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为了祖国的振兴》说课稿及教材分析
《为了祖国的振兴》说课稿 七年级《为了祖国的振兴》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为了祖国的振兴》共设计了“辉煌成就”、“祖国不会忘记他们”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个主题活动。“辉煌成就”这个
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学习、采访等途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在科技、教育、卫生、工农业、体育等各个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调查研究主题,范围可以涉及科教文卫、体育等方面。接下来,通过五组照片和文字,分别向学生介绍了科技事业、教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体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折射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成就。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资料、图片,了解新中国以来祖国取得的成就。
2、教师搜集祖国建国以来科教、工业、农业、体育事业等方面的发展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以展示交流为特征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祖国的成就你知道多少?
二、小组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曾经布置过一个小调查: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建设的发展。范围有些广,你可以从:祖国科教、卫生方面的成就、工农业发展情况、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等几方面调查。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辉煌的,取得的成就是瞩目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发展速度更快,成就更大。所以对祖国所取得的成就这方面的资料同学们一定会搜集到很多。下面,根据你调查的内容,老师把全班分成“科教文卫小组”、“工农业小组”“体育小组”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加入到你喜欢的小组中去吧。(板书)(学生展示交流调查的成果,回报形式多样化:如图片、故事)接下来,老师分组找同学起来汇报,小组长汇报,如果组员觉得不完整,可以补充:
1、刚才科教文卫小组反馈说:因为没钱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不能上学,或只上了小学,而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勉,而且还免交书费。(采访父母)以前生病了没钱治病,医院也很少,所以很多人因为耽误治疗而病死。现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有了保障。师:还要补充么?对,打120就有专车接送。刚才同学们都从自身生活周围找到了很多资料,可搜集材料时也别忘了我们的课本啊。谁来补充一下?(好,你来说)是的,课本45页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科技资料: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2、工农业小组的同学汇报说:以前种地是靠人力和畜力,用手工工具,使用农家肥料的传统农业。现在种地依靠机械和现代化科技进行种田。比如,以前冬天有很多水果和蔬菜我们吃不到,现在大棚养殖,是冬天也能吃到西瓜、草莓了。(查阅书籍、采访)我们县里有了很多企业,收益很好,如:四家上市公司:鲁阳、药玻、瑞阳、联合化工。教师补充:沂源县的瑞风高分子材料公司准备上市。
3、体育小组反馈:第28届雅典奥[来源www.xiexiebang.com]运会上,中国选手获得了32金、17银、14铜的好成绩,居金牌榜第一位。(书本)
三、点评深化,总结提升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学习,采访等多种途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说的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科技方面的成就:(幻灯片)
1、1999年11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
2、10月1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两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这是中国成功进行的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此外,我国还在巨型计算机、生物科技等其它领域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二)工、农业方面:(幻灯片)
1、目前,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大概接近300公斤。即便科技发达的日本,其亩产也只有445公斤。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带领下,在中国的示范田里,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早已超过了800公斤;在
第二篇:为了祖国的振兴
为了祖国的振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重点难点: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重点,文革时期的不正常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分析:为了祖国的振兴活动主题共设计了辉煌成就,祖国不会忘记他们和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三个主题活动
辉煌成就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知道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学习采访等途径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在科技教育卫生工农业体育等各个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快速发展的自豪感情,加深对中共的热爱。
祖国不会忘记他们这活动主要是摘到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祖国建设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人们。学习他们甘于奉贤艰苦奋斗开拓进去的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道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的事例从而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人物传记等,电脑。教学时间:三——四课时 第一课时辉煌成就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放录象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播放国歌,了解成立的经过。
二、小组展示:
1、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已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新中国的历程是辉煌的,让我们来尽情歌颂自豪的书法吧!新中国成就展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自由分组
a科学技术组
b教育组
c工业组 d 农业组 e 体育组
f …… 根据自己的资料加入自己喜欢的组 交流汇报形式多样
学生会提出疑问如医疗教育的不足。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辨证看问题
2、祖国知识我知道----知识抢答 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好问题。提问其他组请其他组同学回答,本组同学做补充,要求有答案。问题的提问尽量是自己组汇报交流过的。优胜组奖励
3、继续播放五十年国庆录象片段,五十年巨大成就展现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一、感悟体验----走进英雄体会奉献
新中国的成就来之不易,无数中华儿女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无私的翻县,他们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生分组搜集杰出人物 科学家组:“三钱“李登海袁隆平华罗庚
主要介绍钱学森和李登海的故事学生重点介绍 先进人物组: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等 留学归国组:张朝阳等
航天英雄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
其他人物组:可以介绍生活中的劳动模范优秀人物
二、开展小组交流会
介绍小组的优秀人物布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重点学习永远的丰碑和时代先锋。形式多样普通的劳动者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汇报。
三、总结,记住那些自己周围更多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第三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过程
一、故事大看台—大显身手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读书,周恩来勤工俭学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劲头。同学们交流自己知道革命先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典型事例。
二、榜样的力量----小组合作交流
简单了解他们的少年时代故事,谈自己如何在和平环境中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在学习中如何做
三、朗读古往今来名人志士的名言警句,体会读书和国家建设的关系
四、课后拓展
1、自己搜集名言警句。
2、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活动,读一本革命先辈的书。友情连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传记作品 板书设计: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为()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振兴祖国
振兴祖国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
位卑未敢忘国,报国需要自强而不是空言。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危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们青少年要牢记“八荣八耻”坚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寓意深刻,凝炼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髓,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觉醒。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准则。所以我们青少年更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投身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篇:2018七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教学目标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教学目标3.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学目标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教学措施• 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措施• 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教学措施• 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多的运用多种语文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一单元阅读1 邓稼先 / 杨振宁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臧克家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4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阅读5 黄河颂 / 光未然6 最后一课 / 都德/ 7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8 木兰诗写作学习抒情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阅读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10 老王 / 杨绛11* 台阶 / 李森祥12 卖油翁 / 欧阳修写作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逢入京使 / 岑参 晚春 / 韩愈
第四单元阅读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张中行14 驿路梨花 / 彭荆风* / 15 最苦与最乐 / 梁启超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 刘禹锡 爱莲说 / 周敦颐写作怎样选材
第五单元阅读17 紫藤萝瀑布 / 宗璞18* 一棵小桃树 / 贾平凹19*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望岳 / 杜甫登飞来峰 / 王安石 游山西村 / 陆游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写作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阅读21 伟大的悲剧 / 茨威格22 太空一日 / 杨利伟23* 带上她的眼睛 / 刘慈欣24 河中石兽 / 纪昀写作语言简明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 杜牧 贾生 / 李商隐过松源 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约客 / 赵师秀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文情况1 邓稼先 / 杨振宁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臧克家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4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各课讲解1.《邓稼先》这篇课文人教版原有的课文。这篇课文的特点:传统眼光+国际视野。一 作者他把邓稼先放在从近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人理解邓稼先的伟大功绩。在表现人格魅力的时候,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提升了文章的视野。• 教学时注意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征。• 具体来说注意运用课后练习。
这次编写教材,我们强调课后练习的要点性,保证一课一得,基本上单元要点和课文重点都设计进了课后思考练习。一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通过让学生对句段初读、细读,帮助学生找到他认为阅读时的关键的语句或段落,之后在此基础上揣摩。通过对选材细节的分析,把握邓稼先这个人物形象。每个单元我们都会利用课文在设计向外活动、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量。像这道题,训练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暗含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训练,介绍的同时训练口语能力。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这也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课文。原来课文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次恢复了原题。• 这篇课文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人写诗人——文字精致凝练,富有诗意。教学时注意:1.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 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演讲”中,抓住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 课后第二题就是基于这个点设计的二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单元重点:揣摩品味表达的妙处三 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一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3.在积累拓展部分五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五 课后找一些闻一多的诗歌来读,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精神追求,加深对闻一多人格与思想的了解。3.《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 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就是:细节化。适合落实本单元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教学要求。课文中还有不少动词运用非常传神,比如,“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4.孙权劝学• 这是人教版的老课文。• 预习、练习不要千篇一律都是翻译。——兴趣,本文特点预习◎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三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五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提示: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 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 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选文情况5 黄河颂 / 光未然6 最后一课 / 都德7*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8 木兰诗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所谓“涵泳”,本义是“潜游”,引申为“ 浸润,沉浸”。• 批注 •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扣住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如教材单元说明所说:“家国情怀,是人类一 共有的 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政治灌输和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唤起对于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第二,要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又有不同:前者更为直露,以气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所以这两篇课文可以落实抒情方式的学习重点。5黄河颂•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语言浅显易懂,情感豪迈直露,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多障碍。这课的学习要落实“” 浸润。• 我们说要“浸润”,设计的时候通过设置情境和朗读两条路径实现。• 预习◎ 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课后思考探究一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应当以诵读为主,同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诵读前,可以通过背景的介绍、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奔涌而出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四 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注意落实本单元学习抒情方式的要求,这篇课文主要掌握直接抒情。二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6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一片经典的老课文。这篇课文和其他相比较,没有注明出处,就写着根据几种版本的译文改写。• 作品特点:用小视角讲大故事。用阿尔萨斯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讲普法战争的大故事,用一堂法语课来讲爱国情感。•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批注。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安排的。一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二 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前两题侧重内容的梳理,而且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相对比,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相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三 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四 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后两题则侧重写法,一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是对小说中一些意蕴深刻的语句的揣摩理解。同时训练学生做批注。这套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开始自读课文就有批注,这个单元把做批注作为精读一种方法落实到教学环节中。7 《土地的誓言》• 本文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抒情性强。• 把情感寄予在描写中,具体来说大量的铺陈,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过多讲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大声朗读来感受和品味。“浸润”。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 切的污秽和耻辱。旁批是“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8 木兰诗•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传奇和详略 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三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 对于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方面要注意“互文”这种文言中常见的手法。四 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选文情况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10 老王 / 杨绛11* 台阶 / 李森祥12 卖油翁 / 欧阳修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精思”。所谓“精”,既指“有重点”(与“泛”相对),也指“有深度”(与“浅”相对)。这个教学重点在各篇课文的预习、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都有所体现。既有对文学手法的赏析与总结(《阿长与〈山海经〉》),也有交互视角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老王》),还有对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台阶》),当然,更有对文章内容的反思(《卖油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9.《阿长与山海经》• 难点是把握阿长的形象。•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吃福橘”“说‘长毛’”这两件事,以及她那些“麻烦的礼节”。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只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事,还要从一个没有文化的、不幸的农村女人和一个关爱“我”的保姆的角度来理解。要读出荒诞可笑背后的苦难和希冀。• 这里都是扣着单元教学重点如何熟读精思设计的,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文中的反复之处发现关键语句。一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一 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课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二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自如。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看看二者之间是怎样转换的。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 童年的感受 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这里从内容和作者角度、态度来入手解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熟读精思,还要注意对具体文字表述的分析。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山海经》插图 •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10 老王• 这篇课文也是老课文,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一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一 的 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并触及“‘’”一 老王眼中的 我 这 被文本遮蔽的内容。•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主要做拓展。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课后第五题基于这样的考虑进行设计。五 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句。11.台阶•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自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细节和旁批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认真体会。如写父亲不辞辛劳地去砍“一” 柴,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又如放鞭炮后,“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除此之外,再找出两三处,仔细加以体会,然后尝试着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12 卖油翁• 这篇课文也算是新课文,写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不以为然,并用自己往钱孔倒油钱不湿,来表现“惟手熟尔”。• 积累拓展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 其意图:;第一,引导师生转换视角看文章,拓宽阅读文章的思路;其二,引导师生反思质疑“当然正确”的结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第三,增强阅读趣味性。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选文情况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张中行14 驿路梨花 / 彭荆风15* 最苦与最乐 / 梁启超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 刘禹锡 爱莲说 / 周敦颐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篇课文是第一次选入教材,作者是散文家张中行。• 要落实本单元略读的教学重点。略读速度把握基本内容:作者写了叶圣陶哪些事?反映了叶圣陶什么样的品格? • 预习◎ 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2100 多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略读一遍后,再细读课文。放慢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疑难的地方。• 这篇文章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风格。叶圣陶主张语言文字有写话风格,平易自然,简洁,念起来顺耳。张中行赞同这种写话风格。课文里谈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或者说是写作教学的素材。三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 话 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 写话 风格吗?举例说说。四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此外,课后拓展,也是仍然是希望学生多读文章,做了关联性的推荐。(1+X)五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哪些精神品质? 14.《驿路梨花》• 这篇课文是老人教版教材,现行教材没有选用。为了“修身正己”主题,重新选入。• 为了落实略读。• 预习◎ 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再细读课文,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思。思考探究一 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 梨花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 另一个方面,就是思想层面。不仅从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这个角度,这次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特点——公德意识。四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第一次进入教材。作者在文中表达关于苦与乐观点:本文提出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最能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比如,可以采用“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升华提高”的方式。•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观点;也可以结合各自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两篇传统课文,搭配。预习◎ “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思考探究设计一 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道德修养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 单元教学重点:对内容的表达有自己思考。《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对此必须有所警觉。自道有德,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假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他自己是纯洁的,这样就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了。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想,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而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这样的人,即使做了所谓的“好人好事”,也会视之如平常之事,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不值得一提。教学中应注意引导,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第五单元 哲理之思选文情况17 紫藤萝瀑布 / 宗璞18* 一棵小桃树 / 贾平凹19* 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望岳 / 杜甫登飞来峰 / 王安石 游山西村 / 陆游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教学建议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二、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
三、注意读写结合,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7紫藤萝瀑布作者于行进中见到紫藤萝,回忆往昔,由花儿的枯荣,联系到生命的无止境,表达了对人生如长河的感悟。教学这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散文,要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托物言志首先要有对“物”的描写,而本文对“物”紫藤萝的描写非常充分。二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一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 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托物言志的“志”既有作者悲喜变化的情感,又有作者对于“生死的疑惑” “疾病的痛楚”的思考。教学时可以适当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大背景是文革**时期的遭遇,小背景是作者亲人遭遇疾病的侵袭,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本文的思想。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三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四 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 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五 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 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8.一棵小桃树• 本文在1990年代曾经入选过人教版教材,当时选入课本时用的题目是编者改动的《我的小桃树》,这次选入时恢复原题。• 细心的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可能会发现本文写小桃树时,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这样的表述。这种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表述,表明作者笔下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小桃树是奶奶给的桃核种出来的,蓄着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在使用托物言志写法时,如何通过所写之物表达所言之志的(明写小桃树,暗写自己)。• 本文是自读课文,正文旁边的批注提示了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描写比较细腻,学生自读时可以自己做批注,圈点描写精彩、令人感动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还要落实比较阅读的要求。本文与《紫藤萝瀑布》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本文以叙述为主带有描写,后者以描写为主,阅读提示最后的提问就是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19 外国诗两首• 这两首外国诗搭配成一课,原来就是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老课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主题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诗歌说话的口吻,并理解其中富有诗意的句子。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诵,就在于它的平和、温暖、娓娓道来,这正是遭受生活挫折的人所需要的。•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如何选择,以及回望选择的沧桑感慨,如同“tobe,ornot”一 tobe 样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含义。• 教学时要注意比较两首诗的写法,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 另外,这两首外国诗是翻译作品,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不同的译作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哪一个译本的哪些地方翻译得更精彩。这样也可以落实本单元比较阅读的教学重点。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诗句简短,但视野宽阔,意境雄浑。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着眼于此设题。在设题时,通过引导诵读和设计情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一 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 《望岳》高度概括泰山的壮美,并将大自然与诗人的广阔胸怀融合,寄托了他的壮志,其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咏泰山的名句。• 《登飞来峰》和《望岳》都涉及“山”,不同的是,《望岳》中的“登”是想象出来的,《登飞来峰》的“登”则是现实的。《登飞来峰》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重点写自己登高的感受,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思考探究第二题,勾连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登山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时可以将这两首诗的异同进行比较。二 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写出了山村的景色和农家的情致,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有景色的动静变化,又富有人生的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名句。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强调积累,书写、运用。四 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五 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快感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选文情况21 伟大的悲剧 / 茨威格22 太空一日 / 杨利伟23* 带上她的眼睛 / 刘慈欣24 河中石兽 / 纪昀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可以结合本单元名著导读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6�7波特与死亡圣器》等书,组织一次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适时总结阅读科普作品的感受和心得。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及名著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传记作品、科幻作品的能力。可以回顾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速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统筹同类学习内容的能力。3.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并尝试课外阅读整本书,认识浏览这一读书方法的意义和功用,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同时,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浏览的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21 伟大的悲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一部著名的历史特写集,共12章,选取了12个历史故事——也就是他认为的历史上12个人类群星闪耀的节点,来表现历史上非凡的时刻,伟大的人物。本课节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一章,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书信、底片、胶卷,发挥想象写出来的。• 1.浏览。这篇文章4200字,在课本这样一个体制里面算是长文了,故事性强,很适合浏览。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本文约4200 字,请尽可能在10分钟内读完。浏览时,随手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 浏览时,哪些段落打动了你?再读这些段落,体会其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2.文章主题。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把握文章的主题。一 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 • 3.拓展探究。“积累拓展”第四题中引述了斯科特本人的观点,他认为“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阿蒙森等人用北极爱斯基摩人的狗拉雪橇 斯科特等人用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这是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斯科特等人另外还兼有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不是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还可以探讨这样的问题: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等人书写他们悲壮的一幕? • 4.课外拓展阅读五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课后可以阅读相应的篇目,如《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22 太空一日• 第一次入选教材,这篇文章原文比较长,入选教材时做了删减。• 本文节选自《天地九重》第六章,分立四个小标题,各有侧重。• 1.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标题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通过抓住小标题,可以把握主要内容,也是本文达成浏览的方法。• 这篇课文应该从语言上并不难,但是扣人心弦,关键是能把我们想象中的事情(到太空中去)化作眼前实在的存在。拉近太空探险和学生的距离,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有一定帮助的。所以我们在积累拓展部分设计是:四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23 带上她的眼睛• 本文是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的,虽然大大地压缩了情节,减少了篇幅,但原著的主干、神髓还是保留下来了。• 一 这是 篇充满神奇想象、浪漫情怀与悲壮色彩的科幻作品。小说从“我”申请度假,主任要求我“再带上一双眼睛去”写起,层层铺开,设置悬念,最后揭开谜底,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现效果,让人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1.伏笔和悬念。• 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那裤角上留下的两三颗草籽,那第一次地航留下的岩浆小湖泊,这些伏笔和悬念,或者成为情节发展、转折的关键,或者突出、强化了“真实情境”,都非常传神。• 2.科幻特点,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历来有“软”“硬”之分。缺乏理工科知识背景的科幻作家往往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以传统的小说元素如情节、人物、心理描写见长,是为“软科幻”;反之,具备理工科知识的科幻作家往往对小说涉及到的科技原理尽量运用、理性诠释,而往往忽略小说的人文关怀要素,是为“硬科幻”。刘慈欣的小说,可谓兼两者之长而去其短,作品中有依据科学原理的大胆猜想和假设,又有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24 河中石兽• 作为一则民间故事,这篇具有浓重寓言色彩的故事,如何寻找“河中石兽”是文章的焦点。作者循序渐进,依次叙述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做法或观点,最后推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任何一种观点或行为,不管从表面上看显得多么有道理,只要是不符合实际情形,不能接受实践检验,就是错误的。所以,做事不能“据理臆断”,要实事求是。• 对此设计了“思考探究”第一题。一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 2.这篇课文有不少人反映,就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可能不科学。我们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时候,刚好落实质疑和思维训练。预习◎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 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 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感 谢 观 看 和 聆 听k i
第五篇:七年级政治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说过:“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下面我从九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教材 新目标(说课程的总目标)
?思想品德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新教材 新要求(说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三、新教材 新理念(说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编者意图)
(一)教材的设计理念是:
1、尊重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状况,依据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教材。
2、内容阐述方式体现了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3、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学。
4、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文字表达简单精炼,层次感强。
(二)编者意图是:
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锻炼做合格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新教材 新内容(说教材的知识内容及培养目标)
(一)、知识体系:
(二)、能力体系:培养交往沟通能力;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寻求法律保护能力.。
(三)、价值体系: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五、新教材 新体例(说教材的体例安排)
(一)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的基本框架)
这套教材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为依据,提炼出一个四单元循序渐进的生活主题逻辑系统,每册书都是按照“一单元成长、二单元交往、三单元规则、四单元理想”四个维度展开,形成教材的总体结构框架。简单可以概括为:成长是初中生生活起点;交往是初中生生活的基础环节;规则是社会性成长的关键;理想是责任意识的提升。
(以单元的纵向联系)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做情绪的主人》;第二单元《让我们真情互动》;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单元《积极取共同进步》。这一纵向系列主题构成了学生生活的一个扩展系列,逻辑体系彰显了:只有“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才能“学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面对公共生活,知道生活离不开规则”,“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之后才能“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贯穿了:体现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线索;(以七至九年级第二单元内容横向联系)以北师大版教材每册第二单元为例,七(上)《个人、集体与社会》;七(下)《让我们真情互动》;八(上)《养成交往品德》;八(下)《明辨是非善恶》;九年级《踏上强国之路》。这一横向系列的主题构成学生生活的循环上升的发展系列,体现学生在自我认识、交往、对他人和对社会的理解这四个方面由儿童向青少年的发展。
(二)、每个单元的结构及各个板块设置的目的
每个单元的结构有主题页、主题课文(2-3课)和主题名言组成。每一课的结构又是由引言、活动平台、扩展阅读和站组成。站的基本结构是由正文、思想驿站、知识链接、社会观察、各抒己见和名言隽语组成。因此北师大版教材主要由引言、正文、思想驿站、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五大主要版块构成。
1、引言放在课题之下,其功能有二:其一,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其二,承前启后,体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课文的基本内容。
2、“思想驿站”是主体
每册教材都以“思想驿站”为第一板块。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分别由一个事例、情境、场景故事、活动设计等为开端,向学生提出一两个思考的问题,然后以同龄人的口吻作由浅入深的交谈式讨论,旨在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他们面临的成长与交往方面的问题。
3、思想驿站后进入进入正文。正文内容用了三种字体:(1)黑体字,用于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2)宋体字,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3)楷体字,用于介绍有关事例和资料,使课文主题更加突出。
4、“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是辅助性板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感受、体验和领悟课文所讨论的内容。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社会小调查、形体表演、课堂短剧、训练等。它将留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开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体验性活动。
5、“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课文的有机延伸。它力图将学生从课文讨论和活动体验所获得的理解延伸到某个更深的层面,使这种理解和体验通过获得进一步的支持而得到巩固。“扩展阅读”提供给学生一段与课文内容既密切相关又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文情并茂的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真人真事等。这段文字将因为它所蕴涵的思想而吸引学生自己阅读,也将因其文字的优美使学生得到美与善的熏陶。
6、除了上述五个板块,课文在需要的地方还插入一些与课文主题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观察”、“各抒己见”、“插图”“名言隽语”和“知识链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理解课文的社会情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
六、新教材 新设计(说教材处理、教学建议和期望)
(一)、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处理我总结为八个字:
1、简约:------把文中不好理解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用简单的道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2、整合:------每套教材都是按成长、交往、规则、理想的维度编排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也往往会使学生感觉知识零乱,因此我们在九年级学完全套教材时,可以按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整合教材,这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
3、拓展:------要努力挖掘教材,拓展资源。一方面要利用教材提供的各个板块体验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课堂直观性,扩大课堂容量。
4、延伸:-----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观察社会事物,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在乐中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以七年级下学期《跨越代沟》第49页思想驿站为例:你赞同这位同学母亲的做法嘛?在这个问题中要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管教我们的。当然正反两个方面都要谈到、谈具体,即为我们所说的延伸;联系本课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达到理解父母的做法和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认识到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现象,要好好和父母进行沟通,争取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父母的做法和目的都是好的,是对我们负责的表现。我们应当原谅父母的做法。整个习题,先延伸开来,再简单作出分析,拓宽视野,整合本课知识点和七年级下学期的《学会沟通》、八年级下学期的《珍爱生命》、《远离暴力》等,最后作出自己的见解,完美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尊重教材坚持正面教育(观看录像、阅读材料、模拟现实);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调查、开展辩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小品表演、参观访问、专题访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小组交流)。
(三)、教学期望 我期望中的思品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设一个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去挑战;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搭一个PK的赛场--让学生去竞争;给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快乐。
七、新教材 新单元(说对教材的单元解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四单元 少年当自强
(一)本单元的地位
1、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比前三个单元抽象,涉及到心理品质这方面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课标中,虽然删去了一部分心理学概念等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从而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心理方面依然是思品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中,要求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单元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重点培养并发展自尊、自信和自强的重要人格品质,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设计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从小学到中学,不仅仅是学习生活的转变,个体的生长发育也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由此带来心理方面的许多变化,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在这期间,个体的自我意识高涨,极易出现主观偏执性,一切以我为中心。因此,有必要及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认识与接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接纳与肯定自我获得的便是一种自尊,个体的自尊会影响其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自信自强的基础。自信自强是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恰当地引导他们尊重和相信自己,从而奋斗不息,这就是自尊、自信和自强。
(二)、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三课,第九课 “做一个自尊的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尊的意义,理解自尊的深刻含义,并学会如何拥有自尊。第十课“ 做一个自信的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信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了解如何获得自信。第十一课“做一个自强的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力量,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课标依据
1、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3、“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建议
1、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含义,重点在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又能够从行为中反映出来。建议本单元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倾向,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并用描述性评语表述出来。
2、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活动资料收集起来,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
3、可用谈话法,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根据课改的新理念,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
八、新教材 新课例(说对教材的课例解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第一课 《七彩情绪》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本课,对于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情绪表达和判断方法。
2、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四)、说考点(考点2)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
(六)、说具体教学过程
为了何使本节课上得充实而不空洞,生动而不呆板,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进行游戏“我来表演,你来猜”,要求表演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表情和姿态表演出大惊失色、拍案而起、手舞足蹈等描述情绪的词汇,其他同学细心观察并猜词汇。这样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受情绪的丰富多彩,从而引出课题--“七彩情绪”,并为
面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
2、运用情境,构建新知
在突出本课教学重点: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借助刚才活动所创设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观察体会思考,情绪是怎么表达的?我们又如何判断情绪状态?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感受很容易得出情绪的表达方法有表情、语言、姿态、手势、流泪以及脸红等生理状态,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
3、典例导析,合作探究
播放flash《打电话记》,通过幽默的方式先让学生直观感受情绪的作用,再通过历史上伍子胥过韶关,三国周瑜,范进中举等例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情绪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运用典型事例能够直观表达所要传授的信息,同时将知识内化在事例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构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4、回归教材,加深理解
遵循五步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在知识的探究结束后,进入回归教材,加深理解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教材中遇到同参加一场演讲比赛的两个同学因结果差异产生了怎样的情绪,不同情绪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意图:符合思品课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入于书中掌握理论,出于书外实践生活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5、整合知识,拓展延伸
选取一些古诗词,例如:(1)、漫卷诗书喜欲狂。(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判断反映了什么情绪?哪些是积极作用?哪些是消极作用?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既巩固了本课知识又拓宽学生思维,达到学科间融会贯通。
九、结束语
我们要在教育和学习中认真研究教材、质疑教材,才能做好一个研究性的教师。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掌握教材逻辑规律,潜心实践“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统领教材。把大的知识点变小可以把握教材,把小的知识点变大可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知识规律,全段知识整合为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愈学愈奋,愈学愈强;我们的教育才能蒸蒸日上,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