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新闻应该让人喜欢看 - 中国石化新闻网
中国石化报社专职记者业务研讨会交流材料之四
好新闻应该让人喜欢看
齐鲁石化记者站王宾
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如果一个记者写的新闻稿件枯燥无味、满纸空话废话,读者不爱看,还能完成这一任务吗?恐怕不能。如果媒体刊发的新闻报道老是道貌岸然、千篇一律,在当今信息获取渠道众多的情况下,能被受众喜欢吗?恐怕也够呛。好新闻应该让人喜欢看,报社倡导新闻新型写作,让《中国石化报》的新闻报道更加好看易读,对此,我深感认同、坚决支持,并十分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在工作中对新型写作作了一点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借此机会,向报社领导和同行们做简单汇报,请批评指正。
体会一:稿件要“说人话”,不能“假大空”。我感觉“说人话”,就是报道应该尽量做到原生态,新闻事实是什么样就表现成什么样,新闻人物怎么说稿子里就怎么写。最原始的就是最鲜活的,还有什么能比真实的生活更生动?如果稿子里的人物千年不变的说着同一模式的话,谁信?谁看?
没事的时候,我经常翻看自己在基层当通讯员时写的一些稿子,越看越脸红,里面的人物语言,几乎个个都是党委书记的水平,思想
觉悟也基本上是全国劳模的境界。回想一下,真是这样吗?有的人是,但大部分不是,怎么会这样?我给人家升华了,实实在在的“假大空”。
这么看来,这样的稿子发不了,应该啊。
所以到记者站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得实实在在写稿子,绝对不
能编稿子,编得再好也不行。采访每个人物,我都务求全面,不光采
访其本人,他的同事、领导、老婆孩子(还没写过女的)甚至跟他闹
过别扭的,尽量都过一遍。每每采访一圈下来,这个人就立体化了,起码活生生的。去年采写《赵云峰和他的地下兵工厂》,从获得线索
开始,我跟赵云峰先后见面不下五次,还一块喝了次酒。他的领导、师傅、妻子以及首先发现赵云峰的基层宣传干部,都多有交流。越了
解,越觉得这个人时尚、阳光、聪明、执着,这完全是一个崭新的石
化员工的形象,心里挺激动,写得也过瘾。成稿后,报社编辑老师对
我多有表扬鼓励,也被评为报社月度好稿件。
要我说,辨别假大空的办法很简单,写完稿子自己读一读,如果
哪地方觉得别扭,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假大空,就应该删掉它,知道该
删掉什么,就是知道该保留什么。
体会二:内容要靠采访,不能改材料。我觉得,不管多么详实的材料,对记者来说只是一个新闻线索,要让它成为一个报道,还得靠
扎实的采访挖掘,要不然,稿件就很可能变成“一是二是三是四
是……”这样的报道除了记者本人,估计很少有人感兴趣,没人看,再重要的新闻事实也传播不出去。
去年,齐鲁石化推行的“问题管理”,在全系统产生影响,对其
进行报道顺理成章。看完有关部门给我的厚厚的一打材料,感觉“这
里面有东西”。我赶紧到几个基层厂进行采访,看看“问题管理在基
层是个什么样”,随后,又采访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了
充分了解。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再写这个稿子,基本上就没费什么劲,没有任何“概括式的总结评论”,把自己对问题管理的几点疑问,一
一回答清楚就截稿了。后来彭波老师在编稿时还费心给加了“编者
按”,这对我几乎是最大收获,谢谢。
体会三:角度要靠思考,不能简单就事论事。稿件能不能吸引人
看,其实关键就在前几自然段,现在这人,没多少时间把一篇没兴趣的稿子从头读到尾。因此,稿子的切入点极其重要,这应该就是角度
吧?我觉得这是新闻写作最难的地方,自己还差得很远。尽管如此,每次写稿前,我都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琢磨角度上,这是个苦差事。
其实,对新闻事实把握的越透彻、越全面,就越知道那个地方最
出彩。如果面对新闻线索不加思考梳理,简单的就事论事,写出的报
道就跟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很容易成流水账,在这方面,自己教训
很深。角度很难选,绝不仅仅是加一个情景由头就能搞定,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得多学习,下大工夫。不过有个窍门,实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给编辑老师打电话,屡试不爽,童叟无欺。
体会四:文风要平实,不能刻意卖弄。“八股”似的稿件没人愿
意读,孤芳自赏、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稿件也不会很受人待见。报
纸不是学会刊物,是面向大众的,作为记者,应该力求自己的稿件能
让所有人看懂,哪怕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也不能故弄玄虚,这一点,我时刻提醒自己。
在写一些专业报道时,我尽量回避专业数据和用语,如果满篇都
是“碳五碳六”,估计编辑老师能跟我急。去年齐鲁石化生产的东海
牌沥青铺上了长安街,这事儿挺好。刚开始我也想把齐鲁石化沥青生
产好好说说,再说,我以前搞过沥青,对此挺明白。不过写完了一读,感觉挺不是味的,我是很明白,但像什么“软化点、针入度”之类的东西,有多少读者能看懂?没别的辙,只好跟编辑老师请教了一下,推倒重来。后来的稿子,全篇没有专门的生产介绍和专业术语,但把
齐鲁沥青的前生今世都介绍了,看上去有点深度报道样子了,编辑老
师挺满意,也被评为报社的月度好稿件。
有位前辈嘱咐我,“记者只是一个新闻事实的表现者,必须摆正
位置,不评价、不越位,应该成为我们起码的准则。”自己今后还要
坚持做好。
另外我们齐鲁石化记者站在推行新闻写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想
借此机会也向报社领导和各位专家做一汇报,算是抛砖引玉。
一是及时传达报社领导倡导新闻新型写作的要求,树立正确写作
导向。我们把吕社长《探索信息时代新型写作》的发言,制成电子版
文稿发至每一位专职通讯员,让专兼职记者了解“报社希望大家写什
么样的稿件”、“应该怎么写稿件。”今年初,报社通联会结束第二天,齐鲁记者站就把吕社长报告中关于“新型写作”的内容,以“外宣通
讯”的形式下发到各单位,对新型写作作了进一步的强调,营造出“倡
导新型写作、尝试新型写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季度好稿件评选”为载体,打造新型写作的交流平台。
我们从去年开始,坚持每季度评选一次“好稿件”,把基层通讯员发
表在《中国石化报》上的稿件搜集起来,组织大家投票评选。实践证
明,选出的好稿件没有一篇是板着面孔说教的“八股文”,都是生动
鲜活的好稿件,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今年初,我们把这些好稿件
汇编成书,出了一本《我们这样写新闻》的小册子,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
三是鼓励通讯员写言论稿件,养成勤于思考、用语简洁的好习惯。
记者站鼓励通讯员多写言论稿件,记者站站长带头写,目的就是引导
大家面对新闻线索时多做思考,选准角度,少写官话、套话,“用最
短的篇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这个做法收效很好,不但让通讯员的文风更加简练生动,而且还培养出好几个写言论的高手。
四是加强新型写作培训,切实提高通讯员写作能力。去年以来,我们先后邀请报社新闻部、专刊部、周刊部、杂志部、记者部等部门的编辑老师,给通讯员上课,面对面的讲解新型写作技巧和报社用稿
要求,对通讯员们帮助很大。4月份,我们在报社通联部的支持下,组织通讯员到北京集中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谢谢大家!
二○一○年六月
第二篇:2009年个人总结 - 中国石化新闻网
中国石化报社专职记者业务研讨会交流材料之八
新型写作要求“透准快”
山东石油记者站 孙秀君
习近平同志撰文强调,要克服不良文风,倡导“短、实、新”的文风。《中国石化报》也倡导新型写作,要求我们避虚就实,多写短稿。我作为山东石油记者站记者,确实感同身受,尽管实际作品一般,但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我认为,践行新型写作,应当做到“透、准、快”三个字,即透彻地了解背景与本质,准确地表达事实与主题,快捷地采访与写作。
一、了解背景与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新型写作要落到实处,前提应该是对事件、事物、人物的背景了解和实质把握。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背景和本质,无论是写消息、写通讯、写言论,才能够做到言简意赅,篇幅长短适中。如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山东石油秉承“我为您的事业加油,您给我的生活添彩”这一服务理念,在全系统发起了借全运平台,树企业形象的号召,当时,可以说17个地市公司都针对安全和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把公司做的工作反映出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要宣传的工作千头万绪,该如何反映?从何入手?当时,我也很困惑。我连夜 通读了公司的宣传方案,那方案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可也给了我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在这种指引下,我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员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并写出了一些自认为还算满意的作品。如与报社的李鑫轶共同采写的《“加油”全运会喜迎九洲客》一文,通过加油站员工为了服务九洲宾客,学习方言,主动了解各比赛场馆、地方特色、道路交通及镇定自若地处理加油站突发事件等来反映加油站员工的服务和安全意识。同时,还写了《石化志愿者:24小时坚守》、《全运过后,我们一起办婚礼》等有关全运会报道的文章。
这几年销售系统改革力度较大,如非油品业务工作的开展,加油卡业务的普及,销量的持续增加,网络建设工作取得的新突破等,本人围绕这些主要工作写了《山东石油客户持卡消费近百亿元》、《山东石油非油业务快速发展》、《变“能源供应商”为“能源服务商”》等一些稿件。
二、准确表达事实与主题
准确把握新闻事实是编辑和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记得2008年济南有一位的哥在工作期间被一歹徒抢劫,二人在搏斗中都身负重伤,被人发现送往医院的时候,歹徒身无分文,是那位经济并不宽裕的的哥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助之手,为那位歹徒付了医药费,这件事被地方多家媒体报道,公众被那位的哥的精神感动,并纷纷为他捐款治疗。济南交通电台在我们公司的一个加油站搞了捐款仪式,倡议车友为那位的哥捐款。当时,我从一个同事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不过消息的事实却不是我上面讲到的那样,她告诉我济南公司正在号召员工 为好心的哥捐款,并在某加油站举行捐款仪式,建议我写点东西,我当时听了,也觉得是一条不错的新闻,于是就去加油站现场了解情况,结果我所了解到的却与我同事讲的根本不是一码事,虽然当时,我们加油站的员工也都程度不同地捐了款,但真正的组织者却并非是我们的济南公司,只是人家济南交通电台借用一下我们加油站这个平台,搞了一个捐款仪式而已。如果当时我不去了解新闻实事的话,可能就会闹出笑话了。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在新闻写作中要力求“立片言而居要”,通过标题准确地把新闻事实表达出来,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新人口论,但他的学说和正确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和推广应用,反而被当作“毒草”进行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先生得到平反,《光明日报》为此发表了消息,新闻的主题仅8个字:《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深刻地揭露了事情的本质。东方网2002年12月获好编辑奖的标题是:《“一折精品书”猫腻多》。精品书,猫腻多,对比鲜明,一语中的。《中国石化报》上最近在一版发表的《广州石化转产专用料半月增效600万元》、《济南炼化检修能耗降41%》等标题直接表达了新闻的内容,可谓是一目了然。不过有时候拟一个好标题的确很难,我觉得自己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快捷采访与写作
当发现一种新闻报道的可能状态时,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迅速反映,展开进一步的挖掘。我觉得新闻线索就像地下的矿石呼唤开发 一般,以它的多种可能性等待着个性的碰撞,而后,生出不同的色彩与状况。
记得2007年,济南遇到50年不遇的水灾,当时,我们的很多加油站面临着室内灌水、加油岛被淹、漂罐等多种险情,加油站的员工们冒雨抢险。当时,我下班回家,突然电话响了,是济南公司的一位同事打来的,告诉我加油站正在发生的一切,并用客气的口气给我说,外面雨下得太大,你明天再找当事人了解一下情况给我们报道报道吧,我当时一听便冒雨赶去。我想若等到明天怎么可能再看到眼下所发生的一切,那些当事人的叙述又怎能胜过我亲眼目睹的情景。说实话赶到加油站后当时的一幕让我非常感动,济南第128加油站的加油岛已被大水淹没,几个加油员为了不让过往的车辆撞坏刚刚装修好加油岛,他们就手牵着手站在加油岛前面。这时的水已齐腰深,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当时我看到这情景眼睛湿润了,我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我觉得这个画面胜过所有的语言。我的摄像技术不高,再加上当时的天气不好,照片的效果虽然不太好,但还是被《中国石化报》一版采用了。记得我当时还配发了大水过后,为了尽快恢复加油站的正常营业,加油站员工等水退进,带着满身倦意清理加油站的场景照片。同时写了《奋力抢险保供应》的文章。
因此,我觉得,有些新闻是稍纵即失的,你抓住了就抓住了,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和采访有些新闻就有可能永远失去。
二○一○年六月
第三篇:(中国石化)让人信自己先得信
让人信自己先得信
摘自《人民日报》
有的干部反映,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干部做事还没开始,百姓就认定想作秀。尤其谈到理想信仰、宗旨信念、价值追求,听众更像是看票友穿帮,一肚子的不屑。做群众思想工作,“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能,新办法不会”,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
诚然,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老不信”现象的出现,也与一些党员干部的言行缺乏说服力有莫大干系。
比如,如果有的领导干部,动辄牢骚、常有抱怨,连自己都不相信所选择的道路,如何让群众产生认同?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噱头,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主义理想?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如何让群众树立“三个自信”?有的心为物役,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又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古人云,“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西谚说“别光听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让人信首先得自己信,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听你调子唱得有多高,看的是实在的业绩;不看你蓝图绘得有多好,看的是实干的行动。
让群众信先得自己信。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救中国于水火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弃家财和家庭幸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没有这种知行合一的信仰和品行,共产党人如何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力量,让亿万人民凝聚在信念的旗帜下,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立场端正了,信仰坚定了,还要有说服人打动人的扎实本领。“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在群众心中就是“一百字也嫌长,一分钟也嫌久”,绝不会有听众和市场。一说阐释中央精神,就全盘照搬讲话和文件;一说宣传科学理论,就在概念里打转转;一搞成就宣传,就变成工作经验总结;一搞典型报道,就无限拔高请出“高大全”。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写出来的文,自己都没感动,怎么能感动他人?
身处社会深刻转型、观念深刻转变的新时期,最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着自己的信念而执着奋斗,我们的行动就有无声的感召力,我们的语言就有无尽的感染力。
第四篇:理论文章写作技巧:如何把理论文章写得让人喜欢看
把理论文章写得叫人喜欢看,对作者的文字能力、理论功底和逻辑思维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文章生硬死板、空话连篇,或者照搬照抄、毫无新意,读者看不下去,是不会欢迎的。
矛头对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写好理论文章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找到问题的所在。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的高度与实践的深度是相统一的,理论最大的魅力在于联系实际,理论最大的不幸在于不切实际。研究理论,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论。正确认识理论,就是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可脱离理论空谈实践,也不可脱离实践空谈理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与问题相结合。把理论的矛头对准问题了,才能对症下药。把问题分析清楚并提出了科学的对策,才能药到病除。脱离问题的文章讲不出道理,脱离实际的理论没有存在的意义。
观点旗帜鲜明。鲜明的观点是理论文章的灵魂。如果不能鲜明地指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只会适得其反,搅得人一头雾水、头脑发昏。那种遮遮掩掩、模棱两可、左右摇摆的态度,那种举棋不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态度,那种害怕别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只想获得他人称赞的态度,不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准确传递出去的态度,不是写理论文章的态度,不是共产党人应该秉持的态度。当然,鲜明的观点可能正确,也可能不那么正确。观点正确,当然可喜可贺,但也不能害怕观点不正确而态度模糊。如果害怕暴露自己的观点,那写文章做什么呢?人的认识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决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不那么正确,也能发挥“靶子”的作用,有助于大家深入讨论和研究,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尤其是进行工作研讨时,应该提倡具有探索意义的观点,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口号。
说理深入透彻。要做到以理服人,就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说透彻,而不是隔靴搔痒。把道理说透彻,可以从三个方面借鉴法律人的思维方法。一是论据有效,法律上叫“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写文章也要让数据和事实多说话,让作者少说话。在素材很多时,要去粗取精,抓住主要矛盾,使用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举其典型之一二,能说明问题即可。二是论证有力,法律上叫“证明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的过程,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相结合,通过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引资料等手段,使材料与观点紧紧联系起来。三是引导有方,法律上叫“有主观故意”。越高明的论证越注重引导,往往通过牵引式的逻辑推演引导读者思考同样的问题,最后让结论呼之欲出,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有理不在声高,循循善诱地说理,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立场扎根读者。将理论文章的立场扎根读者,不是要谄媚读者,而是要换位思考,考虑读者的心态,考虑人家看到你的文章会怎么想。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论述多么精辟,多么高大上,只顾自己表达,而不管读者的感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扎根群众,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平等的思维。没有平等的沟通,就没有思想的共鸣。那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态度,那种天天喊着自己是领导、动辄想把别人教训一番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其次,要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前提是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写文章和说话一样,要入情入理地说服他人,而不是彬彬有礼地拒人于千里之外。再次,要为群众利益着想。对共产党员来说,工作是为群众跑事,写文章和说话是为群众谋事。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只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利益着想,时刻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以百姓之心为心,文章自然会浸透出对群众的关爱,自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传播重视网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手段,也深刻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互联网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如果发挥得当,就会形成推动事业前进的滚滚洪流,反之则有可能掀起混淆公众视听的滔天巨浪。因此,要把理论文章写得叫人喜欢看,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写得让网民喜欢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研究网民的特点,把文章写得犀利而不偏激,新颖而不异化,既生动活泼,又以理服人,既态度鲜明,又理性包容。越是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观点良莠不齐,越要使理论的声音借助网络的传播更加有力,并最终达到团结教育和引导公众之目的。
第五篇:(中国石化)看世界杯莫忘安全生产
举世瞩目的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3日拉开了战幕,球迷们迎来了自己狂欢的节日,很多人都在准备好好享受这一全球顶级的足球盛宴。本来,工作之余欣赏自己喜欢的赛事无可非议,但由于时差关系,本届世界杯64场比赛中,24场在北京时间0点开球,17场在4点开球,各有11场在3点和6点开球,只有1场在9点开球。我国观众要看电视直播的话,只能牺牲睡眠了。如此熬夜观战,对我们的球迷尤其是在石化企业上班的球迷来说,身体吃得消吗?会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统计显示,每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都是世界各国交通事故的高发期。一些球迷在连续观看比赛后,没有充分休息,就驾车上路,疲劳驾驶往往导致交通事故。石化企业的生产要比开辆汽车复杂得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职工在操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惟有全神贯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业余时间如果过多用在观看赛事上,该休息时不休息,甚至熬红了眼睛也在所不惜,上班时就难免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或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时间还津津有味大谈赛事,如此一来,精力不集中,在生产中老是“走神”,岂不危险?届时上夜班的职工,更不能“不失良机”,溜出岗位到有电视看的地方去过过“球瘾“,如果这样,那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样做不仅违反了劳动纪律,而且留下了事故隐患。
世界杯足球赛固然好看,但安全更为重要。目前正是全国的“安全生产月”,我们切不能让世界杯砸了“安全杯”。错过一场比赛,还可以再看重播,倘若酿成安全事故,损失则无法弥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观赛的时间长必然休息少,上班疲劳操作,免不了分心走神,让各种事故趁隙而入。
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是人们衷心的期盼。观看世界杯比赛,应以不影响休息,不违反劳动纪律,确保安全生产为前提。石化企业安全风险比较高,作为员工,不能忘记自身肩负的安全责任。企业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尤其是增强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引导员工处理好观赛与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享受球赛不忘安全生产,同时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姚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