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进一步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作者:本报评论员来源:本报原创更新时间:2008-2-29 10:14:41点击数:669责任编辑:严峻——四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离退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有功之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要继续以深厚感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对离退休干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李源潮同志在接见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代表时要求,要发挥老干部的经验优势,发挥他们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广大离退休干部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把离退休干部组织好、团结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他们就会成为党在基层、在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柱和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离退休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
感,尊重他们继续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工作的真诚愿望,进一步发挥好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引导离退休干部根据本人的专长和社会需要,通过建言献策、专业指导、技术服务、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种方式,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引导离退休干部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开展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委和政府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引导离退休干部进一步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向广大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革命传统,做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者。要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促进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具体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要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要从
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出发,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组织他们多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工作,真正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使老有所为与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相得益彰。各级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和宣传离退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
——一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当前,老干部工作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是党中央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我们应以更加宏观的站位,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强烈的责任,来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加强老干部工作。
加强老干部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一定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工作、开创局面的行动指南,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必须自觉服从、竭力服务的政治大局。
要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切实把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理解和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要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离退休干部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
要按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全面谋划、协调推进老干部工作,努力使老干部工作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当前工作和长远工作、分类指导和狠抓落实的关系,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有力保障。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就是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与交替,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老干部工作,一定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我们要自觉地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进一步加深对老干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牢固地树立老干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观念,更加牢固地树立老干部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重要力量的观念,更加牢固地树立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观念,更加牢固地树立老干部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真正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围绕“全面”做文章
——二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求,内涵丰富,标准很高。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一要求,就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一是从工作对象上说,既要做好离休干部工作,也要做好退休干部工作。
二是从工作内容上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要认真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制度的落实,按照“班子健全、组织覆盖、制度完善、活动经常”的要求全面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认真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推动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转,做好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帮助老同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全面抓好基础建设,尤其是要着眼于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老干部活动、学习阵地建设。
三是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握好工作重点、节奏和力度,全面抓好工作落实,进一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细化措施,使老干部工作全面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老干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关心过问,分管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加强工作指导,带头做尊老敬老的模范。组织部门要把老干部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具体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经常向党政领导同志及组织部门负责同志汇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加强与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党报党刊、涉老报刊、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要举措和实际成效,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老干部,支持、参与老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老干部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重视老干部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为加强老干部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总之,要全方位地贯彻我们党关于尊重、关心、照顾老干部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使每一位老干部都能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三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事业在发展。
这些年,我国老干部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老干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为做好老干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老干部工作迈上新台阶带来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高发病期,随着离休干部数量逐步减少、退休干部数量不断增多,离退休干部队伍实际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老干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双高期”离休干部的日常学习活动和服务管理问题,利用社区资源延伸对离退休干部服务的问题,加强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老干部作用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进一步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和措施就能够解决的,有的则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研究和探索新的工作机制、思路和方法。
要加强对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做好老干部工作问题的调研。近年来,许多省区市积极探索依托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积累了许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把社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好,让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开展组织生活、就近医疗、就近得到服务,同时,发挥好离退休干部在促进社区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对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调研。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点,落实到老干部工作中,就是要既抓好生活待遇的落实,又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的特殊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公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我们有条件更好地帮助离退休干部解决生活困难。要研究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关爱和帮扶生活困难离退休干部的机制,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如何加强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是老干部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宏观指导,积极探索创新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这些年来加强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推广,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开创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四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离退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有功之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要继续以深厚感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对离退休干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李源潮同志在接见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代表时要求,要发挥老干部的经验优势,发挥他们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广大离退休干部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把离退休干部组织好、团结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他们就会成为党在基层、在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柱和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离退休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们继续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工作的真诚愿望,进一步发挥好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要引导离退休干部根据本人的专长和社会需要,通过建言献策、专业指导、技术服务、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种方式,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引导离退休干部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开展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委和政府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引导离退休干部进一步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向广大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革命传统,做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者。要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促进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具体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要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要从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出发,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组织他们多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工作,真正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使老有所为与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相得益彰。
各级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和宣传离退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来源:中国法学会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11月03日 浏览:35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30日,2014年第2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同志撰写的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法学会网现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核心要点: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 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
■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
■ 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我国法治建设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庄严选择。经过65年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我国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擘画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蓝图,我国法治建设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的中央全会。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担当执政使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和依法治国期待的积极回应,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体现了党对法治建设更高目标的追求。
——深刻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全会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表明,我们党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并且有能力通过实践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推动我国法治事业健康发展。
——清晰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重大任务浑然一体,涵盖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和重要环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极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理论的创新。全会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观点,比如,关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观点;关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的观点;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观点;关于“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的观点;关于“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的观点,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有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实践。
——系统提出了法治建设的保证机制。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法治为民,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深化法治领域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根据《决定》和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鲜明特征在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新格局,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坚实的宪法基石和法治基础。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恪守立法为民,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是由于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引起的。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当前实现公正司法,要加快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习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自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国家机构依法履职的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最关键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五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宪法法律的制度,通过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等,让人们感受到宪法法律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公民法人权利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公民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加强法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热点领域的人权保障,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和救济权。
六是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国家各项事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依法执政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执政党能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关键
是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确保党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执政权,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治化。坚持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关键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从严治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纪可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把加强权力制约监督、严惩腐败、整风肃纪作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点,决不允许有超越党纪国法的特权和特殊党员,决不给腐败留有制度空间。
三、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使命。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的统一,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用法治理论创新引领法治体系创新和法治实践创新;要注重实践,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治宣传、法学教育等领域,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成为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法学会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要发挥好团结、引领、组织、推动、协调作用,努力形成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认真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平台,学习、宣传、阐释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前沿性问题,围绕全会精神贯彻实施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当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立足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显著特点,特别是联结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治实践各个领域的独特优势,努力作好各方面法律服务工作,夯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支撑。我们要发挥作为法学界法律界跨界群众团体的优势,积极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法律实务部门的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实施;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和平台,培养、举荐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法学、法律人才,不断壮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第四篇: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新一轮的改革进行了整体系统的设计,描绘了改革的路线图,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是指导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意义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要前进,就需要一场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的全国性重大改革。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2、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首要的就是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道路开拓奋进;只有把握了任务,才能更好选准改革的路径和抓手。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就改革的任务和广度来说,《决定》提出了“五个紧紧围绕”,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司法体制、军队政策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场全方位、宽领域的改革,改革涵盖的范围全面并且具体,改革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这些目标任务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显示出中央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协调发展的重视,改变了以往仅仅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单一性,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就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来说,这次改革的力度更深、难度更大。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将触动利益格局的调整。真正面对分配问题和权力问题,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战胜风险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效。
3、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凸显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的作用,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这样,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就能充分释放,就能形成牵引各领域改革的强大动力。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要求不仅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而且还必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其他专业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心是宏观管理,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有限型、创新型、高效型转变。
4、强调紧紧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症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必须把握和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加坚实。
5、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为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决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就广西而言,要密切结合区情作出科学部署,注重改革的实效。一要结合后发展欠发达的实际,充分发挥后发地区的资源、人力、环境等优势,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点,敢闯敢干,先行先试。二要结合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位优势,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形式和内涵,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由“黄金十年”走向“钻石十年”。三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建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广西,使广西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大业
尊敬的党组织: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正如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改革红利的极大释放,激发了空前的社会活力,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今年以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陆续推出,领域之广、力度之大,令人振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取消和下放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有了新进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准入、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在管理制度上探索创新。正是由于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在全球经济复苏无力、国际金融危机阴云难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取得了7.7%的增长率,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再次向世人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巨大活力。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人民的改革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再创新辉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开放35年风雨兼程,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前行的道路充满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一定能把改革大业推向新高度,为中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