部分虽仍沿用过错责任,但过错的证明责任转嫁到被告,如加害人需证明自己无过错才能免责。同时,立法者开始权衡双方经济力量,看哪一方是经济上的强者,哪一方是经济上的弱者,哪一方有能力承担侵权行为的损害结果,哪一方最需要得到赔偿。无论是无过错责任还是举证责任转嫁,都体现了法律向弱者倾斜,这种符合实体正义的立法精神突出表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实体公正也应成为举证责任的一项价值。
3、诉讼效益。民事诉讼法解决民事纠纷需要一定的诉讼成本,诉讼结果的获得需要诉讼主体投入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因此,民事诉讼程序不能不考虑效益问题,即应该使诉讼主体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更大收益,或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产出与以往相同的收益。举证责任的配置直接影响诉讼主体的诉讼成本的节奏,在进行证明责任分配时,应努力寻求符合诉讼经济要求,坚持提高诉讼效益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的状况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所谓的对“证明责任”的分配体现在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从证明责任的实质概念出发,这款规定引导出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分配方法,与其说是“证明责任”的分配,倒不如说是对“证据提出责任”的分配。这样它“被打入冷宫”就很容易理解了。
随着对这个矛盾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具有“结果责任”意义的证明责任的基础上,又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证据规则》里确认证明责任的双重含义的性质,以期作为《民事诉讼法》的补充,为实务操作提供规范。可是,在如何分配证明责任的问题上,由于在理论上没有较为合适的分配标准,导致立法者在制定时也回避了这一问题。换句话说,《证据规则》虽然肯认了结果责任,但是却没有规定分配结果责任的一般标准,仍然无法指导我们的实践。
在我国理论界,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也越来越受关注,但是,并未突破法律要件分类说所给出的分配原则,出现一种具有特色的学说。(当然,这种状况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在分配问题上,取得大多数学者一致意见的是在证明责任分配途径上,从顾及我国的诉讼传统上应选择以立法方式而不是英美法中的“将分配证明责任的任务委任于法官”。
在分配证明责任的基本理念上,还有一些差异:有的学者倾向于以“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最高价值应当是公正”为本;有的学者倾向于以“确立一个抽象但明确的证明责任原则仍属必要”为本。前者还进一步认为,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以实现公正的价值:实现实体真实;诉讼地位平等;实现实体法立法目的;使裁判总体上接近客观真实;经济效率,即具有可操作性。并指出在这些因素出现冲突时应在确定序位的基础上,以序位在先者为主要依据,并
①尽可能兼顾多种要求。后者在后一种倾向引导下,有学者提出采用法律要件分类说,尤其
②是规范说作为原则,其不周全之处通过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或例外规定予以补正。另有学
者补充说,这不周全之处除了可以以刚才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例外规定”的法定主义形式,也可加进一点法官裁量主义的色彩,并提出设置“更为妥当”的中间裁定程序来指导操作。
从这两种观点的立场来看,它们实际上也是世界上两大法系的思维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论战、融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