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幕式的讲话
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幕式发言稿
化学生物系李志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科技的大潮激荡浪花,使我们的心头泛起层层涟漪;幻想的翅膀鼓荡风帆,使我们的眼前亮起科学的曙光。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启动仪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为自己能参加并能代表化学生物系师生发言,倍感荣幸,我谨代表化学生物系师生对即将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并对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位领导、各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近年来,化学生物系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学院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我系历任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介绍化学系科技创新的情况。
一 基地践行“创新实践”情况
我系一直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已形成良好氛围。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总结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即“全程科技创新训练”模式,分阶段、分层次、分年级进行训练,不同阶段有各自培养目标。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全程性参与科技创新训练。
(一)营造浓厚氛围
(1)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讲座,介绍我系科技创新活动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学生会科技创新部通过宣传橱窗、网站等多种媒体,介绍“挑战杯”、“化学实验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具体内容,使每一个同学都深刻理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引导和激励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宣传科技创新典型事迹,树立科技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方式,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科技创新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集中到科技创新上来,把科技创新的意识渗透至学生的观念之中。
(2)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向低年级学生介绍参与科技创
新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由此影响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渴望。
(3)发挥榜样力量的无穷作用,近年来,每逢寒暑假总有大批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由于这种示范和激励效应,这种活动的开展已成为我系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全体学生中掀起科技创新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人人都以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二)夯实基础知识
使大
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我们的做法是:在大四学生做毕业论文期间,鼓励大
一、大二年级学生一同进入实验室,去当助,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大四的学生了解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听取工作汇报及老师的指导,参与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由指导老师和师哥师姐进一步规范其基本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仪器使用技能进行培训,经过这样的训练,夯实了所学基础知识,并能熟练操作仪器,为后续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参与创新实践
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有了一定基础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入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选题首先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相结合,也可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或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科研创新研究课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出研究工作计划及方案,与指导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经多次修改后,确定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完成课题期间,教师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数学生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最后形成总结性论文。在此阶段学生经历了整个创新课题的研究过程:资料查阅、选题、设计实验步骤、操作仪器、实验探索、数据处理、问题讨论和论文整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升华为理性,在实践中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
(四)创新能力提升
学生在进入大四毕业论文环节时,由于有前两阶段的基础,对科学研究工作已有较入深刻的认识。论文选题可以延续参与科技创新时的工作,使课题做得更为深入。在此阶段,有老师的规范指导,同时又带低年级学生创新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二近三年基地运行情况、取得成果。
2010年以来,我系学生参与的论文100多篇,承担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30多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7项,学生陶双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航天航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会专项竞赛二等奖,刘俊等10名同学山西省“兴晋挑战杯”高校青年师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王子仪等12名同学获山西省“兴晋挑战杯”高校青年师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2010年5月21日—23日,我系选送2006级四位参赛选手参加“山西省第一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成绩喜人。周丽娜,左爱平,刘海,刘洋四位同学分获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我校获得组委会唯一1个“优秀组织奖”。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大为提高,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且使我系本科生考研成绩连续几年居各科之首。近年来,我系学生考研率达 50%以上,为全国许多高校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了高素质研究生,前不久0901班段芳同学给我来信说:老师,你知道吗?我在学校参加了的科研工作,许多大型仪器都会用,实验操作比其他学院去的学生标准,绘图软件都会用,得到老师和师姐的好评。
同学们,大学生科技论坛,会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也为你们发挥专长、实践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技创新无止境,人生奋斗无终点。让我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各项活动中来,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为学院的美好明天贡献青春、才智和力量!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周开幕式议程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周开幕式暨颁奖仪式议程
时 间:2016年5月9日上午10:00 地 点:图书馆报告厅 主持人:李俊霞处长
参会人员:学院领导、各教学单位领导、教务处及三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相关人员和各系实验中心主任 大会议程:
一、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嘉宾;
二、主持人宣布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周开幕式暨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三、请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周基本情况;
四、请张廷斌副院长宣读《关于表彰学院2014、2015优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决定》;
五、请获奖学生代表依次上台领奖;
六、获奖学生代表发言;
七、请赵成荣院长(刘越书记)讲话;
八、宣布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周开幕式暨颁奖仪式结束;
九、请学院领导、各教学单位领导与获奖学生代表到俱乐部门前合影留念并参观展区。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16年5月9日
第三篇:大学生科技创新
杨震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肩负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
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创新本领,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观察、想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把课内课外内容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要减轻学生课内学习负担,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讨论式、调研式等方法,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力所能及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4.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和常规的超越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5.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要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系统优化,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与体制,坚持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3.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4.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6.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可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各种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和任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设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7.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第四篇:大学生科技创新最新
安徽建筑大学
关于申报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
目暨2012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
各系(院)及相关部门: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建院字〔2009〕6号)的要求,学校将开展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暨2012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结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形式和要求
1.凡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非毕业班学生)均可以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申请基金。要求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应围绕所学专业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选题,同时要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要有所创新,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选题应侧重于实践创新和应用研究,也可以是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相关领域,也可以是当前研究热点。研究方式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开展,也可以由学生承担教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4.申报项目限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发明三类。
5.每个项目应由1—4名同学组成,在1—2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每位同学最多参加2个项目,每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个项目。
6.对跨系(院)的项目,由第一申请人所在系(院)申报。所有项目必须经系(院)推荐,学校不接受学生个人直接申报。
二、立项申报与结题程序
1.学生申报:项目以系(院)为单位组织申报,申报学生须认真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在5月15日前交到所在系(院)团总支。学生有未结题项目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2.系(院)初审:各系(院)团总支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与形式审查。各系(院)成立以系(院)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申报的项目按规定条件择优遴选并填写审核意见后,由所在系(院)团总支收齐,并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
3.项目报送:各系(院)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电子稿和纸质稿各一份)于5月20日前集中交到校团委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
(二)项目评审
4.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组成)审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1)不符合申请条件;(2)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报书》;(4)有未结题项目。
5.专家评审: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邀请专家召开立项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出合格项目并公示,最终确定通过评审的项目。
6.立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达立项通知。通过评审的项目管理严格按《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执行。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立项项目。
(三)项目中期检查
7.递交中期报告:项目承担者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由系(院)预审后,将合格报告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
8.召开中期评审会: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中期检查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可以在结题后报销经费,没有通过评审的项目将停止立项支持。
9.递交结题报告:各项目负责人按如下要求提交结题材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一式二份(见附件);若成果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或获得奖励、专利,须提交复印件一份;若成果为实物,须提交实物原型及照片;如有社会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鉴定意见,请一并提交。结题材料提交至所在系(院)团总支,系(院)对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初审,将合格报告汇总后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因故未能按期完成项目的应申请延期或中止研究,并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有提供虚假成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的,将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时间为期一年,于次年4月底前结题。2012项目结题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含2011延期项目)。
10.结题评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结题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颁发结题证书。
11.拟参加次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活动的基金资助项目,需在次年3月结题,并由专家评审,择优推荐。
学校继续支持部分有较大创新价值和应用潜力的项目,支持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实现成果转让等。
其它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校团委负责解释。
2013年4月10日
第五篇: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表彰大会
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表彰大会
2010年11月4日下午四点,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表彰大会在东校区多功能厅隆重拉开帷幕,会议由校团委书记李强天主持。出席的嘉宾有:校纪委书记夏纪林,第十届科技文化节组委会全体成员,学院本科生创新计划分管领导及工作秘书等。
首先,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理事长许涛致开幕词。校团委副书记胡爱祥老师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主题报告,宣读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中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精心准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二、完善制度,落实政策,扎实推进研究工作过程管理;
三、明确目标,加强引导,有效促进研究工作取得系列成果;
四、认真总结,查找不足,力求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胡书记肯定了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取得的成果,并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争创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教务处处长尹群宣读《关于公布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随后,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获奖代表曹梦婉和指导教师吴见平副教授、船海学院院长蒋志勇教授发言交流。
校纪委书记夏纪林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讲话中,她充分肯定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四点新的期望与要求: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第二,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三,要树立特色化发展和品牌化提升的理念,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要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她指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她希望各单位创新思路、明确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希望广大师生不懈努力、积极参与,使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深入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最后,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
会后领导和嘉宾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成果巡展。
本届科技文化节以“科技源于实践,创新成就人生”为主题,立足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跃学院科研学术氛围、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更好地推进资源共享。我们应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