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交桥周边地区规划分析研究
1、引言
为了缓解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拥挤现象,城市中经常采用立体交叉,可以大大改善行车条件,从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车速。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出现是城市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区**路立交桥是**市城区内修建的第一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它的修建在对解决交叉口道路拥挤做出有益贡献的同时,也给立交桥周边地区带
来了较为复杂的影响。
2、立交桥介绍
**路立交桥**城区南部,位于三个城市功能区域----老城区、商贸片区、南定工业城区的交界处。由于**路、张博路、张南路均有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在420米的范围内有张八铁路、张博路、张南路与**路的三个平面交叉口,交通压力较大。**路立交桥将这三个交叉口综合考虑,形成连接三条城市道路和一条铁路的大型立交桥。
**路立交桥为两个完全苜蓿叶形立交组成的复合型立交形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路与张博路、张南路之间各左向转弯车辆通过8条内环匝道组织;各右向转弯车辆由各象限的8条右转弯匝道直接疏通。各右向转弯非机动车道设在右转机动车匝道外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穿越通道,在互通立交中央区域通过。机动车通过公铁立交桥上跨铁路,非机动车设下穿通道通过。
桥梁、通道荷载采用城市a级、公路—i级。下穿铁路的通道采用铁路规定荷载。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等,立交桥范围内**路、山泉路、张南路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三块板断面。
**路立交桥自2005年10月动工,**路、张博路、张南路均无法正常通行,对该地区的交通影响较大,现状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区**路立交桥分析图
3、区域现状概况研究
以**路立交为中心,地处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商贸片区、南定工业城区交界处,根据地段现状情况,包括路网、用地等因素,确定为:胶济铁路以南、营南路(未建)以北、东二路(未建)以西、西五路以东。东西长约2.9km,南北长2.2-1.4km,面积约518.88公顷。区域位置图
该地区现状用地较平坦,高程最高为47.9米,最低为35.5米,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且平缓的趋势;猪龙河自区域东部穿过,南部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洪沟与猪龙河相连。
研究区域地处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商贸片区、南定工业城区交界处,现状用地比较复杂,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路以北,属于老城区范围,以居住、对外交通、工业、仓储等为主。其中西五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王舍路以西街坊和西四路以东、铁南路以北、张南路以西街坊以多层居住为主,条件较好。王舍村和贾庄旧村条件较差,其中紧邻**铁路站站场的铁三村居住环境极差,迫切需要改造。铁路站场周围有较多为铁路服务的工业、仓储、办公用地,布局混杂。
**路以南、柳泉路以西,属于商贸片区,以商贸、工业、耕地等为主。主要有香港五金城、王舍汽配城、鲁中汽车城等市场。
**路以南、柳泉路以东,属于南定工业城区,以居住、商贸、物流、工业、耕地等为主。主要有鲁中蔬菜批发市场、鲁中旧机动车交易中心、政联装饰材料城等市场。马庄、白家庄等村庄。
研究区域内还有较多的市政设施用地。主要有**市华力热力公司、南郊污水处理厂、公交站场、汽车修理厂、加油站等。
4、现状问题分析
4.1、道路交通问题:
**路(g309)、张博路(s803)、张南路等交通干道相交于此,是区域性重要交通节点,中心城区重要的出入口。该位置为市区的主要交通枢纽,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大、机非混行、交通拥堵严重,平面交通组织困难。2004年12月16日10时至17日10时连续24小时的交通量观测,张博路口日机动车54736辆,摩托车、非机动车通过量达19569辆;张南路口日机动车通过量42246辆,摩托车、非机动车通过量达20073辆。随着国道309两侧物流园区的建设,该路口的交通量会进一步增长,交通拥堵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路立交桥的建设,将有效的疏通过境交通,对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区内交通的快速转换,彻底缓解该路口的交通现状,提升中心城区形象,拉动老城区及南部城区的经济增长都有积极作用。
但立交桥的建设限制了其周边区域道路的开口、通行,直接影响研究区内部交通组织。张八铁路、胶济铁路在此交汇,更增加交通组织的难度。
由于现在老城区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内公交总站等交通枢纽与研究区仅是一条铁路相隔,过境交通量大而复杂。立交桥的建成会进一步吸引外部交通,使立交桥周边地区交通压力增加。
4.2、土地利用问题:
老城区范围
第二篇: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历史渊远,民族文化底蕴浑厚,是杭城第一古村落,为最精美的客家古民居、最古朴的梦里老家、最典型的客家文化、最美丽的朦胧诗发祥地,2012年12月院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为补充完善传统村落信息档案,有效保护院田村村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及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科学引导、适度发挥院田村在未来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受上杭县太拔镇人民政府委托,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了《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将本规划作为院田村保护与管理的依据。
14、《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4 年 9 月)
15、《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2011 年)
16、《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整治导则》(2014)
17、《福建省村庄整治技术规程》(DBJ/T13-179-2013)
18、《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年,国家旅游局)
19、《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21、《上杭县总体规划》(2002.12);
22、上杭 县“十 二 五”旅游发展规划,23、《上杭 县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
22、《上杭县太拔乡总体规划(2012-2030)》
23、《上杭县青水畲族乡院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
24、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年 7 月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国家建设部)
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
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3)
10、《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
11、《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07)
1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
13、《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9 年 8 月 2 日修订)
第3条 规划属性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上杭县青水畲族乡沧海 传统村落村镇建设指导性文件。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本 规划。
第4条 规划原则
1.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2.坚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原则。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原则。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4.延续沧海村传统聚落功能的传承性原则。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6.分类保护原则。
7.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原则。
第8条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村落历史格局价值
(1)龙盘虎踞,负阴抱阳的聚落选址与格局
沧海村四面环山,南面为村落主入口,虎头山从东南角探入,守住村落水口,对面山-下篮岬以及后门坑山体对冲,犹如双龙戏珠(化 龙桥),扼住村落水尾,苏坑溪自南向北贯穿而过,水流清澈,与周边的群山构筑了沧海村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2)巧用地势,逐水而居的建筑布局 沧海村因四面环山,大多沿山脚向阳面修建住宅,中间平地作为农田耕种。建筑或逐水而居,沿苏坑溪展开;或依山就势,层层叠
叠;绿色的稻田、碧水溪流、白墙灰瓦与葱茏的山体形成错落有致的田园聚落风光。(3)独一无二,闽中明清畲族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 沧海传统建筑以畲族风格为代表和独特地域文化相结合,传统建筑大多始建于唐、宋、明、清时期,木构框架,建筑为传统“合院
式门楼围屋格局” 形制布局,依地理条件,房屋沿龙脉山脚而建特色,错落有致,以木构竹蔑白灰粉墙构架为重要特点,柔美卷棚青砖 青瓦大屋面,飞檐翘角,在各地罕见。是闽中地区典型合院护拢形制对称格调的代表之一,是闽中少数民族典型传统建筑特色的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考察时评价:“古建森林,多看维妙”,堪称中国民间乡土建筑的瑰宝。
2.特色文化与民俗艺术价值
(1)区域要冲,文化多元繁荣 沧海历史上是青水政治、经济的中心,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历史以来曾出过五品官二名,丈田官一名,地理师三名,万金十三名,探花一名,贡元八名。沧海地处闽中西要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较早时期的宗教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等主题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层次丰富、缤纷繁荣,与汉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交融。
(2)红色抗战文化特色突出
沧海村是在北上抗日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永安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场第5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南至青水村,北至孔陵路-官印山,西以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等一系列山体的山脊线为界,东以虎形山-打石湾-后门 坑为界。本次规划不仅包括沧海村居住聚集地,还将周边作为自然环境的部分绿化山地纳入控制范围,总面积 38.24 公顷。
第6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的确定,主要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接轨,与太拔镇乡域体系规划接轨,以更好地指导村镇协调发展,保护和发展沧海 畲族传统村落。本规划在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规划期限的同时,也不过分强调时间节点,考虑为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弹性。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 2014~2030 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 2014~2016 年,中期规划期限为 2017~2020 年,远期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
第7条 规划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切实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历史景观与风貌特色,保护、延续和提升历史文化价值,改善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救灾设施,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使沧海村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保护框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所。1929 年至 1934 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 农红军第十七军、第十九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有多支部队曾几度途径青水畲族乡驻扎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北上抗日,开展打土豪、分 田地活动,掀起了红色革命斗争浪潮,而后挥师北上,沧海村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1934 年,朱 德的一支主力军总部设在沧海附近,其中工农红军第十七军从沧海经过,在龙长坊、龙昌坊等民居停留住过两次,在民居墙壁上留有大 量红军标语,在全国少数民族乡中极为罕见。
(3)民俗文化风情浓郁 院田村是青水畲族乡历史文化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传统黑狮舞十八般武艺、传统织绣、民间剪纸、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大
腔曲艺、山歌文化、舞龙灯、传统特色美食 100 多种类,素有“家家酿酒、户户飘香”习俗,家家都有民间艺人,户户都有酿酒设备,历史上曾是“银坊”、“粉坊”,“豆腐坊”、“腌菜”系列,“养殖”名村等畲族民间传统文化。有迎龙灯、传统礼仪、七星鼓、水 碓、廊桥戏馆、农耕美食、打黑狮十八武艺、“畲族山歌”、大腔曲等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如原生态畲族山歌古朴动听,曾在 CCTV 音乐频道《民歌世界》栏目展播;打黑狮获邀参加上杭县申报 2006 《中国魅力城市》进京展示,并在福建省第五届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二等奖,而声名远扬。沧海村是上杭县民俗特色村,闽中西文化生态圈,目前已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成员单位,香港•中国宗祠文化研究会特约会员单位。
第10条 保护要素及保护框架
1.保护要素
本次规划从人工环境和物质形态要素、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确定各项保护要素,并针对各要素重要的特点分别采取有效的 保护措施,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展示。
分类 分项要素 名称 人工环境和物质形
山水空间格局 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
石湾、下篮岬、苏坑溪
态要素 历史街巷格局 三横两纵格局(车行)
三横:下车碓路、洋中-洋面路、车碓头-大家圆路 两纵:下篮岬-沧海路、桥亭头路
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东发堂-龙昌坊卵石路(300 年)
省级文保单位 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
市级文保单位 东发堂
建议历史建筑 积庆祠、龙归祠、长盛堂
遗址
众安堡遗址
历史环境要素 红军标语
祭祀建筑:民主庙、土地公庙 官印山、水车碓 古桥:化龙桥 传统建筑院落前半月池
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古酒井遗址 古树名木:古枫树、古红豆杉
历史及民俗文化
乡土建筑文化、畲族文化、乡土生态文明文
人文环境和非物质
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
文化
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方言俗语、食俗、婚俗
历史人物故事
传统戏曲工艺 代表性戏曲工艺:大腔戏(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腔傀儡戏(省级非遗项目)、打黑狮(省
级非遗项目)
地方代表性工 艺
传统织绣、民间剪纸、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山歌文化、舞龙灯
传统民间特色
小吃 米仔汤、九重粿、鹤算龟龄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2.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其相互间的有机关系共同构筑村落景观特色。本次规划形成了“九区七轴四节点” 的空间保护格局。
(1)节点──人们感觉和识别村落环境空间的重要参照物。如村落南主入口、洋面桥村落中心绿化广场、化龙桥等。
(2)轴线──村民及外来游客体验村落自然人文环境的主要脉络。包括了如畲族传统建筑博览轴、苏坑溪滨水景观轴(含部分古官 道)、村庄历史发展轴、自然山水景观轴等 7 大轴线。
(3)区域──指具有某种典型特征或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区域。由沧海畲族古村落历史文化特征和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形成的区域 特色风貌,所构成的地段特征及景观特色。包括了以下九大区域:
行政商业中心区——位于村落洋中区,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公共设施及传统商铺集中形成的区域,设置游客服务点。农家休闲体验区——位于村落西北靠近南主入口,利用现状现代形式民宅打造休闲农家乐。
宗族追根区——位于村落南端,积庆祠为沧海村钟姓最早的一座建筑,龙归祠是际头村、汀海村所有的钟姓的总祠。因此,以积庆 祠、龙归祠为主要建筑,形成具有祭祀意义的水口空间,可在此追溯钟氏客家祖先艰辛的发展历程,祭拜先祖。
红色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以龙长坊、龙昌坊为代表,展示北上抗日期间的革命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的主要基地。
畲族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龙德堂处于村落中心地带,是畲民族代表性的建筑,门前宽敞空坪,给畲族婚礼表演等民俗文 化带来空间。因此,以龙德堂为代表建筑,在南侧的长庆堂、长发堂传统民居前方建设小型的畲族广场,并在长庆堂、长发堂内进行具 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畲族文物和史迹的收集、整理、保护、展示。
传统民俗活动区——位于村落水尾化龙桥,以化龙桥戏台为核心,集中了龙兴宫、土地公庙、民主庙、长旺堂、水车碓等一大批各 具特征的传统建筑,从中可透射出传统村落的民俗社会形态;同时,化龙桥及其戏台为村落举办“傩面舞”等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创造 了条件。
驿路寻踪区——位于沧海居住聚落外围的东北角,沿着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古官道寻踪至龙壮坊(开发为特色驿站旅舍),作为 驿路上休憩的小站,在此观赏洋洋洒洒、开阔的田园景观。
生态农业观光区——位于村落外围的北端,是沧海村主要的农业种植用地,一片平坦、开阔的绿色风景线,苏坑溪蜿蜒其间,在此 将领略到可耕可读的乡村自然环境。
旅游服务中心区——位于村落外围的西北角,711 县道两侧,是村落北部的主入口。设置旅游观光车及外来车辆停车场,入口广场 及游客管理中心。
第三章 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要求
第11条 保护范围的划定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本次规划根据沧海古民居遗存性质、内涵、分布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分析,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 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管理,总面积约 38.24 公顷。
第12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核心保护区是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构物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 因沧海村落格局呈带状分片,较为分散,因此核心保护区划分为大小两片区。大片区东面为龙德堂-龙长坊-龙归祠一线及其向东延
伸至东发堂,向西至苏坑溪西岸外拓 8 米,南至龙太堂-兴仁堂,北至众安堡遗址-化龙桥-长兴堂一带。规模:7.19 公顷。小片区为长
盛堂、发盛堂、余庆堂 3 处传统建筑集中区。规模:0.59 公顷。
第13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控制要求
1.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任何可能影响古民居建筑群本体、总体格局和相关环境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2.该区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 坏性的影响;
3.凡在本区内执行任何一种保护和更新模式,其方案须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县文物行政部门中的专门机构审定同意,方可执行;
4.所有推荐历史建筑一律不得拆除;传统风貌建筑允许修缮和原样翻建,修缮与翻建要求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对多户 人家住于一栋建筑的情况,以保持建筑原有内
部格局为前提,多余住户迁出另行安置;
5.区内已有危害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及整体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根据其危害程度在不同时限内予以拆除。
6.以规划中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对区内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筑进行立面、风格、高度整饬。对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 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拆除重建。新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建筑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及比例、尺 度;鼓励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布局和传统造型,鼓励采用地方材料、运用传统工艺。其建筑层数不得超过文保单位建筑檐口 高度,沿主要街道的建筑不得超过 2 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m),造型、色彩、尺度、材料等应与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
7.文物保护单位按有关法规保护,推荐历史建筑一般外部按历史风貌要求保护整修,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改 善使用条件。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原有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并延续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8.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内部的园林绿地以及水系进行整治规划,不得擅自建造有碍景观的破坏性建筑,历史延续至今的庭园绿地和菜 园地应予以保护、修缮;
9.各种基础设施管线(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应尽可能埋地敷设,不得影响沧海古民居建筑群整体景观风貌。拆除一切有损 村落传统风貌的构筑设施,拆除户外杂物房、牲畜棚、旱厕等;
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
第14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外,综合考虑景观、风貌完整性等,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 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
因沧海村四面环山,建设控制地带东西两面至山脚外扩 15 米,南至青水村界,北至龙壮坊-众安堡-后坑垅一线。规模:13.17 公顷。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15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控制要求
1.不得建设任何对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和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
2.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古民居建筑群整体环境和历史景观风貌的建设活动。
3.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4.新建项目应对古民居建筑群及相关环境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要求办理报批程序。
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文物古迹用地、居住建筑用地、农林种植、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为主。
6.以区内现有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为最高限,超出部分应予以搬迁。
7.区内新建建筑规模、风格、色彩均应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并不得影响整体景观风貌,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
8.拆除区内严重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对区内建筑进行整饬改造,整饬后建筑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主,主要 为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白墙等传统材料外墙。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
9.展示服务设施应以满足游客最基本需求为主,不得建设与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无关的设施。
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
11.区内相关历史环境的修复应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植被应尽可能采用历史植被品种或当地特色植被品种。
第16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划定
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为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划定环境协调区以保证风貌、景观的一致性 和完整性。
区域范围东至后门坑-打石湾-虎头山山脊线,西至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山脊线;南至青水村村界南扩 300 米;北至沧海桥 711 县 道。规模:27.75 公顷。
第17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控制要求
1.保护古民居建筑群所依托的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展示村落选址特征。
2.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破坏植被,乱砍滥伐,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 活动。保持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增加植被;保护好水体和村落风水林。
3.不得建设任何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
4.区内新建建筑应符合历史文化氛围和具有地域特征,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古民居——————————————————————————————————————————————————————————————————————————————————————————————————————————————————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建筑群历史风貌、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
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居住建筑用地、农林种植用地、绿化用地为主,可做适当的体验性旅游开发,严格限制各种有污染和不良 环境影响的建设。
第18条 单个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划定
序号 名称
化龙桥
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20 米
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孔田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龙昌坊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2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4 米至钟祝旗
钟祝旗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4 米与龙长坊 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26 米至龙
长坊;西面向外延
交界;西面向外延伸 17 米至钟祝煜农田; 伸 62 米至洋面河堤边;北面向
外延伸 38 米至长发
北面向外延伸 2 米与长发堂交界小路。
堂。
龙长坊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0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龙长坊
龙长坊后背山;南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龙长 后背山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龙长坊后背山
坊后背山脊尾;西面向外延伸 19 米至钟祝 脊尾和钟祝煜农田;西面向外延
伸 34 米至洋面河
煜农田;北面向外延伸 12 米与龙昌坊交界。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与
龙昌坊交界。
至孔陵墓山;南面向外延伸 29 米至洋面河 墓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39 米至钟少华、钟祝雄农
堤边;西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钟祝祥农田; 田;西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钟祝祥、钟垂迭农田;
北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水碓房。
北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清农田。
第四章 保护规划
第19条 山水格局保护 2 龙德堂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和、钟杰和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6 米至村道; 钟育堡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58 米至长庆堂;西面
西面向外延伸 45 米至钟祝得农田;北面向 向外延伸 55 米至洋面河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至
外延伸 15 米至龙德堂右护厝外墙。
钟育堡、钟少华、钟祝雄农田。
1.山形水势的保护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严格保护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石湾、下篮岬等山体轮廓线、制高点等自然景观特征,严禁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坏山体景观的行为。对于已破坏的山体,通过山体修补、梯级绿化等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自然山形山势和植被。
(2)河流水系应尊重其本来的面目,不得随意更改流向和河道的既有尺度;不得随意占用驳岸,河流两侧设置 5-8 米宽的生态绿化 防护带。不得向河内投放影响生态环境的任何杂物、垃圾及化学制剂并严格控制上游水源的质量;禁止河道渠化,应采用生态驳岸;须 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堤岸应采取毛石或卵石砌筑、坡度自然、绿化过渡,尽可能保持亲水性。
2.农田林地的保护
(1)严格保护农田的用地性质达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农田林地。
(2)保护农耕种植的生产方式,谨慎更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成为 500 年客家耕读文明的载体。
(3)严格保护山体植被和古树名木,严禁山体植被的破坏,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成片成团种植观赏林木和风水林。
(4)保护农田,严禁旅游服务设施任意侵占农田;保护山体的绿化,加强苏坑溪两岸的绿化,改善滨河步道,既有利于村民的耕作,又改善了旅游环境。
第20条 村落格局保护
1.村落规模的保护 应维持村落现有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有利于保障传统生活氛围的延续,保护村落历史风貌。
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新建、改建、扩建工 程。
2.村落空间格局的保护
沧海村的建筑依山逐水而建,形成“川”字格局,村落呈环状围合形态。禁止在村落内进行任何破坏、改变自然山体形态的建设行 为,严格保护、修缮青瓦坡屋面,保护古村整体的天际轮廓线。
保护古村内文保民居建筑、古桥、宗祠、和宫庙的空间格局,严禁随意改变其原功能;不得随意改变其历史原貌与历史信息。
保护村内街巷、滨水空间网络的完整性、连通性。
3.街巷格局的保护
(1)古官道的修复与利用
沧海村现有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大部分已翻新建设,但违反修旧如故的原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反对道路修整 宽度一刀切、位置走直线的做法,应按照原有的路面宽度、位置、材质进行维修。东发堂-龙昌坊 300 年卵石路段目前仍是田间石径,风 貌犹存,应在规划中将其纳入村落旅游休闲步道体系,崭露历史风采。
(2)步行系统的完善 沧海村内目前没有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很多景点无法顺畅连通,应总体规划旅游线路,加强可达性和通达度,提升文物古迹的环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境品质和价值。步行系统尽量采用村落原有铺砌材料与方式,步行道两侧尽可能地多留绿化,造就优美的村落空间环境。
(3)街巷家俱 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有地方乡村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门头、墙界石、树木及
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门头空间、桥头空间)应予以恢复、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更新或拆除。
(4)车行交通 沧海古村落内部保持其传统步行及摩托车通行的特色,小汽车交通应限制在村落外部,防止其对村落路面和空气环境的破坏,以及
对旅游交通的不安全影响。车行道路仅供消防使用和紧急状况下通车。
第21条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沧海核心保护区内现存的古桥、古树、农田、半月池、卵石路、宫庙、水车碓等等,都是传统村落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这些要素,本次规划制定了保护、修整、更新、废弃、修复等方式加以保护与整治。
1.保护
适用范围:现存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即:苏坑溪、半月池以及名木古树等。措施要求:尽可能维持其历史自然原状。
2.修整
适用范围:现存人工历史环境要素。即:古官道、宫庙、化龙桥等。措施要求:原址保留,按照历史形貌、传统工艺、传统材料进行修复性整治,包括周围环境。
3.更新
适用范围:需要改造的传统和非传统环境要素。措施要求:原址改造,按照使用功能要求和视觉协调效果进行。
4.废弃
适用范围:形貌不协调的人工环境要素,对村落风貌造成明显不和谐作用的列为首批考虑对象。如养殖家禽的棚屋及一些临时搭盖 构筑物等。
措施要求:原址废弃,包括清除。5.修复
适用范围:现已不存在的历史环境要素或者不完整的环境要素。如古酒井遗址、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等。措施要要求:修复要有充分历史文献依据,并尽可能在考古勘查工作的配合下进行;允许原址重建,提倡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
第22条 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对古村内建筑物提出分级保护与整治措施。1.保护
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的根本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属于保护建筑共涉及:4 幢,建筑占地面积 2105.46平方米。2.修缮
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即对与传统风貌不符合的部分给予
改造;对破损部分,例如门窗栏杆檐口屋顶等使用原材料与原工艺对历史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加固,以保证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的延续性 和完整性。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属于修缮建筑共涉及 3 幢,建筑占地面积 1501.12平方米。
3.改善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建筑原有的院落形式、外观样式、内部结构、建筑材料及雕刻工艺等。在保证木构架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可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增加必要的现代化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属于改善建筑共涉及:13 幢,建筑占地面积 3489.61平方米。4.保留
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建筑。属于保留建筑共涉及:5 幢,建筑占地面积 1462.13平方米。
5.整治改造
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降层,整治沿街立面和第五立面等措施,使其在高度、体量、样式、色 彩方面与周边历史环境相协调。对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以进行拆除重建。新建建 筑应传承历史文脉,鼓励创造能够代表畲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建筑形式,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属于整治改造建筑共涉及:32 幢,建筑占地面积 7525.08平方米。6.拆除 严重影响村庄传统风貌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安全的建筑应予以拆除。例如违章搭盖建筑、临时建 筑、早期破旧的土木建筑、烤烟房以及牲畜棚等。
第23条 建筑高度控制
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确定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点以及各古 村内外部空间景观通廊的高度控制要求。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由于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重要,往往也是所在区域内的 景观控制点,要严格限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以保证这些重要建筑物在该区域内的控制性主导地位。假定文物建筑的底层标高为±0.00m。
1.核心保护区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本身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2.建设控制区的高度控制——建设控制高度为 2 层(檐口高度控制为 6.5m)。3.环境协调区的高度控制——规划视其保护性质和内容以及周围具体现实情况,建筑控制高度为 3 层(檐口高度不宜超过 9 米,建
筑总高不宜超过 10 米)。4.其他在视点与视景连线上的建筑高度除了要符合以上高度限制条件外,须依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对于已经建成的妨碍视线景观的建筑,规划建议采取拆迁和降层等方式进行改造。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风格在体 量、色彩上与邻近的历史建筑应相协调。
第24条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
1.保护原则
(1)“有形化”原则。
(2)整体保护原则。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其本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
(3)活态保护原则。为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文化营造出一个更宽松、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应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利用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村落文化发展。
(4)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与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成为特色的旅游名片,又成为 地方产业的特色。
2.保护措施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组织力量,对沧海村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记录、建档、认定等措施予以保存。
(2)建立专题展示馆等各种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娱乐”的动态模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保护。对已经消失的历史场景或事物,借助有关历史记载进行复原,重现历史面貌。
(3)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全面研究和抢救整理工作,成立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生产习
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节令习俗、宗法习俗、营造习俗、婚丧习俗等民俗文化。(4)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的展示和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开发具有民间和地方文 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
第五章 村庄建设规划
第25条 性质与定位
沧海古村落定位为——“田园沧海、魅力畲乡”,以畲族古建遗存和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兼有民俗和休闲功能的传统村落。
第26条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预测沧海村村域近期至 2016 年总人口约 767 人,远期至 2030 年总人口约 829 人。
第27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沧海村现状村庄建设用地 8.42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46m2/人,规划远期至 2035 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调整至 120m2/人,村庄 建设用地面积为 10.01 公顷。
第28条 土地利用规划
1.村庄总体布局 沧海村总体上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即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特色商铺、中心绿化广场、卫生所构成的行政商业中心。
两轴——即贯穿村落南北的苏坑溪绿化生态景观轴、贯穿村落中部东西向的村庄历史发展轴。三片区——即旅游服务区、畲族古民居及红色文化游览区、田园游览区。
2.村庄住宅用地
规划村庄住宅用地 4.3 公顷,占建设用地 11.24%。规划保留村内建控地带范围内原有居住建筑,局部增加住宅用地;对村域范围内整体环境综合整治,保留仓海村原有建筑的风貌格
局,保持村落特色文化的延续性。建筑形式以坡屋顶、翘屋脊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白、灰为主色调,建筑的组合尽量避免呆 板、千篇一律。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村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采取集中布置方式,以节约用地,同时方便村民的使用,形成全村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务设施用地 2.68 公顷,占建设用地 26.77%。
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保留现状村委会,占地面积 600平方米,并对建筑进行外立面整治,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2、文化设施:原有老人活动中心拆除,规划在村洋中路永吉堂旁边;将长旺堂进行功能置换,结合化龙桥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将龙德堂-龙昌坊一线 5 处古建、长盛堂、东发堂进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畲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展示中心。
3、医疗设施:保留现有的卫生所,占地面积 1500平方米。
4、文物古迹:规划保留村内现状文物古迹用地,包括龙德堂、龙昌坊、龙长坊、化龙桥等,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按照文物保护级别 要求,保护各文物古迹。
5、宗祠用地:村内宗祠用地 4 处,规保留现有的民主庙和土地公庙,整治建筑周边环境,对损毁部分进行修缮;积庆祠、龙归祠进 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祭祀、崇宗敬祖的活动中心。
6、规划范围共设置 4 处公共厕所,对周边环境进一步整治、美化;保留现状各垃圾收集点(箱),并按服务半径、结合村道路进一 步完善,覆盖全部村庄居民点范围。
4.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0.12 公顷,占建设用地 1.2%。规划拟将永吉堂进行功能置换,建设沧海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并结合旅 游发展及村庄服务需求,在村内重要节点如广场、居住节点设置小型商业服务设施。
特色餐饮、住宿结合东部新建住宅设置农家乐等体验区。
5.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0.84 公顷,占建设用地 8.39%。规划结合村内整体整治的开发,主要沿苏坑溪两侧的游线设置,在重要文物古 迹、推荐历史建筑、村落主要出入口等周边开辟绿地、广场,规划在范围内共设置有 5 处的广场,并结合重要旅游节点为村民、游客
提 供集会、集散空间、休闲绿地,以提升村内整体综合环境。
第29条 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1)保护古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比例尺度,对村庄道路进行适当的功能调整。(2)尊重古村落原有的历史性土地划分和交通模式;
(3)充分保证古村落内外应有的交通可达性,打通内部尽端路,强化集散功能,做到“路路相通,户户相连”,新开辟的街道或巷 道应该是原有网格的延伸与发展。
2.交通路网规划
规划区的道路分成过境路-即 711 县道、村庄干路、村庄支路和村庄步道四个等级。711 县道现状路幅宽度 5 米,规划拓宽为 10 米。
村庄干路规划宽度 5 米,串联各功能区,满足居民摩托车出行、旅游电瓶车、步行和消防车等的使用要求。非必要情况下,禁止小 汽车进入,以保障村庄环境的景观风貌不被破坏。
村庄支路规划宽度 4 米,为居住用地尽端路。规划古村落内以步行交通系统为主,在人流集散点设置公共广场,满足居民和游客休憩交往的要求。
3.公共停车场规划 规划外来机动车辆主要停靠在村北停车场,结合村庄北主入口设置,古村落内不设置停车场,换乘电瓶车或步行入村。停车场位于
核心保护区外围,避免机动车的引入造成保护区风貌的破坏。用地面积约 2200 ㎡。
第30条 绿地景观规划
1.绿地景观规划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结合村落主入口设置绿化广场,作为门户景观节点。
(2)充分利用周边山体支脉作为视线对景,引入村落形成山水景观轴线。
(3)在现有村落公共绿地基础上结合公共服务设施扩大绿地面积,设置中心绿化广场。
(4)利用文物古迹点如化龙桥、毁弃遗址及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等设置公共开放绿地。
(5)结合景观步道两侧设置绿化带。结合山体绿地进行公园建设,并设置观景平台。
(6)绿化种植应多采用单株及多株观赏树种的传统手法,避免使用大片草坪绿化。
(7)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视线吸引点;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提倡村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自赏绿 化布置,为村落内部的老屋旧巷增添绿色的生机。
2.水系景观规划
(1)整治村落内东发堂、长盛堂半月池周边环境,梳理村落内的灌溉水渠和排洪渠,形成古村内独特的开放式水域系统。
(2)村落内部苏坑溪作为生活岸线进行设计,在两侧设置 5-8 米绿化景观带。位于村落北部穿过大片农田的苏坑溪两岸预留 8 米生 态岸线,对溪流的原生态状态进行保护。
3.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严格保护村域内所有古树名木,对村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由乡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进行拍照、挂牌,标明树名、学名、科属和负责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
(2)严格保护村落周边山体绿化与山体轮廓,特别是成片林区,严禁随意进行任何性质的建设,应广泛绿化,加强水土保持。
(3)充分保护和维持水体原有的历史景观风貌,通过对村庄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村民和游客的卫生意识,加强对河道水系的管理 和清洁工作,对苏坑溪加以整治和疏通,保证水上景观视线通廊的清洁与畅通。对苏坑溪的渠化驳岸进行整治,设置生态驳岸,修复溪 流原有生态群落。
第31条 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计算
经计算,沧海村远期最高日用水总量约为 456m3/d。日变化系数按 1.6 计、时变化系数按 2.2 计。
(2)水源选择
①近期采用地下水、泉水供水。沧海村地下水水质很好,而且水量丰富,近期沧海村用水量不多,可以集中开采地下水。
② 远期由集镇统一供水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本村位于集镇的东北方向,离集镇 1.5 公里,待远期自来水管敷设好之后,可以统一由集镇自来水厂统一供水。
(3)管网布置 对现状村庄内部的给水管道进行改造整治,使给水管网尽量沿着道路敷设,主干管网尽量呈现环状布置,支管呈放射式布置,尽量
使用户能就近接管引水。
(4)消防规划
室外主干管上每隔 120m 设室外消防栓,保护半径不大于 150 米,消防栓用水量 15L/s,采用低压制。给水管网水压应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防栓的水压不小于 10m 水拄,流量不小于 15L/s。
2.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采用分流制,雨污分流。3.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本区污水主要来自村庄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取 0.85 的排供系数,则本区最高日污水总量 388m3/d,日变化系数取 1.6,则平均日污 水量为 242m3/d。
(2)污水系统规划
规划按照每一户(或者邻近几户)设一座化粪池的要求收集生活污水,考虑效果的维护,污水停留时间按 24 小时,清淤间隔按 360 天进行一次。污水管道采用一般 HDPE 塑料排水管,沿道路或者房前屋后埋设,结合尘落地形地貌,重力流自流排放,接至污水处理站。
(3)管网布置
污水管道沿道路和建筑物周边平行敷设,并尽量减小管道的敷设埋深。接入主干污水管道的地块污水支管为 d300。污水管道布置于 道路的西、北侧,敷设在车行道下,埋深控制 0.7-3.5m。
4.雨水工程规划
(1)暴雨计算 采用上杭县暴雨强度公式采用下列公式 2635.188(1+0.536LgTe)q=
(L/s.hm)
(t+8.508)0..789
其中,P :管道设计重现期,取一年;
t : t1 mt2 雨水汇水时间;
t1 :地面集水时间,根据不同情况一般取 5-15 分钟;
t2 :管道内雨水流动时间;
m :管道延缓系数,暗管一般取 2.0。
(2)雨水系统布置 雨水系统主要是结合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整治,不做大的调整。主要根据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采用排水明沟、暗沟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尽量避免改变现状风貌。雨水主要布置形式是:村落建筑区内一般采用矩形的小型排水沟、道路排水边沟收集雨水;出建筑区外一般利用现状排水渠、灌渠
整理后排水,可以是梯形、复合断面形式,尽量保留其原有尺度。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5.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沧海村总用电负荷 540kW,按照年利用小时数 4800 小时,折合人均用电量 4500kWh/人.a。
(2)设施设置
需增配 2~3 处变压器。配变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原则配置,一般公用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不超过 315kVA,在合作社、公建集中区等负荷密集区配备 315kVA 变压器外,其它区域按照低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500 米来配置变压器。
(3)配电网络及线路敷设
规划 10kV 电源1回,由太拔镇市政电力网引入,为保证沧海村供电可靠性,该线路与周边 10kV 线路形成多分段单联络接线,主干 导线截面选用 240平方毫米,中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10~15 公里;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树状辐射式结构,低压线路长度不超过 500 米,主干线截面一般不宜小于 50平方毫米;导线应采用绝缘导线,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方式,在景观需求及主要节点处、排灌区采用下 地敷设,架空线路一般沿道路架设,高低压线路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电力线路不应穿过村庄住宅、危险品仓库等地段,应避开 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电力电线应减少交叉、跨越,禁止从学校跨越,供电回路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接户线 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一般不小于 10平方毫米。
6.通信工程规划
(1)通信业务量预测
固话需求量为 230 门,移动通信用户 288,数据通信用户 115 线,有线电视用户 180 个终端。
(2)网络及设施设置
通信主干网采用光缆网。农村通信设施一般采用多接入方向发展,通信用户按照 300-600 户设 1 处光电交接间,全村需设电信光节
点 1 处,有线电视广电接点 1 处,通信交接间应采用多家运营共同使用原则设置,通信交接间面积按照 25平方米预留;移动通信基站视
信号情况按照半径 500 米设置;村庄通信设施设置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3)通信管道 本区乡村主干道路上需规划通信管道,沿电力线路走向另一侧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移动、通等通信管道应综合建设形成综合管
道以减少重复建设。一般主干布设 4~6 孔,次干预留 2~4 孔。
7.燃气工程规划 沧海村近期采用液化气瓶装供应,部分家庭可以考虑利用沼气。远期由太拔镇燃气系统供应。规划远期气源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
第32条 环卫设施规划
在后坑垅(停车场以西)设置垃圾处理站。规划 2 处垃圾收集点,即进村的南入口、中入口附近偏僻处各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占
地面积约 30平方米/处。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规划村内垃圾箱的设置间距建议为:主街道 70 米,次街按 120 米设置。
以 150 米服务半径布置公共厕所,规划在入口停车场边设立一处,村内设立 3 处,局部结合公建进行设置。
第33条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水资源保护
(1)注重水源涵养和水系保护,维护自然水系的形态、水量、水质。
(2)制定水资源使用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2.水土流失防治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保护途径,防止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的山坡地,通过历 史环境保护与修复和各种管理措施制止毁林毁草、过渡垦山造田等不合理生产活动,防止植被破坏。
3.防治自然灾害 通过综合运用土壤保持、植被保护等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缓解旱、涝、洪等自然灾害,防治重大破坏性影响。
4.遏制人为破坏 禁止开山采石、挖地取土、破坏性垦山造田、建设污染性项目等人为干预破坏行为。
5.建设项目生态化
保护区划内各种建设项目提倡生态化设计,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6.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控制
环卫基础设施管理实现科学化和企业化;垃圾收集实现 100%容器化,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垃圾粪便清运机械化率达到 90%以上; 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80%。
7.环境质量保护
(1)防治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的环境污染,包括物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与能量污染(噪声、震动),使之符合或超出国家环境标准。(标准可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相关内容)
(2)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各种设施。
(3)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设置垃圾填埋场和垃圾转运站;
(4)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及各种污物的随意丢弃,应设置垃圾收集设施,每一收集设施的 服务半径宜为 50-80 米。
(5)重点地段及主要旅游路线实行家禽及牲畜圈养。
第34条 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沧海村消防整治应统一规划消防站、消防用水、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网。提高村民的消防意识,逐步实现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技 术装备良好、队伍强大的消防体系。强化防火分区,扩大防火间距,设置消防栓、沙箱等防火设备,间距不大于 120 米,重点地段不大
于 80 米,便于及时消除火灾苗头。文物古建筑灭火器具、报警设施的配置以及照明——————————————————————————————————————————————————————————————————————————————————————————————————————————————————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烧纸、焚香需满足古建筑消防规划,重点要害场所设置“禁止烟火”标志,缺乏
水源地区设置消防水缸或修建蓄水池。文保单位周围的公共设施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和灭火器具、报警设施满足规范要求。村内道路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在村庄干路上按 80 米间距规划布置消防栓。居民点内适当的布置消火栓和灭火器。
2.防洪(山洪)防潮及排涝规划
沧海村平均海拔 700 多米,处于较高的地势,同时苏坑溪位于村落中较低地势,因而沧海具备抵御较大洪水的能力。通过访问调查 得知沧海村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河流洪灾或山洪危害,所以沧海村的防洪规划需提高防汛意识,保持河道通畅,整修河岸,疏浚河床,保 持苏坑溪上游的水土和植被。村庄河道按相应的防洪堤设标高控制,过河桥涵建设和道路建设必须保证在洪水位以上,建筑室内地坪高 于设计洪水位+0.5 米以上,根据道路设计标高规划设计洪水位为+3.0 米。加固村落四周山体,增加植被种植面积,减少砍伐林木活动,防止水土流失。
3.防震规划
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 6 度。避震疏散场地结合规划布局统一布置,设置室外避灾点和室内避灾点。对生命线工程如交通、电力、通信、给排水等设施应提高一
级设防。4.古建筑防雷系统
(1)根据村内现存重点古建筑的现状,设防雷、接地系统安全措施;
(2)古建筑顶部设避雷针,屋面檐口等突出部位,均应按层次设避雷带、成环状,与引下线(不少于两根)相接延柱子引下,埋设 于地下。引下线做法参见 JD10-107。
(3)接闪器采用镀锌圆钢做避雷针或镀锌钢管,屋檐避雷带采用Φ10 热镀锌圆钢连接成环型与引下线相接;屋顶避雷针做法参见 JD10-106;
(4)引下线可从建筑物柱子或外墙(隐蔽处)采用镀锌扁钢 40x4 入地面下 1 米伸出户外,距外墙不小于 5 米。
第六章 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利用规划
第35条 历史文化传承规划
坚持“原真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原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并为全社会所共同享用。
宗族文化、畲族文化、风水文化、节庆习俗、古建筑文化、地方方言、地方饮食、土特产等地方文化系列,是古村落保护和传承的 重要内容。
第36条 展示内容和方式
1.展示内容
包括各种类型建(构)筑物、遗址,古街巷,半月池,古桥梁,古树名木,生活设施,附属文物等构成沧海古民居建筑群聚落的各 要素。
包括闽中山区畲族客家传统农业村落景观特色和独特的聚落空间艺术特征的历史环境艺术特色,以及与沧海古村落选址、历史演变、价值构成直接关联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山体、植被、农田、溪流等自然环境要素。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包括畲族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等,以及通过古民居建筑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反映出的建筑群 历史文化内涵。
2.展示方式
包括古民居及古村落格局现状展示、环境综合展示、陈列馆陈列展示、场景模拟展示 4 种方式。
第37条 展示项目规划
1.设置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心设置在长旺堂里,以保护和开发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本中心包括:
一、展示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发展历
程以及相关物件等;
二、将现有的各类民间艺术传人和民间艺术团体组织起来,对传统的演出方式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适应现代
文化市场的需求,并定期在本中心或者外出进行文艺演出或宣传活动;
三、着眼于文化的传承,应该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将其发展成 上杭县学生课外素质学习基地。
2.设置宗族与民俗文化展示馆 以龙归祠、积庆祠为中心,形成宗族与民俗文化展示馆,用以展示畲族钟氏宗族家法与民俗的发展过程、名人事迹、文化遗存,以
及开展游龙、游神、祭拜祖先等特色民俗活动和纪念活动。3.设置红色文化展示中心 以龙长坊、龙昌坊为代表,展示北上抗日期间的革命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4.设置畲族文化展示馆
以龙德堂畲族代表性的建筑为中心,与长庆堂、长发堂传统民居联合进行畲族民俗文化、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和史迹的收集、整理、保护、展示。并举行表演活动,提高民众参与性。
5.设置乡土建筑文化教育基地 以长盛堂为基地,结合沧海古建筑群作为古村落乡土建
筑技术与工艺和工匠队伍培养教育基地。
6.设置驿站旅舍 在古官道上设置驿站休闲旅舍,寻迹沧海古代繁华时期对外信息与物质交流的相关物件与记载,饱览历史文化的同时欣赏村落外围
开阔怡人的田园景观。7.设置民俗文化广场
结合规划与旅游,于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化龙桥区域中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和纪念活动,并集中在文化展示广场进行表演。
第38条 展示路线
1.出入口
全村共设 3 处出入口,原村南出入口为主要出入口,游客可通过步行方式进入沧海村游览;另外一个主要出入口设置在村北公共停 车场对面,方便乘车的游客从不同方向的进入与离开沧海村。村洋中区有一处次要出入口,为村委所在地。
2.步行展示路线
(1)主要展示路线 宗祠寻祖游:沧海村南村口——积庆祠——旺兴堂——龙太堂——兴仁堂——钟秀堂——龙归祠 红色抗战文化及畲民俗文化游:龙长坊——龙昌坊——东发堂——长发堂——长庆堂——龙德堂 畲族古建游:余庆堂——发盛堂——长盛堂 非遗文化欣赏及田园风光游赏:长兴堂——龙壮坊——化龙桥——长旺堂——水车碓——众安堡遗址——出村
(2)辅助展示路线 古官道生态景观游览线路:沿苏坑溪从南虎头山至溪边路,在村落中部欣赏层层叠叠的古建群落,至下篮岬山观景台,观赏村落整
体景观风貌。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39条 游客容量控制
考虑到保护和开发之间平衡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村庄原有的生活的延续等,建议日接待游客容量不宜超过 11060 人,较适宜的游客
数量为日均 625 人。
第40条 服务设施配套
展示设施本着结合景点设置的原则,以满足游客休闲、游憩、娱乐为主要目标,结合村内现有建筑,更新原有建筑的配套设施与建 筑功能。
规划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一处,位于新建停车场处,提供全面、综合性游客服务,如售票、咨询、寄存、电讯电话设施、公共盥厕等 相关服务,并避免对村落整体风貌形成不良影响。规划设立游客服务点 2 处,分别位于永吉堂、余庆堂南边的新建住宅内,提供必要、基础性游客服务。
配备适量的公厕、问询、休憩、垃圾箱、住宿、卫生所等服务设施。
第七章 规划实施管理
第41条近期建设规划
1.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14-2016 年。2.实施内容
近期主要对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历史建筑和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实施保护性抢救,重点保护和改造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化龙桥、东发堂等省级文保单位;对主要街巷实施景观改造与整治,修复古官道旧貌。遏制核心保护范围内拆旧建新情况,引 导部分居民向新区转移。逐户排查消除火灾隐患,改造道路、市政管网、环卫等基础设施。进行河道疏通和堤岸建设,打造苏坑溪滨水 旅游观光休闲道。改善村落居住环境,提高环境品质,增建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建立对外接待能力。同时,初步构建古村旅游 线路,开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寻根谒祖游,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42条 中期规划实施内容
1.规划期限
中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17-2020 年。2.建设内容
中期主要对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和整治工作,整治核心保护范围内风貌不协调建筑。重点建设古村内主要出入口、中心广场 等重要景观节点。植入旅游、商业业态,引导旅游经济发展。如在古建筑引入文化展示与传承项目,在农田耕作区引入生态农业观光与 体验项目;新村引入特色餐饮与住宿,打造传统手工业态、特色美食体验街;建造旅游服务中心区,完善导览系统,在各个景点和公共 活动空间配置游客休息座椅。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43条 远期规划实施内容
1.规划期限
远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21-2030 年。2.建设内容
远期全面建设古村各景观节点,整治核心保护范围外围建筑,使其呈现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形式,构建完整的古村形象。古村环境
得到全面整治,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古村旅游得到大力发展。实现文物管理机构合理配置,管理制度科学完善;建立完善的展 示设施与展示、服务体系,实现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的全面展示开放;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实现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的 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和谐的遗产环境氛围。
第44条 规划管理
1.管理方法
加强保护规划的执法管理工作,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强调保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遵章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明确规划、建设的审批和修改的办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认真做好保护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把古村保护、建设和管理提高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到认识、目标、措施、资金四个落实,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规划实施的制度,使人人为古村的发展 出力,献策。进行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措施广开资金渠道,保证比较稳定、正常的建设资金来源。根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的原则,应注重环境效益,要把环境意识贯穿在古村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施
2.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由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本规划建立,建议设立沧海村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安全保卫部、保护修缮部、展
陈宣传部、研究部、环境检测部等主要业务部门,管委会统一负责保护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工作。在制度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福
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本规划要求执行。3.管理措
(1)日常管理 1)全面负责经过审批的保护规划中各项内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2)直接负责沧海古民居保护项目的实施、展示设施的建设、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治安和有偿经营服务等事务。
3)做好沧海古民居及其环境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工作,提高日常保养工程的技术含量,对可能造成的损伤采取预防性措施。
4)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按照巡查分区,保护范围内每天 2 次,建设控制地带内每天 1 次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不安全因素。
5)建立健全“四有”档案制度,收集、整理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相关历史信息及保护工作资料。
6)开展日常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规范游客行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沧海古民居保护工作。
7)建立自然灾害、文物本体及载体、环境以及旅游开发强度等监测制度,积累监测数据,为日常保养及保护修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2)工程管理
1)严格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工作程序。
2)全面落实规划报批与公布,推进保护、利用工作的全面协调开展。
3)落实保护区划管理规定的实施工作,对保护区划内的建设工程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4)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条例履行管理报批手续;实施所有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管理;执行工程资质管理。
5)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标准,监督实施进展与问题。
第八章 附则
第45条 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具有同等的规范指导意义。
第46条 报批与公布程序
(1)本规划必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办理报批程序。
(2)本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47条 规划变更
有关保护区划、管理规定和利用功能等强制性规划内容若需变更,必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规定办理。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三篇:立交桥教案
一、课题导入
1、提问:你见过立交桥吗?在哪里见过?当你乘车经过立交桥时有什么感觉?(激发想像,如像是在天上飞)
2、立交桥给你什么感觉?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能说说你印象最深,造型最美的立交桥吗?
二、比较观察
1、提供不同角度取向的立交桥造型图片。
思考:立交桥的造型有什么不同?(感知平视、仰视、俯视)
你喜欢哪 一种角度取向的立交桥造型?给你什么感觉?(体验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时产生的不同感受)
立交桥有什么设施?各有什么造型?(整体与局部;高架桥的路面、桥墩、灯柱、指示牌等造型、色彩、花纹特点)
2、引导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找一找:
哪些是静态物像?哪些是动态物象?哪些是近物?哪些是远景?如何选择与表现画面才好?
三、想像与创作
1、布置作业:根据回忆和想像,用你喜欢的表现手法,画出壮观的立交桥。能画出立交桥、各种车辆和其他景物的造型。
思考:1你准备选择哪种视角取向的立交桥造型?怎样表现壮丽、美观的立交桥?
2怎样表现近物与远物?(近景大些,远景小些,近景清晰些,远景模糊些)
勾画立交桥;添加车辆;配画背景。(教师辅导)
第四篇:浅析立交桥景观设计及管理模式
浅谈立交桥景观设计及管理模式
——以昆明朱家村立交桥设计过程为例
殷赟
(昆明官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33)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普通的平面道路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需求,越来越多的立交桥出现在了城市的各个重要交通节点,随之而来立交桥的景观设计也变得重要起来,简单的植物绿化、灯光美化已不能达到城市景观整体建设的要求,笔者以昆明朱家村立交桥的景观设计为例,阐述了一些在设计过程中个人的分析及观点。
[关键词]城市立交桥、景观设计、经济性运营、分析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独特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设计对昆明的更新、重构及城市发展起重要的作用。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要把昆明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湖滨生态城市。
朱家村立交桥正好处于“一湖四环”的第一环——环湖公路上,是连接昆明老城与呈贡新城的主干道——昆洛公路的起始点,也是昆明东部出口的重要交通结点,它传承历史又迈向未来,是新老城连接的时空走廊,更是昆明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立交桥结构复杂、形式多样,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立交桥。项目基础资料
1.1 项目概况
朱家村立交桥位于昆明市主城东部边缘,为三层互通式立交,距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约1公里,是连接昆石高速公路、东三环路、老贵昆公路以及呈贡新城主干道的一座枢纽性城市立交桥。立交桥用地面积19万平方米,用地地势平坦。立交桥东侧紧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西侧紧临规划建设中的世纪新城,规划用地性质为体育、会展等商业服务用地。由立交桥向南沿中干道约1公里处为使馆区及大型居住社区。可以说,立交桥区是整个规划用地中的一个中心核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1.2 昆明的基础状况
昆明市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省中部,总面积21110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它既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也是我国通往东南
亚、南亚次大陆的重要交
通枢纽。昆明是一座典型的高原城市,地处云贵高
原中部滇池盆地上,三面
环山,南临滇池。昆明绝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
米——2800米之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3.2%。
昆明水域面积3.7万多公顷,年平均径流量49亿立方米,属多水带和丰水地区。水源主要分布在滇池、嵩明、石林、宜良等地。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雨日130~14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达230天。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以“春城”著称。
1.3 朱家村片区概况
⑴朱家村片区现用地主要为服务设施用地和村民居住地。西边多为车队、物流公司、驾驶培训站和建材市场;北边是朱家村,大部分用地为村民居住地和留用地;东边是停车场、五金公司和鸣泉村。用地现状较为滞后跟杂乱。
⑵朱家村片区属于城郊结合部,交通可达性差,社会治安较混乱。居住人口不多,固定居住人群为当地村民,对于生活配套设施要求不高。
⑶朱家村未来的用地规划中,东边将发展成为使馆区及大型的居住社区,这将大大提升整个片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对于生活配套设施的要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成为了周边环境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立交桥景观系统横向对比 2.1 国内现有立交景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立交桥,通过分析,总结出现有的立交桥景观大致分为三个形态:
⑴模纹色块构图方式
这种景观形态满足了有限视角的景观效果,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但是游赏性及生态效益较差。
⑵生态自然式处理 具备较好的生态效益,可以满足较多角度的视觉效果,但整体性较差。
⑶主题景观与经营模式的整合硬地面积较多,生态效益相对较差,经营效益对周边氛围依赖性强;如适宜于城区内而城郊结合部不宜。
2.2 昆明立交景观分析
就昆明现有的立交桥来看,可以归结为以官南立交桥为代表的主题及经营模式,以金星立交桥为代表的模纹绿地模式,还有以小菜园立
交桥为代表的许多景观处理简陋甚至没有做景观处理的模式。总的来说,昆明现有的立交景观大多属于只有简单的植物种植和地被处理,缺乏有序的景观构成元素,功能较为单一的现状。
所以,新建的朱家村立交桥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自然生态作为基调,组织有序的景观元素以及场所文化为质感的创新型设计。项目景观定位分析 3.1 立交桥区的场地现状
整个区域西北向稍高,东西向略低,地势相对平缓,但是柱墩比较密集,对景观的营造有很大的局限性。
3.2 立交桥空间解析
此为三层互通式立交桥,落于地面且横亘其间的昆洛路与穿插而过的昆石路将整个场地划分为四块,两块较大,两块次之,如右图所示。
对于整个立交桥三条主干道的具体分析详见下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立交桥上看到的景观都属于快速浏览与展示效果,而在进入桥区
内活动空间的游玩人群,则属于一种低速游赏状态,所以综合这些方面的因素,桥区的景观应是大气简洁的构
图序列及肌理感,深入其间又有细腻精致,独具匠心的人性化景观空间。
4桥区景观管理经营分析
4.1现阶段立交桥景观经营模式(以昆明现有立交桥为例)4.1.1可进入式粗放管理
该类型立交桥特点表现为:上层高架桥多为快速机动车道,地面部分为人车混流的交通慢行系统。
以昆明金星立交桥为例,由于其底层交通量较小,绿地为开放的形式,因此有较多人流进入到绿地中游玩、休憩,沿路有许多小贩摆摊设点。该类立交桥区因人群的无组织进入,造成桥区整体形象较差,交通不畅,同时增大了区域卫生、绿地及交通的管理负荷,并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4.1.2封闭式管理
该类型立交桥区的绿地多为快速交通线切割包围形成的不利于人流进入的孤岛,或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而特意隔离出来以便能对其精心维护。此类立交桥区绿地便于管理,但其公共性、使用性较差,其特点决定了只能适宜于处理单纯的作为交通性质,人流较小规模也相对较小的立交桥区,或作为一个城市入口的立交桥区。
4.1.3经营性管理模式
该类型立交桥在桥区内形成一定的特色经营场所,并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其中,引导人们进入其中休闲消费,跟前两种模式上有较大的区别,更注重景观的设计及有对民众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引导。以昆明关南立交桥为例,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形式,而是加入了景观、文化、经营,多种复合元素的加入使立交桥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更融合,该种模式的成功运用有赖于周边具备有效的潜在消费人群,且管理要求更高,一旦管理方面有所松懈,便会形成与第一种模式相似的混乱形象。
4.2对朱家村立交桥经营管理的定位
4.2.1 以特色经营为卖点,打好环境景观牌
由于桥区离市区及现有居住区距离均较远,造成到此游赏的交通成本较高,要让人们能够并愿意承受这种消费,则需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前提下,打特色经营的牌,形成不可
替代的经营项目。
4.2.2系统性、规模性
由于桥区绿地远离商业区、写字楼、居住区等,这就决定了桥区内的经营项目既不能作为外围的服务体系,也不能过多的依赖于外围的配套服务体系。它必须是一个集游乐到餐饮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完整的小规模体系。
4.2.3经营管理模式
桥区多元复合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具体管理方式如下表:
即在政府统筹的前提下,除开放性的空间由政府及自觉行为管理外,其余的经营性场所都实行由承包经营该场所的经营者负责其环境及景观的维护。同时,对景观的管理实行阶段性的管理,其管理方式如下: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和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所以,对于朱家村立交桥的设计研究,虽然只是笔者对于新型立交桥景观模式的一种初步的想法与简单的分析,但却是这种新型景观模式的起点,相信随着日后的努力研究和实践,定能让其景观效益达到最佳,发挥出其中的综合价值,为城市赢得更多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田景波.城市道路及景观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5.[2]梅卫平.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广东园林.2006.1.[3]高冬梅,赵林森,魏开云.昆明市区几种立交桥绿化模式的景观效益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06.Dec.31(6): 138~142
第五篇:美丽的立交桥
美丽的立交桥
我见过很多桥,有坚固的石拱桥,有翠绿的竹桥,有结实的木桥…….但是我最喜欢家乡的立交桥。
立交桥非常雄伟、壮观,桥长一百多米,桥宽十几米呢。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桥下有十几个巨大的圆柱形桥墩,稳稳地托起桥身,桥横跨南北,可以并排行驶几辆车,还绰绰有余。笔直的主桥两侧是副桥,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老鹰,又像一架飞机的的机翼。
白天,桥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尤其是清晨六七点,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像排成一条线的长龙。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隆隆声,自行车的叮当声,摩托车的嘀嘀声,还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混合在一起,像奏起了城市的交响乐,声音很混杂,但很和谐。
每当夜幕降临,立交桥立刻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立交桥上有路灯,还有桥身两边的装饰灯;走在上面比白天还亮。桥栏旁边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美丽极了。还有黄色的射灯,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夜晚的立交桥打扮得更加焕然一新、绚丽多彩。
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桥下就变得热闹非凡,有小朋友在放风筝,有卖糖葫芦的,又锻炼身体的………桥下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我爱家乡那美丽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