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6:0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第一篇: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育社会学》结课论文

学院: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班级:2009级社会学汉语授课班

题目: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的调查

专业:社会学

学号:2009110413

5姓名:冯开明

2011年12月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的调查

内容摘要:通过对赵志刚、朱城等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后,笔者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其学生社团的类型及其对学生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个性社会化等影响较为显著。关键词:学生社团大学生社会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日益开放走向现代化。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大学生能否客观的认识,并顺利地完成社会化,成为大学生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成为高校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与此同时,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之一。

一、已有研究

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因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形态及其内涵。在国内高校广泛存在的学生社团组织,是这些高校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繁荣发展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

1、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方面,更多的学者注重表面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结出普遍的、宏观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是为政府、学校党政机构的谋划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志刚、梁志曾专门撰文宏观地对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进行现状分析,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文章指出,现今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问题有四点: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与影响力;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这些问题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文章在挖掘的深度上还是不够细致,侧重强调宏观的现象,同时文章中透露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悲观情绪。

2、行政化与社团法律地位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王庆雨《高等院校行政化的思考》一文对现今高等院校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进行深度解剖,对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的“仿行政化”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给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者可以从社团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南通大学朱城《从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探讨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格局》一文从法律的角度理顺学生社团关系,探讨今后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格局,使学生社团在法律的保护下开展活动。笔者认为,朱城先生的切入点过于宏观,看似实用却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解剖并不够透彻。无论是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持一种乐观态度,还是持一种悲观态度,大多数研究者过于关注学生社团组织的宏观分析,以现状分析、管理弊端、管理对策、法律地位等内容作为切入点,而忽视了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社团为背景的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尝试弥补以往研究中的缺憾。

二、研究方法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社会化是一种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便成为影响其社会化的重

要因素。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要载体的学生社团无疑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并且局限于分析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未能深入探讨社团如何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性问题,进而无法找到有效指导社团建设的实践途径。

2、概念操作化

在最初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化指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本文借鉴郑杭生对社会化的整合定义,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①”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大学生的主体是青年,因此大学生社会化实质上属于青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童年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社会性发展过程。②”对于青年群体中智力层次较高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完善人格,内化社会规范,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社会结构产生作用的过程③。

现如今,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社团,因此,学生社团对建设校风、学风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目的、利益或其他共同特征的在校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组织起来的群体性学生团体④。在社团内,学生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对其自身及他人社会化产生相应作用。因此,本文在此讨论的是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将大学生社会化操作化为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四个维度。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所属的社团及其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经共青团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审批的34个正式社团中抽取四个社团——旅行者协会、青年爱国协会、助教协会、英语沙龙协会,未经团委审批的社团中抽取一个社团——日新读书会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同时,本研究辅助以访谈,从而为探讨分析提供更为深入地资料。考虑到目前社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依赖于两方面,即社团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个体参与卷入程度,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学生在社团中的职务对其社会化程度的影响;(2)社团类型对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

(3)社团组织承诺度对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1、社团职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道德社会化是指人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伦理,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⑤。调查发现,大学生是否在社团担任干部对其道德社会化有显著影响,在对旅行者协会与日新读书会所有成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旅行者协会部长及以上干部和日新读书会部长及以上干部共23人在对雷锋精神、人性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等方面理解得更为透彻,在叙述的过程中更注重重点,因此能得出社团干部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于普通会员。同时,在道德行为方面,社团干部表示会很积极地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并且有过制止的行为,而普通部员却更加在乎的是自身的建设,对不文明行为中的过激举动会产生畏怯的想法。①

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③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④ 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比较教育研究,2006

⑤ 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

(2)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并在影响和改造政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执政态度和政治信念的实践过程⑥。大学生是否担任社团职务对其政治态度有显著影响,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在关于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更加理性,提出“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而普通会员会脱口而出“日本鬼子”等词眼,很明显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了不成熟的特征。同时,学生社团干部在学校范围内更有利于接触学校党团机构,对党团机构营造出来的政治氛围所感染,逐渐学会了政治规范,树立了较为牢固的共产主义政治信念。

(3)对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角色社会化是指角色的内化,即主体通过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接受社会化教化,将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和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转化为自身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和状态⑦。在调查中,学生是否担任社团职务对其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化途径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角色社会化进行了替补,“对青少年时期‘未成年人角色’进行了预演。⑧”如社会兼职是大学生对工作角色的一种预演等。

(4)对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个性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的独特性的过程⑨。它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知识技能三个方面。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更好,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般来说,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较之于其他学生有丰富的经验与阅历,比较恰当地处理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站在现实基础上对待理想,追求理想。⑩”调查发现,在遇到挫折或棘手的事情时,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中55.7%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普通会员中只有45.6%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

2、社团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经共青团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审批的大学生社团进行统计与分析,将社团氛围四个类型:专业学术型,如青城文学社、英语沙龙协会等;兴趣爱好型,武术协会、国球联盟等;文体娱乐型,爱乐社团、氧化镁舞团等;社会公益型,如助教协会、爱心服务队等。

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社团类型的选择往往与其加入社团的动机相一致。参加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学生希望能促进专业的学习、加深理论研究或锻炼自己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参加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学生希望在课余做些自己喜爱的事情、发挥个性特长或培养一技之长;参加文体娱乐型社团的学生实际也是出于一种爱好,但带有健身和全面发展的愿望;参加社会公益型社团的学生希望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为社会服务。

但是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有部分学生在选择社团类型时并不存在特定的动机,只是觉得生活空虚、学习乏味,想借助社团生活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部分学生对所参加的社团类型基本不作挑选,视参与的时机而定,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尽管社团类型与学生参与社团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是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换言之,不同类型的社团对个体的社会化依然产生不同的影响。

专业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在个性社会化方面,参加专业学生型社团的学生,其专业理论掌握更好,总的学习成绩也更好,这种结论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审批的英语沙龙协会的访谈得出。在角色社会化方面,参加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学生对“社会人”这一角色要求认识更清,更加具有团队协作意识。⑥

⑦ 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教育与职业,2006江福才,角色社会化视角中的青年政治心理培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⑧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⑨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⑩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3兴趣爱好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体现更为突出、多样,青年爱国协会通过对会员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其会员在政治社会化方面更为彻底,对于有关国家利益、国家荣誉问题表现得更为兴奋。国球联盟协会通过对会员进行乒乓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强化了其知识技能,促进了会员的个性社会化。

文体娱乐型社团与兴趣爱好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基本相似,因为二者本质上同属于兴趣爱好,唯一不同的是,文体娱乐型社团对会员个性的塑造更为突出,对会员个性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益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社会化方面,参加社会公益型社团的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更高,道德行为更符合道德规范。在道德认知方面,在对助教协会全体成员的调查中发现,43.3%的人对“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持不赞同的态度。在道德行为方面,49.3%的人基本上没有在休息时间在寝室大声喧哗,超过50%的人有过献血的行为。

3、社团组织承诺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社团组织承诺度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加里·贝克尔最早提出,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程度11。学生对社团的组织承诺度反映了学生对社团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社团有较高的组织承诺度,其表现在已经加入社团的学生极少有人产生退会的念头,每次社团例会或活动,基本上没有无故旷会或不参加活动者。因此,组织承诺度对大学生社会化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团的深度。调查表明,社团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私人领域,社团活动和互动频率高的学生不会私自翻阅他人物品,对社团本有的规章制度具有深刻的认同与接纳。

(2)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在参加社团的学生中,参加社团活动越多的学生对现有的政治体制的情感和态度越积极,在政治参与方面,与社团其他成员交往频繁的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和政治新闻。

(3)对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为角色的扮演过程12,而角色的认知又是角色扮演的前提。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活动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使得大学生有了不断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大学生活的了作为成年人角色的基本常识、社会人必备的能力等要素。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其对人生目标的认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在角色行为方面,社团参与程度深的学生,其角色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角色要求和期望。

(4)对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检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13。学生社团作为同辈群体结成的“民间自治组织”,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时的主动性与容纳性。首先,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方面,社团参与程度高的学生会在新的机会或环境中积极主动结识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的容纳性方面,社团参与程度高的学生不会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而沉默寡言,反而会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组织承诺度高的社团成员愿意为社团活动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善于抓住机会、接受挑战、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自己社会化过程。11

12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3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由于仍然处于发展不完善的阶段,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影响是不平衡的。在文章中,笔者综合已有的研究,运用自身的优越条件,深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部分社团,通过对总体印象的概括,结合部分学者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文章不足之处明显,运用的数据证明较少,同时缺乏思辨性,选取的调查对象过于典型。但是,总而言之,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对以后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3、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比较教育研究,20065、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6、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教育与职业,20067、江福才,角色社会化视角中的青年政治心理培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8、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9、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10、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目 录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及特点-----------------------1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1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点---------------------------2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4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4

(二)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9 参考文献----------------12

内 容 摘 要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正面影响: 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经济变革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有消极影响: 大学生内化主导文化出现障碍; 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 政治责任意识淡漠,诚信观念淡化和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等。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并不断地把外来文明积极成果为我所用,更是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他们的政治人格内涵体现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改革的进程,紧紧维系着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命运,改革每前进一步,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就前进一步,因此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必然随之而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他们政治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总体上看大学生们的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法比较协调,政治观念上,呈乐观上进的态势,使大学生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已渐趋强烈,政治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社会变革;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23目标,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与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步提高,政治参与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 关心国家政策,请愿示威、与政府要员对话、积极参加选举活动等。

当代大学生从他们出生后,就无可选择地被置于社会变革之中,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社会政治变革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个性的发展水平与趋向。

第三,社会主体观念形态的更新

观念意识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一种精神动力。这种观念意识产生于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它又是指导和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参与某种实践的重要思想根据。社会变革使得社会主体的观念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处于生命进程中的高峰期,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反对保守,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他们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在改革中呈现多元化和实用化趋势。”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政治就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全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政治的制约,也不能不受政治因素的各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政治变革主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向高度民主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中国,“三个代表”集中体现着政治目标的价值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传承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人,即拥有一种稳定的政治心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形成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从社会人成为政治人。

社会主义民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政治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是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沉积,主要指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好恶倾向。良性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集体的热爱。如1999年5月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方式声讨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再如大学生对我们党内存在的某些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大学生政治情感的表现比其他公民更为强烈,是政治社会化的产物,政治情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教育和政治影响的结果,他们的政治思想不断走向成熟。

改革的进程,紧紧维系着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命运,改革每前进一步,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就前进一步,因此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第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性质是由他们所处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其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不仅政治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而且作为政治制度基础的经济制度、经济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给社会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使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既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外部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必然随之而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他们政治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首先,大学生思想解放,富有政治上的开拓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禁锢中国人思想的桎梏被打破,使大学生们拓宽了视野,他们比以前的大学生思想更为解放,很少受到传统观念或传统思维模式的羁绊,富有开拓精神。

1997年满怀欣喜欢庆香港回归,洗雪百年耻辱;1998年为数百万军民抗洪救灾的事迹所感动,大学生们纷纷捐款捐物、参与抗洪; 1999年为50年国庆兴高采烈,喜迎澳门回归; 而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时,大学生们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有组织的上街游行,强烈谴责这一野蛮行径; 2001年大学生欣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 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令大学生感到欢欣鼓舞; 2003年大学生同全国人民一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了非典病魔,同时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2004年我国奥运健儿在雅典再创佳绩,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最佳成绩,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奥运健儿学习,为国争光;2006年我国再次成功发射航天飞船,扬了国威,大学生为此感到精神振奋。大学生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充分表明了大学生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政治意识的积极高涨,也体现了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世人瞩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到2004 年的26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 亿美元增长到16494 亿美元,年均增长914%, 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增强。大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辉煌的业绩中,切身体会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极为关注,他们积极参加竞争就是为了争得一席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期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大学生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已渐趋强烈,政治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更趋于理性与务实化。

(二)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变革时期,市场机制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却相对被动和滞后,部分政治权力利用市场的弱点,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的渗透,社会上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困惑和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失望,对政治教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对正确的思想听不进去,对正确的政治要求表示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化主导文化出现障碍

党和国家希望通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将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传播给大学生,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群体分配的差距拉大,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使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惑大为增多。大学校园内提倡的高水平政治道德规范与社会上低水准的政治道德行为的反差,理想教育的完善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自身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的

01112 [ 3 ] 程颖;社会变革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

[ 4 ] 陈秉公;1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

[ 5 ] 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 6 ] 孙俊三;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 7 ] 邓小平文选(第3卷)。

[ 8 ]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光明日报第2版。[ 9 ]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10 ] 张建文;云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

[ 11 ] 楼军江;2001年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团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建设与管理 科学性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调研,比较分析当前不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体两翼”是高校共青团与学生组织的建设模式,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定位。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有影响力与凝聚力的群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自我、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窗口。他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但在社团的定位、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还未形成较科学统一的认识,已明显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高校社团建设状况的比较分析,探索出当前高校社团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的位置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基础,自愿参加的群众自治组织。与之相似的学生群众组织还有学生会。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所处的位置,必须以学生会的位置为基础来分析定位。高校学生会是在党领导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直接指导下的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群众组织,高校学生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间起着桥梁作用,解放以来,学生会一直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思想,积极为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其工作的显著特色是“三自”教育,反映同学心声,当好学校教育的参谋,工作中强调的是整体性与规范性,并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以来,一直是按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组织,由兴趣、爱好、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愿组成,虽说其工作也是“三自”教育的范畴,但其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对校园良好学术与人文文化等综合性育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通过会员兴趣爱好来巩固发展,以及用这种文化氛围的渗透、感染来教育人、影响人[2]。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材的两个并行而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校园中的人才也常一分为二,分布于学生会与社团,若社团与学生会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没有突出或抓住自身的重点,势必引起学生会与社团(特别是社团)活动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低水平的泛滥。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会与社团所处的位置与管理模式,寻找出适合学生会与社团发挥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状况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3]。发展好的社团其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活动质量高,并能突出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氛围,能给同学们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而发展较差的高校社团情况各不相同,但其主要表现是社团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平衡、活动影响力有限、质量差、各社团的发展波动大。造成这种高校间良莠不齐的原因主要是:①各高校对社团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位置认识不一;②各高校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中对各社团的重视与支持不一样,在基本的物资保障与经费支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③各高校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与其活动的具体指导方面的力度不一样;④各高校对社团组织及社团干部培育的力度不一样。⑤有的高校没有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活动空间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⑥管理工作缺乏重点,没有做好对学校中心工作有重要影响力的社团的扶持工作,如:专业学术型、理论读书型、科技推广型等社团;甚至有的学校只管学生社团的审批。这些学校的社团发展状况一般是:社团人数较少、人数不稳定;活动质量不高,冷热现象明显;活动内容不丰富、内涵品位不高、影响力小;社团干部及其中的骨干成员质量不高或高的比例较小,且人才流动与流失大;整个社团过于松散、无活力、无朝气;办公与活动无物资保障。再有,各高校对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情况也不一样,应该说一般都有挂名的指导教师,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也不相同。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工作学习较忙,又无专门的补助,因此,有不少社团实际上处于无教师指导的状况。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概括起来,在对各个社团的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第1种:在团组织或学生会设社团部,由社团部负责各个社团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这是传统的社团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团兴起的前些年里,产生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是现在许多高校仍然使用的模式。由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初期,一般以较单纯的兴趣爱好型或理论学习型为主·前者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主要原动力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后者一般是由于党团组织的扶持与引导为主要动力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社团的创建与发展或许以明显的自发为主,或许以明显的扶持为主;其活动的内容与范围明显是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会的补充。对于这种社团的管理模式,相对较规范、较简单。但随着高校社团的进一步发展,社团的种类、数量已大大超过起初的种类与数量。其教育功能的地位已成为学生会所无法替代的。社团创建与健康发展的动力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的需要。再有,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及各院(系)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仅靠学生会的活动已难以满足其需要。因此,改变学生自治组织的这种管理模式,促使社团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2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学工部(处),由学工部(处)负责社团组织的具体指导工作;或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组织部主管,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具体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可能是宣传部或组织部,也可能是团委,因此,各社团成立的批准机关也自然是学工部(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或党政办公室,或特设的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社团的重要位置,但又明显存在管理的多头性,存在与社团、学生会活动不相协调的现象,因此,也是不够科学的。

第3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团委·社团联合会(或理事会)与学生会享受相当的地位待遇——同级或略低半级。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在团委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是近几年随着社团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学生会与社团在高校学生的“三自”教育中的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基础上的。基本上把握住了社团地位、作用与如何发挥社团重要功能的正确认识,对正确引导与科学管理高校社团有较积极的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目前以第3种模式为基础创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是最科学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把握好每一个社团的办团宗旨与发展方向,突出对社团的重视,应由学校党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社团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团委、党办、宣传部、学工部(处)及相关教学科研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常务办公室设在团委,由校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或理事会)。由办公室负责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组建与工作指导,办公室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共同负责学生社团的审批、日常管理与工作指导。办公室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对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使共青团与学生会、学生社团形成“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结束语

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三自”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重要的,是学生会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提出“一体两翼”的团学组织建设思想——即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使之处于与学生会相当的位置。由团委负责日常管理与指导,按照它们自身不同的活动性质,突出自身的优点与特色抓各自的建设与发展,使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这是当前学生社团发展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需要。团组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的治校思想,突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政治领导、制度管理,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学生社团的物资经费的筹集,并给予必要的物资经费补助与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②做好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素质审查,并采取措施保证指导教师工作到位;③抓好学生社团的干部培养与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干部培养与大型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有基本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持·同时,还要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分类建设,重点扶持专业学术型、理论读书型、科技推广型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使之为学校营造浓厚的学术与理论学习氛围,成为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适度发展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注意引导社会服务型学生社团,使它们在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何荣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意义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1,(8): 45.[2] 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 2004,(5): 25-27.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学生社团暂行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条例所称高校学生社团,是指重庆高校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第二条:高校学生社团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及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学生联合会和所属院校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

(一)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同学综合素质。

(二)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服务和凝聚同学。

(三)发挥以社团联合会为组织建设的载体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团组织生活。

第四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社团自身会费缴纳,奖励或赞助(每个社团每人最低收费20元,一学年一次,不可一次性收取)。在一学年期间,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再收取社员的任何费用。其社费50%由社团自己保管(动用这笔社费的前提是,该社团的整个活动是由社团联合会批准,不得私自挪用,更不得用在不明的地方)。每个社团必须成立财务室,且每笔经费必须有发票证明并交给社联办公室保存。50%由社联保存,其20%为社团管理费(用于维护兴趣班教室和开展院级以上的社团活动,以及对优秀社团的奖励)。每个月,社团联合会会不定时对每个社团的财务室清查,如财务不对的社团,将暂停负责人在社团的一切职务,在此期间,社团一切活动由社团联合会代理,直至财务清楚为止。如有自行保管的财务未用完的社团,在期末全部上交社团联合会,由社团联合会同一保管。

第五条:学生社团成立,应当经我校社团联合审查同意,报校有关部门批准,并按照本条例规定进行登记。

第七条:成立社团仲裁委员会。规定社团仲裁委员会的成员必须由指导老师、社团联合会正副主席及各系正主任组成。

第二章 社团的成立

第一条:成立学生社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至少有5名以上的学生联合发起,发起人必须具有开展该社团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且未受过校规校纪处分;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规范的章程。

学生社团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校园文明风尚。学生社团名称应当与其性质相符,准确反映其特征。

第二条:申请筹备成立高校学生社团,发起人应当向社团联合会提交下列文件:

(一)筹备申请书;

(二)章程草案;

(三)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介绍、学生证复印件,且确定拟定负责人的职位。

(四)社团的发展计划和学期 活动总计划。第三条:高校学生社团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宗旨、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

(二)学生社团类别;

(三)社团成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及权限;

(五)社团经费申报使用的原则;

(六)负责人的条件、权限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社团终止的程序;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社团的组织机构

第一条:学生社团会员大会是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由社团负责人推荐3人参加;

(二)社团仲裁委员会随即抽取5%的人参加;

(三)所有社团负责人以及社团联合会负责人。第二条:会员大会每学期一次,并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和更换社团负责人。

(二)对社团变更,注销等事项作出决定。

(三)修改社团章程

第三条:会员大会做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会员半数以上通过,对社团变更,注销和修改章程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会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担任或继续担任社团负责人:

(一)在校期间受到校纪校规的处分

(二)曾因违反有关规定被撤职或社团被宣布解散或注销,应当承担主要负责的社团负责人。

第五条:以下情况不得批准社团成立:

(一)社团宗旨、活动内容、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

(二)校内已经有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社团,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受过校规校级处分的;

(四)在申请筹备成立时弄虚作假

第四章 学生社团负责人及成员的权利义务

第一条:

(一)负责人须加入社团联合委员会,协助社团联合会管理兴趣班。

(二)负责人须监督其财务办公室且清楚的知道自己社团的财务状况,不得私用其社团的经费,一经查证,严肃处理。

(三)负责人须按时参加由社团联合会召开的例会,不得无故迟到,旷会。

(四)负责人须在每学期最少组织一次院级及以上活动,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内部活动。如无活动,社团仲裁委员会对社团负责人提出警告,给予一个月时间进行整改。若在整改期限内工作毫无起色,由社团仲裁委员会召开此社团会议,更换社团负责人。

(五)负责人可为社团聘指导老师,但指导老师须坐出实质的行为,如一学期给社团成员讲课,指导社团活动。依据老师所做的贡献,社团联合会会针对其贡献,提供相应报酬。

(六)社团联合会会在期末根据负责人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表彰和惩罚。

(七)负责人或其他人如私自挪用属于社团财务,一经举报或查证,社团联合会有权利撤去其职务,并取消评选“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资格,其社团停止一切活动,进行整顿。

第二条:学生有权按照任何一个社团的章程自由加入或退出该社团。社团内部成员在在享有权利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第三条:社团成员有权了解所在社团的章程、组织机构和财务制度,对社团的管理和活动提出建议和质询。

第四条:社团执行机构负责人违反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校规校纪,损害成员利益的,社团成员有权向登记管理机关反映问题和情况。

第五条:收取社费的学生社团成员应当接受社团成员的定期注册,并缴纳会费。

第六条:社团成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按照章程担任社团职务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

第七条:社团成员应当积极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并有权向社团建设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第五章 学生社团的变更和注销

第一条:学生社团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在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学生社团修改章程,应当在5日内报社团联合会管理部门关核准。

第二条:学生社团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一)完成学生社团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会员大会决议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社团被责令关闭或解散;

(五)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三条:学生社团在提出注销申请登记后,社团联合会应当组织对其财务进行清算。清算期间,学生社团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条:学生社团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7日内向社团联合会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以社团负责人签名、经会员大会通过的注销申请书和清算报告书。

第五条:学生社团处分注销后或自行解散的剩余财产,将全部充公,用于社团联合会的发展。

第六条:学生社团得变更和注销,应当在报批后尽快以公告形式宣布。

第六章

学生社团的奖惩制度

第一条:由社团仲裁委员会于每月一次对各社团工作开展,负责人表现进行考评。

(1)

每学期末,对社团进行等级评定,评选出A、B、C、D(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对于社团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表现突出者给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2)

实行“优奖劣惩”。对于A级社团,可以免费为其聘请指导老师;B级社团,可按50%出钱支持其聘请指导老师;C级社团则由社团自行出钱聘请指导老师;而对于D级社团,应免除社团负责人职务。

(3)凡在一学期工作出现工作失误(包括无故矿会,迟交计划、总结及通讯稿及其他要求上交的材料等)三次以上(含三次)的社团将取消其A级的评选资格,其负责人取消“ 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资格。

(4)各社团在未向社团部报告并得到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商家联系开展活动或拉赞助的,取消该社团评优资格,并追究该社团负责人的责任,责成写出书面检查。情节严重者,停止该社团一切活动进行整顿或撤销该社团负责人的职务。

第二条:学生社团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社团联合会有权责令其停止活动,进行整顿。

(一)活动范围、内容与社团宗旨、章程不符;

(二)不接受本条例规定、各高校登记管理部门的规定和指导;

(三)应当进行定期注册而未注册的;

(四)社团执行机构有严重违纪行为;

(五)社团成员盗用社团名义进行活动;

(六)其他应当进行整顿的情形。

第三条:学生社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团联合会有权将其解散。

(一)社团活动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二)社团成员利用社团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

(三)背弃社团宗旨,情节恶劣的;

(四)应当进行定期注册而未注册,进行整顿后仍未注册的;

(五)社团成员连续两学期不足三十人的;

(六)社团连续两学期未进行活动的;

第七章

学生社团的监督管理

第一条:社团联合会负责下列监督管理工作:

(一)负责学生社团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和备案;

(二)对学生社团违反本条列的问题进行监督和处理

(三)召集所有社团每两周一次例会,了解并跟进所有社团的日常工作,由部长或副部长主持会议

第二条:学生社团必须遵守所在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社团联合会的监督。学生社团在换届或者更换负责人之前,社团原负责人必须向社团联合会说明并向所有社团做交接仪式,新任负责人需由社团内部成员投票决定和社团联合会考核。

第三条:学生社团应当定期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册,学生社团不得刻制公章。可以自备艺术图章和其他标志,但须由社团联合和会批准。

第四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必须报社团联合会批准。

第五条:学生社团可以创办内部刊物,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其他相关规定。内部刊物的编印和发行必须由社团联合会审核通过。社团联合会有权对违反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社团刊物进行整改和停刊。

第六条:本条例由重庆市学生联合会制定改编,由学校社团联合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实施。

二零一二年九月六日

第五篇: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倡导绿色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人类社会已迈入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虽然还远未成熟,但由于其以网络为载体,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根据CN NIC的调查,目前上网人群中,18~35岁的青年约占85 8%,是网民中的主体,考虑到青年时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必然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当代青年社会化的崭新因素,值得社会高度重视。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载体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连接互联网终端的是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此网络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依托于当今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成果的反映和应用,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更使网络语言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没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及网络文化,技术的进步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单,功能日益完善,价格不断下降,这一切促进了电脑的普及,增加了人们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加速了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

(二)虚拟与隐匿性

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和原子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的结果,是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实存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便存在于这个“虚拟社会”之中,因而具有虚拟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如果愿意,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不会被人觉察。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超时空性

在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超越地域的概念,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文化空间中,网络也使社会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价值路径,你可以自由的回复历史和回到过去,网络文化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昨天与今天,遥在与此在混合在一起,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社会成员构造了超载时空的精彩空间。

(四)多元性

表现在:文化渊源多元,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着150多个国家,各种文化在网上充分展现、传播、碰撞和交融。这种交流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品质;内容多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等方方面面,形成烟波浩渺的信息海洋,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文化价值观多元,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权威在此经历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值得警惕。

(五)自由与平等性

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人们不仅可以在BBS中高谈阔论,而且可自由设计个人主页,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可以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这是许多人选择网络、一往情深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青年社会化的实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以及所遭遇的社会历史事实,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青年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和组织,如家庭、同伴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等,宏观环境只规定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青年社会化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是由微观环境决定的。网络文化的诞生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互动方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接触它的青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它的出现不仅拓宽了青年认识世界的视野,增加了青年了解世界的机会,而且对青年社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的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文化为青年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技能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在儿童少年时期已经习得的基本生活动作技巧,青年社会化的重点是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会社会交往,以适应独立的生活,自食其力。与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接触,一方面能促进青年的学业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等的日益普及,也拓展着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受教育的空间,据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对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63.9%的上网学生认为上网增加了学习资料的来源,36.5%的上网学生认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网络文化不只是为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他们的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成为青年寻求知识的新手段和新动力。

(二)网络文化能够帮助青年正确的认知社会角色,完成角色培养和角色调适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身份、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角色社会化失败会造成许多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虽然缺乏社

会生活经验,但对未来的可能担当的社会角色却有各种猜想,角色之间应如何取舍?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满足了其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需求,因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青年可以改变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如果愿意,甚至可以以多种年龄、多种身份、多种性别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增加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从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待,正确的理解、认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义务。

(三)网络文化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和自我完善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培养与社会标准相吻合的个性,使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困惑又往往难以启齿,长时间压抑于心中就可能引发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使青年免去了现实社会中可能暴露身份的顾虑和尴尬,可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在网上流露出来,一方面可以寻求到专业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宣泄情感,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虚拟毕竟不等于现实,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工具,手段的目的化将会泯灭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洞察网络文化在给青年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其消极方面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四)网络文化导致青年学习能力的下降

网络文化中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它所营造的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将会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使受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网络文化一方面能够使正在求学期的青年摆脱学校的刻板学习模式,完全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但同时由于许多人还没有悟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这样就很容易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有的甚至染上网瘾,长期沉迷于网吧,学习时间减少,以至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荒废学业。据报载,上海某高校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0名学生中,至少有30%是因为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导致成绩下降造成的。

(五)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引发或强化人的潜在的不良心理,弱化青年道德意识

在网络交流中,青年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调查表明,有不少青年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撒谎为乐趣。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项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素质”时,66.1%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甚至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正常的。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并直接影响到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有的甚至仅仅为了支付上网费用走上偷窃、抢劫的道路,网络犯罪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青年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社会人不过是掌握了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并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化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中,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只是能够代表特定文化存在的比较一致的理想和信念,它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现在对个人的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决定并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学校教育和大众舆论对于青年接受社会文化的教化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与网络文化的接触,使一切变得复杂起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色情、反动的信息更是大行其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标准的多样性,青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可能由欣赏而走向趋同,由无意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最终做出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错误选择。

(七)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

首先,沉溺于网络文化中,造成了青年同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一个青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几个小时不同其他人交谈半句是常见的事;其次,网络文化的虚拟环境很容易使青年耽于幻想之中,沉醉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从而把与他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第三,虚假环境很可能会扭曲青年人格,影响同他人的交往。在虚拟环境中,人人都是完美的,可以发号施令,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到了现实社会中,持这样的观念同他人交往,必然会四处碰壁,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网络依赖,恋网成瘾,网络幽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更是明显不足。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在缩小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同时,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天涯咫尺也使咫尺变成了天涯,使青年重视了远交,却漠视了近往,习惯于虚拟却离开了现实,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弱化。

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无情诅咒还是盲目歌颂,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当务之急是按照江泽民同志“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贯彻到网络这一新的领域,发展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要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使青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把网络文化塑造为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的积极因素。

下载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网络游戏特点不同:虚拟性、遥在性、弱规范性、挑战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吸引着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在它给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手段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八个消极影响,同时......

    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致永远的哥哥张国荣 很多人都曾问我:你的偶像是谁?想了很久,还是摇了摇头,没有。我一直都觉得,偶像崇拜无非就是人云亦云,一群人没头没脑地追着一个......

    高校学生社团章程

    根据民政部2004年出台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民间组织:"未经登记,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的;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

    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现状分析

    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现状分析 "游敏惠#钟平峰$重庆邮电学院#重庆%&&&'()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概述了重庆高校学生上网情况,比较分析了网络对学生 的思......

    试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试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摘 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环境条件,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

    论动画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论动画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本文详细讨论了动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动画片是青少年非常喜欢的一种图形形式, 画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认为它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生活......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当下信息时代中,媒体的发达带来了娱乐业的繁荣,各种各样的明星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明星们在社会中影响力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