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时间:2019-05-14 16:5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第一篇: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姓名:彭浩博中国是本来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古时有很多伟大的创造,有辉煌的文明,为什么到了后来,中国的辉煌已经永久地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非常落后的尴尬境地呢?现代的中国完全丧失了那种灵气。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桎梏了,在根深地固的“不良传统”下,我们的求索精神没有了(清朝关闭锁国的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的心胸也狭窄了,我们的追求也低俗了。我们不能甚至不相信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创造世界;我们不能接受不符合我们胃口的思想;我们更追求名利享乐了。在思想上,我们是没有自由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接受,并习惯。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权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3 思想上,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统治者实行思想控制政策(文字狱)。4 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5 当时西方的殖民地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超稳定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思想的钳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7 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和近代资本主义难产是导致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8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固有缺陷不利于产生近代科学技术;9近代落后的教育与继续推行的科举制度使科技人才空前缺乏,严重地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中国的科举考试这个发明是个非常先进并有效的制度,唐朝从进行科举以后,国力强盛,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出路,这更激发了人民的上进心,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其实当年西方的聘用官员制度远远没有我们的先进,他们还是向我们学习的。可惜的是这个好经慢慢被念歪了,当年唐朝时的科举考试考题面很广泛,也不乏选择科技人才的科技方面的考试,但越到后来,科举考试却越变了形,说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今天的高考,几乎全部都是所谓客观题,然后机器批卷,考生越来越无法发挥人的自主性了,每个题目必是四个答案,必是三个错的一个对的,和当年的八古文有什么区别?10没有完善的科研方法,没有丰厚的激励体制,科学是不会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

最后从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给我的启示是领导人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社会对科技的认知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达不代表科技的发达国家的开放程度,对外国文明的接受程度都会影响本国科技的发展,铭记历史教训,努力学习,有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国家的科学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论中国近代农业迟滞的原因

1840~1911年中国近代农业化迟滞的原因分析

马光文 政史10级2班

摘要:传统的“农耕文明”以“自然人”为劳动力,急剧增加的人口,加速了人地矛盾与生产关系的内部激化,随着两对矛盾的尖锐化,失地、失业人口增多,这些不稳定因素为动荡的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为维系本阶级统制,作手进行生产资料的内部调整,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改革的失败,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因素共同阻碍了1840~1911年近代农业化的步伐。

关键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动荡;政府改革

关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讨论的热点,且多数研究则以:中国政治近代化、中国工商业近代化等研究为主。如阳父博士的大作《走向共和》则是研究中国政治近代化;陈旭麓先生则从多方面讲述中国社会整体的近代化,他的文章选编《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就是其对中国近代化整体意识形态的体现。然而,在众多的近代化里程碑似的发现中却鲜有涉及中国近代农业化的研究,虽然,在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对中国近代农业化问题有初步探讨,但相对于近代史其他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农耕经济是中国政治——农业——官僚文明存在数千年的基础,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以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探讨中国近代农业化问题是必要的,笔者则简要研究一下1840~1911年晚清中国农业迟滞问题。

中国封建政治堡垒在1840年被“工业文明”打破,“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与“机械化”的“工业文明”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文明”在跨越数千年的历史纪元后,在1840开始相遇,擦出了激烈的火花。随着这种火花的扩散,中国经济领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中国政治领域“天朝上国、世界中心论”思想被彻底粉碎,面对这种现状,地主阶级的有志之士开始发出“中国近代化”的先声,但寂鸣之声并未撬动“天朝”石基。直到1860年,天津、北京失陷,才令“农耕文明”下的“儒士”开始意识到“此乃千古未创之局”,传统的“华夷思辨”思想并不能解释天朝的现状,于是统治阶级的先驱者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工程。在这长达百年的探索中,“政治、经济”均有些许成绩,唯独“农业”未有丝毫发轫迹象。政治上:辛亥革命覆灭了封建大厦,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康梁立宪思想也曾盛极一时。经济上:“洋务运动”和“新政”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并且在“工商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立宪”为主的“官僚资产阶级”和以“革命”为主的“中小资产阶级”。唯有农业举步维艰,下面笔者来分析其具体原因。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根本原因

中国农业是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自己自足的农耕经济“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它的特征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分散性强,仅以满足家庭人口生活基本需求为目的,这种先天性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中国农业是以“单位土地”的“精耕细作”型生产,阻碍了1840~1911年近代农业的发展。

从生产力方面来讲,中国农耕经济结构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增值技术贫乏,要增加生产或养活更多的人口,就必须增加劳动力深耕细作,在传统的中国农业中,自然劳动力是农耕文明增产的根本。多少世来,中国自信以“儿子多就是劳动力多、儿孙绕膝”就是福气好,家庭殷实的象征,这种观念就是诞生于小农经济对生产力需求:为了加强农业收入、增加农业产量,农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生产力,在缺乏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就是农耕家庭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是以自然劳动力作为其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但从中国近代化方面来看,“工业文明”虽然打破了“农耕文明”并且自然经济开始出现解体的现象,但是,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工业农耕文明”只存于“官僚地主与租地农场主手中”,而这样开化的“官僚地主”在中国农村也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这表明农村传统的生产力仍然未打破旧格局,还是以“自然人”的“个体劳动力”为主,因此,中国近代农业的动力仍是以人畜为主,生产力仍然落后,也就导致中国近代农业从根本上的落后。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业经济的地权关系、租佃关系与赋役制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土地兼并及土地集中的趋势并没用减缓;土地租佃仍然是封建政治文明的基础。首先,就土地占有问题而言,地主土地所有制仍是近代时期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只是土地占有者因身份的变化手段的多样化占取了更多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关系。如近代军阀、官僚集团依靠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或高

利贷为形式大肆掠夺土地加快了土地兼并:20世纪20、30年代,在全部耕地土地中约有一半是地主所有,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大化,中国在农业土地上实行“旗地自由买卖”合法化,大部分国有土地走上了私有化的进程,北洋军阀执政时期,黑龙江耕地面积95%转化为私人所有,黑、吉、辽、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也迅速变为私人资产。就租佃关系而言,近代时期,地租形态仍然是实物地租为主,其中租占成分有相当地位,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近代的兴起,在经济方面则体现为货币地租增长趋势。据调查显示:货币地租占原有地租的30%,“折租制”也有明显增长。它由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租税制发展而来,“折租制”是原定额的实物地租,按市价折成货币,再向地主交纳。但是,在调查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实物地租,如1924年江苏等11省153个县中实物地租仍占74%,征收实物地租约地块的68%,生产关系虽有略有触动,但封建地租根基仍然牢固。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农业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落后,以“人丁”为主的传统劳动力仍统制着“自然经济”的意识形态,虽然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劳作,为传统农业带来了一丝震撼。但是,就当时现状而言,农村劳动力仍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人口”劳动力的增加加剧了“人地矛盾”,大大影响了中国政局的平稳与农村的安定。另一方面,生产关系里“土地占有数”的急剧私有化猛增的趋势,虽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产规模小、土地分散性强”的小农经济特点,但是,这些私有化及兼并土地的使用方式仍然是按传统的方式满足的基本生存需求,土地的占有方式仍以收取固定的地租或少量的地租货币为主,并未把土地产品市场化或土地商品化。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未促进近代农业的发展,反而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及土地兼并的扩大化,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失地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大大的破坏了农村安定和农业建设,为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二、人地矛盾及政局动荡的破坏了近代农业前进的步伐

随着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增加,生产者集体土地必然减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可以看出:人口与土地这对基本矛盾也必然加剧。另外土地兼并趋势的增长,失业、失地人口的增多为本已是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政局提供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晚清农业近代化的推进。

从人地矛盾来看,1840年以前,人口虽记载不精确,但也并不是如费正清教授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被视为农业的迷团,而有明确的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及近代前期人地矛盾十分紧张。比如,在有案可查的清史中:1790年也就是乾隆年间有3亿多人口,而至道光1834年左右则有近4亿人口之多。1793年,派往中国始求双边贸易的马戈尔尼使团在见证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现:从天津大沽口到通州行至北京时,大副爱斯·安德逊记述说:“在这个国家里,在我们经过的地方,人口极为众多,而且到处是那么的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一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城镇”[1]。人口确实兴旺,但在这样集约劳动力下潜伏的是严重的人地矛盾及其更多的地主土地兼并剥削。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严重减少,清初,平均每人占有的10亩地,到现在道光年间已不到2亩,反而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地主阶级人口增多,也就是兼并之家日多、土地集中趋势增加。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由自耕农变为半自耕农、佃农或者失业游民,正如马克思说:“农村劳动力不断过剩的事实,„„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反抗力,使他们变成地主和租地农场主的完完全全的奴隶,以致工资的最低限,就当做自然律钉在他们身上了”[2],“户口十倍于前”“游手好闲更数十倍于前”,由此可见,以封建政治文明为支撑的“农耕经济”为封建大厦正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社会危机。接踵而来的嘉庆年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185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911年的以新军为基础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工农阶级为联盟的五四运动”、1921~1927的“北伐运动”、1935—1949年的“国内抗日解放战争”,这些运动的基础都是“农民、工人”,这种社会现象与晚清3亿~4亿人口这个现实是密切相关的。严重的人地矛盾加剧了农业人口向革命专员的转变,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垂死挣扎”,由人地矛盾引起的“蝴蝶效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严重阻碍了晚清农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近代农业化影响很大。

从晚清的社会环境来看,农业迟滞的原因又可以看作内、外两部分,外部的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政局形势,及农业内部动力的缺乏,都阻碍了中国农业的近代化。随着近代中国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膨胀,佃农、半自耕农及失业人口的剧增,为中国近代化特有的战争史提供了阶层基础,在近代大小混战中,农

业发展始终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面对这种社会危机严重加深下,农村中的中小阶层,走出儒学的天地、打破农耕文明的枷锁,去面向世界寻求新思想图救中国,农业内部缺乏动力。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各个不同的阶级纷纷立志救国,但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指导,反而各自为政,酿造了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如农民阶级的救国运动:1854~1865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以及的武昌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这些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变而来以新军为基础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最后大地主、大官僚的北洋军阀与西南军阀均想扩充势力的军阀大混战,中国近代100年的历史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前之社会未有之创局,更是一个几千年未现的社会转型时期,几乎没一刻的稳定,因此,这样形势下的中国近代农业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迟滞是必然的。就农村内部动力而言,农村中的中小阶层面对这种主权被蚀、国土沦陷的创局,有志之士立志救国,纷纷离开农村寻求新出路。维新保皇派的核心人物康有为,革命共和思想的倡导人孙中山,近代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工农阶级的代表毛泽东,等优秀人士。农村知识分子的游离,使中国近代农业缺乏充实的新型人才动力,失去青年的农村是绝不可能高速发展的,更别说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

综上所述,晚清农业在人地矛盾的影响下,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里,缺乏内部动力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人地矛盾的加剧,大量人口沦为失业者、革命者、游勇人士,增加了动荡不安的年代提供了不稳定隐患。另外,面对这种大厦将倾的社会状况封建农耕文明的代表者发起了数次改革,企图”救亡图存“,但日趋增长的地主阶级仍没有摆脱封建儒学的思想枷锁,仍以“官僚——农业文明”为基础,走传统的“农耕”道路,这类反动的“腐朽势力”即便在披上改革的外衣下,依旧是没有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做出多大贡献。

三、政府改革的失败

1840~1911年这期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人地矛盾通通激化的年代里,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中国政府为缓和这种种矛盾,统治阶级开展了各种改革,但在对待农业问题上,却始终没确立有行之有效或真正付诸实践的政策、方针。

1905年,当日俄战争结束时,“弱小”的日本打败了“凶悍”的俄国,面对这种新情况,清政府开始了深深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制度战胜了一切”,是“君主立宪制”战胜了“封建君主制”,另外,在中国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社会现状下,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维系本阶级统治于是,锐意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教育、军事、行政”等方面。可以说,整套革新体系是以维持满洲皇族特权而展开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上述改革并未真正上行下效,更别说具体的实践。另一方面在此次改革中,并没有就人地矛盾作出正确的认识,所以在改革的内容中,根本没有太多涉及到农业的改革,虽然有个部门叫“农工商”部,但“农工商”部中仅以商部为重,农、工部仅为附属机关。而且,就仅存的农工商部而言内部争权也很明显,根本没有真正“予之于农、改之于农”。1907年新改组的农工商部想要控制它所属的局,同时想把局的下属对照部中的机构作从新安排;于是,1908年采取相应的措施:新改组的农工商局等级同于揽全国税收的盐政局,并由农工商部正式派遣官员主持“劝业道”。农工商部与其它部局争权夺利是它的阶级属性使然,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剥削性的外在反映,而要求这种以剥削为主的阶级机器去服务人民,权辖农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农工商部并未为中国近代农业注入过新鲜血液,反而以“商”为重,敛收全国财产,加紧了剥削压榨的无耻勾当。材料佐证,请末年,政府为运行改革方案,开始向各省榨取资金,以强捐强献的形式出现的额外税收用种种名目强加到公众头上,加紧压迫民众。当然,这是由地主阶级的统制属性决定的:“在传统的中国,积极提高人民的福利使之生活比较富裕并不是统治者的正业。”所以,农工商部的成立并没有为近代农业作出多大贡献,从改革的的本质来说“新政”不过是一个末世阶级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自救”罢了,恰恰正是这种“自救运动”的“军事改革”推翻了这座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堡垒,与之相期望的结局截然相反。

近代,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以推翻地主阶级、打破剥削堡垒为理想的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正式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对中国这座农业大厦的初步整治,但本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改革在没有开始实施的情况下,政府的统治权便被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却不得不说一下。1895年,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远赴重洋,研讨政治学说,醉心会党,一

直沉迷于暴力革命,为推翻“鞑人”政府极力奔走呼号。1905年,同盟会初步成立,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阐述“三民主义”构架,“三民主义”这也他思想“因袭”、“规抚”、“创获”欧美社会政治遗产的体现。其中关于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孙所致力的“社会土地革命”。他说:“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3].这个以定地价为主旨的平均地权方案,是“欲采择显理佐治氏之主义施行于中国”[4].孙中山虽援引中国古代的井田利和《礼运》的大同思想,但却是产生“民生”方案之后寻根的表现。“民生主义”是“临时政府”对农业的施政纲领,但却因袁窃国,并未真正的实行。另外,即便“民生”思想真正实行,但想要普及到农村却是很艰难的,农村中的地主、乡绅奉行“三民主义”只为“利权”、“民权”,是典型的权力追逐者,他们不可能让出土地加之平均分配,就旗地而言,平均分配也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地主阶级、乡绅群体的阶级属性仍未改变,因此,要实行“民生主义”难度是非常之大,更何况“民生主义”根本没来得及实行。孙先生虽著“民生主义”,但,“此义”却脱离农村现实,对近代农业发展帮助不大。

总之,近代晚清中国虽然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触发了“农耕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但在“农业——官僚”文明中,“小农阶级”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压力,农民们不得不增加劳动生产力,加紧“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或赋税于“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劳动力的增长,一旦超过社会经济基础所承受的范围,便为演化为“革命、暴动”。斯大林所说:“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延迟社会的发展。”[5]而社会史正是沿这样的辩证运动的。晚清政府,面对这种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而引发的“暴动革命”的社会现象,不得不进行“生产资料”的内部调整,以图缓和社会危机,但由于封建大厦的本质属性使然,无论统治者怎样调配生产资料,都无法跳出已有的阶级范围,无法脱立阶级局限性,因此,也就不可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所以,近代1840~1911年农业出现迟滞也是封建“农业—官僚文明”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英)爱尼斯·安德逊.英使访华录[G].费振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2.[2].马克思.资本论[G].1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75.[3].孙中山全集[G].5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00:186.[4].孙中山全集[G].2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00:332.[5].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斯大林选集[G].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4.

第三篇: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2、政治的近代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可以说是政治民主化的开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但很不彻底;1922年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政治民主化又迈进了一大步;曲折前进阶段,由于国民党实行***,坚持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政治非常黑暗。

3、思想的近代化: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中国共产党人则以俄为师,大力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找到—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①政治障碍重重:中国近代化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封建地主阶级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缺乏准备、发展畸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是来自外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③缺乏正确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西方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来为近代化作充分准备。而中国是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并且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近代化缺乏必要的前提过程。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④缺乏安定环境:自从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纷发动侵略战争,国内反动统治者经常镇压人民反抗,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发展非常缓慢。

(三)很显然,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中国近代化过程有着显著的特点。特点之一,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因此这种近代化运动完全是被动的。用现时流行的话说,是“后发外生型”近代化。不仅整个近代化运动是在“御外”、“自救”的动机下,从军事领域发起的;而且各个领域,无论是军事、经济、政治,还是科学、文化、教育领域,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始点上,都是“救国”(诸如“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或类似的口号起了启动作用;那些在各个领域中第一次出现的近代化因素,如第一本世界地图集、第一次引进外国先进武器、第一家机器工业企业、第一台蒸汽机、第一个进化论历史观、第一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等,其背后也无不有着浓厚功利色彩的“救国”、“救时”、“制夷”的动机在驱动。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口号,更是这一状况的集中反映——“制夷”是“师夷”的动机,而“师夷”(采借西方文明)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处。不仅近代化运动的启动,而且整个近代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主要是在外来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变换择取更新的西方文明成果,从而使中国近代化运动表现为跳跃式的过程:当中国社会还停滞在小农经济阶段时,近代科学却已经在这个基本没有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国土上传播和应用;当中国人刚刚能区别物理学与“格致”学的不同时,潜艇以至飞机已在中国工厂中出现;在市民社会尚未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弱小时,“民权”、“人权”、“平等”、“自由”等口号已经在各种出版物上频繁出现;还没等多数中国人完全理解“民权”、“平等”之类的概念,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政治潮流已轰然而起;当多数中国人对“共和”、“民主”还是一知半解、甚至基本不理解时,一些政治精英们已经在为完善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教制度而奔忙。短短的80年间,中国人跳跃式地跨过了西方国家历经数百年才完成的近代化历程。这又导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程序往往是颠倒的。从整个中国近代化过程看,中国直到蒸汽机、声光化电之学落户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逐渐产生;政治革命发生、共和国制度建立后,近代理性源泉才被开启。在各个具体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在经济领域,先是有作为尖端部份的军事工业产生,然后才有基础部分的采矿、冶炼、运输、通讯及轻纺工业的建立;在政治领域,先有议会、宪法及君主立宪制的提出,才有“民权”、“人权”、“平等”观念的提倡;在教育领域,先是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学校的建立,然后才有基础部份的普通学校的出现;在科技领域,先有应用科学(如机械制造、化工等)的引进,然后才有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学习和研究,等等。几乎全部都是实用性、尖端性部分在前,基础部分的“补课”在后,呈现出“倒宝塔”现象。特点之二,由于中国近代化并不是由社会内部的近代因素不断成熟、积累而形成的自然演进过程,缺乏近代化的物质的、观念的、社会条件的准备,因此从近代化的领导层来说,只能依赖当时那些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倾向的权力精英,通过采借西方文明,发起近代化运动。尤其清末时期更是如此,不仅清末的整个近代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主要是依靠当时那些身居高位、或至少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僚、士大夫或士绅们,而且绝大部分近代事物——从新式工厂的创办、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西式武器的引进、新式军队的编练、新式学校的创办,直至政治领域中的某些改革,也大多是由他们承担或手创的。清末以后,这种近代化运动主要是由精英分子推进的状况基本未变。且不说1912年后的国家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近代化制度的建立是由北洋政府的统治者们承担的,就连最应当是群众性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即:它并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是由市民阶层推着领袖人物步步向上,而是由那些社会精英(革命派)们拽着群众向前走。这就使整个近代化过程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逆向运动。应当看到,这种状况是历史所造成的。在当时的中国也唯有以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才能突破中世纪藩篱,迅速启动近代化。而且,也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量变运动,客观上影响和带动了自下而上的量变运动,带来了近代化的物质的、观念的、社会的条件的成熟和积累。但另一方面,近代化运动由权力精英发起、主持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近代的权力精英们基本上是传统营垒的旧人物,他们所主持的近代化运动是畸型的、不健康的。如:以实用主义的观点颠倒近代化的程序,从传统立场出发竭力使近代化停留于肤浅、偏狭的程度;而且还导致近代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方向效果:军事工业制造出的西式枪炮是用于镇压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君主立宪制度被试用于挽救封建君主专制,最新式的军队被用于支持最反动的独裁统治,等等。特点之三,由于近代中国并没有形成足以使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理解并投入行动的近代化的动机,于是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便成了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发起和推进近代化运动的动力。这个动机或动力固然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进行,但它也从某一个方面造成了上述的特点——强烈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动机,使中国近代化在社会条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即行启动,跳跃式地、程序颠倒地进行,且只能由那些仍站在传统立场上的权力精英们充当主要承担者。而这些又致使中国近代化运动仅以满足功利的、实用的目的为限,不可能深入进行。以现代化理论中的三层次说来衡量,可以看到:器物层次的近代化,其主要表现应是工业化。但直至1919年时,仍只有量的积累,而远未达到质的突破——有工业而无“化”的程度。因为新式工业、交通、通讯、矿业等虽然已在中国出现,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只占有很少的比例,且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农业经济。制度层次的近代化,其主要标志应是民主型的政治机构及制度的建设。但没有成熟的社会条件为基础的民主型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总统、内阁、议会、宪法、法院、法律、地方自治等的建设,只勉强做到“形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思想行为层次的近代化,亦即社会的文化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人的素质的更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政治信仰系统走向崩溃,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信仰已开始起作用。但直到民国年间,文化系统、价值系统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还远没有达到新旧更替的程度。真正的文化革命至1915年才开始,而且也仅仅是开了个头,就因为更为急迫的救亡任务而中断。显然,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次快捷、但又不深、不透的近代化运动。由此便造成了人们所说的近代化“脱序”现象:在新造的铁路上,却是用马拉列车;全用机器的工厂,管理却是封建衙门式的;穿着时髦的西服,却是满脑子封建思想;挂着“大总统”的衔头,实行的却是皇帝式的统治,等等。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毕竟已从这里迈步走向近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曙光正是从这里显现的。当我们今天享受着现代化文明成果的时候,也应当深入地了解昨天这段筚路蓝缕的近代化路程,以及竖在这段路程上的一块块充满艰辛以至血泪的里程碑。

第四篇:论中国近代社会衰败的科技原因

中国近代的衰落主要反映在科技的严重滞后,甚至匮乏。

中国封建社会中缺乏科学成份和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是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两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封建体制在发展2千年后达到了牢不可摧的程度,资本主义在中国虽然出现了,但是严酷的封建制度压制着它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水平.这种压制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教,外交等许多发面,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以军事技术为例,当西方已经主要使用远距离火药武器的时侯,中国仍然停留在主要使用大刀长矛等近距离冷兵器上,所以清朝军队在列强军队面前毫无战斗力可言。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一些重要的生产技术曾经领先于欧洲一千多年,四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世纪的欧洲由于蛮族入侵、封建割据、以及宗教神学的桎梏等原因,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慢,所以在欧洲文艺复兴结束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可是为什么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落后了呢? 这是由中国传统思想被催眠的内质造成的。

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2)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5)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6)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1)

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在,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中都未涉及到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中国千年封建传统落后的生产工具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直接的导致了近代中国宛如一老乞行至了艾菲尔铁塔前,望其高而匪夷所思的嗟叹不已!

除了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之外,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就是以农业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两个部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刻地认识到农业是衣食之本、财富之源,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都深深懂得“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因此他们自发地形成了重农主义的政策倾向,论述农业重要性的著作历代不绝,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ww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的全篇旨意就是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讲的就是军事是为了保证国家百姓的农业需求。

重视农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历代统治者都把工商业视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消极因素,他们认为农业是生产粮食衣帛的,工商业是消费粮食衣帛的,如果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就会导致衣食不足,“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贾谊《论积贮疏》)是这种观点的突出表述。

这种思想忽视了工商业对农业的基础和促进作用,如镰刀、锄头等农业生产工具都是由手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的改进直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这种思想更认识不到商品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如果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粮价上涨,就会刺激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本而视工商业为未,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如汉昭帝就曾明确下诏说:天下以农桑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有:

ww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奖励耕织,设置重重关卡,对工商业者征收较高的赋税,以及明成祖以后的“海禁”(禁止海外贸易)政策等。这些措施都明显地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维护了男耕女织式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限制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科学技术失去了赖以产生和应用的土壤,抑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等思想以及一整套严密的家族宗法制度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而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更是直接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中国不同,欧洲国家在古雅典、古罗马时就重视发展工商业,工商业经济就比较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采取了积极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历代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也是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一个重要文化原因。

科技重在创新,真正自主的研发科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强盛之路依然曲折而艰难。基于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全面胜利的原因分析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全面胜利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民族主义、领导、合作。

内容摘要:分析抗日战争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第一次全面胜利的原因,我主要从民族意识觉醒、领导阶级先进性与国内国际通力合作三方面论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华民族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跨越,这种跨越是中国几千年平稳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最华丽一步。

正文:(我将按关键词顺序逐一论述。)

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心理情绪状态,其次是一种政治原则,再次是一种运动。”①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第一人,他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它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②这是民族主义第一阶段即心理情绪状态在中国的觉醒。孙中山先生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进入第二阶段即政治原则。而日本全面侵华后,危机感蔓延全民族,民族主义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运动。集中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发展、巩固。如:国共第二次合作;马本斋回民支队进行870多次战斗,歼敌3、76万余人;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组织抗日团体与武装;香港、澳门同胞也积极支援内地的抗战;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华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分支遍及东南亚各国;大批海外华侨回国投身抗战,仅粤籍归侨参军的就有4万多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而民族主义无疑是统一战线的粘合剂。抗日战争与近代其他反侵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一就在于它是在民族主义笼罩与激励下的全民族抗战,是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反侵略战争。而以往的反侵略战争则是单一政府(清政府)或单一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民族的濒临泯灭,随之而来个人的亡国奴命运激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民族主义爆发的力量就是国内抛弃一切政见分歧、阶级差异,一致对外的坚强决心。

①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②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趋势》

二、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将主要从阶级的先进性、战略的多样性与自身建设方面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统治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晚清政府的阶级落后性显而易见,它所领导的反侵略战争可谓屡战屡败,主要原因不在于军事力量的薄弱而在于晚清政府高层的避战求和战略方针的严重错误。官僚制度中吏治腐败、机构臃肿。文化上八股取士的教条主义、文字狱等则彻底切断了官僚队伍的人才来源,缺乏鲜活思想与进步力量。资产阶级(不包括包括买办和大资产阶级)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领导阶层。它的阶级局限性与保守性导致它始终对帝国主义侵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战略上妄图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反侵略战争一直在以妥协和僵持的状态进行。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特殊的现实环境严重淡化自身建设,导致队伍中混进很多封建保守势力等落后或中间势力,黎元洪就是典型例子。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的无产阶级代表,它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主张。以暴力手段夺取反封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绝不妥协退让。采取人民战争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全面抗战。根据抗日战争中弱国对强国的现实,战争防御阶段采取游击战术,相持阶段采取持久战术,反攻阶段采取运动战术。战略形式丰富多样。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身建设,抗日战争中及时纠正左右倾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等都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它包括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国内合作既包括国共第二次合作,也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配合抗日。尤其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合作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吞并中华的狂妄计划。国际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在美军和苏军的援助下,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推动了抗战胜利的提前到来。较之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是帝国主义联合攻击中国,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国内又各派独立,针锋相对。是根本无法取得反侵略的胜利的。

总结抗日战争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原因是一项非常繁杂又庞大的工程。中国的近代是一次辛酸夹杂阵痛的蜕变,而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在蜕变后又会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这就是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寿的“中国魂”。

下载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1、教师压力大,首先体现在工作当中,现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大,施加于教师身上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学生个性化的增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进......

    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查漏补缺提升质量 ——针对半期测试研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分析会为了全面提升我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细化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认真分析教育教学工作和年级管......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及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及 未来发展之路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力量之强大,是世界有目共睹的。然而17世纪后中国科技与国力正在一步步退后衰落,大国风范荡然......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析[优秀范文5篇]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一直引以为豪的骄傲。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步入近代以后,更加......

    逾期原因分析

    逾期催收工作总结近期,随着小额贷款还款高峰期的到来,全行小额贷款逾期率呈现逐渐攀升趋势。为加强小额贷款管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我分行对本辖区内逾期贷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对照检查材料(原因分析)

    对照检查材料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的“软骨病”。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

    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

    篇一:如何进行原因分析和拟定整改措施 如何进行原因分析和拟定整改措施注:常常看到很多企业写工作不符合或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拟定整改措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

    剖宫产原因分析

    2016年上半年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6年1月至6月我院共生产639人,其中剖宫产406人,顺产233人,剖宫产率63.5%,其中有相对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占45%左右,对我科上半年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