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农区耕地种草是发展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耕地种草是发展青海东部农区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田玉智1王子录2
(1青海省民和县草原工作站,2青海省民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青海民和 810800)
摘要:介绍了耕地种草意义和作用,现状及问题,提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认识,发展规模;加强科技,倡导科学;政策扶持,龙头推动的建议,以促进耕地种草工作的顺利开展来推动青海东部农区草食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耕地种草;利用现状;青海农区 ;草食农业; 建议
近几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草业经济已成为牧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使农区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布在黄河、湟水河两岸的青海东部农区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峡谷、沟壑交错,坡耕地多,垂直分布显著,春季干旱、冬季酷寒。通过“退耕还草”工程,依据东部农区的自然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条件,采取选育抗旱兼抗寒的草种、抗旱栽培技术和越冬保护等综合技术措施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现,为此通过耕地种草,科学地调整农区农业产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1.意义和作用
1.1种草比种粮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传统农业以耕地种粮为主,有点余量养猪,粮食总是紧张;现代农业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稳定猪禽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畜,种草养畜的现代农业被称为草食农业,草食农业给人类提供的生物量和蛋白质远远超过籽实农业;牧草生态适应性很强,自然资源利用上有显著优势,在同样耕地上种草的光合效率最高,低成本的耕地种草成为发展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1.2草比粮食产业链长,转化升值多。种草和饲料作物的产业链长,草--草产品加工--草食动物--动物产品--加工—深加工,拉长了生物链和产业链,两个链条相加是其他任何作物和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每增加一道工序就增加一道链条、就业和追加值,解决就业增加收入,转移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表现和核心;种粮直接利用,生物链和产业链都短,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极端浪费。种草和饲料谷物形成的产业链,也推动了生态、食品链的发展,引起了人类的重视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保障了人类健康长寿。
1.3种草和饲料作物优势同样,生态效益好。牧草具备生态农业必备的两个内涵,一个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另一个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平衡的多样性。以牧草“多年生长适应强,净化空气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流失,调节气候维生态”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耕地发展种草,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有效推进草食农业发展,构建农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1.4种草和饲料作物是现代畜牧业的主体,饲料成本低。饲料作物比粮食作物生物量和蛋白质高,适应性更强,营养量远远超过粮食,比精饲料还精。这样全部用草搭配饲喂草食动物,饲养的动物更强壮,成本更低廉。种草对广大中小农户极为有利,利用自己种的饲草、饲料分散发展养殖,高度资本密集养畜经济效益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是现代营养体农业的标志之一。
2.现状及问题
2.1种植分散规模小,品种单一产量低。传统农业以谷物为主,耕地面积的70-80%种粮食,现代农业将耕地的40-60%用来种草,15%左右种等同于草的饲料作物。我县从八十年代推广耕地种草,户均334m2饲草地以来,除了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种草以外,一直[1][2][3]
没有大面积连片种植。尽管全县种草面积达2.237×104hm2,但种植分散,能够机械化作业的饲草种植面积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草收割机械作业,人力消耗大,收割打草捆形不成规模。品种主要为燕麦、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等,由于一些品种(多为进口)价格较高,农民不易接受,单种单收普遍,混播较少,难于实现种草的高产、高效、优质,一直制约着草产业的形成。
2.2科学种草认识浅,疏忽管理不出产。由于农民对农田种草这一新兴产业的认识不足,好地用于种粮,多选择地力较差的耕地种草,且不重视田间管理,很少投入肥料,播前不精细整地,播后不注重防杂锄草,靠天生长;种植方式单纯,仅豆科或禾本科,混播也只是粮--草套种,农作物播种量大而稠密,播种当年收粮为主,致使套种的紫花苜蓿等牧草见不到阳光死亡严重,当年收不到草,翌年返青不好,以后也形不成好草地。
2.3技术服务不到位,商品转化程度低。每年都有县政府、畜牧局、科技局等组织的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但全县草业工作者有限,县级负责草业科技推广专职人员更紧,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草业科技专业人员缺乏,培训中种草及其产品加工利用方面的内容较少,对牧草栽培和田间管理指导不够,技术服务缺位。农户用多少种多少,饲草种植随意性较大,不集中的种植形不成规模,大都仍作家畜补饲自给,很少出售也只是在小地域内,由于种植分散,变成商品草要集中收购成本也较大,即商品转化程度低。
2.4支撑体系比较薄,产业效应难发挥。饲草收购、贮备、供应为一体的草产业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草业投入力度不够,龙头企业拉动不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力。
3.建议
牧草的需求量随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增加,为保持生态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和解决饲草供应紧张的问题,加大推广耕地种草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耕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积极实行种草养畜是发展农区高效畜牧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3.1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围绕“畜牧立县”战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抓紧做好耕地种草工作,要成立县耕地种草办,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农业、畜牧、各乡镇政府等,科学规划,健全草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草业科技力量,借鉴发展耕地种草经验,把种草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发展农区草食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抓出实效。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青海农区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水利灌溉条件,结合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趋势,对耕地种草的生产规模、牧草种类、粮草轮作、合理混播、土壤改良、技术服务、发展目标等进行统筹考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在脑山地区从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的角度,结合气候冷凉特点,大力发展抗寒禾本科牧草为主;浅山地区以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为主;川水地区以饲料作物为主,粮草(套)复种,兼顾种草和种粮的有效结合,使耕地种草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3.3提高认识,发展规模。通过种草大户的致富经验进一步宣传发展农田种草的意义和市场前景,着力提高村社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发展农田种草。要拿出好地种草;整社或整村土地要调整流转,饲草地连成片,规模种植;选择适宜草种和播法;加强田间后期管理,及时防除杂草、病虫,适时施肥、水、收获;有计划的粮草轮作,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以种草规模拉动龙头互补,有利拓宽草产品加工--草食动物养殖--动物产品加工--深加工的规模,发挥整体效益的转化。
3.4加强科技,提倡科学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做支撑,将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和贮运等环节组配,使之适应市场。如牧草技术,混播后二者共生,即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了光、热、肥的利用,又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促进多年生人
工草地的建植。只有这样种草才能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草水平。还要合理开发利用草地,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生态农业。
3.5政策扶持,龙头推动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支持,争取项目投资,上龙头企业牵动种草,以推动耕地种草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柱,韩增祥.东部农区退耕地种草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对策[J].青海草业,2002,11(2):45-48.[2]王子录,田玉智,杨国柱.民和县退耕还草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J].草业科学,2002,19(6):17-20.[3]杨三存,王子录.种草养畜是干旱山区发展畜牧业的有效途径[J].青海草业,1998,7(2):47-48.作者简介:田玉智(1970~),女,畜牧草原师、本科。TYZ5250@126.com
王子录(1967~),男(藏),畜牧师、本科。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最终版)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黄冈日报
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因此,农业机械化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由依赖人力畜力生产向依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转变。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唯一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打工经济的出现,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种田的都是老人和部分妇女,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农户只种一季水稻,复种指数严重下降,种植方式粗放。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田,也不会种田,加之劳动强度大,效益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这就面临着将来土地由谁来耕种的严重问题;面临着农业生产萎缩的风险;面临着粮食生产的安全。可见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
二、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不但能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力缺乏的问题,还将大大提高复种指数,水稻一季改双季,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土地产出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农民收入增加,劳动
强度大大降低。仅就机械插秧一项而言,其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亩均增产可达25公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数字表明,在同等的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公斤/亩、37公斤/亩、72公斤/亩。
三、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唯一途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造就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过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外出打工的能人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光明前途,他们纷纷投资购置农业机械,参入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中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已逐步成为新一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希望所在。同时,农业机械化又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拓展增收空间,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二三产业的主力军。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组织的出现,使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他们活跃在农村,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的保姆式服务,农户的生产成本降低,收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深受农民欢迎,特别是家里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更是欢迎,在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专业服务组织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千家万户个体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的难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规模经营、规模种植,也带动了土地向各类专业合作流转。
农业机械化还在农艺、种植方式、种植模式、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以及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总体来讲,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就是提高“三率”,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多数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非常大,它不仅为“三农”发展夯实基础,而且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黄州区农机局局长)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我市的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三农”问题还很突出,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有较大关系。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建设规模不大,与基地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产业分布不均,对财税的支撑能力和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等。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业产业化虽然形成了多种联结形式,但多数联结是松散型的,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结成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既影响了农民收益,又制约了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三是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各主要要素的管理存在多头分散、职责不清、互不协调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行业指导和一体化的系列化服务。缺乏畅通的流通销售服务体系,缺乏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体系等。因此,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首先应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在开拓经营规模和质量方面要力求三个突破
一是引导土地流转上求突破。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传统模式已经表现出发展产业化的局限性,必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折价入股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规范的土地资源使用权流转机制,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大胆组织联户以承包方式进行集约经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或引进商家进村承包经营,扩大经营规模。
二是开展示范建设上求突破。深化“五个百万亩”工程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农业基地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建立一批新品种展示基地,加大新品种展示力度。在3—5年内,围绕主导特色产业推广普及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产品的优质率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原料基地。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上求突破。依靠科技进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根本动力。各级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和培训,着力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科技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在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方面要做强三个环节
第一,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上规模、上档次。我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水果、茶叶、苎麻等七大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围绕这些产业,培育、扶持5个左右上规模、上水平,具有区域性、全国性竞争力的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品牌等方面优势,开发利用市内丰富的农业资源。
第二,积极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按照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方针,围绕粮食、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运、保鲜、营销,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坚持加工、销售、服务一起发展,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二是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一起发展,特别是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供销社改革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多种成份一齐上,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三是坚持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使全市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都有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自身建设,拓市场、创品牌。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其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成效。因此,自身建设十分关键。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确定经营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去创品牌,相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和规模实体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申请工作,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善于处理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农户与企业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善于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来改造和提升自身,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在拓展市场方面要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运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预测和销售。健全信息网络,力争用四年时间在全市各基层乡镇农技站建立网络终端,使部、省、市、县、乡五级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实现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形成左右互联、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开展好网络销售。
二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特别是支持农民运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重点培植、提高知名度”的发展思路,加强市级农产品大市场建设,在主导产业集中产区培育一批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同时,通过对农产品推行代理制、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产销直挂活动,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读党史有感 读过党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但是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来看,它的成立又是中国进步力量发展选择的结果。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获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赞歌,但是都失败了。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力量异常的强大,拒绝踏入世界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进程,无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仅凭自身的力量或是改造封建体制或是推翻封建体制将国家推入现代化进程;二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对封建统治者既压迫又勾结形成一种阻碍中国进步的强大力量,或是以朴素的农民的革命方式,或是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各自独立与之斗争,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走上了中国政治的历史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力量分散的革命。资产阶级寻求民主,想要建立起一个像西方社会那样先进的国家,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的幻想,不可能联合最为广泛的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怀有朴素的爱国主义
思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但是农民阶级有时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因此也不能够与资产阶级进行联合。这种各自为阵的革命形式的结果就是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火花在强大的封建统治势力摧残之中、在帝国主义帮衬的围剿中一次又一次熄灭。在黑暗中,中国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如何作为,像一盘散沙。即使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存在。民国政府建立之后,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思想观念在封建军阀那里支离破碎,为军阀们为我所用而任意取舍,人们对民主共和失去了信心,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感到困惑。权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只是灾难。反对强权,寻求自由是这一时期中国有进步思想的人士的第一感觉上的追求。他们不满足资产阶级的建国方式,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弱小决定了其软弱,在权力的角逐中必然向封建势力妥协。他们也不相信共和政体,因为共和体制不仅不能够给国家带来有序安定,而且还被军阀所利用走向了反面。他们要反对一切权力。早期的共产党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转变过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令无所适从的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之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走向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给中国社会带来
了全新的理念,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党的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提出联合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三大确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在国民革命的大革命中、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冲锋在前,担当重任,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重,在民族危难之际捠弃前嫌再次与国民党联合共同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人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主张的声音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人拿出真诚的态度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希望同国民党联合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和民主自由的国家。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凭借他们在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妄想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消灭掉,实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但是中国人民渴望民主的要求是历史所趋,中国共产党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人民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为民主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彻底地打垮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01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