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加快发展,牟定怎么办
关于对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立项督查的报告
(“云南加快发展,牟定怎么办?”思想大讨论)
“云南加快发展,牟定怎么办?”首要的问题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只有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牟定才能和云南省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的。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牟定经济、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从经济、社会和人的需求来认识发展问题,具有丰富的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 1
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总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题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更复杂。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乡镇发展很不平衡,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县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充分认识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集中力量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牟定县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县属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改革改制后重组企业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社会贡献不断提高。2003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构筑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县属国有(集体)、乡镇企业改革、改制基本结束,县委政府“兴工强县、引资兴县”战略的实施,我县非公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
----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偏低。由于受就业观念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大多是无条件进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学历层次比较低,创办企业后,忙于经营活动,无条件进行培训,企业发展靠拼、靠闯。我国入世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受银行贷款政策的制约,举步艰难,无条件引进高级专业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多是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富裕劳动力,收入较低,无条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许多企业属传统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低,不需要更多培训就能上岗。
----经济运行效益不高。县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受到影响。部分企业由于原料供给不足,生产达不到设计要求,效益低;一些原料、市场在外的企业,由于原材料涨价,限载运输等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一些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占有份额受到冲击。一些企业负债率高,包袱沉重。而从事商业贸易、餐饮的个体工商户,因商家饱和,群众购买力低,都是微利经营。县内还有停产企业41户,闲置设备近5000万元,闲置土地239520平方米,闲置建筑面积26799平方米,负债8378.77万元。
----结构不尽合理。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总户数6221户,私营企业仅84户,其余为个体工商户。行业分布不平衡,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有66户,其余的集中在商品零售、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多分布在共和、新甸、军屯、新桥、安乐等坝区和交通便利山区乡镇,蟠猫、凤屯乡无工业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
力日益增大。在县委政府提出的矿冶化工、建筑建材、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三大支柱产业建设中,龙头骨干企业少、规模小、抗御风险能力弱。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中共牟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在2004年县委十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理清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是:立足县情特点,结合国家和省州产业政策导向,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经济实力;以主攻重点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为为抓手,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县域特色经济。《中共牟定县委、牟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非公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县内重点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皆以民营骨干企业为支撑。民营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的实力才能壮大。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突出“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地位和综合素质。宪法已明确规定,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明确其政治地位。要动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自身企业的大发展来投身和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离不开一批懂管理、善管理、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要引导非公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适宜的培训制度,培养懂管理、善决策、会经营、有信誉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要积极引进人才,善用人才,逐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
综合素质。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建设,尊重员工的权利,保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效益。对目前运行的66户骨干企业,要深入企业调查,对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对矿产化工企业,帮助他们协调解决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问题;对建筑建材业,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程欠款的问题,以利他们整合资源,重振雄风。对发展较好的喜鹊窝酒业、油腐乳,他们是牟定的品牌,要在做强上下功夫。停产的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要认真分析停产原因,在招商引资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盘活闲置资产。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就行业分布,要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尤其是对农民增收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企业而言,要引导企业走全面发展的道路,企业的发展决不仅限于一个经济指标,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全面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是我们工商联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向民营企业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牟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牟定县工商业联合会
2004年12月30日
第二篇:加快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云南会展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制作人会展三班 冯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近几年更呈激烈竞争的态势。云南的会展业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尽如人意,有必要在分析云南会展业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市会展业发展,在“群雄角逐”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云南会展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主要优势
云南建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一座单体建筑体量大、设施较为先进的国际会展中心,培育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品牌,全市约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展览会80个,共约2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平均每年开展3000多个展位。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间,共举办220个各类展览会,展览数平均年增长11%左右,总展位规模超过10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尤其是云南国际会展中心启用后,展位规模在1000个以上的中大型展览每年达8~10个。其中,2010年共举办各种展览22个,全市展览公司经营主体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参照国际业内统计口径,会展业投入与拉动GDP的比率为1∶5~1∶10,可见十多年来会展业给云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发展会展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东南亚联系紧密,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云南地处闽南金三角,内联东南13地市,外接东南亚,旅居海外侨胞众多,是东南亚进入中国主要口岸之一。云南是国际花园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会展资源丰富,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周边城市具有会展资源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具备发展会议会展的良好条件。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货集散比较方便。
云南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空港、信息港初具规模,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齐全,空港年吞吐量位居列全国前列,与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光纤、微波、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务,城市人均道路占有量居全国前茅,星级商务酒店具有较大的接待能力,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为参展商、采购商人货集散、信息传递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三、市场架构初步形成,外向经济特点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云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基本形成。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周边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氛围比较浓厚,市场秩序比较稳定;经济规则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敏捷;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会展比较发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外企在厦落户,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厦发展良好,外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其产品与客户群为云南办会办展提供了厚实的市场基础。
四、创立了“国字号”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市会展业经17年精心培育,创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品牌效应,具有举办300多个各类会展的成功经验,拥有全国及海外1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客商的产业信息。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发挥好带动效应,可以为云南会展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特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会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展会展业,云南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是云南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
三是云南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
四是城市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力不够强。
除此之外,云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办展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不高。
云南会展业近年发展不快,重要原因首先是缺乏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政府该干什么,怎么干,由谁去干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直接操办虽可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上看,却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多年来,云南为了办好展会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宣传推介、后勤保障、展位补贴等费用。从云南2001年展览举办数与展位面积来看,全年办展22个,展览面积27.6万平方米,由政府名义主办的展览5个,面积占全年的49.7%;公司、社会办展8个,面积约占25.3%,其余为各级商会、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和行业例会,可见政府办展在会展业中占主导地位。
二、会展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规范。
目前云南会展业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市贸发局、贸促会、会展协调办多头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2010年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工商局的会展审批登记制度,而行业监督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跟上,行业协会管理也没及时补位,造成市场管理真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
三、行业协会作用不大,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不到位,是我市会展业市场化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云南对会展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法规和行业规则,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没有统合社会的办展力量,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乏力。其他行业的中介组织也与会展业协会配合不够,未形成整体合力。
四、从事会展的企业弱小,会展品牌培育不力。
会展业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云南注册从事展览业的公司不足20家,实际有办展能力的只有4~5家,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举办国际展。而深圳市政府举办“高交会”迄今只有3年,经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达200多家,日常运作较好的有80家,其中还有2家能举办国际展。而云南2001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仅有22个,还不到全国总展览数的1%,多数展览面积不及1万平方米。除少数几个专业展外,多数不具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深圳2001年共举办大中型展览68个,大部分展览面积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并已培育出“高交会”“住房交易会”、“光电博览会”、“首饰展”、“家具展”等20多个专业品牌展。
五、专业会展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会展业要兴旺,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然而我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层,高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引进的制度严重滞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从商务展览五大环节看,项目策划、组展单位、展览场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都缺乏一流人才。就是对现有的业内骨干也重视不够、使用不当,导致内行人才转行或外流。
六、展城设计尚存缺陷,经营模式值得商榷。
会展中心单体建筑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功能布局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二楼是餐饮区,一楼实际展位并不多;居中大门只有一个,难以分隔分区同时举办若干个展览;展馆与会议
区连成一体,会议区的设备养护和其他费用摊进展位,提高了办展成本,增加了组展商和参展商的经济负担。
会展中心由政府投资建成后,交由建发集团管理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企业若将11.5亿的固定资产通过包装、增发上市,会展中心的产权将实现转移,政府将失去对会展中心使用的前提条件,失去对经营者的必要制约,无法正确处理会展中心的收益与全市整体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由于会展产业链有可能在展馆这个环节断裂,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市会展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云南会展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办的工作力量
2、加快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结合云南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经济人才
5、以打造会展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会展总体规划
6、建议组建云南市会展集团,提升我市会展景区和会展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7、加快会展大项目的建设,抓好会展产品的开发
8、顺应区域会展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会展合作
第三篇:加快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崔金赋)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访问量:
(http:///web/articleview.aspx?id=***80&cata_id=N195)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对云南农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云南农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这就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教育。而根据这次研修班上有关专家的意见,高职教育对相应产业的贡献率是最高的,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当前农业教育中最紧迫和最急需的部分。针对云南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这几天参加研修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作为云南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抢抓历史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为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财政支持力度。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应对挑战
农业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出发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新理念”,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主动探索研究“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作为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单纯满足岗位要求走向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以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多样化需求。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用自身的努力和成绩来赢得社会的认同。这是我从今天下午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军伟关于《对“做中教”、“做中学”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中得出的主要结论,也是自己在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
(二)要紧贴行业办学,着力服务“三农”
职业教育,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贴行业办学,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高级人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刁庆军书记报告中提到的、石家庄邮政学院紧贴企业需求寻求发展机遇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对此作了最好的说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该对自身所依托的农业行业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业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农业行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要求。再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等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实训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主动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主动参与农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任务,争取实施或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技术服务等政府项目,融入政府行为和行业行为,这样将有利于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院收入的增长,也有利于学院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比如,我院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2009年被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学院成立了“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两年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83人,开展创业培训309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50人。2011年主动承担了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个州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学院选派资深专家和年轻教师深入基层,开展粮食增产措施指导、咨询等服务,在技术指导过程中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完成农业厅技术指导任务的同时,参与的专家增加了实践经验,年轻教师提高了实践技能,提高了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要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已经由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发展时期,高职院校不能再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应集中精力强化内涵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此,今天下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樊至光院长关于《“数据”与“规则”条件下精细化、服务型、引导式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内涵建设的成功范例。虽然我省农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但也应避免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外延与内涵并举,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的稳步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工学结合的大前提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比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畜牧兽医生产过程有针对性地创新了“4双并举、5环一体、养防兼备”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该模式获准立项为云南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二是要实施“双师双证”制度。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现有教师实际,鼓
励现有教师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申报调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推广研究员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努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尽量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高职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三是要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农业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基本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习实训空间。比如我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占地520亩的实习农牧场,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有校外实训基地百余家,共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7个,其中校内4个,校外3个,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践实训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只有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比较深入的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非职业能力。但目前校企协调共赢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往往是学校为了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而一厢情愿地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参与合作、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特点,深入思考研究,提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的措施和办法,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培养高职人才的积极性,使企业能够接受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着力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当然,学校也绝不能把派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减少教学支出的手段,而应该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给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如果实在没钱给企业,“那就‘黏住’他们的需求,做到使人家需要我们,离不开我们”——这是今晚小组讨论中大家得出的一条经验。
(五)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综合专家的看法和一线高职院校领导们的意见,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行业主管部门投入教育事业的支持政策,为行业主管部门对所管理的学校投资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调动行业主管部门发展教育的积极性,既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又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规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建议将农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每年在基建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专项支持。三是建议大幅度增加农业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额度,逐步达到本科院校拨款水平。四是建议专题研究制定落实《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求的具体措施,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将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参照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做法给与免除学费的政策。五是建议对与高职院校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六是建议突出发展重点,把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鲜明旗帜,提升我省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
笔随思行,信手写到此处。恐有诸多不当之处,只能请方家指正。
第四篇:云南工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工业始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战胜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工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5年来,我省启动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不断采用世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烟草、电力、化工、矿产冶金等支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企业集团实力不断增强。今年1至8月,17户省属企业累计销售收入1756.08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利润59.19亿元,同比增长87.2%;累计完成增加值275.67亿元,同比增长25.95%。云天化集团等5户企业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显著。云南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疫苗研发和制造商;建成了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锡化工加工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以民营企业云南锗业为核心的国家锗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正在推进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实效,去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44亿元,其中,制造业54.8亿元,软件服务业52.64亿元,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43%,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的金融IT设备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工业园区的集约功能开始凸现,40个省级工业园区和40个工业强县建设取得成效。启动了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推进重点产业创新、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创新型企业培育等8大工程。全省工业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强化创新意识,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企业投入激励机制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和质量兴省战略,制定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5年行动计划等12个配套政策措施,启动工业发展“双万亿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双百工程”,实现100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100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示范项目。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了云南工业抗风险的生命力。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先后研究出台了11个方面共350多条政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重要商品收储措施,当年实现动态收储有色金属63万多吨、化肥50万吨,迅速提振了全国有色金属市场信心,遏制住了一泻千里的有色金属价格,并对全球有色金属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化危为机的实践深化了云南工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调结构、强科技、重人才、促发展的自觉性更加增强。从2006年1402亿元到2010年2606亿元,云南工业增加值取得了年均增幅达14.1%的骄人成绩。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从18.2:42.8:39调整为15.3:44.7:40,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体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
记者 李继红(云南日报)
云南省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云南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06〕155号),现制定云南省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一、当前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全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质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三次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9.3:41.2:39.5,呈二、三、一结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主导作用。预计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以上,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人均增加500美元。工业增加值达1430亿元,占GDP比重达37.6%;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提高到67%,烟草产业再创辉煌,两烟利税达500亿元以上,矿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医药、制糖、造纸、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生物产业工业增加值达92.4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力装机容量是2001年的2.2倍,增加值达165亿,占全省GDP的4.2%;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达164亿元,比上年增长64.9%;钢铁工业稳步增长
按照国家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全省分期分批、有步骤、有重点地对黄磷、水泥、铁合金、钢铁、电石等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装置,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自2004年以来,我省共淘汰铁合金炉近30台,生产能力约8万吨;关闭电石企业17家,淘汰17台装置(5000KVA以下),约6.3万吨能力。至2005年底,全省拆除立窑105座,淘汰熟料生产能力约411万吨,立窑水泥比重由2000年的74%下降到50.8%;全省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已全部取缔,年产5万吨以下小机焦基本关闭;2000吨以下的黄磷生产能力已全部淘汰完毕。
经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虽逐步趋向合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三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等。
二、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调整方向。根据《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工业总体发展思路,2007年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是巩固壮大矿产业,着力提高我省重化工业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以矿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来,不断延伸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有色金属、磷化工、煤化工、能源基地,进一步提高我省重化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加快轻纺工业发展,进一步协调轻重工业比重,努力提高轻工业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继续抓好糖、茶、胶等传统生物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生物能源、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拓展新领域;三是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等瓶颈产业,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消除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四是加快培育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省产业素质,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五是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结合,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二)调整目标。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左右 ;工业投资力争增长30%以上,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3.8%,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6%,争取实现节能250万吨标煤。
2007年全省预计淘汰落后产能为:水泥熟料250万吨以上,黄磷10万吨左右,生铁50万吨,铁合金10万吨。并关停单机1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30万千瓦。
第五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学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专题活动
——有感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次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要克服狭隘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传输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名传输局的基层员工,我认为解放思想不是一般的学习讨论、一般的提高思想认识,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论,而是通过破除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某种飞跃。因此,解放思想要经过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必然是有破有立的过程。如果不触动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只是大讲要解放思想,或只是一般议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和创业激情,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必须敢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更加注重和谐发展。我认为要实现“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工作进步,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焦点,做好做实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发展,解放思想,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执行力。作为一名员工来说,要深入贯彻领导的指导方针。目前,在学习上员工存在应付思想,总以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骄傲自满。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对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系统,造成业务知识的薄弱,特别是对政治思想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理论联系思想,结合工作实际上不到位、不紧密,认为日常工作压力大,能较好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就行了,没有更好地从学习理论重要性、必要性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所以要加强自觉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抢在前,做在前,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长线企业。
二是切实增强线路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抢抓机遇中谋思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破难题,抓发展,谋跨越,选好路径最重要。思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选准、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至关重要。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保守者错过机遇,进取者把握机遇。要做事业的成功者,必须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真正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把握好每一个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通过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寻找机遇中谋取攻坚之策、创新之举、务实之为。
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企业人才的重要方针。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业务知识和各种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知识素养,才能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真抓实干上取得成效,使解放思想成为推动加快发展、促进传输局事业蒸蒸日上的强大动力。
祁东分局
李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