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时间:2019-05-14 16: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第一篇:《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弟子规》德育初级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第一回 族谱堂号传家风 谨言慎行走人生

第一部分:《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历朝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学习。中华民族的先祖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五千年的智慧能够承传至今呢?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了解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先祖能够念念为后代子孙着想,有这样的存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家谱、家训、家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自己祠堂的祖厅,上面有堂号,家族当中有家谱,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教具。

末学小时候常常看到倪氏祖厅上面写着三个字叫“锄经堂”。末学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我们倪氏家族的祖厅,各个地方倪氏的宗亲都是从末学故乡搬过去的,所以很多族亲都回来看祖堂,来省亲。大家想想看“锄经堂”是什么意思啊?“经”是经典,这“锄头”跟“经典”怎么在一块儿呢?难道“锄头”在“经典”上来开垦吗?从小是百思不得其解。问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对传统文化了解也不深,不了解。后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才了解“锄经堂”的意思。这是倪氏堂号。

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就是祖先为了要把做人的道理,承传给后代子孙,用各种方法来承传。家庭教育当中诸如此类的教具就很重要。一个同姓的人住在一起,各种隆重的仪式都在大厅举行。这个大厅有堂号,倪氏的堂号叫“锄经堂”。这是有来历的。我们倪姓的祖先,在西汉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圣贤人叫倪宽。他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名臣。这位倪宽先生,从小饱读诗书,跟着孔安国先生学《尚书》。大家知道《十三经》当中,《尚书》又称为《书经》,六经之一。倪宽先生年轻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学生,但是家境不好,他的太太也很贤惠,就照顾先生跟这些学生,一边耕作,一边学习。倪先生常常带着他的学生,还要下地去种田。古代的小农经济,种田的时候,还要学习经典(古代的经典大家都知道,汉朝的时候是什么?竹简,刻在竹简上然后卷起来。要读的时候把它打开放在书桌上,上面有一块板叫“业”。打开这一本经典叫“开业”,“开业”是这么来的。读完了以后再把他卷起来绑好叫“卒业”。)一边要耕田就没办法这么好的条件,又“开业”、又“卒业”的,他就把今天要学的经典绑在锄头柄上,大家的锄头上都有柄,然后扛着就下田去了。耕作完了要休息的时候,就把这个竹简经典打开,在田间就开始读。

一直到2007年,有一次末学陪着一些国外的客人去黄山西递宏村去参观,看到很多家庭在石头上刻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就是耕田劳动,还要读经典,把这个家风传下来。我们倪家一直把这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传下来,这个“锄经堂”的堂号传给我们的家风叫做“耕读传家”。

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大家的堂号都有查过吗?比如说姓杨的,杨氏的堂号叫“四知堂”。姓谢的,谢家的堂号叫“宝树堂”。

“四知堂”也有来历。这个是末学听末学的国学老师杨淑芬老师谈到,杨氏的堂号“四知堂”。小时候一直数,一知、二知、三知、四知,到底是哪四知呢?她就问她的父亲,杨老师的父亲是个书法家,国学功底很深厚,就跟孩子们讲,这个堂号是杨氏祖先有位圣贤人,西汉的杨震传下来的。这一位杨氏的先祖为官清廉,一直做到很高的官职的时候还是很清廉。有一次他出差的时候路过学生王密做官的地方,住在驿站。王密听说恩师来了,就半夜怀揣十金,去拜访老师,奉上敬师之意。这个时候,杨震就表情非常严肃地跟他的学生讲:“我们交往这么久了,我很了解你,你难道不了解老师我吗?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怎么送这个东西给我呢?”这个时候王密说:“老师没有关系,只有您知道,我知道,没有人知道,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各方面都要用钱。”(诸位老师,听故事有个秘诀 —— 变成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如果是杨震,要不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收啊?)杨震还是正色地对他学生说:“谁说没有人知道,你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赶紧把它收起来吧。”这时王密就很惭愧,赶紧把这个黄金收起来。这个故事伴随着“四知堂”就在杨氏家族代代承传。后来杨老师谈到,她的父亲每一次写完书法就盖了一个篆刻的公章,这个公章里面写的篆书是“清白传家”。这位杨震先生为杨氏的后代传下来 “清白传家” 的家风。一直到他当到三公的职位,相当于丞相的职位的时候,别人就劝他:“杨公,您该为儿孙置一点家业了。”杨震先生说:“我把清白的家风留给儿孙就是最好的家业。”这个时候有一位皇亲国戚,要他介绍一个亲戚去做官,杨震坚决不允许,后来受到了陷害。他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孙,不要很奢侈来葬我,只要简单的把我埋了就好了。他去世以后,国家发生了灾害,地方官员就跟皇帝反映一定谁有冤屈了,结果后来通过调查,为他恢复了名誉,还为他厚葬。史书上记载这个杨震,皇上重新为他厚葬的时候,天气大变,还有一种鸟很大的鸟儿,在那儿一直叫,葬完了才不叫。

我们各个姓氏的堂号,诸位老师可以去查一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输入“某某氏堂号”,然后查到我们自己家的堂号是什么。然后去查堂号的故事,去查我们这一位本姓氏的祖先,他有怎样感人的故事,把这种家风传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通过家庭教育代代承传的。

每一个家族还有族谱,或者叫家谱。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叫做信史,就是让人很相信的历史。因为太史官自古以来对这些历史非常的重视,即使抛弃身家性命也要把真正的历史写进去。族谱、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里面把某某氏家族历代的圣贤人,有贡献的人记载进去,把家风、家训传下来。族谱当中往往有一个篇章叫做家规、家训。大家有没有看过自己的族谱?记得前几年,我们倪氏族谱在很久以前毁于火灾,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倪氏的发祥地,倪氏宗亲就找到我父亲,请我父亲帮忙重修倪氏族谱。族谱当中有代代承传下来的“表字排行”,比如说二十个字,传二十代,祖先会把这二十代用很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传达对儿孙的期待。比如说我这一代族谱里的排行是“传”,我父亲那一代是“宗”,爷爷那一代“祥”,我儿子那一代是“道”。我们这四代“祥宗传道”。这样的四个字传下去,希望我们能够“祥宗传道”,把祖先的家道家风传下去。二十个字用完了,这时候倪氏宗亲又请饱学之士来再写二十个字或者三十个字。大家想一想一个字大概传多少年,一代多少年啊?一代大约三十年,二十个字就能用六百年了。从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用到现在,六百年。用完了以后再请有德行的宗亲再重新写二十个字,对儿孙很好的期待的二十个字,一代一个字传下去。大家都可以查到自己在族谱里排行是哪一个字。这就是先祖对儿孙六百年的期待。可惜我们这一脉倪氏家谱散佚了,后来就去其他系的倪氏宗亲那里去求他们的家谱来看,来复印。

族谱当中有一章就是家规家训,代代承传。族谱常常有卷

一、卷

二、卷

三、卷

四、卷

五、卷六,往往是卷六这一卷就是记载家规家训,教代代子孙如何做人,把上下五千年祖先的智慧代代承传下去。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缘认识一位孔老夫子的第78代传人。我们在北京座谈,讨论如何把孔老夫子出生、学习、讲学的地方叫尼山,要办一所“尼山书院”。他们就谈到孔氏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就是30年要小修一次,60年要大修一次。他说这几年他们父子俩跟孔氏的宗亲花了六年时间把这一次的孔氏族谱大修完成。刚刚大修完成一段时间,消息就被社会上知道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机构马上有人找到他们说,孔氏族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族谱,你们要不要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有一位孔老夫子第74代的传人,他就把电脑打开,把孔氏族谱电子档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有家规家训。这些都是五千年文明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

族谱还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史料,都散佚了,遗失了。后人在郑和老家云南,屋檐底下找到郑氏族谱。其实郑和原来姓马,但是后来皇帝赐他郑姓以后,他的族谱传下来。郑氏族谱找到了,就找到了很多郑和的史料。这也是确凿可信的,哪一个子孙会把祖先假的材料写进族谱去,不会有人做这种事情。

这样家道家风代代的承传,一直传下来,所以族谱所记载的家规家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承传很重要的载体。而这些内容是通过家庭教育以家道家风的形式传下去的。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几十年了,我们还有家规?我们还有家训吗?我们家道家风是什么?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现在找到了一本《弟子规》,这本书,它是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我们可以把《弟子规》重新来学习,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规家训的补充,来传给我们儿孙后代。这个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普及的孩子做人教育的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曲礼》里面还有一句话:“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也写进《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釂”就是喝饮料的杯子,长者还没有举起杯子来喝,年少的不能先喝。我们考察《曲礼》里面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编入《弟子规》。

乃至我们现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编写者——孙学策先生,原来教育部的德育处的孙处长,在我们全国课题组启动大会上他也谈到,他编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弟子规》,用我们现代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写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上至国家政府领导,下至各个民间团体都共同来提倡弘扬恢复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来学习这一本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弟子规》。

第二部分:《弟子规·总叙》告诉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要谨言慎行,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总叙”,“弟子规”预备起——“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学习《弟子规》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毕竟是古文,是300年前所写,所以我们需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学:第一步先把难懂的字的意思我们先学懂;第二步把整句的意思先学习;第三步我们再用一些例子来全面的了解它的意思。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笃行去落实。

我们来看“弟子规”,“弟子”是什么意思呢?“弟子”本来是指学生、孩子,在这里泛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即使我们五六十岁了,在父母的眼里还是父母的弟子,“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而且活到老学到老。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文字,只要我们没有学我们都要开始学,所以“弟子”泛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再来看“规”这个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夫”是大丈夫,“见”是见解。这个“规”理解为大丈夫的见解。什么是大丈夫?心量很大的人,能够包容,立志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志士仁人称为大丈夫。“规”是大丈夫的见解,做人的行为规范。连起来“弟子规”的意思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总叙”的意思就是总纲领,总提纲。整本《弟子规》,做人的规范,总纲领是怎么样呢?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有总纲领,所以《弟子规》它的编排非常的合理,总纲领先给我们排列出来了。

我们来看“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指谁呢?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弟子规》这本书是孔老夫子的教诲,代代承传下来的。这个“训”可以理解为教诲、教训。下面就把夫子的教诲给我们列出来了:“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做人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首”是首先摆第一位,要孝和弟,这是“首孝弟”。其次要做到“谨和信”。那么“孝、弟、谨、信”做好了以后,要扩宽心量广泛的爱众,对众人有仁爱之心。“而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前面这几项内容都做好了,“行有余力,则学文”,还有一些力量,还有能力我们就开始学经典,学作文,学技能。

这个总纲领出处是哪里呢?也是出自经典,是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当中的教训。《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写道:“子曰:‘弟子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在“学而第一”里面用一章的内容来写做人的次第,做人的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李毓秀夫子把历朝历代的很好的家规家训用孔老夫子的“学而第一”的第六章这个教训作为总纲,然后每一章孝如何孝,弟如何弟,分开来把它编进去,编成一本家规家训集大成的读本。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圣人训”。这个“圣人”除了指孔老夫子以外,泛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我们学过《论语》都知道,孔老夫子的教诲是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啊?不是。夫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我讲的不是我发明的,我是述而不作。“述”的意思是复述,复讲。我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训在我这里重新讲一遍,给大家传一传,没有创作,述而不作。儒释道三家的圣贤都是述而不作,所以这里的“圣人”其实是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所有圣贤人的教诲,道理都是一样的。

《弟子规》按照这个编排就十分合理。

我们祖先是把整个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每一个家族都有祠堂。大家看一下祠堂,一个姓氏住在一起都有一个“某某氏祠堂”。在我们南方,近年来政府也大力支持恢复很多传统文化的建筑,各个姓氏家族的祠堂都建起来了。一般的祠堂一座大房子,有三个门,中间这个门最高,平常不开,有大事的时候才开,左右两边这两个门是出入的门。右边这个门是进去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入孝”两个字;左边这个门是出来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出弟” 两个字。你看每天我们的儿孙,我们的族人走进祠堂的时候,一抬头“入孝”。“入”的意思就是进入。进入这个家门,第一件事情孝顺父母,所以回家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孝顺好父母,这是祖先给我们的教悔提醒。这个就是最好的教具。走出门的时候回头一看“出弟”,告诉我们出门的时候我们要尊敬长者,兄弟姐妹要友爱。每一次出入祠堂都能很自然地提醒我们“首孝弟”,这是做人当中最重要的教诲。

“次谨信”,其次要“谨”,要讲“信用”。“谨”就是方方面面都要谨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生当中哪些方面都要很谨慎啊?首先我们要谨言。我们的言语要谨慎。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如果管不住很容易惹祸,古人教诲我们“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利刃割肉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啊。常常有时候一言不谨得罪人了,有些人想不开,生命都可能有危险。所以,孔门四科,孔老夫子教诲的四个科目当中,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是文学。你看言语很重要的一个科目。

言语谨慎可以从四个方面里注意:第一、不妄语,就是不能撒谎,一定要讲真实的话。这个是做人最起码给儿女的榜样,给学生的榜样。每一句话我们出口前要想一想:这是真的吗?我在骗人吗?如果是在骗人我们赶紧闭上嘴巴不能讲,宁可不讲,要谨言慎行。第二、不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的话不能讲。西家长,东家短的,这个话坚决不能讲。但是,我们人有时候三姑六婆常常在这里说长论短。我们记住一个原则,“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当有一个人来到我们面前讲,谁谁谁怎么不行的时候,我们赶紧说,对不起,我们暂时不谈,去散散步吧,或者打开《弟子规》开始读,“首孝弟,次谨信。”不两舌,我们要讲团结的话,互相跟矛盾的双方给他讲对方怎么好,这样才行。第三条、不恶口,骂人的话不能讲。恶口,就是嘴巴很恶劣,讲出来的话骂人。特别有的老师一生气骂学生,父母骂孩子,这个不行。当然是为了教育孩子装出样子来,这个是叫权变。第四、不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还有满口黄腔,这个话不能讲。祖先给我们留下四个方面的提醒要谨言,也是提纲契领。

第二要谨行,行为要谨慎。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看,都在学,所以我们一个行为出去要三思而后行。特别为人师表的,可不能随便,一随便孩子就学。

第三方面谨身。我们的身体衣着打扮健康都要谨慎,方方面面都要谨慎。《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要特别谨慎。不要熬夜或者矛盾冲突等,方方面面都要小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第四方面谨学。我们的学业,我们学习的内容要很谨慎。我们学的这一些内容,对我们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大众是不是有益的,要是不好的我们不学,我们要学经典当中记载的代代承传的祖先的智慧。今天我们手上拿到两本书,一本《弟子规》,一本《赌经》,怎么赌钱怎么会赢钱,大家要学那一本啊?现在很多啊,赌马要出一本书,甚至麻将怎么骗人出老千,也要出一本书,这个时候我们要非常谨慎啊。人生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时刻有智慧下对人生的抉择,我们学哪些东西,学什么内容对我们家庭儿女父母有利,我们要懂得选择。

谨业,我们选择行业要谨慎。选择行业要选择“有益于人”的行业。“有益于人”的是善,也就是对社会大众,对国家人民有利的行业。这个不是口号,不是空话,每一个人都能落实到,只要我们稍加判断,提起理智,不要唯利是图,我们就明白怎么样的行业是正确的。比如说在座的我们是教师这个行业,那传道授业这个行业很神圣,非常的正确啊。

谨友,孩子随着年纪渐长,要交朋友,这个时候交友要谨慎。我们有谈到叫善友为依,我们要交善友,要交好的朋友,利益社会大众的朋友。一些赌友啊,酒友啊,所谓酒肉朋友我们要谨慎,要敬而远之,这个都是智慧啊。所以我们学完经典以后能提升智慧。

谨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时候怎么选择人生的另一半,或者我们怎么为我们的儿女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如何选择人生的另一半,都要有智慧。《礼记·昏义》里面谈到: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嗣也。”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啊,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先生和太太五伦关系的结合。这个道理要讲给我们的学生听,婚姻不是简单两个人的结合。择偶的标准,是美色还是钱财呢?还是德行呢?这个祖先都有留下智慧的判断。

《诗经》当中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是指怎么样的女子啊?是有德行有智慧的女子,孝亲顺亲的女子啊,而不是身材姣好的女子。以前我们学《诗经》,我就跟国学老师讨论,我说老师《诗经》好象是诗歌,怎么变成经典。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诗经>是经典,为什么啊?《诗经》305篇,每一篇讲的都是五伦关系。《关雎》为什么摆在《诗经》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从择偶开始一直到婚姻如何经营。你看首先用比喻,《诗经》里面的譬喻非常的精当啊。为什么用“关雎”来譬喻夫妇关系呢?“关雎”这种鸟类,一夫一妻制,当关雎先生、关雎太太不幸去世了,这种鸟类终生不娶,终生不嫁。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做人夫妇之道,一定要一生忠于先生,忠于太太。后来《大学》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我们做人怎么连鸟都不如呢?所以古人劝谏很有艺术的,假使说一个先生对不起太太,或者太太对不起先生,朋友要劝谏不会很直白的说,你不能做对不起先生太太的事情,不会。朋友就会到他的家里喝茶,然后拿出《诗经》这本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那里读,读完了最多说一句,“何以人不如鸟乎!”对方知道了就很惭愧。你看古人这个叫什么?这个叫文化,文明的教化。对方马上回头是岸。你看这个就是智慧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承传下来的,又很幽默,又很智慧。《关雎》里面还有一句话:“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什么叫荇菜?荇菜这种植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品。这个荇菜只能谁去采啊?只能媳妇去采,太太去采。荇菜这种植物跟莲藕类似,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我们女子进入先生家、夫家一生就想着:“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这是《大学》里面有谈到的教诲。如何让这个家风、家道通过我们女德的展示承传下去。

你看夫妇之道特别的重要,是最重要的开始,要慎于开始,要谨婚。选择另一半的时候要有智慧,不能标准错误。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教给我们儿孙看看对方是不是孝顺父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谨食,我们吃东西要不要谨慎啊?要啊,病从口入啊。近年来我们学习祖先的智慧教诲,都努力推行“新世纪健康饮食”。美国有一位教授叫约翰·罗彬斯博士写了一本书叫《新世纪饮食》。他是冰淇淋大王的儿子,但是不跟着父亲卖冰淇淋,带着太太在荒岛里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完全用健康的饮食,结果病好了。他就研究出来了,这种健康的饮食能够利益社会大众。夫妻俩就一生立志做这件事情。我们看到有光盘有书,非常好。结果学传统文化后一对照,跟我们祖先的饮食观念配合得很好,其实就是健康素食的观念。今天晚上我们会请李老师给大家分享“新世纪健康饮食”,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健康饮食观念。吃什么要抉择,现在吃东西我们如果不懂得抉择,那真的是像祖先讲的,“三餐服毒,而不自知”,一点都不为过。三顿饭毒都吃进去,我们知道吗?真的不知道啊。晚上的课程当中应该会跟大家很详细的来开解,吃东西也要抉择。

我们的心要常常谨慎,谨心。谨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说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我们父母老师每一个语言,每一个行为要演出善的榜样。乃至我们的心念,我们也要善的念头,这个要谨慎。我们在念头这里下功夫,这个祖先教给我们的法门叫心地法门。谨心,谨意都是这个意思。意他比心的程度要更深一点,要去做了。念头错了,那赶紧回头还来得及。《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不发出来就叫做“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那不发呢?我们很难,大家能不能做到“喜怒哀乐”都不发,比较困难。但是发的时候,就要做到“中节”,“中”(zhòng)就是符合,“节”就是要节制,要符合节制。这个时候谨心谨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生气了,不能发在人身上,要找一个适合的出口,不能对先生、太太发脾气,不能对学生,对儿女发脾气。我们可以拿起经典来读,来“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的教诲。所以我们前面的这八个谨做好了,再进一步可以在我们的心意上下功夫,这叫心地法门。

以上是“人生十谨”,当然大家还可以总结更多的“谨”,作为参考。

“信”就是要讲信用。“凡出言,信为先。”

“泛爱众”呢?在孝弟谨信,这个亲亲而仁民,有一定的功夫以后,继续拓宽我们的心量我们来处处为社会大众着想,这叫“爱众”,乃至为万物着想,来爱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这样我们的心量就扩大了,所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力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易经》教诲我们:“方以内聚,物以群分。”也是“人生十谨”当中的“谨友”要做好。我们怎么抉择跟我们日常交往的人,那这就是“亲仁”的工夫。“爱众亲仁”,要亲近有仁德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要跟这样的人交往。我们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有一句话祖先这样教诲我们:“与善友同行,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仁”非常重要,跟善友,有仁德的人一起走,就好象在雾,在露当中行走一样,虽然不会像下雨一样把我们的衣服打湿,但是时常会润泽我们的衣服,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一起走,时时会用德行来滋润我们的身体,不断的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那么“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工夫都已经下很多的时间来力行了,这个时候“有余力,则学文”。还有其他的时间和能力我们就开始学“文”。这里“余”是剩余的意思。把前面的工夫做好了还有剩余的能力、力量我们就用来学“文”。“文”是指经典,典章,文学,再扩展一点是各种的技艺、技能,谋生的能力。

《弟子规·总叙》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祖先都教诲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余力学文”就是指的学习做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个次第很重要,所谓有德,有才那才是正品。假使说他能力很好,但是没有德行做人不会做,也不孝顺父母,那就很危险,我们有时候称之为危险品,时刻都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总叙”,总纲领告诉我们做人的要点是在于德行。

我们学习《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也教诲我们很清楚:“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学做人,“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我们人一生下来,离不开五种关系,叫五伦大道,所以学问也离不开这五种学问。我们要把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处理好,学习好。从哪里落实呢?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来落实,这些学问做好了以后,做事的能力,他很自然的能够做好,能够提升。

这些要点,我们当今社会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比如说,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内容,科目的安排,虽然国家教育政策指导得都很正确,我们在学校都知道,“德育首位”,德育都是摆在第一位的,叫全面发展。但是实际落实起来容不容易做到“德育首位”呢?“德育首位”,我们学校都要求德育12配套,但是如果没有承传祖先的这些智慧就很难落实。德育,哪些方面是德育呢?伦理道德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从那里下手落实呢?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这一块内容是缺乏的。

末学当年辞掉公职出来,也是发了一个愿望,希望学习承传祖先五千年的智慧文明,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然后走出一条德行教育之路。因为在学校做了近二十年,确实发现德行教育,形式是很好,但是内容真的是缺乏,祖先五千年德育的文明没有传下来。近几年以来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这就是五千年祖先传给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落实的在哪里呢?落实在这本《弟子规》,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做到了,德行教育的内容就很容易落实。

接下去我们的每一堂课当中都是共同来探讨,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今天的第一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篇:《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第三讲 夫妻亲师配合教 孝亲顺亲家风承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总叙”和“入则孝”的第一条,现在把《弟子规》的前两条齐读一下。“弟子规,总叙,预备齐。”“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好!谢谢大家!读的是铿锵有力!气冲云霄!我看大家开始脸上会发光了,智慧的光明有点透露出来了。

我们继续学习“至德要道”——“孝道”。

让我们儿女、学生行孝之前先要明理,把“父母的恩德”通过自己的体会传给我们的下一代,知恩、感恩才能报恩。

如何教孝呢?第一条是知恩报恩。一定要先明白道理,“父母恩德重如山”这个道理我们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言教、身教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教孝的第二个原理原则是以身作则。这个“以身作则”也是所有教育领域共同的原理原则,就是自己要先做到,“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先能够力行。

第一部分 夫妻配合教孝。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孝心的引发,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有智慧的太太,要常常在儿女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教孝的第三个方面夫妻配合。五伦关系当中,学到“夫妇有别”。先生和太太在家庭当中都能尽份,“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都扮演好自己对家庭应尽的本份,一定能够家和人乐,家风家道必定能够代代承传。

“父母教,须顺承。”父母教孩子孝道,夫妇要配合。

比如说父母的恩德,母亲就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女儿你要孝顺我,妈妈生你很辛苦。这个时候谁讲啊?爸爸讲。我们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比如说,今天儿子又有点耍脾气了,对母亲说了不好的话,爸爸马上就把儿子请过来。“过来,过来”,“父母命”叫他过来,挽起袖子,然后就开始讲:“你知道吗?妈妈生你的时候多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恩重如山!你去医院里面看看,产房那边,产床上那几个铁的护栏都是弯的,你知道是谁把它拉弯的吗?是母亲,生儿女的时候,那个镇痛把它拉弯的。你妈妈生你生了几个小时你知道吗?”慢慢把这些道理跟孩子讲,我在讲到这些的时候,我太太就在旁边帮腔说:“你都讲第三遍了,你就不用再讲了嘛!”我说:“第三遍了还要再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常常复习,要不然孩子就会忘记了。”最高境界就是要爸爸讲得自己流下几滴眼泪,因为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感动别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先流下几滴眼泪。

女性都会比较爱孩子,因此母亲常常都会很慈爱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欺负母亲。多数是这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情况,母亲很严厉的也有。所谓严父慈母嘛!这个时候的严父就要尽到严父的本份,把父母的恩德告诉孩子:“你对爸爸不好,我可能还会原谅你,你如果对母亲不好,你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太不孝顺了!爸爸会揍你。你知道吗?小时候你三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你拉肚子了,妈妈哭着抱着你,找医院。爸爸在后面陪着,你记得吗?”孩子说:“当然不记得。”“但是,你要记住,这是母亲对你做的无数事情当中的一件啊!当时你才一岁啊,你当然不记得。半夜你都尿床,妈妈都把自己干的地方给你睡,然后她睡湿的地方。这叫移干就湿恩啊!然后你的尿布就像联合国国旗一样到处挂着,你知道都是谁帮你洗的?都是妈妈帮你洗。你看看妈妈的手,原来都是很细腻的,现在都变很粗了,都是帮你洗尿布洗出来的。所以你现在要帮妈妈洗衣服。”这些要常常讲给孩子听,这一配合孩子感恩心升起来,感恩心升起来是孝心的基础,这个是做父亲的要懂得。我们在座的爸爸或者未来的爸爸同志们,这一招学了没有,没有学要开始学起。父母的恩德要开始学。

母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父亲好在哪里?讲父亲有智慧。太太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把爸爸的形象塑造起来。

有一个八德故事《大禹治水》,动画片也出来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孩子刚出生,大禹就去治水了,十三年没有回家。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当了国君,众望所归。谁教出来的啊?大禹的太太教出来的,她怎么教的?肯定是常常在儿子面前告诉孩子,爸爸为什么不回家!为的是天下苍生啊!为的是治理洪水这个灾难。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给大家看这个《大禹治水》动漫,虽然十分钟短短的德育故事,非常感人。我们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大禹“夫妻配合”得非常好,母亲贤惠,教育很成功。所以有智慧的太太,常常就是在儿子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我们男士还是要点面子的,假使说太太老是在儿女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啊!先生会不会想,反正儿子面前我形象也没有了,我就坏给你看。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太太自己。

有智慧的太太就很会做人,今天先生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袜子一脱,东边一只,西边一只。3岁、5岁、8岁的儿子在旁边,太太怎么处理啊?这时候机会教育来了,马上把儿子叫过来:“儿子你看,妈妈常常给你说,爸爸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拼命干活为了谁啊?”儿子说:“为的是我。”“对啊,你看你上学也要钱,吃饭也要钱,爸爸多辛苦啊!你看是不是,又累趴下了,袜子都没有力气放了。过去帮爸爸把袜子洗一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出息,告诉大家,会洗袜子的儿子以后才有出息。真的是这样,因为他洗袜子的过程,他要设计,怎么洗袜子,然后怎么把它洗干净,整个过程小大不二,会做小事就会做大事,小事不会做,大事也不会做。所以 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有出息,这些会做才有出息。儿子洗袜子去了,这个时候门一关,怎么处理爸爸都可以了!过去拧起耳朵,说:“你看,你看,跟你讲过多少遍了,又没跟儿子做好榜样,赶紧坐好。”先生这时候会不会听啊,很高兴听啊。因为夫妻相处有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做先生做太太的,一定要记住——“好话一句,作牛作马都愿意”。这个太太好话已经说过了,先生听得满心高兴,孩子洗袜子去。这个时候再拧耳朵没关系了。假使说太太没什么教育的智慧,孩子还在那里,马上就拧起先生的耳朵:“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没有跟孩子做榜样,把袜子放好。”这个时候可能先生怎么样啊?心里就不高兴了,下一次就不回来了。这个就有天壤之别哦!念头一转就不一样。

夫妻配合,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的孝心的引发,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今天先生好不容易第一次主动下厨房洗碗,十个碗只有一个洗干净。这个时候太太怎么处理?有智慧的太太马上把女儿叫过来:“女儿,你看爸爸多了不起!既能工作做得好,还能做家务。你看碗洗得多干净。”女儿很敬佩,爸爸真厉害。千万不要把九个碗拿出来:“女儿你看,爸爸洗碗都洗成这个样子。”爸爸心想:“下次我再也不洗了。”假使说,把第一个干净的碗表扬一通,先生心里想:“下一次我帮你洗衣服。”你看是不是,“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时候孩子在那里慢慢的看到父母和乐,健康成长。

今天先生又提着几袋东西回家了,这个时候做太太的要很有艺术。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儿女,只要门铃一响,任何事情要放下,电视也好,作业也好,马上跑到门口迎接爸爸回来,迎接妈妈回来,夫妻要互相配合。把东西接过来,这个时候妈妈还要表扬:“来就来了,还带这么多礼物干什么?”先生心想:“下次我买更多。”假使说太太没智慧,一看到先生又提了几袋东西,马上开始埋怨了:“你看你,又不会买东西,钱都是这么给你买光的。“先生心想:“下次我给别人买去。”一句话啊,天壤之别!

如果太太工作很忙,先生有空在家里陪孩子,这个时候也要教孩子,妈妈回家我们要做什么?正好前一段时间我回家探亲,回家探亲就没什么事,太太是教导主任工作很忙。我就跟儿子开始上课,我说:“儿子,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很辛苦回家最需要什么?”儿子说:“最需要喝口水,把东西接过来。”我说:“好!以后每一次妈妈回家,你都要到门口迎接,把她的包接过来,再递上一杯很好的水。”孩子比较大了,我们从小就教他做家务。中午时分,太太回家了,门铃一响,儿子依教奉行,就冲过去,东西接过来,赶紧跑到厨房泡了一杯柠檬汁递过去。太太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儿子啊,以后不能用开水泡柠檬。”我心想:“坏了,坏了,好不容易我上了两个小时课,你这一句下来,下次孩子就不泡了。”我要“行有不的,反求诸己”,没有跟太太交代好,预先没排练。我就赶紧做太太思想工作:“我说不行,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表扬,‘乖儿子,怎么有人把柠檬水泡得这么好呢?真好喝,妈妈正口渴呢?’你表扬一句,孩子心想,‘下一次我给你切西瓜了。’”真的是言语很重要。后来我太太就写了一篇文章在博客上,说没有配合好,下一次要好好夫妻配合好,把孩子的孝心长起来。

孩子第一次行孝,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好好的赞叹。不要说孩子,刚刚讲到,先生都这样,太太都这样。今天太太泡了一杯好茶,我们先生一定会说,怎么有人把茶泡得这么香呢?太太心想,下一次我再给你泡更好的茶。“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个原理原则很重要。

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些基本的做人的礼仪。千万不要以为老夫老妻了,没有关系。诸位老师、诸位家长,老夫老妻的要不要讲礼仪啊,说话要不要讲礼仪啊?两个人是没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儿女还在旁边,他就有关系了。你看有一个孩子才5岁,妈妈今天又开始接电话,接完电话,儿子就,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说:“妈妈,一定又是爸爸打电话来!是不是?”妈妈心里大吃一惊,孩子怎么知道是先生打来的?一反省终于破案了,只要先生打来的电话,太太就没好气过。都是什么?命令的语气,不好的语气:“干什么了?怎么了?”都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太太多不多啊?结果这个太太学过《弟子规》以后很有反省力啊,马上改正。怎么改呢?先生一打电话来,她马上想起老师教过怎么打电话,所以她就拿起电话:“您好,请问您有事吗?”结果他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这么多年来,太太没有这样对他好说话过。后来电话又回打过来,差一点感动得流眼泪,感谢《弟子规》我太太变得这么好了。一句话先生就很感动了。这个时候孩子在旁边就在学。

有一个5岁的孩子就跟妈妈说:“妈妈电视里演什么?什么叫夫君,什么叫夫人啊?”妈妈说:“他们在演古代的夫妇,爸爸、妈妈两个。”5岁的孩子说:“妈妈,这不像夫妇。”5岁的孩子心里,什么像夫妇啊?就像昨天讲的“大吵三六九”才像夫妇吗?你看孩子已经被污染成什么样子了!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个很重要,善于跟人交往,时间越久越恭敬对方。我们夫妻在一起也要学习晏平仲的精神啊!夫妻善于相处,久而敬之,越久越互相恭敬。所以古人不是乱演的,这个称呼,先生称:“太太,夫人你好!”太太称:“先生,夫君请用茶。”还要把茶举到眉毛这里,叫举案齐眉。妈妈同志们学完以后,晚上回家说:“夫君请用茶。”先生可能摸摸你的额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第一次先生这个反映很正常。我们坚持作对的事情,一个星期,看看有没有效。

有一个妈妈就是学贵力行,先生天天睡懒觉。《弟子规》老师就教她:“你天天去叫夫君起床,还鞠三个躬。”这个太太每天都去鞠躬,结果第一天鞠躬,先生根本不理她。鞠到第七天,她说:“夫君,天亮了请起床。”她的先生,“噔”就跳起来:“不用再鞠躬了,不用再鞠躬了,以后我们每天及时起床就是。”就差没说:“谢谢夫人了!”你看这个称呼很重要。

当我们有教育的敏感度以后,我们就知道称呼不能随便乱“喂”,先生叫太太“喂“,太太叫先生“喂”,这个都不行,叫名字更不好,没有给孩子做榜样。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称呼。我们这是礼仪之邦,结果现在都流行什么?叫爸爸妈妈,叫名字就好,这叫平等。我们反省一下,这叫平等吗?这是没有礼貌,没有礼啊,礼不可偏废啊!、《说文解字》里讲:“礼者,履也。”“履行”的“履”,“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做的。

我们来看一下“禮”字怎么写?

左边是个“示”字旁,上面一根短,下面一根长,表示“上”,下面三条线表示“日月星”自然现象。“示”的意思是“上天垂相”,翻译成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的话,就叫自然现象,原理原则。“示”作为偏旁字表达的都是自然现象,原理原则。这个是自然现象不是谁规定的。只要我们做人就要守“礼”,夫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右边呢?上面是祭祀的祭品,装在一个容器当中。下面是祭祀的时候的乐器,上面一根棍子,中间这个口是用来打的鼓,下面是这个鼓的架子。“礼”当中,“祭礼”是最恭敬、最隆重的。所以用祭礼的形式组成这个“礼”字,告诉我们这个“礼”是我们做人每一个都要很恭敬地去落实都要去做到的。

《论语》讲:“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父子有父子之礼,夫妻有夫妻之礼,礼不可偏废。夫子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这些“礼”难以在世间立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讲:“我不学,我不也活得好好的。”真的活好好的吗?真好吗?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本来应该更好,我们学“礼”以后,会更更好!我们要反省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会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意思。学礼真好,学传统文化真好!

“夫妻配合”教孝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君子务本”,抓住根本就是恭敬心。夫妻俩互相恭敬,在儿女面前做出好榜样,那么孩子一定能够:“德日进,过日少”,健康成长。

第二部分 亲师配合教孝。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第一天上学,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

第四个方面,亲师配合教孝。这个“亲”指的是父母亲,这个“师”指的是老师。父母亲跟老师配合教孝。教任何一门学问也都要亲师配合。

在古代,古人非常明白这一种教育的原理,男孩子到7岁以后就要上学了,就交给学校去教了。在周朝都这样,女孩子7岁就进入后院,给奶妈,给母亲,给妇女来教,它是男女分开来教的,不能在一起的。7岁也不能同桌吃饭了,“男女有别”了。那么男孩7岁以后,交给老师教,怎么教呢?第一天上私塾的时候,跟大家介绍了,“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让孩子升起尊师重道的心,怎么升啊?表演。后人是拜孔老夫子,周朝的时候是拜古圣先贤。你看老师、父亲带着儿子,三跪九叩。孩子看着,这一位爷爷是谁啊?爸爸要向他三跪九叩,我一定要很恭敬他。接着老师请上座,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都6岁、7岁啊,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你看第一天,慎于开始,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了。这个很重要啊!

老师教孩子就很好教了。第一个就教他,为人子女第一个要回家孝顺父母。怎么孝顺?孔老夫子教育我们:“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按这样去孝顺父母,把《弟子规》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学问渐渐增长。你看这个老师跟家长配合多重要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的合理。孩子好教。

我们现在这种亲师配合的教育真的是断了,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了。你看我们办中专,招生很辛苦,现在办中专招生不好招啊,还要招生费,老师亲自去招。招完回来了,有一些学生对老师拍桌子:“你有没有搞错,是你们请我来读的。”你看这个尊师重道的心没有升起来,很难教,学问很难增长。

那我们怎么办呢?想各种办法,亲师配合。让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我们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话。这一配合,孩子就很好教。从幼儿园一直到中专,到大学,应该都是这样的。亲师如果没有配合教孩子,那真的是很难做好教育这项工作。

比如说幼儿园,今天这个孩子生日快到了,拿着一个笔在挂历上画道道,叫生日倒计时。他才读幼儿园,才5岁,怎么生日倒计时啊?还剩下28天画一下,明天再画一下还有27天。我要蛋糕,我要礼物。妈妈学过《弟子规》,这所学校正好是推广《弟子规》的实验学校,有开家长课。妈妈就赶紧跟跟老师打电话沟通:“教孝这么重要,我孩子生日只要蛋糕,我们父母讲并不一定愿意听,请老师配合教孝。”老师说:“好!没事,我们就上一堂课,‘父忧母难’,上这一堂课。”老师就开始把父母的恩德在幼儿班上讲,妈妈生我们多辛苦,多痛!讲完了以后问:“我们过生日要怎么做?”同学们说:“过生日要感恩父母,帮父母做事。”结果有一个同学说:“老师,他过生日还要蛋糕,还要礼物,还要倒计时。”这个孩子很不好意思,因为同学们会讲他。这个时候老师有智慧就不讲了,上课不讲了。下课以后,这个老师本来要找这个小同学谈话的,结果这个小同学自己就跑来找老师,眨巴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妈妈生我的时候真的很痛吗?”你看,没有教他不知道。老师说:“是很痛。”“有多痛啊?”老师说:“拿把刀来,当然这个玩具刀也行。你手有没有被小刀割过?妈妈生你的时候,就像这一把小刀在手上割一刀,这么长,过15分钟再割一刀,妈妈生你几个小时就要痛这么久。”这个孩子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小孩好教啊!“人之初,性本善”啊。结果后来妈妈就跟老师通电话,儿子当天回家以后,就把那个日历,退下去了,不再倒计时了,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年过生日不要蛋糕了,老师说了要帮你做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情。妈妈我帮你洗碗。”你看5岁,“父忧母难”之日,他就学会了。

记得2004年,我还在教四年级,教数学,才教了一个月,那个数学科代表,很聪明,学习很好,非常机灵。一个月以后,有一天,她就跑过来:“老师啊,今天晚上我请你去肯德基吃饭。”我说:“为什么请我啊?”她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在肯德基庆祝。”我说:“那你大人有来吗?”“过生日让大人走开。没有大人,只有我们同学们。”孩子这样过生日的多不多啊?现在都流行这样,过生日让大人走开,同学自己过。那我们还“与有荣焉”,因为常常跟他们讲《弟子规》的故事,孩子听得挺欢喜,觉得这个老师挺好,还要请数学老师,没有请语文老师啊。我就心想,要不要去呢?当天晚上也好忙,刚好外孙女也过生日,也有应酬,作为老师我们要不要去啊?当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今天晚上一定要去,去干什么呢?把“父忧母难”这四个字告诉这帮孩子。因为没有告诉她,她“过生日让大人走开”这个观念不行。我们做老师的不单单只教数学,还要教做人很重要。我就先去外孙女那边庆祝一下,然后就到了这个肯德基,真的是没有大人,只有两个大一点的表哥,然后班上的同学男男女女十几个。我想,真的是时代变化快啊,我在读初三时,还不敢跟女生讲一句话,现在他们才四年级,生日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在那里庆祝了。这个世道变得还真快啊。那就开始吃了,吃完了以后,大家也吃饱了。我说:“现在倪老师开始讲故事。”我就开始讲“拜白骨的故事”,讲父母的恩德。讲到后来,这个女生说:“是啊,老师啊,前几天我的姨妈生小表妹的时候,我的姨丈也在,我也在,妈妈也在,都在产房的外面。姨妈生了好几个小时没生出来,痛得很大声的叫啊。结果我姨丈在外面走来走去,没有办法,双手合十,这里拜一下,那里拜一下,不知道在拜什么?”我说:“是啊,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啊,是父亲担忧的日子,是母亲的受难日啊!你看姨妈生你小表妹多辛苦,你妈妈生你的时候也一样辛苦。然后你爸爸也这样拜,求观音菩萨保佑母子平安。所以我们过生日不能这样过,你今天一定要回家跟妈妈说声谢谢,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高兴,这才是做人子女的道理。”我们尽到我们为人老师的责任,把做人最重要的,过生日是“父忧母难”这个道理,这四个字在她10岁的时候就告诉她了。而我自己30岁才听说,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身上的遗憾在下一代再重演啊!不能这样了,一代要比一代进步。

诸位老师,诸位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我们有机会,只要我们能够把“孝道”教给下一代,我们瞅准机会就要讲,越早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他的人生越能够离幸福更近一步。这个很重要,这个是亲师配合教孝。

第三部分,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方面教育原则一致。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给谁先夹啊?爷爷、奶奶。“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你看饮食坐走都是要“长者先,幼者后。”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不要了,先给孙子夹。”这个就很麻烦。那么怎么办呢?爸爸、妈妈意见如果不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古人这个都有规定,爸爸跟妈妈意见万一不同意,这个时候听爸爸的。那妈妈可以劝谏,就不要爸爸向东,妈妈向西,多头马车,这一辆马车一东一西就散架了,孩子无所适从。这是教育的大忌。所以古人讲“夫和妇柔”。这个太太是柔,太太的德行,女德,就像水一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太的德行很厚,能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德行的重担。所以跟先生意见不合的时候,太太能够随顺先生。这个就很重要。先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小事的时候不用争论,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我们太太要据理力争。大是大非要劝谏,小事就不要了,给孩子做好和睦相处的榜样,这个很重要啊。儿子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两个意见不和。你看孩子长期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有的人特地就问,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能不能这样问孩子啊?大家有教育敏感度,就知道不能这样问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对立分开。所以教育原理原则一致很重要,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准备要打屁股的时候,爷爷奶奶最好跑到楼上去或者是上街去逛街去。因为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孩子打。在那里做靠山,这一靠就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呢?我们就到了教孝的第六个方面,共同落实《弟子规》。古人为什么教育的原则很容易一致啊?刚开始有谈到,因为古人他有家规家训家道,不用讨论。你看家谱翻开,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就按这样教孩子就好。妈妈也没话讲,爸爸也没话讲。祖先的承传,祖先的遗训。而现在呢?家规家训没有了!怎么办?我们重新提起这本集大成的家规家训,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家规家训。这也是李毓秀李夫子最大的贡献。他把那么多的家规家训集大成,大家都能通用,这个就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共同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第二章就是“入则孝”,把“入则孝”每一条都落实好,那就是教孝了,就是行孝了。

第四部分,学习《弟子规》,面里很多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父母呼,命,教,责’要有艺术。父母无形的呼,命,教,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现在进入《弟子规》每一章每一句的学习。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不管多大的年纪,越小越要教。但是现在常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孩子多不多啊?不但不多,可能有时候常常还一言九顶,就是妈妈说一句,他顶九句。怎么办呢?

我们教孩子的时候要强化,除了明理之外还要训练,要练,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要在班上排练。大家知道了道理以后,泪也流了,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心里升起了要行孝的强烈的愿望。这个时候我们在班上,小学也好,初中也好,中专也好,高中也好,都要练习,让孩子反复的来练习,如何来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里很多的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

现在我们先来排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哪一位老师毛遂自荐来做父母,再请一位老师做儿女,来演一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演得怎么样,以后要教我们孩子来演。来哪一位老师来做父母,来一位年长的长者来做父亲或者母亲也行,大家配合一下嘛!好周老师,我们掌声感谢!周老师就演父亲吧!

周老师:“孩子带来了。”

“好,孩子来了,有请跟父亲配合一下,演一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真好,上阵父子兵啊!我们再一次掌声鼓励。孩子站那边,你站那边,父亲请坐。那么我们情景先创设一下,父亲先叫孩子,叫完了以后,请孩子帮你倒杯水,我们就用那个水。但是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父母呼’也有艺术。常常有父母说,孩子帮我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再拿一个包。结果孩子拿到他面前,包来了,拖鞋呢?拖鞋又去拿。这样就‘呼’得没有艺术。‘呼’的时候,跟‘命’的时候要有讲究,一定先把孩子叫到面前,先‘呼’。‘呼’完了以后,看这孩子的眼睛,然后再‘命’,再交代他做什么事情。如果交代很多件,还要他重复一遍。不要说,孩子,倒杯水来,这个已经把两件事情并成一件事情,这个还不行,要做细。我们就这样你先‘呼’,看孩子过来应得怎么样,然后‘命’,好谢谢!开始。

(表演)

好,我们再一次掌声谢谢周老师。谢谢大周和小周,周家是贤人辈出。我们周老师是父子共学《弟子规》。那么这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点就是“呼”跟“命”要分两步,先‘呼’然后孩子答应,马上跑到父母亲的面前,然后父母亲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讲,今天爸爸身体不舒服,你帮我把药拿来。孩子说,好,马上就去再把药拿来。这就演得很好,非常的圆满。

常常有的父母就是“命”的时候,“呼”的时候没有艺术,很急,妈妈急,孩子也急。要了好几样东西,最后孩子常常还被骂:“叫你拿三样东西,怎么才拿一样。”其实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自己急,就这样一急,孩子也急,这个教育就很难成功。所以最后呼来呼去,最后呼成什么,孩子就懒了,就不应了。不应了,我们父母也要怎么样?反求诸己。因为每一次我们呼的时候都很慎重,孩子应的时候就会很慎重。所以在班上要反复演练。

我们有一个动漫叫《闵损芦衣》。里面就有一幕,后母叫闵损的时候,闵损肯定回答:“是的,母亲。”都鞠一个躬。有一个孩子才3岁,一天至少要看一遍《闵损芦衣》,看着看着,妈妈一叫她,“是的,母亲。”你看,这就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就会了。她在班上也是这样,常常也“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干,把它编成扩展一点的戏剧、剧本来演。把“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放进去。那么“教”的时候,“敬”和“听”要演出来。所以老师、爸爸在教的时候,孩子怎么表示很恭敬呢?他要站在那里看着老师,诚惶诚恐的,这是敬。大家看“听”—— “聽”字怎么写?我们这一本《弟子规》是杨淑芬老师亲自写的书法版。正体字的“聽”,耳朵下面是一个——“王”字。真正的“听”是把对方看作领导一样的对待啊。大家想一想领导跟我们讲话,国王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境,我们就要有这个心境。右边是“直心”,是“德”字的右边,是全心全意地在聆听。这个“听”是这样的,才是真正听。

“父母责,须顺承”,“顺”与“承”很重要,小事即使心里觉得父母亲责的是错的,我们也要去做,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要劝谏。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叫“曾子杖走”。曾子从小是个孝子,很孝顺他的父亲。有一次曾子因为锄草的时候,把禾苗锄死了几棵,这个时候爸爸很珍惜这一些禾苗啊,很生气,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曾子。曾子就站那里给爸爸打,结果爸爸不小心过重了,把他打昏了。这个时候爸爸心里不好意思了,下手太重了,就把他抱回家躺在床铺上。曾子过了一段时间就醒来了,醒来后曾子没有任何怪爸爸的念头,所以孝子啊,没有任何一个念头怪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曾子心想,爸爸把我打昏了,心理也一定很担心我,所以我要装作没事的样子。曾子就开始唱歌,一醒来就开始唱歌,意思是,爸爸我没事了,我会唱歌了。这个曾子孝顺不孝顺啊?

他的同学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说:“你去告诉曾子,我不要他做学生了,他没有资格做我的学生,一点都不孝顺父母。”结果这个同学一听,他做得这么好,怎么还说他不孝顺,还不认他做学生呢?这事严重了!就赶紧把这个事情转告给曾子。(我们听故事有个秘诀。现在我们如果是曾子,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怎么老师还不认我这个学生呢?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说不认就不认,我不去就算了。行不行啊,不能这样。有时候老师骂学生,老师是考验学生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好学生,是“上等学子,经得起老师的折磨,忍耐上进。”)曾子就是这样的上等学子,曾子马上跑去找老师:“老师啊,学生愚笨,今天哪里做错了,请老师教诲。”你看越骂越去找老师,这个是“上等学者”。你看孝子,小时候,妈妈打他,他越往妈妈怀里扑。好学生也是这样,老师越骂越去找老师。曾子就是这样的好榜样。他就找夫子了,孔老夫子一看:“孺子可教也,这个学生还不错。”就跟他讲:“你学习都学呆了,爸爸当时正在气头上,拿起棍子打你,你就呆呆的站在那里给爸爸打,万一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怎么办?陷爸爸于不义啊!你是大不孝啊。”那曾子说:“我该怎么办呢?”夫子就教他秘诀了,就说了八个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是慢慢的“走”,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逃跑,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今天爸爸正气头上,你看着他拿了这么大的棍子,这一棍子敲下来可能头都敲裂了。这个时候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先从爸爸的眼前,最短的时候内消失,让爸爸气消一消。气消完了以后回来再赔礼道歉,再说明。千万不要在气头上还顶,那就麻烦了。爸爸今天拿了一个小小的棍子,那你就站在那里好好挨揍就好,没事。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也是“顺承”的一个方面,不能学呆了。但是爸爸今天只是生了一点气,然后在骂我们可不能走,越走爸爸越生气,那也不行,我们要乖乖的在那里,先顺着父亲的意思去做。那明明父亲骂错了,怎么办啊?要不要马上辩解?也不要。父亲正在气头上,骂错了就错,给父亲骂是一种福分,人家父亲不在了,想找父亲骂还找不到呢?骂完了,就去做,顺承。完了以后等父亲很高兴了,然后明天后天再解释:“爸爸那哪一天事情是这样子的,不是你说的那样的。”当时父亲已经没气了,已经气过了,原来是他错怪你了。或者是父亲比较爱面子的说:“你早不说。”那也没关系,现在说正是时候,早说不是要顶起来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个做儿女的,从小跟父母的进退应对都是一门艺术。只要对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升起来了,父母亲怎么骂我们,怎么不对,都是对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一生当中被我们的父母生到,那要知道“知恩报恩”啊,是无限的感恩啊!父母亲很穷也好,父母亲很富有也好,父母亲不管怎么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心都是平等的,都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为了儿女天下父母都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怪父母——人家的父母都当官的,有钱,怎么我的父母这么穷?“金窝银狗,不如自家的狗窝”。父母亲生下我们,我们所能做的是感恩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孝顺父母,所以孝顺父母也不分有钱没钱。孝顺是在于一颗心,今天我们有一碗粥喝,我们给父母喝,我们来喝水。《蔡顺拾椹》这个故事中,蔡顺就演出这个孝顺父母的榜样。

“入则孝”的第一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义理很深,第一句能够做好,我们后面几句慢慢也能做到。

到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年事渐长,我们长大了,父母亲年老了。有的时候,父母亲不愿意“呼”我们,不愿意“命”我们了。为什么?父母亲不好意思麻烦儿女啊,舍不得麻烦儿女。父母亲心里常常会想,儿子、女儿现在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有一点小病,父母都舍不得叫儿女回来,我们要体会到这种心境。当哪一天母亲或者父亲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父母可能已经撑了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实在不行了他才会讲。这个我们要体会到。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亲不要呼,父母亲不要命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老人的需要啊。甚至我们去做了,父母亲还说不要做,不要做,舍不得花钱。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用心去做,这个是我们更进一层。无形的呼,无形的命,无形教,无形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父母亲年老了,牙齿不好他喜欢吃什么呢?我们心里有想过吗?我们买礼物给父母,父母亲他爱吃吗?有一个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非常的反省啊,好几年都买礼物给父母,妈妈有一次对他说:“儿子以后别买这个了,这个都是干果,爸爸都没有牙齿了,吃不下,都送给别人了。”这个朋友一反省,好几年回家的时候,他记得要给父母买礼物,到超市里面一看,这个我挺爱吃,买一个,这个也不错。他买的是谁爱吃的啊?自己爱吃的,没有体会到父母亲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用父母亲爱我们,感受我们需要的那个存心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我们来感念我们的父母的话,那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要慢慢的把这种孝心扩展再扩展,这个心升起来,以后再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这是《弟子规》 “入则孝”的第一句,学习时我们要回到恭敬心,回到感恩心,回到根本。我们在拿到一个吃的东西的时候,很好吃,第一个念头想到谁?有没有想到父母?有没有?我们每一天在外面常常感受到天气凉了,起风了,父母亲现在冬温夏凊吗?父母亲现在过得好吗?天底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儿子去到哪里,父母都知道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那儿女呢?父母亲在哪里?我们有记得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吗?不一定啊。父母一定会。所以我们这样慢慢的去换位思考去想,孝亲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再扩展,“领导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也要啊。“同事命,同时呼”,要不要“应勿缓”啊?“太太呼,先生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五伦关系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呼,他们命,他们教,他们责,我们都要的按《弟子规》去做,把这个爱心扩展,那我们五伦关系就会处理得更加圆满。

好,今天我们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二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二

第二讲 父母恩德重如山 力行孝道报亲恩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大家好!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总叙 》,了解到《弟子规·总叙》是《弟子规》这一本书的总纲领,是用《论语·学而第一》的第六章作为总纲领,摆在“总叙”这一章当中,告诉我们学习,德行要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些都做好了,再“余力学文”。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承传下来,教诲子孙后裔都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德行教育摆在最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分:德行教育以“孝道”的教育为起点,我们应该怎样教孝呢?首先老师要把父母的恩德告诉学生,孩子懂得父母恩德重如山,才能知恩报恩,孝心开启了,一切的善心善行也会随之开启。)

德行教育如何落实呢?祖先给我们讲了纲领叫“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当中最重要的德行是哪一个啊?是“孝”。就像我们上一堂课当中谈到的,祠堂门上写着“入孝”“出弟”,做人最重要的一条是孝顺父母。这个德行也是“父子关系”当中的“父慈子孝”的“孝”。

我们要落实“孝道”从哪里落实呢?我们怎么样把“孝道”承传给我们的孩子呢?落实在《弟子规·入则孝》七个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入则孝”之前,先了解“孝道”的意义就很重要。就像《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教诲我们学习的顺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所以穷理也”就是要把道理先明白。比如说教我们的儿女、学生要落实“入则孝”,为什么要孝顺父母?这个道理要跟孩子们讲清楚。所以“孝道”落实之前要先明理。

“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承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教诲,是根本。那我们如何来明了这个“孝”的道理呢?孝心的引发的基础要升起感恩心。所以我们在学习“孝道”之前,先要了解父母的恩德,我们把它称为“知恩报恩”。所谓“百善孝为先”有两层含义,第一、所有的“善”当中“孝”是摆在第一位;第二个含义是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在“八德”当中“孝”也是摆在第一位。

如何引发孝心呢?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父母恩德重如山。常常在教同学们的“孝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父母的恩德通过各种方法来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其中“譬喻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譬喻”当中有一个内容叫讲故事,现在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其实成人也喜欢听故事。我们讲解父母的恩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很好。

“知恩报恩”我们常常会给孩子们讲一个《拜白骨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位圣贤人的老师,他带着很多学生,这些学生多是成人。有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要开始找一个机会把“孝道”教给这些学生了,所以有一次这个老师就带着他的学生去郊游。走到荒郊野外,看到有很多皑皑白骨,曝尸郊外。这个时候老师就走到骨头面前跪了下去。这个老师是有智慧的老师,时刻在生活当中找各种机会教育点来教他的学生。老师对骨头拜下去,拜完了以后,一个学生就过来问了:“老师您是大家的老师,连领导人都向您学习,为什么您去拜这些骨头啊?”(老师当时可能心想:“正等着你们来问呢!拜下去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来问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来问。)老师就说:“同学们,这些皑皑白骨都是父亲和母亲的骨头啊,是天下父母的骨头啊!他们辛劳了一生,现在曝尸郊外。我们拜他们,就是拜天下的父母啊!我们要对父母很恭敬啊!诸位同学,我们遇到在郊外的这些骨头,要让他们入土为安。现在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把这些骨头分成父亲的骨头和母亲的骨头,然后把他们掩埋,入土为安。”同学们一听这个作业真难!就赶紧问:“老师啊,弟子们愚笨啊!人活着的时候,能够通过衣着、打扮分得清男女;人都去世了,剩下骨头了,怎么知道哪是父亲的骨头,哪是母亲的骨头呢?这一次考试可能会考不及格了。”老师说:“先给你们上一堂课。大家听好了,怎么样是父亲的骨头?怎么样是母亲的骨头呢?你们把这些骨头拿在手上观察,看两个方面:第一看它的颜色,第二看它的重量。我们拿在手上拈一拈,重量比较轻的这个是母亲的骨头,颜色比较浅的这个是母亲的骨头,就这两个标准。”大家就依教奉行,七手八脚,把这些骨头分成父亲的骨头和母亲的骨头,入土为安,把他们掩埋了。所以我们在野外看到这些生灵曝尸郊外,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些圣贤人的行为,把他们掩埋,这个是“泛爱众”的表现。

完了之后,同学们就围过来问:“老师,您怎么知道母亲的骨头颜色比较浅,重量比较轻呢?”

老师说:“来同学们我们把手洗好,坐下来,开始上课了。为什么母亲的骨头颜色比较浅呢?母亲的骨头比较轻呢?大家知道吗?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要住多长时间啊?十月怀胎。母亲对我们恩德重如山啊!‘怀胎守护恩’,这是第一个恩德啊。我们从微尘那么小的时候就住到了母亲的肚子里面,一直到十月,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之前,住了十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长大,我们要长成五斤重,六斤重。我们要长皮肤,长肉,还要长骨头啊。母亲十月怀胎的时候很辛苦啊,一个人要吃两个人的饭量。我们大家都有肚脐眼儿,这里长着一根脐带,接到母亲的肚子里。母亲吃下去的营养成分化成血液,在血液当中通过脐带输送给我们。我们就这么靠母亲身体的这根脐带,渐渐的长大。我们要长骨头的时候,母亲体内的钙质不够了,怎么办?母亲会自动的把自己体内骨头里的钙质分析出来,再化成血液输送到我们体内。我们渐渐的长大,母亲骨头里的钙质就渐渐的被我们吸走,越来越多。由于钙质的流失,母亲的骨头越变越疏,颜色越变越浅。钙质是什么颜色的啊?白色啊,钙质的流失,使骨头的白颜色就少了,骨头的颜色就浅了。所以我们十月怀胎的过程当中,母亲十分的辛苦啊!有时候妊娠反映,还会吐,吃了就吐。母亲还会再吃啊,为了谁啊,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啊!所以我们为人儿女的如果不孝顺父母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些学生们听完,想到自己在母亲的肚子里都呆了十个月,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啊。确实啊,这个脐带接在母亲的身体上。

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时候,母亲要过一道鬼门关。在古代,科技不发达,常常因为难产很多妇女就失去了性命。即使是现代科技发达了,母亲难产还要受什么苦啊?要怎么样啊?剖腹产啊!为了生下我们儿女,母亲肚子要划开一刀把孩子拿出来。这是“临产受苦恩”。母亲分娩的时候,血流成河,那个痛,医学上叫“阵痛”。据说是比癌症还痛,就像拿一把刀在身上划一刀,过十五分钟再划一刀。母亲分娩生孩子生多少个小时,就要痛乘以四倍那么多刀。所以我常常跟儿子讲:“妈妈生你生了几个小时?”孩子说:“八个小时。”我太太就说: “不对,十二个小时。”我说: “十二个乘以四等于多少?四十八。对。妈妈生你就痛了这四十八刀,你不孝顺你母亲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叫“临产受苦恩”。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对我们都有这样的恩德。

母亲生下我们的时候,虽然血流成河,但是母亲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体,所有的念头都在谁身上啊?孩子身上啊!当接生的人或者护士告诉他:“恭喜你!孩子五官俱全,很健康。”母亲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似乎把所有的痛苦都忘记了。这叫什么啊?这叫“生子忘忧恩”。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为儿女都能够做到这些恩德。

我们生下来以后,母亲要哺乳。母亲哺乳的过程,古人讲的是“襁褓三年”。三年当中母亲要天天抱着我们,天天看着我们,全心全意地呵护我们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道母亲要受多少苦。我们吃母亲甘甜的乳汁长大,现在医院里面都有写,“母乳喂养好”。我们有没有算过,一生当中我们要喝母亲多少的乳汁才能长大。即使现在有一些孩子是喝牛奶长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是无量无边的付出,我们才能成长起来。母亲给我们喂奶的时候,奶水当中还要有钙质。母亲还要继续把体内的骨头里面的钙质分析出来,化成甘甜的乳汁喂养给我们。母亲的骨头重量更轻了,颜色更浅了!

我们中国有一位大导演姓翟的,翟导演,《大决战》是他拍的,很有名的导演。山东电视台拍的一个节目叫《天下父母》。当时翟导演还有太太、儿女都在。他拿出三十年前,他的太太给他的儿子喂奶的奶水。(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不得已两个月就要断奶的时候,太太奶水涨得难受,他就把这个奶水吸出来,放在那个小瓶子里,用蜡封起来。)三十年以后儿女结婚了,送给儿女做礼物。儿女拿过三十年前母亲喂养他们的乳汁一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大家猜看看,三十年后母亲的乳汁已经变成什么了——鲜血一样的红!所以母亲喂养我们的乳汁是母亲的血液变成的。

所有的父母对儿女都是无私的付出。这个道理没有人教给我们,我们不懂啊。末学学习传统文化,三十岁以后才听说 “父忧母难”这四个字。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我们要教给我们的学生和孩子。末学非常感恩,我的一位武术老师,当时跟他学南拳。他告诉我,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我们的生日是父亲担忧的日子,是母亲的受难日啊。

在医院里面可能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医生拿着一个签字给爸爸说:“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你的太太难产了,请你签个字。你要保住太太,还是要保住儿子,只能保住一个。”这是人间最难的选择题啊!父亲肯定会说:“我两个都要保!”医生会告诉他:“对不起!我们尽力了,只能保一个。”父亲担忧啊,母亲受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日都是父亲担忧,母亲受难的日子。那我们怎么过我们的生日啊?我们至少给父母亲做一件让父母欢喜的事情啊,不能单单要蛋糕,要生日礼物啊!而这一些我们教给我们的儿女了吗?教给我们学生了吗?没有教,我们要赶紧教啊,越快越好。父母亲对我们有十大重恩,恩德重如山,行孝不能等待。

父母亲的一生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大爱,叫慈爱。父母亲只要有一杯水喝,一定给儿女一口奶喝。父母亲的一生无怨无悔地为儿女付出,而我们为人子女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

我们回忆一下,当我们一岁的时候,母亲好不容易学会煮一碗营养粥,要给我们添辅食的时候,我们可能“啪”的一手把它打翻了。母亲半点都没有怪我们,马上又去再煮一碗。当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玩具,我们可能会缠着父母,我也要电子琴,我也要这个玩具。但是,母亲家境贫寒,她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把工资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给我们买了一个玩具。我们可能噼噼啪啪玩几下,就扔那里再也不玩了,丝毫没有体会到父母亲购买这么贵的玩具的辛劳。我们读小学了,我们要看电影,就跟妈妈说,妈妈呀,我要看电影,帮我买电影票。妈妈可能排了一两个小时,买了两张电影票去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院里面可能会对母亲说,妈妈你到后面去坐,我要跟同学一起坐。当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丝毫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心境。而母亲没有怪我们,就到后面坐了。我们读中学了,父亲很欢喜啊,送子上学。当走到校门口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父亲说,爸爸,同学们会笑我,你回去吧,不要送我去教室了。当我们走进教室门的时候,假如我们回头看一下,可能父亲还在校门口目送着我们,甚至含泪送着我们走进教室。我们当时很难体会父亲的存心。我们高中毕业,我们大学毕业,父母很高兴啊,儿女终于长大成人了,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要等着我们回来一起吃啊,庆祝毕业。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跟同学们在外面狂欢到深夜,丝毫没有想到,孤灯下二老在苦苦等候。我们谈恋爱,我们结婚了,父母亲很高兴啊,儿女要成家了,用一生的积蓄,操劳了几个月,帮我们操办了一个很热闹的婚礼。但是在婚礼上,做儿女的,有几个能够端起这第一杯酒端到佝偻的父亲的面前,来敬父亲这第一杯酒;有几个儿女能够到苍老的母亲面前说一声,谢谢母亲这几个月以来的操劳呢?可能儿女跟亲朋好友都庆祝,都敬酒,往往冷落了双亲二老,他们还在辛苦的劳动啊。甚至我们生孩子了,我们因为工作很忙,还要把儿女交给父母带。甚至媳妇儿还嫌婆婆带得不好,不懂得感恩。

知恩感恩才能报恩。当我们渐渐的长大,父母亲也渐渐的衰老了。父母的双脚踏出了儿女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叫韩伯俞。韩伯俞从小父亲早逝,他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带大。他非常的孝顺母亲,每一次犯了错误,他都会跪在母亲的面前,母亲就用棍子来打他,他都能够改正错误。有一次韩伯俞当了大官,但是又犯了小错误,母亲又让他跪在面前用棍子打他。这一次,韩伯俞抱住母亲的大腿嚎啕大哭。母亲说:“儿子啊,每一次妈妈打你,你都没有哭,而且都能改正错误。这一次又不是犯很大的错误,你改过来就好了,不用这样伤心的哭。”韩伯俞说:“母亲啊!每一次您打儿子的时候,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儿子身上会痛,儿子能够改正错误,感恩母亲的教诲。可是,这一次您打我的时候,我身上一点都不痛啊!我知道妈妈您已经年老体衰了,想到我还不知道能够再接受您的教诲多少时间,您可能就要永远地离开我了。我想到这个,非常的伤心,我舍不得母亲您年迈老去啊!所以我才哭得这么伤心。”

当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渐渐的老去。当我们看到父亲、母亲颤抖着双手把菜汤洒在衣服上的时候,我们不能埋怨老人家,我们要想起多少次我们打翻食品,母亲为我们再煮,我们要赶紧帮父母擦干湿的地方,重新再为他们打一碗啊;当我们看到父亲颤抖着双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不能嫌弃,我们可曾记得小时候父母给我们无数次地系鞋带,我们赶紧弯下腰为父亲把鞋带系上啊;当我们看到父母亲一直给我们重复着很唠叨的家常话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耐烦地走开啊,我们要耐心地坐下来,聆听老人家的教诲,聆听老人家的唠叨话。我们可曾记得,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亲无数次地回答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要懂得感恩啊!

其实在我们这个国度,只要是炎黄子孙,大家肯定都曾立下过“孝的誓言”。我们从小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功成名就,然后衣锦还乡回报父母。可是人是非常容易健忘的,我们因为生活的奔波,常常忘记了岁月的残酷。我们忘记了岁月催人老,以为亲情可以天长日久。突然有一天父母亲不在了,可能就会让我们的心感到很痛苦。我们会突然想起来,我应当为父母亲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而父母亲已经不在了,就会上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所以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第一、行孝不能等。当我们叫一声父亲,叫一声母亲,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声音回应。我们赶紧抓紧时间,孝养父母啊!第二、行善不能等。我们要断恶修善,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孔老夫子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叫子路。子路年轻的时候非常孝顺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他还是走到百里之外去买米,然后背回家奉养父母,做得很高兴。后来子路跟着孔老夫子学业有成,当了大官。这个时候是“列鼎而食,垒缨而坐”。什么意思呢?古人都是坐地上,这个时候别人一个席子,他的坐垫很多,垒得很高,说明他的地位很高。吃的是很多的食品,“列鼎而食”。可是子路常常吃不下去在那里流眼泪。他的部下就说:“主公啊,您为什么吃不下去,在那儿流眼泪啊?”子路就说:“弟兄们啊,想起我的父母,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是我可以到百里之外背米奉养父母,我高兴啊。现在虽然有这么多的食品,条件好了,可是我想奉养我的父母已经没有机会了,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所以行孝不能等待,趁我们父母亲还健在,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奉养我们的父母。

(第二部分:当我们懂得了父母亲对我们深重的恩情,行孝不能等待,学贵力行,从现在开始孝敬父母,让我们从《孝经》、《弟子规·入则孝》等经典里学习“孝道”,学习如何尽孝。)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专门有本经典叫《孝经》,教诲我们子孙后代如何行孝。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们的先祖把它称为“至德要道”。我们学习经典常常前面几句,或者第一章是最重要的教诲。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不学《孝经》。《孝经》第一章 “开宗名义章”,也是最重要的教诲。当我们了解了行孝的道理,知恩、感恩,才能报恩。我们如何行孝呢?《孝经》和《弟子规·入则孝》都是告诉我们如何行孝。

《孝经》第一章写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孔老夫子教诲他的弟子曾子说:“古圣先王有至德要道,人们用上它就非常的和睦,和谐社会实现了。‘上下无怨’,上一代跟下一代没有代沟,不会有怨恨。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曾子马上站起来,向老师敬礼,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说:“我不知道啊!我怎么能知道呢?”这个时候夫子就告诉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我们大家都要把它记下来,太重要啦!。“至德要道”是什么?孔老夫子教诲他的学生曾子说:“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夫”是没有含义,语气词。“由” 是依靠,依据。“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依靠这里来开始产生。”

我们当老师的大家第一次听到这一句话有什么体会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家体会一下,“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依靠它来开始产生。”末学当时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出了一身冷汗啊!大家知道冷汗从哪里出来吗?我们教孩子教到孩子十几岁了,也当了十几年的老师,还当了十来年的校长,而这一个根本没有抓住!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有把孝道教给孩子吗?初中三年,有哪一个科目,说教“孝道”是根本?有教孩子如何行孝?老师如何教孝?有吗?当时末学非常的惭愧啊,没有啊!怎么办?我们缺什么就赶紧补什么。因为我自己不懂,怎么教给孩子啊!所以赶紧学习《孝经》,学习《弟子规》,学习“孝道”。因为这个“孝道”是根本的根本:德行是根本,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孝道”开始,我们其他的什么都先别教,都还没有关系,什么一定要先教啊?“孝道”一定要先教啊!所以我们赶紧来学习祖先的传统文化,来学习“孝道”。

接下去《孝经》的第一章告诉我们行孝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夫子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身有伤,贻亲忧。”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受之于父母。刚刚我们学习过了,十月怀胎,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我们不能随便让它受伤。感冒了,这里又刮了一个口子,不能这样,会让父母亲很担忧。因为父母亲念念心思都放在儿女的身上。这个是“孝道”的开始。如果每一个人都学习“孝道”,他还会打架吗?不会啦!他还会出现很多的安全事故吗?不会啊!所以“孝道”是最好的安全教育。我们现在学校天天提“安全第一”,是“一票否决”,安全是第一条。可是“孝道”没有教,那孩子做人“根本”没有抓住,在“枝叶”上做文章,所以天天校长老师很辛苦,还是老出安全问题。为什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没有啊!因为“孝道”的开始就教诲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看曾子到了年老体衰生病了,就把学生叫过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曾子教诲说:“启予手,启予足,……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你看我的手,你看我的脚。“夫”也是语气词,“小子”就是指学生。同学们,我现在可以避免不孝的名声了,因为我的手还在,我的脚还在,我的身体保护得很好。你看“孝之始”也,一生没有受伤。夫子的教诲曾子落实得很好。

如果孩子头上撞了一个包说:“老师,我很勇敢,我不哭,没关系。”这时我们老师怎么教啊?我们要说:“同学啊,你是很勇敢,不哭,没关系,你不疼,可是妈妈心疼啊。你看妈妈把你养这么大,你撞了这么大的包,妈妈知道了,晚上会睡不着觉啊!以后不可以这样了。这是不孝顺的行为啊。”下一次他就很注意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学了《弟子规》以后,手被割了一个口子,原来不哭,想着想着,哇哇大哭起来。幼儿班老师说:“小朋友你原来都很勇敢不哭,怎么又哭了?”他说:“原来我刮了,想到男子汉要勇敢不哭,后来想到我妈妈看到我被割了一定很伤心,我想到妈妈伤心,我就哭了!”你看“人之初,性本善”啦,他是为母亲伤心而哭,不是为自己的痛而哭。这是孝心啊!此哭非彼哭啊!不一样啊!有学“孝道”的孩子那真的是不一样。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夫子在《孝经》当中继续教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这一生顶天立地要行道,行“五伦大道”,行“圣贤之道”,然后扬名于后世。后世的人就称赞,这个人真的了不起,什么父母能够生出这么好的儿女,“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道的圆满。古圣贤所谓:“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用“人生三不朽”来显发父母养育我们的恩德,这是“孝道”的圆满。

“事有终始”,行孝也是有开始,有圆满的结束,两个方面。接着夫子讲:“夫孝,始于事亲。”孝道从孝顺父母亲开始,因为小时候在家里主要的事情是孝顺父母。“中于事君”长大以后,出来工作怎么样,奉事领导人,所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终于立身”,前面是中间的“中”,后面那个始终的“终”。怎么样是圆满啊?“立身行道”是圆满。

你看《孝经》的第一章就把行孝的要点告诉我们了。这些我们没有学不知道,叫“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是指不知“孝道”。那我们今天开始重新学习,叫“何其有幸”我们能够得闻圣贤的教诲的!而且教诲的根本是“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我们要重新提起,牢记在心。

那么如何落实呢?就落实在“入则孝”。回家孝顺父母,一条一条七个方面,李夫子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我们把这些道理知道了以后,去落实的时候,心里很欢喜就像子路一样,为父母亲背米很高兴,越做越欢喜。这个就进入了“笃行”,学贵力行,明理还是为了要“笃行”,切切实实的去落实。

我们现在来看,“入则孝”的第一个方面:“父母呼,应勿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先学这一条,“呼”就是呼唤,“应”就是答应,“缓”就是缓慢。“父母呼,应勿缓”意思就是父母亲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很缓慢。“父母命,行勿懒。”“命”不是说硬性的命令,在古汉语当中上对下的指令就叫“命”,长辈对晚辈的指令叫“命”。“父母命”指父母亲要求我们的指示。“行”就是行动,去做。“懒”就是偷懒。“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去行动,不能偷懒。“父母教”,这个“教”就是教育教诲,平常动词的时候读(jiāo),名词的时候读(jiào)。那这里是动词为什么读教(jiào)呢?目的是为了读起来比较顺畅押韵,其实它是动词。父母亲教育教诲我们的时候,“须敬听”。做儿女的,态度很重要,态度就是一个“敬”,恭敬。“听”是用心的聆听。“须”是必须。父母亲教诲我们的时候必须恭敬的用心聆听。“父母责”,“责”就是责备,责骂。父母亲责备责骂我们,就是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必须顺承。“顺”就是顺亲,顺着父母亲的意思。“承”就是接过来去做。这是我们为人子女的要做到的,“顺”与“承”。这两句话是孝顺父母最初的要求,最起码要做到的。

我们平常“父母呼”我们的时候,“父母命”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啊?有时候跟班上的同学们上课,常常就问:“同学们,爸爸妈妈叫我们的时候,怎么应啊?应‘干嘛’的举手。”结果很多同学们都举手了。那老师叫我们的时候怎么应啊?马上跑到老师面前。我们就跟同学们讲:“这个不公平!你们对你们的父母太不公平了。老师才教你半年一年的,父母亲为你们辛苦了这么久。父母亲叫你,你还‘干嘛,等一下’;老师叫,你马上就跑过来。这样对不起父母亲。那父母亲叫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开始跟他们讲父母亲的辛劳:“你看你的父母脸上是不是皱纹慢慢多了,父亲头上是不是白发慢慢多了?父母亲为了我们一生的操劳,渐渐的年老体衰,我们不能对不起父母。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马上走到父母亲的面前问,‘有什么事情呢’?马上过去。父母亲叫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去做。”把这些道理慢慢的跟同学们开解。这个就是老师在教孝。

(第三部分:老师、父母教育子女“孝道”总的原理原则是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孝亲敬老的好榜样。)

那父母亲教儿女,“父母教,须敬听。”父母亲的“教”很重要的方面是也要教孝。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至德要道”是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我们以后教育儿女和学生,一个很重要的重点要落在教“孝”上。长善呢?先长孝心。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那么如何教孝呢?教孝的第一条就是“知恩报恩”。刚刚我们学《孝经》的第一章是学如何行孝,孝的开始怎么做,结果怎么做,中间怎么做。整本《弟子规》也都是在行孝。作为老师,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习如何教孝。这是教育很重要的起点。教“孝”的第一条就是刚刚所讲的知恩报恩。一定要把父母的恩德传给我们的儿女,传给我们的学生。知恩报恩,明理了以后去做,大家就做得很欢喜。

第二条是以身作责教孝。这个是所有的教育的总的原理原则,教孝也要遵循这个原理原则。它的根据就是“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要想学生孝顺父母,儿女孝顺父母,谁先要孝顺父母,自己啊!“教儿教女先教己。”

有一个女老师今年三十五岁了,她学了《弟子规》以后,非常的忏悔。她想起三十五年以来不孝顺父母,“人不学,不知道”啊,不知孝道啊!常常母亲批评,她还顶回去,讲她几句扭头就走。现在学了几天《弟子规》以后懂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迁善改过。行孝是善的,不孝是过,改过来,所以她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力行《弟子规》。于是她跟先生、儿子商量好,现在正好是“五一”长假,是她自己的生日,她哪儿也不去了,回娘家。就跟着先生带着儿子一起回娘家。回到娘家正好外婆也在,这个老师说干就干,第一件事情就是搬了三把凳子摆作大厅正中间,外婆中间一张,加上爸爸妈妈三张。三位老人请上座,啥也不讲,讲完可能她觉得老人家估计不一定会同意,先坐上去再说。三位老人一看,这一次孩子回来怎么变得有点怪,坐就坐。坐上去以后,这个女老师马上扑通就跪了下去:“外婆、爸爸、妈妈,女儿不孝,三十五年以来没有好好的孝顺你们!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学了传统文化,学了《弟子规》,知道了行孝是人生的第一课,今天利用这个生日我向你们行三跪九叩大礼。”因为在《弟子规》课堂上,老师都说如何行孝,可以利用生日,过年向父母行跪拜礼,她也学了,回来就干。她就继续讲:“这三十五年以来,我没有学习‘孝道’,没有做好一个女儿的本份,让你们操了不少的心。今天开始,我要好好孝顺你们。”她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母亲的泪水出来了;她第二拜,拜下去的时候,父亲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父母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操心操了三十五年了,今天女儿终于真正的长大了,心里面长大了,懂得了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的道理。父母亲欢喜,外婆欢喜啊!这个时候先生在旁边,他八岁的儿子,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觉得心里面很难受,突然就走到爸爸身边,说:“爸爸我为你按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儿子没有人叫他去按摩,他要去按摩。”这个道理也很深。当为人父母演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德行,像“孝道”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儿女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啊,他能够感受得到啊!他觉得不为父母做点什么心里很难过,所以自动为他父亲按摩。前几天末学在武夷山也是这样的师资培训,十天的师资培训,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课后有位企业家就过来说:“倪老师你讲得真对啊!我回家以后为我妈妈洗脚,结果我洗着洗着,我的女儿就过来给我按摩,我也没有叫她为我按摩,她自动为我按摩。”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行为合道,符合善的,孩子自动会学,这是耳濡目染和心性的感染。回家的路上,儿子说:“太可惜了!妈妈。”妈妈说:“儿子,什么可惜啊?”“可惜我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明年过生日我一定也要三跪九叩拜你们。”你看,当母亲的念头一转,从自己以为不孝,转为孝顺父母,为父母跪拜,为父母洗脚,儿女都能够感受得到,马上就学,他还会发扬光大。

所以教孝,不论教儿女孝也好,教学生孝也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把自己行孝的体会、经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把自己力行孝道的行为让孩子来看,以身作则。任何一门教育的总的原理原则都可以用到以身作则。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上所施,下所效”。

这是教孝的第二个方面,“以身作则”很重要。

今天我们买到了最好吃的新上市的水果,诸位老师、诸位家长,我们先给谁吃啊?“父母。”(掌声鼓励一下)大家已经开悟了,开始觉悟了,都明白这个“孝道”的道理,“以身作则”的道理,有智慧的父母肯定说:“儿子啊,这个最好的,给爷爷奶奶送去,第二好的给爸爸妈妈啊,剩下的你自己吃哦!”要给他做榜样啊。没有智慧的母亲呢?可能就会这样说:“儿子,这个是新上市的水果,妈妈专门给你买的,走进去,门关起来偷偷的吃,不要让爷爷奶奶看到。”有没有这样的母亲?可能有哦!“人不学,不知道”啊!但是结果会怎么样?孩子以后买水果给谁买啊?他的儿子,是吧!不要等儿子,有了女朋友以后父母亲就忘了,给他男朋友女朋友吃了。这个结果是我们没有做好榜样。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楷模。”这句话不单单是在学校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楷模,是吧!所以以身作则很重要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怎么讲的啊?我们的学问是别人的老师,“行为世范”啊,每一个言语行为都要做榜样。我们今天拿了一个苹果,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等一下全班的同学都拿着苹果一边走一边吃了。我们每一个行为都要考量一下。我这个行为动作做出去,我班上的同学,我的儿女他们也会跟着学啊!要“谨言慎行”啊!所以“谨信”的“谨”特别重要。知道了这个原理原则也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原则原理我们把握得很好的时候,当老师很轻松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按经典的记载我们每天努力去做。要教孝,我们先行孝;要教弟,我们先修弟。这样每天当老师的一定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讲“人生三乐”,第三乐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教什么啊?教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理,教孝道,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乐。

大家只要学习《弟子规》,学习伦理道德,把这些做人真正的道理,做真人的道理教给我们的学生,那是人生之大乐,一定能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天都会当老师当得很欢喜。就像昨天洪老师上台分享的,现在本来当老师想不当了,当不下去了。学了《弟子规》传统文化以后,第一个升起的念头,好好把老师当好。这个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末学也有。我当了老师当了十几年,实在是当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当老师了。现在呢?很简单!当老师很简单,四个字,什么?“以身作则”,做的是什么?“养子使做善。”只要我们能够做的是善,做的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个老师当得痛快啊!每一天都很欢喜,都有所长。因为每一天学生都在德行上有进步啊。这个跟教语文,教数学毫无矛盾,因为德行教育是贯穿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是全方位的。这是教孝的第二个方法,“以身作则”。

第三、“夫妻配合”教孝。那么夫妻如何配合来教孝呢?我们下一堂课来继续学习,这一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谢谢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课程及部分师资简介

附件1: 福建师范大学 2013年“圆梦工程” 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课程及部分师资简介

一、培训课程名称 序号 课程名称 1 创办你的企业 2 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3 创业实战练兵 4 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 5 创业模式分析 6 市场营销 7 创业实战案例分析 8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9 招聘与面试 10 创业团队管理 11 财务成本管理 12 财务报表分析 13 思维口才 14 创业之星经验分享

二、培训课程部分师资简介

1、杨老师:管理哲学博士,中国“企业哲学管理营销第一人”,2009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金牌讲师,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原中国500强企业(许继集团)华东区总经理,香港科创集团中国区总裁(内陆称天长投资集团),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

2、郑老师:华图教育公职子集团市场总监,7年以上的创业与集团企业管理经验,优职教育资深讲师,具有丰富的职业发展咨询、培训经验,在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讲 座逾百场,被广大学子誉为“求职营销大师”。擅长市场营销、网络运营与推广、运营管理等课程。

3、邓老师:优职教育项目经理,《职来职往》栏目选手线下求职

技能辅导培训师,6年以上的创业与企业管理经验,曾在广州嘉裕地产集团、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部、华图教育集团总部工作,职场经历丰富、创业经验充分。擅长项目管理培训。

4、徐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硕士,华图德仁商学院事业发展部总监。具有五年的集团企业和良好的项目管理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强。对企业的发展规律、成功要素和企业家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对企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5、任老师:德仁商学院项目经理、培训师。曾有多年的财经院校教学经验,后参与创办教育培训企业,有丰富的初创企业运营及管理经验。擅长职场礼仪、项目运营与管理等课程。

第五篇:师资培训班《船舶管理》课程思考题

师资培训班《船舶管理》课程思考题

一、如何精心做好《船舶管理》教学准备工作

1、了解课程的发展沿革

2、熟悉课程的基本内容

3、准确把握课程《考试大纲》

4、分析课程章节重点难点

5、编写一套完整的教案

6、制作一套好的多媒体课件

二、试述《船舶管理》课程的基本内容

2010年版《船舶管理》教材共有十四章,可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职务与法规;

2、船艺;

3、船舶原理;

4、船舶修理;

5、助航仪器;

6、货运;

7、轮机概论

三、以第三章《甲板设备及使用管理》第一节船用缆绳为例分析课程章节重点难点内容 授课教师应根据本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将课程章节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掌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才能做到有的放失。以第三章《甲板设备及使用管理》第一节船用缆绳为例分析课程章节重点难点内容:

重点:船用缆绳的种类,特点和用途;船用钢丝绳的种类和用途;船用缆绳使用注意事项;缆绳的强度概念。

难点:船用钢丝绳的种类和用途,缆绳的强度概念。

四、如何做好《船舶管理》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解读课程《考试大纲》

授课教师应通过分析国家海事局《船舶管理》课程考试大纲,让

学生了解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不同类型,等级和职务考试要求。

2、教师与学生共同精读教材内容

教师与学生共同精读教材,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教材方法,理解 教学中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材的学习中来,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可以锚设备这一节为例来加以说明。

3、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进行多种方法与手

段的尝试,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粉笔+黑板的授课形式。

五、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做好《船舶管理》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尽量让学员分析,教师只是“引”,适时给学员鼓励、肯定,让其产生成就感、积极参与。

2、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有PPT,也需要有必要的板书。有条件的学校、培训机构需多拍一些录像。

3、加强案例分析:有分析,多举例。运用的不单单是船舶的案例,有时也可引用一些岸上近期发生的或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4、有必要适时进行课后测试:每一部分讲完应通过课后测试形式进行教学互动、奖优补差。

下载《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交通大学师资培训班学习体会

    北京交通大学师资培训班学习体会 2015年3月18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铁路系统专兼职师资培训班,十天的学习时间,既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学习掌握了新的教......

    赴香港师资培训班

    赴香港师资培训班学习情况汇报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高职师资培训班工作总结

    高职高专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骨干教师培训班 培 训 总 结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

    护理操作师资培训班

    安陆市普爱医院护理操作师资培训班 暨新护士长岗前培训班开班 9月17日下午3点,我院护理部举办护理操作师资培训班暨护士长上岗培训班在门诊大楼6楼护理示教室正式开班。全院2......

    弟子规课程总结

    《弟子规》课程总结 一、课程开设 在高校开设中国优秀传统化相关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校本课程《弟子规》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故事(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

    高校师资培训课程

    1.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教育的变革 2.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 3.“互联网+”时代的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4.混合式教学实践及案例分析 5.......

    大连煤矿安全师资培训班学习体会

    大连煤矿安全师资培训班学习体会 2011年8月10日至18日,我参加了国家安监局在大连举办的煤矿安培师资培训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却不少,对于我一个刚刚进入煤矿安全培训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